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

    发表时间:2022-01-13

    【www.jk251.com -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紧跟学校的步伐,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只有规划好新学期教学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请勿抄袭好范文网)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

    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

    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15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

    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夏木西巴努.阿赛克

    20xx年1月12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解简易方程》

    夏木西巴努.阿赛克

    特克斯县第一小学

    20xx年1月12日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单元概括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2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课件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

    (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第四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数的大小2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什么叫通分,学会通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通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设计说明:这种比赛关键在平时,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二)小组探究,互帮释疑。

    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操场、教学楼的面积分别占学校总面积2/9与1/4。)谁能说说是操作的占地面积大?还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部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教师欲擒故纵,乘势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三)、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生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12>49

    [设计说明: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92812==所以>43693649

    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22212=>所以>488949

    [设计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幸运挑战57比较和,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68

    生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517111因为1-=,1-=,>。668868

    57所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10: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实际就是一个小结,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五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导学。通过复习三年级,四年级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积极的投入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学校门前的两个花坛,到底哪个花坛的面积大,要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做应用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4=24(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

    jk251.coM小编推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图形的周长。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第七单元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一步。教学一般情况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

    教学比较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数位上是0。

    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连乘两步计算的式题。

    单元练习和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从不同位置观察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标是:1.认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3.学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些内容和目标都是以前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分二部分编排。

    观察常见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侧、上面,同时可能看到的面。

    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指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视图摆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会“经常”“偶尔”等词语的数学含义,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统计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教学条形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初步认识分数,教学的起点和要求都不高,以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为内容。

    包括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其中第六单元,第九单元,一个月后可能上不到。

    我的计划是:

    每次上课,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复习上册的知识点,另一部分上下册的书。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考点,我会准备相应的练习。针对学生特别薄弱的地方,要重点讲,反复让他练习。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植树(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

    2、

    7元12元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里填上“>”“

    48÷484÷4720÷8720÷9

    24×324×2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

    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

    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

    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汇报: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

    解:x+3-3=9-33x=18

    x=6解:3x÷3=18÷3?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向你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荐】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

    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本站推荐)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

    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uid9481帖子1精华0积分0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小时注册时间1970-1-1最后登录20xx-6-9查看详细资料

    top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板书:(长宽+长高+宽高)2。

    板书:(长2+宽2)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至少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五、评价体验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是什么?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

    生女,人

    人。大部分孩子

    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活泼可爱,对学习有清楚的认识,努力上进,但也有部分男生好玩,

    懒惰,

    学习动力不强,

    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

    全班同学都进步不少。

    本期目标希望在牢抓

    字词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取把字写得更好,扩大学生阅读量,作文能小有进步。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

    教材的结构

    与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

    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

    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如:课文既保留传统繁荣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

    合实践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

    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那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要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

    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际,

    深入了解事物弄清科学道理。

    要了解基本的

    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

    并通过学习此单元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

    和《太空“清洁工”

    ,实施环保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对人

    类生存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来源及种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第四单元:深入生活的启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德汉以及表达效果。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本组课文,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了解汉字文化,

    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

    能及的事。

    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父母的爱。他们的爱是慈祥的笑容,诗亲切的华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

    格的要求。

    从而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同时了解作者是怎样

    通过人物特点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受字里

    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

    学习本组课文,

    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有条件的同学读读相关的文章、

    书籍,

    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四、教学措施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改变传统教育“一言堂”式教学所使用的陈旧教案,集体备课,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形

    成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新型教案。

    、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好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辨证统一,

    建构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新型育人模式。

    、采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电教手段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激活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多采用讲故事、做实验、猜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创设情景,课前导入多样化,课后作业设计创新化。

    6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在兴趣中学知识。

    7

    “与好书交朋友”的课内外阅读活动要贯穿始终。

    8

    、加强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学生具体、生动地

    写作。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努力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积累丰

    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互协发展。

    9

    关注对中下生的辅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具体做法:

    课堂上多关注;生活中多关心;辅导时多耐心;作业批改时多细心。

    多与家长更同配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与“夸张”表扬。

    学习中因材施教,对他们放低要求,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快乐。

    五、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习惯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具体表现在,学习不想下功夫,不会学习,不更正作业,作业马虎,个别的学生甚至时常不做作业等。

