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四篇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30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四篇。

    为了您的最大利益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编辑了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为了节省时间还请您将本页添加到收藏夹中!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41一142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各是什么形状

    2.教师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分别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3.生:指出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师: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立体图形。教师就此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评析:由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到认识常见立体实物图,最后定格抽象出长方体立体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进一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验、感受新知

    分组实验,由小组长主持操作,组员参与活动。

    1.用刀垂直切土豆,摸一摸切出的平面。

    2.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再垂直地切一刀,拿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看一看有几个面几条棱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教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评析:通过以上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使学生真正感知面、棱和顶点,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观察发现,探究规律

    1.自主学习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遵照下列学习提纲,认真地看看、摸摸、数数、想想,相信你能完成学习任务!

    (1)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2)长方体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有几条棱有什么不同分别叫做什么

    [评析:设计学习提纲,借助学具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2.小组探究

    四人一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然后大家一起议论、补充、形成共识填充下列报告单。概念特点

    面长方体共有(),都是()形,特殊情况有()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的面分成()组,相对的面()。

    棱长方体共有()条棱,分成()组,每组()条,相对的棱的长度()。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共有()个顶点。

    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评析:通过交流、商量、合作学习方式,互补知识结构,形成小组认同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3.交流质疑

    推荐小组或代表上台讲解学习情况,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展开争论或辩论,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评析: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辩学论和质疑。通过这样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逐步形成思维的独创性。]

    4.概括总结为

    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演示验证长方体系列特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概括总结所学知识,并完成上表。

    [评析:借用电脑的动态演示验证概括本质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形成清澈的知识源头。]

    四、激趣练习,内化知识

    1.基本练习

    测量出火柴盒的长、宽、高。

    (1)指出它的上面,右侧面,前面各是什么形状面积各是多少

    (2)计算棱长之和是多少有几种算法哪种最简便

    2.变式练习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为什么

    [评析: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灵活变通能力。]

    3.猜测练习

    有一个长方体物体,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请你猜一猜,它可能是生活中的哪种物体

    [评析:练习设计巧妙不落俗套,题目具有思考性、灵活性、开放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活动实践

    四人一组合作操作实践,用剩余土豆切出上题中的长方体。

    [评析:学以致用,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大家共同评价小组或个人的学习表现情况,全面总结。

    [评析: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表扬激励,激发数学兴趣,帮助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四主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教学目的方面,实现了由知识教学为主向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转变。三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现了由单一化(师讲生听)向多维立体化(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争议、操作、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转达变。此外,教师运用自制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课堂练习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层次分明,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变式练习内化知识,猜测练习拓展思维,活动、实践、创新、应用。充分思考和操作实践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质数合数。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3.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活动一:以新闻引入

    活动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过程:

    刚才大家提起歌德巴赫猜想,贾老师也很感兴趣,而且一直在搜集这方面材料,点击课件,很巧前一段有这样的报道-----小时候就听说有人把歌德巴赫猜想比做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点击课件,今天竞有人悬赏100万美元求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歌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什麽呀?有兴趣看看吗?点击课件

    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谁来读一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话呀。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什麽啦?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41一14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自行探讨中总结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掌握其特征。

    2.借助具体的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有关本课设计的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体纸盒、直尺、影笔、学具袋三套(①六张硬纸板②橡皮泥、细木条③不规则的土豆块、小刀)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

    在课堂设计上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即(1)复习导入。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飞跃。如何构建知识,在引入前首先让学生画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总述平面图形的共同点(由线段围成),为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是由面围成的这一概念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常见立体实物图,借助比较,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从而导人新课。(2)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阶段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一一概括特征一一抽象图形三个层次来设计。首先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具体学习活动,认识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特征。其次借助围一围,做一做,想一想进行理解长方体的概念,初步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再次通过对长方体立体图形各部分的辨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练习巩固,本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以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力求体现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一一总结应用拓展为主线实施教学的新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图形请画出来。

    2.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平面图形)

    [评析:通过让学生画出己学过的乎面圆形,利于学生体验平面圈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这一概念,为理解立体圈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3.导人新课

    ①出示课本第141实物图

    ②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为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③谈话: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④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⑤设问导题: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评析:设疑导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观察、初步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观察纸盒,用手摸纸盒,然后汇报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长方体面边角

    (2)引导学生借助己有边、角的知识区分所发现的边、角与以往所学的不同,从而得出新的概念:棱、顶点。

    (3)小组间同学互说一下各自长方体纸盒的面、棱、顶点。

    [评析:借助学生的观察、触摸去发现新知,通过比较总结面、棱、顶点等概念,为研究长方体各部分特征打下基础。]

    2.具体研究探讨长方体各部分特征

    (1)面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面的大小怎样

    ②小组间同学看、数、说、议,然后小组汇报。jK251.com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用规范的术语说面的特征。

    板书: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小组成员间互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再说一下面的特征。

    (2)棱

    ①出示研究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组

    ②学生借助数、量、涂色等活动自行探究棱的特征。然后小组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数棱的条数,用规范的语言说棱的特征。

    板书: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④小组成员间指各自的长方体纸盒互说一下棱的特征。

    (3)顶点

    ①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特点

    ②小组汇报后师板书:顶点8个

    [评析:研究题的出示,使小组同学间的研究有一定的思维指向,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量一量、涂一涂、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发现知识,突出了学生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探索活动由无规律到按一定的顺序;对各部分的认识由不太清晰到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1)通过以上的研究,谁能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提供材料(六个长方形硬纸板)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纸盒(学具袋①)

    做后提问:

    根据做纸盒的过程和做成的纸盒,小组间互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小组间成员再讨论)

    (3)媒体再展示长方形纸盒的过程,然后闪动面、棱、顶点(相对的三组面,相对的三组棱,8个棱点)。i

    (4)学生总结概括长方体的概念及特征。

    板书: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师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纸盒,理解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师小结

    [评析:在对长方体的概念和特征的总结之前,教师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做纸盒、媒体展示圈纸盒等情形,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对长方体形成整体认识,既能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又利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4.抽象图形,再现表象

    (1)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怎样的

    (2)按要求观察长方体纸盒。

    ①正视一个面②一条棱③一个顶点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各能看到几个面

    (3)随意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4)媒体演示看到的三个面(前面、上面、一个侧面)

