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3-02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要点梳理】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荐】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统一措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讲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简单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嬴政的业绩,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从何时开始的?
生:公元前475年。
师: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了。其中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挂出“战国形势”图)历史上称它们叫什么?
生:“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吗?
生:(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回答)西边是秦国,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
[提问战国开始的年代和“战国七雄”,是为了巩固前面学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提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空间概念上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师: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秦灭六国的条件是什么?秦国是怎样灭掉六国建立秦朝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由“七雄”转到“七雄”之间的关系,提出秦灭六国,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二、讲授新课
第二章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第一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板书)
(一)秦灭六国(板书)
1.秦统一的条件(板书)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板书)
师:“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2)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板书)
师:为什么说“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
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师:答得很好。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虽是“温故”却从新的角度——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入手,说明了秦灭六国历史的必然,是顺理成章的。]
2.秦怎样统一——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板书)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十年统一顺民心。
[教学方法宜多样,四句顺口溜,概括秦灭六国的全过程。以简御繁,提要钩玄,易懂好记,学生乐于接受。]
师:(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解)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板书)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师:秦国第二步怎么办?(让学生看44页最后一段后,齐读该段。)
第二步,秦灭六国。(板书)
师:秦王嬴政的时候,(注意“嬴”与输赢的“赢”的区别)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与前面所讲六国的地理位置相呼应)秦灭一个国家,就用纸将该国国名遮去,最后只剩秦国的国名,以示秦统一全国。秦灭六国的顺序,可用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秦灭六国,分为两步,层次分明;讲长平之战,语言生动;讲秦灭六国过程,利用地图并辅之以记忆方法,形象有趣,利于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师: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记住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年代)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板书)
生: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师:答得很好。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板书)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板书)
(1)皇帝称号的确立(板书)
师: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自认为功高盖世,如果仍旧称王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于是,他把传说中“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创造了新词:“皇帝”,并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为了什么?
生: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将皇帝和始皇帝两个历史概念交待清楚,适时,恰当。]
师: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怎么办?
生:找帮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书)
师:对了。当时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帮手有哪些?请看课本45页。
生:(念课文)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师: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他们由皇帝任免。国家大事由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叫作“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引发“帮手”一词,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与三公是主子与从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势。]
师:秦朝地方政府的情况怎样?(设问)
(3)确立郡县制度(板书)
师: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叫郡守、县令。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地方。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师:把地方上的权力通过郡县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又统统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专制主义”(挂出图示,并加以解释)。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重要历史概念。]
师:对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这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那时候,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国是在829年统一的,俄国迟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自豪,从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板书)
师:“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师:说对了一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
[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师: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呢?
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各诸侯国的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样。秦统一后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挂“秦度量衡”图,并进行解释)又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铜制成的)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看课本46页上的图,并进行解释)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板书)
师: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请看课本47页的马字,有几种写法?
生:七个国家七种写法。
师:说得对。秦和齐国写的马字还认得,其余的马字就很难认出来。这样,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字体叫什么?
