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合集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1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合集。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合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2、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

    2、3、5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安排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学期的知识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程、相遇问题等。通过这些题目的复习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复习的目的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由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数与代数”将分几节课进行复习。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倍数与因数。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为期末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包括了认识自然数与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2、3、5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纷繁复杂,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若单纯的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感。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复习中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复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出特殊情境,使学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师:(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18厘米、12厘米。现在要将它们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说明: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是12和18的公因数。“最长”应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利用短除法可得(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五、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的复习课,目的就在于对“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再认识,提高学

    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内容就应是含概量多,书中问题少,想

    通过仅有的几道复习题让学生们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

    几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填写完2和3的倍数集合圈时,增加了填写2和5的倍

    数集合圈,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机会再尝试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总结

    出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尝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达到预定的教学

    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者:林新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1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7-6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在草地的一个木桩上拴着一只羊,想一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在哪里?

    师: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合作,推导公式。

    1、认识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

    1、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吧.如图所示:以这个圆的半径r为边画一

    个小正方形。

    提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表示?(板书:r2)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表示?如果用

    r来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如何表示?(4 r2)那么,认真观察一下,与大正方形比,圆的面积与大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老师把学生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很显然,这个圆的面积小于<4 r2.这个估计只能是个大概,要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还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巧设估算圆的面积这个环节 ,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 让学生

    带着悬念去探索推导公式,与后面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加深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3、积极动脑,讨论推导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

    法推导出来的?——引导转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师:那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小组可以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哪怕是

    近似的图形也可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在投影仪上并汇报。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们是沿着什么来剪的?为什么要沿着半径来剪呢?(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师:这种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按照这种思路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你们都很满意

    了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再剪几份,你是说把它分得更多份些,是吗?(可以把它分得更多份些)

    师:请拿出手中的圆片试着折一折,展开来,看看你折成了几等份?(学生展示并汇报)

    如果再折下去可以吗?现在老师就把你们折的这几种方案输入电脑。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课件演示八分法、十六分法、三十二分法的展开图)

    师:观察这三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转化成长方形,研究推出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1、设疑:我们沿着半径把圆切开,巧妙地把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3)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4)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2、小组四人带讨论提纲汇报拼的过程并演示,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4、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r)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试写面积公式等不同形式.再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现在我再回到羊吃草的问题上来看看,告诉你们拴着羊的绳子长是3米,你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羊吃草的问题吗?(学生运用公式直接做,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P69做一做第一题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喷灌装置图,师:瞧,这是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认真观察一下,这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呢?公园草地上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提示:射程相当于圆的半径,灌溉面大约相当于圆的面积,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渗透学法(略)

    (本设计在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设计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份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会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周长。

    2.探究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周长。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绳子、米尺、蘑菇图一张

    学具:绳子、卡纸一张、水彩笔一枝、米尺两人一把、书签(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心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边线:

    1.观看录像,理解封闭图形:

    师:瞧,这几个小朋友在玩绳子游戏呢!他们从绳子的一端出发,看看是不是能走回原来的地方?(播放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生:想。

    师:这四幅图就是刚才绳子摆放的图形。从A点出发,哪些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拿出作业纸,用手沿着指一指。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它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1: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封口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像这样首尾连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围图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围一个呢?用绳子在卡纸上围一个你喜欢的封闭图形,先想一想要围什么?

    (学生动手围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围的图形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所围的图形,有小山、手、牙齿、飞船等等)

    3.描图形:

    师:这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在你们的手里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图形,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精彩的作品保留下来?用水彩笔把你围的图形描下来。

    【评析】: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学开始,我利用周长的特征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玩绳子游戏”的方式切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在沿着图形指的过程中体会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围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形,在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学生有效地体会了图形的边线。而这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边线,我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二、教师演示,揭示周长:

    1.揭示周长含义:

    师:老师也围了个图形,想看吗?是什么?(出示小蘑菇图)

    现在我把绳子拉开,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这个蘑菇图的周长。(板书: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蘑菇图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读一下刻度,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82厘米。

    师:那么你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动手试试看。

    生1:我围的小山的周长是62厘米。

    生2:我围的手的周长是65厘米。

    ??

