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物理初中课件汇总十篇
  • 物理初中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14

    物理初中课件汇总十篇。

    讲义和幻灯片是我们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每天都会按时按质地编写好讲义和幻灯片。教师应该充分展示教案课件,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你是否在苦恼于无法写出好的教案课件呢?下面的内容将会让您更深入地了解关于“物理初中课件”的相关知识。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毫不犹豫地与大家分享吧!

    物理初中课件 篇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习题5、6、7。

    (四)说明

    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

    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理初中课件 篇2

    11.3功

    第( 2 )次与第(1)次相比,做功数值上的关系?

    2、如图4,将重2N的物体匀速提升0.2.不用滑轮组做的功W不用机械 () ?

    【课堂反馈】

    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 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 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 B. 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 人在用力,但没做功 D. 无法确定

    5. 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 D.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

    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 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 则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 )

    A. 人对砖头做功100 B. 惯性做功100 C. 重力做功100 D. 上述均不正确

    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 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A. 3000焦耳 B.5000焦耳 C.20xx焦耳 D. 1000焦耳。

    8.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厘米。求:(1)拉力对 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9.如图3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业布置】

    预习11.4功率 完成补充习题相应作

    物理初中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物理初中课件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kW · h) 。

    2.知道电功的单位是瓦(W)或千瓦( kW) 。

    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和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及对电能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家庭电能表的使用,对电能、电功单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电能表、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小电扇、电动玩具车、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文字。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风能发电、管道输油、水电站、火车运煤等场面。刚才播放的片断,都是关于能源的。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二、新课学习

    1.电能

    观察章首页,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于风吹动风车转动)由风能转化来的,风能利用起来简单,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清洁能源。

    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发电.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太阳能发电,潮汐也能发电,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

    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在工作。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用电的地方有哪些,电能是怎样工作的?

    电能让电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等。电能还能转变成动能,如电风扇、电动车。

    家里的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爸爸用的电动剃须刀,妈妈用的电熨斗、电吹风等都要用电才能工作。工厂里机器运转要用电,农村的抽水机、磨面机也要用电才能工作。

    同学们了解到的用电的地方涉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我们要按照使用电能的多少缴费,你知道这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吗?

    2.电能的单位

    电能的单位是什么呢?经常听到家长说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电能的单位是“度”吗? “度”就是电能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千瓦时(kW · h),物理学中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J)。

    1度=1千瓦时(kW · h)=3.6 × 10 6焦耳(J)。

    你知道吗?

    (1)将一个苹果从地面举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约为1J 。

    (2)普通的手电筒通电1s,消耗的电能大约也是1J 。

    (3)微波炉工作1min消耗的电能大约为60000J 。

    1度(1千瓦时)电的作用:

    (1)可以炼钢1.6kg

    (2)生产化肥0.7kg

    (3)采掘原煤105kg

    (4)可以使电车行驶0.85km

    (5)一次灌溉麦田330m 2

    (6)机织棉布11m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大家知道一度电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也应该明白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节约每一度电。

    3.电能表

    在生活中,我们称质量时要用秤,量长度时可以用尺。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了电能的单位是“度”。如果想知道某一电器在一段时间内到底用了多少度电,该用什么,如何测量呢?

    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个电表,算每个月交多少电费,都是通过电表记录的。我们见到的电表就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就是用电能表计量出来的。

    出示电能表,学生观察(可以用投影仪将实物投影放大,便于学生观看)。

    哪位同学注意过家里的电能表,把你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这块电能表上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电能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表的最上面一行标出了“ kW · h ”,这说明这块表是电能表,表上测出来的数字是以“千瓦时(kW · h)”为单位的。数字盘上一共有五位数字,但最后一位是在红色框里的,它应该和前面四位数字不一样。其实,红框表示的是小数点,红框里面的数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在红框内的数字右边,紧挨着数字有一个小标尺,红框右边的边上有一条白线指着小标尺。电能表计数器示数盘上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一般可以不读。

    例:下面是几个同学家电能表月初和月底的示数,请你将它们的示数读出来,算一算他们各家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小红家:月初示数:96.3度,月底示数:135.5度,小红家该月用电量=135.5-96.3=39.2千瓦时。

    小刚家:月初示数:542.6度,月底示数:583.1度,小刚家该月用电量=583.1-542.6=40.5千瓦时。

    小明家:月初示数:2467.5度,月底示数:2536.7度,小明家该月用电量=2536.7-2467.5=69.2千瓦时。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电能表,了解几个重要参数。

    (1)“ 220V ”是指这种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V,应该在220V的电压下使用。

    (2)“ 50Hz ”指电能表应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它是一只交流电能表。

    (3)“ 10(20)A ”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培。正常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培.短时间应用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安培,否则会损坏电能表。

