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中地理课件汇总8篇
  • 初中地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07

    初中地理课件汇总8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初中地理课件汇总8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地理课件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地理课件 篇3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初中地理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wwW.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3、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通过以上设计的活动 ,希望引起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地理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上一篇:三年学习计划通用

    下一篇:好音乐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汇总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