    师说明为表示长方体的各个面把上面和侧面都画成了什么图形。实际上是什么图形

    (5)提问:哪几个面没看到(同位互说)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分别展示出虚线)并让学生分别说出表示的是哪个面

    (6)看图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先指出图形中的面、棱、顶点,再说特征)

    [评析:借助学生对长方体纸盒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透视图,通过对透视围的识认,进一步明确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例2

    1.提供材料(学具袋②)(细木条若干根,其中有同样长的木条三组以上,橡皮泥等),小组合作做长方体框架。

    2.小组汇报做的过程,然后回答例2的两个问题。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练习:指出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以xx顶点为例,说出在不同放置下的长、宽、高。)

    [评析:学生自选木条做长方体框架,是学生建立清晰表象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对不同摆放位置下的长方体长、宽、高的说、指,加深了对长方体长、宽、高的理解。]

    小结:回想一下,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同位互说后,教师提生回答)。

    三、练习巩固

    1.基本练习:第144页1题。

    2.综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以第一幅图为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②它的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是多少

    ③它的左侧面是什么形,面积是多少

    (3)如下图,它表示的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3.操作性练习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用学具袋③中的材料很快切出一个较为规则的长方体形状的土豆块。

    (材料:三个完整的不同大小的土豆:一个已切有两个面的土豆块;一个已切有五个面的土豆块,其中有两个面之间不是互相垂直的面。)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练习兴趣,同时又能把所学知识巩固、应用。特别是第3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培养,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jk251.cOm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课件经典6篇


    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是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需品”,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那么,一个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怎么样呢?为了帮助大家,我们搜集并整理了“五年级数学课件”相关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平平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平平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平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平平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平平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平平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1、2、6、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

    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三、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第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体育与健康》____ 教学模块____ 必修单元的______ 技术,______ 直接影响学生的______ 素质,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其技术动作并不复杂,但要是学生做到____ _就比较困难,所以师生都应高度重视,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____ 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学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____ 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____ 素质。

    3、培养学生______ 精神。

    第四,重点和难点。根据___ 的技术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可确定本课的

    重点是:

    难点是:

    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突破次重点和难点。

    第五,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是 年级学生,共40人。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较差,但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知识兴趣较高,根据此特点,本课采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利用讲解、示范、启发、问答和纠正错误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题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利用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使学生掌握______ 的技术,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______ 素质。

    第六,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学生热身,进入运动状态,防止运动损伤出现。

    2(新内容的辅助练习)进一步热身,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新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技能学习阶段:

    1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了解__ 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观看目标,学生讨论__ 技术动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师利用挂图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示范时注意分解动作和示范速度,以侧面示范为主,正面示范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动作和初步形成动作。

    4分组练习,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5.游戏或比赛,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情况。

    总结整理阶段: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指导学生做放松操,使学生身心。

    2教师总结学习情况,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第八: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需要场地为————

    需要器材为———

    第九:本课的练习密度为35%,学生平均心率为140/分钟。

    第十:本课遵循客观事物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课堂教学合理,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9篇


    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欢迎你来品鉴本文。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出好的教案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流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2.做练一练。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活动内容:

    利用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测量较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适用学段:

    高年级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脑想象和探索思考、讨论、实践等,开发学生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l.六个长方体透明容器,深底托盘、水,沙,适当大小的不规则物体若干个(红薯、橡皮泥、石块等),不规则塑料泡沫一块。

    2.笔、纸、直尺、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形体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

    师:还学过那些几何形体?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面和棱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你会测量计算那些几何形体的体积呢?怎样算?

    (板书:公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体,

    师出示出不规则物体(红薯、橡皮泥,石块等)

    师:像红薯、橡皮泥、石块属于什么形体呢?

    师:象这样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叫做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

    师:它们的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与计算呢?

    (板书: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课题:巧测体积

    二、开动脑筋,展开联想

    师: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该怎样进行测量呢?(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1.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2.把橡皮泥摔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3.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

    4.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正方体。

    .........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不仅合理而且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确实可以把它变成规则的物体再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到他们的体积.

    (动画显示可改变形状的物体体积测量与计算)

    师:像石块这样不能改变自身形状的物体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呢?

    师:请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成员最棒最聪明最先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分别汇报)

    师带领小结,肯定可行性方法,并注意探讨要注意的事项(如水面要平,物体要沉没于水中,精细减少误差等,注意卫生等),然后指导实践。

    三、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并计算石块的体积。

    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操作之前老师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要求:

    1、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员,2名测量员,2名计算员。组长负责分工,大家听从安排。

    2、测量员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每个测量员都要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最后取用平均值。

    3、计算员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员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记录员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记录员对步骤进行整理记录。

    师提醒注意:

    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尽心尽责、团结协作。

    领会完毕,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方法

    1.分组汇报

    (所测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得来的?重点汇报操作步骤。)

    例如:

    小组A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用长宽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2)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3)用后来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出的结果就是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小组B

    (1)测量长方体透明容器底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将鹅卵石放入长方体透明容器里,然后加水至水而高出鹅卵石为止,然后测出这时水的高度,算出含有不规则物体时水的体积。

    (3)拿出鹅卵石,再测出容器内水的高度,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4)用含有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出的体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C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

    (2)放入不规则物体并注水至淹没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3)拿出不规则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4)用长宽(高①―高②)算出下降的那段水的体积。

    小组D:

    (1)把容器内放在托盘内,注满水,测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容器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托盘内,把托盘内的水再倒进清空的容器内。

    (3)测量并计算容器内托盘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如果用流沙,道理相同。

    2、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小结操作步骤。

    (显示动画)

    师:大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都很科学,其实无论先测还是后测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再测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都属于一种方法、一个道理,即:用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并求出与不规则物体相等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所求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畅谈想法,鼓励探索

    1、为什么用水来试验呢?

    水是液体,可以根据容器改变自体的形状。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转化法。

    (板书: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用水来做中介进行了测量,请想一想除了水还有其他的物质可以进行这样的测量吗?

    (面粉、流沙、石灰粉、泥巴......)