    针对以上问题,

    本学期拟在学习习

    惯的培养上,做以下事项。

    树立榜样的作用。

    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并推广其好的

    学习方法。

    完善鼓励机制。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习惯好学生多进行表扬。

    开展帮助活动。

    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结交一个学习习惯差的学生,

    相帮助,共同进步,定期比比谁的同桌进步最快。

    六、后进生辅导计划

    班级有三个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但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能相

    互一致。主要原因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差一些,因此学习成绩较差。本学期拟在转化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指派学习态度认真,

    同时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与他们同座,

    并要

    求其结合成好朋友,共同进步。多关注他们的成长。课堂上,多用眼

    神与他们交流;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作业中,多写鼓励的话语;生活中,多与他们聊天。多与家庭沟通。发现进步及时与家长联系,使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发现点滴进步,及时在班上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七、教学业务研修安排

    虚心向同行学习,积极参与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周至少听课

    节。

    第二篇:三峡之秋教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1--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板书设计: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三峡之秋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2--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梅花魂》教学设计六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

    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

    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

    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应

    教案简析

    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先指导他们理解体会课文的难点:老人爱梅花是爱祖国的表现。扫除学生自己阅读上的障碍。再放手让他们从文中的几件事中,寻找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体现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者在教学中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性深刻的特点,教者又采用了情感朗读来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加之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一定能透彻地理解全文。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

    1、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培养独立、合作的探究意思。2、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学习,学会搜集相关资料,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213doc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窃读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3、走遍天下书为侣(更多请搜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6、梅花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9、鲸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4、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通过默读,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

    2、通过讨论学习,了解课文是运用哪几种表达方法来介绍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2.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11、《新型玻璃》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2.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15、落花生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

    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向你推荐更多范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人教版第九册)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优秀教师总结精选


    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4课时左右)(机动1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单(更多请关注)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教学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单元教学准备:课件、纸、剪刀

    课时安排

    1、轴对称………………………………………1课时

    2、旋转…………………………………………1课时

    3、欣赏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

    轴对称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篇:合格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合格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解答有关合格率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合格率的意义,根据其意义解决有关合格率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问题的资料卡、填有数据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他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课

    1、出示资料:甲牌:抽查50箱,43箱合格;乙牌:抽查60箱,52项合格。哪种品牌的罐头合格率高?

    学生讨论合格率的意思,在交流总结。

    根据合格率的意义解答问题。教师说明: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

    2、师生讨论:什么是成活率、出勤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

    三、练习

    1、做“试一试”中的题目,先说一说成活率是什么,再列式计算。

    2、出示“练一练”中的图表,分别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蓝色部分占整幅图的多少。

    3、出示质量检查部门对某市饮料质量进行抽查的情况记录表。计算各种饮料合格率的高低。

    4、统计学校当天各年级的出勤情况统计表,计算出勤率。

    四、总结评价: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合格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出勤率:出油率:成活率:

    教学反思:

    第三篇:这月我当家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这月我当家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3、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习用方程解决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和用算术方法解决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是本年级人数的40%。

    2、男生人数是全校人数德20%。

    二、新授

    1、出示家庭月支出统计表,让学生说出里面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

    2、找出里面所包含的等量关系时,并板书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或者算数是解答问题。

    4、学生交流总结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三、练习

    1、做72页“练一练”中的1、2题。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评价。

    2、做第3题,指明说出六五折的意思,并练习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这月我当家

    总支出钱数×40%=买食品的钱数

    ⅹ×40%=500

    教学反思:

    第四篇:倒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倒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分数乘分数算式导入新课。

    二、学习倒数的概念。

    1、利用投影仪出示下列算式。

    ×=2×=×=×10=

    ×5=0.2×5=7×=1×1=

    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

    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

    三、巩固目标。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订正,最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五、练习巩固。

    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

    六、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倒数

    a×=1(a≠0)

    教学反思: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18-122例1,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2)结合实例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回答实际问题;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根据提供的资料,能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1)将实际生活事例与课堂教学的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教学要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和认真仔细

    的学习品质。

    (2)应用生活实例进行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确定横轴、竖轴数据间隔,即选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正确描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多媒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大家来看看这是什么图?

    生:柱形图、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是一幅北京20xx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

    计图。

    大家还记得怎样画条形统计图吗?哪位同学来简单回答一下画条形统计图步骤?

