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发表时间:2023-12-31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处理文档是任何办公室中必要的基本技能,范文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了。借鉴范文的构思能够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写作手法,一篇优秀的范文是怎么样写出来的呢?希望这份“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能够符合您的阅读口味让您感到满意。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1】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案2015答案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把0.836扩大( )倍,使它变成小数部分是一位小数的数是( )。
2、7÷22的商用简便方法表示为( ),保留三位小数是( )。
3、在0.765 0.7 0. 和0.76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4、如右图所示,如果转动转盘100次,大约会有( )次停在黄色区域,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 )。
5、甲数是m,比乙数少1.5,甲乙两数的和是( )。
6、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取得的近似值是4,这个数最小可能是( ),最大可能是( )。
7、《哈里.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3页,看了b天,一共看了( )页,还有( )页没有看 。
8、在172,145,142,139,140,138这一组数中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
9、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为24厘米,该底边上的高为8厘米,将其中一条底减少6厘米后变成了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当x=7时,2x4.5=( );当y=( )时,4(y+1.3)=12。
【 设计意图 】 关注基础,凸显对知识技能的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命题点多、面广,针对性强,难度适宜。
其中第可操作性,考察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判断(每题2分,共12分)
1、甲数乘0.5等于乙数除以0.5(甲乙均不为0),那么甲数大于乙数(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6.8平方分米,与它同底同高的三角形的底是8分米,它的高是5.85厘米( )
3、除法算式中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
4从正面看的物体,它一定是有4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摆成的( )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
6、等式的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
【 设计意图 】 通过学生的判断,了解他们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了解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判断的准确性。
其中第2题着重在于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解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细心观察程度。
三、对号入座(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2分)
1、39.3÷7.8商是5时,余数是( )
A 3 B 0.3 C 0.03 D 0.003
2、下面的图像中不能密铺的图形是( )
A
3、下列小数是循环小数的是( )
A 0.82727…… B 6.67324…… C 5.232332333……
2a的大小(a≠0)
A a2 >a B a2 =2a C a2
5、一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高不变,面积会( )
A扩大到原来的9倍 B扩大到原来的6倍 C扩大到原来的3倍 D不变
6、甲数是a,它比乙数的3倍多b,乙数是( )
A 3a+b B 3a-b C (a-b)÷3
【 设计意图 】 这类试题把握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其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可以收到较好的测试效果。
其中第1题余数是( )在本题的三个错误答案中,A是针对直接列式计算出的结果而设置的,C D是针对不懂得如何正确解题的学生设置的。
第5小题主要检测学生对梯形面积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拓展。
四、计算题(共26分)
1、口算(4分)
1.2×200= 2.5÷5= 0÷0.479= 0.8×0.9=
7×0.25×4= 1.25×8×0.5= 7y-4y= x×b×b=
2、列式计算(4分)
1.08×2.4 0.34÷9.3(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用简便方法计算(9分)
8.37×7.2+8.37×2.8 9.6×10.1 0.125×7.9×16
4、讲解方程(9分)
0.36x+4.2x=11.4 6.5×8+5x=79 4x-2.8=6.2
【 设计意图 】 本题共分4小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计算题认真计算的能力,而且着眼于学生对简便运算的灵活解题能力。
五、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每题5分,共10分)
1、下面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4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 设计意图 】 第一个问题是封闭式的,要抓住图形的特征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谁是必要条件,谁是多余条件”,直接按照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二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凸显出对知识的探索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六、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九月份小明家的上网费是90元,每小时的上网费是2元,算一算,小明家九月份平均每天上网多长时间?
2、光明小学的同学去参加植树,六年级去了215人,比五年级去的2倍少63人,五年级去了多少人?(用方程解)
3、一块街头广告牌是个等腰梯形,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2.5米,在它的正反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工程队修一段34.8千米的公路,原计划24天完成,实际20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千米?
【 设计意图 】 该题与本学期教学重点相吻合,使大部分学生做题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附加题(10分)
某商场为了促销商品,拿出10000元作为奖金进行抽奖促销活动,经理要求:
①一等奖1个 ② 二等奖2个 ③ 三等奖95个 ④奖券10万张
一等奖获取的可能性是( ) 二等奖获取的可能性是( )
三等奖获取的可能性是( )
【 设计意图 】 本题紧紧围绕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感到数学的趣味,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答案
一、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① 100 83.6 ② 0.3 0.318 ③ 0. 0.76 ④ 25 ⑤ 2m+1.5
⑥ 3.50 4.49 ⑦ 3b a-3b ⑧ 146 141 ⑨168 ⑩ 9.5 1.7
二、判断(每题2分,共1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B C A D C C
四、计算题(共26分)
1、240 0.5 0 0.72 7 5 3y xb2
2、2.592 0.04
3、83.7 96.96 15.8
4、2.5 5.4 2.25
五、求图形的面积(每题5分,共10分)
62.5cm2
六、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139人
0.29千米
附加题(10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2】
一、 每空1分,共28分。
1、10,10,8,11; 2、1,7; 3、15,18,30,45;
15,20,30,45;15,30,45; 4、0,3,6,9;
5、4.1平方厘米;6、4厘米; 7、1,1/3;
8、1/4,5; 9、36.2,0.362,1500,0.5; 10、>,<,=;
11、有限的,它本身;
二、判断:每题2分,共12分。
1、 2、 3、4 5、 6、
三、每题2分,共10分。
1、 C 2、C 3、 A4、 B 5、 B
四、计算:共18分
1、每题1分,共6分。
2.05;76;7.2; 0.27;7.8a;1.13;;
3、每题3分,共12分。
X=10; X= 20 ; X=1.9; X=4.8
五、生活中的数学:1、3、4、5、6每题6分,2题7分;共26分。
1、26/43,17/43; 2、4小时,20千米; 3、672千克; 4、106个;
5、甲的速度快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3】
一、填空。(26分,每空1分)
1.把42 分解质因数是( )。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
3.10 以内质数的乘积是( )。
4.2= = = =
5.从1—9 的自然数中,( )和( )是相邻的两个合数;( ) 和( )是相邻的两个质数。
6.42的最小因数是( ) ,最大因数是( ) ,最小倍数是( )。
7.把30 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30=( )+( )=( )+( )
8.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
9.1.98L=( )ml=( )
56千克=( )吨 45分=( )时
10.把三块棱长都是4cm 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三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 ) 。
11.一个正方体接上一个完全相等正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 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在下面各式中,除数能整除被除数的是( )。
A.12÷4 B.1÷3 C.2.5÷2.5
2.与 相等的分数有( )。
A.只有一个 B.只有两个 C.有无数个
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 )。
A.一定是质数 B.一定是合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分)
(1)大于 而小于 的分数只有 一个分数。 ( )
(2)一堆沙重5吨,运走了 ,还剩下 吨。 ( )
(3)自然数可分为质数和合数两种。 ( )
(4)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5)ɑ3表示3个ɑ相乘。 ( )
四、计算。(32分)
1、口算。(8分)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8分)
3、解方程。(6分)
五、实践操作(5分)
(1)量一量,算一算。量出下面三条线段的长度,如果这三条线段分别作为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表面积: 体积:
六、解决问题。(26分)
1.幼儿园买来一些糖果,第一次吃了它的 ,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吃了这些糖果的 ,两次一共吃了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6分)
2.小红帮妈妈打一份稿件,先打了这份稿件的 ,又打了这份稿件的 。还剩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没打?(6分)
3.在一间长4 米、宽3 米的办公室地面铺一层厚3 厘米的混凝土。需要多少立方米的混凝土?(6分)
4.某家超市一分店、二分店销售饮料情况如下表。(8分)
7 8 9 10 11 12
一分店 125 138 120 135 110 126
二分店 120 140 125 132 105 133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两个分店销售额最高的是( )月。
(2)一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3)二分店从( )月到( )月销售额增长得最快。
参考答案
一、 (1)42=2×3×7 (2)120 (3)210 (4) 2 4 4 3 50
(5)8 9 2 3 (6)1 42 42 (7)13 17 11 19
(8)6 48 (9)1980 1980 0.056 0.75 (10)64 (11)180
二、 A C B
三、1、× 2、× 3、× 4、× 5、√
四、
(1)、
(2)、2
(3)、
五、94平方厘米 60立方厘米
六、
1.
2.
3.0.36
4.(1)八 (2) 11 12 (3) 11 12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南京某饭店有37层高,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7层记作+7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2.右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5个一和4个百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10.70里面有一个十和( )
个十分之一。
4.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08年“五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某市共接待游客1236000人次。把它改写成用“万人次”作单位的数是( )万人次,再把改写后的数保留整数写出近似数是( )。
5.○☆☆☆○○☆☆☆○○☆☆☆○……按这种规律,第29个图形是( )。
6.6.8×0.35的积是( )位小数,16÷23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在 里填上“﹥”、“﹤”或“=”。
0.7 0.56 1.060 1.06 4.23米 4.32米
0.56×2.4 2.4 1.43÷0.99 1.43 0.2×0.2 0.4÷0.1
8. 1.5公顷=( )平方米 5000公顷=( )平方千米
9. 已知A=0.00……096,B=0.00……03,则A÷B=( )。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5分)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
2. 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3.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
4. 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 ( )
5. 46.9-(6.9+2.8)=46.9-6.9+2.8=37.2 …………………………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大于2.7而小于2.8的小数( )。
(1)有无数个 (2)有9个 (3)一个也没有
2.一排学生从前往后按1、2、3、1、2、3……依次重复报数,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24个,他应该报( )。
(1)1 (2)2 (3)3
3.2049000000≈( )。
(1)20亿 (2)21亿 (3)205亿
4.小明的房间面积是15( )。
(1)米 (2)平方米 (3)公顷
5.一辆汽车的最高载重量是4吨,有13吨的货物需要用汽车运走,至少运( )。
(1)3次 (2)4次 (3)5次
6.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同样的三角形
(如右图),最多能剪成( )个
这样的三角形。
(1)12 (2)24 (3)25
四、计算题。(共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0.6+0.4﹦ 0.53-0.3﹦ 0.2×0.7﹦ 9.6÷4﹦
3.5×10﹦ 3÷0.6﹦ 1-0.01﹦ 1.3×0.5﹦
2.用竖式计算。(12分)
2.58+3.47 6.2-4.95 7.5×0.24 8.84÷1.7
3.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3.9+0.56+6.1+0.44 50÷2.5+1.8×4.5
6.87×[40÷(3.49-3.09)] 0.8×(12.5+0.125)
五、操作题。(共6分)
1.画画、量量、算算。
(1)画出右边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1分)
(2)量出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精确到整厘米数,1分)
(3)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2分)
底: 厘米
高: 厘米
2.在下面的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都和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2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解决实际问题。(共33分)
1.下面是雨花图书馆5个借书日里借书和还书情况的统计记录。
日 期 9月1日 9月2日 9月3日 9月4日 9月5日
借书本数 -96 -78 -114 -83 -107
还书本数 +75 +103 +69 +110 +98
(1)图书馆9月3日借出图书( )本,还入图书( )本。(2分)
(2)这5天中哪一天借出的'图书本数最少?哪一天还入的图书本数最多?
(2分)
2.有19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5分)
答:一共有 种不同的安排。
3.一块直角梯形土地的对角线上有一条小路(如图),把这块土地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已知梯形的上底、下底分别是16米和23米,高12米。这块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小路面积忽略不计,5分)
4.你能把下面的这张票据填写完整吗?(6分)
名 称 数 量(副) 单 价(元) 总 价(元)
羽毛球拍 32
乒乓球拍 5 24.5
合计金额:叁佰壹拾肆元伍角整 ¥314.50元
5.一台压路机的作业宽度是5米,每小时可以压路6.4千米。这台压路机10小时可压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6.下面是雨花大厦2008年1--3月份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图。
根据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4+4=8分)
雨花大厦2008年1--3月份服装和食品营业额的统计表
月份
万元数
商品 合 计 一月 二月 三月
总 计
服 装
食 品
(1)几月份的营业额最高?是多少万元?(2分)
(2)食品平均每月营业额是多少万元?(2分)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5】
一、填空题:(每题2分计24分)
1、10.6÷0.75商是( ), 余数是( )。
2、在○里填上“>、
4.25×0.95○4.25 6.85÷1.5○6.85
5.87÷0.1○5.87×0.1 4.8×100○48÷0.01
3、5400克﹦( )千克 1.06升﹦( )毫升
0.85公顷﹦( )平方米 85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4.6里有( )个十分之一,再加( )个十分之一就是5。
5、把5.9689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6、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是3。76,这个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7、用8、2、5这三张数字卡片一共能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
8、将9.452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扩大( ),把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
9、甲乙两数的和是36.3,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数相等,甲数是( ),乙数是( )。
10、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分别是0.6米、0.8米和1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1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上底和下底的和是0.08米,梯形的高是( )厘米。
12、五(4)班有男生ⅹ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多12人,女生有( )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用24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 )种不同的拼法。
①4 ②6 ③3
2、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比原数大39.6,这个小数是( )。
①3.96 ②3.6 ③4.4
3、一堆圆木,堆成梯形状,下层12根,上层7根,每相邻两层差一根,这堆圆木共有( )根。
①.57 ②.50 ③.76
4、200名学生乘车去秋游,一辆汽车最多坐45名学生,至少要多少辆这样的汽车?
①. 4辆 ②.5辆 ③. 6辆
5、7.254÷0.08,当商为90.6时,余数是( )。
①0.006 ②0.6 ③0.06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1、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
3、凌晨的最低气温是-3℃,中午气温上升2℃,是-5℃。( )
4、大于0.4而小于0.6的小数只有0.5 ( )
5、一个大于0的数除以0.5,商一定比这个数大. ( )
四、计算:(27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0.036×100= 12.1÷1.1= 0.45×10= 6+3.4= 0.8+0.8÷0.8= 0.24+0.76= 1.5×0.2÷0.3=
0.28÷0.01= 10―0.1= 4.3×0.2= 2.25÷0.01= 9.6÷0.32=
2、用竖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
(1)3.05×0.66 = (2)8.84÷1.7 = (3)3.9÷0.65=
3、计数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3分,共12分)
0.25×3.2×12.5 0.8×(12.5+1.25)
0.63×99+0.63 3.5×5.2+0.35×48
五、操作:(6分)
下面的每一个小正方形表示1平方厘米,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各画出一个面积 是9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六、解决问题:(1-2题每题5分,3-5题每题6分,共28分)
1、一种钢轨0.24米重0.96千克,这种钢轨1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轨长多少米?
2、五(4)班教室宽是6米,长是12.8米,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来铺,一共需要多少块方砖?w
3、王大叔打算围一块周长是30米的长方形菜地,长和宽都是整米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每种围法得到的长方形菜地的面积各是多少?在下表中填出来。哪种围法面积最大?
1 2 3 4 5 6 7
长(米)
宽(米)
面积(平方米)
4、出租车3千米之内(含3千米)收费8元,超过的每千米收费3.5元,小芳从家到相距105.5千米的某城市,需要付车费多少元?
5、下面是我国2001年-2004年废水排放量的统计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工业废水排量 250 200 180 150
农业废水排量 100 125 150 175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上面统计图。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4分)
1、14 、 0.1
2、、=
3、5.4 、1060
8500、8.5
4、46、 4
5、6、 6.0
6、3.764、3.755
7、6
8、1000、0.305
9、3.3、 33
10、0.24
11、3
12、3ⅹ+2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① 2、③ 3、① 4、② 5、③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 2、× 3、× 4、× 5、√
四、计算:(27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答案略
2、用竖式计算:(每题3分,共9分)
答案略
3、计数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每题3分,共12分)
0.25×3.2×12.5 0.8×(12.5+1.25)
=(0.25×4)×(12.5×0.8) 1分 =0.8×12.5+0.8×1.25 1分
=1×10 1分 =10+1 1分
=10 1分 =11 1分
0.63×99+0.63 3.5×5.2+0.35×48
=0.63×(99+1) 1分 =3.5×5.2+3.5×4.8 1分
=0.63×100 1分 =3.5×10 1分
=63 1分 =35 1分
五、操作:(6分)
答案略
六、解决问题:(1-2题每题5分,3-5题每题6分,共28分)
1、一种钢轨0.24米重0.96千克,这种钢轨1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轨长多少米?
