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圆锥的课件(系列13篇)
  • 圆锥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3

    圆锥的课件(系列13篇)。

    或许阅读一下“圆锥的课件”或许能给您找到一些答案。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老师就需要赶紧完成了。教案是提高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所必需的。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圆锥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的特征,通过实践活动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同学们认真做事的态度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问;以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说一说它的特征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请同学猜一猜,如果以它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又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形体吗?讲给大家听。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圆锥体的特征

    (1)学生观察后回答。

    (2)师: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2、推导体积公式

    (1)猜想: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你认为圆锥的体积与什么形体有关系?有什么系?

    学生进行讨论:大家的一致意见是与圆柱体积有关系。但是有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有的说是三分之一,还有的说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

    (2)各组分别阐述理由。

    (3)动手做实验:分组活动。

    学具:一盆水,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等高不等底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容器

    (4)要求:各组把关系写出来,把推导出的公式写出来。

    (5)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6)学生进行评价哪个结论正确。

    (7)字母表示公式:V=1/3Sh

    (8)教师板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一个圆锥的物体,底面积是12.9平方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在电脑上解答后互相检查。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就扩大6倍。()

    (4)一个圆锥体积是10.2立方米,底面积是3.4平方米,求高是多少。算式是10.2梅3.4梅3()

    3、填空:

    (1)圆锥体积是15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为()。

    (2)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倍。

    (3)一个圆锥体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少16立方米,圆柱体积是()立方米,圆锥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高是10厘米的圆锥沿着直径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160平方厘米,求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一圆锥体物体,通过测量的办法来计算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锥体的认识和体积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柱=Sh

    V锥=1/3Sh

    教学过程流程图

    圆锥的课件 篇2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圆锥的课件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发展学生操作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身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渗透转化的数学思候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爱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推理、浓度尝试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结合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有:

    1、多媒体教学软件

    2、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

    3、装有水的水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发现

    1、(电脑出示)一个圆柱体,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电脑演示)把圆柱的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了一个圆锥体。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

    3、板书课题

    本环节由复习提问开始,以旧引新。电脑演示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变化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推导圆锥的体积起到铺垫作用,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创新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A、B、C、D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D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倒满,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不定时,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面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习小组再拿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3、这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没有用沙土而用水做实验,因为沙土颗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准确。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类似,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步:尝试解题

    1、学生阅读教科书刊42页内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例1、例2,指名学生板示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应用深化

    这个环节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折情境中去,是概念的复现和深化,主要以练习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

    (2)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

    (3)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4)一个圆柱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

    (5)教科书43页“做一做”的1、2题。

    2、综合练习

    (1)一个圆锥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056平方厘米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多少?

    3、思考讨论题

    (电脑演示)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装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2、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3、布置作业:教科书44页第3题。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板书设计:(略)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圆锥的课件 篇4

    一、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并能迁移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对知识进行整理的几种方法。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二、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突破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课件、题卡、知识点梳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子曰:“学而习时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以后时常去温习和练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学而时习”的快乐!

    (二)、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1、自主梳理,小组交流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梳理。下面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看谁整理的既全面又合理。然后每组推荐出一份比较好的,小组合作进行展示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各组间互相补充完善。

    小组同学展示完后,问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 (关注学生不同的整理方法)板书:图表、树状图、知识结构图

    刚才提到了圆柱的体积是底面积乘高,它是由哪个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长方体),还有哪个图形的体积出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正方体),圆锥的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需要乘1/3)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1、创设情境,实际应用。

    出示圆柱,看到这个圆柱体,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都能把它想像成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比如:我把它看成压路机的滚子,求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路面的面积?实际就是求什么?(侧面积)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问题最多,最有创意?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时间2分钟。

    学生交流

    (1)求侧面积的情况:

    贴标签纸的面积、压路机滚动一周压过路面的面积、制烟囱需要多少铁皮、各种管子、柱子刷油漆……

    (2)“刷”出表面积有关的知识。

    给圆木涂油漆求涂漆面积的时候需要用表面积的知识。

    ①如果是柱子时,只刷侧面。

    ②如果是个木桩,只涂一个侧面和一个上面。

    ③如果是个圆木料,可涂整个表面。

    (老师点拨:还可以对它进行适当加工)

    (3) “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积。

    ①可以横切,分两段切一刀,增加两个底面大小的面,分三段切两刀,增加4个底面大小的面,以此类推。(课件出示:学生练习本上列式)

    ②还可以沿直径纵切,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长和圆柱的高相等,宽和直径相等。(课件出示:学生练习本上列式)

    (4)、“削”出圆锥,讨论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

    “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怎样“削”才算是最大呢?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削去部分的体积占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示:学生练习本上列式)

    (5)、总结顺口溜。

    老师把这部分内容编成了顺口溜,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齐读)

    2、当堂检测,反馈交流

    看来同学们不仅能自主整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而且想像力也很丰富,下面又到了我们星级检测的时间了,敢不敢接受挑战?