    【评析】: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所围的图形,一些都水到渠成。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计算平面图形(直线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数学上,经常还要研究像这样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

    谁能来指指、说说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边指边说: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想像一下,如果给出一个五边形,你能说说它的周长吗?

    生:五边形五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是啊,围成这些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

    师: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任意选择一个,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计算)

    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是量的。

    师:量什么?

    生1: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师:说得真好。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它的周长是9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也是先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用尺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呀。

    【评析】: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周长”,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感受“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直线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接着抛出探究性问题“它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方格纸上计算周长:

    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4: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评析】: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计算书签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板书:周长)

    其实,计算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遇到的问题。

    (欣赏图片)比如:在黑板的一周订木框,在宣传栏的一周订铝合金的外框。那么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料或铝合金条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求黑板和宣传栏的周长。再比如:在枕套、衣服、伞边上镶上花边,在树木的四周订护栏,在广告牌上安装霓虹灯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周长有关。

    师:我们学校大队部给为书香长廊赠书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小纪念品,知道是什么吗?

    生:书签。

    师:瞧!(出示书签)多漂亮的书签啊,特别是在它的一周围上金线后,书签显得更精美了。那么围一个书签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呢?金线的长也就是什么?

    生1:书签的周长。

    师: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书签的周长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生1: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长是11厘米和一条宽是5厘米,合起来就是16厘米,再乘2,就是32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大约32厘米。

    生2:我们研究的是菱形的书签,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乘4就是24厘米,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2:至少24厘米。

    生3:我们研究的是椭圆形的书签,我们先用绳子围着它绕一圈,作个记号,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周长是30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3:大约30厘米。

    生4:我们研究的是心形的书签,也是先用绳子绕一圈,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它的周长是36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至少36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针对不同形状的书签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一定把你们测量的数据提供给大队部,这样他们就能够放心地去购买书签了。相信不久,你们中就会有人得到这么漂亮精美的书签啦。

    【评析】: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书签的一周围上金线,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引发学生的探究。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材料,既有直接可以用尺测量出周长的书签(长方形、菱形),也有需要先用绳子绕一周,再借助尺子量一量的书签(椭圆形、心形),由此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形状不同的书签,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完全有能力来合作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在测量菱形书签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直接乘4即是周长;在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时,学生能很默契的合作,尽量使结果更精确。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培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数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趣的游戏、充分的操作、有效的探究都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深入。显然,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同伴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觉校正思维的偏差,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新的认知飞跃。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对百分数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本节课的实施中,我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学生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以及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六年级(2)班的学生。这个班是第二批使用新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的学生。经过近5年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学习,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探究的意识比较强,并有一定的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本班学生比较活跃,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要讲究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2、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百分数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体验百分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相关信息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口算: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师: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 18×15= 45×12=(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生上台板演校对。(2)说一说:怎样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关于这节课,你有什么想知道的?(质疑)

    5、出示学习目标。

    二、精讲点拨:

    (一)、出示例1。

    1、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独立列式:145×12= 12×145=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结果是多少呢? ① 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并把你估计的写下来。② 与同桌交流。③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3、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 ①生独立尝试练习。②指生汇报,师板书。

    老师让生重点汇报笔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③请大家仔细观察竖式,你能说出290表示什么?(板书:145和2的积)这里的145表示什么?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板书:145和10的积)1740呢?(板书:145和12的积)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师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三、反馈延伸:

    1、完成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2、下面的计算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数学书P51—7)

    师:谁来说说,在计算中,我们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话要提醒同学?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此处质疑)

    四、课堂总结

    1、谈收获: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2、你还有什么困惑,需要大家来帮你解决的?(质疑)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口、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P101做一做第2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1、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试试吗?

    ①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②出示课件:幻灯片5

    2、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1+16)×2=34(分米)

    拼法二(2+8)×2=20(分米)

    拼法三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9】

    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4~135页例

    1、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并从中找出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情境

    (一): 幼儿园阿姨买来两瓶口香糖,准备给两位在一次活动中获奖的小朋友做奖品。可是被阿姨那淘气的儿子偷吃了其中一瓶中的3片。阿姨只好又去商店买来一瓶,一不小心放在了原来两瓶一块。阿姨想请你们帮忙,找出被吃了3片的那瓶。你们有哪些方法呢?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认真倾听并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秤称(你选择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

