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拿来主义教案
  • 拿来主义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6

    拿来主义教案。

    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他们会精心规划每一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注重创新和变革。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制作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本文特意整理了最新的“拿来主义教案”,希望为您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拿来主义教案【篇1】

    1、了解杂文的基本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文本,理清思路,掌握结构。

    3、了解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特点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沟通、借鉴、积累、创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指导预习。

    1.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

    2. 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

    三、研习新课。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重点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10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2) 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四、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1. 整理积累字词(不少于20个)。

    2. 反复阅读文本,体会论证技巧。

    一、教学节奏过快。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学生反映,教师就急忙地往下讲,显得课堂引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精细,课堂生成有些囫囵吞枣。即使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酝酿答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引导不够充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般都会紧跟着回答,但离标准答案有距离。这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有效,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或者过一遍答案。例如课堂中问:用什么主义来概括昏蛋和废物的态度行为?应先让分析文本再引导概括得出“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

    三、课堂语言欠简洁。教师较注重问题小结和环节衔接,但学生已理解的知识教师最好只言片语简洁明了地概括总结,而不需要重新重复多次,教师语言啰嗦会导致学生抓不住课堂语言的重点而走神。

    四、学情分析不足。整个课堂多是教师主导,讲得过多,没有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接受学习。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分析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已掌握的不用展开讲,凸显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拿来主义教案【篇2】

    一、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离家到南京学习,19留学日本,19回国,19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他占有,挑选。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 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

    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

    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一个问题,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二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先破后立: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 作者并不是从正面论述,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论述“拿来”的好处,提出“拿来主义”。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观点,也就是数学证明题里常运用到的“反证法”,通过否定错误观点来确立正确观点。)

    第二部分:(5—9)论述“什么是‘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则总结上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七、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

    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拿来主义教案【篇3】

    《拿来主义小学教案》是一种以学生参与和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拿来主义小学教案的定义、特点、实施步骤和效果。


    拿来主义小学教案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真实事物并实践操作来达到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拿来主义小学教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它强调实践操作。教师在设计拿来主义教案时,会尽量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具体事物或场景,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任务。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它追求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兴趣,拿来主义小学教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和方式。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它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拿来主义小学教案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连接,通过实践任务和项目实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能力。


    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拿来主义小学教案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实施拿来主义小学教案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实践内容和任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第二阶段是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任务和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是学生总结和反思。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后,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实施拿来主义小学教案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拿来主义小学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和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拿来主义小学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编认为,拿来主义小学教案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主导、实际操作为特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实施该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訏的杂感《谈金钱》。

    [板书设计]

    ①揭来源举表现

    ②揭出实质

    批判送去主义经济衰败

    ③指出危害主权丧失

    ⑥“送来”(反面)

    主张拿来主义正面态度“拿来”

    ⑧占有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⑩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⑦运用脑髓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

    (正面)鸦片取其精华

    ⑨挑选烟灯烟枪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

    1、细针密缕精益求精满载而归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4、略

    拿来主义教案【篇5】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要点: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1.由课外阅读引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半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多达六十七种。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平均每个同学课外书籍看五本左右。有个同学连杂志带书籍看了四十多本。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三国演义》、《水浒传》、明清笔记小说选译,还有同学看《西厢记》。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2.解题:

    请同学看课文注释①,回答《拿来主义》一文选自何书。

    拿来主义教案【篇6】

    1、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还是人类的希望。

    3、快乐是享受,是权利,还是一种象征。

    4、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父母对我们的寄望,是老师对我们的希冀,还是祖国对我们的期盼!

    5、你是听到了窸窸窣窣的落叶声码?是高贵的灵魂在歌唱吗?还是想用手去抚摸那些可爱而可悲的听众?

    6、那个人是我的慈祥的父亲,是我妈妈的值得依靠的丈夫,还是我奶奶的孝顺儿子。

    7、雷锋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是党的好同志,还是人民的好榜样。

    8、今天的天气很好,我们是去打篮球,是去打乒乓,还是去打羽毛球呢?

    9、小明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是家里的好孩子,还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10、这个小孩为什么一直哭呢?是渴了,是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呢?

    11、勤奋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道路,是照亮成功之门的明灯,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12、你是敌人,是朋友,还是旁观者?

