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经典
  •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12-02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经典。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现在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处理。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内容属于新课标中的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部分,它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及淡水分布不均上说明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的短缺。

    水资源保护则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方面谈的。本部分内容既侧重要珍惜水、爱护水、增强节水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又渗透了学科知识,如污水处理等。为以后学习水的净化、水的组成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说对水再熟悉不过了,知道生活中及农业生产中水的用途,但对于工业生产及实验室中谁的用途还了解不多,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那么全面,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乏感性认识,同时对水资源总量丰富和可用淡水资源的缺乏这一辩证关系会存在一定的困惑。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初步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表格等活动,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初步学习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道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及措施。

    难点:1、辩证的认识世界水资源的丰富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缺乏。

    2、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持之以恒的观念,并付之于行动。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本部分内容偏向化学与社会发展,所以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展示与本内容有关的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一图中和数据为导向,指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学法分析

    1、自主学习:对于课本上有的或者是学生自己能轻松查阅到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师友互助等方式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对于家庭节水方法和防止水污染方法,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作业。

    (1)调查家中每月的用水量、水费。

    (2)家中的哪些活动用到水,结合生活经验你能想出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蔚蓝色的美丽星球。以及波澜壮阔的大海和美丽、清澈的潺潺小溪,让学生感受到水给我们带来的身心和精神享受,再出示两张水污染的图片,立刻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视觉冲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爱护水资源

    接下来播放南水北调的视频和图片,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呢?顺理成章进入第一次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第一个大问题人类所拥有的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指向性不是十分明确,于是我把本部分内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来自主学习。问题如下:

    (1)为什么说地球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呢?

    (2)我国水资源状况怎样?

    (3)我国人均水量及存在的问题?

    几分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展示。展示后,多数学生已了解,但他们的认识还不深入,于是我在播放一些统计数据和一些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终真正认识到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供使用的淡水面临严峻形势,明白水危机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接下来,我展示一幅漫画——捕鱼者的困惑(一位白发老翁坐在江边钓鱼,结果令他惊讶的是钓上来的都是鱼骨)

    引出问题:通过此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经过短暂的交流后,归纳总结得出人类的活动正在使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后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结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爱护水资源

    那么我们如何来爱护水资源呢?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基于前面的认识,学生很快会得出结论,既要节约用水又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部分,课前准备的作业派上了用场,此时学生进行第二次展示,分组汇报课前准备的内容:

    A学生调查家中每月的用水及水费

    B家中哪些活动用水,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用水量

    学生会说出很多,每组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再用PPT展示总结节约用水常用的方法。

    生活中:

    1、使用节水型器具

    2、以淋浴代替盆浴

    3、一水多用如(洗菜)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

    4、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防止自来水人为流失

    5、集多衣物一起用洗衣机洗,少量则用手洗

    6、洗漱时用器皿盛水,不使用长流水等

    7、用水桶盛水洗车,不用高压水枪冲洗等等

    以上主要是对节约用水的定性认识,再补充一个定量计算活动:算一算,如果一只坏了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试计算这只坏了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使学生认识到节水需从我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上述只是家庭生活中节水的方法。而工农业生产中节水方法,学生可能不太熟悉,这时候,可以通过展示图来使学生认识农业和工业上的节水方法。

    农业上,以喷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

    工业上,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讲解,如果全国工业用水均重复利用率从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107t。

    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概括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

    (2)防止水污染

    水体污染部分,教材资源较多,此时安排学生进行第二次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交流。找一找: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接下来补充图片,认识水体污染的危害。

    为了加强学生对防治水体污染措施的认识,我补充一个小组活动: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会去如何防治水体污染?每组进行第三次展示。畅谈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最后在节水警示语和倡议中结束本节课。

    从现在起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已的眼泪。为了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请珍惜每一滴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4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为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Jk251.com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

    (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两个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

    2.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3、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氢气+氧气→水

    H2O2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VO2=2: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P73[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P74[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实验很成功,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分子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分子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分子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分子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分子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分子的照片,讨论分子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分子性质。

    板书:

    二、分子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 思考:从分子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一.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分子构成)

    探究活动

    氨分子扩散实验

    实验准备:浓氨水、酚酞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1大3小)

    方案一:取少量的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方案二:如图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的大米和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示:可各取1体积的大米和小米,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等体积大米和小米的混合体会1+1是否一定等于2。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经典】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