    师:说得好,这些物质都具备可以改变自体形状的特性。

    师:其实,智慧的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转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面显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转化法的应用资料。)

    2、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我知道大家都是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我这里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课下去独立完成。

    出示塑料泡沫,显示:

    怎样测量不沉入水中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呢?

    师:今天就到这里,收拾整理好物品,下课!

    板书:

    巧测体积

    转化

    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利用公式体积?

    实验步骤表格:

    试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

    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转化成,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

    (2)观察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

    (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

    (教师板书:)

    (2)你们分析一下,、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

    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3.教学例3.

    例3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12,2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

    (3)?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

    (4)这个2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4?=12,242=12.也可以想24是12的2倍,那么分子10也应是新分子的2倍,所以新的分子应是102=5)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相等的分数.

    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八、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四年级数学课件9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四年级数学课件9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的内容,第99页的例1,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以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第98页上3筒奶粉桶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让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并作必要的提示。学生回答后,再要求学生举出简单的例子。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3个奶粉筒的挂图或用投影片映出,指出每筒奶粉500克。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三道整数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第二、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把题里奶粉的克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对着左边的三个算式,在右边写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5003=1500(克)0.53=1.5(千克)

    15003=500(克)1.53=0.5(千克)

    1500500=3(筒)1.50.5=3(筒)

    教师先让学生将上面每一横行的两个算式进行对比,看它们的含义是否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说明右边的两个小数除法算式与小数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巳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最后,让学生对照前面的整数、小数的乘法、除法算式再次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2.做第9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题意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对照算式说明小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例1。

    (1)复习。

    教师让学生做一道整数除法题;225018。做完后,让学生说明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每次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以及除得的每一位商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

    ①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

    ②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能不能仿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把6个一看作用低一级单位表示的数,再与下一位上原有的数合在一起,同15除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

    ③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4个十分之一)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

    ④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

    ⑤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让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回答以下问题:

    ①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

    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部分),除数悬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

    4.做第99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要个别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一横行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计算过程和算理。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做第(1)题时,让学生先回答;题目的含义表示什么?(就是小数除法的意义)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并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关系?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题中第2横行的3道小题、第3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2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3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画线段图解应用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能编几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1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答案:(1)(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两道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能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能编几个筐?

    (2)例1与两道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想求出5人4天能编多少个筐,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教师在上图的基础上,画出线段图)

    第一种解法:

    ①5个人1天编多少个?

    165=80(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804=320(个)

    第二种解法:

    ①1个人4天编多少个?

    164=64(个)

    ②5个人4天编多少个?

    645=320(个)

    (4)将上面两个分步列式改成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第二种解法:

    1645

    =645

    =320(个)

    答:5个人4天一共编320个筐.

    (5)师生共同总结.

    已知每人每天编几个筐,求5人4天编多少个,所求的结果既与人数有关,又与天数有关.解答时,可以先从人数入手求,也可以先从天数入手求,两种方法都正确,我们都应该掌握.

    三、巩固发展.

    1.补充条件或问题,并口头列两种算式.(投影出示)

    (1)每只母鸡每月下25个鸡蛋,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照这样计算,3只燕子5天能吃多少只害虫?

    2.照练习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分组编题,要求数目尽量小一些,能直接口算出结果.

    编完后请其他组同学口头列式解答,并当场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总结,指明这节研究的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利用5、7和8三个数字自编一道连乘应用题,并用两种方法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5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7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本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习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如(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2、我会做。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练习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李叔叔还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李叔叔要从长安到广州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活动,活动的开始时间是上午9:00,李叔叔的出发时间是上午7:00。他有下面几种坐车方式,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坐车?为什么?

    你能帮助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六、反思评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

    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是小编精心打造的,期待您的青睐,接下来请继续阅读相关内容。老师们在授课前往往会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因为教案的制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教案是将数字科技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我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结束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 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 “”?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 4张长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夺标 800、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十分》,愿意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的分数单位是( )。

    2、里有( )个 , 里有( )个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研究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 1:我们这组研究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生 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3、练习。

    (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 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 !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 ,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 ,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3) 和 你会比较大小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警犬利用嗅觉检查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究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讨论、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2.设计多层练习,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在“巩固应用”这一环节中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技能,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嗅觉灵敏的动物信息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课件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4.076

    1.517

    6.7523

    2.揭题: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计算结果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练习,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做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故事情境。

    师:大家知道哪种动物的嗅觉特别灵敏吗?(狗)人们利用狗的这一特点把它们训练成警犬。(课件出示情境图)看,警犬正帮警察叔叔检查物品呢!警犬靠着它灵敏的嗅觉不仅能捕捉到作案人的气息,还能寻找失物和毒品。你想知道狗的嗅觉细胞有多少个吗?请看下面这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11页例6)

    2.收集数学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汇报)

    3.指导学生列式。

    师:要求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生:求狗的嗅觉细胞的个数就是求0.049亿的4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0.049×45。

    4.小组合作探究。

    师:(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求积的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根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求这个积的近似数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先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后独立进行计算,计算后交流、订正结果,并推选一名同学上前板演)

    5.指名板演交流。

    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按照题目要求求2.205的近似数的。

    6.尝试总结方法。

    师:你能结合例题说说截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生: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结果,用“≈”连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12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将为您全面解析“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3000米=()米

    9千米=()米6000米=()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xx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20xx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1500(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xx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xx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习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习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 =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适时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感受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宝,黄金买不到。一去不复返,愿你珍惜好。)

    师:关于时间的知识你们回家复习了吗?那让我们一起检测一下你复习的怎么样好吗?(让学生认读时刻)把你们画的表拿出来,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谁画的好?师巡视把画得好的贴在黑班上展示给大家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过节吗?有一个咱们中国最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猜猜是什么节日?每到这个节日,你们都会得到压岁钱,这是什么节日?(春节)

    打开教科书第59页,观察主题图,这是在哪儿?图上的人们在做什么?(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人们在倒计时……)

    师:过年真好!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师: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别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观察探究,建立时间概念。

    1. 观察表针(出示一个钟面)

    师:老师带来一个表,请你们看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你能不能给同学们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来。(每两个数字间有5个小格。12个大格一共就有60个小格。)他说的好不好?钟面上还有什么?(还有三个指针)

