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5篇)
  •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1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5篇)。

    这里为您提供了本篇“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栏目小编将会持续发布更多信息,请您继续关注网站。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用心准备的,因此需要老师亲自抽出时间来完成。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第33页例2应用题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德育: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学具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38-452-20xx-682-60

    二、新授

    1、教学例2

    让学生先摆6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

    2、练习做一做

    3、教学例3

    投影出示实物图,理解题意

    学会方法进行练习

    三、小结

    我们先想哪个数比较多,再想较多的数是哪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相同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数多的。

    四、达标测评

    37页1-3题

    板书设计:第七节:应用题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课后评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推理能力。

    德育:认真分析动脑思考

    教学重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小平做10朵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20朵黃花红花比黃花少做多少朵?

    (2)一班同学浇树浇了6棵一共浇了多少棵树?

    杨树6柳树柳树比杨树多少棵?

    (3)小丽读一本书已经读了8页

    还剩6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让学生读题后,选择合适的问题,再解答出来。

    篮子里有桃子50个,桃子30个()?

    如果苹果和桃子50个,桃子30个()?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1、出示例3

    找出问题同时列式计算

    篮子里有苹果和梨一共50个,桃子30个()?

    三、小结

    四、达标测评

    1、做一做-

    2、口算:

    80-3040+5046+208+1950+15

    7+1347+658-3032+577-70

    板书设计:第十三节:根据条件问题(二)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6-8题,第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单元学过的所有应用题及练习形式的整理和复习

    能力:使学生掌握加减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减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做6-8、10题

    二、应用题

    1、一本连环画有24页,(),还有多少页?

    2、一年二班共有45名同学,男同学有25名()?

    3、()卖出去30条,还剩多少条?

    三、回答下列应用题

    1、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

    2、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

    3、比76大的连续的5个数分别是多少?

    四、同学们去春游,一年级去60人,再去60人就和二年级同样多,二年级去了多少人?

    五、被减数:28487559

    减数:86820

    板书设计:第七节:练习课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四、元、角、分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时间:

    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数。

    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方法:讲解法

    教具:小黑板、数位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数位表写13

    问:这个数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十九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0里面有几个一?

    二、新授:

    1、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我们以前所学的数都没有超过20的,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怎么办?所以我们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认识100以内的数,这节课的任务是要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和100以内数的组成。

    2、例1、

    (1)引导学生数小棒,一根一根的数,数10根捆一捆。说明:10个一是一十。

    (2)100根小棒有几捆?一捆是几根?

    (3)10根10根地数小捧,数完后把10捆小棒用小绳捆在一起。说明:10个十是一百。

    3、例2

    (1)数小棒从二十五数到三十二,32根小捧是几捆?又几根?

    刚才数小棒数到二十九的后面是数多少?

    (2)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八十九数完数多少?九十九数完数多少?

    (3)完成例2下面做一做

    4、例3

    出示35根小棒有几捆几根?3捆是几个十?5根是几个一?

    (2)完成2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完成1-4题。

    板书设计: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第一课时:数数、数的组成

    十个

    位位

    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jk251.cOm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合集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的精品文章,经过本页的阅读你会对相关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右行,应是*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右行呢?又应*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

    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情感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左、右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左手和右手,写字的那只手是右手。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上课前请同学们帮老师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两棵小树十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中了。猜对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这只手是哪只手?那么另外一只手又是哪只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同学们学习左右。(板书:左右)同学们,这两个字长得挺像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分清这两个字呢?(课件出示左、右)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办法。左公公爱做工,右婆婆爱动口。好记吧!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

    小游戏:我是机器人。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

    我老师奖给大家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探究左右位置与顺序。

    (1)、(课件演示:摆放文具。)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弄清了咱们自己身体上的左右。但是小明和小红在课桌上摆好了文具,想考考咱们班同学观察物体位置的能力,同学们敢不敢迎接他们的挑战!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

    (2)师: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平时,老师要求大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你看这些小朋友遵守规则了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发言,意见不统一。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上楼,右边的同学排成一列下楼。

    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上楼的同学的右边在这一边,下楼的同学的右边和上楼的同学的右边是反的,在这一边。所以平时上下楼时就不会相撞,就不会发生危险。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上下楼梯的小朋友,他们遵守规则了吗?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位置关系的认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相对位置关系的认识。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能用左右正确描述出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用左右对物体位置描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一年级学生认识规律是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根据这一规律,我将这个教学环节分为两步进行:

    首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谜底的揭示引出对双手的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在平时,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左手和右手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接着进行小结:右手和左手是一对好朋友,她们配合起来能帮我们做许多事情,大家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用手指出所说部位。就在学生动口说、动手指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二、参与活动,充分感知身边群体的左右位置。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3个活动内容。

    第一,自己动手收拾桌面,并说一说是如何摆放书本和文具盒位置的。收拾桌子,这是每个学生每天要做的事,而要求用数学语言描述出东西的位置,这就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在有意识的操作中建立起了左和右的概念,同时也渗透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二,进行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由一人向大家说出自己好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其他人根据班里座位情况找到这名同学。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游戏,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出好朋友的位置,可以说:这名同学左边(或右边)有几个人,也可以说是从左数(或从右数)第几名同学。学生在出题解答中进一步建立起了左右位置的方位感。

    第三,看图说位置。我出示这样一幅情景图:森林王国正在举行音乐会,看小动物们表演得多认真呀,上面有你喜欢的小动物吗?你可以把它在队伍中的位置说出来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经历了前面2个活动中具体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和相互交流,要完成这样一道数学题,应该是毫不困难的,可能有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法,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逐层提高、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组织游戏,突破难点,感知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当教学进行到这里时,学生会感到一些疲倦和厌烦。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同桌间对面站好,跟随口令来做出相应的动作:举左手,举右手;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两人右手握一握。游戏进行两遍,第一次摸自己,第二次摸对方。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由于两人面对面站立,在方向上自然是相反的,学生经过游戏及相互交流,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左右位置是有相对性的。

    随后让学生观察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教师要鼓励学生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句子,每个学生都会努力去找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答案,也就有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左和右,这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四、创设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每个孩子都爱看电影,所以我将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成了一个找座位号,看电影的实践活动。我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引导学生观察排数及座位号的排列规律,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完成知识准备后,活动开始:让学生根据发到手中的票自行进场找座位,在活动中要互助鼓励,其中也渗透了公德教育。为了检查效果,我安排了同桌互查,及时纠错。一段龟兔赛跑的动画片,不但使课堂气氛更愉悦、轻松,同时动画片内容还体现了前后位置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做了铺垫。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4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导学案

    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能确定的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自己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会确定左右位置关系,空间观念培养,位置相对性。

    教学设计思路: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借助文具的摆放,使学生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物品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前导入:游戏:前后、上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你经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我用左手干,我用右手干的句式练习表达。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自主探究

    感知群体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在全班小朋友中,你能找出第一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是谁右边又是谁快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同桌合作,感知群体中的左和右。

    说一说,摆一摆:请你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好学习用具。学生动手操作,边说边摆,进一步感悟物体的左和右。

    三、进一步探究,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呢

    教师举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学生根据教师设疑,展开讨论。

    全班交流。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师生共同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四、实践应用

    巩固掌握: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你看看小女孩是靠哪边走的,小男孩是靠哪边走的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观察(第61页第3题)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同学们各持已见,到底是在哪一边呢我们亲自来试一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上下楼活动)女同学上楼,男同学下楼,然后交换上下楼。

    五、教师小结: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有秩序的走,这样才能减少意外。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能确定物品左、右的位置顺序,会用左、右来描述物品的相对位置。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文具(铅笔、橡皮擦、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们。

    2.刚才我们鼓掌用的是我们的左右手。

    3.今天我们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各书空三遍。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方向举起右手)。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情?再举起你的左手,你会用左手做哪些事情?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边找,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就指到哪儿行吗?小学教案课件网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课间左右操。

    3.课间左右操

    我们一起来做左右操!

    伸出我的左手,左手左手左手

    伸出我的右手,右手右手右手

    拍拍我的左肩,左肩左肩左肩

    拍拍我的右肩,右肩右肩右肩

    拉拉我的左耳,左耳左耳左耳

    拉拉我的右耳,右耳右耳右耳

    跺跺我的左脚,左脚左脚左脚

    跺跺我的右脚,右脚右脚右脚

    三、巩固练习。

    1.师提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学习用品。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2.完成课本的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谁愿意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生说,师补充。

    教学反思:

    《左右》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可能是不认识那两个字,也可能分不清左右,我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印象,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体验。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确定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告诉你上下楼梯时该靠哪边走吗?(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上楼梯图)问:你知道他们应该走哪边吗?怎样就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知识。

    1、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师:对我们来说,手的功劳可大了!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平时我们经常用右手写字,吃饭时拿筷子,老师提问时用右手举手……用左手压住本子,吃饭时拿碗……)

    师:是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呢?

    (学生回答: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左腿右腿,……)

    小结: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多媒体出示)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做游戏。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不过,做游戏时一定要认真听,同时还要考考你的动手能力喔!(多媒体出示)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

    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

    左手拍拍右手,右手拍拍左手。

    左手拍拍左腿,右手拍拍右腿。

    左手摸摸右耳,右手摸摸左耳。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1)找邻居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的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注意,有的同学只是左边有邻居,有的同学只是右边有邻居,一定要分清哟!)

    小结:观察物体在左还是在右,要以观察者的左右为标准。在观察者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在观察者的右手边就是右边。(多媒体出示)

    (2)、整理书桌。

    师:请把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右面,铅笔盒放在书桌的左面。

    (3)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解决中运用,体验生活。

    师:讨论:

    ①指名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游戏。

    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右手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③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④为什么?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师小结:如果我们面对面,你的左边就会对着我的右边,你的右边就会对着我的左边。(多媒体出示)

    (体验握手感受相对性)

    师:握手是一种礼节,通常用右手,请个同学来和老师示范一下。

    师:不仅是上下楼梯,我们的车辆也是这样,靠右行驶,我们走路也应该走马路右边……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四、基础练习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图片,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能力提升题(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收获吗?(指名回答)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3.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拍手歌的游戏。

    学生边唱边拍手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小猫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刚才我们拍掌用的是什么?

    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举起和老师方向相同的手,这只手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生:右手写字,左手按本子;右手拿筷子,左手端碗;......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生:右脚左脚,右眼左眼,右腿左腿,......

    【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确定左右奠定基础。】

    3.揭示课题:左右。

    请小朋友么记住,左字下面是个工,右字下面是个口。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双手拍拍放下来。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游戏,充分体验自己的左右,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教室里,第一排中最左边坐的是谁?最右边是谁?

    第二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是谁?

    3.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同桌的孩子相互说一说,请一、两个学生向大家汇报。

    4.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

    (出示铅笔、橡皮擦、直尺、文具盒、书的图)

    提问: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呢?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直尺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同桌的相互说一说。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通过摆、数、说,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训练学生的操作、观察、语言表达能力。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站,举右手。问: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学生可能会判断错误。

    【设疑,引起学生的注意。】

    2.老师的右手在这边,而你的右手在那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右手和我们的右手是相反的。

    生:老师转过去,或者我们转过去,举的手就一样了。

    转过身和学生方向相同,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站的,因为方向相反,所以举的右手刚好相反。

    3.游戏:

    ①学生和老师面对面站

    ②同桌的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伸出你的右手握握手,伸出你的左手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4.我们走路一般靠哪边走?是靠谁的右边?上下楼梯要靠哪边走?

    ①(录像片段:两个学生上下楼梯的)

    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们都是右手靠着楼梯的。

    生:他们是面对面的,虽然方向不一样,但都是靠右走的。

    ②(录象片段:一个学生正要上楼)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③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录象片段:两人相撞)

    我们走路、上下楼梯都靠右边,有秩序的走,注意安全。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更清楚的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并进行安全思想教育。】

    四.用左右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你能用今天学的左右来介绍我们的教室的左边和右边有些什么吗?

    2.在教室里任意选择一个位置,给你的好朋友说说前、后、左、右各是什么?