生: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
师:答得很对。统一文字以后,便于政令下达,下情上报,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三、复习巩固
师:(挂出秦始皇的放大画像)请同学们结合这一幅画,根据秦始皇在我国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描述一下秦始皇。
生:秦始皇身穿绣花龙袍,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帝帽子,腰挂宝剑。他面带微笑,为自己功高盖世,洋洋自得;他一手指向前方,表示他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决定一切。
师:描绘得很好。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历史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谁谈一谈秦始皇的功绩。
生:人民渴望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进步的。
师:说得对。
生: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对经济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师:说得好。
生:秦始皇也有缺点,他独继专行。
师:说得很好。秦始皇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完整的地主阶级的国家统治机构,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功绩卓著。但是,他操纵着至高无上的权柄,专横跋扈。并且他还妄想子孙万代享有这种特权。这些是应该谴责的。
[在复习巩固的同时,指导学生评述秦始皇(就学过的知识评),对学生进行评价历史人物的教育,既深化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
四、作业
秦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自我评述
设计这节课有如下构想:
1.抓住核心,深入分析。贯穿教材的核心问题是“统一”,故教案分析了秦灭六国的条件(为什么要统一,谁来统一),秦灭六国(怎样统一)和秦朝怎样巩固统一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层层推进,找出正确的回答。
2.重视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使其融合自然,不见口号,力求不生硬、不僵化。
3.抓住激发点,刻意培养能力。在复习巩固时,提出简评秦始皇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起到深化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4.不拘一格,多种教法。教师上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为依据,故本节课以教师讲为主,同时采用问答讨论式、图示法、直观教具法等,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所学知识做到:乐于学习,好懂、易记。
综合评析
教案颇见功力之处有五个方面:
第一、驾驭教材,突破难点。抓住“统一”问题,一线穿珠,驾御全局。又能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列为难点,分解为三个部分,透辟分析,解开难点。这是执教者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严格的科学性,准确的讲述。对于“皇帝”、“度量衡”等概念,能给以准确明晰的界定和解释,使其更符合历史原貌。治学严谨,教学严密,是执教者的特点。
第三、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围绕“统一”问题的分析,层层剥笋,环环紧扣,说服力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执教者的另一特点。
第四、功底厚,教法多。采用了讲述、描述、提问讨论、图示、直观教学等方法。有时也不忽视一些教学技巧的引入,如顺口溜的应用,谐音为趣的记忆等。总之,为达教学目的,将多种教法融为一炉,为“我”所用,是执教者的又一特点。
第五、合理安排45分钟,善激波澜,调动学生情趣,培养能力。在本节课末尾阶段,提出简评秦始皇,似“异军突起”,学生兴趣盎然。一旦由学生谈出较正确的评价内容,教师及时小结,下课以后,余意未尽,自然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能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知识,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又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收效甚好。这是执教者的第五个特点。(贵州省贵阳六中高级教师余世杰)
关于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学习导航1.学习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2.学习建议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涉及其他植物激素和植物调节剂应用的事例很多,应结合实例进行学习,深入思考,探讨其理论基础。应将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列表学习。理解植物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植物的激素调节”重在“调节”二字上,尝试以科学辩证的观点分析自然现象。结合上一章知识,总结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区别:(1)植物激素无专门的分泌器官,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动物激素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2)植物激素的运输和分布易受重力、光等因素影响,动物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3)植物激素不作用于特定器官,动物激素则作用于特定器官。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的是()。a.向日葵的花盘跟着太阳转b.在光线明暗刺激下酢浆草的叶片昼开夜合c.在几个雨点的刺激下含羞草的小叶合拢起来d.在触摸等刺激下紫薇(痒痒树)的枝条微微抖动2.下列各项中,能促进柿子脱涩变甜的是()。a.生长素b.脱落酸c.细胞分裂素d.乙烯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植物,能显著促进茎叶生长b.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蔬菜的贮藏时间c.脱落酸抑制生长,但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d.乙烯有催熟果实和延迟开花的作用4.在啤酒生产过程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5.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6.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只是促进果实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7.