    2. 认识时分秒针走动

    师:钟面上三个指针的长短粗细一样吗?我们看钟面上这个最短的针叫什么?(时针)时针转动一大格就是1时,时针表示时。(师把“时”字贴在黑板上)黑色的长针叫分针,分针转动一小格就是一分钟,分针转动一大格谁知道是几分钟?转动两个大格呢?转动一圈是多少分钟 分针表示分。(师把“分”字贴在黑板上)

    师:除了这两个针外,还有一个针在转动,这个针最长最细,它叫秒针。

    师:请观察,秒针动一下就是走一个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其实,在1秒钟里也能干许多事呢。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了解了这些,你现在又想说点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钟还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钟也很有用,时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短短的一秒钟却是那么有价值,因此,时间很宝贵,连1秒钟都不能浪费,对吗?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有一个闻名世界的飞人,知道是谁吗?(出示图片)刘翔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就产生了一个世界冠军,刘翔简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点儿,获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因此,1秒,对他来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我们要分秒必争、争分夺秒。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和秒有关的东西或事情吗?

    生1: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2: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过马路的红绿灯倒计时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电子表上有秒。

    师:是啊,咱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 认识几秒。

    师:现在请想一下秒针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数出来秒针走了5下。生2:不用数也可以知道,因为秒针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个大格呢?

    师:想一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是60秒)秒针表示秒。师把“秒”贴在黑板上。

    5.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师:时分秒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请看钟面上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有一天,这三兄弟在钟面上交谈,时针和分针要进行跑步比赛,请同学们观察,时针和分针同时从一个地点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看他俩谁跑得快?(师演示)时针跑了多远?(时针跑了一个大格)时针跑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跑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圈)分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时之间有什么关系?(相等)所以我们就找出了时和分的关系:把1时=60分贴在黑板上)1时=60分,2时=( )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时=60分,两个60加起来就等于120,所以2时=120分)分针和时针比赛完后以后,秒针也来参加比赛,秒针要求和分针一起赛跑。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当秒针到12时比赛开始,(好,开始。 比赛时间到)分针跑了多远?(分针跑了一个小格)分针跑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跑一小格是1分钟)秒针跑了多远?(秒针跑了一圈)秒针跑一圈是多长时间?(秒针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师贴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谁知道?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说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动体验

    1. 感受1分钟

    师:60秒也就是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好不好?

    (1)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项活动,有的是写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写数字。现在从抽屉里拿出题单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尽快作好准备。问学生:写字的同学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写数字的呢?

    生活动后汇报,师给予评价:孩子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刚才我们是静静地体会一分钟,现在咱们来点可以动的,好不好?每个大组选一个孩子表演拍球、跳绳,其余学生数数。(生活动后汇报,师分类给予评价,突出相同的一分钟,做得多的速度快。)

    师:这一分钟里,我们可以拍几十个球,跳几十下绳,一分钟的价值挺大的。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40个)。在这40分钟里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知识。

    (画苹果 写字 写数字 做蹲起 背古诗 背诵乘法口诀 做口算题 要求:听我计时。)

    五. 巩固新知

    师:学了知识,还要会用它解决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掌握得最好。

    1. 书63页第1题,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 排名次说明理由(学生独立讨论完成)

    六. 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师:孩子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积累起来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908978797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 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四年级数学课件通用15篇


    笔者撰写了一篇有关“四年级数学课件”的文章,盼望大家都能喜爱,此文可供参阅。在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不可或缺的就是教案课件,因而需要老师自行制作。教案是完成完美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正确地区分。

    2.使学生能记住上面各种角的度数(或范围大小)。

    3、掌握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量角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周角和平角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形成概念:

    1.出示课题:角的种类

    2.你最熟悉哪一种角。(直角)

    A.研究直角

    (1)哪些图形里有直角?(长方形、正方形......)

    (2)找一找你现在卓子上的直角?并量一量这些直角的度数。

    得出结论:直角都是90度

    B.研究锐角:

    (1)教师用可旋转的角演示不同的角(大部分为锐角)

    学生判断这些角比90度大还是小?

    引出两种角:钝角与锐角

    (2)我们先来研究比90度小的角。

    (3)用教具摆几只比角,指出这几只角都比90度小。

    (4)你怎样理解锐角

    (可以)填空:--------叫锐角。

    (5)看教室内的钟,当几点(整点)时,分针和时针呈锐角)

    (6)判断下列角哪些是锐角:

    ○A.ABCD(图)

    ○B.75度105度60度90度89。9度

    C.研究钝角和平角

    (1)上面的判断中角A是钝角。

    教师用教具演示一只钝角

    (两边一点点从直角开始拉开,一直到平角)

    请同学说一说是不是钝角?

    (2)当教师把角拉到是平角时,请学生说一说这只角是否还是钝角?

    (是或者否)可以怎样知道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找答案(P103)

    得出结论:平角平角是几度?(180度)

    想一想,刚才我们讲到的钝角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即:

    大于--而小于--的角,才叫钝角。

    说说锐角、钝角、平角、直角的大小位置关系。

    E.继续转动教具的其中一边,直至与另一边重合。

    (1)这两条边中的一条正好转动一周,我们可以称这只角为--角。

    (2)周角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几次平角,那么周角的度数是几度?

    (3)教师画一个周角,请学生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名称。

    问:周角的边有几条?(2条)为什么?

    (二)整理强化:

    1.运用教具,请学生依次说出是什么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请分别说说上述角的度数或范围。

    3.判断这些角是什么角?P561(图)

    ()()()()()

    4.说说这些角是什么角?