0.96÷0.24=4千克
0.24÷0.96=0.25米
答:这种钢轨1米重4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轨长0.25米。
2、五(4)班教室宽是6米,长是12.8米,用边长是4分米的方砖来铺,一共需要多少块方砖?
4分米=0.4分米
6×12.8=76.8平方米
0.4×0.4=0.16平方米
76.8÷0.16=480块
答:一共需要480块。
3、王大叔打算围一块周长是30米的长方形菜地,长和宽都是整米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每种围法得到的长方形菜地的面积各是多少?在下表中填出来。
1 2 3 4 5 6 7
长(米) 14 13 12 11 10 9 8
宽(米) 1 2 3 4 5 6 7
面积(平方米) 14 26 39 44 50 54 56
30÷2=15米 共有7种不同的围法。
4、出租车3千米之内(含3千米)收费8元,超过的每千米收费3.5元,小芳从家到相距105.5千米的某城市,需要付车费多少元?
105.5—3=102.5千米
102.5×3.5=358.75元
358.75+8=366.75元
答:需要付车费366.75元。
5、题 答案略
| |
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篇6】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4分)
1.零下4℃通常记作( )℃;高于海平面160米通常记作( )米。
2.到20XX年底全国总人数1360720000人,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人,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人。
3.在○里填上“”或“=”。
3.5×0.8 ○ 3.5 26÷10 ○ 26÷100 8.260○8.26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角8分=( )元 450公顷=( )平方千米
1.04千米 = ( )米 0.37公顷 = ( )平方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7.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的近似值是6.5,这个两位小数最大可能是( ),
最小可能是( )。
8.如图,从A站到D站(单程)一共要准备( )种不同的车票。
9.李师傅4分钟能做8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每分钟能做( )个零件,
做一个零件用( )分钟。新
10.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高是8米,上底是4米,它的下底是( )米。
11.一本书a页,小华每天看12页,看了6天,还有( )页没有看。
12.下面一组图形的阴影变化是有规律的,请根据这个规律把第四幅图的阴影部分画出来。
二、选择题(每题1分,计8分)
1. 在0、-1、+9、10、-1.2、49中正数有( )个。
A、2 B、3 C、4 D、5
2. 由5个十,8个0.1,4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A、50.84 B、5.84 C、5.804 D、50.804
3. 把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B、面积不变,周长变小
C、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D、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4. 5.5÷b(b≠0),当b是( )时,商一定大于5.5。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无法确定
5. 有一个三位小数4.5□1,估算4.5□1×2的积,近似值( )。
A、在7到8之间 B、在8到9之间
C、在9到10之间 D、比10大
6.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面积也相等,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高是8厘米,三角形的高是( )。
A、16厘米 B、8厘米 C、6厘米 D、4厘米
7.用18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摆法?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多少平方厘米?( )
A、3种18 B、4种18 C、4种20 D、4种24
8.甲数是a,比乙数的4倍少b,求乙数的式子是( )。
A、a×4-b B、a÷4-b C、(a+b)÷4 D、(a-b)÷4
三、计算题(计28分)
1.直接写得数(4分)
3.6+4= 0.01+1.01= 0.37-0.3= 0.7a-0.6a=
2.7+4.56+6.3= 8.4÷0.42= 0.25×4= 0.2×0.3÷0.2×0.3=
2.用竖式计算(12分)
3.48+6.52= 9.67-6.7= 4.05×7.2= 3.75÷0.16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简便方法计算(12分)
5.76+6.16+4.24 5.27-3.9-0.1 3.7×4.5-4.4×3.7 0.25×36
四、图形操作题(3+2+2=7分)
1.右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图中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一个。
2.看图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3.已知阴影部分面积是24平方厘米,求梯形面积。
五、统计实践题(6分)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男生合格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女生合格人数最少的项目是( )。
2.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个班最需要加强的是( )训练。
3.在( )项目上,女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 )项目上,男、女生合格人数相同。
4.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班至少有( )人。
六、解决问题(第1题6分,第5题5分,其余各题4分,共27分)
1.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地,底400米,高250米,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收小麦6000千克,这块地能收获多少吨小麦?
2.有一捆电线长20米,工人师傅第一次用去0.85米,第二次又用去1.25米,这时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3.李大叔今年收获了1.2吨苹果,其中一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如果分等级出售,一级苹果每千克2.2元,二级苹果每千克1.5元;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每千克1.7元,怎样出售比较合适?计算说明。
4.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8个拼成较大长方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
其中周长最长的是多少厘米?
长(厘米)
宽(厘米)
周长(厘米)
答:一共有( )种不同的拼法,其中周长最长的是( )厘米。
5.下面是桃岭小学所在街区的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下列场所的位置:
桃岭小学( , )
超市( , )
图书馆( , )
银行( , )
(2)张老师从汽车站到桃岭小学,可以先向南走 格,再向东走 格。
(3)丽丽家的位置是(3,3),在图中标出来,并描出她从家到桃岭小学的路线。
6.有一盒乒乓球,如果每次从中取出3个,取了a次后还剩下6个;如果每次取5个,
取a次后正好取完。写出两个表示这盒乒乓球个数的式子。
第一个式子: ;第二个式子: ;
根据题意,可求出a= 次,这盒乒乓球共有 个。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4分)
1.-4 +160 2.13.6072亿 13.6亿 3.﹤ ﹥ =
4.0.58 4.5 1040 3700
5.-2 0.3 1.6
6. 33/100 0.33
7.6.54 6.45
8.6
9.2 0.5
10.8
11.a-72
12.
二、选择。(每题1分,共8分。)
B D D B C A C C
三、计算。(共28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0.5分,共4分)略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每题3分)
10 2.97 29.16 ≈23.4
3.简便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没有简便算每题扣1分。
四、操作。(第1题3分,第2题2分,第3题2分,共7分。)
1.略 2.72平方厘米 3.38平方厘米
答句没写总扣1分。
五、统计实践题。(每空1分,共6分)
立定跳远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 跳绳 投实心球 50
六、解决问题(共27分)
第1题第1问3分,第2问3分,过程略。
第2题2.1米;
第3题,分等级出售合适
第4题表格2分,错一个扣1分,填空每空1分,共3种,最大38厘米;
第5题(2+1+2分),答案略;
第6题每空1分,3a+6 5a 3 15。
jK251.COm精选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是小编精心打造的,期待您的青睐,接下来请继续阅读相关内容。老师们在授课前往往会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因为教案的制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教案是将数字科技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我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结束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设计思路: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个人思索的问题。我看到了电视上“挑战 800”节目一瞬间我就想用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上也能和班会课一样,让我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 “”?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发展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两、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及推理能力。
3、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自制 4张长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夺标 800、春节七天乐?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挑战课堂四十分》,愿意吗?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1、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的数; 的分数单位是( )。
2、里有( )个 , 里有( )个 。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你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
(设计意图:把教材上的例7和例8综合在一起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比较,也体现了“用活教材”的大胆尝试,事实证明效果颇佳。)
( 2)小组汇报总结。
师:你研究的是哪一组?你用的是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知道那个分数大小的?
生 1:我们这组研究的是第一组,我们用的是折纸法,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取这样2份,当然要比取这样3份少,所以 >。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平均分成2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
(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 3)观察比较。
师:这组和另外一组有相同的情况吗?你能再举一些相同的例子吗?
生 1:可以看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生: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反而大。
(教师要根据学生多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如果遇到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怎样比较?分子相同又怎样比较?
3、练习。
( 1)出示练习十五第三题中前两题。要求学生将分数按一定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能比较这三个分数都是同分母的分数和三个都是同分子的分数。那么我给你这样三个分数你会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会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再教学例 9,从而降低了难点,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1)完成练习十五第一题。
(2)完成练习十五第二题。
2、小结。
师:今天的比赛阳光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 !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但是下面还有好题,落后的小组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可能哟!
(1)同样做十道口算题,东东用了规定时间的 ,明明用了规定时间的 ,哪个同学做得快一些?
(3) 和 你会比较大小吗?
(设计意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固然重要,但是少数的优等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更符合因材施教。)
(设计意图:教师也相应给小组总结,评选出的优胜小组。整堂课结束了,往往很多老师课前定好的规则没有实施而就此结束,其实要上好家常课适当总结一下很必要的,因为要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这样学生才更可能信任你,才能更好为下一堂课努力争取夺到好名次。)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四、板书设计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教学设计创设了“警犬利用嗅觉检查物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究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讨论、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对新知的学习,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2.设计多层练习,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主性,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在“巩固应用”这一环节中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技能,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嗅觉灵敏的动物信息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课件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4.076
1.517
6.7523
2.揭题: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计算结果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于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新知前,组织学生复习、练习,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目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做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故事情境。
师:大家知道哪种动物的嗅觉特别灵敏吗?(狗)人们利用狗的这一特点把它们训练成警犬。(课件出示情境图)看,警犬正帮警察叔叔检查物品呢!警犬靠着它灵敏的嗅觉不仅能捕捉到作案人的气息,还能寻找失物和毒品。你想知道狗的嗅觉细胞有多少个吗?请看下面这组数据。(课件出示教材11页例6)
2.收集数学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并指名汇报)
3.指导学生列式。
师:要求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生:求狗的嗅觉细胞的个数就是求0.049亿的4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0.049×45。
4.小组合作探究。
师:(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求积的近似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根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求这个积的近似数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先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后独立进行计算,计算后交流、订正结果,并推选一名同学上前板演)
5.指名板演交流。
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按照题目要求求2.205的近似数的。
6.尝试总结方法。
师:你能结合例题说说截取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生: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积,然后看需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数字,再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结果,用“≈”连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网络文章值得一读,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参考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练习二p38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除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2.知道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主题图,理解题意。
(1)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2)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3)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千克。
2.找规律,看看下列字母各代表什么数。
n脳5=15
n=_______
2、4、6、m、10、12
m=_______
二、课堂达标
1、省略乘号,写出下列格式。
x脳y()7脳a()1脳a()y脳3+9()2、下面例子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
㎡写作m脳2()a脳b写作ba()
1脳a写作1a()。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及建立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同学们吃过肯德基吗?
生:(。。。吃过。。。)
师:那你们谁能说出肯德基的字母表示?看谁平时能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手回答。
生:(一个老头,KFC)
师:非常好,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
2、师:平时有同学玩过扑克吗?你知道它们中的J、Q、K是什么意思吗?
生:(玩过。。。。代表11、12、13.。。)
师:还有,生活中我常常听见有同学说这样的话: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
3、师:以上这些字母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上的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英语上UK是英国的简写,等等非常之多。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洁,方便,便于记忆)
4、师:比如我们以前学习的交换律a+b=b+a等,这些字母表达式,非常简明易懂的把数学中的规律给表达出来了。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领域里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23根小棒,那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依次类推,照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生:不能)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①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
②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③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小棒的根数是()()
板书: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师: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指出:这里的a可以是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师: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a表示,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但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示呢?
师:课件出示,依次表示行驶50千米,74.5千米,b千米后所剩的千米数。
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b能大于280的数吗?
师:小结,这里的b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但都因是不大于280的数。并且如果知道b的数值,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千米数。课件出示。
3、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指明读题,独立填表,学生填表后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怎样的数?a=10,妈妈多少岁?如果a=15呢?
4、教学例3
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
师:课件出示,如果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
师:板书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直接指出:具体的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把简写成。。写成4.a;或者省略乘号,写成4a.在省略乘号时,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方法。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读作a的平方。反之a的平方表示aa,那b的平方呢?mm呢?
生:。。。。
师:指出,刚才大家写出的C=4a和S=a,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一般不用其他字母替代。
师:如果a1或1a怎样简便书写?
指出,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直接写a。
三、实际应用,内化拓展
挑战一
课件出示练一练1
教师强调简写方法,学生审题,举手回答。
挑战二
课件出示练一练3
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挑战三
练习十八第一题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
指出:这里的a表示的是单价,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b表示的是本书,只能是整数。
挑战四
练习十八第二题
先说说题目中x,y分别表示什么路程,再独立完成填空。
挑战五
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读题,举手填写,师生共同分析。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课大家掌握了什么?(举手回答)
2、介绍代数之父韦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1和“练一练”,第58页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表示出相应的分数,联系实际情境解释或说明分数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分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的来源与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单位“1”。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法、讲解分析法、练习法等。
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合作探索,理解意义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拿12根小棒自已创造一个分数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老师要表示6根小棒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说说是怎样想的。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第2题,观察直线上是把哪个部分看作“1”的?直线上表示是怎样想的?
引导:分数也可以在直线上表示。这里从0起到1是1个单位,同样地从1到2也是1个单位,这1个单位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就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让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
三、巧妙联系,深化理解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第2、3、4题。
第2题先读出每个分数,再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第3题让学生填,交流时说说是怎样填的。
第4题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四、全可总结,延伸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闯关卡、评价卡、星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去数学城堡中玩闯关游戏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出发!
师:(播放幻灯片)咦?想进数学城堡可没那么容易,打开城门是需要密码的。密码提示(1):“密码是1、2和3组成的两位数。”大家猜一猜密码是多少?
预设:
生1:12、13。
生2:21、23、31、32。
师:密码到底是多少呢?密码提示(2):“密码是组成两位数中的最小两位数。”
生:12!
师:你的反应可真快,答对了。送给你一颗乐思星!
(播放幻灯片)欢迎进入数学城堡来闯关!
二、探究新知:
第一关:用1、3、7、9 这四张卡片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一):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一关的题。
(2)、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要求:说出是怎样摆的。)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得一颗星!
2、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记录员负责在闯关卡上进行记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3、利用展板展示汇报:
预设:
小组一:边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用1、3、7、9这四张卡片能组成13、31、17、71、19、91、37、73、79、97、39、93这十二个数字。
小组二:我们小组也能排出十二个数字:31、79、71、37、19、73、13、39、97、17、91、93。
小组三:我们小组和那两个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是这样做的: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是1,然后十位上是1的数字有13、17、19,完成后十位上再换成3,能组成31、37、39,十位上是3的数字摆完后再把十位换成7,组成71、73、79,最后再把9放在十位上,可以组成91、93、97。一共组成了12个不同的数字。
师: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三个小组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对比一下,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第三组的方法更好,因为他们这样做就不容易遗漏,也不会重复,更节省了排列的时间。
生2:我也觉得第三组的方法好,因为他们是按顺序排列的,这样不仅没有落掉数字,也没有重复。
师:嗯,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奖励一、二组各一颗星,奖励第三组两颗星,并且请为第三组同学的精彩表现鼓掌!
4、教师小结方法: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向第三组的同学那样进行演示,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完成后十位上再换一个数,从小到大,按顺序依次排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关:用0、1、3、5可以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1、出示闯关指南(二):
(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
(2)、要按一定顺序,保证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3)、每小组选出一名组员板演汇报。
闯关成功的小组可再得一颗星!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第二关的题,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派组员汇报。
预设:
小组一: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但十位上不能是0。然后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它们分别是:10、13、15。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3,组成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
师:这几个小组的同学可真棒,他们都按顺序完成了排列,并且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顺利的闯过了第二关,为他们每个小组都加一颗星。
4、比较总结:
师:第一关和第二关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第一关能组成12个不同的两位数,而第二关却组成了9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生: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师:你的眼睛真亮,为你加一颗发现星!
三、知识运用:
1、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快速思考:用0、2、4、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呢?
生:20、24、26、40、42、46、60、62、64。
师:大家还不快送上掌声!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顺序完成排列,并且不重复、不遗漏,太厉害了,送你一颗智慧星!