    生:学生回答。。。。

    师:那么,要画一个较为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要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呢?生:要记得写表头、描点要到位、数据间隔要较为合适。

    师: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能看出哪组数据比较多。。。数据之间可以之间进行对比。。。能看出数量之间的增减变化(师:刚才有同学说能看出数量之间的增减变化,那么这幅图呢?)(要做有高有低的柱形图)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掌握得较为牢固。现在,老师要在这幅条形统计图做点改动,画出另一幅图来,请大家仔细观察。(在图上打点)

    大家看这幅图,老师把点打在哪里啊?(。。。。。。)现在老师把各点用线连接起来。现在老师把新画的图在另一张纸上画出来。大家知道这幅图叫什么名字吗?(。。。。。。)这幅图叫折线统计图。那么,这幅图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分析研究,探寻特点

    师:大家现在理解一下,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展示ppt:这是它的概念。。。。。。齐读

    “非典”呢,就是一种传播速度非常快的传染病,有致命性。。。。。。。师:现在同学们来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图中的信息。

    (一)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它们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

    相同点:有标题和制作日期;横轴上的数据代表日期,每个单位长度都表示5

    天;纵轴都表示新增病人的人数;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20人。(好眼力!)

    不同点: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然后

    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二)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说说折线统计图上的各个点表示什么?(2)

    (闪动第一个点)比如(第一个点)表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请2-3

    个同学说说)

    提问:相同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初步感知回答

    生:(1)简洁,画起来很方便(除了画图简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

    (2)折线统计图还能通过线段的起伏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

    或变化趋势。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

    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可以知道。)(看那个时间段线段斜的最厉害减少得就最快。)(相邻两点竖着比减少的格子越多,人减少得就越快。)

    (两点间的线段越陡,说明人减少得就越快。)

    师:好,请打开书119页,根据折线统计图分析问题,自行完成图下方的

    练习。

    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来的。

    (1)新增病人在()月()日最多,达到()人。以后人数在逐渐()。

    生:5月1日的人数是最多的,达到122人。因为5月1日的点与其他点比

    较是最高,所以人数最多。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在逐渐减少。

    师:新增病人在()月()最少,有()人。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怎样是增加,怎样是减少吗?

    (2)新增病人数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月()日到()月()日,

    减少了()人。怎样发现的?(善于观察比较的孩子。)

    生: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1日至5月6日,减少了52人。发现

    从5月1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相邻两个点的人

    数相减再比较可以知道。)(看那个时间段线段斜的最厉害减少得就最快。)(相邻两点竖着比减少的格子越多,人减少得就越快。)(两点间的线段越陡,说明人减少得就越快。)

    (3)根据变化趋势,预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数会怎样变化?

    生1: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会很少了,没有了。

    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是什么?

    生: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

    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师: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非典”疫情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诚成的抗击之下最终得到了全面的控制。

    师:对比前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书

    上有: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和趋势;如果有很多数据,折线统计图更简洁)。除了书上的那两个,还有别的吗?板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从折线统计图中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这句话划起来,齐读一遍。

    师:

    ?大家想学会画折线统计图吗?先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观看ppt里的演示,接着让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跟老师一起学

    画折线统计图。(在黑板上画)准备长尺,边画边讲解,讲

    详细点,特别是在确定数据间隔画网格线那,要详细讲

    解。画出较为美观的图。

    ?会画了吗?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画图步骤?

    ?大家来说说,你们在画图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地方是要

    特别注意的?先讨论一下。

    先看准题目要求和给出的条件,然后描点再连线。需要注意的是连线完了之后在你描的点旁边标上数字,连的线千万不能和“0”连起来,横轴纵轴都要写上名称。

    老师作一个小结。

    三、生活应用,巩固练习,反馈提高a、师: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折线统计图有哪些呢?(提问后出示ppt)如体温

    变化图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统计图、跑步成绩图。。。。。。。

    b、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

    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从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的半年中,长途交通客流量的变化。

    (3)家里一个昼夜用电量的变化。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四、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五、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翻到课本p125,做练习二十四的1、2题。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组成部分:点线段画一个图

    优点:简洁、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画图步骤:画网格线?描点?标数据?连线?写标题名称、制图日期

    欢迎阅读其他文章:

    分数乘法一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与购物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有趣的测量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迎新年

    教材p91-92《迎新年》

    教学目标:

    本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由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与面积计算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一活动目的是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活动一:完成调查表

    组织学生适当地先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知识内容,随后按顺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迎新年”的活动在呈现数据表后,可以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自己解答。而后,当场组织学生(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的方砖并列铺

    ②用边长50cm的方砖错位铺

    ③中间用边长为50cm方砖,四周用红色地砖

    ④用边长50cm的方砖斜着铺

    师生共同研究哪种方案好。

    四、实践应用。

    师:如果选30*30规格的或40*40规格的,又该怎样铺呢?请你来试一试。

    五、活动小结,发散联想

    师:通过本节活动课你受到什么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布置装饰家居时)还有哪些方面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铺地砖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2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课件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

    (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第四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数的大小2

    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什么叫通分,学会通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通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什么娱乐节目?