    拿出检测纸,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看谁能为自己的组赢得智慧星!时间10分钟。

    课件出示:星级检测

    课件出示星级测试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们就要像今天这样不断的把学过的知识拿出来进行整理温习,你就会从中体会或领悟到更多新的东西。

    (五)、课后研究、拓展提高:

    其实到现在为止,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立体图形的知识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课下希望同学们按照今天的方法(指板书)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也进行一下整理,补充完善到我们知识结构图中。

    圆锥的课件 篇5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圆锥的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课件 篇7

    教学重点:

    建立圆锥体的表象,概括圆锥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关系,以及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2、学生实验用圆柱、圆锥容器十套,红色溶液一桶。

    3、幻灯机,圆锥体实物如:小丑帽、重锤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已知一个圆柱的半径是2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导出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及圆柱体的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另一种物体(出示圆锥体实物如:小丑帽、重锤),这种形体叫圆锥体。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物体吗?(请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授:

    1、学生通过对圆锥实物及电脑图形的观察,多角度多种实物中得到对圆锥感性认识,在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锥的特征是:它只有一个底面;这个底面是一个圆;它有一个顶点。

    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圆锥教具,将其一分为二,叫学生观察圆锥的高,指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圆锥的高。

    2、绍各部分的名称(用电脑出示圆锥图形)

    3、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柱、圆锥在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在实验前教师提出实验的要求和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1)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倒了几次才能倒满空圆柱?

    (3)这个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要求:(1)分五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2)教师每组给一个中空、未封底的圆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制作的圆柱也不封底。

    (3)将圆锥装满溶液,然后倒入圆柱里,装满圆柱为止。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得出Ⅴ锥=

    圆锥的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

    整体感知: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锥体的研究,经历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猜想、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点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不但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并注重对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培养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及唯物辩证思想的渗透。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锥体容器组织学生谈一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圆锥有哪些了解?然后想一想关于圆锥你还有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多种方法来求这个圆锥体容器的体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共同研究。(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交流,最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教师出示一个圆锥体的木块引导学生明确前面所想的方法太麻繁、不实用。并鼓励学生研究出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来求圆锥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一)渗透转化,帮助猜想

    1、先组织学生自由畅谈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圆柱)。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汇报。汇报时要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铅笔和转笔刀来削铅笔,同时教师也随着学生一起来做。教师做好后要及时巡视,直到学生将铅笔削得尖尖的为止。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削好后的铅笔是什么形体的?(此时的铅笔是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组成的)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形体的底与高及体积之间的关系。(削好后的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体积无关。)此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削好后的圆锥的体积与未削之前的这部分圆柱等底等高,并且体积也有关。组织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最后,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汇报。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他们体积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后说说理由。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去猜想……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了,组织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实验前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记录……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2、实验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倾听别人的想法,并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3、首先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它小组可以补充。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由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预设板书如下:

    概括板书:

    等底到高

    V圆柱=Sh V圆锥= 1/3sh

    4、深化公式。组织学生讨论给出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如:半径、直径、周长。预设板书如下:

    V =1/3πr2h V =1/3(c/2π)2h V =1/3(d/2)2h

    5、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书中例题后集体订正。

    (三)看书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锥的高不变,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 )

    (3)一个圆锥体的高是3分米,底面积10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 )

    组织学生打手势判断后说明理由,并强调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是以等底等高为前提的。

    2、求下列圆锥的体积(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s=4平方米,h=2平方米

    r=2分米,h=3分米

    d=6厘米,h=5厘米

    组织学生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答。

    3、实践与应用:

    学校操场有一堆圆锥沙子,求它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你有什么好办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求圆锥体的沙堆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后并谈如何来测量这些所需条件,有条件的可领学生实地操作一下。再求体积。

    四、课后总结,感情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伊始,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圆锥的体积,此时学生便想办法将圆锥体的容器装满水后倒入圆柱或长(正)方体的容器中,从而求出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如:让学生将圆柱体的铅笔削成圆锥体的这一活动,也同样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3、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借助削铅笔这一学生熟知的活动帮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再进一步猜想又会有怎样的关系。紧接着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争辩和交流。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圆锥的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圆柱的体积以及对圆锥体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习目标。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正确地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较难理解。针对此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比较、猜测、动手操作、争辩等形式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突破难点。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观察、猜测、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器、投影片、圆柱、圆锥、谷子。