2、第三关:唐僧师徒四人坐在椅子上。如果唐僧的位置不变,其他人可以任意换位置,一共有多少种坐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可以将唐僧师徒四人编上序号,分别为① ② ③ ④,其中③的位置不变,然后按顺序排列为:① ② ③ ④;① ④ ③ ②;② ① ③ ④; ② ④ ③ ①;④ ① ③ ②;④ ② ③ ①。一共有六种坐法。
四、小结,教师寄语:
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
今天我们一起在数学城堡中顺利地完成了闯关游戏,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充分的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智慧和力量,老师为你们每个人的精彩表现都点个赞,你们是最棒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你仔细观察,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我们的知识一定会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 让学生观察,回答提出的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老师接着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认识的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
课件出示:
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学生进行猜测。师:要知道哪一个花坛大,需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师: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长形面积的时候,是怎么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数方格得到)小精灵告诉我们:教师点击出现它的话。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底、高。长方形的长、宽。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请同学们书快快数一数,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吧。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作业纸,并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花坛一样大......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方便吗? 生:不方便。..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化成已学过图形进行计算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好,我们就按的猜想去验证吧。
(这里是我在上课前加上的,通过师生这两句对话,让学生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面积公式的推导: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我们学过的图形吗?怎样转化呢?怎样剪呢?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板书:画、剪、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
(1)分组合作:利用各组的材料进行验证。教师巡视。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是怎么转化的?谁来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师:还有不同的转化方法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展示学生的成果)出示课件:进行小结。
师: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长,宽=高)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方法。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去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有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是怎么计算了吗?好,下面我们就用计算公式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吧。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教学例1
出示例1(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计算时,先写出面积公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字母表示的代数思想)
三、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八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经过筛选汇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了“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激情!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实际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
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
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新授(20分钟)
(一)步测法。
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介绍方法: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2.例如:沿着一条40.3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步走完,第二次用61步走完,第三次用63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长是多少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62+61+63)3
=1863=62(步)
40.362=0.65(米)
答:小明的平均步长是0.65米。
3.试一试
李光的平均步长是0.64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854步。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独立完成后交流。
(二)学习目测
师: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10分钟)
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
沿一段50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第一次走了()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总结交流(5分钟)
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动手做》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一)的第三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1.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2.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习题。
1、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第1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摸球游戏》103--106页。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抛硬币》,初步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
(2)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摸球游戏》,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一定、经常、偶尔、很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3)三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猜一猜》《转盘游戏》,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
(4)在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的学习中,他们又认识了等可能性。
而本学期所学的概率知识主要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与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摸球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摸球、猜测、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
因本课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说教具、学具: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求知欲,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转盘、题卡,给学生准备了(每组)五个摸球的图片、一张表格、两个红圆片、一个白圆片。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用
(1)引导发现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2)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相互间的合作意识,这两种教学法相结合,批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分交流。
由以下几部分展开教学(出示流程图):摸球游戏-------机智问答-------感知数据(0、分数、1)----描述生活现象。
四、说教学程序:
(一)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百宝盒,里面装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二)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三)感知数据,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这也是我在处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特色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五、说板书
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通过以前所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知识,(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2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说课稿分享一篇精彩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说课稿范文,供你参考。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摸球游戏》教学说明
金田小学
乐永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现在我向大家介绍我对《摸球游戏》一课的教学预设,希望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摸球游戏》。
2、教材解析
本节课所学的可能性问题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抛硬币》,初步感知了一定、可能、不可能; 三年级上册《摸球游戏》,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一定、经常、偶尔、很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三年级下册《猜一猜》、《转盘游戏》,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认识了等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让他们知道能用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本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摸球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5.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 1
到白球的可能性为1/2,1白7红为1/8,7红1白为7/8。教师问:为什么要这些分数来表示呢?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第三个环节:启思导疑
通过前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还不够到位,为此我在启思导疑环节中,通过再次出示课本情境图,这次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随即归纳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盒子里球的总个数作为分母,要摸的颜色的个数作为分子”;这些可能性最大是几,最小是几?再让学生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在0-1之间。 第四个环节:实践应用
“数学是一种工具,掌握工具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要应用。学以致用,正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为此,在练习环节,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和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生活挖掘训练素材,让学生以走进数学乐园的形式,设计了以下四道习题来巩固知识。 第一组: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0”和“1”来填空。
(1)一个星期有7天的可能性为( )
(2)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为( )。 (3)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
(4)一粒有1~6共六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
(5)在深圳,一年四季都下雪的可能性为( )。 第二道
二、填空。
1、盒子里有10个球,3个白球、7个黑球 ,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 )球的可能性大,可能性是( );摸到( )球的可能性小,可能性是( )。
2、有6张卡片,分别标有
1、
2、
3、
4、
5、6六个数字,任意抽出一张卡片,抽出的数字是质数的可能性是( ); 是合数的可能性是( ); 是奇数的可能性是( );偶数的可能性是( )。
第三道
陶行知说过:“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有生命与活力。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加工、整合训练素材,设计了乒乓球比赛的资料,把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知识知识引向生活。
(1)你认为本次决赛中,谁获胜的可能大些?与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学校要推选一名选手参加区乒球选拔赛,你认为推荐谁比较合适?
第四道、趣味数学
根据成语意思用分数表示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平分秋色 十拿九稳 天方夜谭 百发百中
我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训练资源,选择可用分数表示的成语进行训练,实现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
这既是课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极好时机,更是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课末,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实话实说。
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去进行选择和判断。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份浓缩的教案。本节课的板书遵循了科学性、条理性、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展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一定能用1来表示,有可能用分数来表示,并在线段图上表示从而清楚的得出这些可能性在0—1之间。
总之,本节课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摸球游戏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学习,经历用数表示可能性知识的全过程,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以上就是我对《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的教学预设,希望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指导建议,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努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探究密铺这一数学知识,并且通过调动学生生活原型,配以图片感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最终和学生一起经历由生活经验到理性知识的蜕变。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密铺是在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他们之间大小关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简单图形并用其拼图;结合生活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本次学习的前一单元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等知识,积累了一些动手实践的经验。密铺这一课主要是将几何平面图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活动课程。以后还要继续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棱台等相关图形与几何知识。
本册教材呈现时,先以生活中的密铺图案引出密铺的概念,接下来是动手探究单一图形的密铺,在随后的欣赏与设计中,出现了多种图形的密铺和不规则图形的密铺图案的欣赏,并且设计了请同学们设计密铺图案的实践活动。本课的设计基本上保持了和教材的顺序一致的思路,但也做了一些改动,其一时在出示图形密铺的概念时,出示了有空隙、有重叠的生活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变式中找到密铺概念的本质;其二是在一个生活情境中教学,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三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说理,这样即训练的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又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同时为课堂节约了时间。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点:
五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此时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解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其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也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去看问题,即去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即给学生提供了逻辑推理的空间,有补充了大量具体实物和图片作为支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
知识基础: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图形特征,对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圆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一定的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经验和基本方法。同时学生学习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够估测角的大小和了解角的分类。已经具有了探究同一顶点各角度之和为360的图形能够密铺的知识基础。
课前调研:
在课前对39名同学得前测小卷第一题的统计中,我了解道,有94.9%的同学能够准确的标出周角的度数,对于两个对周角度数出现错误的同学,教师也给予了及时的个别指导,这位本节课探究同一定点角度之和为360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准备。
在第二题的辨析中,79.4%的同学已经准确连线重叠与不重叠,并且知道了三个边缘相接的三角形是不重叠的,在第三题的开放性题目中,82.1%的学生也可以仿照三个边缘相接的三角形绘制出类似的图形位置关系,有7.7%的同学还可以联想到面面相接的三维立体图形,还有7.7%是用文字说明的方法提到了类似的生活情镜,只有2.6的同学没有抓住这个图形位置关系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或画图。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密铺的概念,但是对于密铺的基本原型是有生活经验的,所以课堂中揭示密铺概念这一部分教师没有设计过于复杂的环节,只是出示图片辨析,学生就能很自然的理解密铺这一概念。
我的思考:
首先,作为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数学课,空间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设计了很多环节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次,密铺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较为密切的实践活动数学课,在课上学生既要学会与密铺相关的数学知识,更要感受密铺问题产生的生活价值。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生活图片的引入,同时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进行教学。学生不仅要了解密铺的生活价值,同样更应该感受密铺的艺术价值,感受图形密铺的美,因此教师给予了学生较充分的欣赏图形密铺的时间。于此同时,教师立足于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设计了由生活经验-转化理解-动手实践-反思形成理性认识-回顾验证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通过以上整个过程的经历,形成了一些数学学习经验,感受了一些基本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另外,教师注重了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自己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具体情境的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经验及以往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起到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引领学生归纳总结,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教学手段: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已有经验,采取教师讲授法和启发法相结合,学生探究法、实验法与讨论法相互支撑的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展示生活原型、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展示密铺图案)、互动反馈技术(引发学生对密铺概念的思考,了解学生对什么样图形可以密铺这一知识掌握情况并且引发新的思考)、
正五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卡纸(动手实践活动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1.提升空间观念,知道密铺的含义,了解密铺的条件。
2.经历由生活经验,转化推理,到理性知识,再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体会知识形成基本过程和方法。
3.会结合具体情境,提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自己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密铺图形的美,提升观察和思考能力,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密铺的条件,感受密铺图形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密铺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密铺概念
板书课题,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观察课题,说一说自己想学到的知识,教师整理学生问题后通过出示三幅图(笑脸墙,地砖,日历)引出密铺概念的学习。
请学生观察,你认为哪一幅图是密铺,同时利用互动反馈技术选择。并且根据选择结果,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是密铺,密铺应具备哪些条件。
通过学生间互相说理,总结出密铺的两个条件,无空隙,无重叠。
教师板书:无空隙,无重叠。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提升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因为在前测中已经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元认知中已经有了一些对密铺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师依托课前测数据,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理解学习密铺的含义。
二、探究密铺知识
请学生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密铺,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密铺,在学生举例说明密铺的实际生活价值后,教师出示装修购买瓷砖的生活情景,请学生帮助老师分析,老师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引出对什么图形可以密铺的思考。
学生了解情景后提出自己看法,总结出应考虑是否能够密铺的因素。之后教师请学生为自己推荐他认为可以密铺的地砖,并且说清推荐理由。(依据课堂生成可调整顺序)
1、教师配以生活中地砖,蜂巢,足球(依据课堂生成)等图片展现学生生活经验。
2、引导学生到投影实践摆一摆验证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
3、引导学生经历转化的数学方法,感受梯形和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去判断这两个图形可以密铺。
4、引导学生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动手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不可以密铺。
同时教师利用板书进行记录:
可以密铺: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生活经验)
平行四边形(动手实验)转化三角形梯形
不能密铺: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动手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在实际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自主分析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推理能力,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经历动手活动验证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八边形是否可以密铺,和学生一起感受数学探究的过程。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图形却不可以密铺?
同时利用课件展示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形的密铺过程,和学生一起研究基本图形密铺的一个本质原因。即探究出同一顶点各角度之和为360的图形可以密铺这一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密铺图形的探索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可以密铺和不可以密铺的图形,但对于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为什么这些图形可以密铺?学生还会会产生疑问,于是教师通过课件的及时演示,帮助学生完成这探究过程。
通过课件,回顾验证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密铺时同一顶点的角度之和是否是360,进一步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和同学一起感受,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观察推理得到数学知识这一层面,还要及时地对知识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及时验证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验证过程,体会数学探究的严谨性,感受完整的数学知识探究过程。
请学生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判断下面两个图形是否可以密铺。
学生在充分观察后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选择,之后教师利用课件揭示任意四边形密铺的动画。并且揭示任意四边形四个角可以组成周角。之后出示曲边图形密铺的情况,并且揭示曲边图形是由长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得到的。
学生体会我们学过的图形可以通过割补法转化成可以密铺的其他图形。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图形密铺的知识,同时揭示有些曲边图形也可以密铺。并且感受通过基本图形的转化可以得到一些可以密铺的其他图形。
三、感受图形密铺的美,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教学情境,说一说建材城的商家是利用组合图形解决单一图形不能密铺的问题的,同时学生感受到圆形和正五边形可以和其他图形组合密铺出美丽的图案,继而想象正八边形也可以和正方形组合密铺。在了解组合图形可以密铺的同时,感受图形密铺的美。
学生在了解埃舍尔的基础上,欣赏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且体会艺术作品的形成可以包含丰富的数学知识(如密铺,对称)的元素,同时感受这些美丽的图形也是由基本图形变化而来的。进而学习一些密铺图案的绘制方法,激发出自身的创作欲望。教师顺应学生心理,布置课下作业:创作美丽的密铺图画。
【设计意图】通过回归情境,感受两种图形的组合密铺。体会荷兰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感受艺术作品中蕴藏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作欲望。
板书设计:
密铺
无空隙不重叠
可以密铺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
平行四边形转化三角形梯形
验证不可以密铺圆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
同一定点角度之和为360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知识与技能评价:
和你的同桌讲一讲你所理解的密铺,并说一说你知道的可以密铺的图形。
创作一幅用到密铺的图画,说一说这幅图画背后的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评价:
(自评)
课上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你今天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互评)
你觉得你得同桌今天表现好吗?你觉得今天全班谁表现的最好?
评价量规:
内容评价标准自评小组评等级学习态度课堂上专听讲比较听讲情况听讲偶尔心倾听,积极发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能主动举手发言。一般,发言不够主动,但能认真倾听。不够专心,不举手发言。方法掌握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密铺图形的共同特点,并用知识判断一些图形是否可以密铺。能说出一些可以密铺的基本图形和不能密铺的基本图形。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密铺图形的共同特点。能说出一些可以密铺的基本图形和不能密铺的基本图形。理解密铺的含义,能说出一些可以密铺的基本图形和不能密铺的基本图形。理解密铺的含义,会用拼摆的方法证明一些图形可以密铺。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本课设计时注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到理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哪种图形可以密铺的环节,做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载体,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支撑,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元认知逐渐抽象出数学知识,使课堂教学真正变成了学生知识生长的课堂。
2.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很自然的联系了学生以往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探究,推理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可以密铺。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了一个数学知识完整的形成的过程,注重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感受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本课抓住了活动课学生推理和探究这一重点,抓住了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特点,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概念,从而进行逻辑推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通过单个图形特征逐渐转向了几个图形位置关系的思考。并且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且通过想象和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 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知识点一: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 保留两位为6.60
知识点二: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教材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并要求计算后把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小数的近似值,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所以教材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直接填出得数,以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的“练一练”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分别要求把乘积保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巩固例题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求近似值的方法,学会求积的近似值,并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值。(练习十五第1题)
①先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
②学生交流并说说方法。师强调1.9736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常会遇到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例如小数乘法中,有时积不需要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积的近似值)这节课,我们就用“四舍五入法”来求积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把练习十五的第一题提前处理,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铺垫。]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弄清题意。
提问:要求王大伯家去年的收入就是求哪个数的1.6倍?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3.18×1.6
(2)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教师有意指一指“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学生独立计算。一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明晰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先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学生表述的同时教师穿插提问:
①乘积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么想的?(明确求积的近似值,看保留小数的后一位“四舍五入”)
②横式上为什么用约等于号?(明确得数是写积的近似值)
(5)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
学生交流。
(6)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在以上环节中,先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明晰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实际应用。
谈话:生活中有哪些情况要求积的近似值呢?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付钱时要保留两位小数,让他说说理由。
教师说明:因为人民币最小是分,所以付现款时,通常要保留到“分”,就要通过“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实践中的用途,从而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0.86×3.2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5.89×3.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怎样求积的近似值?