    (4)“ 600 revs/kW · h ”指电能表转过600转,说明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1kW · h 。

    同学们了解到的参数是我们观察的这块表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电能表的参数并不完全一致。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这种新型的电能表:IC卡电能表。

    阅读课文资料,说一说IC卡电能表有什么优点。比如说它不用工人师傅每月查电表,节省许多人力,还能避免出错,省去了收电费时的许多麻烦。

    三、小结

    电能:来源、应用、单位、测量(电能表)。

    四、板书设计

    物理初中课件 篇5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物理初中课件 篇6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物理初中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kWh)。

    2。知道电功的单位是瓦(W)或千瓦(kW)。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能利用电能表做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能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初步的综合能力。

    2。通过电能表的应用,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认识电能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节约能源的良好意识。

    2。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及新型的电力能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极大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及对电能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家庭电能表的使用,对电能、电功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能表、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小电扇、电动玩具车、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录像资料:风车田的风车发电或者请同学们看章首图。让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章首语,将同学们带入意境,引入本节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电能

    [师]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

    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

    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

    [生]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于风吹动风车转动)由风能转化来的。

    [生](经过讨论)风能利用起来简单,主要是没有环境污染。

    [师]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

    [生]还有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

    [生]还有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发电。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

    [生]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生]太阳能发电。

    [生]潮汐也能发电。

    [生]电视上还讲过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

    [生]各种各样的电池。

    播放录像资料:介绍各种各样的发电设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在工作。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用电的地方有哪些,电能是怎样工作的?

    [生]电能让电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

    [演示]

    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师]请一位同学触摸通电的小灯泡,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通电的小灯泡发热了。

    [生]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

    [演示2]电风扇通电转动。

    [演示3]电动玩具车装上电池,合上开关,电动玩具车会运动起来。

    [生]电能还能转变成动能。如电风扇、电动车。

    [生]还有城市里的电车、电力机车,最近流行的电动自行车…

    [生]家里的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爸爸用的电动剃须刀,妈妈用的电熨斗、电吹风等都要用电才能工作。

    [生]工厂里机器运转要用电,农村的抽水机、磨面机也要用电才能工作。

    [师]同学们了解到的用电的地方涉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我们去市场买菜要说买几斤(克、千克),老师或同学们用的桌子有多长,我们可以量出是几米、几厘米。用了多少电该怎样量?

    2。电能的单位

    [师]电能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听见家长说过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电能的单位是“度”吧。

    [师]“度”就是电能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千瓦时(kWh)。物理学中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J)。

    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

    [投影]

    ●将一个苹果从地面举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约为1 J。

    ●普通的手电筒通电1 s,消耗的电能大约也是1 J。

    ●微波炉工作1 min消耗的电能大约为60000 J。

    (同学们把焦耳换算成千瓦时,看看是多少)

    1度(1千瓦时)电的作用:

    可以炼钢1。6 kg

    生产化肥0。7 kg

    采掘原煤105 kg

    可以使电车行驶0。85 km

    一次灌溉麦田330 m2

    机织棉布11 m

    从以上的这组数据,同学们能切实感受到一度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更应该明白我们在生活中节约每一度电的必要。

    3。电能表

    [师]在生活中,我们称质量时要用秤,量长度时可以用尺。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了电能的单位是“度”。如果想知道某一电器在一段时间内到底用了多少度电,该用什么,如何测量呢?

    [生]电工每月都去家里查电表,算每个月用多少度电交多少电费,所以用电多少是用电表测量的。

    [师](鼓励同学这种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同学所说的电表就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就是用电能表计量出来的。

    出示电能表,学生观察。(可以用投影仪将实物投影放大,便于学生观看)

    [师]哪位同学注意过家里的电能表,把你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家里电器开着的时候,中间的圆盘会转动,圆盘上面的一排数字也会跟着变。

    [生]圆盘转动时,变化最快的是最后一位数。使用的电器越多,圆盘转动得越快,上面数字变化得越快。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他们一样注意观察、关注身边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家的学习、生活会很有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这块电能表上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大家可以大胆地发表你自己的见解。

    [生]电能的单位是“度”即“千瓦时”,表的最上面一行标出了“kWh”,这是要说明这块表是电能表,表上测出来的数字是以“ 千瓦时(kWh)”为单位的。

    [生]数字盘上一共有五位数字,但最后一位是在红色框里的,它应该和前面四位数字不一样,是不是类似小数的写法,红框表示小数点,红框里面的数是小数点后面的数?