    两人一组,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选一个位置,介绍四周的物体。

    请两组同学上来给全班介绍。

    3.(计算机出示一间活动室图,淘气站在中间,他的前后左右各有一样玩具。)

    当淘气转向不同方向时,说说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玩具。

    【结合具体的场景,体会前、后、左、右等方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活动中来,学习身边有用的数学。】

    4.游戏:开火车

    今天森林要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我们已经派出小火车去接他们了。不过,现在缺少一名能干的小司机和一名指挥交通的警察。

    司机在警察的指挥下,通过向左、向右转弯,把分散在教室里的小动物送到运动会。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空间概念。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探究案

    一、自学释疑

    结合身边的实物,找到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左右?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右手

    同学们我们发言时,举的是那只手,请你举起来。这只手就是右手。

    探究点二、做动作记右手,

    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左动作。

    (1)用你的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2)伸出你的右手与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3)模仿老师行队礼。

    探究点三、认识左手

    同学们我们发言时,举的是那只手,这只手就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

    伸出你的左手与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探究点四、区分左右手

    (1)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

    (2)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左手做什么?

    (3)再说一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4)跟老师说儿歌: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探究点五、区分左右面

    (1)听口令做动作: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找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坐在你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

    (3)整理书桌:请把铅笔盒摆在书桌的上面。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左面。

    (4)小游戏:请大家起立,站到书桌的右侧。

    (5)按要求摆一摆: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左右,通常我们回答问题时举起来的手,是我们的右手,这一方向就是我们的右方。另一只手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左方。

    放学后请仔细观察,看看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它?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随堂检测

    1、按要求,说一说。

    (1)蚂蚁怎么走才能到南瓜处。

    (2)蚂蚁怎么走才能吃到苹果。

    (3)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来回答吗?

    2、说一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3、指一指,他们应该靠哪边行走呢?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0

    请下载附件:1、《上下、前后、左右》(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猴、大象、公鸡、狮子、小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请下载附件:1、《上下、前后、左右》(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数学《左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共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本课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是本单元的训。

    三、说学生

    从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性的活动。知识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学习中对左右的知识有一定的感官体验,这些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所以课堂伊始我通过谈话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较为自然的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如果你愿意请举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随着学生的举手,我相机引入本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1、我说你做。感知左右。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自身的左与右,再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对左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区别左与右。

    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摆一摆,说一说。探究学习物体的左右与顺序。

    通过“听口令摆一摆学具,再打乱顺序重新摆一摆,并说一说、问一问”等环节的设置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又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通过同桌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进而让学生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再通过“小判官”游戏及与老师面对面一起做动作的活动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帮小猫找小兔子的家,满足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积极性,使学生知道确定左右要有一个标准,通过组织学生在教室模拟上下楼梯的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练习。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因此,我在讲授完新知后,立即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同时相机对学生进行走廊行走右侧通行的习惯培养训练。

    (五)检测

    课后题第三题作为测试题,能够有效的反应本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应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

    清晰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的板书力求做到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数学教学的思想性。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

    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B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评: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而说的。所以在描述某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它在谁的左边(右边);在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时,应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5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评]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

    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左右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你们喜欢这节课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体会吧!

    探究活动

    [优质课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思考最新范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课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思考最新范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本节课中,我试图只作为一名引导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亲身的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课件14篇


    教师的工作之一是撰写教案课件,当然,在这些教案课件中的内容必须非常出色。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反应来得出结论。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一年级数学课件”文章,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可以让您更深入地了解某个领域!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内容: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6、7的加减法正确迅速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棒图,小黑板,水果图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颗智慧星打算奖给同学,同学们看一看,有几颗星星?

    出示5颗星星还有一颗忘了拿出来,看看现在有几颗?

    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说板书算式:5+1=6

    将展示图倒过来还能怎样列式?生说1+5=6

    二、新授

    1、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来摆学具,然后看着图写出算式(拿出6个)

    谁来说说你们组写出了几个加法算式?

    老师这里有7朵小红花,发给同学们,(师板书虚线,虚线表示从中去掉,你能看图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写算式,谁来说说你的算式,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2、分组活动

    分组摆学具并写算式

    3、课后练习45页看图写出算式

    4、师出示图看图想一想,你能怎样列式?

    三、练习

    1、在田字格里写算式

    只写半格注意书写整洁

    2、46页做一做,49页5、6、7

    四、语言练习

    说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

    在上6、7的加、减法时我跟同学们讨论一道看图列式,一幅图上左边画着1朵花,右边画着4朵花,问怎么列算式,同学们回答了很多种方法,我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

    下来我仔细的反思了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吗?经过跟有经验的老教师讨论,我最终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比如:“左边的花+右边的花”或是“总共的花-左边的花”等等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如:第一步,先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说明理由。第二步,由学生评价。第三步,找出比较符合题意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 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知道口算时“要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同时也较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学的这些都为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说学生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且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本班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正确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进位原理,提高计算能力。

    五、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热情,孩子们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景图

    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呈现的是带孩子们游玩的情景,接着带孩子摘苹果,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知。接着让学生说出243,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两位小朋友为大家准备矿泉水这个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计算,询问孩子:249到底是不是等于33,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算出249等于多少。然后板书课题,引出了新知。这样的设计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想去游乐场吗?(想)那就跟我来吧。你们看,这是游乐场。这里有魔天轮,这里有跷跷板乐园,还有划船乐园呢。咦,一群小朋友在树下干什么?我们去看看吧。原来树上挂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摘吗?(想)那好吧。先来摘这个苹果。(挑学生口算,摘苹果)师:对不对呢?(对)全班来,好真棒!(对了)

    谁能告诉老师243,你是怎么算的呢?(先算43=7,7再加20等于27)对不对?(对)真好!在游乐场里,有两位小朋友正在为大家准备矿泉水。

    箱子里有24瓶矿泉水,又买来了9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非常好!谁会列算式?(249=33)你们

    说等于几?(33)到底249是不是等于3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地算出249等于多少?你们有信心吗?(有)

    (二)操作实践探索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摆小棒

    左边摆上24根小棒,右边摆上9根小棒,你能用小棒算出得数吗?

    孩子遇到了249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接着同桌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然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摆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

    (1)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从13根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204

    13

    (2)从9根里抽出6根放在4根那里,捆成一捆,20加10,再加3就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63

    30

    (3)把24分成23和1,1和9凑成十

    展示算法

    249=33

    231

    10

    (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快捷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总结

    好,下面同学们把小棒收进袋子里,动作快一些。同学们,24加9,刚才大家想了几种算法?(3种)

    教师归纳第一种算法。我们看第二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真棒,把24凑成十)第三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9)在这3种算法里,你觉得哪一种算得很快?(第3种,因为……)(我喜欢第1种)有没有人喜欢第2种?(我喜欢第二种)

    在这3种算法里,有先算出整十,也有先凑成整十的,为什么都有整十?(因为用整十加起来好计算)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1)出示课件:游乐场有一些蘑菇,左边有35朵蘑菇,右边有7朵蘑菇。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谁会列算式?(357=42)对不对?(对)真棒!谁能

    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我是把35分成30和5)很好,还有其它的算法吗?(――)还有吗?(——)哦,非常好。掌声表扬。

    (2)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跷跷板乐园。有18人在跷跷板乐园里玩,又来了8人,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188=26)对吗?表扬一下。

    (3)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划船乐园。划船乐园里有手划船9条,天鹅船56条,一共有几条船?谁会列式?(569=65)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

    (4)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书上的62页,大家打开书看一看例2。好,请拿出笔,认真地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做好的同学请坐正!做好了吗?(做好了)我们对一下答案。(对)全班同学鼓掌,祝贺自己。真好!

    (5)好,小朋友们赶快合上书,游乐场里还有更好玩的地方等着大家,你们想去吗?(想)

    看,这是水陆岛,你们想到岛上玩吗?(想)水陆岛上可好玩啦!你们必须选好路线,算对口算,才能安全地到达岛上。否则,就会掉进河里,撞到大鲨鱼,准备好吗?我们从1号开始,全班一齐读(428=50)正确!接下去你会选择几号?(2号)我们一齐读(446=50)二号卡片为什么没有变成绿色?(因为后面没路了)可见我们上当了。好,赶快回来走3号呀。接下去走几号呀?(4号、5号)接下去走几号呢?(走6号、7号、8号)真好!10号草地填或-,你们猜应该填什么?(加号)564=60,60大于57,祝贺大家!我们勇敢地闯到了水陆岛。我们上岛玩去了。

    通过以上的练习,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什么叫进位?找一个学生说。

    请大家仔细观察243、249一个等于二十九,一个为什么等于三十几呢?(因为4加9等于13,超过10,以要进位。)对,4加9等于13,超过十,应该向哪里进位?(向十位进位)243=27,43=7,4加3不满十,所以不向十位进一。4加9已经满十了,所以要向十位进一。

    四、自主尝试,发散思维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今天我们学习了进位加法,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处呢?

    老师有20个苹果,要分给大家吃。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6人,够不够分?(不够)为什么?

    现在是春天,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同学们看,老师准备带大家去春游,其中大车要坐28人,中巴车要坐19人,小车要坐3人。那大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283=31,是31人)那中巴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193=22,是22人)

    (这样的教学巩固了今天所学知识,提高孩子计算兴趣,形成课堂高潮)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进位原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3)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关于 “数与代数”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课标的相关陈述为教学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性的经验,把数位概念和写数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对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操作、探讨、讨论等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数感。

    3.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会书写20以内各数,但对数位的认识及表示的意义还是第一次接触。

    学习目标

    1.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

    2.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评价任务

    1.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写数的方法步骤,观察计数器说出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不同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写数,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2捆一捆加三根一捆加一根

    同学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环节二

    教学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计数器

    (观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写两个数,四个人一组,一人摆小棒,另一人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通过共同探索,让学生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环节三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二十十七十四十九十一十六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201617151112

    3、给小马虎错误

    二十写成2十八写成81十一写成101

    4、做练习十四的第3―5题。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13

    我们把3所在的位置叫做各位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

    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兔请客》,《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个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节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习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这节课为学生继续学习加减法计算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认识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三维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和模仿,而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运用多媒体,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具体设计了以下环节:

    温故、知新、巩固、拓展,体现了我校“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步骤,从复习到作业的布置展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

    五、说教学程序

    引入情境、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式解答、进行小结这样一个流程完成知新这个环节。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数一数”、“拨一拨”三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采用探究、交流的形式掌握新知,突破重点难点。接着设计了闯关活动进行巩固练习,最后一关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说反思

    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拖了几分钟;总结计算方法时语言不够精准,忘了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第四单元内容。这是学生了数数、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一张从1—100的数字表来认识数的顺序,完成例7和“做一做”习题,例8是通过学生认识了物体和计数器上的数位,了解数的大小,能把物的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来完成。通过例7、例8的学习,掌握100以内数的规律和比较实物转化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熟练数数的习惯,以及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会独立思考,与他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表和计数器

    二、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比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

    1、演示法

    通过展示一张1—100以内的数字表,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张表上,让学生自然轻松地数出1—100的数和找出有规律的数。

    2、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读填好的数字表,提问:你们能自制一张1—100的数字表吗?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有急于提出问题的心理趋向。

    3、观察法、比较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读,如横读、纵读、交叉读、读、分组读、读等形式,然后从不同行列中去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邻数之间的大小。

    4、练习法

    学生为了掌握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大小,就不得不用一些习题来帮助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三、说学法

    1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仅充分运用直观,而且重视语言与直观的巧妙结合,无论是

    老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操作,都要引导学生边看边读、边读边想。在例7教学中,通过看、读、想、读等思维形式,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13左右相邻1,上下相邻10,左斜相邻9,右斜相邻11。

    2在例8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图、认图,数出物体个数和能把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从物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为了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从1数到100。

    2、进入新课,分层进行

    (1)通过领读例7,展示数字表,填好空格。

    (2)通过读数字表,引导学生左右、上下、交叉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通过纵横观察。例7的1、2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找出来。

    (4)利用迁移思维,引导学生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完成例8。

    3、各种练习,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1—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完成39页“做一做”习题。

    (2)数一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42页的第一题、第二题。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练习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说学法、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想想做做”练习题第1、2、3、4、5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也便于以后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为理解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做准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出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五、说教法

    愉快式教学

    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课本。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是3月7日,明天是什么节日呢?平时妈妈对我们好吗?明天是她们的节日,老师带你们去摘花,明天送给妈妈好不好呢?出示复习练习题(1、10以内数的加减法。2、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的教学情境,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在情绪、知识等方面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小动物们也有礼物要送给妈妈呢!(呈现画面:小松鼠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也是10个)。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1、提出问题

    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内交流

    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

    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

    你能算出5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借助小松鼠和小狗也为妈妈准备礼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冰糖葫芦的串数和每串的个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使题目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接着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说说有多少种算法,提倡算法多样的理念,启发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我根据学生说出的不同方法,板书其中的三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夺取智慧珠。(呈现“想想做做”的第1题。)