2、练习十五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组织交流,说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掌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在同学们的努力下,我们一起学会了求积的近似值,谁来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3、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访问、设计方案、填写发票、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相关背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前调查:
1.到超市调查三种物品的价格,并完成调查表。
2.咨询:购物时为什么要索要发票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数学活动从调查入手,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现实意义,学生也乐意去做。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丰富讨论、交流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调查结果
1.提问:课前,同学们到超市做了一些调查,谁愿意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说一说请两名同学说说调查结果,并将其调查表投影出来。学生评价带的钱合适不合适。讨论交流:带的钱正好或太多好不好为什么
2.小组内评一评每人带的钱数是不是合适,不合适的改进一下。
[评析:通过讨论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又学会做事。]
二、设计购物方案
1.讨论:人们在超市购物,最关心的是什么
2.播放一个学生购物情景的录像。录像的内容:某学生的一篇数学小论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获得30元稿费。她妈妈让她自己支配这30元钱。这位同学在超市内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挑选东西。她还要为老师买一件礼物,感谢老师的辅导;为妈妈买一件礼物,感谢妈妈每天辛辛苦苦操持家务。她边挑选东西边估算着用了多少钱。
讨论:你认为这位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如果给你30元钱,你会买什么请根据课本第64-65页提供的商品单价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小组内互相检查每个人的购物方案合理不合理,还剩多少钱。
课堂调查:最多的买几种物品最少的买几种物品剩钱最多的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评析:(1)生活中的购物有两种情形:一是根据要买的东西看一看需要带多少钱;二是根据所带的钱数看一看能买什么东西。显然前者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后者不常有。情境的创设就使后一种情形显得合情合理。(2)这位同学在购物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购,还不时地进行估算,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为妈妈、老师买礼物,展示了这位同学的美好心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的传统道德教育。(3)设计购物方案,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是否需要等各种因素,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课堂调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消费要合理、做事有主见等思想教育。]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李小明同学带50元钱想买如下物品(投影出示):
8包方便面,每包2.30元;
1包饼干3.60元;
5瓶什锦莱,每瓶2.90元;
10枝铅笔,每枝0.60元。
请你帮他算一算带的钱够不够。
2.谈话:
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有关发票的作用,谁能说说购物时为什么要索要发票吗(发票有促进商家纳税、维护消费者权益等作用。教学中要表扬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了解的做法,鼓励学生购物时主动索要发票。)请你帮营业员为李小明开一张购物发票。(每人一张发票复印件)小组内检查发票填得合格不合格。
[评析:购物与索要发票紧密相联。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纳税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填写发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作业
1.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在不同超市购物,以及对不同超市的调查和了解,你对他们的管理、价格等各方面有什么看法或想法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写给超市经理,说不定你的建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总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本节课设计思路宽阔,内容恰当,体现了这一理念。综观整个活动设计,既有精确的计算,又有合理的估算;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交流、讨论、互动;既有课内的方案设计,又有课外的调查活动;既有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较好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课程目标的达成。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精选一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精选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ǒ shān
mù mǎ
dà shǒu
xiǎo niǎo
gōng ren
yòng xīn
wǒ men
shēng rì
yuè liang
yīn wèi
chē zhàn
shān cūn
二、认一认,连一连
péngyou 祖国 xiězì 树林
zǎocāo 朋友 shùlín 写字
zǔguó 雨点 kuàilè 说话
yǔdiǎn 早操 shuōhuà 快乐
三、我会组词
住( )向( )本( )白( )生( )
毛( )水( )马( )位( )鸟( )
问( )木( )用( )开 ( )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来——( )多——( )上——( )
今——( )日—— ( )前——( )
出——( )大——( )水——( )
五、选词填空
小河祖国土地天空树林
1、________是白云的家。
3、_________是鱼儿的家。
2、________是小鸟的家。
4、_________是种子的'家。
5、_________是我们的家。
六、照样子说一说
例: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1、老师爱我,________爱我,我也爱_________。
例:船上有位老爷爷
2、________上有位______________。
_______有位______________。
七、读一读,把每一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划掉
1、苹果梨黄瓜西瓜
2、小鸡小鱼小鸭鹅
3、笔尺子橡皮书桌
4、学校幼儿园医院学生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
1、弯弯的( )( )的船,小小的船儿( )尖,我在( )的船( )坐。
2、亭台 ( )( )座,( )( )( )枝花。
3、( )时不识( ) ,呼作( )( )盘。
九、开心阅读
松树爷爷年纪大,风吹雪打都不怕。
青竹弟弟节节高,风吹雪打叶不掉。
我们小朋友年龄小,风吹雪打锻炼好。
今日方案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2套)(一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今日方案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2套)(一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填空:(26分)
1、4.18×0.7的积是()位小数。
2、14.1÷11的商是()循环小数,商可以简写作(),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3、在计算0.73÷0.2时,应先把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点都向()移动()位。
4、()叫做方程。
5、X×5用简便的方法表示(),a×23×c可以简便写为()。
6、当a=3,b=1.5时,5.2a-3b=()。
7、小冬兰家养了a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只数的4倍还多2只。养了()只白兔。
8、两个因数的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是()。
9、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
10、一个直角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10dm、12dm和8dm,它的面积是()。
1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3.6�O,它的底边是8.4�M。它的高是()厘米。
12、观察一个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个面,最少能看到()个面。
13、有5张卡片分别写着5、6、7、8、9,其中6是幸运号。方方任意抽走一张,她抽到6的可能性是(),抽到大于6的可能性是()。
14、下表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172 146 140 142 140 139 138 143
15、学校为学生编号,设定尾数用1表示女孩,用2表示男孩:9821451表示“1998年入学的二年级(1)班的45号同学是女生。”那么9643372表示的学生是()年入学的,学号是(),性别是()。
二、选择:(10分)
1、一个两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是5.0,这个数最小是()。
A、4.99 B、5.1 C、4.94 D、4.95
2、在在小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商()。
A、不变 B、扩大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C、缩小10倍 D、变化情况不能确定
3、下列是方程的有()。
4、x=5是方程()的解。
A.4x-2=1 0B.17-2x=7 C.40-8x=36 D.4x+8=88
5、一个长方形框架,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三、判断:(10分)
1、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0.5,等于把这个数扩大2倍。()
2、4.99和5.03保留一位小数都是5.0。()
3、三角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4、8x-56=0不是方程。()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计算:(32分)
1、脱式计算:(12分)
0.75×18÷0.15 7.28+3.2÷2.5 2.05÷0.82+33.6
1.08×0.8÷0.2721.36÷0.8-12.9 44.28÷0.9÷4.1
2、简算:(12分)
0.25×4.78×40.65×2011.2×2.5+0.8×2.5
4.8×0.256.53÷0.4÷2.5 1.8×20.1
3、解方程:(8分)
3.85+1.5x=6.1x-0.36x=16
4x-3×9=293(x+2.1)=10.5
五、解决问题:(22分)(1――4题每题4分,5题6分)
1、一条高速路长336千米。一辆客车3.2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用3.8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2、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用方程解)
3、苹果和梨各买2千克共用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用方程解)
4、鸡和兔同在一个笼内,两种动物的腿加起来共有48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用方程解)
5、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所对的边长是10厘米,其余两边分别是8厘米和6厘米,直角所对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5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通用10篇
编辑精心为您选出一篇优秀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文章。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将其收藏起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发展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观察图形中的规律
上课前,同学们凭借灵敏的听力找到了规律(板书: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的眼力。请看屏幕,仔细观察,你能从这一组图形中发现规律吗?
(出示幻灯片3)3:生观察说规律,可提示,师总结)
2.观察一组数的规律。
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同学们的眼力真不错!让我们继续,(出示幻灯4)你能从这一组数中发现规律吗?(1、4、9、16、25 )
如果有困难不能出色完成,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从而导入
3.出示点子图
同学们,这一组数中其实还隐藏着其他的规律,只是仅凭观察这几个数不太容易发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想办法)
好主意!为了帮助同学们更直观、更深入地研究这一组数,老师把它们分别画成了一种最简单的图形点(幻灯5出示课本97页主题图),如果我们能发现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发现这一组数中隐藏的规律了。让我们马上开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渗透不同的观察方法
(1)仔细观察,想一想,这几个点子图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呢?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老师并用幻灯片6展示。
(2)指名说怎么观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副板书:横竖看、斜着看、拐弯看)
(3)设问,那第5个点阵有多少个点?请画出此图形。
2.小组探究
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不同的变化,为了更清晰、更准确的感受这些变化,现在,我们把观察和动手结合起来,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然后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最后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听明白了吗?好的,现在请小组负责,观看点子图,马上开始你们的合作研究;再次出示幻灯片6。
合作任务
1、选择一种观察顺序,用线条分一分这几个图中的点。
2、根据划分的结果写出算式来表示这几个数。
3、想一想,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1=()4=()9=()16=()
(1)学生分组探究,师巡视
(2)在展台上展示交流。(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合作成果?)
①生展示分法、算式和规律其他组补充总结规律
②学生说算式师板书
③拓展aa
第5个点子图是什么样的,应该是哪个数?出示片7,用前面的观察方法,再讨论(副板书55)第10个呢?
后两种:下一个图形的算式是什么?(副板书下一个图形的算式)
算一算结果是25吗?
④(出示幻灯片8)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3.小结
同学们真是太能干了,不仅发现了新的规律,还能用规律推测出后面的数。可见,你们不仅听力和眼力好,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是非常的高。
4.揭示点阵
那么,同学们,在寻找这一组数的规律时,是什么帮助了我们?(点子图)是的,像今天我们用到的这种排列很有规律的点子图在数学上又叫点阵。(板书:点阵中的规律)
点阵中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方便的研究一个数或者一组数。早在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们就已经利用点阵来研究数了。还有一点一定要告诉你们,刚才我们研究的这组点阵正是当年的数学家们曾经研究过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当了一回数学家,感觉特好吧?这的确是一件值得我们自豪的事情。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试一试
怎么样?同学们?用点阵来研究数有趣吧?让我们继续这项有趣的研究。
1、观察下列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
请看屏幕,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仔细观察这一组点阵,你能根据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吗?(请看试一试,同学们用水彩笔涂出下一个图形;可出示幻灯片9来检查学生是否画的正确)
生画展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画?(有不同的想法吗)
2、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请你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
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下面的点阵分别代表了哪个数?你能用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表示这几个数吗?(请看试一试,出示幻灯片10,我们比一比,哪位同学写的又对又快。)
生做展示算式拓展下一个,你能画出地5个图形,再来研究第4个图形。
(拓展)你还有什么发现?展示幻灯片11。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它研究方法?(学生思考后,可以出示幻灯片12)
(二)拓展延伸
出示梯形和螺旋形点阵:除了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点阵之外,还有这样的点阵,什么形状的?
我们来看书本98页的练一练第1题,学生先做后,出示幻灯片13来检查。
对,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或感受过点阵吗?你见过哪些点阵?(指生说)其实生活中的点阵还有很多,同学们请看(出示幻灯片14)点阵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人们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这些点阵中也隐藏着有趣的规律。只是课上的这40分钟太有限了,不过,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同学们,时间过的真快,马上要下课了,想一想,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2、你们总结的真好!同学们,在生活中,规律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现在开始做个有心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继续去发现更多、更奇妙的规律。
板书设计:
点阵中的规律
1、正方形点阵
2、长方形点阵
3、三角形点阵
4、其它点阵
小结: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梯形的面积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4、有一则调查新闻,说先在的男性平均寿命是71岁。30年过去了,男性平均寿命从68上升到了71,该高兴还是难过?可是一个老爷爷看到新闻都难过得哭出来了,他今天刚过了70岁生日,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难过?他有必要去难过吗?说明他不懂平均数。你懂不懂平均数?你能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劝劝他,让他喜笑颜开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师:同学们,有些应用问题取近似数时,还要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这道题的答案没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应保留几位小数才合理呢?
出示:小丽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6、8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元。小丽家上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6、85×2、5=42、125≈42、13(元)
(2)讨论交流:这道题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3)预设:由于是计算钱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应精确到分(百分位),所以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合理的。根据“四舍五入”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千分位上的数是5,向百分位进1,得到近似数42、13。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数学的灵活性。下面我们来交流提纲中的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求积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通过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能力。)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除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新课教学
(一)同分母分数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数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有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师:1+2=3与1/5+2/5=3/5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有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有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二)异分母分数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数: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引导学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数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小、分数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小不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也合并起来,我想除少数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法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学的想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学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因此,只有通过通分的方法,把这两个分数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法。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法并介绍数学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呢?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数加减法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有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数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却并没有掉进分数里去,轻而易举的学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法总会有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数问题,你们会掉进分数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法还真有。(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年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用涂色或圈的方法表示。
教育训练点:
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日歌)
谁来说说小莉是怎样分的?
你知道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吗?为什么是这个蛋糕的8分之1?小寿星吃了2块,她又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你怎么知道的?剩下的蛋糕爸爸一个人全吃了,那他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请看,这里有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现在我们把它们涂上颜色,谁能说说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是所有正方形的9分之1?
完整地说说那蓝色部分呢?为什么?
2.下面我们换一种涂法,请仔细观察,你能说出这时红色正方形占所有正方形的几分之几?(点击)你是怎么想的?(点击)
3.如果我要使得涂蓝色的正方形个数占所有正方形的2/3,应该涂几个蓝色的呢?为什么?
小结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一)试一试
(出示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只蝴蝶?
1.白蝴蝶占所有蝴蝶几分之几(3/7)?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4/7)
2.图中还有什么可用分数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3.汇报。
(二)练一练:第57页第一题
请大家翻书57页,生做后订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三)教室里的分数
1.请第四组的xx站起来,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xx占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2.请xx的同桌也站一站,同学们,现在他们两个站整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十分之二)不错,谁还想出第二种答案?
3.同学们,要请这组人数的4分之一站起来,应该起来几人?
(四)涂一涂,圈一圈
1.(1)出示图。
(2)六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生说后,师边问边课件显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几份?涂几个?大家会涂了吗?那2分之一就是要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呢?请拿出你的题单先分一分,再涂一涂。
订正,重点问有几个?
2.同学们真会动脑筋!那这道题呢?(点击)读题,你会分一分,圈一圈吗?看看哪个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
谁来说说第一个你圈了几个?为什么?(因为4分之一表示把8个足球平均分成了4分,1份就是2个)是这样吗?下一个呢?最后一个为什么都圈了?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游戏。
摘红花的游戏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广告,从广告画面中,你分别想到了几分之几?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这部分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本节课主要通过转移拼、割补法的实验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与拓展创新的数学思想,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学法:
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教具学具:
各种梯形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演示教具一套。
教学理念:
1、突出一个仿字。注重迁移类推,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会用转移拼的方法,自主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体验一个创字。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提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推导方法。
3、强调一个练字。练习题设计有梯度,让优等生吃得饱,中层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一开始,我说:大家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出示汽车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及时再问: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先由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转移拼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是转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脑中是否具有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观念和怎样转化的策略。因此,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因此,此环节设计以下几个层次。
(1)你想怎样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谈谈你的初步设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设想,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不同思维也使其他同学打开了思路。
(2)根据自己的设想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工具,大胆尝试。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点拨归纳、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假想,在动手实践中应用不同的转化方法主动探索、推导公式,重点得以突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课件的动态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转化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深化、巩固升华
为了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安排以下几个练习题目。
(1)解决课前留给大家的问题。(师再次出示近似梯形的地)要求这块地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要知道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教师出示上底、下底、高,学生进行计算。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已知梯形的面积、上下底,求高。通过此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利用公式做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同时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四)评价总结,延伸拓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S
=(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中经历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水彩笔、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当过小厨师吗?瞧,小厨师明明带着他的小伙伴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由他来给大家分水果,咱们一起去看看他分得怎么样?(出示情境图)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
(1)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俩谁吃得多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一比
85和83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2)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分母都是8、分子都比分母小
(3)那你们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分数大小比较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比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学生猜测。
85和83的大小。
2、借助学具、比较大小。
(1)引导学生发现,找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平均分,那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吧!
(2)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利用折纸或画图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示出85和83的多少,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方法二:用语言描述
85和83的意义。85表示8等份中的5份,83表示8等份中的3份;
方法三: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分析
85里面有5个81,83里面有3个81。
3、课件演示,对比理解。
85和83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联系生活,明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你能举出生活中
85大于83的例子吗?
(2)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再找出比它小的分数。
(3)大家观察你写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预设:分母相同,只看分子就可以了,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5、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2、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线段表示法
把两条同样长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和4份,分别取它的1份。
方法二:画图表示法
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9份或4份、涂其中的1份。
方法三:折纸表示法。
3、课件演示。
4、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质疑、验证中总结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归纳、总结。如果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家要灵活掌握比较方法,相信你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比较下列各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就大。
10375858351547265651069598
(1)3132;
(2)5253;
(3)103107;
(4)29142915;
(5)1004910051;
(6)20xx20xx20xx20xx。
2、比较下列各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反而小。
(1)5232;
(2)9585;
(4)11101210;
(4)10110099100;
(5)20xx20xx20xx20xx;
(6)9888。
拓展延伸: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样才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
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三、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P90页1-3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
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用h表示高,
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篇
作为一名敬业奉献岗位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一般要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想要写出一篇教学设计咋写呢?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能力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2。
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1/2。
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作1/3。
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
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12、13、14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12的图形。
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
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1)提出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提出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写出乘法算式的要求。学生写完后,汇报,教师板书出来。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师小结: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0.05100=5(元)
2、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提出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
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简单应用
师:打开书第13页,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个学生的想法如果出不来,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其它想法,然后进行引导或作为参与者交流。
六、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是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练一练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练一练第3题。将结果填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掌握方法,并能正确比较。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几分之几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教。
学生: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写两个你喜欢的分数,并用正方形纸涂色。比比你觉得哪个更多?你会发现什么?
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环节二新授
例3用ppt。
(1)师: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片,2张,进行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
了什么?
