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气温降水教案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01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六)降水的空间分布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七)降水的时间变化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八)干湿地区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九)课堂总结讨论,发言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十)达标测试读题、讨论,做出答案提问,反馈测试结果板书设计一.气温的分布1.冬季2.夏季3.温度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空间2.时间3.干湿地区wWw.JK251.COm
jk251.coM小编推荐
地理教案-气温气温的分布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晴
晴
34
27
3
3
开罗
晴
晴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晴
晴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阴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引言天气与气候
天气
气候
定义
区别
联系
实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七年级地理欧洲西部教案初中教案精选
课题第四节欧洲西部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复习欧洲西部的位置及其特点,并能在本区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图上指出主要的半岛、岛屿、海湾、海峡和内海。
2、过程与方法:对比分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欧洲袖珍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对我们经济发展的启示。
重点难点
1、欧洲西部经济发展概况。
2、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一、
激情
导入二、
自主
学习
一、科主任展示:
瑞士境内的湖光山色,多瑙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议会大厦等,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本区。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美妙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读课本,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预习课本,并对问题进行讨论。
1、读图2—25,了解欧洲西部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地理位置的特点。
2、从图中找出下列国家: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士、匈牙利、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英国、爱尔兰、芬兰、瑞典、挪威、希腊、匈牙利、葡萄牙等国家,然后将这些国家和其首都填在空白图上。
3、在欧洲地形图中,找出欧洲西部主要的半岛、岛屿、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并填入图中。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三、
激情
互动四、
魅力
精讲五、
拓展
应用
4、什么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初有几个成员国?
5、欧洲西部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哪?
6、欧洲西部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旅游业繁荣的地区?
7、欧洲西部主要有哪些旅游资源?8、在图2—25上找出六个“袖珍国”,说明他们地理位置的特点。
三、科代表针对学习目标,组织本组成员讨论:
1、欧洲西部的北面、西面濒临什么海洋或海?
2、欧洲西部大部分在五带中的什么带?
3、本区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对欧洲西部有什么影响?
4、什么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5、你能列举一些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吗?
四、学生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为什么成立欧洲联盟?
2、欧洲西部作为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3、欧洲西部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旅游业繁荣的地区?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能够联系到的知识:
到欧洲旅游,下列景点应该去哪个国家?
1、乘船观看午夜的太阳,游览峡湾。
2、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音乐。
3、游览威尼斯,参观旁贝古城。
4、参观世界表都伯尔尼,去阿尔卑斯山滑雪。
5、登艾菲尔铁塔铁塔,欣赏卢浮宫名画。
6、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墓前献花
六、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获得的创新知识:
1、不少英国人多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出门带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使用学国的地理知识加以解释。2、针对荷兰把“全国农田的10%的土地恢复成海洋”这一壮举,谈谈你的想法。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的教学方案
按照惯例,初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每一位初中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七年级信息技术第的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纸张的常用类型。
2.了解页面的基本属性。
3.了解视图的显示模式及其作用。
技能目标
1.掌握设置纸张类型及自定义纸张大小的方法。
2.掌握设置页面边距的方法。
3.掌握依据需要调整视图显示模式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事前谋划的良好习惯,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重点难点
重点:页面设置,并培养学生在编辑制作之前对页面进行设置及对版面进行勾划的良好习惯。
难点:对不同视图显示模式的用处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事先准备多份精美的杂志及电子杂志作品供学生参考。
2.提供或让学生带尺子。
四、教学建议
建议课时:1课时。
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对杂志的版面进行先期谋划,即需确定页面的大小(通过纸张类型进行设置)、页边距的设定、绘制版面布局草图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参考现有的杂志或课本,了解其所使用的纸张大小及页面边距,以及杂志版面的结构等。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下所参考书本的大小及页边距,进行设置。
3.让学生对比不同页面显示模式的显示效果,以加深对不同显示模式的作用的理解。
4.培养学生在编辑制作作品之前先对页面大小进行设置的习惯,可以减少以后的更改,提高制作效率。
5.对各版面的结构草图进行绘制,可以用手绘,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工具,或者用表格进行勾划。
五、练习实施建议
随堂练习1一般正式出版书刊的出版信息中都有纸张开本信息,可以通过翻看此处完成本题。
随堂练习2参考答案:
页面视图:默认显示模式,提供所见即所得显示效果,能显示所有格式
普通视图:相对比较简洁的显示方式,只能显示文字、表格及控制符等基本字符的信息,不能显示图形等对象。
Web版式视图:按图页的格式显示当前文档,可用于预览普通文档转换成网页格式时的效果。
大纲视图:自动列出文档的标题结构的一种显示模式。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7课谋划版面》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的教学方案
第七单元技艺超群
【单元学习目标】
一、体会文章用词准确与传神,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制作词汇积累手册。
二、品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手法,学习用比喻、对比等辞格表现事物或人物,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写法。
