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数学必修3教案精华
  • 数学必修3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22

    数学必修3教案精华。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就要引起注意了。教案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认为“数学必修3教案”是一篇出色的文章,值得大家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启发,请务必收藏起来哦!

    数学必修3教案【篇1】

    1、正确了解普查和抽样的意义。

    2、掌握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能够正确地选择调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现实生活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根据现实问题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调查抽样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例:通过实例引入定义,增强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佳节,合家团聚,吃月饼赏明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月饼,从至今,质检总局已连续9年组织对月饼产品质量进行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检查。跟踪抽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月饼产品总体质量状况较好,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占据月饼主流市场的均为大中型企业和名牌企业,其产品质量很好,你知道为什么用抽查的方式吗?

    针对上述统计数据,回答问题:

    1、什么叫普查、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

    3、在第5次人口普查中,为什么会出现漏登?

    4、在第5次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武汉一人口普查员劳累过度以身殉职,说明了普查有什么弊端?

    5、什么样的调查适用于普查?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并补充板书,对能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给予加分。

    讨论结果:

    1、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专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调查,目的是为了详细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

    普查主要有两个特点:(1)所取得的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主要调查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

    2、人口普查作为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

    3、的第5次人口普查,对于外出人口的界定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划分困难。

    4、人口普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难免出现漏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评,建立自信。

    问题:什么样的调查能够适用普查;什么样的调查不适用普查,那么这时采用什么调查方式?(调查具有破坏性或调查对象太多时不适用普选,这时适用抽样调查)

    问题: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点?(抽样调查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迅速及时,二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调查的对象很少或需要掌握所有对象的详细信息时,要选用普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评。

    例题精选:

    例1:医生如何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是否偏高?

    例2: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对私家车进行民意调查。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这节课所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普查抽样的理解。

    课堂小结:

    1、普查和抽样的定义及其适用的范围。

    2、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

    数学必修3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数学必修3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下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构思,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1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联系密切,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所以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说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

    ①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

    ②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③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④理解f(x)与f(a)(a为常数)的区别与联系;

    ⑤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体会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充分体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函数的求值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与简洁美。

    三、课堂结构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探究,我使用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课前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完成问题生成单,课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学生展写、展讲例题,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单,课后完成问题拓展单,课堂结构包含: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约2分钟)创设情境,形成概念(约5分钟)剖析概念(约12分钟)例题分析,巩固知识——小组讨论,展写例题(约8分钟)小组展讲,教师点评(约10分钟)总结反思,知识升华(约2分钟)(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四、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中利用投影与黑板相结合的形式,利用投影直观、生动地展示实例,并能增加课堂容量;利用黑板列举本节重要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整体认识,并让学生利用黑板展写、展讲例题,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围绕问题的解决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按四个环节展开:

    首先,在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出课题,先由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①初中时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②y=1是函数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发现利用初中的定义很难回答第②个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会是什么?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强烈愿望和情感,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认知规律出发,教学过程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函数概念的形成。

    由于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不易直接给出,因此在本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学生能看见能感知的生活中的3个实例出发,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一步步归纳形成函数的概念,此过程我称之为“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对于这3个实例,我分别预设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体会。

    问题1:从炮弹发射到落地的0-26s时间内,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有高度h与之对应?是否有两个或多个高度与之相对应?

    问题2:从1979—2001年,集合A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有面积S与之对应?是否有两个或多个面积与它相对应吗?

    问题3:从1991—2001年间,集合A中是否存在某一时间t,在B中没恩格尔系数与之对应?是否会有两个或多个恩格尔系数与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问,变教为诱,以诱达思,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总结3个实例的各自特点,并综合各自特点,归纳它们的公共特征,着重向学生渗透集合与对应的观点,这样,再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时就显得水到渠成,难点得以突破。

    函数的概念既已形成,本节课自然进入了第3个环节——剖析概念,理解概念。

    函数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把握不准确,所以我分两个步骤来进行剖析,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

    首先,在学生熟读熟背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参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表格,请学号为01—05的同学填写自己上次的数学考试成绩,并提出3个问题:

    问题1:若学号构成集合A,成绩构成集合B,对应关系f:上次数学考试成绩,那么由A到B能否构成函数?

    问题2:若将问题1中“学号”改为“01—05的学生”,其余不变,那么由A到B能否构成函数?