生:折出二分之一的大些。
教师:对,这两张纸的大小一样,现在请你用两张纸折2次、3次,并取其中的一份,进行涂色,打开在进行比较。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折两个正方形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同样大的正方形的纸片,二分之一涂色部分比三分之一部分多,所以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同座互相说,做同桌的教师做一做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自己写在作业本上比比,并用准备的纸折出,涂色,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
所以四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讨论,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则反之。
环节三布置作业
(1)完成93页做一做。
(2)ppt出看图写分数。
(3)请同学们随意写5个分数,从大到小排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我们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
其中一份就越小。
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少,
其中一份就越大。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涂一涂、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中经历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学生准备:直尺、水彩笔、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当过小厨师吗?瞧,小厨师明明带着他的小伙伴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今天,由他来给大家分水果,咱们一起去看看他分得怎么样?(出示情境图)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小东和小利谁吃得多?
(1)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俩谁吃得多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一比
85和83的大小,就知道谁吃得多了。
(2)仔细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分母都是8、分子都比分母小
(3)那你们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分数大小比较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比较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学生猜测。
85和83的大小。
2、借助学具、比较大小。
(1)引导学生发现,找出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预设:折纸、画图形、画线段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平均分,那你们就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吧!
(2)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利用折纸或画图涂色的方法,直观表示出85和83的多少,从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方法二:用语言描述
85和83的意义。85表示8等份中的5份,83表示8等份中的3份;
方法三: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分析
85里面有5个81,83里面有3个81。
3、课件演示,对比理解。
85和83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4、联系生活,明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你能举出生活中
85大于83的例子吗?
(2)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再找出比它小的分数。
(3)大家观察你写的这些分数,有什么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预设:分母相同,只看分子就可以了,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5、师小结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学生自己试着解决。
2、汇报交流。
预设:方法一:线段表示法
把两条同样长的线段平均分成9份和4份,分别取它的1份。
方法二:画图表示法
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9份或4份、涂其中的1份。
方法三:折纸表示法。
3、课件演示。
4、观察比较,总结规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比较的方法,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在质疑、验证中总结出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归纳、总结。如果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相同比较分母,大家要灵活掌握比较方法,相信你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比较下列各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就大。
10375858351547265651069598
(1)3132;
(2)5253;
(3)103107;
(4)29142915;
(5)1004910051;
(6)20xx20xx20xx20xx。
2、比较下列各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上或。
想:同分子的分数比较大小,看(),()大的分数反而小。
(1)5232;
(2)9585;
(4)11101210;
(4)10110099100;
(5)20xx20xx20xx20xx;
(6)9888。
拓展延伸: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样才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认识,你想说什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已有的认知基础,提高估算意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二、复习引入
师: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用什么数表示?两个手指头呢?如果要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算式怎么写?(板书:1+2=3)
师:接下来老师还是伸出一个手指头,除了1以外,你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5.(师:谁明白他意思?他是怎么想的?)两个手指头呢?(板书:1/52/5)
师:大家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三、新课教学
(一)同分母分数
1.设疑。
师:如果把这两个分数也合并起来,结果是多少?肯定吗?可我上二年级的女儿不这样认为?她认为是3/10(板书),而且她振振有词地找到了理由,你们和我一起做一做,左手用1个手指表示1/5,右手用两个手指头表示2/5,合起来3/10.
2.解惑。
师:究竟谁的对?请说明理由。
师:谁来解释一下我女儿的问题出在哪儿?
师:对,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单位1。实际上我们得到的不是3个1/10,而是3个1/5,所以结果等于3/5.(板书)
3.明理。
师:这个例子说明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相加的只是分数单位的个数。
师:1+2=3与1/5+2/5=3/5有联系吗?想一想它们的算理一样吗?
师:对,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而已。
4.应用。
师:有了这种认识,这两个题目一定不成问题,谁能迅速说出答案?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在计算8/9-5/9时,你想到了哪个算式?你能用8-5=3解释这个算式吗?
5.总结。
师:观察一下我们做过的几个题目,有什么显着的特点?(板书:同分母)
师:你能总结出计算这类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吗?(课件)
6.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二)异分母分数
1.承上启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得数:3/6和3/9,我们还应该对它们作进一步的处理,谁能明白老师的意图?对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引导学生约分。
师:约分后得到两个最简分数1/2和1/3,(板书)如果只让大家找它们的不同之处,你能找到哪些?
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意义、大小、分数单位、分母不相同(板书:异分母)等。
2.提出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把这两个意义不同、大小不同,分数单位也不相同的异分母分数也合并起来,我想除少数同学以外,绝大多数同学一定感到为难,实话实说,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师:如果老师允许你们改写这个算式,而且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直到你会做为止,你想怎么改?
3.明确方向。
师:从我们听取这些想法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倾向,把它改成分母一样的算式就简单了,我们从这些同学的想法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4.转化学习。
师:是呀!我们可不可以在不改变这两个分数大小的情况下,把它们的分母统一起来吗?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板书讲解。
(3)课件展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分别表示出1/2和1/3,为什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呢?
师:即使我们简单的把这两份合在一起,我们也不能准确的说出它究竟占了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因此,只有通过通分的方法,把这两个分数细化为3/6和2/6,从而得出它们的结果是5/6.
(4)归纳方法。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准备怎么归纳?
(三)总结方法并介绍数学文化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呢?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层层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知的旧知识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学习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新知识更为简单易懂,你们现在觉得分数加减法简单吗?
师:让你们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简单的知识曾令欧洲人十分头痛,德语有句古老的谚语:掉进分数里去了。就是指说一个人遇到困难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呢?(课件)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却并没有掉进分数里去,轻而易举的学会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因为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老师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思考,办法总会有的。还是那句广告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解决分数问题,你们会掉进分数里去吗?
四、巩固练习
1.算一算。
2.选一选。
3.比一比。
4.填一填。
五、拓展提高
师:课前交流时,我们谈到了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想一想,有没有办法让三个儿子在不破坏规定的前提下继承到父亲的遗产呢?这办法还真有。(课件)
师:现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其实,这位农夫在设计遗嘱时,是把18作为单位1,而他只留下了17头牛,是18头牛的17/18,而三兄弟的分牛的份额17/18刚才一样,只不过在分年是我们要以18作为单位1,没不是用17作为单位1。
六、总结全课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1、出示方格土,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
2、利用公式计算面积:(6+10)52=1652=40(平方厘米)。
3、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4、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5、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字母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2、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1)单位(米)。
50米30米40米
(2)单位(厘米)。
865
3、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2、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分数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听故事,引出平均分。
2、提出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并说出每份的个数,能在我们学过的数中找谁来表示?
3、师:我们无法从以前学过的数中找出一个来表示,因此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表达方式分数。
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新知探索
1、(课件出示)出示问题: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怎么表示?
(将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1/2,读作二分之一)生齐读。
2、(课件出示)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1份涂色,有颜色的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怎么读?未涂色的又怎么表示?
(1/6,六分之一;5/6,六分之五,5个1/6)
3、生自主学习课本95页内容。
4、(课件出示)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5、(课件出示)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组成。
6、概念及各部分名称。
(1)像1/2、2/3、3/4、3/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1分子分数线2分母;
(3)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读法:先读分母,加上分之两个字,再读分子。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看图写数,读一读,并说说各个分数的组成。
2、根据分数折纸,并说说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究、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顺序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从图画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练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下面的问题
(1)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2)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3)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4)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
2、解决问题。
(1)教师:上面哪个问题可以一步算出来?哪个问题不能一步解决?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
板书算式
5247=2444(米)
5047=2350(米)
设计意图:一步计算的问题是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进一步感知有关路程的数量关系,又为下面解决复合型题目做好准备,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2)现在小强比小丽多走了多少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5247-5047(52-50)47
根据题目,看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观察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理解:混合式题中有减有乘,要先算乘再算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像上面的算式:5247-5047减号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由一步计算问题到复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中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老爷爷还要走多少米才能走完10000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解决,出示不同的算式
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
6030=1800(米)
=10000-2100-1800
10000-2100-1800=6100(米)
=7900-1800
=6100(米)
10000-(7030+6030)
10000-(70+60)30
=10000-(2100+1800)
=10000-13030
=10000-3900=10000-3900
=6100(米)=6100(米)
观察上面的算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小结运算顺序,明确:在括号中如果有加有乘,也要先算乘再算加,括号里的运算计算完之后再把括号去掉。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这里借助具体问题,让情境中理解多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特别是括号中有两三步运算的该怎么计算,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分组完成:学生分为两组,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
比赛练习,订正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3、自主练习第3题。
独立思考解题,订正交流时说说每步计算的含义,然后说说还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较好的检测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互相说一说。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2、能够用综合算式正确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教具准备:
全民健行活动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为纪念国际奥林匹克日,青岛举行了全民健行活动。(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①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②小强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
③爷爷走了多少米?
④小强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⑤小丽一家还要走多少米?
⑥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⑦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简单的问题,随时指名回答,板书第6、7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小强一家比小丽一家少走多少米?
(1)列表格整理信息。
小组讨论设计表格,共同填写。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5247=2444(米)5047=2350(米)2444-2350=94(米)
5247-5047=2444-2350=94(米)
52-50=2(米)247=94(米)
(52-50)47=247=94(米)
指名说每种做法的算理,尤其是第三种做法的算理,其他学生可提出疑问。
谈话:观察刚才几组算式,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解决问题:爷爷还要走多少米?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板书。
预设
①7030=2100(米)6030=1800(米)10000-2100-1800=6100(米)
②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10000-3900=6100(米)
③10000-7030-6030=10000-2100-1800=7900-3900=6100(米)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观察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出示结语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提醒:注意书写格式并仔细检查。
2、教科书第47页自主练习第3题。
(1)独立解决:买排球和足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2)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解决。
3、谈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
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
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小组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环节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1、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2、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4、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课件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5、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三、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拓展延伸。
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作业
P90页1-3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
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用h表示高,
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要进行绿化、美化活动,学生伙房后面有一块空地需要我们班来绿化,其中这块地的1/4种花,3/4种草。请同学们猜一猜种花的面积和种草的面积,哪个面积大?劳动之前我们要先分一下工,全班人数的1/5负责种花,1/4负责种草,其他人负责浇水,请大家猜一猜是种花的人多,还是种草的人多?如果1/9的种花,2/6的人种草,又哪一组人多呢?
师:想不想知道大家的猜测对不对?(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2/8和3/8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板书:1/5和1/4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2/8和2/9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师:1/51/71/51/4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5/8○7/89/10○7/101/7○1/91/4○1/81/5○1/23/4○4/37/8○9/10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分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常的教法就是通过对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子是1)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然后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规律,快速正确地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六、布置作业
84页4题和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研组工作计划(示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五年级数学组成员迎来了数学界泰斗,夏老师,我们组将本着“享受工作,努力工作,出色工作,”的态度,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工作要点,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本组的教研实效,精诚合作,齐心协力,互相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热爱、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其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兴趣的提高。
二、重点工作:
1、注重课改学习:每次教研活动要学习学科相关理论或课改实施中的热点问题等文章,使本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适应课改发展的新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精心备课:坚持在每次小组教研组活动中进行针对性集体单元备课,计划组内共详备9课,主备人要对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课的整体环节设计充分准备,组内的其他老师要针对问题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共享备课成果。
3、认真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灵活实施,不超时、超前、超难。尤其要注意: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数学的兴趣引导,尽量让课堂生动,学生喜欢。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学生鼓励,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避免急躁情绪,多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在作业布置上,要“关注统一与分层,关注显性作业的量与隐性作业的度——追求作业的有效度,以显性课堂作业本为点,隐性生活数学拓展作业为面,抓点促面,以点带面”。并采用双分制对所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努力做到批改及时,反馈及时 。 对作业中的集中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体讲评,个别性问题还要采用个别讲解,面批的方式。
5、开展数学拓展课,摸着石头过河,注重探究生成反思。本学年以魔方教学为拓展,展开对孩子思维,兴趣的提高。
三、活动时间
每周一下午第一节
工作计划, 五年级数学, 教导处, 针对性, 文章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8篇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关《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的资料。文档能体现我们的文学水平,这时,范文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背诵范文可以激发写作思维活力。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1】
P5
1、 isn’t, he’s , who’s, can’t, aren’t, let’s, what’s, where’s
2、 Who, new, old, like, our, he
P11
1.BCAC 2.略
P17
1、 略 2.a, ea, sw, fl, er, th
P23
1、 mirror, trash bin, shelf, air-condition 2.A B B C
P29
1、 BCG, AE, DF, HI 2.c a d g e f b
P35
1.quiet,strong; potato,mutton; near,behind; curtain,trash bin; Monday,Sunday; salty,sweet; Mr
2、 ike, unday, ruit, unch, rash, our, hey, re
P41
1、 Sunday, watch TV, do homework, tomato, window, kitchen, forest, bridge
2、 A D A C D
P47
1、 science, P.E. English Chinese, math
2、 B G D E H A C F
P53略
P59
1、 swim, does, dancing, is, at
2、 Fall, go hiking, plant trees, shirt and jeans, Halloween
P65
1.C E B A D
2.6:30am ,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3;30am, go to bed
P71
1、 climb, shopping, piano, visit 2.B C D A
P77
1、 pr, i,t; al, su
2、 C A D B 3. 2 3 1
P83
1.spell,speak; stair,hair; pear,bear; skirt,skate
2.A C D E B
3.It is in Dec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Uncle Bill’s birthday is in June.