    3、出示天平,学生说说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4、合理推断,筛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用天平称的方法。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5、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一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种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者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

    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二): 有5包糖果,其中有1包不合格(质量稍轻一些).至少称几次

    能保证找出这包糖果?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小组讨论要求:(1)、首先一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做法,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听的不是很明白,等他说完以后再提出质疑,如果你和他意见相同

    就不必重复发言.如果意见不同就可以再说出自己的想法.(2)、当组员说的过程中小组长要

    认真做好记录,把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草稿纸上.2、组长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要

    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结合板书。平5(1

    不平2()

    5(1)2次

    3、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包不合格的糖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像

    老师一样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思考。好,下面这个问题就更难了!但是我相信你们

    一定也能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三):现在有9瓶泡泡水,其中1瓶被换成了纯净水(质量稍重一些).

    如果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这瓶纯净水?

    1、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草稿纸上。

    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阐述,结合板书。

    平(2、23次

    9(、2、2、12()

    不平2()

    平3(1、1、1)[幼儿教师教育网 wWw.YJS21.COm]

    9(3)

    不平3(、1)

    2次 2次

    9(1)不平4(2()

    9(、1)4次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分法,看看每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各分成了几份?每份是

    多少?至少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纯净水?从而得出最优方案:把9瓶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纯净水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4、提出问题:是否在其它的找次品问题中,选择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

    次品而且所需次数最少呢?

    (1)学生猜测。

    (2)验证。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四):12只乒乓球中有一只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把次品找到?

    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交流结果,师结合板书。

    12(4、4、4)3次12(

    3、3、3、3)3次

    12(6、6)3次12(

    5、5、2)3次

    12(2、2、8)4次12(

    3、3、6.)3次

    12(1、1、1、1、1、1、1、1、1、1、1、1)6次

    (3)观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比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

    证找出次品?

    (4)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

    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有15盒饼干,其中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

    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你是怎么做的?

    四、课堂总结,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谈谈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你又产生了那些疑问?

    (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分才是最优方案呢? 这个问题留

    待你们自己先去分析,再和你们自己的老师去共同探讨。)

    3次

    板书设计:

    找次品

    5(1

    不平2()

    5(1)2次

    平(2、23次

    9(、2、2、12()

    不平2()

    平3(1、1、1)

    9(3)2次

    不平3(、1)

    9(1)3次

    不平4(2()

    9(、1)4次

    12(4、4、4)3次12(

    3、3、3、3)3次

    12(6、6)3次12(

    5、5、2)3次

    12(2、2、8)4次12(

    3、3、6.)3次

    12(1、1、1、1、1、1、1、1、1、1、1、1)6次 2次

    最优方案:平均分成3份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这一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让学生用它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能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使学生感知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司机所看到的建筑物的变化、路灯下的影子、小老鼠的安全活动范围等引发学生讨论。学生通过验证,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了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说一说,你在不同楼层的窗口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楼层越高,看到的景物越多。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预设生:楼层高,看到的范围变大了。

    师:也就是观察的范围变大了。我们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范围是怎样变化的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一只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墙内张望。

    师:看,小猴爬到了这个位置(A处),它能看到地上全部的桃子吗?猜一猜小猴能看到多少个桃子?[课件出示情境图(如下图)]

    学生猜测各异。

    师: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小猴看到多少个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在熟悉的环境作用下,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情境引入教学就是为了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习数学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独立思考。

    师: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同学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画一画。

    2.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好方法。

    (2)全班交流:哪位同学能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①在A点时,我们把小猴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观察点)

    ②阻碍小猴观察视线的是墙,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墙的顶点叫“阻碍点”。

    (板书:阻碍点)

    ③将“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小猴能看到的离墙最近的点。这条线实际就是小猴的视线。

    A′点右面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能看到的范围,A′点和墙之间的部分是小猴在A处时看不到的范围,也就是观察的盲区(如上图)。

    (3)师提问:小猴想看到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生:根据我们在不同楼层看到的景物,我觉得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看到的桃子就越多。

    (4)师追问: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C点,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思考,画一画。

    (5)反馈:结合学生的想法,观察课件动画,帮助理解。

    3.建立模型。

    (1)师生小结: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的范围。

    师: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可见,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

    (2)联系古诗: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学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