    2、鸭子找妈妈。(结合画面)几个小鸭子路过鸭妈妈的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字40、50、70、80,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助小鸭子很快就找到它们的妈妈吗?(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过山车。(结合画面)我们玩过山车游戏吧!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4、小猫钓鱼。(结合画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去游乐场”的练习游戏,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打破了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了“直观、生动”的练习。这样既注重了基础,又拓展了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及情感经验,既有助于老师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总之,这节课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九、课后反思

    整节课优点

    1、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算法多样的局面。

    2、及时板书学生说出的各种算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3、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应用情境中,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练习的质量和效果。

    不足之处: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新课的环节怕时间不够,怕他们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没能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今后要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今后打算:我将不断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摘果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法,主要内容为10以内减法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 5以内的减法。教材通过摘果子的情境,将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5-2=3,为以后10以内减法及更大数的减法学习做准备。根据数学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与情况中,初步体会减法的数学含义,认识减法。

    2.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初步感知减法与生活的联系,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列两个式子3+2,4+1,准备5个苹果,然后叫两名同学来做题,做对的可以吃到苹果以资奖励。

    二、探究新知:

    (1)让班内的其他同学看5个苹果,然后拿走两个,让同学们回答还剩下几个,教师在黑板上列式子。

    (2)讲出减号的意义。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

    三、做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教师给班级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4)全班汇总。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8)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习,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自主权。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9)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每个数与前面

    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预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习能提高效率。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习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习,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习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习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习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习,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2)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3)

    (一)教材分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册教材的编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明显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侯出现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讲加减法,解决了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分别知道加减法的含义,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减法同时出现,且图式紧密结合。本课"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2-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得数是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我定为:

    1、使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生活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学习生活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采用了游戏、口算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在新授部分运用了观察、合作、讨论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经验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反馈练习阶段用了多张颜色鲜艳的漂亮图片引出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安排了“看图列式”、“抢答”、“摆一摆,说一说”等练习,让学生在细心观察中运用新知,在兴奋抢答中练习口算,在快乐动手中实践新知,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

    2、自主探究

    激活旧知

    口算

    2+4= 1+6= 7-3= 6-5=

    每道题先口算得数,再说出与它有联系的另一道算式。

    复习8的分与合

    集体有序的说一说8的分与合。

    提问:你认为用几和几合成8能算得数是几的加法?根据8可以分成几和几能算什么样的减法?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都已经有计算的经验了,知道用几和几合成8能算得数是8的加法,用8可以分成几和几能算8减几的减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用8的分与合学习有关8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教学例7

    看图列式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用三句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交流,明确:游泳池里有5人,池外有3人,一共有8人。

    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先列两道加法算式,再列两道减法算式吗?

    交流并板书:5+3=8 3+5=8 8-3=5 8-5=3

    理解算式

    齐读四道算式。

    提问:你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小结:把池外的3人和池内的5人合起来,一共有8人,用加法算式表示。从总共的8人里去掉池外的3人,剩下池内的5人,或者从8人里去掉池内的5人,剩下池外的3人,用减法算式表示。

    理解算法

    提问:想一想,算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得数可以怎样想?减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根据8的分与合来算得数。

    在课本上填写得数后,再次齐读算式。

    感受联系

    观察列出的四道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引导指出:由于四道算式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除了用8的分与合来计算出得数,还可以根据5+3=8想到3+5等于8和8-3等于5,8-5等于3。

    教学“试一试”

    看图列式

    出示图,说说图意。

    学生独立列出四道算式,交流算式。

    理解算式和交流算法

    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指出:口算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观察了两幅图,每幅图都列出了几道算式?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两道减法算式呢?计算得数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2.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图列式,交流算式。

    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减法算式呢?

    这幅图为什么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3. “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4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重新排序,有序板书,感受规律。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计算,交流,并相机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想想做做”第6题。

    看题,说说准备怎样做。学生独立写算式,交流,引导学生有序整理,并板书出来,再次感受相关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4)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7;8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如:1、3、5、7、9。2、4、6、8、10。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果断与准确;

    2、教学语言还不是很贴近儿童,态度也有生硬之处;

    3、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组织指挥不到位,没能准确地掌握“度”。

    4、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放”的做法。

    总之,本节课之后,我反思: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清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技能,使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最新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汇总12篇


    小编为您整理了这篇“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一定对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气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谁愿意给淘气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探究活动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用数学 (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思维训练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15位乘客,到站后有5位乘客下车。7位乘客上车,这时车上乘客比原来少3,对吗?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8+6=14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9(只)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边提问边指导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第99面的第1、2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习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习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习,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

    评价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

    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学生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托管时间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感知数位、数序及数量多少的含义。

    2、经历运用数的知识进行达和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合作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估计豆子的数量。

    教学难点:

    1、数位、基数、序数概念的渗透。

    2、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一:数出规定数目的豆子,初步体验估数。

    (给每组发一袋豆子)今天的数学课就是在数豆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看谁会观察、会思考。在数豆子的时候,同学之是要互相合作,互相谦让,还要小心,千万不要让豆子掉在地上。数出30粒豆子。活动规则:

    ①请你数出30粒豆子,你打算怎么数?

    ②把这30粒豆子放在手中,感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在盒子的右边。

    ③用刚才的感觉再抓一把豆子,如果你觉得抓得多了或者是少了,可以重新抓一把,然后放在盒子的中间,看看和右边的豆子是不是差不多,再数一数是多少粒豆子。

    ④再用刚才的感觉重新抓一把豆子,放在盒子的左边,看一看三堆豆子是不是差不多。教师小评。刚才大家在数豆子的时候,都数得非常开心,同学之间合作的非常愉快,而且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活动规则,非常好!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心中有了一杆秤,像那样抓的一把豆子大约是30粒,你们可要记住了。

    二、师生互动。

    活动二: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估数。

    (1)师生互动。你们数得真开心,老师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顺手在一个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把豆子大约多少粒?(可以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这是个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2)教师给每个小组都抓了同样多的豆子,要求学生选用刚才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估数。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

    (3)在计数器上拨数并写数。请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拨好后小组间互相看看拨得是否一样,各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督,不一样的就调整一下。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教师在小组中间活动,指导个别小组拨数。怎么写这个数呢?请你试着写一写。学生在纸上写数,教师巡视,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写数。教师给予评价。练习拨数、写数。我们一起来看22这个数,谁来拨出这个数?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数?学生汇报:左边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右边的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写一写“22”。问:计数器上右边起第三位是什么位?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27页的“练一练”。

    (1)做一做,填一填。

    (“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根据计数器写数。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一想,试一试。

    (“练一练”第4题)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4)找找生活中的100。(“练一练”第5题)指名学生说一说。

    四、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一、说教材《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习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习。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二、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练习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习,让每一个练习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习练习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习。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习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写字练习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小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说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护它。

    二、探究学习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问题提准确。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准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师:请一个同学说说1+3=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再请同学说说2+2=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体会到到“合起来用加法”,学会了掰手指头或口算等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或比较快的方法计算。

    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认识了加法算式和加号,不仅会读、会写加法算式,还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了他们足够的独立尝试、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所会的知识,教师再用手势等方法帮助他们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充分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

    (根据课本“试一试”两幅图的要求,安排学生戴小汽车、小鸟头饰分两次表演。)

    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小组)

    师:请同学们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全班)

    师:同学们,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中的“1、计算”“2、填空”

    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一练”中的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再进行两人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个内容是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进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转换与联系。作为“空间与图形”板块的一节重要内容,它对后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铺垫。本节课我将根据拼组图形的奇妙变化将课题定为《奇妙的图形》。

    如果说一年级上册只是要求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并初步识别,那么这个学期就需要在此基础上从本质来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判断,如折一折、量一量等,继而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发挥想象,拼组出一些图形。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重点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此之外,我是学生能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奇妙关系,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大量地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孩子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识别几种图形了,但是各种图形具体本质的特点孩子尚未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及边的特点,而难点是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区分与判断,这是有理论上升到应用的过程。我将会组织孩子在拼组中发现奇妙转化进而验证区分来进行难点突破。

    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有 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言语和时间活动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节课又是操作性很强的课,需要要借助具体的学具操作来学习,所以我选择了实验研究法,让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习得新知。为此我要做的准备还真不少,主要是各种图形的折纸和拼片,以及做风车的相关材料。二常用的课件在本节课中有在总结和演示时起辅助作用。

    所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三大环节,充分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体验图形的奇妙转化。首先我将用风车激起学生的兴趣,从猜测风车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来引入四种平面图形,是学生一开始就在一种好奇和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拆开风车寻到答案后顺利进入第一环节:折一折。当然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折中看,折中说,进而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我也设计了几个层次。在探索长方形的边的特点时,先引导观察,明白对边概念,再示范折纸,提供方法,到提示总结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发现过程。而在探索正方形边的特征时,我将逐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猜测,集中想办法验证到验证得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时,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都会开始膨胀。而这种操作中得带的知识印象又特别深刻。带着这种深刻印象与成就感,我们跟着小精灵从此那个来到了图形城堡接受挑战,悄然进入第二环节:拼一拼。先用2个长方形拼组,发现长方形竟然可以拼出正方形!此时教师可以是适当反问:你怎么知道这是正方形?来引导孩子会顾刚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他们还想到了量一量的办法,真棒!那么4个小正方形又能拼出什么图形呢?他们也拼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明白:拼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最后是很开放是一个环节:请你用任意几个三角形拼组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作,感受图形的奇妙,此时,你一定会发现原来孩子们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他们一定能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这是一个相对开放和活跃的环节,很考验老师的组织教学。我会从各方面进行调节,特别是教师语言。第一环节我会较多的采用引导提示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新知,那么在这个环节我更多的采用指示性的语言和赞赏的语气来调控课堂,让他们大胆拼,仔细看,认真听。

    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想要让他们停下来只有找到更吸引他们的东西。我用变魔术(将远行变成正方形)抓紧了学生的注意力。想变成小小魔术师的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圆变成正方形的过程,个个都很兴奋,当然在此过程中细节一定要注意讲清,如:对折、找点、画线,都是决定“魔术”成败的关键。

    “圆片可以变成正方形,而正方形的纸片还可以变成风车!”学生被这个风车吸引住,来到了第三环节“做一做”。对学生来说做成一架风车很重要,但是我的重点却不是做风车,而是给孩子提供清晰的指导和适当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做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奇妙变化,做风车之前,从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而正方形又折成了4个三角形,风车转起来时有出现了圆形。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感受到了奇妙的变化!

    当学生拿着做好的风车,快乐地迎风奔跑时,风车转起来了,学生一定感受到了图形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迷”,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问题。你知道小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子,真舍不得走,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朋友,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十二篇


    学生们在上一堂有趣生动的课时离不开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编写每一份教案和制作课件。健全教案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认为“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希望您读完后能够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懂得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教学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图片、实物,课件。

    设计思路: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设计学生熟悉的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境,开展开放的数学活动,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人民币。

    1、教师讲故事:星期天,聪聪来到书店,发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故事书,准备买,但一摸口袋后马上回家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带钱)

    2、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钱能干什么吗?你用过钱吗?在什么地方用的?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引导: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到的本领多。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A、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读给小组同学听,不认识的在小组里研究一下,小组无法解决的,等会儿拿到上面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B、学生汇报所见到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设问:你是怎样认人民币的,能否举例说说?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对,我们看人民币上的数和数后面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认识字:百(佰)、十(拾)、五(伍)、二(贰)、一(壹)、元(圆)角、分。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讨论得知是为了使用方便。说说用一角的人民币去买一台彩电会怎么样?用100元钱去买一支铅笔呢?

    C、抢答比赛: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辨认。

    2、分类排列,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A、师:这么多的人民币放在一起,多么的乱,大家能否把它们分类排列好,请大家在小组里完成,并贴在硬板纸上。

    B、展示学生分类排列的情况,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把人民币分成元、角、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可想和你们交朋友呢(出示动物卡片)你想跟哪个动物交朋友,你就对它介绍一下你的位置,它好过去找你。

    小朋友自我介绍,并拿到动物卡。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喜欢的动物形象导入,直接激趣,调动全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找座位游戏

    师: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打开看一看(动物卡背后有新座位号)。

    师:先用你的眼睛找一找你的新座位在哪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在行动之前,你想提醒小伙伴们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互相谦让。

    学生按卡找座位

    2、介绍方法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这么快找到座位的?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在小动物的帮助下,找到了新座位,而且有的同学很乐于助人,看来同学们对前后左右掌握得较好,刚才你们的找座位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位置”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把单纯的表述学生自己原来的位置,升级到让学生在教室所有位置中找出指定的位置,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并运用本堂课的知识点。】

    3、介绍新位置

    师:你们都有了新的座位,周围有了新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位置,然后请小朋友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多说一些)

    4、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再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

    5、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1、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真正体验数学生活化。】

    2、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1)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2)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3、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听反话”

    要求:(1)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2)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3)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简单的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中相关作业

    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教学《位置》时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如寻找自己的位置,电影院对号入座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会遇到。通过学生的课堂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的游戏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位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通过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景,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在本课前,教材已经依据学生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编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学习。在本课中,把这几个方位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位置的综合训练学习。让学生能更系统全面的感知方位和位置。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纬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教育。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行列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是能用语言去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通过挂图和课件等直观教具,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模拟活动,让学生更乐于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

    2、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小棒分别4根、三角形9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4个、硬纸板1张、剪刀、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了的图形。

    二、操作、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想一下,假如让你摆,你会不摆什么图形?