P89
1、 taking pictures, play chess, watch insects, collect leaves
2、 B C A
3、 walking, river, sun, running, honey, celery, eating, experiment, sweet
P95
1.skate, fly kites, I can swim, I can climb mountains
2、×√×√×√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2】
一、比一比,再组词。(7分)
恰 ( ) 哺( ) 析( )潜( )链( )赖( )劈( )
洽 ( ) 捕( ) 折( )替( )涟( )懒( )壁( )
二、我会判断。(6分)
1、判断下列每组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尺蠖(huò) 羚(ling)羊 上 腭(è)
B、潜(qiǎn)行 卵(luǎn)生 迁qiān就
C、焕(huàn)发 烟囱(chōng) 喧嚣(xiāo)
2、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遵”的第十四笔是横折折撇。
B、“肺”的右边是“市”字。
C、“基”和“囱”都是独体字,起笔都是撇。
3、选词填空,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甲虫吃草,蜘蛛吃甲虫,山雀吃蜘蛛,鹰又 山雀。
(2)一只甲虫,地上一平方米的 空间便可满足它的营养需要。
(3)鹰需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A、采食 觅食 捕食 B、捕食 采食 觅食 C、捕食 觅食 采食
三、我会分类。(6分)
蝗虫 田鼠 黄鼠狼 兔子 蜘蛛 狮子 虎
甲虫 羚羊 尺蠖 狐狸 鹿 菜蚜 狼
( )类:
( )类:
( )类:
四、说明方法我知道。(3分)
A、 下定义 B、作比较 C、列数字 D、打比方 E、举例子
1、这些生物中,甲虫比草虫少,山雀比蜘蛛少,鹰比山雀少。( )
2、在冬季,白鳍豚的脂肪层厚达五六厘米,占体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
3、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 )
4、密密层层的枝叶如同张挂在舞台上的吸音帷幕,能把大部分噪音吸收掉。( )
5、白鳍豚的肺容量很大,它头顶露出水面,通过鼻孔吸足一口气,就能在水中潜行半个小时左右。( )
6、鲸是很大的动物,我国曾捕获一头4万公斤的鲸。( )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意思。(10分)
1、谁不夸咱班长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妈妈对小明说:“我今天值夜班,你自己烧饭吃。”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刚对爷爷说:“死老头,我要洗澡了,还不快点给我提水去。”
改为礼貌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4、虽然天气变化,但是这架飞机不能按时起飞。
修改病句:
5、陆地这么大。 陆地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用关联词将两句合成一句:
六、阅读练习。
阅读(一)
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请你说说“这个自然法则”是什么法则?(2分)
2、这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把每一层的意思写下来。(2分)
3、写一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标语,或为保护环境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分)
阅读(二)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2、文中对“水资源
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
答:(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一、找出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A打量 B重量 C力量 D不自量力 ( )
2.A禁受 B禁止 C不禁 D情不自禁 ( )
3.A直奔 B奔跑 C投奔 D奔命 ( )
4.A哽咽 B吞咽 C咽下 D狼吞虎咽( )
二、下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1分)
A、鱼钓 疑聚 疤痕 郑重其事 B、蒙胧 幽香 弥漫 跳入眼帘
C、辅导 温馨 锻炼 朦朦细雨 D、歧视 躲避 嘲笑 声名鹊起
三、按要求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7分)
1、在横线上填叠词。(3分)
轻轻 袅袅 散散
胧胧 蔫蔫 平平
2、在括号里填叠词。(3分)
( )的灯光 ( )的笑声 ( )地流淌
( )地念叨 ( )地躺着 ( )地探进
3、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1分)
有( )有( ) 有( )有( )
四、读句子,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你是爱与美的珍品,让我们无比喜悦。( )
2、望着爸爸枯槁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极了。( )
3、我失落地搁下听筒。( )
4、爹,你就别在我上课前扫街了,人家知道了。会讥笑我的……( )
5、这年的冬天,我的成绩首屈一指。( )
五、下列句子形式改变后,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没有谁不被英雄事迹所感动。B①这个道理容易明白。C①这件事你得告诉他。
②有谁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②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②这件事你非得告诉他不可。
六、请用四种不同的句式表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清早,父亲扫干净了大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下列几句话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2分)
A.你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轻柔。
B.妈妈只是在一旁伏案备课,像是忘记了我的存在。
C.我觉得心跳得特别厉害,脑子里像有一个小小的屏幕,迅速地闪现着一个个镜头。
D.同学们的家长都来了,只有我像个没有爹娘的孩子。
八、读一读,注意破折的用法。选择正确说明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分)
破折号的用法有:①解释说明②意义的转折③声音的延续
1父亲也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扫大街。( )
2但其中大多数人是陪人——那些一心企望自己的孩子能上电视屏幕的家长。()
3“yīng——”我夸张地读着。()
八、语言实践:巧用名言警句。(4分)
1、当你的同学不珍惜时间时,你想送给他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的爸爸妈妈发生争执时,你想送给他们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是发展的,人们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正对应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近美好的事物会优先得到好的回报和好的享受。”正对应了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你会想起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那扫大街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纹丝不动地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满是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 将父亲拉进来 对老师说 这是我爹 掌声又响了起来
回去的路上,父亲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
1、给短文中,没有加标点的地方加标点。(4分)
2、“掌声又响了起来……”你认为是为谁鼓的掌?为什么?(2分)
3、父亲为什么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是阅读小能手。
(一)课内阅读。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 保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 迁移)的方向 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 可是敌人紧跟在后
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那儿三面都是xuán( )yá( )绝壁 走那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觉 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zhǎn(
)钉jié( )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日寇引上绝路。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3分)
2、给文中的拼音写上恰当的字。(2分)
3、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3分)
4、这段话主要是讲 。(2分)
5、文中的一个“走”字,体现了班长 ,表现了 。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和动作(
),行动一致就是最有力的证明。(3分)
七、我会归类。(5分)
喜出望外 心如刀割 痛心疾首 欢天喜地 手舞足蹈
撕心裂肺 喜笑颜开 痛不欲生 兴高采烈 悲痛欲绝
表示高兴、快乐的词语:
表示悲伤、忧郁的词语:
[ 内 容 结 束 ]
: | |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3】
语文
第16页
一、
5 3 1 4 6 2
三、
虎口余生 生死存亡 亡羊补牢
牢不可破 破除迷信 信手拈来
来日方长 长驱直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先恐后 后发制人
人多势众 众叛亲离 离乡背井 井井有条
四、
1、一 洗衣机
2、宋 朱熹 观书有感
第17页
二、
1、“和”后面加上“听”
2、在“变化”后面加上“情况”
三、
1、观察
2、观赏
3、想念
4、想法
数学
第31页
一、
1、½a2
2、540.01
3、
4、32.10 10.23
5、9
二、
√ √ √ × ×
三、
1、1小时耕地0.5公顷;要耕1公顷地需要2小时。
2、小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快1.275千米/分。
3、梯形的面积是96平方厘米。
数学乐园
10种
第32页
一、
A C
二、
1、 12 7 5
15 9 6
10 4 6
13 5 8
50 25 25
2、(1)进库12吨,出库10吨
(2)11月没有粮食进库;7月、10月没有粮食出库
(3)九月出库15吨,进库20吨
第33页
一、
1、
45/100 82/1000 2/10 1/1000
0.75 0.1 0.4 0.043
2、
0.3 0.85
0.05 0.1
0.52 0.37
3、
(1)0.075 0.705
(2)70.05 50.07
(3)700.5 500.7
(4)0.705 0.507
4、>
5、4.5
6、4.8 9.2
二、
8.75 0.3
四、
1、一共可以组6个;7.63 7.36 6.73 6.37 3.76 3.67
2、(1)需付13.8元
(2)他的车程是7千米
第34页
一、
1、10.1>9.8
2、60.500 0.309 45.000
0.008 0.050 3.300
3、(1)0.7 0.8 0.9
(2)0.26 0.27 0.45
(3)0.01 0.001 0.0001
二、
1、8.5 17.2
2、755平方米 34平方厘米
三、
1、能组成7种不同的质量
2、0.0095厘米;0.95厘米
3、这辆汽车停了7小时。
数学乐园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55平方厘米。
第35页
一、
1、40000 4200 900 0.09
2、>
3、69平方千米>693公顷>69公顷30平方米>69300平方米
4、(1)公顷
(2)平方米
(3)平方分米
三、
1、一共要通15次电话
2、这段马路两侧共有17个广告牌
3、这条水渠横截面的面积是14.25平方米
英语
第42页
一、
1、first 第一
2、second第二
3、third 第三
4、floor 地面
5、many 许多
6、there 那里
7、classroom 教室
8、computer 电脑
9、chair 椅子
10、any 任何
二、
1、它的身体
2、一个新朋友
3、大手臂
4、你的手指
三、C B A C A
四、
1、between
2、playing
3、house
五、
1、likes——like
2、do——doing
3、going——go
4、well——much
六、
1、时光飞逝
2、爱屋及乌
第43页
一、
1、are
2、many
3、two
4、are not
5、there
6、two
7、in
8、I
二、
1、shows
2、grows
3、picnics
4、stories
5、eats
6、lives
三、C C B B C
四、
1、speak Chinese
2、I often go to the cinema
3、What does she do
第44页
一、
√ ×
√ √
× ×
二、
1、playing
2、likes
3、Does
4、is
5、doing
6、likes
7、play
8、am
三、
1、do at
Often
2、sometimes on
3、your family and you
Have a picnic fly kites
4、His reads book
第45页
一、
1、在森林里
2、be good at singing
3、一条长尾巴
4、beside her
5、太困难
6、have no arm
7、在第一层
8、a neew student
9、两只大脚
10、many books
二、
1、out go swimming
2、usually picnic park
3、always watches TV at home.
4、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
5、The dog can run and jump.
6、We usually have a picnic and fly a kite there.
第46页
一、D A E C B
二、B A C B C A
三、C C B B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4】
第1天
一、填空:1、27 2、2 3、407
二、图形计算 5 平方厘米
三、解答题:1、764棵 2、40秒 3、12周
第2天
一、填空: 1、15 2、1000 3、10
二、解方程 1、10 2、35 3、31.4
三、解答题: 1、41本 2、 大船:8条 小船:2条 3、5984
第3天
一、填空:1、扩大8倍 2、15 10 3、995
二、答案:24
三、解答题 :1、17天 44个 2、40 3、糖1千克,盒0.2千克
第4天
一、填空: 1、64,60,124,31 2、22 3、98
二、图形:20
三、解答题:1、10 2、父亲:33 儿子:9 3、88
第5天
一、填空: 1、15,40 2、198 3、6.75
二、计算: 0.25, 750
三、解答:1、100、48、30、125 2、6张8分,4张4分 3、甲:5千米/时 ,乙:4千米/时
第6天
一、填空: 1、5 2、4 3、4
二、图形计算:18
三、解答题: 1、52 2、4 3、12
第7天
一、填空: 1、24 2、4905 3、2.1
二、简便计算: 567000,53274672,100000
三、解答:1、六:540,二:180 2、2 3、客车:14米/秒 货车:10米/秒
第8天
一、填空:1、0 2、24、8 3、190
二、图形计算 5
三、解答: 1、油:16.5,桶:1.5 2、44 3、5
第9天
一、1、三千零三点三零零三 2、120;15 3、6
二、36,166665
三、解答题: 1、120米 2、桌: 20,椅:12 3、123410
第10天
一、填空: 1、5,17 2、40 3、390
二、图形计算: 37.5
三、解答题: 1、4 2、3120 3、48
第11天
一、填空:1、12 21 2、489 3、7
二、图形 120
三、解答题:1、60 2、14 ;10 3、35 ;251
第12天
一、填空:1、60 2、48 3、22
二、计算 : 1、 0.25 2、750
三、解答题:1�p3
2、2400 3、8天
第13天
一、填空:1、22 2、4 3、2927
二、图形 160
三、解答题:1�p鸡:1100,鸭:2200,鹅:8800 2、12 3、6
第14天
一、填空: 1、44 2、红 3、日
二、图形 20
三、解答题: 1�p450 2、男:11; 女:4 3、7
第15天
一、填空: 1、67 2、6 3、等腰直角
二、图形 36.48
三、解答题: 1、5种 2、190 3、5040,5040,720,1440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5】
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1,比宽长0.5米,周长是(15.4)米,面积是(14.76)平方米。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是0.509,这个小数是(50.9);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3048,则原来的数是(30.48)。
3、BC=3.3,如果B和C都缩小3倍后,那么BC=(3.3)。
4、由7、9、6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平均数是(827.5)。
5、2.999985保留二位小数是(3.00),精确到千分位约是(3.000)。
6、4分钟做5个零件,平均每分钟(1.25)个零件,每个零件要做(0.8)分钟。
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它的上底是0.8分米,下底是1.7分米,高是(1.2)分米。
8、2.5的一半的1.2倍是(1.5);5除6.3与7.6的和是(2.78).
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10、甲乙两数的和是13.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乙数,甲数是(1.2),乙数是(12)。
二、判断题
1、4.50.8+4.50.7=4.5(0.8+0.7)=4.51.5=3(╳)
2、一个三角形底增加4厘米,高增加3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
3、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6.8,这个数最大是6.89。(╳)
4、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5、一个不为0的数除以小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三、选择题
1、一个油桶可以装7千克油,有30千克油,需要装(②)个桶。
①4②5③6
2、一个农场的面积大约是30(②)。
①平方米②公顷③平方千米
3、两个小数的和与这两个小数的积比较.(③)。
①和大于积②和小于积③无法比较
4、用18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③)种不同摆法,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平方厘米。
①3种18②4种18③4种20④4种24
5、12分是(①)小时①0.2②0.12③1.2
四、计算
1.口算
0.1-0.09=0.0112.5-5=7.50.67+0.3=0.970.38100=38
0.651.3=0.510.25=431.3100=0.3130.81.25=1
43.90.5=7.85.52.52=1.1
2.竖式计算(4分)
6.52.72.412.853.4=9.69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验算)
3.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12分)
1.63+2.370.38.4699+8.465.78+0.84+0.16
=1.63+7.9=8.46100=5.78+1
=9.53=846=6.78
5.6353.41-(1.41-0.88)4.58.2+0.8255
=5.675=3.41-1.41+0.88=4.58.2+8.25.5
=0.85=2+0.88=8.2(4.5+5.5)
=0.16=2.88=82
五、解决实际问题
1、蜗牛一分钟爬行8.2厘米,照这样计算,蜗牛爬行53.3厘米要多少分钟?
53.38.2=6.5(分钟)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6】
第一页:
一、3, 1.2, 8.7, 1.26, 12,4
17,0.4, 0.24, 3 , 0.06,15
二、4.14,0.144,2.04 ,28
三、16.25,162.5 ,0.1625,42 ,0.42 , 0.42
四、15.6,27.72
第二页:
一、2.25,4.16 ,25.75,82
二、4.8×3.2÷2 2.8×1.6
=15.36÷2 =4.48(平方厘米)
=7.68(平方厘米)
(2.4 4.6)×3.2÷2(8.4 11.8)×7.5÷2
=7×3.2÷2=20.2×7.5÷2
=11.2(平方厘米) =75.75(平方厘米)
第三页:
1、 680÷4×3.2=170×3.2=544(千米)
2、 ① 541.8÷15= 36.12(米)
② 541.8÷7= 77.4 (米)
③ 77.4-36.12=41.28 (米)
3、185×5.4= 999(千米)
4、0.8×24×18=19.2×18=345.6(元)
第四页:
324×1.2 48=388.8 48=436.8(元)
提高篇:
1、28
2、 392.6×192-39260×0.927.5×23 31×2.5
=392.6×192-392.6×92=2.5×(3×23) 31×2.5
=392.6×(192-92)=2.5??(69 31)
=392.6×100 =2.5×100
=39260=250
3、 0.79×0.46 7.9×0.24 11.4×0.079
=0.79×0.46 0.79×2.4 1.14×0.79
=0.79×(0.46 2.4 1.14)
=0.79×4
=3.16
第五页:
2、32.37.7
3、0.832.46
4、0.56×101 =0.56×100 0.56×1=56 0.56=56.56
2.37×0.5×4=2.37×(0.5×4)=2.37×2=4.74
3.7×2.5 6.3×2.5=(3.7 6.3)×2.5=10×2.5=25
1.2×0.25=4×0.25×0.3=1×0.3=0.3
0.25×6.9×0.4=0.25×0.4×6.9=0.1×6.9=0.69
0.25×32×1.25=0.25×4×(8×1.25)=1×10=10
第六页:
1、周长(4.8 3.2)×2=8×2=16(厘米)
面积 4.8×3=14.4(平方厘米)
2、1) 4.75×1.2=5.7(元)
2) 长 6×1.5=9(米)9×6=54(平方米)或6×1.5×6=9×6=54(平方米)
3) (35.7 24.3)×25=60×25=1500(元)
第七页:
1、 15×0.45=6.75(千米)6×0.9=5.4(千米)
答:李老师家离学校有6.75千米,用0.9小时不能到学校.
2、2.94×23=67.62(米)≈68(米)
3、 6.5×4÷2÷100×112=0.13×112=14.56(元) (要把平方分米转换为平方米)
第八页:
7)24×18.5=444(平方厘米)
8)4.8×1.5÷2=7.2÷2=3.6 (平方厘米)
(2.7 6.3)×5÷2=45÷2=22.5(平方分米)
9)10×20 (12-10)×(20-14)÷2=200 6=206(平方厘米)(方法多种)
提高篇:
1、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乙数,说明乙数是甲数的10倍。
解: 设甲数是X,则乙数是10X ()。
10X-X=7.02
解得 X=0.78,10X=7.8
或 先求甲数7.02÷(10-1)=0.78
再求乙数7.02 0.78=7.8
2、10.5×5 11.3×4-9.3×8
=52.5 45.2-74.4
=23.3
3、平均每人吃几个:9÷3=3(个)
甲多付几个个面包钱:5-3=2(个)
每个面包多少钱:1.2÷3=0.4(元)
甲应收回钱数:0.4×2=0.8(元)
第九页:
1、8,6 ,6
0.8,6,0.6
0.8,6,0.6
80,0.6,6
2、0.4545450
3、都错了,第一题应得0.07,第二题应得2.5.