    问题3:若学号04的学生上次考试因病缺考,无成绩,那么对问题1学号与成绩能否构成函数?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提问,层层回答,让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把握更为准确,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更为具体,为总结归纳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打下基础。

    其次,我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几组数集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些对应关系能构成函数,在学生深刻认识到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并能准确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后,再着重强强在这两种对应关系中,何为定义域,何为值域,值域和集合B有什么关系,强调函数的三要素,得出两函数相等的条件。

    至此,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已经完成,对于区间的概念,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理解课堂上不再多讲,仅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但会在后面例题的使用中指出注意事项。

    在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例题分析中,我重点以例题的形式考查函数的有关概念问题,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以及函数的求值问题,至于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的求值及定义域问题,将在下节课予以解决,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展写、展讲、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通过

    ——总结点评,完善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掌握

    ——布置作业,沉淀教学成果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必然会有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具体的教学过程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最后,引用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那就是“发挥我们教师的创造性,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使我们不聪明的孩子变的聪明,使我们聪明的孩子变的更聪明”。

    谢谢大家!

    数学必修3教案【篇4】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2013年10月

    数学必修3教案【篇5】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一、复习准备:

    1. 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 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②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 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 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 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 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 → 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 →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数学必修3教案【篇6】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2~P5,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1x+b1y=c1,①a2x+b2y=c2,②其中a1b2-a2b1≠0,如何写出它的求解步骤?

    提示:分五步完成:

    第一步,①×b2-②×b1,得(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a1c2-a2c1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b2c1-b1c2a1b2-a2b1,y=a1c2-a2c1a1b2-a2b1.

    (2)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指什么?

    提示: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算法的概念

    12世纪的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续表

    数学中的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现代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2)设计算法的目的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数学必修3教案【篇7】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学案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

    【考纲要求】

    1.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课前导学】

    1.集合的含义: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

    【答】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类:

    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无限集;

    (3)______________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_________叫做文氏图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4)方程的实数解;(5)不等式的所有实数解.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②直线上点的集合记作;

    ③不等式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④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

    例3、已知集合,若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取全体实数;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

    3.已知集合,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组成的集合

    【教学反思】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的概念理解;

    2.认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渐培养使用数学符号的规范性.

    【考纲要求】

    3.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4.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课前导学】

    1.集合,则集合中的元素有个.

    2.若集合为无限集,则

    数学必修3教案【篇8】

    第3课时正弦定理

    知识网络

    ?判断三角形状正弦定理的应用

    ?

    ?平面几何中某些问题

    ?

    ?解的个数的判定

    学习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记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3.判断△ABC的形状.【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正弦定理:在△ABC中,absinA

    ?

    sinB

    ?

    csinC

    ?2R,2R?

    a?bsinA?sinB

    ?

    a?b?csinA?sinB?sinC

    R为?ABC的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s=_______=_______=_______(2)s=__________________(3)s=____________ 【精典范例】

    【例1】在△ABC中,已知acos=

    bA

    cosB

    ccosC,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点评:通过正弦定理,可以实现边角互化.

    用心爱心【例2听课随笔

    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AB=

    bD.

    aC

    DC

    【证】

    【例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解?若有解,判断解的个数.

    (1)a?5,b?4,A?120?,求B;(2)a?5,b?4,A?90?,求B;(3)a?

    b?,A?45?求B;

    (4)a?

    b?A?45?,求B;(5)a?

    4,b?3,A?60?,求B

    【解】

    追踪训练一 1.在△ABC中,已知b = 6,c = 10,B = 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A.无解B.一解C.两解D.解的个数不能确定专心

    2.在△ABC中,若A?2B,则a等于()

    a.2bsinAB.2bcosAC.2bsinBD.2bcosB 23.在△ABC中,若

    tanAatanB

    ?b,则△ABC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B.等腰或直角三角形C.不能确定D.等腰三角形 【选修延伸】

    【例4】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中,AB?a,O为三角形的中心,过O的直线交AB于M,交AC于N,求

    1OM

    ?

    1O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

    追踪训练二

    1.在?ABC中,A:B:C?4:1:1,则

    a:b:c?()

    a.4:1:1B.2:1:1C

    .:1D

    .:1 2.在?ABC中,若

    sinA:sinB:sinC?4:5:6,且a?b?c?15,则a?b? c?

    3.已知△ABC中,a∶b∶c=1∶3∶2,则A∶B∶C等于()A.1∶2∶3B.2∶3∶1C.1∶3∶

    2D.3∶1∶2

    用心爱心4.如图,△ABC是简易遮阳棚,A、B是南北听课随笔

    方向上两个定点,正东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成40°角,为了使遮阴影面ABD面积最大,遮阳棚ABC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

    5.已知△ABC中,sinA∶sinB∶sinC=

    k∶(1-2k)∶3k(k≠0),则k的取值范围为()A.(2,+∞)B.(11

    c.(?

    1,0)D.(12,??)

    6.在△ABC中,证明:cos2A2B1a

    ?

    cosb

    ?

    a

    ?

    1b

    .【师生互动】

    专心

    数学必修3教案【篇9】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近,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应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数学必修3教案【篇10】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4)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数学必修3教案【篇11】

    《诗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数学必修3教案【篇12】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数学必修3教案精华】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