自然状态下,秋季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激素是()。a.吲哚乙酸b.2,4-d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8.把未成熟的青香蕉和一个成熟的黄香蕉同放于一只封口的塑料袋内,发现青香蕉不久会变黄。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脱落酸d.乙烯9.除根尖以外,下列各项中还可以合成细胞分裂素的是()。a.导管b.筛管c.叶片d.茎尖10.不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③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④由专门的器官分泌⑤对植物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12.农业生产上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进行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高浓度促进杂草衰老b.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d.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二、非选择题13.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_________,经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实验发现的。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乙烯通常是一种气体,在生产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但可从乙烯利的分解中获得乙烯。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化合物,在ph大于4.1时就会分解。当乙烯利的水溶液被植物吸收后,由于植物体内的ph一般大于4.1,这样乙烯利将会分解,释放出乙烯。请你用所给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验证乙烯对香蕉的催熟作用。材料用具: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蒸馏水、塑料袋。(1)实验步骤:①:②:③:(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人们成功地合成了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1)你能举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吗?(2)这种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上有何应用呢?(3)我们利用这种化学物质的原理是什么?参考答案【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a2.d3.d4.b5.a6.d7.c8.d9.d10.d11.d12.b二、非选择题13.生长素吲哚乙酸胚芽鞘的向光性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14.(1)①将若干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浸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中,乙组浸在同等体积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1min);②取出香蕉,分别放入两只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置于25℃左右的阴暗处;③每日观察香蕉的颜色和成熟程度的变化(2)甲组比乙组先变黄,成熟得早(3)乙烯对香蕉有催熟作用15.(1)萘乙酸(或2,4-d)(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控制性别分化等。(3)这种化学物质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似,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高中教案╧ллЕ╣дн╒╧ш╫А╧╧ 精选版
╫ля╖д©╠Й
1║╒ж╙╣ю╬╖лЕ╨м╥г╬╖лЕтзнОюМптжйио╣д╡Н╠ПйгсисзкЭцгдз╡©нОжйн╒аё╣дееапсп╧ФтР╨мнч╧ФтРтЛЁи╣дё╝
2║╒ж╙╣ювИЁи╬╖лЕ╣днОжйн╒аётзр╩╤╗╣дф╫╨Бн╩жц╦╫╫ЭвЖн╒п║╣дуЯ╤╞ё╝
3║╒ж╙╣юр╩жж╬╖лЕнОжйдэ╧╩иЗЁи╪╦жж╡╩м╛╣д╬╖лЕё╛йгрРн╙кЭсп╪╦жж╡╩м╛╣д╬╖лЕ╫А╧╧ё╝ж╙╣юсим╛р╩жжнОжйиЗЁи╣д╡╩м╛╣д╬╖лЕ╬ъсп╡╩м╛╣днОюМптжйё╝
╫ля╖╫╗рИ
1║╒тзжпя╖╩╧ц╩сплУ╪Ч╧ш╡Л╬╖лЕ╣ддз╡©╫А╧╧ё╛рР╢ктзк╣цВ╬╖лЕсК╥г╬╖лЕсп╡╩м╛╣днОюМптжйё╛йгсисзкЭцгдз╡©нОжйн╒аё╣дееапсп╧ФтР╨мнч╧ФтРй╠ё╛ж╩р╙гСя╖иЗсп╦Ж╢СлЕ╣дак╫Б╬м©иртакё╛╡╩╠ьвЖ╦Э╤Ю╣д╫╡╫Б║ё
2║╒╫╡╬╖лЕ╣д╤Юпнптё╛©ирт╥юж╧я╖иЗтзнОжй╢Фтз╣дпнй╫ио╡ЗиЗф╛цФ╣д║╒╬Ь╤т╩╞╣дхой╤ё╝
╣ДпмюЩлБ
юЩ1║╙║╙╧ьсз╬╖лЕ╣днОжйн╒аёее╡╪╤т╨Й╧шмБпн╣дс╟оЛ
╬╖лЕн╙й╡ц╢сп╧ФтР╣дмБпнё©
╢Пё╨сисз╬╖лЕжп╣днОжйн╒аётз©у╪Дйг╟╢р╩╤╗╧Фбиееап╣дё╛н╒аёж╩тзр╩╤╗ф╫╨Бн╩жцвЖн╒п║уЯ╤╞ё╛кЫрт╬╖лЕсп╧ФтР╣дмБпнё╝
юЩ2║╙║╙╧ьсзм╛жж╩╞я╖Ёи╥ж╣днОжй╠Мож╡╩м╛╣днОюМптжй
м╛р╩жж╩╞я╖Ёи╥ж╣днОжйё╛н╙й╡ц╢спй╠╩А╠МожЁЖ╡╩м╛╣днОюМптжйё©
╢Пё╨м╛р╩жжнОжйжп╣дн╒аё╟╢╡╩м╛╣д╥╫й╫ееапй╠ё╛╬м╩АиЗЁи╡╩м╛╣д╬╖лЕё╛╤Ь╠МожЁЖ╡╩м╛╣днОюМптжйё╝хГл╪ё╛╟╢р╩жж╥╫й╫ееап©иртиЗЁи╫П╦уй╞ё╛╤Ь╟╢аМр╩жж╥╫й╫ееапй╠╩АиЗЁий╞д╚ё╛╫П╦уй╞сКй╞д╚╣днОюМптжйсп╨э╢С╣д╡╩м╛ё╝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高中教案氯气教案 精选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实验室制取Cl2的反应原理及其装置。
Cl-的检验。
关于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2)数字记忆法:本课内容也可用“3、2、2、2、1”这串数字来表示,即本课介绍了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两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两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两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和一项石窟艺术。
(3)列表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