    1、长方形边的特点

    假如让你摆一个长方形,你会怎样拿小棒?(学生回答)

    刚才拿的这些小棒都有什么特点?(2根2根一样的)

    你打算怎么摆?(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那你会不会摆长方形?摆摆看。请一学生上来摆。

    验证:比一比,上下、左右是不是一样长?(全班动手)

    师引出:上下、左右我们称对边。

    问:那长方形有几条边?(4条)

    板书:长方形有4条边,上下一样长、左右一样长。

    2、正方形边的特点

    问:长方形有4条边,那正方形有几条边呢?(4条边)

    你又会怎样拿小棒?(拿4条一样的)

    拿4条不一样的行不行?

    学生以最快速度摆一个正方形。(请一生摆正方形并演示4条边一样长)

    其余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比一比,比给你的同桌看,并说一说你拿怎样的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3、加深认识

    A、猜一猜,老师用4根一样的小棒,会拼成什么图形?(正方形)你是怎么猜的?

    B、我用2根长、2根短的呢?(长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C、拿长短不一样的4根,问: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为什么?

    三、图形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下面就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博士,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好吗?

    出示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摸一摸它的4条边。

    问:这4条边真的相等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证明?

    (量一量,折一折)

    学生自己折,请一学生上来演示。(4条边重合)

    问:4条边重合,只要怎么样就可以了?(对折再对折)

    问:下面的小朋友会不会证明?自己动手试试看。

    学生自己动手证明。

    师:正方形对折可以折成三角形,对折还可以折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正方形能折成长方形,你能不能把长方形折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不会的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四、动手操作,拼图形

    师:图形奇妙不奇妙?设计师在正方形上画上美丽的图案,就能拼成很漂亮的地砖;用三角形也能拼成很美的图形。

    投影出示:书本的第29页的第一题。

    问: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比划正方形的4条边)

    还可以拼成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呢!(投影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形)

    师: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啊?

    师:假如老师给你许多长方形,你想把它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回答)给你许多正方形呢?(学生回答)如果给你许多三角形呢,你又想把它拼成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

    现在老师把这些图形都给你你们,小朋友用这么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更美丽的图形来?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比划拼出图形的边)

    五、制作风车

    小朋友摆也摆过了、折也折过了、拼也拼过了,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想让小朋友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变成一个正方形来,你会吗?(不会的可看书本的第28页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变出一个正方形。

    师:正方形也可以做成一个风车呢,小朋友会不会做风车呀?

    不会做的可以让会做的小朋友教你,也可以看书本第27页。

    六、全课总结

    上了今天这结课,你想说些什么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温故知新

    1.根据老师的操作,快速说算式:

    ①放6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多少根?(6-2=4)

    ②先放1捆,再在旁边放4根。一共多少根?拿走8根,还剩多少根?不够减怎么办?( 14-8=6)

    ③先放3捆,再在旁边放6根,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36-9=27)

    2.快速抢答: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设计意图:在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做“10”,进而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做铺垫。】

    3.列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类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已经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主动探究,体验方法。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了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可以用56-22来计算,那如果想知道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你会列式计算吗?

    (1)独立列出算式,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计算方法。(建议:摆摆小棒。)

    (2)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算法。(先放56根,个位拿走8根,怎么拿?就从十位退一,合个位6根,也就是16―8=8 ,再把十位上4个十减去1个十剩下3个十,即30,30+8就是38。)

    (4)探究竖式写法:

    竖式怎么写?

    a、56-18,竖式该怎么写?谁跟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b、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

    c、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可是怎么才能记住从十位上退了1呢?(在被减数的十位“5”的上面点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叫做退位点)

    d、那么现在个位上该怎么算呢?(1.把被减数的个位数加10再减;2.把十位上退下来的1当做10,用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2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6得8。)

    e、现在十位该怎么算?被减数退1后,十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减数的十位数减1后再减去减数的十位数)

    【设计意图:“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f、生自己尝试写一下56-18的竖式。

    g、在退位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h、独立完成“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整个探究环节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教学阶段,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新知识所提出的问题的猜测、探索、验证、讨论、交流、概括等到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发展数学素质。】

    2、教学例3:出示50-24,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四、灵活运用,体验成功。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小结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

    2、完成第21页的第6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再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六、课后作业:

    用“1、4、7、9”这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先把它们分分类,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算一算。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编制和排列算式、分类、比较与合作交流,讲讲算算的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和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附: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例3:

    56 — 18 = 38 50 — 24 = 2 6

    5 6 5 0

    — 1 8 — 2 4

    3 8 2 6

    笔算减法应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5)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启蒙教育及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录像、投影片、3个大小不等的圆、分别在一端系上红、白小球体的绳子各一根。

    学具:圆、直尺、小绳。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它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

    (师出示正方形的图形。)

    学生指着图形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图形,这四条边的长度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周长是边长的4倍。

    教师当场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以两条折线的交点为圆心画了一个最大的圆。提问: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谁能指一指。

    师:通过手摸正方形周长和圆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生:正方形的周长是由4条直直的线段组成的;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图形呢?

    老师一边显示图象一边讲述:

    以这点为圆心,以这条线段为半径画圆。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现在将圆的周长展开,请观察出现了什么情况。

    圆的周长展开后变成了一条线段。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了圆,知道了半径、直径和周长,学会了测量和计算圆的半径和直径,那么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计算)

    【评: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教师注意了必要的复习铺垫,并引导学生研究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这就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渗透了要求圆的周长也需从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入手】

    2、学习新知。

    (1)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圆的周长。

    全班同学分学习小组,分别测量手中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并报出测量后的数据。

    (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并板书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是怎么测量出圆的周长的呢?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圈,这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是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让你测量它的周长,能用这样的方法把圆形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老师边说边做手势,同学们笑了。)

    生1:不能。

    师: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生2:我用绳子在圆的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教师轻轻地拿起一端拴有小白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白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你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

    生2:(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不能了。

    师:看来用滚动的方法或是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一些圆的周长,但是实践证明是有局限性的。那么,今天我们能来能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评:从滚动圆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的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不断的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使学生感到很有必要,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根据实验结果,探索规律。

    教师将一端分别系上小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的两条绳子同时在空中旋转,使两个小球经过的轨迹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师: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圆的周长长短不同。

    师:圆的周长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是由老师手上的那条绳子决定的。绳子短,周长短;绳子长,周长长。

    师:请认真观察,(教师再演示)这条绳子是这个圆的什么?

    生:是这个圆的半径。

    师:半径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和直径有关系。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系,也就是和直径有关系。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你手中那些圆的直径。

    (学生测量圆的直径)

    随着学生报数,教师板书: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

    9厘米多一些3厘米

    31厘米多一些10厘米

    47厘米多一些15厘米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计算、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行间指导、集中发言)

    生1:我发现这个小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

    师:整3倍吗?

    生1:不,3倍多一些。

    生2:我发现第二个圆的周长里包含着3个直径的长度,还多一点。

    生3:我发现第三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滚动法验证:

    绳绕法验证:

    投影显示验证:

    直径:

    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所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呢?第一个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呢?

    投影出示祖冲之的画像并配乐朗诵。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数值----圆周率。祖冲之的发现比外国科学家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时间啊!为了纪念他,前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教师很激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今天正是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努力吧,同学们!数学中还有许多未知项等待你们去发现、去探索。

    教师继续讲到:刚才我们讲到了圆周率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板书:圆周率)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一般取两位小数:3.14。

    师: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直径,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这个字母公式会写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看书)

    板书公式:C=d

    C=2r

    【评: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反复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结合认识圆周率对于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3、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把开始测量的三个圆的周长用公式准确计算出来。

    (学生计算)

    师:通过用测量、计算两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圆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计算比测量要准确、方便、迅速。

    (1)根据条件,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分米)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师:为什么题目中给的数据都是10,可计算出的圆周长却不同呢?

    生: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10,但第一个图中的10表示直径,第二个图中的10表示半径。因此选择的计算公式就不同。给了直径,可直接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给了半径,就要先乘2,再和圆周率相乘,得出周长。

    【评:教师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给了两个数据,一个直径是10分米,一个半径是10分米,让学生计算后区分不同。这样可以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揭示本质属性,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2)判断正误。(出示反馈卡)

    ①圆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②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③C=2r=d()

    ④圆周率与直径的长短无关()

    ⑤3.14()

    ⑥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一部分同学认为第⑥题是错误的。

    教师举起了表示半圆的模型,(如图)

    请判断失误的同学们亲自指一指半圆的周长。

    在操作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发现半圆的周长

    比圆的周长的一半多了一条直径的长度。

    (3)抢答。直接说出各题的结果。(单位:厘米)

    ①d=1C=

    ②r=5C=

    ③C=6.28d=r=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算出的答案)

    (4)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口述:在一个金色的秋天,我和同学们来到天坛公园秋游,一进门就看见一棵粗大的古树,我问大家: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当时张伟同学脱口而出:好办,把大树横着锯开,用直尺测量一下就可以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摇摇头,表示不赞赏。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张伟锯古树该罚款了。

    教师补充了一句:是啊,你们有什么比张伟更好的办法吗?

    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生1:不用锯树,只要用绳子测量一下大树截面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可以计算出大树截面的直径。

    (同学们笑了,鼓起掌来,表示赞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请打开书----看书。

    教师再一次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贴着的三个圆,提出问题:这三个圆什么在变,什么始终没变?

    师:同学们通过圆的直径、周长变化的现象,看到了圆周率始终不变的实质。同学们能经常用这样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变----不变)

    师:下课的铃声就要响了,最后我留一个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怎样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7)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

    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

    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编排结构】

    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原通用教材相似。但认数部分不再一个一个的认,合并为三段。节约了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关系。10比较特殊仍单独编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编排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书的作法,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讲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有关6和7的加法、剑法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字板→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的情形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丰富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

    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约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1.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利用一图四式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具准备:

    1.第56页情景图课件。

    2.学生准备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画的白色小猫。

    3.教师准备2个邮箱、麦当劳优惠卡和礼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夺红花

    1.教师电脑出示口算题。

    2+4=1+5=6-1=2+2=

    3+2=4+3=6-3=7-2=

    师:这里有几道口算题,你们想抢答吗?(给对的小朋友奖一朵红花。)

    二、教学例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见机器猫吗?今天啊,机器猫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但他给小朋友设了三关,你们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见到机器猫,它还要送给你们礼物呢!

    评:教师利用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机器猫设置的三关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2.采访学生

    师: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猫、狗、小白兔等)

    你们喜欢恐龙吗?

    (教师走到小学生中进行采访)

    (二)教学例1、例2

    1.闯第一关(电脑出示)

    (1)师:我们来闯第一关,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请讲给你的同桌。

    (电脑出示:在大森林里来了6只蓝恐龙,2只红恐龙。)

    学生汇报

    (2)提问题

    师:你们认识?是什么符号吗?(电脑出示?)有问号在说明小恐龙有问题了,你们回答出问题就能和小恐龙成为好朋友,愿意吗?

    ①、请看第1题: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解决吗?

    ●学生提出:6只蓝恐龙和,2只红恐龙,合起来是多少?

    ●师:谁来列式帮她解决?

    ●汇报(6+2=8只2+6=8只)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6只蓝恐龙,有几只红恐龙?

    师:谁来帮他?

    汇报(8-6=2只)

    师: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组交流)

    汇报

    ●学生提出:一共8只恐龙,有2只红恐龙,还有几只蓝恐龙?

    列式(8-2=6只)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幅恐龙图我们一共列出了几道算式。(4道)

    评:教师设计了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潜能,进行小组合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9)

    教师笔记

    教学内容:教材26—27页及27页做一做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减法算式;会列减法算式并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看图列算式的能力,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片所表示的意思,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课前复习

    回顾旧知:2~5的分解见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伸出2个手指头,再伸出1个手指头,都伸好了吗?好,合起来有几个手指头呢?

