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必备
  •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15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必备。

    为了更方便使用小编整理了“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类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手段。敬请您详细了解此文!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1)猜一猜。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读书笔记吧 WwW.DSbj1.com]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手段,在小组合作中,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前两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由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前面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面和棱的特征,学习了展开与折叠,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特别是对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于直观的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观察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一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猜谜语”游戏,猜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品,请听题

    (1)紫色树,紫色花,紫色花开结紫瓜,紫瓜柄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打一种蔬菜)

    2、大家的表现真出色,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大礼物,想将它送给这节课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这个盒子不漂亮。现在我要用彩纸包装一下。(师动手包装)

    你知道我用了多大的彩纸吗?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求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学生找出后,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重新摆放长方体,它的前面在哪里?在长方体的这几个面中,那些面的大小是相等的?这几个面的面积大小也就叫做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始就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利用发奖品时,遇到的新问题引入新课。再现生活中的包装情景,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使表面积概念更直观,形象化。】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学具, 想想刚才包装的是长方体的哪几个面里?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标出“上”、“下”、“前”、“后”、“左”、“右”面。

    2、观察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后,汇报交流)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那么怎样计算你的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哪?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试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形式不限),看哪一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2、交流汇报、总结规律。

    (1)哪一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算式,引导观察,用什么方法计算表面积的?(对表达流畅,思维敏捷的进行鼓励)

    (2)小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分析这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为什么这样算?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构建知识。利用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索、交流合作,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3、即时反馈、巩固新知。

    请同学们算一算,老师的这个礼品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汇报)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你认为那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多样化算法中,引导学生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在解决问题中自觉实现化算法】

    (三)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指名反馈,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什么要乘以6?

    1、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表面涂上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独立探索,再交流计算方法。)

    如果正方体木箱没有盖,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正方体表面积,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含义。通过变式练习,体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

    2、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4】

    29 39 35 33 39 28 33 35 31 31 37 32

    38 36 31 39 32 38 37 34 29 34 38 32

    35 36 33 29 32 35 36 37 39 38 40 38

    37 39 38 34 33 40 36 36 37 40 31 38

    请根据下面的不同分组方法,你觉得比较哪一种分组能更好地说明费尔兹奖得主获奖的年龄分布,并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堂练习:

    1、光明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八年级同龄的 名女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 ):

    将数据适当分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2、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列频数分布表:

    (1)全班有 名同学;

    (2)组距是 ,组数是 ;

    (3)跳绳次数 在 范围的同学有 人,占全班同学 %;(精确到0.01%)

    (4)画出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样评价这个班的跳绳成绩?

    3、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名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测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表中的a=______.

    (2)请把频数直方图补充完整.

    (3)若八年级学生1min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140为合格,140160为良,x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学习过程:

    (2)决定组数和组距: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2)分析概念:教师可以举一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中强调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初步形成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学们看投影片.观察投影片中的铁路桥梁以及立在路边的三根电线杆,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5】

    1.通过实验、操作、思考活动认识位似形.

    2.会利用位似形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4.懂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预习展示:

    1.课本110页数学实验室.

    2..课本110页实践与思考.

    二探究学习: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用尺规将它放大,使放大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1∶2.

    2.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B、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3,-1)、(2,1).

    (1)以O为位似中心在y轴的左侧将△OBC放大到两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画出图形;

    (2)分别写出B、C两点的对应点B‘、C‘的坐标;

    (3)如果△OBC内部一点M的坐标为(x,y),写出M的对应点M’的坐标.

    3、在AB=30m,AD=20m的矩形ABCD的花坛四周修筑小路.

    (1)如果四周的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1),那么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相似吗?请说明理由.

    (2)如果相对着的两条小路的宽均相等,如图(2),试问小路的宽x与y的比值为多少时,能使小路四周所围成的矩形A′B′C′D′和矩形ABCD位似?请说明理由.

    三课堂作业:

    1.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选在 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 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

    2.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则它们一定相似,反过来,两个图形相似,则它们

    A.一定位似 B. 一定不位似 C.不一定位似 D.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

    3.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6,0),B(6,4),C(0,4),画出以点O为位似中心,矩形OABC的位似图形OA’B‘C’,使它面积等于矩形OABC面积的 ,并分别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4.印刷一张矩形的广告牌,如图,它的印刷面积是32dm2,上下空白各1dm,两边空白各0.5dm,设印刷部分从上到下的长为xdm。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Sdm2.

    (1)求S与x的关系式;

    (2)当要求四周空白处的面积为18dm2时,求印刷这张广告牌的纸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在(2)的条件下,内外两个矩形是位似形吗?说明理由.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课件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7】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2、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5、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这些图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分别是几条?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知道利用多边形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转化为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又通过寻找规律,猜想发现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并加以验证,接着就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计算公式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 ,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__边形,它的内角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

    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必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