4、19, 6.7,1.28,9 , 570,1.6,
第十页:
1、35,11
2、90 ,50.8,15,0.8
3、牛奶单价:1.65 牛肉单价:11.50 鱼数量1.6
蛋糕合计15.80 合计应收55.00 找回45.00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7】
第16页
一、
531462
三、
虎口余生生死存亡亡羊补牢
牢不可破破除迷信信手拈来
来日方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争先恐后后发制人
人多势众众叛亲离离乡背井井井有条
四、
1、一洗衣机
2、宋朱熹观书有感
第17页
二、
1、“和”后面加上“听”
2、在“变化”后面加上“情况”
三、
1、观察
2、观赏
3、想念
4、想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数学
第31页
一、
1、½a2
2、540.01
3、
4、32.10 10.23
5、9
二、
√ √ √ × ×
三、
1、1小时耕地0.5公顷;要耕1公顷地需要2小时。
2、小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快1.275千米/分。
3、梯形的面积是96平方厘米。
数学乐园
10种
第32页
一、
A C
二、
1、 12 7 5
15 9 6
10 4 6
13 5 8
50 25 25
2、(1)进库12吨,出库10吨
(2)11月没有粮食进库;7月、10月没有粮食出库
(3)九月出库15吨,进库20吨
第33页
一、
1、
45/100 82/1000 2/10 1/1000
0.75 0.1 0.4 0.043
2、
0.3 0.85
0.05 0.1
0.52 0.37
3、
(1)0.075 0.705
(2)70.05 50.07
(3)700.5 500.7
(4)0.705 0.507
4、>
5、4.5
6、4.8 9.2
二、
8.75 0.3
四、
1、一共可以组6个;7.63 7.36 6.73 6.37 3.76 3.67
2、(1)需付13.8元
(2)他的车程是7千米
第34页
一、
1、10.1>9.8
2、60.500 0.309 45.000
0.008 0.050 3.300
3、(1)0.7 0.8 0.9
(2)0.26 0.27 0.45
(3)0.01 0.001 0.0001
二、
1、8.5 17.2
2、755平方米 34平方厘米
三、
1、能组成7种不同的质量
2、0.0095厘米;0.95厘米
3、这辆汽车停了7小时。
数学乐园
涂色部分的面积是55平方厘米。
第35页
一、
1、40000 4200 900 0.09
2、>
3、69平方千米>693公顷>69公顷30平方米>69300平方米
4、(1)公顷
(2)平方米
(3)平方分米
三、
1、一共要通15次电话
2、这段马路两侧共有17个广告牌
3、这条水渠横截面的面积是14.25平方米
2022五年级各科上册寒假作业答案5
第42页
一、
1、first 第一
2、second第二
3、third 第三
4、floor 地面
5、many 许多
6、there 那里
7、classroom 教室
8、computer 电脑
9、chair 椅子
10、any 任何
二、
1、它的身体
2、一个新朋友
3、大手臂
4、你的手指
三、C B A C A
四、
1、between
2、playing
3、house
五、
1、likes——like
2、do——doing
3、going——go
4、well——much
六、
1、时光飞逝
2、爱屋及乌
第43页
一、
1、are
2、many
3、two
4、are not
5、there
6、two
7、in
8、I
二、
1、shows
2、grows
3、picnics
4、stories
5、eats
6、lives
三、C C B B C
四、
1、speak Chinese
2、I often go to the cinema
3、What does she do
第44页
一、
√ ×
√ √
× ×
二、
1、playing
2、likes
3、Does
4、is
5、doing
6、likes
7、play
8、am
三、
1、do at
Often
2、sometimes on
3、your family and you
Have a picnic fly kites
4、His reads book
第45页
一、
1、在森林里
2、be good at singing
3、一条长尾巴
4、beside her
5、太困难
6、have no arm
7、在第一层
8、a neew student
9、两只大脚
10、many books
二、
1、out go swimming
2、usually picnic park
3、always watches TV at home.
4、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
5、The dog can run and jump.
6、We usually have a picnic and fly a kite there.
第46页
一、D A E C B
二、B A C B C A
三、C C B B
2022五年级各科上册寒假作业答案6
第2页:
1. 惧怕 欺凌 嫌疑 争辩 废墟
2. 略
3.(1)(④) (2)(⑤) (3)(①) (4)(②) (5)(③)
4.(1)(瞪) (2)(眺望) (3)(浏览) (4)(遥望)
第4页:
1. 教室 教师 语言 寓言 高速 告诉
放火 防火 解释 结实 练习 联系
2. 部首“月” ,新字:朋 腔 胶 胜 腊 肢 胁 膀 组词略
3. 顺序:恙 辩 既 闻 截 倒 沥 裁 腔 丝 理 继
4.
(1)缺主语,加上适当的主语;
(2)将“首先”“第一个”去掉一个;
(3)将“世界上没有”换成“举世闻名”;(4)将“眼睛”变成“目光”
第5页:
歇后语的后半句:
(1)里外不是人(2)一言不发(3)高水(瓶)平(4)一清(青)二白
(5)摸不着头脑(6)左右逢(圆)源(7)各显神通(8)自身难保
第6页:
1.顺序:(√)(×)(√)(√)(√)(×)(√)(×)
第7页:趣填对联
顺序: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 目中(无)(人)
水(落)石(出) 雪中(送)(炭)
第8-9页:
1.(1)树、谷、桑、莠、藕、瓜 、梅、竹、草、花、茶、笋
(2)兔、马、象、虎、莺、羊、 鸡、牛、鱼、牛、蛇、狼
(3)五 四 七 八 三 两 四 八 十 九
十 十 九 一 五 十 一 二
2.(1)既……又 (2)因为……所以 (3)如果……就
(4)只要……就 (5)不但……而且 (6)虽然……但是
3.(1)
①水藻、水草、微生物把池水映绿 实验观察的 死了的水藻、水草
和微生物的尸体全腐烂了,因此把池水搞灰了 问老师、查阅资料的
②观察、提问和读书
(2)略
第10-11页:
1.顺序:容易 贸易 鬼计 预计 举重 举例
2.造句略
3.顺序:2、5、3、8、6、7、1、4
4.(1)①清代 郑板桥家中 郑板桥、小偷 郑板桥用妙诗吓走了到他家行窃的小偷
②一条黄狗、一盆兰花
③小偷(窃贼)
(2)清廉、宽容、机智过人
第12-13页:
1.zàn shì xuē chǔ hè fù
2.略
3.(1)强烈(2)热烈(3)激烈(4)猛烈
4.(1)小(2)嫩(3)新(4)幼
5.掩耳盗玲-自欺欺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赤手空拳-手无寸铁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6.(1)我和父亲欣赏鱼。
(2)略
(3)书籍是我们的老师。
7.略
第14页:
1.玫瑰 灵魂 瞻仰 房檐 噪音 嗓子 瑶族 窑洞
搂住 缕述 崎岖 骑兵 哺育 背诵 莱塞 菜园
2.略
3. dí dì luò là jīn jìn jiàn jiān
4.褒义词:成果 高尚 夸奖 出生入死
贬义词:傲慢 阻挠 后果 夸耀 盛气凌人
中性词:阻挡 力量 面貌 结果 四面八方
5.(2)开阔视野、感悟人生、净化灵魂(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3)战舰、骏马、车骑
(4)略
第16页:
1.略
2.(宽阔)的大道 (宽阔)的额头 (宽敞)的教室
(宽敞)的大厅 (宽敞)的船舱 (宽阔)的肩膀
(改进)方法 (改进)工具 (改正)错误
(改正)缺点 (改正)作风 (改进)技术
3.(1)蜜蜂在花丛中欢快地唱着歌,飞来飞去采蜜忙。
(2)“把”字句:父子之情把我们感动了。
“被”字句:我们被父子之情感动了。
第18—19页:
1.略
2.(1)斗(豆) (2)按(安) (3)衣(依)(4)首(守) 具(矩)
3.(1)如果……就 (2)不是……而是
(3)虽然……但是 (4)不仅……而且
4.(1)藏羚羊的跪拜
(2)zànɡ zhuǎn 乞求 请求 浮现
(3)忐忑不安
(4)模糊 存在
(5)一位老猎人无视藏羚羊的跪拜,猎杀了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在面前,老猎人埋掉了自己的杈子枪,销声匿迹了。
(6)(7)(8)略
第20—21页:
1.略
2.mā zhāo ɡǔ jǐn jiào bō
3.(1)分辩 (2)分辨 (3)必需 (4)必须
4.(1)全神贯注(2)昂首挺胸 (3)得意洋洋
(4)络绎不绝(5)小心翼翼 (6)举世闻名
5.(3)
6.略
第22页:
1.F fù 贝 8 交给
谷(4) 欠(7) “欲”的解释顺序:(2) (4) (1)
2.顺序:步 团 线 纸 帆 箭 针 派 目
3. (1)笔(2)米(3)做(4)滩
4. 顺序为:河南 长沙 青海 济南 珠海 西安 云南 海口 山东
5. (1)拟人(2)比喻(3)反问(4)设问(5)夸张(6)排比
第23页:
6.(1)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2)(3)略
第25页:
1.略
2.(1)杏花(2)梨花(3)桃花(4)荷花
(5)菜花(6)稻花(7)菊花
3.略
第27页:
2.(1)雪上加霜(2)雪中送炭(3)锦上添花
3.重庆对天津;湖南对湖北;浙江对江苏;福建对台湾。
4.(1)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2)略
5.略
第29页:
1.长征 时间 生产 买卖 理发 汽车 儿童 服务 饮食 学习 图书 中华
2.(1)册(2)典(3)删
3.万夫莫开;旁观者清;匹夫有责;更进一步;百年树人;不为瓦全;长一智;日久见人心
找朋友:嘴像小铲,脚似小扇,走路摇晃,河中荡漾。(鸭子)
2022五年级各科上册寒假作业答案7
第1天
一、填空:1、27 2、2 3、407
二、图形计算 5 平方厘米
三、解答题:1、764棵 2、40秒 3、12周
第2天
一、填空: 1、15 2、1000 3、10
二、解方程 1、10 2、35 3、31.4
三、解答题: 1、41本 2、 大船:8条 小船:2条 3、5984
第3天
一、填空:1、扩大8倍 2、15 10 3、995
二、答案:24
三、解答题 :1、17天 44个 2、40 3、糖1千克,盒0.2千克
第4天
一、填空: 1、64,60,124,31 2、22 3、98
二、图形:20
三、解答题:1、10 2、父亲:33 儿子:9 3、88
第5天
一、填空: 1、15,40 2、198 3、6.75
二、计算: 0.25, 750
三、解答:1、100、48、30、125 2、6张8分,4张4分 3、甲:5千米/时 ,乙:4千米/时
第6天
一、填空: 1、5 2、4 3、4
二、图形计算:18
三、解答题: 1、52 2、4 3、12
第7天
一、填空: 1、24 2、4905 3、2.1
二、简便计算: 567000,53274672,100000
三、解答:1、六:540,二:180 2、2 3、客车:14米/秒 货车:10米/秒
第8天
一、填空:1、0 2、24、8 3、190
二、图形计算 5
三、解答: 1、油:16.5,桶:1.5 2、44 3、5
第9天
一、1、三千零三点三零零三 2、120;15 3、6
二、36,166665
三、解答题: 1、120米 2、桌: 20,椅:12 3、123410
第10天
一、填空: 1、5,17 2、40 3、390
二、图形计算: 37.5
三、解答题: 1、4 2、3120 3、48
第11天
一、填空:1、12 21 2、489 3、7
二、图形 120
三、解答题:1、60 2、14 ;10 3、35 ;251
第12天
一、填空:1、60 2、48 3、22
二、计算 : 1、 0.25 2、750
三、解答题:1﹑3
2、2400 3、8天
第13天
一、填空:1、22 2、4 3、2927
二、图形 160
三、解答题:1﹑鸡:1100,鸭:2200,鹅:8800 2、12 3、6
第14天
一、填空: 1、44 2、红 3、日
二、图形 20
三、解答题: 1﹑450 2、男:11; 女:4 3、7
第15天
一、填空: 1、67 2、6 3、等腰直角
二、图形 36.48
三、解答题: 1、5种 2、190 3、5040,5040,720,1440
第16天
一、填空: 1、20 2、5050 3、4,6
二、图形 100
三、解答题: 1、7,360 2、242 3、8
第17天
一、填空: 1、70 2、35759 ;3.5759 3、72
二、图形: 15.7
三、解答题: 1、240,600 2、1000 3、6次17片,10次31片 不可能
第18天
一、填空: 1、221;130 2、7 3、50,150
二、图形 72
三、解答题: 1、5 2、9.33 3、16
第19天
一、填空: 1、20 2、28 3、偶数
二、图形:14
三、解答题: 1、194 2、略 3、10
第20天
一、 填空: 1、5051 2、10 3、48
二、图形:(略)
三、解答: 1、63,66,69或72 2、15 3、14.6
2022五年级各科上册寒假作业答案8
P5
1. isn’t, he’s , who’s, can’t, aren’t, let’s, what’s, where’s
2. Who, new, old, like, our, he
P11
1.BCAC 2.略
P17
1. 略 2.a, ea, sw, fl, er, th
P23
1. mirror, trash bin, shelf, air-condition 2.A B B C
P29
1. BCG, AE, DF, HI 2.c a d g e f b
P35
1.quiet,strong; potato,mutton; near,behind; curtain,trash bin; Monday,Sunday; salty,sweet; Mr
2. ike, unday, ruit, unch, rash, our, hey, re
P41
1. Sunday, watch TV, do homework, tomato, window, kitchen, forest, bridge
2. A D A C D
P47
1. science, P.E. English Chinese, math
2. B G D E H A C F
P53略
P59
1. swim, does, dancing, is, at
2. Fall, go hiking, plant trees, shirt and jeans, Halloween
P65
1.C E B A D
2.6:30am ,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3;30am, go to bed
P71
1. climb, shopping, piano, visit 2.B C D A
P77
1. pr, i,t; al, su
2. C A D B 3. 2 3 1
P83
1.spell,speak; stair,hair; pear,bear; skirt,skate
2.A C D E B
3.It is in Dec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Uncle Bill’s birthday is in June.
P89
1. taking pictures, play chess, watch insects, collect leaves
2. B C A
3. walking, river, sun, running, honey, celery, eating, experiment, sweet
P95
1.skate, fly kites, I can swim, I can climb mountains
2.×√×√×√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8】
p1-4
1、shú第二声rǔ第三声zhì第四声
2、①②②②③
3、全国擅长下棋教导引,拉一起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第二个人不如第一个人学得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说:不是这样的。
原因热水判断谁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是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孔子不能决也观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小练笔
《学弈》这篇课文,让我感触最深。文章通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告诉我们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就如我们班的同学,为什么同样坐在教室里,同样的老师,成绩会有差异?其实不是智力的差别,而是专心与勤奋程度不同的原因。
p5-8
1、cenlingwan
Shanhuaijin(第三声)
2、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
3、凝然匆匆确乎遮挽
4、潺潺缕缕闪闪
绿油油亮晶晶金灿灿
明明白白干干净净清清楚楚
5、(1)在作者反复的追问中,可以感受到他后悔、无奈、痛苦、茫然的心情。
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海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
(2)跨过飞去溜走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了时间飞逝的特点。
“叹息”是叹气的意思,作者叹息是因为作者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在已逝的时光中没有作为,所以作者要叹息。
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自己收集: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小练笔
在人短暂的生命中,有的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有的人发愤图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生变得异常精彩。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就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真理,时时刻刻关心他人,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我们的民族、国家。他的一生是没有虚度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缅怀之词。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合雷锋同志。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出门一千里,好事一火车。”虽然他的身躯已经死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死,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永远记住了他。
p9-11
1、殃央秧
萎委萎
2缎段锻
番翻
2、枯萎插秧锻炼一番勃勃生机狂风暴雨
3、莫名其妙无缘无故语重心长依赖
4、挺拔的树独立自主的心善良的人
百年的基业幼小的树苗巨大的能量
5、(1)读画线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老天下雨算不准;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生活变幻无常,会有突如其来的灾难或不幸。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经得起生活的磨练、考验,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生活中的“不确定”有考试成绩下降了,生病了,和朋友发生矛盾了,妈妈下岗了,这些“不确定”我们必须勇敢坚强地去面对,迎难而上,不退缩,不被困难吓到,经得起生活的磨练,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2)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从所填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种树人的育树方法是成功的,桃花心木已经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了。
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适应环境,能自己寻找水源,可以茁壮成长了。
6、拓展阅读
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只有渴望时,才显得珍贵。就拿十元钱来说吧,相信每个人都有,这十元钱在人们平时是那么不足为奇,再平凡不过了,但是如果这十元钱在饿得奄奄一息的乞丐眼中,就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因为这十元钱可以救他的一条命,所以任何东西只要是你需要的,就是珍贵的。
p12-16
1、挪移蒸融枯萎基业
幸而锻炼转化考验
狂风暴雨勃勃生机
2、专心致志无忧无虑座无虚席
语重心长养尊处优惊心动魄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交流平台
《桃花心木》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生活变化无常,会有突如其来的灾难或不幸。树木想茁壮生长必须要学会在无规律中找水源,人要想成长成才也必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
5、飘撒忧伤释怀
文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从忧伤到轻松、高兴的变化。心情发生变化是因为他后来看到了日记和照片,想到了其实“我”一直都拥有我所向往的那种美,珍藏使美丽永恒。
句中的“理”指的是大自然的万物都处在不断循环中。,而我做不到龚自珍那般豁达是因为我舍不得这些美好的东西,就这样轻易逝去,想用手挽留住那份美好,把它保留下来。
p17-21
1、万象更新有声有光
截然不同万不得已
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2、jian(第四声)pu(第四声)zheng(第一声)nian(第二声)huo
qi(第二声)fen(第四声)
3、腊月处旬——农历十二月初八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除夕——大年夜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在小孩子的眼里,天上挂着的不是太阳,而是一张笑脸。
噪音差不多就是一个隐身人,让人看不见,摸不着。
5、除夕、7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详)
正月初一8—10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详)
正月十五元宵节11-12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详)
正月十九13春节结束(略)
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1)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2)我还知道的传统游戏项目:丢沙包、跳皮筋、放风筝、拔河、舞龙、舞狮.......