    生:非常6+1幸运52

    师:今天就让幸运带给我们五年级二班每个人好吗?在幸运52的幸运擂台挑战之前要知道我们班的课堂比赛规则:

    a.把我们班分成四大组,如果哪一组回答问题出色,或者回答问题积极相应加上两颗星。

    b.如果哪一组不听人家的回答则倒扣一颗星。

    c.最后看哪一组胜利相应进行奖励。

    [设计说明:这种比赛关键在平时,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分小组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我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分数大小比较)

    (二)小组探究,互帮释疑。

    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操场、教学楼的面积分别占学校总面积2/9与1/4。)谁能说说是操作的占地面积大?还是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生: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折纸、画图、想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

    [设计说明:部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教师欲擒故纵,乘势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引领学生开展研究]

    (三)、汇报讨论,教师解惑。

    师:谁来说一说,2/9与1/4哪个分数大?

    生1:我们这组用的是折纸法,把二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9份,取这样的2份;另一张平均分成4份,都取这样的1份,从纸上可以看出:

    12>……49

    [设计说明:有的小组用的是想象法,如吃大西瓜;还有用的是画线段图。老师根据课堂气氛和学生汇报的情况,如:语言组织、层次是否清楚等,老师可以给小组以加星以鼓励。]

    生2:以前我们学过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相同的分数,经我们组的一致讨论,将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师:那么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试做,汇报)

    生3:可以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92812==所以>43693649

    生4:可以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122212=>所以>488949

    [设计说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根据情况给相应小组加星,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师(小结):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就是通分。幸运挑战57比较和,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68

    生5:可以用5、7的公倍数35做分子,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变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6:可以用6、9的公倍数54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生7:可以用6、9的最小公倍数18做分母依据分数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通分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再比较

    师:同学们思考生6和生7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

    生8:生7的方法好,因为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这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各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大小按通分的方法我觉得麻烦,由于这两个分数都与1接近,可先用1分别减去以上两个分数,再比较所得差的大小,然后再判断原分数的大小。

    517111因为1-=,1-=,>。668868

    57所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的得到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今后我们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就不需要画图、折纸等方法了,那么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怎样比较?谁来完整的说一次。

    生10: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异分母分数通分后按分母相同的分数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实际就是一个小结,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学会条理化和系统化]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折纸3

    折纸——不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折纸》(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中培养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1435和和4639

    2、回顾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想的?

    +55

    1–77

    二、揭示课题37+2719+5911–1515555–1212

    111、出示例题:小华要用一张正方形纸的折小船,用它的来折小鸟,那么小24

    华一共用了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呢?

    2、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4、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5、请你估计一下,两次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想一想,这个算式要怎样计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板书)

    三、自主探索。

    1、认真看书自学p66页,然后在练习本上完成p66的试一试。

    2、同桌互相讨论、交流“如何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

    3、交流汇报。

    11(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24

    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归纳总结方法:

    1、指名板演,试一试,并根据计算发现什么?

    2、归纳计算方法:

    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看图填一填。

    2、数学小医生。

    24221314+==-==4610159542

    六、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找最大公因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比较图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5的倍数的特征1

    优质选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2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的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

    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 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篇二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及统计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援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教师的工作总结怎么写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整式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归纳得出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

    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①x+1;②;③πr2;④-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答:①错,应是?7;②错;?x2y3系数为?1,x3系数为1;③错,次数应该是1+3+2;④正确;⑤错,次数为2+3=5;⑥正确

    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整式(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常数项的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单项式与多项式归纳出整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

    3.初步体会类比和逆向思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

    难点:多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观察以上所得出的四个代数式与上节课所学单项式有何区别.

    (由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应肯定每一位学生说出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他们的口表能力.通过特征的讲述,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多项式的定义,教室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的多项式概念.上面这些代数式都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成的.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polynomial).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term).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constantterm).例如,多项式3x2?2x+5有三项,它们是3x2,-2x,5.其中5是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例如,多项式3x2?2x+5是一个二次三项式.