    15。92。89。179。

    67。100。8。125。150。

    5.给这五类角排队,你怎样排,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分类,你怎样分,请说说你的理由。

    给这五类角找亲戚,你怎样找,请说说你的理由。

    6.P573

    7.说说下列一共有几只直角,几只锐角,几只钝角?P57

    (三)总结提高:

    角的分类

    你怎样从名称上理解。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直播收视率的有关报道:国内腾讯等多家视频网站对阅兵进行了网上直播。截至9月3日19时,各大视频网站“阅兵”主题视频共1381个,拿优酷网举例,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881296人,最高峰同时在线人数超2323500人,再次创下直播时段内历史新高。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xx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目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后面学习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商的变法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对商的变法规律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抽象、概况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是:掌握商的变化规律解。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观察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设计了孙悟空分饼的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教学过程始终吸引孩子,把他们带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境界。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3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探究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例8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表述规律,我加以纠正或补充。最后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

    活动二:探究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我放手让学生用探索第一个规律的方法,独立观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汇报,结合课件演示,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再举例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三:商不变的性质。

    有了前面两个规律的形成,第三个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究,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比较时可以互相比,也可以同第一个比,但规律是一定的。

    通过以上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充分感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课本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的题目加以整理和归类,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全课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评价。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 )+8=14,90-( )〉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xx,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 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

    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角?

    生:平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95°,5°()。

    (2)60°,70°,90°()。

    (3)30°,40°,50°()。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6。

    再问: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学生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89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教学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这些大数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方法,并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价值。教材用计数器分别呈现了万级和个级都不含0的、万级和个级末尾都含0的、万级和个级中间含0的三个数,教学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掌握它们的组成及读、写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大数目在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更好地感受这些数的数值,增强应用意识。

    3、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的数字卡片,一张数位顺序表,小信封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万数,今天我们来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2、复习千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方法。

    出示数位顺序表,贴在黑板上,问:这是一张什么表?(数位顺序表)

    万级

    个 级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哪些同学能闭着眼睛把我们学过的数位有顺序地说出来呢?(学生背)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如何分级的?(四位一级,分为个级和万级。)

    3、谁能把这个数准确地读一读?

    第1个数(34000000):指名学生起来读,并提问:你读得又对又快,你读数时有什么好方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虚线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加个万字;末尾的零不读出来。)

    第2个数(80050000):同桌之间相互读,再指名读。

    (指出: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读一个零。)

    第3个数(57960000):齐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接下来,老师想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好吗?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藏着一些数字卡片。现在,老师把这个数个级上的0拿走,请一位同学上来抽四个数字,与前面万级上的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新的数考考大家,谁愿意?(盒子里不出现0。)

    1、教学认、读、写不含0的数。

    操作:指名1位学生上来抽出4张数字卡片,放在数位表上(个级上),从个位放起。

    (1)提问:

    教师板书这个数,问:这个数的万级上是多少?个级上是多少?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2)你能读出这个数吗?指名读,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的?

    (先分级,然后按数位顺序一级一级读,万级后加读万。)

    (3)全班一起读一遍,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个数。

    (4)还想再来抽一次吗?拿出口袋里的8个数字,指名进行第二次的抽数字卡片游戏。

    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和你的同桌一起小声读一读。

    (5)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师生一起把这个数写下来。

    2、教学认、读含0的数

    师:刚才大家抽卡片的积极性这么高,看得老师的心也痒痒的。这次愿意把机会给老师吗?

    教师悄悄地把多个0放进盒子,抽取数字卡片。(各级末尾有零的数,如:9308000)

    (1)板书这个数,提问: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这个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你会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读一读,写一写。

    多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并提问:你是怎样读的?

    提问:老师抽了这么多的零,你们怎么一个都没有读出来啊?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在这个数下板书: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3)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8000)

    板书这个数,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板书:要读)

    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

    (4)再次交换数字卡片的0的位置。(如:9030080)

    把这个数写下来,和同桌读一读。指名读并说说读的方法,强调中间连续有两个零只要读一个零。(板书:只读一个零)

    3、让学生上来操作,再次抽取数字卡片

    (1)请你仔细观察这个数,想一想这个数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请你自己轻轻的读一读,并写一写。

    (2)交流:指名读,说说你是怎样读的?这里的零又该怎样读呢?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几个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和你的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总结读法:

    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方法,那你们会写数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课件出示相关商品图片及价钱,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四名学生各写一个数在小卡片上,写完后集体校对。

    一万三千八百元 13800

    三十五万六千元 3560000

    二十万八千八百元 288800

    一万零六百元 10600

    2、师:老师还了解到了20xx年江苏省在校人数的信息,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20xx年在校的大学生有八十五万九千七百人,中学生有四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人,小学生有五百七十九万三千九百人。

    问:这里的三个数都比较大,你能正确地写出来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指名学生写在小卡片上,其余的写在自备本上。)

    3、师:老师还收集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信息,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张家港的图片及相关信息,学生自由轻声读,再指名读一读红色的数。

    (1)张家港市的总面积是999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50900人。我市目前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已达到173146户。

    (2)万红小学占地总面积为186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7378平方米。最近,学校投资191772元,为全体教师和班级更换了新电脑。

    4、动手操作。(思考题)

    拿出小信封中的数字卡片:4个8和4个0,听老师的要求,摆一摆数字卡片,再读一读: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8位数; 88808000 88880000 88008800 80008880

    (2)只读出一个零的8位数; 80888000 88008008 88088000

    (3)读出两个零的8位数; 80088008 88000808

    (4)读出三个零的8位数。 80080808 80800808

    每个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摆,再指名上黑板摆一摆,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摆出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5、抽奖小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摇奖吗?(课件出示一个不断滚动的计数器)在每个信封的背后有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你的摇奖号码。这里的号码在不断滚动,你们说停,老师就让它停,如果谁的号码与电脑上的数一样,说明你中奖了。只要你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数,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第1次:教师抽奖。

    第2次:学生上来操作,他们自己喊开始与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后交流计算结果。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2、接着课件展示:小明去公园买门票场景儿童每张8元,用100元买12张门票,

    能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2. “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让学生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3】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1.请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

    1.相交不相交,但经过延长也是相交的

    2.不相交,且经过延长也不相交

    2.今天我们研究直线相交的情况。

    3.请画两条直线使相交,想一想二条直线相交分几种情况。

    A

    B

    (1)(2)

    4.图2中四个角相等吗?

    图1中角1是直角,是90度,那么其它三只角会是什么角呢?

    5.小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试一试:

    说一说图1中--是--的垂线。(体现相互性)

    6、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二)应用实践:

    1.判断下列哪组是相互垂直。

    (体现不同的方位)

    2.从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哪一条线是垂线?

