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精选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27

    四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教师而言,要编写好教案。学生在教案中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你知道我们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2

    数学活动课《怎样滚得远》是我本学期的第一堂活动课,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前,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制订了课堂教学目标,尽量考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体验到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同时,自己亲自将整个实验做了一遍,是为了能够想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以便提前预设。课虽然是备好了,说心里话,还是没有底。都说活动课不好上,学生兴奋度高,课堂比较乱,不好控制,教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沉浸在自我活动中;另外就是学生不会合作,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这节活动课能否成功上下来,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上课了,大家席地而坐,来到体育馆上数学课,他们透着一股新奇劲。我拿出一个圆木棍,问:如果将圆木棍不借助外力,轻轻地放在平地上,它会滚吗?不会。那怎样才能让它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滚动起来?放在斜坡上。对,有时候为了节省体力,我们经常会利用斜坡,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例子吗?在学生例举了一些例子后,我引入了正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滚得远。然后引导学生猜测,你觉得怎样滚得远?学生大多认为板放得越高(既斜坡的坡度越大,)滚得越远。适当介绍坡度就是木板与地面的夹角,并画出图示。也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这样,他们觉得坡度越大,向下的冲击力越大,反而影响它向前,坡度应该适中,才会滚得远。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大家一致认为在0到90度之间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度数来进行实验,最后选定了30、45、60这3个度数进行实验。

    接下来就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了。

    我请了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做了第一个实验,边做边讲了一些注意点,特别强调了要反复实验几次,求出平均数的必要性。然后再由学生分小组完成剩下的两个实验,得出结论。然而,我观察到,请上来的学生对于即将要做的工作毫无头绪,在我的指点下,完成了分工和实验,而其他旁观的学生,则只是好奇的看着,有的干脆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到了分组实验的时候,我观察到一些小组分工不明确,有的学生无事可做,造成其他学生既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费时费力;再有学生坡度搭好后,不经意间慢慢塌了,他们还没有感觉到,继续在实验,操作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我觉得我先前对学生的预设还是没有到位,对学生的困难分析不够。学生不会合理分工,课堂上除了对实验本身的指导外,对于如何合理分工也需要指导,而且在观摩实验时需要调动每一个人的注意力,以便对自己的独立操作有个好的参照。在反思之后,我开始第二个班的教学。

    我将实验指导分这样几步进行:

    首先我请学生思考: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做哪些工作?六个人该如何进行分工?指名学生回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要有人测量斜坡并要给予固定,要有2人;有人测量,要有2人;有1人滚木棍捡木棍;有1人记录。在此基础上让小组先进行分工。由于有了指导,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然后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第一个实验,同时要求其他的小组关注,并思考:你从事什么工作,你认为他们这组在这个环节中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小组由于分工明确很快完成了第一组实验,而其他学生由于刚才已经进行了分工,对于自己所要做的工作很清楚,观察别人实验时就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观察得也很仔细,并不时在窃窃私语。之后,大家针对刚才操作的情况,提出了改进,如:坡度要量准并适当用手固定,测量时皮尺要绷直,并在接头处做好记号,滚木棍时要轻放,不用力,每一次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要多量几次,算出平均数等。

    最后再分组进行独立的操作。在独立实验时,我不断巡视,发现学生的状态比较好,各尽其职,效率也比较高,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比两堂课,我深有感触。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困难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即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有有效的生成。第一堂课由于学生分工不明确,示范实验时又没有很认真的关注,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不断,效率不高。第二堂课由于学生对要做什么,有了认识,分工明确,实验效率就提高了,节省了时间。其次,老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学生提出一个合适的、具体的任务,有了具体的任务,他们才会认真地、有目的地去关注,去参与,才能尽最大可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第一堂课中,老师设计了示范实验,选了一些学生,让其他同学看,参与面比较小,看的学生没有明确任务,注意力很快分散,造成一些注意点没有听到,影响后面的操作。而第二堂课上,一组学生在实验,其他学生看,由于有了明确的任务,对照自己的工作,看他们操作时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他们带着问题来看别人的操作就比较仔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由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引入,先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说一说算法,然后通过现实问题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提问学生:这样的算式与刚才我们做的有什么不同呢?你会计算吗?学生找出了他们的不同,并且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做,这时我趁热打铁说那你就试一试吧。学生开始了计算,我巡视了一圈,发现有的学生能做对,但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错误各不相同。我找了出现错误的学生去板演,然后探讨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应该如何来避免这种错误,接着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练习,这节课上完了。

    下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这节课,我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是我注意到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出笔算的一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作为一名参与者,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不足之处课堂中没有让学生充分进行估算的练习。在课堂开始时,出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进行估算,但我只是一带而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4

    选材设想

    《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是简单的植树问题。

    之前的某日,我在区研发中心四年级资优班上课,内容恰巧也是《植树问题》。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来自全区各校优秀的学生上植树问题,学生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的是班级的所有学生,我又该怎样去运用教材让全体学生学得最为有效呢?

