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6

    202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小编筛选出来的这篇“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章绝对值得你一看,如果这个网站对你有所帮助请务必动手收藏一下。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演算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比较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 计算 ,除了直接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两数差可以转化成两数和,所以还可以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把“ ”看成加数,按照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当我们对差与和加以区分时,两个公式是有区别的,区别是其结果的中间项一个是“减”一个是“加”,注意到区别有助于计算的准确;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差与和不加区分,全部理解成“加项”时,那么两个公式从结构上来看就是一致的了,其结构都是“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注意到它们的统一性,有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特点,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学习运算,除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平时注意训练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的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讲解

    温故知新

    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共同归纳总结出两条判断的思路:

    1.对原式进行运算,利用运算的结果来判断;

    2.不对原式进行运算,只做适当变形后利用整体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利用整体的方法判断,把 看成一个数,则 是它的相反数,相反数的奇次方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相等。

    总结归纳得到: ;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哪种算法最简洁。

    例2计算:

    (1) ; (2) .

    例3 计算:

    (1) ; (2)

    训练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进一步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

    (3) ; (4)

    2.计算:

    (1) ;(2) .

    3.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2(3)、(4),3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xy46.41(xx5.646.4 )xx5.646.4与xy46.4比xy5.62较而由(2)可得yx5.6(3)。把(3)代入(1)。xy46.4中的y就是x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

    15xy9例1:解方程组 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 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 ,必然事件有 ,不确定事件有 。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 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 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

    A 2/9 B 1/3 C 4/9 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

    A 0.34 B 0.17 C 0.66 D 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

    A 3/10 B 7/10 C 2/5 D 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 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 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 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 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第一节 轴对称现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会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风景秀丽的漓江山水,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生动形象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图片美吗?那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图片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轴对称现象。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特征,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PPT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检测

    1.(1)如果把 个平面图形沿着 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2)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呢?

    2.(1)如果 个平面图形沿 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2)同样,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理解呢?

    3.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互动释疑

    1.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第一组 第二组

    请探究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个图形 个图形

    联系 1.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 。2.都有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 。

    弄清楚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它们都有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2、请找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星 圆

    归纳: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②一个图形有多条对称轴时,它们相交于一点。

    3.如图有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组成“L”型图案.

    (1)请你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改变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各小组都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老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1、下列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下列四组图片中有哪几组图形成轴对称?

    3、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4、下面的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5、中国的汉字也十分注重对称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的一半?

    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上颜色.若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共有( )种,请在下图中画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7、下图是由一张纸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到的,展开折纸,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想,再拼一拼。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5.1第1、3题

    (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2.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3.注意改进方面:如给学生分组,把握教材的难度和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调控,备课要细致等,以利于后面的教学。

    板书设计

    5.1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x场,根据题意得

    解得

    x=18

    则 20-x=2

    答:这个队胜18场,负2场。

    新课: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y=20说明y=20-x,将第2个方程

    2x+y=38的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 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3 (2)3x+y-1=0

    例2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例3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第3题

    第4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相似变换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的现象,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变换,进而探索相似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认识相似变换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教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拓展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

    2、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图形)。

    3、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教材重点:认识相似图形和相似变换,会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图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2、 教学难点:了解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F和F’(运用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从图形的形状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形状一样;也可能从图形的大小上去描述,例如图形的大小不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思考,回答要全面。

    二、细致观察、认识特点

    由图形F到F’,哪些改变了,哪些没有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填入下列的两个空格中。

    形状: ;大小 。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及相似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作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相似变换后得到的像,称它为相似图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图形。

    并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如:按不同比例尺画的地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东西与原东西。

    让学生举一些在观察生活中的相似变换的例子。

    如:相片的放大,缩小等。

    例1:如图,把方格纸中的图形作相似变换,放大到形的2倍,并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变换后所得的像。

    图形

    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的概念及其相似图形的特点来解答这个问题。

    1、 取特殊点的方法,在这个方格纸内确定图形的一些特殊点的对应点的位置。然后将它们按原图形的形状用线段连结起来,就得到所得的像。

    通过上述的练习,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个角的大小改变吗?请举例说明。

    2、 将一个图形作相似变换时,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改变吗?怎样改变?

    由学生小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然后归纳出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

    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的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补充例题:已知,如图从 ABC 到 A’B’C’是一个相似变换,OA’与OA的长度之比为1 :2

    (1) A’B’与AB的`长度之比是多少?

    (2) 已知 ABC的周长为16cm,面积为18cm2

    分别求出 A’B’C’ 的周长和面积。

    A

    A’

    B’ O C’

    B C

    (补充此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应用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解决问题,也为今后学习相似形打好基础)

    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

    1、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如何作出按要求相似变换后的平面图形。

    3、 相似变换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两幅优美的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通过让学生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似的图形及相似变换的例子;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结合相似变换概念及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后,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中,解决后,要善于归纳规律,从而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归纳出相似变换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相似变换,体现了数学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本设计按“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设计的立足点。

    2、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首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然后运用它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探寻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规律

    (一)情境引入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丹凤地图的实际情境探索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2、如图,已知A(–2,–3),根据下列条件,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平移后的点,写出它们的坐标,并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变化.

    (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

    (2)将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

    (3)将点A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3;

    (4)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4;

    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明确:将哪个点沿着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单位后,得到的是哪个点.

    3、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点的左右平移点的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点的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4、点的平移的应用.(见课件)

    5、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点A(–4,2)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2)点A(–4,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3)点A(–4,2)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4)点A(–4,2)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6、逆向思维:由点的变化探索点的方向和距离

    (1)如果A,B的坐标分别为A(-4,5),B(-4,2),将点A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将点B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2)如果P、Q的坐标分别为P(-3,-5),Q(2,-5),将点P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将点Q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3)点A′(6,3)是由点A(-2,3)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点B(4,3)向______________得到B′(4,5)

    7、应用平移解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七年级数学教案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

    第10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

    二、建立模型。

    1.怎样设未知数?

    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答案。

    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

    三、练习。

    1.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

    (2)80班共有6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3)已知关于求x、的方程,

    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2.P38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五、作业。

    P42。习题2.3A组第1题。

    后记:

    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

    第11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新课。

    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探究: 1. 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三、练习。

    1.建立方程模型。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

    【2023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