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精选八篇)
  •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1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精选八篇)。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如果您想读一些好文章不妨看看“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以下内容仅供您参考最终决策仍需您自主抉择!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2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3、H2SiO3;金属氧化物:Al2O3;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SO2、H2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

    (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2O3、Al(OH)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

    (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2O2、CaC2及Mg3N2、Al2S3等;

    (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2、Ca(OH)2与NH4HCO3、(NH4)2SO4等;

    (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2+CO2、AgNO3+氨水、Al3++OH-、+OH-、Ba(OH)2+H3PO4等;

    (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3、AgCl、AgBr、AgI;

    (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3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黄色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中化学怎么学才能学好

    1.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注重复习

    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要针对知识、技能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重点,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成网,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3.关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学习“离子”概念时,可用第二章中所学过的“原子”概念在结构方面、所带电荷方面、性质方面、表示方面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及联系,从而防止混淆加深记忆。另外离子的表示方法和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也易混淆,应注意比较,它们在数值上完全相同,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

    初三怎样快速学好化学

    1.善于听课做笔记

    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

    2.化学学习技巧

    化学不难学习,首先要把元素周期表里常用的20个元素符号的特性熟记在心,其次需要记忆化学实验方程式。化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物质的颜色、现象描述、元素周期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常用化合价、常见化学变化的产物等。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就是概念很多,能不能准确理解这些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化学概念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掌握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依据。

    当你不得不中断学习去做别的事时,不要马上停止。在你接电话以前,你正推导一个很要紧的难题,可你的同屋叫你;或者你的孩子醒得比你预计的早,你不得不停下去给她做早晨,这时你可以花上几秒钟来把你手头的学习进行到一个按逻辑可以暂停的阶段再停下。这样当你又回到学习上来时,你可以花较少的时间找回刚才的思路。可能的话,简略记下你停到那一步了,有助于你回忆。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6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7

    长安中学 潘清赞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 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 毛泽东同志

    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沁园春  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同学们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逐层理解上阕

    分析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设疑:该句写了北国雪景,从哪几个词上可看出?这几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采用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冰封”,“雪飘”两字用得好,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姿。动静结合,纯朴净美,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

    分析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1:“望”字在该句起什么作用?“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观?(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摄的内容。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因为这些景观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象征。

    提问2:这两句描写眼前望到的景色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显示白茫茫一片;“顿失滔滔”照应了“冰封”,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这一句是壮阔的静态描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展示了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和豪迈的精神。

    分析第三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提问:这一层写景与上一层写景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投影幻灯片)

    这一层写景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下的景色,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 学习能力。

    逐层理解下阕

    分析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娇”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后句总领下文的抒情评论。“引”字,引出评古。“折腰”与“娇”呼应,也概括了每一个英雄为美好山河奋斗不已的姿态。“竞”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激烈奋争。

    分析第二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设大雕。”

    “惜”字总领,饱含叹惋之情。以下所写,肯定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赫赫武功,叹惜他们的文治不足。准确有分寸。

    分析第三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承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了坚强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和昂扬的斗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上片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有动。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小结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精选八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