    [生]在红框内的数字右边,紧挨着数字有一个小标尺,红框右边的边上有一条白线指着小标尺。

    (用电器功率较小,电能表圆盘转动很慢,最后一位数字也看不出变化时,从小标尺对应的白线位置,能说明电表的转动。可以让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仔细观察。课堂上不做要求)

    [生]圆盘的两端有箭头,指示圆盘的转动方向。在圆盘上有一段涂着颜色,是为了电能表转动时能看得清楚、醒目。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且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很可贵,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确实如同学们分析的,电能表计数器示数盘上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一般可以不读。

    [投影例题]

    例1:几个同学家电能表的示数如下,请你将它们的示数读出来。

    例2:如果一个月后,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示数分别变为如下图所示,则这三位同学家这一个月分别用了多少度电?

    [生]甲同学家用电23 kWh

    [生]乙同学家用电23。6 kWh

    [生]丙同学家用电58 kWh

    [师]哪位同学能讲讲他们是如何知道这样的结果的?

    [生]用某同学家电表现在的示数,减去一个月前电能表的示数,就是该同学家这一个月的用电量。

    例3:例1中如果电工师傅按50度的电收取丙同学家的电费,该同学家电表的示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生] 原来的表盘示数加上这一月的用电量就是现在的示数。

    [师](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电能表,了解几个重要参数。

    [生]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V,电能表一般用在家庭中。“220 V”是指这种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 V,应该在220 V的电压下使用。

    另外几个参数,学生可能不容易明白,教师应引导学生看书P31帮助了解这方面知识。

    ●“50 Hz”指电能表应在50 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它是一只交流电能表。

    ●“10(20) 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培。正常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培。短时间应用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安培,否则会损坏电能表。

    ●“600 revs/kWh”指电能表转过600转,说明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1 kWh。

    [师]同学们了解到的参数是我们观察的这块表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电能表的参数并不完全一致。

    (出示不同参数的电能表让学生观察或投影不同参数的电能表表盘图)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生]其他的基本一样,只有额定电流有的是5(10) A;转数有的是1200 revs/kWh,有的是1500 revs/kWh,说明消耗1 kWh的电,转盘转过的转数不同。

    [师]有没有同学想过,为什么电流参数和转数有的不一样,而电压和频率的参数都是220 V和50 Hz呢?

    [生]是不是因为家庭电路的电压就是220 V,交流电的频率都是50 Hz,所以表上的参数基本都是220 V和50 Hz。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资料或走访有关人员了解不在家庭电路上使用的电能表和家庭电路中使用的电能表有没有区别。

    例4:例2中,如果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上分别标出600 revs/kWh、1200 revs/kWh、1500 revs/kWh。则这三位同学家

    (1)用电器均消耗1度电的时候,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多少?

    (2)电能表均转一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

    (3)一个月电表分别转多少圈?

    学生讨论,演算,三名同学板演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情况。

    解:(1)三同学家用电器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600转、1200转、1500转。

    (2)电能表转过1圈,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分别是:

    甲: =6×103 J

    乙: =3×103 J

    丙: =2。4×103 J

    (3)一个月三同学家电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

    甲:600 revs/kWh×23 kWh=1。38×105 r

    乙:1200 revs/kWh×23。6 kWh=2。832×104 r

    丙:1500 revs/kWh×58 kWh=8。7×104 r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同学们对现在普遍使用的电能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32了解另外一种电能表。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新式的电能表?

    [生]IC卡电能表有许多优点,比如说它不用工人师傅每月查电表,节省许多人力,还能避免出错,省去了收电费时的许多麻烦。

    [生]IC卡中的金额用完后,电能表便能切断电源,能完全杜绝少数人光用电不愿意交电费的现象。

    [师]同学们表现很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先进、更完美的电能表在同学们的手中制造出来。

    在本节课的开始,同学们看到电灯发光,感觉了灯泡发热,已经知道电能转变成了光能和热能。看到电风扇、玩具车通电后运动,已经明白电能转变成了动能。电能是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转变成其他形式能的,请大家关注“电功”。

    4。电功

    [师]同学们看书后,说说你的理解。

    [生]电能是通过电流做功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生]用电器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就做了多少功。

    [生]电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焦耳(J),也可以是 kWh。

    例5:例2中,甲、乙、丙三同学家一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电流做的功分别是多少?(用字母表示出来)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分别是多少?