(3)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大事是:一、买杂拌儿;二、买爆竹;三、买各种玩意儿。把这三件事称为“大事”,体现了孩子们非常喜欢、期待新年的到来。
家家到处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除非必定都要这些描写突出了除夕的热闹。
香: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色: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声: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这样写的好处是:充分展示了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可以感受到除夕之夜的热闹。
7、在春节期间,我经常和妈妈一起上街买年货,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格外热闹,不论大街小巷,不论什么店铺都是挤满了人。我和妈妈来到菜市场,菜场里比往常热闹了好几倍,从前中午十一点,人都散去了,而现在,依然是人头攒动。到了除夕夜,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我和几个伙伴就去屋外放鞭炮,等到了八点时,就一起其乐融融地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p22-26
1看拼音,写词语。
腊月初旬展览蒜瓣翡翠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
麦芽糖零七八碎张灯结彩肃然起敬截然不同
2花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读音或字。
划去:zhènɡhèzhēnɡsù
伴译像峰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③②
(2)②①
(3)④③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5
近义词:敦厚(淳朴忠厚厚道)柔顺(温顺柔软顺从)
反义词:酷热(严寒寒冷)压抑(放松放纵兴奋)
5从“词语盘点”中至少选择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例1: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我们孩子最高兴莫过于收到压岁钱了。有了压岁钱,我们男孩子最喜欢买些小的爆竹,烟花等玩意儿。小伙伴们在一起你一个,我一个,“噼噼啪啪”玩得不亦乐乎。
例2:春节,是万象更新的日子。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走亲访友。除夕,夜幕降临时,烟花爆竹铺天盖地般涌向天空,声音震耳欲聋。我和爸爸走出门,只见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火花撒满天空,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飞射……忽明忽暗,把夜空点缀成鲜花的世界。6默写古诗并填空。
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晚桂子
[宋]王安石[唐]皮日休
爆竹声中一岁除,玉颗珊珊下月轮,
春风送暖入屠苏。殿前拾得露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至今不会天中事,
总把新桃换旧符。应是嫦娥掷与人。
元旦中秋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唐林杰《乞巧》
7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1)合适的词语打勾:罗列呷嚼
(2)句子的意思:在塘栖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架着凉棚,所以即使下雨了,也淋不到。
(3)樊哙——《史记》鲁智深——《水浒传》《三国演义》——张飞(或者《水浒传》——李逵)
(4)分段答案:
第一层、塘栖是一个镇……就说“塘栖镇上落雨”
第二层、且说塘栖的酒店……到淋勿着的塘栖街上去散步
第三层、塘栖枇杷是有名的……然后己吃。
文章第二部分写得最详细。因为字数最多,而且把塘栖的酒和酒店写得很详细,还具体描写了自己上酒店喝酒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嗜好喝酒,表达了对塘栖的热爱之情。这样写主次分明,引人入胜,详略分明。
(5)我的家乡在仙居,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就是杨梅丰收的季节。杨梅分红杨梅和黑杨梅两种,红杨梅的特点是又小又红,但吃起来却酸甜爽口,黑杨梅则以又大又黑而闻名,汁水丰富,最宜解渴。家乡的“东魁杨梅”是黑杨梅中很有名的一个品种。摘一颗大杨梅,塞到嘴里,每一根刺溜滑地在嘴里舌头里翻转接触,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轻轻地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溢出来,顺着喉咙咽下去,沁人心脾,酸中带甜、甜里有酸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啊!
p27-30
1、含糊尖锐恐怖魔鬼苦刑匪徒拘留书籍
2、蜂拥而至严峻心领神会
3、粗暴残暴严肃严峻
4、时间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遇害后被捕时面对敌人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让我印象深刻。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5、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6、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把对工作极度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
7、(外表词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神情词语)“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8、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小练笔)站在烈士墓前,我不禁浮想联翩。熊熊的烈火燃烧着,邱少云同志紧咬着嘴唇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滴在了泥地上,一会儿功夫,邱少云被吞没在了烈火之中;我又看到了李大钊同志为了党和革命的事业,任凭无情的鞭子一鞭一鞭抽打在血肉模糊的身上,不管疯狂的敌人如何叫嚣,他脸上的表情始终是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这样的镜头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个个闪现在脑海之中。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我们怎么能不把你们牢牢记住?我们又怎么能不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生活?
[ 内 容 结 束 ]
: | |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3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1)
第2页:
1. 惧怕 欺凌 嫌疑 争辩 废墟
2. 略
3.(1)(④) (2)(⑤) (3)(①) (4)(②) (5)(③)
4.(1)(瞪) (2)(眺望) (3)(浏览) (4)(遥望)
第4页:
1. 教室 教师 语言 寓言 高速 告诉
放火 防火 解释 结实 练习 联系
2. 部首“月” ,新字:朋 腔 胶 胜 腊 肢 胁 膀 组词略
3. 顺序:恙 辩 既 闻 截 倒 沥 裁 腔 丝 理 继
4.(1)缺主语,加上适当的主语;
(2)将“首先”“第一个”去掉一个;
(3)将“世界上没有”换成“举世闻名”;(4)将“眼睛”变成“目光”
第5页:
歇后语的后半句:
(1)里外不是人(2)一言不发(3)高水(瓶)平(4)一清(青)二白
(5)摸不着头脑(6)左右逢(圆)源(7)各显神通(8)自身难保
第6页:
1.顺序:(√)(×)(√)(√)(√)(×)(√)(×)
第7页:趣填对联
顺序:望(梅)止(渴) 守(株)待(兔) 目中(无)(人)
水(落)石(出) 雪中(送)(炭)
第8-9页:
1.(1)树、谷、桑、莠、藕、瓜 、梅、竹、草、花、茶、笋
(2)兔、马、象、虎、莺、羊、 鸡、牛、鱼、牛、蛇、狼
(3)五 四 七 八 三 两 四 八 十 九 十 十 九 一 五 十 一 二
2.(1)既……又 (2)因为……所以 (3)如果……就
(4)只要……就 (5)不但……而且 (6)虽然……但是
3.(1)
①水藻、水草、微生物把池水映绿 实验观察的 死了的水藻、水草和微生物的尸体全腐烂了,因此把池水搞灰了 问老师、查阅资料的
②观察、提问和读书
(2)略
第10-11页:
1.顺序:容易 贸易 鬼计 预计 举重 举例
2.造句略
3.顺序:2、5、3、8、6、7、1、4
4.(1)①清代 郑板桥家中 郑板桥、小偷 郑板桥用妙诗吓走了到他家行窃的小偷
②一条黄狗、一盆兰花
③小偷(窃贼)
(2)清廉、宽容、机智过人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2)
一、比一比,再组词。(7分)
恰 ( ) 哺( ) 析( )潜( )链( )赖( )劈( )
洽 ( ) 捕( ) 折( )替( )涟( )懒( )壁( )
二、我会判断。(6分)
1、判断下列每组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尺蠖(huò) 羚(ling)羊 上 腭(è)
B、潜(qiǎn)行 卵(luǎn)生 迁qiān就
C、焕(huàn)发 烟囱(chōng) 喧嚣(xiāo)
2、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遵”的第十四笔是横折折撇。
B、“肺”的右边是“市”字。
C、“基”和“囱”都是独体字,起笔都是撇。
3、选词填空,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甲虫吃草,蜘蛛吃甲虫,山雀吃蜘蛛,鹰又 山雀。
(2)一只甲虫,地上一平方米的 空间便可满足它的营养需要。
(3)鹰需要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
A、采食 觅食 捕食 B、捕食 采食 觅食 C、捕食 觅食 采食
三、我会分类。(6分)
蝗虫 田鼠 黄鼠狼 兔子 蜘蛛 狮子 虎
甲虫 羚羊 尺蠖 狐狸 鹿 菜蚜 狼
( )类:
( )类:
( )类:
四、说明方法我知道。(3分)
A、 下定义 B、作比较 C、列数字 D、打比方 E、举例子
1、这些生物中,甲虫比草虫少,山雀比蜘蛛少,鹰比山雀少。( )
2、在冬季,白鳍豚的脂肪层厚达五六厘米,占体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
3、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 )
4、密密层层的枝叶如同张挂在舞台上的吸音帷幕,能把大部分噪音吸收掉。( )
5、白鳍豚的肺容量很大,它头顶露出水面,通过鼻孔吸足一口气,就能在水中潜行半个小时左右。( )
6、鲸是很大的动物,我国曾捕获一头4万公斤的鲸。( )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意思。(10分)
1、谁不夸咱班长好?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妈妈对小明说:“我今天值夜班,你自己烧饭吃。”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刚对爷爷说:“死老头,我要洗澡了,还不快点给我提水去。”
改为礼貌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4、虽然天气变化,但是这架飞机不能按时起飞。
修改病句:
5、陆地这么大。 陆地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用关联词将两句合成一句:
六、阅读练习。
阅读(一)
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请你说说“这个自然法则”是什么法则?(2分)
2、这一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把每一层的意思写下来。(2分)
3、写一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标语,或为保护环境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分)
阅读(二)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2、文中对“水资源
源”有两种定义,请指出它们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
答:(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一、找出每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A打量 B重量 C力量 D不自量力 ( )
2.A禁受 B禁止 C不禁 D情不自禁 ( )
3.A直奔 B奔跑 C投奔 D奔命 ( )
4.A哽咽 B吞咽 C咽下 D狼吞虎咽( )
二、下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1分)
A、鱼钓 疑聚 疤痕 郑重其事 B、蒙胧 幽香 弥漫 跳入眼帘
C、辅导 温馨 锻炼 朦朦细雨 D、歧视 躲避 嘲笑 声名鹊起
三、按要求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7分)
1、在横线上填叠词。(3分)
轻轻 袅袅 散散
胧胧 蔫蔫 平平
2、在括号里填叠词。(3分)
( )的灯光 ( )的笑声 ( )地流淌
( )地念叨 ( )地躺着 ( )地探进
3、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1分)
有( )有( ) 有( )有( )
四、读句子,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你是爱与美的珍品,让我们无比喜悦。( )
2、望着爸爸枯槁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极了。( )
3、我失落地搁下听筒。( )
4、爹,你就别在我上课前扫街了,人家知道了。会讥笑我的……( )
5、这年的冬天,我的成绩首屈一指。( )
五、下列句子形式改变后,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没有谁不被英雄事迹所感动。B①这个道理容易明白。C①这件事你得告诉他。
②有谁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②这个道理不难明白。 ②这件事你非得告诉他不可。
六、请用四种不同的句式表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清早,父亲扫干净了大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下列几句话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2分)
A.你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轻柔。
B.妈妈只是在一旁伏案备课,像是忘记了我的存在。
C.我觉得心跳得特别厉害,脑子里像有一个小小的屏幕,迅速地闪现着一个个镜头。
D.同学们的家长都来了,只有我像个没有爹娘的孩子。
八、读一读,注意破折的用法。选择正确说明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分)
破折号的用法有:①解释说明②意义的转折③声音的延续
1父亲也在县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扫大街。( )
2但其中大多数人是陪人——那些一心企望自己的孩子能上电视屏幕的家长。()
3“yīng——”我夸张地读着。()
八、语言实践:巧用名言警句。(4分)
1、当你的同学不珍惜时间时,你想送给他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的爸爸妈妈发生争执时,你想送给他们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是发展的,人们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正对应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近美好的事物会优先得到好的回报和好的享受。”正对应了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你会想起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那扫大街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纹丝不动地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满是积雪。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 将父亲拉进来 对老师说 这是我爹 掌声又响了起来
回去的路上,父亲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
1、给短文中,没有加标点的地方加标点。(4分)
2、“掌声又响了起来……”你认为是为谁鼓的掌?为什么?(2分)
3、父亲为什么说:“你们学校真好,老师同学真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是阅读小能手。
(一)课内阅读。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 保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 迁移)的方向 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 可是敌人紧跟在后
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那儿三面都是xuán( )yá( )绝壁 走那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觉 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zhǎn(
)钉jié( )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日寇引上绝路。
1、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3分)
2、给文中的拼音写上恰当的字。(2分)
3、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3分)
4、这段话主要是讲 。(2分)
5、文中的一个“走”字,体现了班长 ,表现了 。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和动作(
),行动一致就是最有力的证明。(3分)
七、我会归类。(5分)
喜出望外 心如刀割 痛心疾首 欢天喜地 手舞足蹈
撕心裂肺 喜笑颜开 痛不欲生 兴高采烈 悲痛欲绝
表示高兴、快乐的词语:
表示悲伤、忧郁的词语:
[ 内 容 结 束 ]
: | |
五年级上册寒假答案(篇3)
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1,比宽长0.5米,周长是(15.4)米,面积是(14.76)平方米。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是0.509,这个小数是(50.9);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3048,则原来的数是(30.48)。
3、BC=3.3,如果B和C都缩小3倍后,那么BC=(3.3)。
4、由7、9、6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平均数是(827.5)。
5、2.999985保留二位小数是(3.00),精确到千分位约是(3.000)。
6、4分钟做5个零件,平均每分钟(1.25)个零件,每个零件要做(0.8)分钟。
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它的上底是0.8分米,下底是1.7分米,高是(1.2)分米。
8、2.5的一半的1.2倍是(1.5);5除6.3与7.6的和是(2.78).
9、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10、甲乙两数的和是13.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乙数,甲数是(1.2),乙数是(12)。
二、判断题
1、4.50.8+4.50.7=4.5(0.8+0.7)=4.51.5=3(╳)
2、一个三角形底增加4厘米,高增加3厘米,面积增加6平方厘米。(╳)
3、一个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6.8,这个数最大是6.89。(╳)
4、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5、一个不为0的数除以小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三、选择题
1、一个油桶可以装7千克油,有30千克油,需要装(②)个桶。
①4②5③6
2、一个农场的面积大约是30(②)。
①平方米②公顷③平方千米
3、两个小数的和与这两个小数的积比较.(③)。
①和大于积②和小于积③无法比较
4、用18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长方形,一共有(③)种不同摆法,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平方厘米。
①3种18②4种18③4种20④4种24
5、12分是(①)小时①0.2②0.12③1.2
四、计算
1.口算
0.1-0.09=0.0112.5-5=7.50.67+0.3=0.970.38100=38
0.651.3=0.510.25=431.3100=0.3130.81.25=1
43.90.5=7.85.52.52=1.1
2.竖式计算(4分)
6.52.72.412.853.4=9.69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验算)
3.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12分)
1.63+2.370.38.4699+8.465.78+0.84+0.16
=1.63+7.9=8.46100=5.78+1
=9.53=846=6.78
5.6353.41-(1.41-0.88)4.58.2+0.8255
=5.675=3.41-1.41+0.88=4.58.2+8.25.5
=0.85=2+0.88=8.2(4.5+5.5)
=0.16=2.88=82
五、解决实际问题
1、蜗牛一分钟爬行8.2厘米,照这样计算,蜗牛爬行53.3厘米要多少分钟?
53.38.2=6.5(分钟)
[课件参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范文网页版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参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思考范文网页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使我认识到,只有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形状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因数。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在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参与“勇于尝试”、“比本领:看谁找得快”、“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的思想。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节课中,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学生排队”、“学生植树”,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情境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3.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在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 “勇于尝试”、“比本领”、“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之处:再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时,学生不想列算式导致因数找不全,所以我强调必须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一个数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数,这样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在以后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容不得半点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