    注意:

    (1)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2)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教师介绍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以及常数项等概念,并让学生比较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的区别与联系,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例题:

    例1:判断:

    ①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为a3、a2b、ab2、b3,次数为12;

    ②多项式3n4-2n2+1的次数为4,常数项为1.

    (这两个判断能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多项式中项和次数的概念,第(1)题中第二、四项应为-a2b、-b3,而往往很多同学都认为是a2b和b3,不把符号包括在项中.另外也有同学认为该多项式的次数为12,应注意:多项式的次数为最高次项的次数.)

    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和次数:

    (1)3x-1+3x2;(2)4x3+2x-2y2.

    解:(1)三项,二次;(2)三项,三次.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

    (1)x3-x+1;(2)x3-2x2y2+3y2.

    解:(1)三次三项式;(2)四次三次式.

    例4: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条件.

    解:该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分别为n、1和常数,又多项式为三次,即n=3;而该多项式至少有两项3xn和1,当m?1≠0时,该多项式即为三项式,与已知不符,所以m=1.

    (让学生口答例2、例3,老师在黑板上规范书写格式.讲述例2时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前面的符号,多项式的次数应为最高次项的次数.在例3讲完后插入整式的定义: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integralexpression).例4分析时要紧扣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透彻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培养他们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多项式的定义,能说出一个多项式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几,分别由哪几项组成,各项的系数分别为多少,常数项为几.

    ②这堂课学习了多项式,与前一节所学单项式合起来统称为整式,使知识形成了系统.(让学生小结,师生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从学生已掌握的列代数式入手,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巧妙的引入了新知,介绍多项式的项、次数以及常数项的概念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接近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掌握了所有的概念后由学生自己举一些多项式的例子,这样更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后列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示范严格的书写格式,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体验一下老师是如何想的,如何来考虑问题的,然后由学生完成当堂课的练习,也可让一两位同学上黑板完成.要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

    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能根据角的度量比较角的大小,熟

    练进行角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图形世界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角度制的换算

    2、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角度制的换算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角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了角的有关知识,对角的概念、比较、度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这节课将进一步对角的概念、比较和度量进行规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用具: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放映一些生活中图形:时钟,教堂,足球射门请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时钟的分针和时针,教堂的屋顶,足球与门框,都给我们怎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们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出一个角,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

    角的概念

    师:我们如何给角下定义?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角下一个定义。生:角的两种定义:

    a、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上一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边;

    b、角也可以看成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学生小组活动思考讨论,组内统一意见,代表发言,最后比较各答案得出准确定义。学生对角的概念已初步接触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太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纠正、归纳)

    活动二

    角的表示

    师:如何表示一个角?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6面在关内容,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小组内讨论互助)

    生:角的表示方法有:

    1、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如:∠aob

    2、角的符号+一个大写字母,如:∠o

    (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

    3、角的符号+数字如:∠1

    4、角的符号+希腊字母如∠α

    师:在用这些方法表示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用“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用大写字母,顶点的字母应该写在中间;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表示。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细节: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在角上画一个小弧形。另外在角的表示中不能丢了前面角的符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当然,学生在归纳、表述的时候会出现不正确、思维不太严谨的地方,教师可给于适当的引导、纠正)

    尝试应用,反馈矫正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请分别表示出来。

    c

    2、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

    b

    b

    ∠1

    ∠bca∠3∠4abc

    ceda

    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三

    角的度量与比较

    ab

    师:点a、b、c表示足球比赛中三个不同的射门位置,请同学们:c

    1、先估测图中所示各个角的大小

    2、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与同学们交流度量角的方法3、射门角度越大,进球机会越大,请指出在图中哪一点射门最好

    4、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1、∠b最大

    2、∠a=28°∠b=91°∠c=45°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一对中,二合线,三读数”

    1、点b射门最好。

    2、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

    (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明白角的比较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估测、度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迁移新知

    试一试1、如图打台球的时候,球的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请同学们估测球反弹后会撞击图中的哪一点?

