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圆锥的课件收藏九篇
  • 圆锥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25

    圆锥的课件收藏九篇。

    栏目小编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准备了一篇关于“圆锥的课件”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这激励了我更多创作的动力。每位老师都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就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们也必须明白,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的制作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圆锥的课件 篇1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习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一具体情况,本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淘气。淘气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小问题,同学们愿意吗?事情是这样的:淘气的学校门口有一个卖瓜子的小摊,老板为了省事,不用称称着卖,而是用硬纸板做了两个容器,(大屏幕出示底为12.56平方厘米,高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老板总是这样给同学们宣传:我的这两个容器,底一样高也一样,如果你用圆柱形容器买一元钱只能装一次,如果用圆锥形容器买一元钱则可以装两次。同学们,请你们帮淘气想一想,淘气应该用那种方法卖瓜子呢?问题抛出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想法不同,当然答案也就不同,这是教师抓住时机再次提问:要想知道那种方法划算,必须怎么办?当学生提出计算体积时,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够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调动起来,这时出示课题:圆锥的课题。

    此时的学生极想知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在我们学习圆柱体积时我们已经清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求得,那么圆锥的体积能否用底面积乘高来求呢?学生通过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不难发现,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圆柱的体积,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否利用圆柱的体积来求圆锥的体积呢?为每组同学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只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利用圆柱的体积求出圆锥的体积。究竟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先将圆锥放入圆柱中估计一下。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圆锥的课件 篇2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认识圆锥体积的大小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觉到知觉进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在认识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在认识圆锥体的体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认识了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练习,启发学生做一些有创新能力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圆锥的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

    整体感知: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锥体的研究,经历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猜想、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点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不但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并注重对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培养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及唯物辩证思想的渗透。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圆锥体容器组织学生谈一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圆锥有哪些了解?然后想一想关于圆锥你还有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多种方法来求这个圆锥体容器的体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共同研究。(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交流,最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教师出示一个圆锥体的木块引导学生明确前面所想的方法太麻繁、不实用。并鼓励学生研究出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来求圆锥的体积。

    1、先组织学生自由畅谈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圆柱)。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汇报。汇报时要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铅笔和转笔刀来削铅笔,同时教师也随着学生一起来做。教师做好后要及时巡视,直到学生将铅笔削得尖尖的为止。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削好后的铅笔是什么形体的?(此时的铅笔是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组成的)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形体的底与高及体积之间的关系。(削好后的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体积无关。)此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削好后的圆锥的体积与未削之前的这部分圆柱等底等高,并且体积也有关。组织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最后,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汇报。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他们体积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后说说理由。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去猜想……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了,组织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实验前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记录……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2、实验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倾听别人的想法,并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3、首先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它小组可以补充。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由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预设板书如下:

    4、深化公式。组织学生讨论给出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如:半径、直径、周长。预设板书如下:

    V =1/3πr2h V =1/3(c/2π)2h V =1/3(d/2)2h

    5、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书中例题后集体订正。

    (三)看书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3)一个圆锥体的高是3分米,底面积10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 )

    组织学生打手势判断后说明理由,并强调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是以等底等高为前提的。

    组织学生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答。

    3、实践与应用:

    学校操场有一堆圆锥沙子,求它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你有什么好办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求圆锥体的沙堆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后并谈如何来测量这些所需条件,有条件的可领学生实地操作一下。再求体积。

    四、课后总结,感情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

    [总评: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

    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新课伊始,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圆锥的体积,此时学生便想办法将圆锥体的容器装满水后倒入圆柱或长(正)方体的容器中,从而求出圆锥的体积。

    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如:让学生将圆柱体的铅笔削成圆锥体的这一活动,也同样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3、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借助削铅笔这一学生熟知的活动帮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再进一步猜想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

    教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争辩和交流。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圆锥的课件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例2和例3。例2是以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3则是在例2的基础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核心能力

    在探索圆锥的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探求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发展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五)学习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圆锥的体积》名师课件、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复习任务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请你整理出来。

    (2)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请整理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物体的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积的推导,深化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圆锥体积的推导埋下伏笔。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出示沙堆)

    师: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个沙堆的体积吗?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办法。

    预设:把它放进圆柱形的容器里,测量出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知道等等

    师:能不能像其它立体图形一样,探究出一个公式来求圆锥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出求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

    2.问题探究

    (1)观察猜想

    师:你们觉得,圆锥的体积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可能有关?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圆柱,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师: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出示圆柱、圆锥的教具)

    学生猜想。

    (2)操作验证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

    实验用具:教师准备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模具,一些水。

    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先上台选用实验用具,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号圆锥2号圆锥3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学生选过实验用具后进行试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收集有用信息。

    (3)交流汇报

    ①汇报实验结果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②分析数据

    师:观察全班实验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大部分实验的结果是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多或四次等)

    师: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自的圆柱和圆锥,发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它们的体积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呢?