    (2)哪一条线段最长?

    (3)哪一条线段最短?

    (4)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结论1: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

    结论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1

    4.过一点画下列直线的垂线:P612

    5.韩家篓要修一条公路,请你帮助设计一条最近的连接公路的路:P613

    6、P6145

    (三)总结提高:

    1.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区别。

    2.会画垂线。

    (四)作业:

    作业本

    平行线的认识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5】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七篇


    经过多方考虑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希望这些分析能够为你的决策提供一些辅助和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2】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3】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花,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你知道它指的的什么吗? 生:手指缝...... 师:对,是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像手指缝一样一共有四个间隔,我们可以把这个间隔的多少叫做间隔数。(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间隔。(课件出示) 出示学生放学路队, 数一数,同学之间的间隔有多少个? 像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间距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间隔?

    师: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同学们看,这一排排的树多么漂亮,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一)、同学们知道3月12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所以说,植树节时我们都应该植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请看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⑴什么是“一边植树”?

    ⑵能解释一下“两端要种”吗?(板书:两端要种)追问:与“两边要种”意思一样么?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也可以看作一个间隔。

    2、猜想。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化繁为简.

    ⑴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 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2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20米)照这样一棵一棵,一直画到20米?你有什么感想? 生:...... 师:这样一棵一棵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棵数太多了,太麻烦了,那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 师:好办法,

    ⑵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4段,为什么可以种5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别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20米的小路上植树。要求:①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要种。②画一画线段图,然后小组轻轻地交流:你研究的间隔长是几米,看看有几段间隔,能种几棵树?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每小组发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了:

    师: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间隔段数和棵数,现在请你静静地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段数 间隔段数+1=棵数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求一共要种几棵树,先要求出什么?

    (5)游戏:你问我答 那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条路上有50个间隔的话,有多少棵树?100个间隔呢?400个间隔呢?n个间隔呢?

    反之,如果一条路上载了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n棵树呢? 师:如果是种50米,两端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100米呢?1000米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4、应用规律,解决原题。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列出算式。(请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出示例1,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 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课件出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三、联系生活,建构模型。

    同学们,像这种包含点数和间隔数的例子,不仅植树问题中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有,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顺势说明: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大家不好想,老师倒想出了几个:

    1、出示手,我们的手指有五个,手指和手指之间都有间隔,请观察这里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

    2、小游戏: 任意选2个邻桌学生(喻为小树)起立,手拉手(间隔) 问:有几棵小树几个间隔? 教师加入其中手拉手,问:现在有,,,,(2个间隔,3棵小树) 再加一个学生,现在有......继续往下说

    3、学生自由说生活中的例子。

    4、反馈后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植树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指的个数、楼层数、队伍中的人数,教室的灯和课桌、马路边的路灯、花盆等就相当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树的棵数,而手指的间隔、梯子的架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等就相当于间隔数,所以,类似于两端都种的这种植树问题的数量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棵数=间隔数+1”这个关系式来表示。

    1、 P118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36-1)”表示什么?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活学活用: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首尾要安装),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集中编排,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再如,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做一简要说明。

    1.“多位数的认识”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多位数的认识”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亿以上数的认识。对于数的认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等。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相比,在本册教材开始出现数级的概念,利用不同数级上数的读写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了解数的读、写的一般方法,更突出规律性,更强调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而迁移类推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四舍五入”法在本册教材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乘法和除法”的复习。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整数乘、除法的范围只限于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整数笔算乘、除法的最后阶段。本单元把乘法和除法的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笔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并使学生会利用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本册教材涉及“空间与图形”的一共有两部分内容: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中,角的度量是基础,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就要有角的度量知识;而平行的概念又是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这些几何概念紧密相扣,很难脱离其他概念来单独认识某个概念。因此,教材上把这两部分内容集中复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几何概念的本质。例如,可以从数学化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统计”的复习。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作用,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不同组样本的数据差异,还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分5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既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各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既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本学期所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行综合复习。

    下面就每一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接着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最后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在此之前,先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完成总复习第3、4题。

    2.复习“乘法和除法”时,先复习乘、除法口算,可以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例如,学生在前面学习60÷20时,对于为什么可以利用6÷2进行口算的原理并不很清楚,学完了商不变原理以后,就理解得更透彻了。结合这两部分内容的复习,完成总复习第5、8题。接下来复习笔算乘、除法,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在做第7题时,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最后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包含乘、除法估算的内容,要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二是要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口算、笔算、估算方法,使三种计算方法互为促进。在此基础上,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3.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要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4.复习“统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结合总复习第13题让学生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信息,如本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学生思考原因、对策,把统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统计的功能。

    5.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关于乘、除法验算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对乘、除法互逆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学生的验算方法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用交换因数的方法来验算乘法,也可用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的方法来验算;除法的验算既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商乘除数的方法验算。

    第5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题目。从表面上看是乘法运算,实际上是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加以解决。

    第6题,学生的估算策略可以多样化,教学时应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如294×3可以估算成300×3,也可以估算成290×3。

    第9、10、11题是实际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画角、画平行四边形、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本的作图方法,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在解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如第11题,只要保证两条折痕与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距离相等,都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第120页下面的思考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10个10是( );10个100是( );10个1000是( )。

    1亿是10个( ),100个( )1000个( ),10000个( )。

    2、网络数据:

    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一)数一数。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10本 100本 1000本 10000本 100000本1000000本 10000000本 100000000本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 81250)天≈(223 )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6】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哪个的内角和更大呢?钝角三角形呢?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2.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①以小组为单位任画三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利用手中的工具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组内分工,两人度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汇报。)

    ②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小组内做好记录。

    ③各小组发表意见。

    ④教师小结,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用更好的办法来验证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一定会弄清这个问题的。

    2.撕一撕(剪一剪):

    ①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②课件演示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

    ③学生动手拼一拼后发表各自的意见。

    3.折一折:

    ①课件演示折法。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拿出桌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将三个角折拼在一起,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4.得出结论。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

    5.完成做一做。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3.那其它的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1.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课本练习十六第3题)

    一、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 )。

    3.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是110°和40°,那么第三个角是( )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60°,它的一个底角是( )。

    8.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90°。( )

    三、求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并指出是什么三角形。

    1.∠1=30°,∠2=108°,∠3=( ),它是( )三角形。

    2.∠1=90°,∠2=45°,∠3=( ),它是( )三角形。

    3.∠1=70°,∠2=70°,∠3=( )。它是( )三角形。四、如下图,∠1=55°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

    作文范本: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题其四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作文范本: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题其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1、商店有彩色电视机210台,比黑白电视机的3倍还多21台。商店有黑白电视机多少台?