    学生准备: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操作材料、反馈牌、直尺、三角板、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引入问题学生齐唱歌曲《我们多么幸福》。感受生活的幸福。然后。

    教师说明:我国部分地区生活比较困难。有很多孩子不能正常上学。有个刘大伯,想把自己种的一大堆麦子捐给那些因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孩子(出示投影片。麦堆近似于圆锥形)。可是。刘大伯不知道这一大堆小麦的重最是多少。请同学们帮刘大伯出出主意。

    (二)揭示课题用投影片出示:己知每立方米小麦重735千克。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求麦堆的重量。学生可能回答可以先求出这个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体积。再去求麦堆的重量。教师就势导入。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亲自实验。推导公式1.学生拿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操作材料,比较三个圆锥体分别与圆柱有什么异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猜测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

    3.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和谷子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指导参与一些小组的实验。最后。小组汇报所用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才存在一定的关系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师板书:V=1/3Sh)4.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具演示。强调等底等高,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比较、猜测、实验、争辩。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公式的运用(出示投影片)1.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名学生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科书第4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判断(利用反馈牌)。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2)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7厘米。体积是65.94立方厘米。()学生组内讨论。订正时。说出对错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回到原题。深入探究

    1.测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谷子将大圆柱装满,倒在桌子上。要尽量倒成一个圆锥形。然后。学生思考:假如谷堆就是麦堆。该通过测哪些数据去求麦堆的体积?怎样测a这些数据呢?学生利用提供的学具动手测量。有的可能用绳子测谷堆的底面周长。有的可能用直尺、三角板测谷堆的底面直径。有的可能测谷堆的高

    2.演示:请小组代表展示测最方法。师引导学生明确测得的数据不是精确值。但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估算。

    3.计算:用投影片出示。刘人伯用刚才的方法测得麦堆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请同学们帮刘大伯算出这堆麦子的重量。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师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将结果保留整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数学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

    四、师生交流。

    畅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交流。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3,4题。

    2.测量你身边的圆锥的有关数据,算出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猜测、实验、争辩等形式获取新知。并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真正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圆锥的课件 篇10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一、引出问题

    1.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一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还没学,怎么办?你有办法知道圆锥的体积吗?(板书:圆锥的体积)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3.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生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二、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验证。这里有沙子和水,还有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的模具。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作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1号圆锥

    2号圆锥

    3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趣。

    圆锥的课件 篇11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8组,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同学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体积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同学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同学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生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同学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一起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同学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同学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2、巩固练习

    (1)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已知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2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已知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3.5厘米。

    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在列式时注意什么?( ) 在计算时,我们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3)判断:

    (l)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

    (3)假如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2/3。( )

    (4)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体积是6立方厘米。( )

    圆锥的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利用复习圆柱、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为新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吃冰淇淋,你们看,冰淇淋蛋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圆锥形蛋筒能装多少冰淇淋呢?(板书课题)怎样求它的体积?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来求?转化成什么图形最合适?猜猜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聊天,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课题)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刚才的谈话已经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我准备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容器,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两个物体的联系,引导他们说出等底等高。(此过程我会拿着两个容器到学生中去让他们不仅仅能看到还能摸一摸,从而更直观的感受等底等高。)

    2、质疑生趣

    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如果把圆锥倒满水然后往圆柱里放,几次能把圆柱也放满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大胆猜测)

    3、动手操作,实验出真知

    带着疑问、猜测做实验。请两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一起帮他们做记录。实验结果就是三次能装满。(播放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4、反复质疑,实验解决

    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这个圆柱呢?(强化对等底等高的理解,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这时拿一个小一点的圆锥容器继续做一次实验。实验证明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需要三次。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圆柱容器里的水体积的分解,再次肯定学生自己的观点的准确性。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示课件)V锥=1/3 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以上两道题,指名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5、拓展深化,综合运用

    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评价反思,自我提升

    课末,我通过聊天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梳理本课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课教学内容。以下就是我进行的话题。

    ①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②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让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布置作业:练习四的有关练习。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重难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直观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形象直观。

    六、教学反思

    1.要联系生活学数学。在教学中我深切的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让学生爱数学就先让他们爱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生活实际去备课.2.教师一定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他们的才能与智慧得以施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生成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学生课后反馈上来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很大,公式会用但是计算出现问题了,以后要多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强两点我简单的概括了这节课我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构想,第三点是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节课我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等几方面。初步探究中,效果还需有待观察。

    圆锥的课件 篇1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习、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习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圆锥的课件(系列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