    这是一个挑战,于是决心尝试。

    教学分析、目标制定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目标有以下阐述: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目标制定为:

    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15-1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100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10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50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

    (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200毫升,碗的容量是350毫升。

    (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4)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猜测:通过测量我们知道刚才的杯子的容量约200毫升,5杯大约是1升,猜一猜,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2、验证:我这里是1升水,用这个量杯来测量一下看一看是不是刚好1000毫升,在实验中先依次倒入100、250、500毫升的水,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读出数据。

    3、结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对的,1升=1000毫升

    4、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三、生活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猜数游戏

    (1)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350毫升的果汁、150毫升的旺仔、50毫升的墨水)

    (2)学生进行估计,教师用太大了和太小了进行引导。

    3、阅读你知道吗?

    说说从中你知道些什么?

    四、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拿出100毫升饮料,喝一喝,大约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教学反思】:

    今天是在学生学习容量和升的基础上来学习毫升,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容量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知道升与毫升的进率,并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计的能力。

    1、生活引入,唤醒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常见物体的容量,发现这些物体的容量都用毫升作单位,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升作单位,从而初步认识在计量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

    2、观察实验,体验1毫升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知道毫升是一个较小的容量单位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升有多少,并及时出示1毫升水,让学生在观察中修正自己在头脑中1毫升的表象。为了在头脑中形成对1毫升的清晰的表象。组织学生数一数1毫升约有多少滴水,放在手中,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

    3、猜测验证,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

    对于1升等于多少毫升,没有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而是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1升可以倒5杯)应用简单的推理去估测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量杯去验证1升=1000毫升。从直观的操作中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6

    今天执教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从学生练习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作业全对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50%,这令我很费解,因为我觉得这两天教学还是挺不错的。作业改完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发给学生订正,我打开了存在错误的21本作业本,仔细寻找着错误的原因。最终我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为两类:一是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类是积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又打开了书本重新审视起教材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对教材的钻研仍然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不足。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四年级新教材了,我自认为对教材的例题编排十分清楚,其实不然。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教材中只安排了一道例题:14415。我的教学是从口算训练(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引入的。在教学中通过1415与14415的计算方法比较,使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理解了其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明确了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需要再继续学习了,因为其方法也与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仅仅数值更大一些。到此为止,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就按照书本训练逐个完成。可问题就出在了训练上。教材的训练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有3道训练,有两题是积末尾有0的乘法,一题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第2题改错题中也安排了一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课堂中训练的效果也不好,当时我想可能是第一节新课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吧,也可能是因为刚学了一道例题就训练学生还没完全理解方法吧。

    其实不然,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学生只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怎么可能中间有0呢?所以像想想做做中的30926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用教学例题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应该在学生尝试笔算的基础上,充分呈现学生的笔算过程,尤其是呈现一些错误的笔算过程,通过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占有,真正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乘积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的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三位数的引入,如《补充习题》中的48225的笔算,学生的在进行258的计算时没有任何问题,到再用百位上的2乘以8并加上进位的2时学生错误较多,许多学生都是加的1。面对这样的错误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一位数乘加类两步口算习题的训练,如:28+2,帮助学生将笔算的过程直观化分解。并要提醒学生注意进位数字,改变进位数字通常是1的惯性思维方式。

    以上反思是否有用尚不得而知,仍需在教学中加以试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大数的意义,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使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屏幕呈现计数器)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一个计数器。

    简要回顾计数单位、数位。师: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出大小不同的数。不过,每一位上最多只能拨几颗珠?(9颗)

    师:要是再添1颗,那就得

    生: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了。(板书:满十进一)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这样的计数器,还有一些珠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拨数游戏,好吗?(好)

    师生共同完成拨数游戏,依次拨出3、30、300和3000。(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快速地拨数)

    师:刚才四个数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可每次用的珠子的个数

    生:都一样,都是3颗。

    师:那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

    师:看来,同样的3颗珠,拨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既然大家已经找到规律,猜猜看,第五个数该拨谁了?(三万)

    师:(屏幕呈现30000)30000是一个较大的数,看看这个数,再看看你手中的计数器,你能想办法拨出这个数吗?(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意见)

    师:瞧,出现不同的声音了!认为能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可以在千位上拨30颗珠。因为10个千是一万,30个千就是三万。

    生2:不能这样拨,计数器每个数位上最多只有9颗珠,哪来30颗珠?

