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列宁主义的诞生教学简案【荐】
  • 列宁主义的诞生教学简案【荐】

    发表时间:2022-03-03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列宁主义的诞生教学简案【荐】,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列宁主义的诞生

    【本节重点知识】

    1、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主观条件);2、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时间、标志及其两个派别;3、列宁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图解】

    一、历史条件

    1、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增,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阶级基础)。

    2、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组织基础)。

    3、20世纪初,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主观条件)

    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1、时间:19xx年

    2、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①在列宁的坚持下,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②在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反对列宁的一派占少数。

    4、结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对立的派别。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

    1、时间:19xx年

    2、标志: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

    3、评价: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jk251.coM小编推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

    【考点梳理】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原因

    标志;《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意义

    【重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典型题分析】

    《赢在高考》p73第11题。

    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点梳理】

    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原因

    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过程

    《四月提纲》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意义

    【重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

    【典型题分析】

    《赢在高考》p79第22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巴黎公社的性质、意义,《国际歌》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3、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二、过程与方法:感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学会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感知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高尚情操以及他们所创立理论的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发扬.四、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五、难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国际歌》为背景音乐。教师:100多年来,不同肤色的劳动者用不同的语言,用同样的旋律,唱着这同一首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上演着一幕幕的战歌。。。第一首歌:夺回劳动果实——英国宪章运动由工业革命后的的纺织厂女工,童工劳动等图片引出工人的境遇,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越来越差。工人面对很差的待遇,不断进行抗争,引出宪章运动的有关内容:宪章运动:目的:时间:特点:政治纲领:内容:性质:失败原因:教师引导组织归纳然后指出,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这就说明英国宪章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首歌:思想冲破牢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投出马克思的简历和恩格斯的简历教师指出随着工人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顺应了这个需要,结合工人运动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部分《共产党宣言》:时间、起草者、组织、内容、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引出“动脑筋”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史料题:(xx年烟台历史会考题)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友谊的故事为了保证马克思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恩格斯心甘情愿做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那“该死的生意”,他用挣来了的钱担负着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故事中的问题:革命友谊成为革命理论诞生的助推剂,这两位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共同创造的革命理论被称作什么?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这一科学理论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请你举出一个革命成功的事例。教师:科学理论有了,无产阶级就进行了伟大的尝试,我们进入最后一首歌:到实践中探索——巴黎公社出示提纲:巴黎公社:背景、时间、军队、政权、结果、性质、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1、内部出现奸细2、敌人力量强大3、无产阶级自身尚未成熟4、虽然建立政权但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引出视频:巴黎公社教师总结,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的表现永远激励着后人,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如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最终汇成一首歌——《国际歌》《国际歌》: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词作者,曲作者。小结:国际歌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可歌可泣的精神而作,就这样流经百世轮回,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为真理而斗争!作业:做《伴你学》板书:第一首歌: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首歌:让思想冲破牢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首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巴黎公社汇成一首歌:《国际歌》学生从课本中找相关答案进行简短的巩固看书找出内容并整理此题,学生讨论完成,并引导学生可以往中国历史上延伸。学以致用,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内容做xx年的会考相关题。学生回答此题,老师加以总结。学生自己了解老师搜集的普法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对失败的原因进行重点的分析,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铺垫。学生先对失败的原因作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荐】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新”: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荐】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的中共xx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元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教案

    一、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上半叶)

    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加以说明

    1、产生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法、德等国的工业化,也在深入推进中(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xx年前后。法国工业革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04-1848为起步和缓慢推进阶段,1848-1870为全面展开阶段;18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活跃,1830年代迎来突飞猛进时期)从而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开始到19世纪初期的的捣毁机器运动,

    ③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2、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宣传的空想社会主义。

    3、评价:

    内容①:(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作用: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内容②:(局限性)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内容③:(局限性)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九世纪中期)

    1、产生背景:①社会经济前提: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①,即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②,即经济危机的发生的发生更凸显了社会矛盾。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③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产生过程:

    ①理论初创:1846年到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正义者同盟。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后,他们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丰富完善:a、革命实践: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①他们不仅创办报纸宣传革命,②还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b、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英国活动,①在继续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②还结合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的实践,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教案

    一、领土扩张(19世纪上半叶)

    1、背景:①美国独立后,由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经济和社会获得很大发展。②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

    ③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也迅速扩张。

    2、过程:见地图

    3、方式: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

    4、结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自己的地域空间,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5、影响:在领土扩张中,美国政府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表现为)1830年,国会授权总统把所有印第安人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后又强迫其迁入荒僻的“保留地”。印第安人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同扩张者进行了殊死的抗争。

    美国政府组织上千次的“征伐”,使得印第安人人口剧减。

    美国的工业革命

    1、(美国独立以来经济的发展):美国独立初期,商业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制造业不发达,对英国产品依赖严重。

    2、背景:①19世纪初的美英战争刺激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②大量移民涌入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商业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④美国劳动力短缺,发明机器以便节省人力,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时间、范围:美国的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展开。

    4、特点:初期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主要仿制英国机器,

    不久即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新机器。

    南北战争

    1、背景:①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②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战争爆发: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战争转折:①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②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战争结束: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①从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②从土地问题的角度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③从人权角度看: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并认识其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核心内容)

    工业

    全部工业企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国家实物配给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考点四】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成为“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制定指令性经济计划,并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强制实施。

    【考点六】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有关苏联解体的问题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目的: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西方国家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巩固、扩展已获取的侵略权益,使其产品真正占有中国市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遂为列强千方百计获取的目标。

    2.过程

    ①《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②趁镇压小刀会起义之机,列强夺取上海海关管理权。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要求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

    ④《天津条约》规定海关值百抽五的原则。1863年清政府任命英国人赫德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操纵了近一个世纪。

    3.危害: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之一。海关是国家的大门,中国海关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中外贸易中国逆差局面的形成

    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倾销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如海关管理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才逐渐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3.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门户已经被打开,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贩卖华工

    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广东,《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后更为猖獗。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主要有四种形式: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开始进行资本输出。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列宁主义的诞生教学简案【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