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精选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精选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12-2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那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的几大因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中的数

    1、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2、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3、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比较)

    4、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加减法 (一)

    1、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计算)

    2、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3、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整十数。)

    4、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5、回收废品---(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加与减(二)

    1、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2、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4、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购物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加与减(三)

    1、套圈游戏---(连加运算)

    2、乘船---(连减运算)

    3、乘车---(加减混合运算)

    二、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有趣的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动手做(一)

    3、动手做(二)

    4、动手做(三)

    四、 统计与概率

    1、组织比赛---(认识简单的纵向条形统计图)

    2、买气球---(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与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小小运动会

    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今天我当家

    利用100以内加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希望提供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jK251.COm精选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精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精选,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1

    第一单元:数一数(共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吗?

    师:是啊,我们都有10根手指。请小朋友们互相数一数。

    2、我们都能从1数到10,那么你能从10数到1吗?互相数一数。

    3、介绍数的起源。

    二、按要求观察。(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师: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你能从这幅图中发现这10个数宝宝吗?找到后请小朋友说给同桌听。

    2.反馈:那些东西可以用数字宝贝1来表示?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表示?请你指出来,说完整。

    3、数到9个小女孩和10个小男孩时,引导学生用做记号的方法数数。

    三.讨论。

    1、师:1可以表示一面红旗一位老师,还可以表示生活的什么?其它数字呢?

    2、师:如果我用一个圆圈表示图中的1朵花,那么6朵花就应该用几个圆圈表示?如果有8朵花呢?

    三.练习。

    四.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板书设计;数一数

    12345678910

    课后反思:

    导入部分师生互动比较新颖,能够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介绍数的起源使学生了解数的演化过程,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观察主题图时,学生能够很快收集到信息,只是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往往只是找到一个信息就急于表现,我就引导他们:你能找到更多的数字宝贝吗?从1找10。然后把你找到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反馈的时候,我就发现如果一个个反馈花费的时间太多,但是不这样又可能让学生信息的收集不全面。

    后来我就安排了让学生回答:这些数字宝贝还能表示生活中哪些物体?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还是从书上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1还可以表示1根手指,还有呢?然后学生的思维就拓宽了。

    最后是用图形表示物体,这样就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慢慢转化。

    在课堂常规方面,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因为我好几次发现有几个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当老师同学在说话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听。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2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

    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

    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

    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3

    一、引入

    师:小猴贝贝带着小伙伴们来给大家拜年了。

    媒体呈现一幅画面: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子?

    师生一起数,共有13只。

    师:小猴子最顽皮了,你看

    媒体动画呈现:一些猴子爬上了桃树,地面上还留下6只猴子。

    师:咦?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

    有的学生说5只(画面上可以看见的是5只),有的说7只。

    二、展开

    1.引出例题,探究算法。

    师:树上有7只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共有13只小猴子,现在树下有6只,13-6=7只。

    教师适时板书13-6=7,并设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10-6=4,4+3=7,所以13-6=7。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因为6+7=13,所以13-6=7。

    生3: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算法:

    算法一:因为10-6=4,4+3=7,所以13-6=7。

    算法二:因为6+7=13,所以13-6=7。

    算法三: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2.挖掘材料,组织尝试。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树上真的是7只小猴子(媒体出现树上的所有猴子),你们算对了!你能根据现在这幅图再列出一些减法算式吗?

    生1:13-7=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共有13只猴子,树上有7只,算地面上有几只就是13-7=6。

    师:那你是怎样算出6的呢?

    生1:因为6+7=13,所以13-7=6。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指名学生说说不同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让学生观察列出13-5=8和13-8=5后说说想法。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可以根据颜色不同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真厉害!那就请你选择一题与同桌同学交流一下算法吧。

    学生同桌交流算法后,教师分别指名回答。

    3.练习。

    (1)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12-7=12-4=14-8=12-3=

    13-6=18-9=11-2=15-8=

    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说同桌是怎样口算的)。

    (3)看卡片口算(全班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结果)。

    14-8=12-8=11-8=10-8=

    17-8=13-8=16-8=15-8=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计算,你会做了吗?你是怎样算的?