    (问题1以打台球为情景,因为台球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又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角的三种比较方法)

    2、(1)图中以oa为一边的角有哪几个?请按大小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aoc=∠aob+∠boc,∠aob=∠aod-∠dob。类似地,你还能写

    出哪些有关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o

    dac

    b

    (问题2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图,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述出有关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3、已知一条射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oc,使得∠aob=600,∠boc=300,求∠aoc的度数。

    (问题3的解答中,∠aoc有两种可能,不少同学只得出了一个答案:90°。表现出思维不太严谨,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角的度量单位,教学时应强调: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2)度、分、秒的进率是60(与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样)多媒体出示例题与练习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

    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角的比较与度量,角的换算。

    师: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交流与讨论,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角度的换算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p3081、2、3同时出示思考题“用一副三角板,你可以作出哪些特殊的角”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能根据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

    教学难点:法则推导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点o上.

    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看看它以相同速度沿不同方向运动后的情况吧.

    二、探究新知

    1、接上问题

    (1)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

    可以表示为2×3.

    (2)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

    可以表示为(-2)×3

    (3)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

    可以表示为(+2)×(-3)

    (4)如果它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可以表示为(-2)×(-3)

    由上可知:(1)2×3=6;(2)(-2)×3=?6;

    (3)(+2)×(-3)=?6;(4)(-2)×(-3)=6;

    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三、新知应用

    例题:

    在有理数中仍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练习:

    1、直接说出下列两数相乘所得积的符号.

    1)5×(?3)2)(?4)×6

    3)(?7)×(?9)4)0.9×8

    2、计算:1)(?3)×(?9);2)(?

    3、计算:)

    ×.

    1)6×(?9)=.2)(?4)×6=.

    3)(?6)×(?1)=4)(?6)×0=.

    5)×(?)=6)(?)

    ×=.

    7)(?1)×(?2)×38)(?4)×(?0.5)×(?3)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答案:1、1)负;2)负;3)正;4)正

    2、1)27;2)?

    3、1)?54;2)?24;3)6;4)0;5)?

    四、小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

    6)?;7)6;8)?6

    有理数的乘除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确定;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请同学们先合作做个游戏:用9张扑克牌(可以替代的纸片也行)全部反面向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看看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

    结果怎么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4)×(?5),二、探究新知

    (?2)×(?3)×(?4)×(?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利用所得到的规律,看看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反面向上为负,正面向上为正,开始时9张全反面向上,即全为负,积为负,每次翻2张,即每次改变两个符号,而改变两个符号不会改变积的符号,所以积始终为负,但如果是全正面向上,则积是正,这是做不到的.)

    三、新知应用

    1、计算:

    ①[(?2)×(?6)]×5;②(?2)×[(?6)×5];

    ③[

    ×(?)]×(?4);④×[(?)×(?4)];

    ⑤?9×(?11)+12×(?9);⑥(?9)×[(?11)+12]

    解:①[(?2)×(?6)]×5=12×5=60

    ②(?2)×[(?6)×5]=(?2)×(?30)=60

    ③[

    ×(?)]×(?4)=?×

    (?4)=

    ④×[(?)×(?4)]=×

    =

    ⑤?9×(?11)+12×(?9)=99+(?108)=?9

    ⑥(?9)×[(?11)+12]=(?9)×1=?9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与结果,把你的发现相互交流交流.

    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归纳、总结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

    四、小结

    1、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确定.

    2、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整式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

    2.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正确合并同类项.

    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

    ⑴、5个人+8个人=

    ⑵、5只羊+8只羊=

    ⑶、5个人+8只羊=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学生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方面可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分类的思想方法.)

    2、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100t+252t=(100+252)t=352t

    3、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8x2y,-mn2,5a,-x2y,7mn2

    ,,9a,-,0,0.4mn2,,2xy2.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同类项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8x2y与-x2y可以归为一类,2xy2与-

    一类,-mn2、7mn2与0.4mn2可以归为一类,5a与9a

    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可以归为也可以归为一类.8x2y与-x2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是1;同样地,2xy2

    与-

    都是2.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similarterms).另外,

    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

    2.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地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3x与3mx是同类项.()(2)2ab与-5ab是同类项.()

    (3)3x2y

    与-yx2是同类项.()(4)5ab2与-2ab2c是同类项.()

    (5)23与32是同类项.()

    (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

    例2:游戏:

    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

    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

    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

    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种形式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一定的尝试后,能得出只要改变单项式的系数,即可得到其同类项,实际是抓住了同类项概念中的两个“相同”,从而深刻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3x-2y+1+3y-2x-5;(2)3x2y-2xy2

    +xy2-yx2.