    2、用一根长12.4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梯形,已知这个梯形的两腰共长6.4分米,面积是9平方分米,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分米?用方程解答

    3、河里有鹅鸭若干只,其中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4倍.又知鸭比鹅多27只,鹅和鸭各多少只?

    4、一个林场要栽树2000棵,前3天平均每天栽350棵.其余的要求2天栽完,平均每天要栽多少棵?

    5、甲、乙两城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一地,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6、修路队修一段路,前8天平均每天修路150米,余下3000米又用4天修完。这个修路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7、一列火车4小时行了272千米,照这样计算:

    ①、行驶2312千米路程需多少小时?

    ②、这列火车15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8、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2.5米。采用新的.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节省0.5米,原来做60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套?

    9、工程队修一条长54千米的公路,前7天修了6.3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多少天完成?

    10、A、B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1、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采集树种,一班45人,每人采集0.13千克。二班共采集6.15千克。两班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12、一间教室要用方砖铺地。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需要27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0.3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13、工程队要全修一条长4.8千米长的水渠,计划用15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0.08千米,实际多少天就完成了任务?

    14、4只大熊猫两周共吃掉竹叶169.12千克,平均每只大熊猫每天吃多少千克竹叶?

    15、服装厂做校服,现在每套用布2米,比原来每套节省用布0.2米,现在做880套校服的布料原来只能做多少套?

    16、一桶连桶共重9.2千克,倒去一半后,连桶还重5.6千克,问桶重多少千克?

    17、小明的新房间准备用方砖铺地。如果用面积是0.09平方米的方砖需要160块,如果改用边长0.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18、某钢厂全年计划产钢54000吨,结果提前两个月完成任务,实际每月比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吨?

    19、学校买来4张办公桌和9把椅子共用891元。已知1张办公桌和6把椅子的价钱相同,每把椅子,每张办公桌各多少元?

    20、甲乙两城相距28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3.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其中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1、爱达乐蛋糕房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王师傅领了5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22、水果店运来495千克苹果,用纸箱来装,如果每个纸箱装25千克,一共需要多少个纸箱?

    23、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

    24、塑料厂计划生产1300件塑料模件,6天生产了780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生产多少天才能完成?

    25、学校食堂运回面粉26袋,每袋20千克,运回大米的重量比面粉重量的2倍少80千克。运回大米多少千克?

    [推荐课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推荐课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5页106页的《中位数》。

    大家都知道中位数是属于统计学的范畴,以前是放在中学教材中进行教学的。而今统计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用它来描述数据组数据的统计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平均数就不适合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中位数便应运而生。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从单一的平均数的评价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优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学生口算成绩为倒数第二名的学生向妈妈索取奖励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及合作去感受中位数的的优点。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3)活动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中位数。

    2、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例探究,理解感悟

    (三)课堂活动,练习反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教学设计不做更多的详细介绍,想说明一点的是:练习题的设计我选择了上周刚刚进行的立定跳远测试,由这个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体会中位数的应用价值,希望通过努力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推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栏目小编为您打造了这份“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鼠标右击以收藏本网页链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学习内容:

    P50~51页例题5

    学习目标:

    1、我能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我能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我能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我会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3、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小组讨论P51页例5怎么计算?

    4、计算后单位是否要换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2/7+3/7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1)教材第90页例题1第(2)问。

    教师: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张饼?

    (2)学生讨论。

    ①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出算式?②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③你有什么体会?

    (3)反馈讨论结果。

    板书:3/8-1/8=3-1/8=2/8=1/4

    (4)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小结:观察例1的第1问和第2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概括)。

    教师总结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4.即时练习。

    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2、3、4题。

    这是同分母加、减法的单项练习。练习时,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提醒学生结果应化为最简分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

    1/8+3/8=1+3/8=4/8=1/2

    3/8-1/8=3-1/8=2/8=1/4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1.复习分数单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的知识,为推导分数加减法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相同作铺垫,提高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注重对算理的分析,以算理引入算法,教学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立体图形的识图。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一,知识回顾: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 (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再举出几个质数和合数的例子,举得完吗?说明了什么?(质数和合数都有无数个)

    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合数)是几?的呢?

    师:所以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课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为质数和合数以及1,共三类。

    2.制作质数表。

    投影出示例1。

    师: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呢?

    生1:可以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看哪些是质数。

    生2:先把2的倍数划去,但2除外,划掉的这些数都不是质数。然后划掉3的倍数,但3不划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学习内容:

    P56~57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我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我能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我知道体积单位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我会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部分的题目,打星。

    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给小组打分。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决P56页的练习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决P57练习十练习。把自学不懂的题目进行讨论。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网络文章值得一读,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参考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练习二p38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除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2.知道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主题图,理解题意。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2)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千克。

    2.找规律,看看下列字母各代表什么数。

    n脳5=15

    n=_______

    2、4、6、m、10、12

    m=_______

    二、课堂达标

    1、省略乘号,写出下列格式。

    x脳y()7脳a()1脳a()y脳3+9()

    2、下面例子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

    ㎡写作m脳2()a脳b写作ba()

    1脳a写作1a()。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及建立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同学们吃过肯德基吗?

    生:(。。。吃过。。。)

    师:那你们谁能说出肯德基的字母表示?看谁平时能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手回答。

    生:(一个老头,KFC)

    师:非常好,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

    2、师:平时有同学玩过扑克吗?你知道它们中的J、Q、K是什么意思吗?

    生:(玩过。。。。代表11、12、13.。。)

    师:还有,生活中我常常听见有同学说这样的话: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

    3、师:以上这些字母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上的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英语上UK是英国的简写,等等非常之多。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洁,方便,便于记忆)

    4、师:比如我们以前学习的交换律a+b=b+a等,这些字母表达式,非常简明易懂的把数学中的规律给表达出来了。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领域里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23根小棒,那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依次类推,照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生:不能)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①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

    ②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③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小棒的根数是()()

    板书: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师: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指出:这里的a可以是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师: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a表示,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但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示呢?

