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认识水课件
  • 认识水课件

    发表时间:2024-04-28

    认识水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的体现。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整理的"认识水课件",希望本文内容能够提供为您易于操作实效显著的帮助方案!

    认识水课件 篇1

    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有关0的加减法算理。

    教学难点: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几个数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按顺序读一读,先顺读,再倒读。)

    质疑:(1)这几个数中,谁最大?谁最小?

    (2)比2多1的数是谁?比2少1的数是谁?

    (3)比1多1的数是谁?比1少1的数呢?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会冷场或有个别同学答出是0,老师借此机会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然后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评析:在已所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大小,并由“比1少1的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他们的知识体验,使“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呼之欲出。】

    二、探究新知,理解感悟

    1、认识“0”

    (1)调出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师:谁知道“0”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

    师:“0”是不是一个数呢?

    “0”既然是一个数,那么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2)理解含义

    分步出示盘子图。

    问: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这个集合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这个集合圈呢?一个茶杯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学生读:0

    问: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一说"0"的用法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你们说在数序当中,“0”应该排在哪?请你拿出数字卡片“0”,在桌上摆一摆。

    问:你把“0”摆在了哪?为什么要把它摆在1的前面?

    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这几个数。先顺读,后倒读。

    师:请你拿出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

    出示直尺图。

    师:“0”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你们看,直尺上的"0"就作为起点,排在了1的前面。

    问:“0”除了表示没有和起点这两个意思以外,你还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0”还可以表示界限,如:生活中常说的温度,以零度为界限,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指导书写,出示幻灯片1

    学生观察以后,练习描红。

    【评析:结合对0的认识和对0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经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学具丰富了对意义的认识。教师还以此为素材引发生活中的温度,让学生再次结合自己的体验去了解和探讨,加深了他们对“0”可以表示界限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有关0的加减法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学习了0的写法,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出示幻灯片2

    鸟笼里有几只鸟,飞走了几只?(飞走了3只)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回答略。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2里面去掉2,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认识水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 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生活中大数广泛存 在,对大 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 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节课的学习能起承上启下作用,更 为学生今后学习亿以上的大数奠定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 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正确读写亿以 内的数。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 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设疑求证法为主,以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动手 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计数器,课件,多媒体,数字卡,数位卡和数级卡。

    课时划分:

    14课时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 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教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 数一数,拨一拨的活动中感受到认识大数的必要性,并建立一 定的数感。

    教学准备:

    数位表、计数器、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现在老师想利用几组数据来展示生活中更大的数。

    黑板出示;

    1.我国领土面积为96000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720000平方米。 3.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

    4.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是44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000人集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5.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学生根据所出示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请学生说出一些大数的事例。 提出问题: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你知道这个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交流总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请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十个一千是多少?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变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 那么十万十万地数,十个十万又是多少呢?(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照这样讨论下去,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交流汇报: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十进制

    讨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

    数为顺序表。

    教师指出: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臵叫数位。

    让学生江北京市人口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师:现在你知道这个数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吗?

    (2)学习数位分级

    师: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做一做题。

    三、巩固练习

    1.10个一万是( ),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一个5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这个数是( )位数。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认识水课件 篇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从平面几何想象到立体几何,沟通面与体的关系。

    1、请看屏幕,看到两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猜一猜,

    (1)号长方形如果向后移产生一定的厚度,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2)号长方形如果围绕宽这条边旋转一周,猜想一下,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二)、引入课题

    猜对了吗?想象力不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一)、整体感知,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从直观几何抽象到经验几何

    1、现在举起你们昨天做的圆柱,互相欣赏一下。手巧的同学做得比较精致,有的同学作品不够完美,看来动手能力还得提高。

    2、那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你们观察很仔细)

    3、请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体图片,罐头盒、茶叶筒、木桩。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呢?想看看吗?

    (二)、研究圆柱的特征

    1、提问:那圆柱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圆柱,用手摸一摸,互相交流,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发现圆柱有哪些特征?

    ①、随着学生回答质疑:

    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请看屏幕演示。

    ③、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随着学生回答后板书。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3、高的认识

    ①、出示两个高低不同圆柱。请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那么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圆柱的高低和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②、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③、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你能画一条你自己制作的圆柱的高吗?长度是多少?还能不能再画一条高,长度又是多少?你能总结出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吗?