    老师用标准教具装沙土再演示一次,加以验证。

    ③归纳小结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4)公式推导

    师: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S=sh

    师: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测,让学生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渗透转化的思想。再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感知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考查目标1、2

    (5)实践应用

    师:还记得这堆沙子吗?如果给你了它的高和底面的直径,你能算出这堆沙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t,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试做后交流汇报。

    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π()h来求圆锥的体积。

    师: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注意要乘以,因为通过实验,知道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3.巩固练习

    (1)填空。

    ①圆柱的体积是12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m。

    ②圆锥的体积是2.5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m。

    ③圆锥的底面积是3.1m2,高是9m,体积是()m。

    (2)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3倍。()

    (3)课本第34页的做一做。

    ①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②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是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V圆锥=V圆柱=Sh。

    (三)课时作业

    1.王师傅做一件冰雕作品,要将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雕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雕成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30÷2=15(厘米)

    ×3.14×152×30

    =235.5×30

    =7065(立方厘米)

    答:雕成的圆锥的体积是7065立方厘米。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题,要在正方体里面雕一个最大的圆锥,必须满足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圆锥的高也要等于正方体的棱长,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同时为下面在长方体里放一个最大的圆锥做了铺垫。考查目标1、2

    2.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可以怎样放?怎样放体积最大?(测量教室长12m,宽6m,高4m.先计算,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考察学生对圆锥体积理解的基础上,又综合了长方体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

    ①以长宽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4m,底面圆的直径为6m.

    ②以宽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12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③以长高所在的面为底面做最大的圆锥,此时圆锥的高为6m,底面圆的直径为4m.

    以上三种情况计算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考查目标1、2

    圆锥的课件 篇5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点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不但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并注重对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培养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及唯物辩证思想的渗透。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圆锥的课件 篇6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想:圆锥的体积也能转化成学过的体积来计算吗?转化成哪种形体最合适?

    首先,学生带着如下三个问题自学课文,(电脑出示):

    (1)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是什么意思?

    (3)得出了什么结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习: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圆锥的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立体图形,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知识,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知识。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将创设冰淇淋大卖场的情景,出示圆锥形的两个冰淇淋图片:图片1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小,高一些,图片2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大,矮一些。让学生判断哪个冰淇淋大?选择对的同学可以免费品尝一根冰淇淋。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底面积”和“高”两个关键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哪个冰淇淋大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体积,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切入正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胆猜测,引导分析

    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提出质疑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从圆锥和圆柱的共同特征入手,它们的底都是圆,从而引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产生猜想,引出圆柱,为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浓烈探索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首先,我会出示实验要求,明确各组任务。实验活动分为两组,一号学具用来证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二号学具用来对比证明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存在上面的关系。学生操作实验时,我会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发现: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里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出现了不同次数的装满情况,唯独没有出现三次的情况。

    接着,提出质疑:为什么各小组一号学具的实验结果都是三次装满,而二号学具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发现:一号学具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而二号学具中的圆锥和圆柱有等底不等高的,有等高不等底的,也有不等高不等底的。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三次装满?

    4、教师演示,加以验证

    我会用标准教具装水再试验一次,加以验证,由学生自行总结出实验结果: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三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虽然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但是我还是会和学生解释一下,用实验得到的结果有可能是不严密的,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手段,只是现在限于知识水平,还不能严格证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数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可以直接应用。最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sh,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通过实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检测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以下练习,1、基本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圆锥的体积公式。2、解决引课中两个冰淇淋体积的问题,首尾呼应。3、综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梳理,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顾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板书设计

    以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将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圆锥的课件 篇8

    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

    教材第15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6-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给应用圆锥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进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三第6题,指名学生口算。

    2、复习体积计算。

    (1)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圆锥体积V= Sh?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

    问:你们认为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这堆沙的重量?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

    2、组织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第(3)小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习三第11题

    四、课内作业

    练习三第7-9题 板书设计

    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

    例2

    练习

    V = Sh

    圆锥的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2、尝试练习法。jk251.CoM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习一些什么?

    (3)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实验——发现——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最后总结了学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①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根据公式可以直接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些新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本篇习作是本人在20xx年8月22日由市、县进修学校有关专家组织的晋升小学高级教师脱稿说课考核中荣获优秀奖)

    【圆锥的课件收藏九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