    [生]一月内消耗的电能,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电流所做的功完全一样。

    W甲=23 kWh=8。28×107 J

    W乙=23。6 kWh=8。496×107 J

    W丙=58 kWh=2。08×108 J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电能:来源、应用、单位、测量(电能表)及电功。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节练习侧重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性的题目,难度并不太大,学生一定要亲自完成。强调在观察电能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物理初中课件 篇8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习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物理初中课件 篇9

    按照课标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要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要求学生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生活实际中处处有力,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充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突出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教学中多次运用“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也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①知道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了解力的概念;

    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①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领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及作用效果;

    ③通过探索活动,初步体会“概括”、“放大”等科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通过探索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教学难点:

    归纳力的基本特征,利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日常现象。

    4.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课件、奥运会比赛视频片段、手推车、拉力器、水桶、凳子、小车、磁铁、滑板车、激光笔、平面镜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体会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乐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设计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以实验探究为主,演示、小游戏、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非智力因素;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引导者和解惑者的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题引入(3分钟)1.展示臂力器,说明器材的用途,并请同学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本班的“大力士”上台示范。

    问:进行动作示范的同学的表情怎样?他会有什么感觉?

    指出: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来源于这种“紧张”的感觉。现在我们就跟着“感觉”走进物理学中的力。

    2.投影课题:

    (板书)第四节 力激发表现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题产生兴趣。体验与感悟物理现象,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只能观察表面现象,不能准确表达出用力时的感觉。

    什么是力(9分钟)1.动动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使用“手推车、拉力器、水桶、凳子”的。

    请四个同学分别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②具体分别是什么样的作用?

    2.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表现力的几组图片——有人、动物、机械及磁铁等。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准确归纳描述。

    3.结合幻灯、引导学生理解“施力物”和“受力物”。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从手提水、马拉车等现象中体会到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板书: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必然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

    思考方法,积极的上台进行演示用手推小车。

    通过观察,知道施力物与受力物,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理解有力作用的两个物体并不一定要接触。科学的表述概念,并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

    经历动手观察思考的过程,拓展已有知识,加深对力的理解。

    设计出试验证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2分钟)1.拿出一个滑板车,问:谁能双脚站在上面滑动呢?

    会这项运动的同学高举双手,出来演示。

    人去推墙,但为什么人和车往相反的方向滑行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同学积极演示这个情景,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经历过程,实际观察,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并能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实验,鼓励发言,补充解答。

    说明:“神舟七号”飞船不是一下子“跳”上太空的,它是靠向后“推出”高温高速燃料气体而前进的。利用器材,分组探究

    如:气球相互挤压,都变了形,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采取游戏形式,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互相交流的能力。

    拓展知识,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利用所供器材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15分钟)1.播放影片:北京奥运会上的一些比赛场景。(蹦床、射箭、足球、乒乓球等约1分钟)问:你能说说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吗?

    津津有味的观看录像,回顾奥运的骄人战绩。积极思考、讨论问题。综合分析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

    发生争论,有不同意见,经辨析,总结出桌面发生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形变。

    认真观看录像,回顾奥运的骄人战绩。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会科学的方法可以纠正认识中的误区,从而正确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激发爱国热情。

    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从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将“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这几种情况归纳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学生思考、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示说明。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推门等小实验。注意学生安全。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这叫做力的三要素。

    问:你想怎样表示出这个推力,让其他人认识这个力?

    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设计实验说明。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设计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阅读教材,自我总结本节内容,个别作答,集体交流。回归教材,系统整理知识。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1.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发现:“物理可以这样快乐中学”,在环环相扣、大家动手的氛围中,学生学起来轻松,就很容易达到了教学目的。

    2.通过有效问题串设置,层层推进,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与积极性。将课堂知识点的过渡设计得巧妙自然,使学生没有生硬的灌输学习感觉。

    3.生动的形式,是本课堂课成功的一大条件。充分应用多媒体、自制演示道具,精心设计互动情景,演示、小游戏、观察、归纳、讨论、阅读和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4.在理念上,本堂课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科学的方法,通过“概括”、“放大”等科学方法的应用与介绍,使学生在思维上更加放开,更加主动,形成本课的一大收获。

    5.不足与改进措施:

    ①加强实践的课程,对老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有一定考验,道具准备、教学过程的设想、与学生交流的变数处理等等,都不能忽视,否则容易超时、赶时。

    ②课堂的知识,除小结外,一定要及时加强应用练习,才能让学生充分深刻掌握,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又回到实践中来,这是学习物理基本过程不能忘记。

    ③虽然课标对本课内容要求并不高,但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探究活动后交流与评估没能充分展开,所以探究中的新问题或未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课后再完成

    物理初中课件 篇10

    力学是中学物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知识。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其它常用单位:千瓦(kW) 兆瓦(KW) 1W=1J/s 1kW=103W 1MW=103KW

    ①有用功定义: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提升重物时,不可避免要对动滑轮做功和克服绳与轮摩擦做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绳自由端端动力所做的功。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3、液体压强公式:p=ρgh

    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七、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 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⑷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上一篇:大扫除作文范例5篇

    下一篇:供应商合同

    【物理初中课件汇总十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