    同意吗?还有补充吗?说得很完整,我们把它写下来。(板书: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④、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硬币的高叫什么?(厚)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长)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深)

    4、小结圆柱特征

    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同桌互相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

    谁来指指老师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在哪里?(横放)

    (三)、研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1、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

    ①、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为什么?(开火车游戏)

    ②、看来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出示两个小圆和一个大侧面,它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

    2、实践操作,探究关系

    ①、提问:那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学具进行研究。

    ②、抽读探究要求,小组讨论交流在1—5号之中,给圆柱选择合适的侧面包装。

    ③、质疑:这么多侧面,你为什么选择4号和5号呢?5号为什么也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呢?(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④、提问:观察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同意吗?回答很准确。(板书: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⑤、猜猜看,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图形?想一想在什么条件下,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高)

    3、小结:这样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有哪些图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

    三、练习与质疑,组装圆柱的拓展题(从计算几何演绎到推理几何)

    想一想:哪几号材料能组成圆柱(接口不计),为什么?

    1、2、4号不能。(梯形上底长度小于圆的周长)

    1、2、3号和1、2、6号可以组成圆柱。(圆的周长等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底边长度)

    四、课堂小结,提升理念

    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认识了圆柱,你能谈谈有哪些收获吗?

    祝贺你们能有这么多的收获。

    五、课堂延伸

    圆柱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欣赏在建筑、市政设施、食品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今天我们讲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其实在生活中还存在斜圆柱和弯圆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物体,你会发现更多有关圆柱的有趣的知识。

    板书设书

    圆柱的认识

    2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3个面

    圆柱特征1个侧面——曲面

    高——无数条,长度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认识水课件 篇4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学情简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1秒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神七倒计时录像、电子表和秒表图像、音乐、转动1分钟的时钟动画、古代计时用具图文幻灯片)、石英钟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神舟七号登月的壮举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课件:神七火箭升空倒计时1分钟的录像)你仔细听了吗?你听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数,师板书数字。通过倒数,你有什么感受?(每两个数字之间经历的时间很短)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量时间的单位?(板书:时、分)计量如此短的时间,用它们合适吗?你知道一个比分钟更小的时间单位吗?(板书:秒)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关于秒的知识。(板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录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提取秒的数学信息,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一)认识1秒

    1、秒的计量工具

    同学们知道秒是计量很短时间的单位,你知道各种钟表是怎样计量秒的吗?一起来看。幻灯片出示:

    电子表:在复习时分读法的基础上教生读秒,出示2个时刻让生练读。

    秒表:简单介绍用途和读法。

    2、秒在钟面上的显示

    看,老师也带来了跟你一样的钟——石英钟,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秒针是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二)感受体验1秒

    1、直观感受1秒

    你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吗?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拿好你的表,如果你的秒有声音,就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没有声音,你就认真地看一看。

    谁来汇报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2、亲身体验1秒

    (1)你能想出办法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声音、点头、拍手、眨眼、跺脚)

    我们一起跟着他来数一数(师的手指随着秒针动,领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数)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轻跟着秒针的节奏,一起来做,看谁的频率能和秒针的节奏一致。(生自由数30秒)[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倾听、模仿、个性表达等多种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单位秒。调动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闭上眼,记住这个节奏。现在你有信心做一个标准的小钟表吗?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比一比。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0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师调整钟面到12时说“开始”)

    同桌互换再做游戏。[设计意图:游戏激发学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对自己刚才对1秒计时方法的反馈,进一步加深对1秒的时间长短的感受。]

    (3)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1秒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在08年的奥运会上以1秒钟的时间优美地完成了整个空中动作,为中国夺得了一枚金牌;刘翔用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110米篮世界纪录;神舟七号飞船每秒飞行的速度是7820米。听到这,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些惜时的格言?

