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质量守恒教案十五篇
  • 质量守恒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15

    质量守恒教案十五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质量守恒教案十五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质量守恒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守恒教案 篇3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jK251.CoM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

    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 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x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xg,剩余x:x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质量守恒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质量守恒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质量守恒教案 篇7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守恒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质量守恒定律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氧化汞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我的板书。

    质量守恒教案 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的乐趣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说教法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说学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探究的过程,积累丰富的实验活动经验,同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并帮助学生从“质”到“量”的过渡。】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体会化学的实验探究方法,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守恒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设置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

    鼓励同学们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思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三、猜想与假设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四、制定方案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参考实验: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五、总结结论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板书:课题及质量守恒定律。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六、深入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七、直击重点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九、知识融汇、学以致用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十、布置作业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教案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

    (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学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电子天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原理: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

    NaOHCuSO4Cu(OH)2Na2SO4

    我的假设:mNaOHmCuSO4mCu(OH)2mFeSO4

    实验步骤:略。

    数据记录: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反应前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反应后称量了哪些物质质量

    一、基础性作业

    1.在反应A+B→C+D中,若15gA与10gB完全反应没有剩余,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总和为()。

    A.15gB.10gC.25gD.5g

    2.12g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

    A.等于12gB.大于12gC.小于12gD.等于0

    3.4克氢气在32克氧气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若4克氢气在10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克水。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你认为他说的对吗?如何解释?

    质量守恒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质量守恒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质量守恒教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氢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 +

    2个水分子 2个氧原子 4个氢原子 1个氧分子 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 2H2↑ + O2 ↑。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 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 1题和2题(做在书上) 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教案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在初中化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学习构建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化学课标、教材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课题:

    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本课题中的实验内容是学生体验和领悟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包括两个密闭条件下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和两个开放敞口状态下的实验。学生从密闭体系下的两个实验认识、理解、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结论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紧接着观察开放体系下两个实验的现象似乎又对刚刚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所怀疑,设置这两个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进行进一步地理性思维,突破认知障碍。因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做完这两个开放体系下的实验后,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很有必要。即:将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口容器内发生的反应改进为在密闭体系下反应,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发现知识,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本节课,我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师"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尤其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高。

    2、学法指导

    ①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等自然学科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②讨论法:通过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这节课,我按"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动画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交流收获、体验成功"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提问学生,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表示哪些意义?从而引出学生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拉瓦锡利用氧化汞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出发,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活动与探究一:

    提出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①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让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各组分析实验、通过讨论,初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做中学"、亲自实验,主动感悟并发现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问题三: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结论呢?

    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活动与探究二: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

    各组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发现,生成物质量变小,天平不再平衡了。 "究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呢?"让学生对前后两次实验方案展开评价。

    讨论出:前后两次实验是有区别的,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探究一的两个实验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探究二中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没有称量到。因而反应后所称量的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

    问题四:怎样将"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使得该反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讨论并验证改进后的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实验:用细线系紧小试管管口,将少许稀盐酸注入小试管中,竖直放入盛有碳酸钠粉末的饮料瓶中,连着细线拧紧瓶盖。分别进行反应前后两次称量,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改进实验使学生深化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建构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下来,为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理解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既包括参加反应的气体也包括放出的气体。教师实验演示: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解释镁条燃烧后质量不但没增重反而减轻的原因。

    问题五:通过实验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和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教师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学生观察并讨论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模拟,进一步领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关系,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量的关系,体验化学规律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此,我设置了几组习题: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 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④将4、9gKClO3跟1、1g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g,则生成了g氧气?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第4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变,质量总和可以包括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表述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守恒原因: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改变。

    三、应用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问题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协作,以实验为探究形式,以讨论为培养思维手段,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四方面的设计意图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教案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