    生3:在计数器上拨珠,满十就得进一,更不要说满三十了。

    师:用这个计数器拨不出三万,是算珠不够吗?

    生:不对,是我们计数器上的数位不够。

    师:(相机询问同桌的两个学生)你的计数器有几个数位?(四个)你的呢?(四个)如果允许同桌俩合作,你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拨出三万这个数吗?

    学生稍作思考,随后兴奋地把两个计数器合在了一起。

    师:谁来说说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发现一个计数器只有四个数位,于是把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并在左边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上3颗珠。

    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该生的拨法(如图)。

    生1:个位上拨3颗珠,表示的是三,不是三万。应该把左边这个计数器上的个改成万。

    生2:因为千的左边应该是万。

    生3:改成万以后,这一位就成了万位,万位上拨3颗珠,才是三万。

    生4:我还有补充,既然这里的个改成了万,那左边的十百千也该改一改。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会改吗?试试看。

    同桌俩合作,边讨论,边将左边的十百千改成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交流后,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呈现如图。

    组织学生交流调整计数器的方法,突出直接在十百千的后面添上万得到十万百万千万的方法。

    师:这样看来,新增加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原来的四个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呢!(多媒体演示)

    师:瞧,普普通通的计数器上,还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呢!那这些新的计数单位究竟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下面,让我们拨珠数数,进一步研究大数的计数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一万开始,一万一万地数到十万,揭示10个一万是十万,继而十万十万地数到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到一千万,并依次揭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师:计数器变了,相应的数位顺序表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对照计数器,说一说千位左边是哪四个数位,并全班交流。

    师:新增加的四个数位都和什么有关?(万)而且这四个数位和原来的四个数位还一一对应,所以,我国的计数方法中把这四个数位统称为万级,而原先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则统称为个级。(呈现拓展后的数位顺序表)

    师:有了合适的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我们就能认识更大的数了。张老师是个汽车迷,这两天从网上收集了几款汽车图片及它们的价格。先来看这辆大众车。(学生轻声估价:20万、30万不等,教师随即出示价格:二十三万元)那二十三万究竟是多少,你能在新的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

    学生试拨,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并请一个学生上台试拨。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2颗珠,表示二十万;在万位上拨3颗珠,表示三万,合起来就是二十三万。

    出示表示23的计数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23个一和23个万所表示的意义。

    师:会写二十三万吗?对照计数器,试着写一写。(学生试写,教师请一个学生板演)

    巡视时,发现一个学生一开始写成23000,看完黑板上的写法后,及时改正过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二十三万的写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另两款汽车。出示宝马、奔驰汽车图片,其中宝马汽车标价一百零四万,奔驰汽车没有标价。(学生纷纷估价)

    师:既然同学们都想估一估这款奔驰车的价格,那好,给你一点提示:它的价格比这款大众贵多了,但要比这款宝马便宜一些。你们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它的价格吗?(三个学生估计的价格分别是:100万、102万、98万)

    师:这些价格都有可能。如果老师再给你一点提示:如果要在计数器上拨出这款奔驰车的价格,只需要1颗珠就够了。

    生:(欣喜地)一百万!

    师:真棒!(出示价格)那一百零四万和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下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把这两个数分别写下来。

    学生拨数、写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拨出并写下一百零四万,随后简要交流拨数、写数时的想法。(教师从学生中收集到三种不同写法:10000、100000、1000000)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交流,明确10000、100000、1000000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借助计数器认识了一些较大的数。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个级上都是0。

    师:像这些个级上都是0、表示多少个万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整万数。(板书课题)这些整万数,会读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试读,教师结合学生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像这样的整万数,万级上是多少,就读多少万。

    师:光会写、会读这些数还不够,像二十三万、一百零四万、一百万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真切地感受一下。

    课件呈现:1张一百元、100张一百元捆成一捆、23捆、100捆和104捆,帮助学生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并通过交流这些数的组成,理解大数的意义。

    师:还想玩拨数游戏吗?(想)不过,有一个特殊的要求:老师报的数如果需要在个级上拨珠,请同桌俩坐右边的同学拨,如果需要在万级上拨珠,请坐左边的同学拨。拨完后,再把这个数写下来。

    明确游戏规则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后拨出并写下150000、15、2100000、210、30030000、3003六个数,并用课件成组呈现相应的计数器的图片。

    师:观察每一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表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再呈现几个整万数,引导学生通过画分级线的方法深入探索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一开始时的拨数游戏上来。利用3颗珠,我们从3拨到30,再到300、3000、30000。还能继续往下拨吗?下一个会是多少?