    指名学生说说算法。

    师:猴贝贝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想邀请大家一起去玩,但有一个条件:请你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数(课前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猴贝贝还让老师帮忙选几位小朋友当导游,请刚才奖励到小旗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在课中,教师已经把旗子作为奖品发给了几位小朋友),每位小导游的旗子上都有一个数字,如果你算式的得数跟哪一位导游旗上的数字一样就跟在这位导游的后面。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吧。

    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游戏、排队伍,然后走出教室。

    反思

    一、对原有教材的分析

    1.教材主题情景分。

    十几减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其原有主题情境是小猫观金鱼图。一只金鱼缸里有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两只小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即教材所呈现的有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条和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条),然后列出减法算式作为例题。与人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还介绍:教学例题时,可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以体现金鱼的游动变化,给人以现实感,同时利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模拟小猫说话,给人亲切感和趣味性。

    然而,我们在研究这节内容时,家一致感到教材主题情境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从数学问题的呈现和对算法多样化的关注来看,该主题情境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1)问题缺乏真实性。我们认为,根据这一主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是缺乏现实意义的。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的(通过数数就可以了),何必计算呢?

    (2)对算法的暗示性过强。学生在口算13-5、13-8时,往往会受到主题情境的暗示,一味地关注想加算减的思路,而视了其他的算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兴趣地识字。

    德育目标

    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表现一下,看老师表现什么?

    提问:老师画的是什么?

    挖井是干什么的?

    挖口井是件容易的事吗?

    1、板书课题。

    学习课题中的挖井两个生字。请小老师教读,全班跟读三遍。

    2、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师:你们想到瑞金沙洲坝去吗?但有几个生字淘气宝宝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有谁认识它们?

    多媒体出示:席导革命

    师:生字宝宝认识了,我们就可以进入课文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要求给予评价。

    师:在这个小村子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淘气生字宝宝又出现了。

    多媒体出示:战士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师:村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困难?

    多媒体出示: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这口井是谁挖的?

    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多媒体出示毛主席画像。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毛主席是怎样带领战士挖井的?调皮的生字宝宝又挡住我们的去路,但没关系,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同学的!请同学们自己到课文97页中第三自然段找。

    多媒体出示:解刻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分组朗读。

    师:为什么人们不会忘记毛主席毛主席?

    多媒体出示井的图片及毛主席画像。

    师配乐复述课文内容后,说:为了赞扬毛泽东,乡亲们在井边的石碑上刻了什么字?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播放《东方红》的歌曲。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三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克拉玛依的水是从哪来的吗?

    生答,师小结。

    师:你们想对引水工程的叔叔说些什么?我们有了水应该怎样做?

    四巩固生字。

    多媒体出示:忘挖井席导革

    命战士解刻念

    做对对歌游戏

    师:这是谁?生:这是忘。

    师:什么忘?生:忘记的忘。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六作业:(三选二)

    (1)收集有关毛主席的故事。

    (2)收集有关引水工程的资料。

    (3)怎样节约用水,写上一两句话。

    回答:画的是井。

    挖井是用来取水的。

    挖井很不容易。

    请小老师教读挖井两个生字,全班跟读三遍。

    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指名认读生字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认真听,给予恰当评价。

    学生汇报

    学生认读战士生字。

    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学生汇报: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生答:毛主席。

    生汇报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因为他带领战士挖的井给村子解决了吃水的困难,所以村子的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生:时刻想念毛主席

    听歌曲

    生汇报:是白杨河的水......

    生:谢谢叔叔,我们一定爱护水源,不浪费一滴水!

    通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在黑板上画井

    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理解毛主席的生平事迹。

    多媒体出示生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士与土相近,但又区别。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采取指名读、自愿读、男女比赛读的形式指导朗读。

    师小结毛主席的为人。

    出示多媒体课件

    板书: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朗读《东方红》的歌词。

    师小结。

    师提问。

    板书设计

    22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吃

    刻水

    想不

    念忘

    毛挖

    主井

    席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数数的愿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1)每个小朋友都有生日,谁来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又是几月几日呢?