    (三)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1、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听一段音乐,当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是多长时间。(播放音乐)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师揭晓刚才播放的音乐长1分钟。问生:1分钟是多少秒呢?生猜想并说明理由。(板书1时=60分1分=60秒?)这只是个猜想,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验证。

    2、我们一边仔细地看大屏,一边轻轻地数,一边动脑思考。(课件出示转动1分钟的发出滴答声的时钟)。这就是1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指名汇报,充分说明理由。同桌合作再次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左边的同学看分针,右边的同学看秒针,看各走了多少格,是多长时间。(师放课件)再集体交流。同学们真棒,经过猜想、验证发现了一个真理,我们齐读两遍记在心里。[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猜想—观察、验证—总结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体验1分钟

    1分钟有多长?如果老师现在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口算、画画、写字、读课文、跳绳)能做多少个?你想怎样记录?如果自己记录有困难,可以找人帮忙。准备好了吗?师计时1分钟。生汇报“我做什么用了1分钟”。1分钟还能做什么呢?看63页3题,指名读。看来1分钟还真能做不少事呢![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宽松、主动、生动、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真下的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延伸,趣味练习

    1、现在有了各式钟表,人们计量时间很方便,在古代,没有这些钟表,人们又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资料书上66页。(播放幻灯片,出示古代计时工具的图文资料,学生读。)

    认识水课件 篇5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直接基础。但是学生对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还未完全上升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层次,认知结构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完善,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本作品由Authorwear软件制作,通过视频、文字、表格、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识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中国最美丽的桥”——扬州五亭桥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设计意图: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介绍: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说明注意点。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设计意图: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三、自学课本,完善比

    1、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名称

    相互联系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多样练习,练习比

    1、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辩一辩:选择其中你认为最感兴趣或是最有把握的一题来和大家说说,行吗?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4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的1∶174

    (2)既可以读作“七分之五”,又可以读作“七比五”。

    (3)把1克糖溶解在20克水中,糖和糖水的比的1∶20。

    3、猜一猜:其实人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比,想知道吗?

    (1)出示一个脚印,这是个脚印是24厘米,你能根据这个脚印估计出这个人的身高吗?

    (2)一个人伸直双臂的距离和身高的比大致是()∶()。

    五、了解欣赏,拓展比

    1、了解黄金比。

    2、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3、欣赏黄金分割的照片。

    认识水课件 篇6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请看大屏幕,读一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倍”。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同学们先来解决几个小问题。(出示课件)

    1、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2个4。

    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⑶要求5个3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3、拍手游戏。

    ⑴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该拍几下。

    ⑵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让大家听出你拍的是2个几,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白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还可以说成“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2)师再拿出2个白萝卜,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4个2。)集体数一数。

    (3)完成书中第50页例1:观察思考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没错,当我们把2个胡萝卜看成一份时,白萝卜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倍。

    出示3个红萝卜,再讨论白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

    (4)师追问:你又发现了什么?(3个3)每个3分别表示什么?

    (5)探究:这两个问题都是把谁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课件:粉花、黄花)教师及时追问:谁是一份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

    学生动手摆一摆。

    (2)同桌商量一起摆,只要摆出蓝圆片和红圆片的倍数关系即可。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要让大家清晰的听出3倍的关系,注意停顿。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2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认识水课件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圆的认识一”。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1、圆的特征。

    1、三角尺、直尺、圆规。

    一、观察思考。

    2、观察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

    做套圈游戏,哪种方式更公平?

    二、画一画。

    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

    用手比划着画圆。

    用一根线和一支笔画圆。

    用圆规画圆。

    2、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认一认。

    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

    讨论:圆规的“尖”、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所起的作用。

    告诉学生半径和圆心。

    四、画一画、想一想。

    要求学生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

    在同一个圆内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

    以点A为圆心,要求学生以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五、讨论。

    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

    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使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让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六、观察与思考。

    1、播放课件。

    动物王国自行车比赛。分别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车轮。

    用硬纸板分别剪一个圆形、正方形、椭圆形。

    小组合作描出运动轨迹。

    七、练一练。

    课本练一练题目。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很快能找到圆的主要特征,而且能从本节课里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直径半径等之间的关系。

    认识水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会读、会写数字减法。

    思考、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会写数字减法。

    学习难点:

    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个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对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天,他把羊群赶到了山坡上,羊儿们自己边走边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实在是无聊的很,便想了个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声喊到:“狼来了,狼来了,狼来吃羊了”大家正在农田里干活,听到他的喊声,都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哈哈,我是骗你们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农夫们气得扭头走开了。第二天,放羊娃又来放羊,感觉无聊的很,他又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又相信了,又有放羊娃大笑着说:“你们真傻,根本没有狼来”,第三天,放羊娃没事还是对着山坡喊:“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村里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了。没有人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生答“。

    师总结:小孩由于说谎结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点被狼吃掉,我们大家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诚实,羊全部被狼吃掉,没有羊了可以用

    2、0表示起点

    刚刚有同学说直尺上也有0,你们都找到了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直尺,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数字,是按顺序排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从0到1是一段,用数字1表示;从0到2是两段,用数字2表示;从0到3是三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4是几段?用数字几表示?;从0到5呢?