    生:3个

    师:用算式该怎么表示?

    生:2加1等于3

    师:你说的真好。下面,吴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记忆小能手,谁能来说说5的分成有哪些?4的分成有哪些?

    师:我们利用分成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生:......(课件)

    师:诶,看来你们都是记忆小神童问题?真厉害!下面更厉害的来了,听好了,老师做动作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老师所做的动作,先在心里默默地说,说好了再举手来说。好认真看。都想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老师手里有3张卡片,拿走了2张卡片,还剩下1张卡片

    师:你说的真完整,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用减法

    师:你可真聪明!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二、讲授新知

    1、巩固练习说算式的意思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减号,知道了减法就是去掉的意思,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看(出示PPT)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诶,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原来有5把铲子,小男孩拿走了1把,还剩下4把铲子。

    师: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5减1等于4

    师:真棒!好,咱们接着看,谁来了?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生:原来有4块饼干,老鼠拿走了两块,还剩下2块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棒,现在奖励大家休息一会儿。

    通过松鼠图讲5减3等于2

    师:都休息好了吧,小松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见你们了呢。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5只松鼠,跳走了3只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下几只?

    师:问题提的真好?谁来解答一下

    生:还剩下2只

    师:怎么列算式呢?

    生:5减3等于2(师板书)

    师:你怎么知道是等于2呢?

    生:5可以分成3和2或3和2组成5

    师:真棒(能想到用分成和组成来计算)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5只松鼠在树上,跳走了3只还剩下2只

    师:下面呀,我们就来玩当小老师的游戏,先老师示范,待会我请上课认真的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看,老师这里有2朵花,我拿走一朵,还剩几朵?请你在列出算式。好,现在请小老师上来考大家了。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检测练学

    典型例题见PPT及课本27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减法

    4–1=3读作:4减1等于3

    减号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春蕾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双休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参加春蕾小学假日小队的活动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春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同学们翻开课本第58页看一看、说一说,好吗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就让我们看书上小明与主持人是怎样对话的。(让学生分角色读出对话)

    提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为什么(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提问: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提问: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

    提问: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我们班也有快乐的小队活动,你能解决下面的哪些问题呢?(投影出示)

    2.学生分组学习,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并且解答正确,评出优胜小组。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讨论这些问题,并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一评。

    〔说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1)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的确,在课改的一线上,在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教师进步了。以下是我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节课的教学中,对人民币认识之后的一个教学片段的设计与思考。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个削笔器19元(出示),大家已经猜过价了;请看这个,款式不同了,也涨价了:36元(出示);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小的,原价2元,现价1元卖了(出示)(标价设计为特殊标志)如果你刚好打算买一个削笔器的话,你会买哪一个呢?再把你的想法也告诉大家,好吗?

    (生争先发言,师随机评价)

    生1:我买36元的,它很漂亮!

    生2:我也买36元的,我想价钱贵了,质量会好一些,这样可以用的时间长一些。(打算得真好!)

    生3:我买1元的,它小,带着方便。

    生4:我买1元的,因为我家钱不多,能用就可以了。

    生5:我买19元的,因为它和36元的看上去差不多,但便宜了很多。

    生6:我买1元的。我是这样想的:它本来卖2元,那它是值2元的价了,现在只卖1元,便宜了很多,所以我想买这个。(讲的有条有理,你真能干!)

    生7:我也买1元的,但我不是看它便宜,我是觉得爸爸妈妈挣钱太辛苦了,我应该少花点钱。(多懂事的孩子呀!)

    生8:我买19元的,它的样子像熊猫,熊猫是国家的宝贝。

    师:小朋友们,老师还想知道你不会买哪一个,能谈一下吗?

    生1:我不会买1元的,便宜的东西质量不会太好!

    生2:我不会买38元的,它太贵了,我不带那么多钱的。

    生3:我不会买1元的。我在想:它降价了,会不会有毛病呢?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我们小朋友平时买东西的时候,确实应该想一想,买这样东西是不是实用,划算不划算,钱够不够。如果打算好的话,我相信你们肯定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了!

    【设计过程及思考】

    这个教学片段是继小朋友猜价、付钱、认钱、分钱、数钱、换钱之后的一个购物讨论。对于这节课人民币的基础知识目标达成后,应该设计些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让这节课放射出异样的光芒,我着实地动了不少脑筋。曾先后设计试教过四个片段。

    【片段一】

    15分钟左右时间,学生自带物品,用样币模拟购物,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该片段不曾试教,即被淘汰。因为我感到学生自备的物品吸引力不大,且用样币购物,缺乏真币的效应。真币购物如何呢?

    【片段二】

    1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室变商场,教师提供大量质优价廉文具类商品,学生利用零用钱分组购物,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片段二的试教,虽活动增加了购物的真实性,但我并没有喜悦。相反,充满心中的是一些负面效应:①教师投入时间精力过多,学生也不过是买了一样东西,其实学生平时早有体验,教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收获难成正比!②由于真币购物,为避免学生出错,则需时间充分,那么前面的授课时间明显不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结果购物中偏有差错出现,叫教师始料不及!③为了保证购物秩序,学生排队等候,并限购一样,学生感到不够过瘾。④部分学生并没有购买欲望和心理,只是碍于教师布置及从众心理,才参与了购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第三个片段:

    【片段三】

    5分钟左右时间,教师变商人,拿出810样小文具,报出买入价,让学生重新开价还价,模拟社会上讨价还价情形,另外学生可帮老师拿主张,决定能不能卖。目的是使学生自主、精明起来。

    我对片段三进行了尝试。很明显,活动准备起来简单多了。而且:①活动时间短,前面基础知识能够得以巩固。②由于能够还价。且说的有道理便有可能成交,学生参与积极性特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③学生参与了还价,成交后的成功,可使学生自信起来,精明起来。④有利于学生早一点适应社会生活。总的来说,这次设计比片段二的死板购物效果好多了,但仍非无弊端:①只有少部分学生成交,未成交者课后有失落感。②活动结束时的一两样商品,因部分未成交学生急于收获或是攀比心理,很容易像拍卖一下,非但不便宜,而且还会价格大涨。如在试教中一包3元的彩色信笺,因为是最后一桩买卖了,火爆场面也出现了,价格从1元一直炒到了7元。这样活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教师一时会陷入难以操作的境地。

    到底能不能想出一个利多弊少(或无)的教学活动呢?一场以购物讨论为主题的教学片段(即上详写教学片段)产生了。

    5分钟左右时间,购物大讨论:几种不同款式,不同价格的同一类商品,让学生说说会买哪一种,不会买哪一种,并简单说说想法,师生讨论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教会学生自己生活。

    着实说,这个教学片段的试教,真让我兴奋和激动!5分钟左右的时间,收效太大了。孩子们每一个有理有据的回答都是一个生动的学习教材,它可以是生生互学,也可以是教师导学。在讨论中,学生的心灵在闪光,情感在升华,知识在深化。经历了买哪一个不买哪一个的抉择,这个富有挑战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的不仅是买东西要付钱了,也不仅是生活中该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而是把学到的知识在自我的感知中迁移内化,使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向口语、向品格、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能经历如此的设计过程,是第一轮新课程培训时一位专家的几句共勉语激励了我。现不妨转献于此:我们参加课改的教师应该有一点研究的意识!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的确,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一线的教师若能每学期深入地反思一、两节课,感悟些教学理论和经验,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自然会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篇12)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教科书27~3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注意所学知识的前后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平面图形的特征

    例1是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通过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一说,以突出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2、立体图形的特征

    例2是一个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

    五、课时安排:

    1、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2、平面图形的转换1课时

    3、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课题一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课后小记:

    课题二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二、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

    三、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板书:四边相等)

    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出示圆和正方形。)

    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转换

    课后小记:

    课题三:立体图形的拼组

    课型:实践活动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28页例3,28页做一做,练习六37

    教学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拼面图形的拼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立体图形的拼组,看看立体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热门课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门课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56页主题图及第57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58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3题。

    2、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景——花卉展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口算的算理。

    二、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学生去看花的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动手摆一摆,请学生喝饮料,吃苹果等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借助教材看花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励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春天来了,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吸引了许多人们去观看,大家想不想去凑凑热闹?(出示花园们赏花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接着由“这么美丽的鲜花是花农爷爷从苗圃基地里运来的,现在咱们就去苗圃基地看看吧!”这一过渡语引出例1,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

    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盆?”该怎样列式呢?

    计算1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随后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升算法,进行优化:如果没有图或小棒,看着算式你会怎么想?请学生同桌说一说。

    (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地形成了算法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既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又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运用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接着教师的及时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为下面的减法算式提供优化后的算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摆一摆,算一算。

    师:通过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大家不仅听得认真,说得更棒,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的动手能力,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以充分赞扬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注意力集中,激发他们好胜的心理。)

    2、看一看,填一填。

    低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有序地观察图,所以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生再独立完成。我在设计教案时将墨水改成了饮料,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自己更好的串连教学。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3、算一算,比一比。

    教材呈现的是六道算式,我在设计教案时给算式穿上了“外衣”,加了大苹果当背景,目的也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更好地串连教学。让学生在独立算后汇报是如何算的,然后进行比较,抓每个大苹果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算法。在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实际上只算整十数上的几加几或几减几就行了。

    4、填一填,算一算。

    对于这道题的处理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做的时候老师下来巡视,肯定会发现某一个或某些同学的错误,进而让学生汇报自己填的结果,对于错误进行剖析,重点说明3和30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计数单位不同不能进行相加或相减。整十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只能加在整十数的个位上;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只要整十数十位上的相加就可以了,个位不变,仍然是0。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总结

    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着重让学生自己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在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中慢慢陈述自己本节课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最后教师再讲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的阐述。

    一年级下册课件汇总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掌握,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希望这篇“一年级下册课件”可以满足您的期待让您感到满意,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哦!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57页,第五单元例5、例6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也少,对人民币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补数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生活上对人民币有接触,也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这点是学生学习好本节课的基础。生活经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对一些学生而言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近一步的认识,是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过程教学】

    一、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3)、1元=()角1角=()分

    (4)、写出下面的钱数

    1张伍拾元,2张贰角和1张伍角写作:()

    1张贰拾元,1个壹元硬币,1张伍角和1张壹角写作:()

    1张拾元,1张伍元,1个壹元硬币,1个壹角硬币和1个伍分硬币写作:()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

    1元2角=()角。(板书)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元()角。(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 8 )角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三个问题: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

    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7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例5和例6的知识。我们把上面的空格填完整。

    三、知识运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块三角蛋糕5元一块长方形蛋糕6元5角

    一瓶塑料橙汁3元一盒纸盒橙汁3元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买哪种蛋糕和哪种饮料?用了多少钱?(指名汇报)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练习十三第1题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进入校园已经快一年了,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你们一定结识了不少的好朋友,谁愿意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学生发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小伙伴》。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在一次春游中,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带有拼音的字: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每桌都有一套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自由认读后,同桌互读。)

    3.离开了朋友的字宝宝,你也能认识吗赶快想好办法记住它。(同桌、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4.以开火车的方式快速认读生字。

    5.利用水果图片认读生词,老师这里有一些水果图片,每个图片后面藏着一个生词,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读出生词,下面的同学注意,如果前面的同学读对了,那么大家就跟着读一遍。

    6.文中的生字、生词我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相信你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读得通顺、流利,同学们轻轻朗读课文,读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个小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读后集体交流)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紧紧把握新课标的主旨,突出识字和朗读两大重点。依据教材特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精心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历经识字、朗读、背诵等言语实践,使学生在情趣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从而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3、朗读课文的动画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来看一个动画片。

    2、动画片看完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有一个作家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记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第16课《要下雨了》。齐读课题。

    4、提问比较:“要下雨了”与“下雨了”意思有什么不同?(“要下雨了”说的是将要下雨了,“要”是将要、快要的意思;“下雨了”是说雨已经下来了。)

    设计意图

    以动画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学生在动画片的观看中开始了有趣的语文学习,极好地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带入语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宝宝就把它画出来再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同桌交流: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或选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同桌读一读。

    4、检查读书情况,顺情引导。

    5、读通全文,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

    设计意图

    在言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符合朗读的基本要求。灵活变换朗读的形式,注重训练的层次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目的。

    三、趣味识字,寓教于乐

    1、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为,瞧,生字宝宝忍不住也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这样的画面:从翻开的书页中,一张张生字卡片飞了出来,我们一起和它们打招呼。学生边和字宝宝招手,边叫它们的名字。)