    谈话: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全国各地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也载歌载舞庆祝国庆。

    二、讲授新知,感知数10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提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许多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在跳舞)

    追问:究竟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呢?

    先让学生看图轻声数一数,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大声数一数。

    小结:同学们数得对!有10个小朋友在跳舞。

    2.实物操作动手摆一摆。

    谈话:如果按照图上的人数摆小圆片,一个小朋友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跳舞的小朋友呢?

    操作:同桌合作共同摆小圆片。(学生动手摆小圆片)

    提问: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数一数你们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小结:对!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桌上摆了10个小圆片。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教师选择并加以推荐。如:

    (1)我们两只手有10个指头。

    (2)我们小组有10个小朋友。

    (3)9月10日是教师节。

    (4)早操排队时,我站在第10个。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谈话: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靠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开。(学生临摹写数)

    5.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10。

    (板书课题:10的认识)那么图画上的10个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采听一听、唱一唱。(放歌曲《娃哈哈》)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读出直尺上的数,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小组活动,读给同伴听)

    (2)同桌游戏:一人顺着读直尺上的数,另一人倒着读这些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拿出小棒,先数出10根放在桌上,然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而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颗樱桃。学生可能会1颗1颗地数,也可能2颗2颗地数。

    (2)要求同桌互相2颗2颗地数,在书上填数。

    (3)伸出自己的左手,数数有几个手指;数数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在书上填数。

    (4)说明:数数时,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数一数,再填空。

    (3)指导学生用第几只回答问题。

    (4)分别指出10只小鸭和从左边数起的第10只小鸭。

    6.互动游戏。

    (1)准备:把0~10各数写在小卡片上(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且做一些用于抽签的纸条,把问题写在上面。

    (2)游戏开始,指定一个学生抽出一张纸条,并大声读出问题。凡是手中有符合问题答案的卡片的学生,立即站起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

    抽签的纸条上写以下问题:

    (1)比5大的数。

    (2)比8小的数。

    (3)6和8中间的数。

    四、总结评价,完成作业(略)

    教学反思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学生在欢度国庆歌舞表演的情境中,通过参与看图数一数、动手摆一摆、看数说一说、照着写一写等学习活动,经历了初步感知物操作实际应用临摹写数等认识数10的过程。教学设计注意突出10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帮助学生理解10

    的含义,初步形成10的概念。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既渗透10可作为计数单位,又突出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计数,建立按群计数的观念;通过读数和写数,引导学生掌握

    0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用学生熟悉的鸽子引入,自然贴切,既吸引了学生,又进行了热爱和平的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很顺利地引到主题图上

    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从不同的起点数鸽子的只数和师生的人数,然后从中抽象出数10。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和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这样的设计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6

    [案例]

    师:小猴摆了个水果摊,生意可好了,你看他又只剩一盒桃和3个桃了。这时,小兔走了过来,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就想买几个尝尝,就对小猴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桃。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小猴一共有几个桃?

    生:一共有13个桃。

    师:小猴有13个桃,小兔买了9个,还剩多少个桃?怎样列式呢?

    生:还剩4个桃,13-9=4。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如果你是小猴,你怎样把9个桃给小兔呢?请小朋友拿出学具桃,摆一摆。

    学生操作: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师: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拿呢?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同桌小朋友合作,先拿一拿,再说一说。

    交流。

    师:你为小猴想了个什么好办法呢?

    生:从盒子中拿掉9个桃,盒子中还剩1个,外面还有3个,一共还剩4个桃。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兔要买9个桃,小猴先把10个桃给他,让小兔还1给小猴,跟盒子外面的3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还剩4个桃。

    生:先拿掉外面的3个桃,还缺6个,就从盒子里拿走6个,还剩4个桃。

    生:我是一个一个地拿,拿走9个,小猴就还剩4个。

    生:我是二个二个地拿,拿了8个,再拿1个,小猴就还剩4个桃。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你能按照你的拿桃子的方法来计算13-9吗?