    师:刚才我们数数的时候都是从几开始的?。用直尺量东西,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这个数字越大,表示这个物体的长度也就越长。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点,“0”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想想学校操场上的赛跑跑道,有没有见到0呀?看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三、延续故事情境,学习0的加减法

    (一)每个人都会做错事,但只要知错就改仍是好孩子。经过村长的教育,放羊娃决定改过自新不再骗人了,于是村长就决定送给放羊娃1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怎样列式表示?

    村民见村长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个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给放羊娃一只羊,现在放羊娃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给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该有几只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还是每天都带着羊儿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东边有3只羊在吃草,西边有2只羊在吃草,现在放羊娃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2、不一会西边的2只羊都跑到了东边,现在一共有几只羊在吃草呢?怎样列式计算?

    3、时间长了,放羊娃觉得无聊极了,于是呼呼大睡起来。等他睡醒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羊不见了踪影。现在还有几只羊呢?怎样列式计算?5—5=0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认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数学故事:零先生漫游记

    传说最早的时候,数字界像一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片,乱七八糟,分不清正数负数,有理无理。人们只知道有数学这个东西,但谁也讲不出是什么。这一坛子东西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0。0在数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鸡蛋中沉睡了足足54亿年零几千万年,终于在8世纪左右醒了过来。他睁开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觉得身旁漆黑一片,这时各样的兄弟都在他的身边乱窜。他想直起腰,但是连将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气极了。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他可以随便改变身边的状态。在“0”转念一想的时候,他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和+,他抓起后,把这两样东西组合成了—+,这就是一把斧头,他抓住斧头,用力一挥,只听一声巨响,鸡蛋骤然破裂,所有的数字都解放了出来。其中负的东西向下沉,正的东西向上飘,一半变成了地,一半变成了天。

    “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谢绝数字们的好意。从此以后,数字们为了敬重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称他为“0”先生。

    “0”先生过着神仙般独来独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创立的子民——数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结果是他感到又喜又忧,喜的是他发现人们就不再用绳子,泥板,贝壳了,而使用阿拉伯数字了。忧的是人类认为0不是最小的数字,也不是最大的数字,而是一个没有影子,没有尾巴的数字。特别是一些小辈们谈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摇摇头,这使他感到特郁闷。但是,“0”先生是个谦和的人,他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开始过他悠闲自在的日子。

    认识水课件 篇9

    认识绘画艺术教学设计范文

    活动目标

    认识各种各样的可以利用的工具,知道它们的名称、功用,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体会到运用它们能帮助自己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懂得在使用工具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五张纸和剪丝钳。

    活动过程

    一、识各种各样的`工具

    1、分小组活动,老师下组指导。

    要求每个人在组内展示自己带的工具,要说出名称、功用和安全使用事项。

    3、学生汇报评比。

    (1)每组派一人来总结,介绍本组共有多少种工具,说出它们的名称,评出“优胜小组”。

    (2)每组派两人来详细介绍其中的两种工具怎么用,不重复介绍,评出“红旗小组”。

    二、安全小卫士

    2、“紧急救护”行动:老师指出不小心出现了被划伤,怎么办?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后老师小结。

    三、“使用工具”擂台赛

    完成得快又注意了安全,而且桌面保持干净整洁。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2)把多余的纸用回形针整整齐齐地别好。

    (3)把细铁丝用剪丝钳剪成四截。

    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查看,同时,播放轻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比赛氛围。

    2、评选优胜小组。评选使用工具之星。

    3、学生谈自己的计划:你准备学习哪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想一想,你正好需要什么工具帮你完成什么任务。

    【认识水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