    13、我是父母的好孩子,是老师的乖学生,还是祖国的未来。

    拿来主义教案【篇7】

    说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说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05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高考满分作文)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教案【篇9】

    《拿来主义》是高二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文化的制约和创造”,目的在于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辨析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和本民族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重视文化的发展。《拿来主义》作为鲁迅杂文的代表作品,表达了鲜明的文化主张:正确对待传统与外来,以非凡的胸襟和视野来传承和发展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总之,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会文章的要义,读出其中的“好”来,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很重要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是感觉到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会存在许多问题。高中学生怕读鲁迅,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感觉作品与他们有“距离”,如何消除这种距离感就成了备课的棘手问题。我期望能够经过师生对话完成针对课文字句和写作背景的障碍、疑点扫除,进而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允许他们独立思考,相信学生是有本事读懂文章的。我更期望学生能够在自读文章、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对鲁迅和鲁迅的思想产生浓厚的研读兴趣。

    钱理群教授曾在《适合自我的文体——鲁迅杂文论》一文中说过:“鲁迅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鲁迅的杂文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现实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进行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鲜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正是鲁迅杂文的生命力所在!

    有鉴于此,我把《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做了如下的定位。就教学目标而言,明确整堂课的学习目的,旨在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特殊的文化关注视角,对“拿来主义”进行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核与精髓所在,理解“拿来主义”的真正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是为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高二学生正处在学写论说文的阶段,学习《拿来主义》一文能够让学生好好领会鲁迅先生高超的论证艺术,领会杂文纵意而谈、犀利睿智的行文风格,学习文章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语言表述。作为一篇杂文,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十分突出,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透彻理解文章资料的基础上,对鲁迅杂文高超的论证艺术作一番探究,是为次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基于教学目标最终达成之目的,所以,我将重点仍放在“拿来主义”上头,带领学生研读课文、梳理层次、领会语义,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对于学生在学习《拿来主义》一课中可能存在的疑难之处,我的理解是:高中语文课本选录鲁迅先生的作品数量有限,学生课外阅读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鲁迅杂文的这种表达习惯会成为他们阅读的一个难处。因为我们都明白,鲁迅先生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的,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语言犀利,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源于先生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这就对学生理解文章要义提出了较高的思维要求。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之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梳理。整堂课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补充资料写入幻灯,串联起课堂各个环节。在导入部分,先请学生阅读鲁迅先生为其编写的木刻版画集所作的后记和小引,从鲁迅的亲身实践来看他的艺术主张,由学生筛选相关信息并概述其主张,一方面训练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删减,一方面也顺势明确本堂课的研读目的所在。然后进入课文文本学习,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中主要观点,抓大放小,领会主旨;然后就“拿来主义”这一重要主张进行细致的解读,将学生们的预习提问整理为三个主要问题供大家思考:鲁迅主张“拿来”,其一,把什么拿过来?其二,为什么要“拿来”?其三,怎样“拿来”?当学生对“拿来主义”的要义有了充分领会之后,能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想法,与鲁迅的文字展开对话,教师能够适时地作一下小结。之后,将重点学习课文倒数三段文字,这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懂的段落,更重要的是教学能够借助这三小节文字来点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说理艺术,贯彻教学的第二目标,以便让学生掌握阅读鲁迅杂文的一般方法。最终,再回到上课之初的幻灯资料,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以后,师生一齐反思“拿来主义”在今日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下社

    会现象,理性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同学们更深切地领会鲁迅杂文的价值所在。

    拿来主义教案【篇10】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2、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辅助手段:用Author?/FONT>ware、Photo?/FONT>shop和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在多媒体 课室通过PowerPoint演示(第二课时)

    总:通读全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结构内容比较熟悉,并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内容。初步分析因果论证的方法。

    方式:提出思考练习题,学生自己阅读、预习、解答问题为主,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2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是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5?/FONT>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八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九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种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答案。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提问解答问题。

    带着问题阅读5、6、7自然段。

    分析“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含义。

    小结第一课时内容,提出课后思考题。

    2)预习后面的课文,思考比喻论证的运用。

    总:复习巩固上一课时学习的因果论证方法,继续学习比喻论证的运用。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学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妙处。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分析课文字词运用的精彩之处,总结全文。

    方式:通过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说明比喻的用法,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4、分析比喻论证。

    5、分析第9自然段,进一步深入分析比喻论证。

    6、分析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7、解决课后习题。

    教材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教法主要是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重难点明确,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课后练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是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教师 范读课文。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本文批判了反动派的 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拿来主义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教案【篇12】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拿来主义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