    2、生字宝宝想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认识它们的,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办法好。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类总结认识生字的方法:本课合体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同时可用熟字带出生字,如,池——潮、湿、消,都与水有关;吃——喊、哗,都与嘴有关;坪——坡,与土地有关;刚——割,与刀有关;感——闷,与心有关;伸,与人的动作有关;摇——播,与手有关。

    3、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同学们的字音读得很准,我相信,不用拼音朋友的帮忙,我们也会认识这些字。对吧?小朋友,快来看呀!这些生字咱们都会人了。可是,这些淘气的生字宝宝呀,又蹦蹦跳跳地跑回了家,藏在了课文里,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肯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分自然段指名读)

    设计意图

    精心创设情境,将生字的学习过程放置到日常熟悉的游戏情境中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在游戏中,通过调动学生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增强识字效率,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形。这样的游戏设计,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快乐写满孩子的脸上,教室里不再是一味的严肃、沉闷,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描红临贴,指导写字

    1、打开书第71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吗、吧、虫、往、得、很”6个生字,发现特点和规律:“虫”是独体字,“吗、吧”都是口字旁,“往、得、很”都是双人旁。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注意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写,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3、交流提示,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

    写字是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规范书写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对于习惯的培养,不同阶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板书设计

    要下雨了

    燕子 飞得低

    小鱼 游出水面

    蚂蚁 搬家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让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地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把握。

    频道小编推荐: |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复韵母aoouiu和它们的四个声调。

    2.正确读拼音,复习三拼连读的方法。

    3.正确读准每个音节,借助图读懂音节含意和儿歌的内容。

    4.正确书写三个音节。

    教学重点

    学习aoouiu和它们的四声能正确地读音和书写三个音节。

    教学难点

    aoouiu三个字形易混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本课挂图和卡片(把彩色图分剪成一部分一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复韵母aoouiu的音和四声

    (一)、看图学习复韵母ao

    问:1.图上画的什么?

    2.把袄的音读平就是ao的音。谁来试着读一读?

    讲:ao发音时,先摆a的口形,然后口形收缩,逐渐拢圆。口形是由大到小就可以发出ao的音。

    教师范读:ao。

    学生学读:ao。

    学生练习四声要读准音调。

    (二)看图学习复韵母ou

    问:图上画的什么?

    讲:鸥的音就是字母ou的音。发音时注意开始摆o的口形,然后口形收拢发出u的音,就成为ou的音,口形由大圆到小圆。

    教师范读:ou。

    学生学读:ou。

    学生练习四声注意读准音调。

    (三)看图学习复韵母iu

    问:1.图上画的什么?

    2.把邮的音平读就是iu的音,谁来试着读一读?讲:发音时,先摆好i的口形,然后向u过渡,形由扁到圆就发出iu的音。

    教师范读:iu。

    学生学读:iu。

    (提示:iu并列在一起,注音标在后一个。)学生练习读准四声。

    课中休息:(复习学过的儿歌)

    二、巩固三个复韵母的读音

    1.看黑板读(让好学生到前面带读)。

    2.用卡片读(齐读、个人读)。

    三、学习三个复韵母的形指导书写

    (一)比较一下三个字母的形

    1.ao、ou易混,ao的o在后边,ou的o在前边,这是由发音决定的。

    2.ouiu易混,ou的前边是o,iu的前边是i。

    (二)指导书写

    1.这三个复韵母都是两个字母合成的,书写的方法同单韵母是一样的,写时注意把两个单韵母靠得近一点,写均称。

    2.写调号时注意标调的方法。

    第二课时

    二、练习声母与复韵母aoouiu的拼音

    方法:1.集体进行直呼

    2.个人进行直呼

    二、进行拼读音节的综合练习

    注意:1.声母y和复韵母aoou的两拼音练习,直呼的人数要多一些。

    2.声母jx和介母i复韵母的三拼音练习。要从准确拼读开始特别注意辅导学得慢的学生读准音后再直呼。

    三、读音节词语的练习

    方法:1.每个学生看书自由练习读

    2.按书上顺序读出词语(直呼)

    3.做找卡片的游戏把写好的音节词语卡片放在黑板槽中,然后老师或同学任意读出其中一个词语,请另一位学生到前面找出相应的卡片。

    第三课时

    一、看图读拼音儿歌

    (一)分别出示音节,要求学生把词语读准再后出示图读出短语

    (二)依次出示音节和图,按以上方法学读每个短语。

    (三)由以上的内容组成本课的彩色插图,让学生看图读会几首儿歌。

    二、直呼音节练习(见本课)

    1.出示本课的直呼音节,学生自读。

    2.用卡片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读音学生拿出相应卡片。

    4.做摘苹果游戏

    (1)教师挂出苹果树图(苹果是活动的,果实后面写音节)

    (2)学生到前面摘下一个苹果,直呼音节。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5

    培养目标:

    1.知识领域: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领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领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要请大家来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筋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书课题一双手。

    [意图:引出课题,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说,老师相机板书:能干、等)

    [意图:渗透总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过渡: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后。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件事情,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情。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地上的废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说话、写活提供素材。]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做的事情说一说。

    [意图: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抽象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拓宽思路,激发表达欲望,发散思维。]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_________,用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意图: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喜悦。]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自己的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意图:图片辅助,启发想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意图: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生多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④指名回答。

    [意图: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培养创新的意识。]

    ⑤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意图:先说后写,降低梯度;由句到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寸习作。

    [意图: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的习作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自己会分析、会修改习作的能力。]

    五、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一件事情,还围绕着一双手进行了说话和写话的练习,大家都能积极动脑筋,说得好,写得也不错。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还要样样事情学着做,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能干,更有用。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画面是一幅美丽的乡村晨景图。一个小女孩在小河边练唱,她张大嘴巴发的声音啊提示a的音,头部和小辫子构成的图形提示a的形。一只公鸡正在打鸣,公鸡打鸣的声音喔提示o的音。一只鹅在水上游,鹅提示e的音,鹅在水中的倒影提示e的形。画面的右上角,有aoe和它们的四声。

    教材处理:

    这是学习拼音的第一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教学时应该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而要充分借助插图的情景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根据教学目标,该课的训练点有两个,第一是学习拼音aoe,第二是练习看图说话(并渗透美感教育)。这两个当中又以第一个为重点。教学时,我考虑将拼音的学习放在看图说话中进行。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最后完成拼音卡片的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学生学会ao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知道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oe的音。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索、发现,找到隐藏在插图中的字母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字母的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o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设计意图:用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童话故事变抽象为形象,学生能够理解,并容易记住拼音王国中的三大家族。与拼音打招呼,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同时,打招呼也能养成学生讲礼貌的习惯。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a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3∣53∣1-∣

    aaaa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aaa.小女孩练唱aaa,aaa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aa

    学生跟念,自己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发音

    设计意图:a的音不难念,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他们在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这个音。

    课堂上,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启发他们的生活经验,所以要设计不同的形式来念a甚至唱a。另外,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准音,但又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

    (2)认清形:

    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a的形状。

    是啊,小女孩圆圆的脑袋就像是a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尾巴。

    边描写头像,边念儿歌: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aaa

    我们一起来写个a:(教师范写)

    a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学生书空

    a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它回去好吗?

    它的家就是这拼音格,跟我一起念:拼音格

    四线格就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a就住在中格里,

    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把a送回家。(教师巡回,纠正)

    学生在语文书上找到拼音格的中格,临摹写一个a。

    设计意图:从图画中抽象出字母的形,学生经历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概括,在脑中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再用儿歌帮助记形,并要求书空,调动学生所有能调动的器官,帮助他们更快更牢固的记住字母的形。

    学习声调:

    把a送回家了,我们也该开着汽车回家去了。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汽车分别是怎样走的?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四声调,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声调符号,a遇上它们,读起来声调就不同了。

    你们发现汽车的走法和a的四声,哪些地方很像呢?(同桌学习,观察讨论)

    对了,第一声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们念的时候也是平的,教师范念a

    跟老师说:啊,阿姨的啊阿姨好。

    第二个是上坡,也就是第二声,听老师念:

    别人的话你没听清楚,会问他:啊,你说什么?就是这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三声要下坡再上坡,形状像什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这样拐弯,边做手势边读ǎ

    啊,怎么能这样?就是这样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四声是下坡,声音也要从高往下降,边做手势边念

    啊,祖国真伟大!跟我一起说。

    巩固练习:(念儿歌):车平地走aaaa,汽车上坡aaa,汽车上坡又下坡aaa,汽车下坡aaa。

    设计意图:学习声调,特别注意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东西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声调与汽车图,发现声调的不同形状。

    然后,再把声调的学习放到词、句中去,使他们容易理解,读准字母的声调。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重点: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鞋)小朋友们平时穿的鞋子是什么样?你能来说一说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2、有一位小朋友向我们介绍他家的鞋子,你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他家的鞋子吧!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在文中标出生字,读谁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要学会的字和要会认的字,并读准字音。

    2.同座互读,互相听听字音是否都读准了,相互帮一帮。

    三、“摆鞋子”游戏中巩固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读对一个字,就将这张卡片摆在鞋柜里。以此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那一组的鞋柜上的鞋子最多。

    四、指导朗读,感受幸福

    1.创设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发生的事情,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

    2.想一想鞋子一家会说些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大大小小的鞋子是一家人,我们一家人在晚饭桌上聊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家的温馨。再读一读。

    4.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安静的港湾,温暖的家,自己练习读第二节诗。

    5.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6.愿意把这首小诗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请试着把它背下来,回家当作今天的收获告诉他们。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脱”。

    (2)指名生分析“脱”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脱”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认读。

    2.在小组里识记要学会的字,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代表大家在全班交流。

    二、指导背诵

    1、边读边想象你家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2、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还可以试着背诵。

    4、请生自由背诵。

    5、请生说一说一天的见闻。

    三、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自学生字。指名说记字的方法。

    3、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先说它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和什么组成的(独体字除外),它的笔顺是什么,共有几笔,组词是什么。)

    板书设计:

    13、鞋

    爸爸的鞋妈妈的鞋我的鞋

    大小

    颜色

    课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8

    1.学会9个生字,掌握“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答词语。认识“翅、膀、味、忆、连、搬、雷”7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白兔怎样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那里知道要下雨的,认识夏季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3、本文图文并茂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朗读能力的最好载体。

    4、在认识一些能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燕子、小鱼和蚂蚁回答小白兔的话,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认识下雨前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将要下雨时的一些自然现象吗?

    (让学生说一说)好,那么我们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

    1.题目讲什么时候的事?(要下雨。)

    2.“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意思相同不相同?

    为什么?(讨论)

    “要下雨了”是说雨没有下,快要下了。

    “下雨了”表示已经下雨了。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小声拼读之后再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前鼻音:闷、身、伸、群等。

    多音字:着(忙着、淋着雨。)

    3.用“/”标出长句子的停顿。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

    4.注意带有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要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问号的句子3个,感叹号的句子4个。“呢、呀、吗”要读得轻些,读出语气。

     四、听录音,指导朗读

    注意“得、呀”应读轻声,“往”应读三声。

    本课对话较多,因此朗读指导的重点是读好对话,特别是读好带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指导方法。

    一是根据提示语及标点符号来指导朗读。如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二是结合词句理解来对比朗读。如第四段开头:“是要下雨了吗?”与大蚂蚁说的“是要下雨了……”对比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后半信半疑,正在思索,要轻轻地读出疑问的语气。大蚂蚁确认小白兔告诉他的消息,要突出“是”,表达肯定的语气。又如燕子、小鱼说的“要下雨了”,和小兔往家跑时喊的“要下雨了”,是两种不同的语气,前句是回答问话,陈述的语气,后句是获得知识后的兴奋,要表现出小兔的心情。

    三是通过表演指导朗读。可以让学生看看插图、联系书上有关词语,想象文中小动物们的神态、动作及说话腔调,再让同学们戴上头饰表演朗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童话里都有谁?(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这篇童话主要讲了谁?

    3.“要下雨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都是谁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观察图画

    1.课文中共几幅图?

    2.小白兔在下雨前看到了什么?

    过讨论边板书:燕子飞得很低;

    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蚂蚁往高处搬家。

     三、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1.哪几个自然段是说明第一幅图内容的?(指名读)

    2.图上画了谁和谁,它们在干什么?