三、感受文章景由心造、借物传情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领悟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特点。
【基础知识学习】
一、唐宋散文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韩柳”是韩愈、柳宗元的并称。
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并称。“老苏”指父亲苏洵;“大苏”指兄长苏轼;“小苏”指苏辙。
【教学安排】
36.《卖油翁》三课时。
37.《核舟记》三课时。
38.《口技》三课时。
39.《口技》二课时。
40.《明湖居听书》二课时。
【每周一诗】
1.背诵王禹偁《泛吴松江》: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背诵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王禹偁,宋代诗人。
3.王安石,宋代政治家、诗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七年级美术我的新同学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一)审美激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新学期的开始,我想一切都是新的,就设计了“我的新同学”的游戏方式让同学介绍自己,然后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此位同学的,说一说这位同学的脸部基本特征,如:脸型、五官、表情、发型等。(二)欣赏讨论1、特征描述a我设计了观看一段“憨豆先生”的电影片段(人物面部表情为主),请几位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对片中人物基本特征、面部表情等的看法。
b分析人物的基本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没有这些表情行不行?)主要说明表情的作用。
结合书本当中的内容,我选择了几组图片作比较,如:
宫六朝《小女孩》:可爱、倔强
达芬奇《蒙娜丽莎》:微笑
马蒂斯《女人像》:鼻子很长,眼睛露出休闲而略显疲惫的神情。
弗洛伊德《自画像》:“国”字脸,眼睛长长的,两眼距离很近,感觉充满了不安
皮影人物,剪纸人物
2、小结我归纳出
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变化,都有一定规律,“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国目用,由甲申风。
表情:喜、怒、衰、乐,让学生表演表情注意五官的变化,(我中了五百万,考砸了……)
3、技法理解、学生练习
可以由脸型——表情——发型。教师示范,提醒不同表情下的五官变化以有各部分的比例。可以用手指量一量五官的位置。
(可以选一个学生来创作)我采用
从多媒体中展示学生头像照片来进行描绘。
(三)选秀大赛
小组单位交流照片,并评出特征最明显的同学肖像作品进行展示说明
设计意图
1、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初步认识自己身边新同学的舞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上课精神紧张、情绪拘谨的状况。
2、吸引注意的同时,谈一谈片中人物面部表情透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等,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特征。(特征描述)
3、通过影片中的小片段,营造新奇的视觉形象,在轻松的、开怀一笑的同时能反映出人物最显明的特征,使人印象深刻。(分析人物特征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的)
4、欣赏作品可以让学生能了解这些特征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脸型,为画肖像画做好准备。
5、进一步引导:画家是怎样来表现人物特征的。主要让学生感受、讨论,人物丰富表情的变化,从表现手法上让学生看到多样性。
6、创作步骤的确立,可选一位班上最有特色的同学示范一下写生的步骤,以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7、创作的过程选用学生的照片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在描述、感受和对比中认识人物特征及其表现方法。
8、加强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互评选出形象特征把握最好的作业加以表扬鼓励。这一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评价结果。
七年级活动 壁报的研究与设计的教学方案
七年级第三单元活动三壁报的研究与设计
活动三壁报的研究与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壁报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壁报的设计及制作的方法。
2.通过壁报设计制作的学习,培养其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和同学之间良好合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报头图案资料;有关图形图像资料;版面设计多媒体课件;电脑及扫描仪、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如有条件)等。
学生准备学具:已搜集和积累的壁报文字稿件和照片、图片,已剪辑装册的报头、栏图、题花、尾花图案参考资料;画笔、颜料、彩纸、白纸、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壁报设计的基本知识、技巧、方法。
教学难点
壁报版面设计创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
阶段
讲解阶段
学生练习
教师总结
1.引入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前两课所学的知识,教师提供美术字、报头图案资料和有关图形图像资料。导入新课的内容《壁报的研究与设计》。
2.讲解阶段
教师通过大屏幕多媒体课件讲解壁报的定义、要素、设计方法、制作方法等,启发学生设计思路。在讲解的同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如我们教室里的壁报都有哪些要素?我们的壁报都采用了哪些制作方法等。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提出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幅壁报作品。
3.实践阶段
将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分工,设计一幅壁报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程序:
(1)由组长进行分工(如:壁报版面总设计、各栏目负责人)。
(2)首先研究讨论确定主题。
(3)由版面总设计将各栏目负责人完成的壁报要素加以选择、整理(设计栏目标题、安排文章、插图、尾花等要素的位置和大小),组合成完整的壁报,全小组同学对壁报的设计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4)全班集中展示壁报设计图。由各组推举代表讲解本组壁报的设计内容及特点,经全班讨论认可,进行整体调整完善,完成定稿。
4.教师小结
学生展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欣赏中外著名的设计作品,谈对作品的感受。
学生练习设计。
学生作业
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讲授了解壁报的定义、要素、设计方法、制作方法等知识。
学生感受优秀作品,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二)
一、新课导入
1.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精美的壁报作品一幅。
2.提出问题:这是一幅什么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壁报。
教师在大屏幕展示本课课题:《壁报的研究与设计》
二、教师讲解
1.在大屏幕上继续展示一幅壁报作品。
2.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中都是由哪些内容(要素)构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教师继续讲解壁报的相关知识:设计的原则、方法等。
三、学生参与(在电脑上实际操作)
1.教师给出壁报的相关元素(标题文字、插图、图案、文字、尾花等)。
2.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在规定的版面上把壁报的各种元素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摆上去。
3.全体学生对壁报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4.请一名同学在电脑上调整壁报的设计图,使其更加合理完美。
四、教师小结
1.肯定成绩,特别要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同时强调壁报设计中的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创新。
2.提出壁报中的不足之处及修改意见,同时提出希望及建议。

手机端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