    师:课件出示,依次表示行驶50千米,74.5千米,b千米后所剩的千米数。

    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b能大于280的数吗?

    师:小结,这里的b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但都因是不大于280的数。并且如果知道b的数值,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千米数。课件出示。

    3、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指明读题,独立填表,学生填表后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怎样的数?a=10,妈妈多少岁?如果a=15呢?

    4、教学例3

    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

    师:课件出示,如果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

    师:板书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直接指出:具体的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把简写成。。写成4.a;或者省略乘号,写成4a.在省略乘号时,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方法。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读作a的平方。反之a的平方表示aa,那b的平方呢?mm呢?

    生:。。。。

    师:指出,刚才大家写出的C=4a和S=a,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一般不用其他字母替代。

    师:如果a1或1a怎样简便书写?

    指出,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直接写a。

    三、实际应用,内化拓展

    挑战一

    课件出示练一练1

    教师强调简写方法,学生审题,举手回答。

    挑战二

    课件出示练一练3

    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挑战三

    练习十八第一题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

    指出:这里的a表示的是单价,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b表示的是本书,只能是整数。

    挑战四

    练习十八第二题

    先说说题目中x,y分别表示什么路程,再独立完成填空。

    挑战五

    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读题,举手填写,师生共同分析。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课大家掌握了什么?(举手回答)

    2、介绍代数之父韦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闯关卡、评价卡、星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数学城堡中玩闯关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出发!

    师:(播放幻灯片)咦?想进数学城堡可没那么容易,打开城门是需要密码的。密码提示(1):“密码是1、2和3组成的两位数。”大家猜一猜密码是多少?

    预设:

    生1:12、13。

    生2:21、23、31、32。

    师:密码到底是多少呢?密码提示(2):“密码是组成两位数中的最小两位数。”

    生:12!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答对了。送给你一颗乐思星!

    (播放幻灯片)欢迎进入数学城堡来闯关!

    二、探究新知:

    第一关:用1、3、7、9 这四张卡片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一):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一关的题。

    (2)、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要求:说出是怎样摆的。)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得一颗星!

    2、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记录员负责在闯关卡上进行记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3、利用展板展示汇报:

    预设:

    小组一:边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用1、3、7、9这四张卡片能组成13、31、17、71、19、91、37、73、79、97、39、93这十二个数字。

    小组二:我们小组也能排出十二个数字:31、79、71、37、19、73、13、39、97、17、91、93。

    小组三:我们小组和那两个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是这样做的: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是1,然后十位上是1的数字有13、17、19,完成后十位上再换成3,能组成31、37、39,十位上是3的数字摆完后再把十位换成7,组成71、73、79,最后再把9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91、93、97。一共组成了12个不同的数字。

    师: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三个小组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对比一下,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组的方法更好,因为他们这样做就不容易遗漏,也不会重复,更节省了排列的时间。

    生2:我也觉得第三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是按顺序排列的,这样不仅没有落掉数字,也没有重复。

    师:嗯,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奖励一、二组各一颗星,奖励第三组两颗星,并且请为第三组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

    4、教师小结方法: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向第三组的同学那样进行演示,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完成后十位上再换一个数,从小到大,按顺序依次排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关:用0、1、3、5可以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二):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

    (2)、要按一定顺序,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再得一颗星!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派组员汇报。

    预设:

    小组一: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但十位上不能是0。然后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它们分别是:10、13、15。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3,组成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

    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可真棒,他们都按顺序完成了排列,并且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顺利的闯过了第二关,为他们每个小组都加一颗星。

    4、比较总结:

    师:第一关和第二关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第一关能组成12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第二关却组成了9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生: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师:你的眼睛真亮,为你加一颗发现星!

    三、知识运用:

    1、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快速思考: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

    生:20、24、26、40、42、46、60、62、64。

    师:大家还不快送上掌声!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排列,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太厉害了,送你一颗智慧星!

    2、第三关:唐僧师徒四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坐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可以将唐僧师徒四人编上序号,分别为① ② ③ ④,其中③的位置不变,然后按顺序排列为:① ② ③ ④;① ④ ③ ②;② ① ③ ④; ② ④ ③ ①;④ ① ③ ②;④ ② ③ ①。一共有六种坐法。

    四、小结,教师寄语:

    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

    今天我们一起在数学城堡中顺利地完成了闯关游戏,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智慧和力量,老师为你们每个人的精彩表现都点个赞,你们是最棒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你仔细观察,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知识一定会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 让学生观察,回答提出的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老师接着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认识的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课件出示:

    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学生进行猜测。师:要知道哪一个花坛大,需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师: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长形面积的时候,是怎么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数方格得到)小精灵告诉我们:教师点击出现它的话。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底、高。长方形的长、宽。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请同学们书快快数一数,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吧。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并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花坛一样大......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方便吗? 生:不方便。..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化成已学过图形进行计算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好,我们就按的猜想去验证吧。

    (这里是我在上课前加上的,通过师生这两句对话,让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面积公式的推导: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怎样转化呢?怎样剪呢?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板书:画、剪、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

    (1)分组合作:利用各组的材料进行验证。教师巡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么转化的?谁来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师:还有不同的转化方法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师: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长,宽=高)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方法。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是怎么计算了吗?好,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公式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吧。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例1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计算时,先写出面积公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字母表示的代数思想)

    三、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精选课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其五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精选课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其五”,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班级现有20人,男生9人女生11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教学内容分析:

    “底和高”是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也为后续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时内容以直角以及垂直为知识基础,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为认知背景,教材利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成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作为认知情境,展开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把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做成一长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等相关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计图纸

    (媒体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王师傅想利用它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1:是不是可以把这块木板锯开,然后拼起来?

    师:可以的,但锯的次数应尽可能少一些,最好只锯一次。想一想,应从哪里锯开呢?

    出示活动要求:

    ①拿出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仔细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

    ②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思考、设计,然后小组交流。)

    【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