    3.从课文中读出小白兔在干什么?(第一自然段)

    “闷”是什么意思?(空气潮湿或不流通时,引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让学生回忆下雨前关紧窗户时的感受。)

    板书:天气很闷。

    4.从课文中读出描写小燕子的段落。(二、三自然段)

    (1)小白兔看见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就大声喊。(指导朗读)

    为什么大声喊?(小白兔知道燕子飞得快,平时飞提高,今天看见燕子低飞,不理解,又想知道。原因:怕燕子一闪而过,失去问的机会。)

    (2)读出小燕子的话。

    (3)读后说出燕子低飞的原因有几个?①要下雨了。②燕子翅膀沾了水珠飞不高。③忙着捉虫。

    (4)这三个低飞原因能调整一下吗?为什么?

    5.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在前边的池子里又看到了什么呢?

    朗读第四、五、六段。

    看第二幅图

    1.“是要下雨了吗?”说明什么意思。(小白兔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

    2.小白兔是怎样问小鱼的?(跑过去问。)

    为什么跑过去问?(小白兔知道平日小鱼都在水面下游动,今天怎么“都游到水面上来了”。它觉得奇怪;同时,它对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一见到小鱼,就想让小鱼给它证实一下,走慢了,害怕小鱼又游到水面下去失掉问的机会。)

    3.还从哪儿可以看出小白兔心情的急切?(用了两个“小鱼”。)

    4.读出小鱼回答小兔的话。

    5.从小鱼的话中你知道它为什么游到水面上来了吗?

    6.听了小鱼的话小白兔怎么做的?

    朗读第七自然段。

    看第三幅图,蚂蚁在干什么?(忙着搬家呢!)

    从大蚂蚁的话里,你们想一想:大蚂蚁是早知道要下雨的消息呢,还是刚知道的?

    朗读第八自然段。

    小白兔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听了小鱼和蚂蚁的话后态度有了转变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加快步子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

    朗读最后一段。

    看第四幅图,齐读最后一段。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

    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

     五、小结

    课文通过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讲述了下雨前常见的一些动物的活动现象,你能总结一下吗?边议答边总结板书:

    空气潮湿 虫子飞得低

    水里闷

    窝会进水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蜻蜓低飞,水泥地潮湿,蛇过道。)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词的音。

    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

    二、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1.同桌互相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怎么记住的?

    2.互相考一考。

    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

    三、班内交流,教师指导重点字。

    “直、真”两个生字,可用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识记。应注意里边是三横。

    “弯”可用歌诀“一点一横长,两竖在中央。一边一个点,弓字在下边”帮助识记。

    “兔”要进行笔顺指导: 。兔,最后一点不要丢掉。

    “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的笔顺是: 。

    “往”左边叫双人旁。

    “算”在“直”的下面加上“八”。

     四、指导书写

    “兔”的“ ”写在田字格上半部分,扁口最后一横压在横中线上,最后一小点对准扁口的右下角起笔;“弯”是“ 口”形,第二笔“一”要长些,上半部分稍扁宽,下面“弓”略瘦长些;“直”是“ 口”形,最后一笔长,中间三短横间距要匀称,右端不能抵住边框;“息”上面“自”要写得扁短些,下面“心”要写得宽些,“得、低、往、消”都是在窄右宽的字,左右要靠拢。

    布置作业

    1.把音节补充完整。

    2.看拼音写词语。

    3.比一比,组成词语。

    4.连线,把合适的词语搭配起来。

    一只 蚂蚁 游 回家

    一阵 白兔 挎 到水面上来

    一群 雷声 跑 起篮子

    5.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并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例1: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例2: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6.填上意思相反的词。

    直??( ) 低??( )

    假??( ) 远??( )

    一年级下册课件 篇9

    《合在一起成新字》是S版一年级下册课文,下面是S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合在一起成新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课把一些合成字分为两部分,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边读儿歌边识字,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本课教材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

    1蹦苷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被崛13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3个新部首“木”“日”“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迸嘌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1绷系儿歌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7个字。

    2比鲜丁澳尽薄叭铡薄靶3个新部首。

    3痹谌鲜渡字的同时,会运用生字组词造句,活学活用。

    一课时。

    生字卡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六位同学手拿生字卡片“木、寸、口、十、土、也”站到黑板前)请下面的同学帮忙找一找,他们谁和谁是朋友,站在一起可以组成新字?

    2币出课题。

    二、学习儿歌

    1毖生自由读儿歌,认为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庇谩啊稹焙汀啊鳌保分别找出这课中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再反复拼读。

    3蓖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互相正音。

    4敝该读儿歌,纠正读音。

    5痹谛∽槔锉热读儿歌,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老师巡视朗读情况。

    6蓖蒲∫涣礁龆恋煤玫耐学示范读,给予奖励。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会认字和生字)瞧,这节课的生字都跑到黑板上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读一读,不会读的可以拼拼音。

    2敝该读,读得准确的,请他当小老师给同学们带读。

    3比サ羯字的拼音,认读生字。

    4毖≡裣不兜淖肿榇试炀洹

    5敝傅际樾7个“会写字”。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2)谁能帮助他(她)把这个字记好?(从中指导学生说出难写字的结构、部首、笔顺规则及容易写错的地方。)

    (3)教师示范写生字,讲述生字的结构、部首、笔顺规则等,在此过程中认识3个新部首“木”“日”“小”。

    (4)学生练习写。

    (5)师生互评共赏。

    四、做游戏,巩固生字

    准备: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

    做法:师读哪个字,手拿对应的生字卡片的同学把卡片贴在黑板上,然后齐读。

    五、总结

    课件范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壹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件范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壹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第24-25页:数龙—百的数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基本图形来描述、探索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 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掌握找相邻数的基础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行推算练习,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

    难点: 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的练习。

    4、培养学生推算、归纳的能力。

    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成功和愉悦。

    二、说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行推算练习.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后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课件模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简短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模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简短”,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习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习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4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三、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小组交流的作用。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之间互相观察,互相说。

    (2)集体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个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在数数,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5、布置学生实践活动

    课后到校园到处看看,边看,边和小朋友交流,再把看到的记下来,明天上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四、教学反思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原有的基础,对1-10的数的数数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完成。但是,由于课堂常规的影响,学生的观察、说话、倾听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动物物的爱的情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野生动物灭绝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它们濒临绝迹。(渗透环境教育)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课件)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通过插图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更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3

    教案设计示例

    可爱的校园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点评: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

    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总评: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的校园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带有数字的话表示出来.同时注重使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情景生动有趣,使孩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突出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活动过程

    学生放学回家后,寻找家中的数字,如有几口人,几件家用电器,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张床,然后有文字后图画记录下来,上课时介绍给同学们听.

    可爱的校园-北师大

    [color=Red][/color]

    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具准备:主题图,1-10的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活动三:有序观察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有序性.

    1.由门口开始参观

    门外:看到了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

    门口:有1只大象,它是这里的老师

    门上:有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

    门边:有7朵花

    学校里和学校外一共有6只小熊

    学校里:有3个教室

    天上:飞着9只小鸟、10只蝴蝶

    学校后面有8棵松树

    2.从上到下看

    天上:9只小鸟,10只蝴蝶

    中间:8棵松树、3间房子

    地上:跑着小动物有6只小熊、4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1头大象

    门的附近:门上有5个字-欢迎新同学,门边的栅栏旁有7朵花

    3.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左边开始有花,左右一共有7朵花,1位大象老师、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5个字、3间教室、6只小熊、9只小鸟、10只蝴蝶、8棵松树.

    4.按照数量从小到大

    1头大象

    2只小兔子

    3间教室

    4只小松鼠

    5个字

    6只小熊

    7朵花

    8棵松树

    9只小鸟

    10只蝴蝶

    5.小结

    你们都是非常合格的小向导,按照一定的顺序带着我们参观了可爱的校园,我们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活动四:找数字

    目的:通过游戏使学生找到画面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其实这里头藏着10个数字,你们找到了吗?数字就藏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找到我们的教室或你的身边藏着的数字吗?

    探究活动

    找数字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

    活动过程

    学生放学回家后,寻找家中的数字,如有几口人,几件家用电器,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张床,......然后有文字后图画记录下来,上课时介绍给同学们听.

    热门课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课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萝卜

    小灰兔有10个萝卜,如果小白兔给小灰兔3个萝卜,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小白兔有多少个萝卜?

    解答:如果小白兔给小灰兔3个萝卜,它俩的萝卜就一样多,一样多时都是13个,求小白兔原来额萝卜,就要把它给小灰兔的3个加上所以是16个。

    一年级数学教案——《拔萝卜》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对信息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优质课件] 一年级数学教学思考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优质课件] 一年级数学教学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综合要求逐步提高,小学低段的数学教材不再是以往单一、抽象、枯燥的数学了,而被多样、形象、有趣的数学所代替。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的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早期形成。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深感压力重大,积极发现,营造学生需要学习的空间与条件,在一年的摸索学习中对低段数学教学有卑微的感受,请共同探讨。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一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不能达到100% 的效果。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 米,离学校55 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 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 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蕴含在在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 剩下的路程= 全路程。又如一块积木12 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 角、1 元、2 元、5 元、10 元、1 角、2 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一册数学方向与位置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沿右边从教学一楼走到三楼,再靠右边下来,这样往返一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教学七巧板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的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有机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独特构思,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免子、小狗、小鸭等。让学生快乐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潜能。又如在教学小红和同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 人,后面1 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 ,从后面数是第2 ,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自然明朗,马上欣喜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有一些加法或减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 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 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 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 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 米等于100 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学生个性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进行设置,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设置,也可在教学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只要有一点情境,学生就会

    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2024课件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24课件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8加几的式题.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磁铁黑板、红花、黄花图片、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学具:8根绿色小棒、4根红色小棒、8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连算.

    8+( )=10

    8+( )=10

    8+( )=10

    10+4=( )

    10+3=( )

    10+7=( )

    8+2+2=( )

    8+2+5=( )

    8+2+6=( )

    8+2+8=( )

    3.口算.

    9+4=

    9+7=

    9+5=

    9+3=

    9+6=

    9+8=

    师问:9+6 9+8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8+( )=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2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9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8加几)

    1.教学例1.

    出示例1 8+3=11

    (1)出示黄花、红花图.

    师说:根据图上黄花、红花的个数,请同学们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出:格子里有8朵黄花,格子外面有3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师问:要求一共有几朵花,怎样列式?(板书:8+3=)

    师问:8+3这道题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

    指名说计算方法.

    (2)直观演示.

    师说: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计算8加3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凑十法来计算.

    老师边说边演示:格子里有8朵黄花,如果把格子里凑满10朵需要放几朵?(放2朵)那就把8和几凑成十?(8和2凑成10)把外面的3朵红花分成几朵和几朵?(分成2朵和1朵)拿走2朵放在格子里,8加2得几?(8加2得10)10朵再加几朵?(10朵再加外面剩下的1朵)10加1得几?(10加1得11)所以8加3等于11.

    (3)讲计算过程.

    请一个同学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式子上用连线表明.

    师问: ① 为什么要把3分成2和1?

    ② 计算8+3时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这样想:

    ① 先把8凑成10,把3分成2和1.

    ② 8加2等于10,

    ③ 10再加1等于11.

    2.教学例2.

    出示例2 8+4= 8+7=

    (1)摆小棒,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根绿色小棒,右边摆4根红色小棒.(老师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出小棒)

    师问:谁能看图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板书:8+4=12)

    师问:8加4等于12,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移动小棒,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多少?谁来试试?

    指名上前移动磁铁小黑板上的小棒.

    师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请你们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8加4等于12.引导学生这样摆:把4根红色小棒分成2和2,再把其中2根推向8根绿色小棒一边.老师连线:

    学生自己小声说计算过程.

    (2)摆圆片,算一算.

    师说:左边摆8个黄圆片,右边摆7个红圆片.(指名一个同学同时在磁铁黑板上摆圆片)

    看图,自己小声说加法算式.

    指名说算式:8+7=□

    师问:8+7怎样想?请同学们边摆圆片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一个同学上前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指名看算式说计算过程.

    师问:8加7时,为什么要把7分成2和5?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想一想:

    8+5=□ 8+6=□ 8+8=□

    师说:刚才我们计算的这几道8加几的题都是把后面的加数分成2和几,2和8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

    现在老师再出几道题,不看图、不摆实物,看谁会算?

    教师出示:8+5=□ 8+6=□ 8+8=□

    两人一组说一说每道题怎样想.

    老师点题,指名口算,并说计算过程.

    4.教学例4.

    出示例4 8+9=□

    (1)师问: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归纳出两种方法:

    ① 把9分成2和7,2和8凑成10,10再加7等于17.

    ② 9+8=17调换加数位置,8+9也等于17.