    解:(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

    (2)3x2y

    与-yx2是同类项,-2xy2

    与xy2是同类项.

    例4:k取何值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解:要使3xky与-x2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k=2.所以当k=2时,3xky与-x2y是同类项.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打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作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

    3.合并同类项

    我们知道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因此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利用运算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前面就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化简式子100t+252t的;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例:找出多项式3x2y-4xy2-3+5x2y+2xy2+5种的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

    解:原式=3x2y+5x2y?4xy2+2xy2+5?3=(3+5)x2y+(?4+2)xy2+(5?3)=8x2y?2xy2+2

    根据以上合并同类项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②这堂课运用到分类思想和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③学习同类项的用途是为了简化多项式,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基础.

    ④要牢记法则,熟练正确的合并同类项,以防止2x2+3x2=5x4的错误.

    ⑤从实际问题中类比概括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更多好范文请关注)并能运用法则,正确的合并同类项.

    第二课时: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整式的加减.

    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2.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总结: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例题

    例1.化简下列各式:(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整式加减

    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内容,它们是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

    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1:计算:?2y3+(3xy2?x2y)?2(xy2?y3)

    解:原式=?2y3+3xy2?x2y?2xy2+2y3)=xy2?x2y.

    (本例让学生体会整式的加减实质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更新)

    例2:求整式x2?7x?2与?2x2+4x?1的差.

    解:原式=(x2?7x?2)?(?2x2+4x?1)=x2?7x?2+2x2?4x+1=3x2?11x?1.

    (本例应先列式,列式时注意给两个多项式都加上括号,后进行整式的加减)

    提问:对于以上例题在化简时进行了哪些运算?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步骤: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四、课堂小结

    1.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2.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3.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①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

    3、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

    4、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培养并提高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看下面的故事: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他想,天天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

    学生交流讨论并计算,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2、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

    二、合作探究

    我们学过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知道边长为a的正方形面积为a?a;我们还知道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可简记为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可简记为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即,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接下来引入乘方的概念: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当指数是1时,通常省略不写.

    三、新知应用

    1、将下列各式写成乘方(即幂)的形式:

    1)(?2.3)×(?2.3)×(?2.3)×(?2.3)×(?2.3)=.(?2.3)5

    2)(?)×

    (?)×(?)×

    (?)=.

    (?)4

    3)x?x?x????x(20xx个)=.x20xx

    2、计算:

    1)(?3)4

    2)(?)3

    3)(?5)34)()2

    解答:1)(?3)4=(?3)×(?3)×(?3)×(?3)=81

    2)(?)3

    =(?)×(?)×

    (?)=?

    3)(?5)3=(?5)×(?5)×(?5)=?125

    4)()2

    =

    从上题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归纳: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3、思考:(?2)4和?24意义一样吗?为什么?

    4、混合运算:

    在2+32×(?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种运算.(三种,加、乘、乘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上面这个式子应该先算、再算、最后算.教师总结,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

    1)、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四、小结

    1、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有理数的乘方(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2、能力目标: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科学记数法

    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000千米

    富士山可能爆发,这将造成至少25000亿日元的损失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000000米/秒;

    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100000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考虑到10的乘方有如下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一般地,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

    6100000000=6.1×1000000000=6.1×109.[读作6.1乘10的9次方(幂)]

    象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也就是把一个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的绝对值<10的数,n的值等于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

    二、例题

    例1、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1000000;(2)57000000;(3)123000000000

    解:(1)1000000=1×106

    (2)57000000=5.7×107

    (3)123000000000=1.23×101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注意:一个数的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数,同样也有非常小的数.本节课强调的是大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实际上非常小的数也同样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本章引言中有1纳米=109米1,意思-

    是1米是1纳米的10亿倍,也就是说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一.用表达式表示为1米=109纳米,或者1

    纳米=米=米.

    三、课堂练习

    1.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30060;(2)15400000;(3)123000.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2×105;(2)7.12×103;(3)8.5×106.

    3.已知长方形的长为7×105mm,宽为5×104mm,求长方形的面积.

    4.把199000000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99×10n3的形式,求n的值.-

    课堂练习答案

    1.(1)3.006×104;(2)1.54×107;(3)1.23×105.

    2.(1)100000;(2)7120;(3)8500000.

    3.3.5×1010mm.

    4.n的值为11.

    四、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相关推荐
    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 【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依旧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在平时教学时还需要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可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比较好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3篇优秀文章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本文是初二英语教师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