    师:鲸大哥听到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带着题目来到我们班级来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做出鲸大哥的题目吗?

    生:有。

    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把题目按顺序板书:11-9=2

    12-9=3

    19-9=10

    师:鲸大哥带来的题目中还藏着一些小秘密,你们能把这些秘密找出来吗?小朋友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商量。

    学生合作说一说。

    生:我发现前面是11、12、13、19排下来的。

    生:我发现得数也是按照2、3、4、10排好的。

    生:我发现都是-9。(师揭示课题:十几减9)

    金合欢:我发现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金合欢小朋友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你们来检查一下是不是这样啊!

    学生每道题都检查,发现都是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比个位上的数多1吗?

    学生交流。

    师:金合欢小朋友真棒,她发现十几减9的得数比个位上的数多1,我们就把这个规律叫金合欢发现好吗?

    生:好。

    学生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金合欢,齐说金合欢发现。

    由衷地说出金合欢你真棒!

    师:在计算十几减9时,我们可以用金合欢发现来算,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反思]

    1、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东西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在练习中创设鲸大哥出题考考你的情境,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在本课找规律一环节中,将小朋友发现的规律命名为金合欢发现,不仅使学生觉得数学的亲切,学生一下就能掌握十几减9中差与被减数的关系,提高口算速度,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而在学习13-8时,除了出现跟-9同样的想法外,有一位小朋友竟说出因为13-9=4,13-8就等于5,我就顺水推舟问你怎么知道13-8的得数比13-9的得数多呢?,学生的回答令人佩服因为我发现拿掉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一年级小朋友能发现这个规律,真是难能可贵,当然这是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的结论,但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回答。

    3、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新教材一改过去单一的想加算减方法,列出好多种算法。教学十几减9前,我还以为学生不可能把书上所列举的算法都发现,结果上课时出乎我的意料,非但这些算法学生都能想到,学生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如两个两个数的,而且就先算10-9=1,再1=3=4这种算法,学生还能说出两种意思来。一种是在10个中间去掉9个,还剩1个,再跟3个合起来,就是还剩4个。另一种是要拿9个桃,先拿走10个,再还给他一个,跟3个合起来,就剩4个桃。虽基本思想是一样的,但后者是从珠算减9退1还1中变化得来的。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算法,本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指出哪种算法更好,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与反思 篇7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演示,教师讲述星期六那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小白兔要请13位客人,所以小白兔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你瞧,已经来了好多客人。

    2、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你能在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学生看图思考了一会,纷纷举手回答。

    生:小白兔要请13个客人,已经来了9个,还有几个没有来?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生:13-9=4

    师板书13-9,并且提问: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生1:小白兔准备了17个蛋筒,吃了9个,还有几个?

    生2:有14块蛋糕,吃了9块,还有几块?

    生3:有15个气球,放飞了9个,还有几个气球?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点击鼠标,一一出示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914-915-9

    3、探究算法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9+4=1313-9=4

    师:不错,你很聪明。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其他好多学生纷纷表示也是这样想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考虑好久,有一位学生举手:13分成9和4,13-9=4

    师:也可以。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都沉默了,有的摇头,有的低下了头。

    反思: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可以张扬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它是学生不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展示。然而,多样化的算法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这时该怎么办?算法多样化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在哪里?

    教学片段(二)

    三、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师: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减法。

    生2、都是减9的。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被减数有什么特点?