    生: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师: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

    生:不能。

    生:如果要拨出第九个数,那得用三个小计数器合起来。

    生:那得用到亿级。

    师:没错。新增加的亿级又会有哪些数位,含有亿级的数又该如何读、如何写,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反思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自身的规定性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我们一直提倡要解读教材、分析学情,道理就在这里。

    鉴于此,备认识整万数一课,在正式确定教学思路之前,我始终努力思考着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整数这一知识序列中,整万数究竟处于怎样的特殊位置,它具有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对于一个只具备认识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整万数的认识将对其构成怎样的认知难度与思维挑战:仅仅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可实现对新知的同化?还是需要借助知识结构的顺应,在重构中完成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课前,我们又借助问卷进行了非正式的随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整万数的了解、接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知之甚多。事实上,在他们的生活及视野范围内,整万数并不多见。尤其是,不止一个学生将340000读作三十万四万。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已有的读数经验似乎无法同化新知,当一个数出现万级后,那就不再沿袭原有的读数方法,而改之以分级计数的方法。这是一次方法系统的飞跃,也是学生读数方法的一次突破。而这,仅凭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无法通过方法迁移顺利实现的。

    如此想来,如何引导学生鲜明、深刻地建构起对级这一规定性知识的认识,是这节课的节骨眼,并将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整万数的意义、读法及写法的掌握。而相应的教学思路也就据此展开。

    导入从拨数游戏开始。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的一次回顾,是他们相关经验储备的唤醒和复苏。至于比较的过程,意在帮助学生感受位值原理,为后续整万数的学习奠定基石。而由3000到30000,是规律的自然延展,是新知的自然引入,更是认知冲突的引发。教学至此,可谓课伊始,疑已生。

    随后的教学过程,恰恰见证了这样一点:学生的智慧潜力是值得尊重与信赖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同桌两位同学通过合作,想出将两个小计数器合并成一个大计数器时,我以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次拓展。对于四位一级的分级计数方法,简单的告诉固然可以,但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这种分级计数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而4+4的拼合过程,恰恰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构造出了级的雏形,为学生随后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分级计数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当然,仅有拼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拼成的新计数器中,右起第五个计数单位个为什么要改成万?相应的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这当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这一规律与分级计数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追问与慎思,事实上都促发了学生更深层面的数学思考,而关于计数单位、数位、级、分级计数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恰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生成的。

    例题以汽车及其价格作研究题材,这一选择有其明显的失误:汽车的价格超过千万的实属少见,这就大大限制了例题中数据的选择。之所以选择这一题材,一方面,城市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汽车极为喜好和关注,对汽车的价格也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生活中关于人民币的交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整万元的现金,通常都是以一万元(在银行中表现为一捆)为单位的,如:230000元则表现为23捆。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整万数的组成,进而更好地理解分级计数的方法。

    练习量显然偏少,这与学习计数器、计数单位及分级计数方法时的充分展开有必然关系。但有限的练习如何用好,我们仍然围绕分级计数的方法进行。学生每拨一个数之前都需要思考:这个数是万以内的数还是整万数,需要在哪一级拨珠?用的珠子个数相同,为何拨出的数大小、写法、读法不同?每组中的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等等。从而始终将学生的思考聚焦于本课的节骨眼,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结尾处是对课首小游戏的一次呼应。三万不是这个数列的终结,有了新的计数器,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也就顺理成章。如果还是这个计数器,能拨出第九个数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事实上,再加一个数位,或者再加一个四位的小计数器都能解决问题,但区分处也恰在于分级计数的方法与意识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B组

    (1)35张圣诞贺卡(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看,你先择的是哪两条,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3511=3215.55=3.1

    242=12324=82733=91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②3511=32③15.55=3.1

    ④242=12⑤324=8⑥2733=91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③15.55=3.1④242=12⑤324=8⑥2733=91),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④242=12、⑤324=8和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