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十五篇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十五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十五篇,感谢您的参阅。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5篇

    数学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数学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作为二年级数学老师的你知道如何写二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 课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如:第一类: 128-64+36 48÷8×6

    第二类: 64-40÷8 6+18÷3

    第三类: 8×(36-29)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 ),40个图形中有( )个。

    2.小晨准备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页的图书,第一天看了12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几页?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 分析法 引导法 练习法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复习

    1.能填几?(指名口答)

    ( )×6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 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 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二年级教案下册全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解题方案。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方案。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和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99页例1: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出发,有效地整合教学目标,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因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课设计时基于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强调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借助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学会数学地思考。的总体思路。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2、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

    ......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生:米奇(学生很高兴)

    师:唉,米奇怎么了?

    (画面一:我把密码箱的密码给忘了;

    画面二:我只记得密码箱的密码是用1、2、3三个数字所组成的一个两位数。)

    这可怎么办啊?

    生:这很简单,可以这样:可以先用23试一试,不行,再换一个。

    .....

    生:我觉得这样有点乱,刚才31已经试过了,朱云漫又说试31。

    师:我也有同感。怎样试才不会重复,又能又快又对呢?

    (停留片刻)

    生:把用1、2、3能写的两位数先写出来,再试。

    ......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例1

    1、独立思考

    用1、2、3写两位数

    (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在写(摆)之前,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每摆出1个两位数就把它写在你的本子上。)

    2、小组合作交流

    1)你是怎么写(摆)的?

    2)推荐一种好的写(摆)法,准备汇报,在汇报时说一说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

    3、全班交流

    二)握手问题

    唉,如果每两个人都象这样握一次手互相祝贺,小组三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停顿片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画一画或演一演的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交流评价

    3、比较异同:用3个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我们握手人数同样是3,3人,为什么只需要握3次手?

    三、拓展应用

    1、近段时间,首届体育节搞得很热闹,田径运动会刚刚结束,下星期又将开始国际象棋比赛,白老师了解到:我们二年级共有四人报名,象棋比赛一般是每两个人就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二年级一共要比几场?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与大家交流。

    2、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可以把你的想法画或写在草稿本上。

    四、情感体验:

    师:今天你会了什么?开心吗?为什么开心?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生:......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本课一开始就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米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逐步领悟规律、发现规律,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对其本质规律进行探究,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有利于新知的纳入和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组织化,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学生积累了一些拍照、球赛的经验,所以他们乐于参与。同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形成和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体验。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的综合运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片断实录:

    ......

    五、教学反思:

    一)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互相握手祝贺一共要握几次手?、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为在这次运动会上表现的最出色的三位运动员留一张合影,三个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站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创设帮助米奇猜密码的情境,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游戏,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规律的写(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你小组为什么要推荐这种方法,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规律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时抓住鼓励表扬――握手祝贺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校园体育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我非常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用1、2、3写两位数的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又如请小朋友们设计比赛场次,每两人比一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这一问题,学生采用的方法有:方法1:

    方法2:

    方法3:用小明、小红、小东、小军这四个名字来思考(象组数一样思考)

    方法4:用1、2、3、4(abcd、甲乙丙丁等)这四个数字来思考

    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有条理性、逻辑性,让课堂焕发生命了的活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⒈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⒊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⒈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图案--五角星、三角板图案,让学生亲自把它剪下来。

    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触觉体验,五角星、三角板上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⒉前馈交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角已经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⒊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⒈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教师在多媒体上动态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由实物状--抽象图)。

    例如从剪刀、扇子、钟面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学生可以先想象出角的形状,再抽象形成几何图形--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⒉举例内化,丰富表象。

    ⑴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物体表面中的角在哪里吗?并指出角的各个部分。

    电脑出示图片,如:吊车、房屋坡面、游乐转盘、路灯架、滑滑梯、楼梯等。

    ⑵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自己身边、周围的物体(如,钟面、扇子、剪刀、桌面、书本、黑板等一些物体)表面上寻找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在哪里。

    ⒊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教师出示一些具有本质特征的、肯定的和非本质的、否定的图形,让学生在变式中观察比较、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有些图形并且是遮住一部分的,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⒈尝试操作,实践体验。

    ⑴独立尝试。请学生合理选择自己身边的材料亲自做几个角。

    ⑵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制作方法,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要求小组内交流时说清楚是用的什么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

    ⑶展示成果。

    学生汇报介绍本小组共同合作研讨出的方法,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有效进行教学调控,动态生成,随机及时地针对错例加强反馈指导;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反思,相互启迪、共同发展。学生的方法可有:

    ①折纸张的方法: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

    ②搭小棒的方法: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

    ③拉牛筋的方法:在钉子板上用牛筋拉出一个角;

    ④搭铅笔的方法:用两枝铅笔搭在一起,可以做成大小不同的角;

    ⑤拉毛线的方法:用身边的一根软毛线拉紧为成一个角;等等;

    ⒉肢体动作,强化感知。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部位用肢体动作来表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组织交流欣赏评价。学生可能有用做广播操的动作、用腿部的运动、用手臂的动作等表示大小不同的角。

    (三)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⒈动手操作,感悟体验。

    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来理解体验感悟角的大与小。通过做钉成的活动角、钟面上、剪刀上、扇子上形成的角的模型等操作活动感悟体验生活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⒉引导观察,直接比较。

    教师出示几个钟面上的角的形状,请学生直接观察、比较、判断,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⒊自主探索,诱发思考。

    ⑴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两幅钟面图上形成的角,判断这两个角谁大谁小?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统一,会有争论。

    ⑵启迪思考、合作交流。

    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正确比出它们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后请学生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索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全班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在合作互动中促进交流、学会学习。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用活动角的模型重叠比、②用纸折出一个角去比划、③用三角板上的角去直接比、④或用数分针与时针之间占有小格的多少来比较,等等。

    ⒋实践比较,迁移内化。请学生用纸折出几个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综合应用拓展,迁移延伸。

    ⒈综合应用。

    ⑴课本上第75页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⑵第76页的第3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条边?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⒉拓展欣赏。

    多媒体播放上海黄浦江上的一座斜拉桥--南浦大桥的画面,介绍上面的角。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 2 3 4 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三、教学难点: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组有3面小旗),5(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1(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美丽,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2.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

    1. 是由( )组 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2.9幅 ,可以组成( )组 。

    (1)学生说想法,教师板书:9÷4=2(组)……1(幅)

    (2)学生用学具验证。

    (3)学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全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认识方向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

    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课件。

    学具:学具盒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其次,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摆一摆,说一说。

    通过摆一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怎样分配合理?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

    3.试一试。

    继续通过应用,使学生理解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不同情况。

    每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能划几小时?

    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再独立列式解答。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P87~90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作出预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4○4

    =4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