    (2)师问: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

    小组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听取意见.

    指名说讨论结果:第二种方法好.

    师问:为什么说第二种方法好?(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说:你们真聪明,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齐读黑板上的算式.

    5.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学的是几加几的题?

    老师指课题:8加几

    (2)我们计算8加几时,应先把8怎么样?(把8凑成10)

    (3)凑10后再怎么办?(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分出的2和8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

    (4)8+9这道题怎样想?(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教师小结:8加几,先把8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8加2等于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这就是我们要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看图写算式.

    2.口算.

    8+2+2=

    8+2+6=

    8+2+5=

    8+2+3=

    8+4=

    8+8=

    8+7=

    8+5=

    师问:上面每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3.移动8,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4.猜一猜,花是几?

    8+3=

    8+9=

    8+5=

    8+7=

    8+6=

    8+8=

    8+10=

    8+2=

    8+4=

    板书设计

    8 加几

    教案点评:

    8加几是在已学过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难度不大,所以在设计教案时,重点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凑十法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复习准备的设计都是为新课铺垫.这节课的教材共安排了四个例题.在设计教案时是这样安排的:例1,通过观察小花图,看老师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8加几的凑十法是8和2凑成10.例2、例3,老师放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例4,老师引导学生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的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而且要面向全体,达到人人会说,人人都能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巩固练习的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是看图列式计算.第二层次是基本练习.第三层次是抢答,要求学生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探究活动

    加法转盘

    活动目的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8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一个形如下图的转盘(黑色圆圈及箭头可转动).

    活动过程

    1.教师将转盘悬挂在黑板(墙壁)上.

    2.学生依次转动箭头,计算8与箭头停住时所指数字的和.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栏目小编根据您的需求承诺提供一篇符合您要求的“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请您认真探究本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

    2.使学生能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们,请举起你的右手和左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举得对不对。

    提问:生活中你的两只手能够做什么呢(学生议论、交流)

    (1)上课发言要举手,(教师示范)应该举哪只手呀

    (2)我们写字时一般用的是哪只手呀

    (3)你注意过没有,解放军和警察叔叔敬礼时举的是什么手组织学生模仿敬军礼。

    讨论:我们的右手还能做哪些事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提问:另一只手我们叫做什么(左手)

    谈话: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右手有分工,双手协调齐动作,相互帮助好朋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认位置)

    二、观察情境,认识位置

    1.认识左右。

    (1)提问:把书翻到第9页,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手是哪只手

    (2)提问:第一张课桌坐的是小明和小红,谁能说说小红在小明的哪面小明又在小红的哪面呢

    追问:第二张课桌上放着练习本和数学书,说一说: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哪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哪面

    (3)讨论:你还能看图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说出:

    ①小刚在小芳的左面,小芳在小刚的右面;

    ②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直接提问:看图想一想,小明和小刚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③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④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楚谁在谁的哪一面。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游戏。

    (1)讨论:在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

    (通过讨论并汇报,进一步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

    小结:我们身体右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左手的方位,就叫做左面。

    (2)谈论:人的手、脚、耳、眼都有左右之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要求听老师下达的口令,做动作。

    ①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

    ②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

    ③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左手拍右肩,右手拍左肩。

    小结:我们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说清楚在谁的哪一面。

    2.说一说。

    (1)坐在你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你前面、后面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前)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3)(三位小朋友站成一横排)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再次强调说清谁在谁的哪一面。

    3.看图说一说。

    学生可能更多地用上、下描述物品之间的关系,要提示还可以用左、右来描述面包和牛奶的关系。

    4.摆一摆。

    (1)把数学书摆在中间,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后面,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面。

    (2)把文具盒摆在中间,把数学书摆在文具盒的左面,把学具盒摆在文具盒的右面,最后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面。

    5.排一排。

    请一个小组6个学生上讲台,侧面对着底下的学生。

    (1)提问:(指第二个同学)XX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请第三个同学照样子说一说。

    (2)底下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排一排,说一说。

    6.看图说一说。

    (1)说说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2)月季花的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略)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

    2、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的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linjiā

    连加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a.提问:5+2+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的顺序,深化了新知。]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你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5分2分1分

    第一种()个()个()个

    第二种()个()个()个

    第三种()个()个()个

    第四种()个()个()个

    第五种()个()个()个

    第六种()个()个()个

    第七种()个()个()个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的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的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的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的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

    ”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

    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括线问题。

    1)学生看图。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左边有3根黄瓜,右边有6根黄瓜。

    1)求什么呢?

    一共有多少根黄瓜?

    2)你能列一个算式吗?

    3+6=9

    3)学生自己完成第2小题。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10-2=8

    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这道题要求篮子里有几个萝卜,把总共10个,去掉右边2个,还剩篮子里的8个。

    修改:先要让学生说清楚每道题知道的是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实际应用。

    1)看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在千纸鹤。

    你在图上还知道了什么?

    小男孩折了5个,小女孩折了4个?

    2)一共折多少个呢?

    3)学生自己列算式。

    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

    5+4=9

    修改:要知道学生读懂对话框的文字,并要求学

    生把题意连贯的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填写表格。

    1)光盘出示表格。

    毽子

    足球

    绳子

    原有

    17个

    6个

    10条

    借出

    7

    6个

    8条

    还剩

    2)学生观察表格。

    3)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4)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5)交流答案:

    毽子

    足球

    绳子

    原有

    17个

    6个

    10条

    借出

    7

    6个

    8条

    还剩

    10

    2

    有错的订正。

    卡片游戏。

    学生拿出卡片。

    学生分别说5+几、6+几……的加法算式。

    同桌游戏。

    教师相机指导。

    修改: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师。

    1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3、作业:

    说10道进位加法的口算给你的同桌或父母听。

    板书设计:

    十三期末复习

    3+6=9

    10-2=8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实验教科书6869页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和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统计过程,感受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主给小组命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统计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森林里的大象家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它来了

    (电脑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非常高兴。我邀请了许多客人来我家做客。瞧,他们来了)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下面让我们看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各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日宴会引入新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分组整理,探索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分一分、排一排,看哪个小组能一下就能清楚的知道来了那些客人,各有几只?(每小组一幅图,图上小动物可以取下)

    小组合作、讨论、操作。

    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小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

    教师奖励优秀小组五角星。

    师: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如:小狗有4只;小猴有5只;小猴和小狗一共多少只?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以开放的问题你能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收集信息的能力。]

    小结揭题:小朋友这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我们把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板书)。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整理鲜花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客人给大象带来的鲜花,你们能帮助大象统计一下吗?

    学生将学具鲜花统计在课本第69页的图上。

    小组内交流。

    师:从这张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

    同学们,大象为了感谢大家帮它统计小动物和鲜花的个数,准备了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出示装满水果的盘子图)。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把它从书的附页上剪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摆成象形统计图。

    问: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填表(书第69页)。

    3、整理五角星

    同学们,下面我们共同来整理各组得到的五角星。请各组派一位同学将本组的五角星贴在黑板上。

    生操作后,师问:同学们,从这张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说明哪个小组最出色?

    4、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课后你打算去统计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教师将整理鲜花、整理喜爱吃的水果、整理获得的五角星,寓知于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同时,课尾将学生推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实际问题、求未知加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复习的第1题

    看清题意,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呢,你能解释你列的式子吗?

    2、完成复习的第2题

    看清图画的意思,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完成复习的第3题

    看加法表,竖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看看、斜看看呢,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看。

    4、完成复习的第4题

    看减法表,回想刚才的加法表,现在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完成复习的第5题

    同桌互相考察,从3、4两题的表中任意找一道题,快速说出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6、完成复习的第6题

    (1)在2-3分钟内完成,然后

    (2)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3)对一些共性的错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找出错误原因。

    7、完成复习的第7、8、9题

    (1)在2-3分钟内完成,然后

    (2)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3)对一些共性的错误,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找出错误原因。

    7、完成复习的第10、11题

    认真观察、弄清图意,你能列出什么算式,并说出你的思路。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教学书、铅笔盒、橡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新授导入

    1、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 “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1)小组成员一起给小动物们分一分房间。

    (2)用“上”“下”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3)汇报:哪一小组把你们分房的情况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下”关系描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4)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4)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5)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二、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1、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说说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3、猜一猜: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课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生:1号盒子,2号盒子,3号盒子。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 2号盒子或3号盒子)

    第二个提示: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

    生:2号盒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卡片在1号盒子下面,它就可能在2号、3号盒子里,卡片还在3号盒子的上面,它就只能在2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三、实践应用

    1、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1)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2)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3)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师配乐示范说)

    (4)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

    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

    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

    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

    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住在最下面,是第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 的上面, 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 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全班交流反馈。

    (2)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着“上”“下”关系的物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 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温故知新

    1.根据老师的操作,快速说算式:

    ①放6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多少根?(6-2=4)

    ②先放1捆,再在旁边放4根。一共多少根?拿走8根,还剩多少根?不够减怎么办?( 14-8=6)

    ③先放3捆,再在旁边放6根,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36-9=27)

    2.快速抢答: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设计意图:在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1”当做“10”,进而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做铺垫。】

    3.列竖式计算:52-21 79-37 65-24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类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已经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那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继续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主动探究,体验方法。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我们上节课已经知道了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可以用56-22来计算,那如果想知道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你会列式计算吗?

    (1)独立列出算式,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计算方法。(建议:摆摆小棒。)

    (2)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算法。(先放56根,个位拿走8根,怎么拿?就从十位退一,合个位6根,也就是16―8=8 ,再把十位上4个十减去1个十剩下3个十,即30,30+8就是38。)

    (4)探究竖式写法:

    竖式怎么写?

    a、56-18,竖式该怎么写?谁跟谁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

    b、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当10)

    c、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可是怎么才能记住从十位上退了1呢?(在被减数的十位“5”的上面点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叫做退位点)

    d、那么现在个位上该怎么算呢?(1.把被减数的个位数加10再减;2.把十位上退下来的1当做10,用10先减去8,再把剩下的2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6得8。)

    e、现在十位该怎么算?被减数退1后,十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减数的十位数减1后再减去减数的十位数)

    【设计意图:“从十位上退1”的含义及原因和“从十位退1,十位上就少了1”的道理,学生不易理解,且易出错,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的表象,类推出笔算时的方法和道理,充分运用表象作理解算法、算理的支柱和桥梁,揭示自然,学生易于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f、生自己尝试写一下56-18的竖式。

    g、在退位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h、独立完成“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然后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整个探究环节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个教学阶段,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新知识所提出的问题的猜测、探索、验证、讨论、交流、概括等到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发展数学素质。】

    2、教学例3:出示50-24,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四、灵活运用,体验成功。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然后小组讨论,小结笔算退位减法要注意什么?

    (1)写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4)“退位点”提醒我们从十位减1。

    2、完成第21页的第6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计算过程,并说说错误的地方该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再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时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六、课后作业:

    用“1、4、7、9”这四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先把它们分分类,找一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算一算。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编制和排列算式、分类、比较与合作交流,讲讲算算的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和智力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附: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2: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例3:

    56 — 18 = 38 50 — 24 = 2 6

    5 6 5 0

    — 1 8 — 2 4

    3 8 2 6

    笔算减法应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

    (1)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 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 数图形。

    五、小结。

    六、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的例题,第6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学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能进行有序观察和有条理地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回忆家中一些喜庆日子,如自己过生日一般都来哪些客人,说说过生日时的场景,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讲述:今天是森林王国中大象的生日,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祝贺大象生日快乐,它们还拿着生日礼物鲜花,(贴教学挂图)我们来看一看,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给大象哪几种花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大象家的客人排得很乱,不容易看出来有多少,用什么办法能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各有几个呢

    2分类整理。

    先分组活动,再组织全班交流。

    (1)先把客人分成小狗、小猴、小猪三类。

    (2)分别给小狗、小猴、小猪排队,排队的方法是在主题图上找一个什么动物,就贴一个这种动物的头像。直到把主题图中的动物都找完。

    (3)根据排好的头像数一数每种动物各来了多少只,把数目填在括号里。

    3分析数据。

    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1)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呢,课本已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上。

    (2)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3)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花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1)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摆一摆。

    (2)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3想一想,说一说。

    (1)今天我们帮大象统计了来的客人,送的鲜花,大象非常高兴。同学们,你们再帮大象想一想,怎样给客人们准备午餐呢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2)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评]

    这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说说自己过生日时的场景,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通过童话故事创设了学习情境,引出了数学问题;在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总结阶段,通过对客人准备午餐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学过的数学统计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简单的决策。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最新一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