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9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是小编精心打造的,期待您的青睐,接下来请继续阅读相关内容。老师们在授课前往往会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因为教案的制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教案是将数字科技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我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结束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 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 “”?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 4张长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夺标 800、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十分》,愿意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的分数单位是( )。

    2、里有( )个 , 里有( )个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研究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 1:我们这组研究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生 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3、练习。

    (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 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 !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 ,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 ,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3) 和 你会比较大小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警犬利用嗅觉检查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究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讨论、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2.设计多层练习,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在“巩固应用”这一环节中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技能,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嗅觉灵敏的动物信息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课件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4.076

    1.517

    6.7523

    2.揭题: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计算结果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练习,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做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故事情境。

    师:大家知道哪种动物的嗅觉特别灵敏吗?(狗)人们利用狗的这一特点把它们训练成警犬。(课件出示情境图)看,警犬正帮警察叔叔检查物品呢!警犬靠着它灵敏的嗅觉不仅能捕捉到作案人的气息,还能寻找失物和毒品。你想知道狗的嗅觉细胞有多少个吗?请看下面这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11页例6)

    2.收集数学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汇报)

    3.指导学生列式。

    师:要求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生:求狗的嗅觉细胞的个数就是求0.049亿的4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0.049×45。

    4.小组合作探究。

    师:(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求积的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根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求这个积的近似数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先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后独立进行计算,计算后交流、订正结果,并推选一名同学上前板演)

    5.指名板演交流。

    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按照题目要求求2.205的近似数的。

    6.尝试总结方法。

    师:你能结合例题说说截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生: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结果,用“≈”连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