    生:被减数都是十几。

    2、师:对,这些都是十几减9。揭题:十几减9

    3、师: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师: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5、全班交流

    生1:11、12、13、14一个比一个大1。

    生2:2、3、4、5一个比一个大1。

    生3:都有一个9的。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被减数和差。同时教师用彩色粉笔标出被减数和差。

    生:2比1多1。3比2多1。师追问:哪个2,哪个1?生:11的1,2是11-9=2的2。师小结:也就是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学生沉默。

    反思:

    在探究十几减9的算式的规律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然而有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规律?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教师能不能明确指出找找被减数的个位和差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可以较快地发现规律。但是如果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怎么落实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

    教学反思:

    课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反复思考,觉得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片段(一)中,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想加做减一种方法。而教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实,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交流存在着障碍。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在两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师焦急的情绪无意中感染、影响了学生。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如果教师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争辩了。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课堂中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显示出教师过分地注重结果。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教案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习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教案范本]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季度范文精选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范本]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季度范文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教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那我们上课前也来做个“点指”的游戏。老师说哪,同学们就用手指哪? 生随老师做游戏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这两名同学一个同学是第五组的,一个同学是第四个。根据老师的描述请同学们快找一找他们是谁?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师:是啊!第五组有四名同学,只说第五组很难一下子知道他是谁,而坐在第4个的每一组都有1个,所以也无法知道他是谁,那么怎样能让同学们一下子把位置确定下来?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你们看,他们来了。从这幅图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师:(学生汇报后,小结)我们的电影院都是这样的,如果拿的是单号票,就从单号门进,双号票就从双号门进,那么小明拿的是8排13号,这是一张单号票还是双号票呢?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小明由单号门进入,看到电影院里座位很多,他急了:这么多座位我应该坐在哪?如何帮助他找到座位?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00字


    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作为一名老师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修改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是否也在苦恼如何编写教案呢?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P80的例题、试一试,P81想想做做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游戏中用到的头饰、快乐大转盘、神奇果树等,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介绍:今天babyduck队、rabbit队、tiger队、elephont队、tortoise队和panda队的小朋友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你们高兴吗?

    老师一边介绍各队,组长一边展示自己队的小动物牌子。

    [评:通过介绍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感知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

    故事导入: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数学乐园里在举行活动,邀请小朋友们一块儿去,你们想去吗?让我们快点儿出发吧!

    (课件显示:天线宝宝在数学乐园门口守门,说:小朋友,大家好,只要你们做对口算题就能进入数学乐园。)

    [评:课始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学习基调。]

    二、复习铺垫

    请各队小组长从盒子中取出口算纸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张进行口算,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

    (课件显示:9+7=9+()=11

    9+8=9+()=12

    9+4=9+()=15

    9+5=9+()=18)

    你们到底做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

    鼓励: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来到数学乐园的机会,请小白兔给我们带路,好吗?

    [评: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培养了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组员的合作意识,并提高了练习的实效性,为后面学习十几减9打好了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急切想进入下一情境的心理需要。]

    三、动手操作,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讲述:小白兔带领我们来到了这片美丽的草地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喊(课件出示来到草地上,发出声音:卖桃啦,卖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子快来买呀!)

    讲述:咦,是谁在喊卖桃呢?我们一块儿去水果店看看,好吗

    (课件显示:小白兔走进水果店,向小猴走来:小猴,小猴,我要买9个桃。)

    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是呀,小猴有13个桃子,卖给小白兔9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板书:13-9=)

    13-9=4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2、通过操作,理解算理。

    (1)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先摆一摆小棒,边操作边说你是怎样从13里拿走9个的。想到办法的学生可以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评: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多种算法,开放式的教育促进了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应演示小猴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算法,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各种算法。

    (1)一个一个减,减去9个1,还剩4个

    (板贴:13-1-1-1-1-1-1-1-1-1=4)

    (2)先从盒子里拿走9个,剩下1个,和外面3个合起来就是4个。

    (板贴:10-9=1,1+3=4)

    (3)先拿走外面3个,再从盒子里拿出6个,剩下4个。

    (板贴:13-3=10,10-6=4)

    (4)因为9+(4)=13,所以13-9=4

    (板贴:9+(4)=13,13-9=4)

    (5)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9=4。

    (板贴:1313-9=4)

    94

    (6)先减去10个,再还给1个。

    (板贴:13-10=3,3+1=4)

    激励:小朋友真爱动脑,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13-9,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理由吗?

    [评: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及个性的差异,让他们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同时也提倡了算法的多样化。]

    教师板书完整:13-9=4,学生齐读算式:13-9=4。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讲述:前面还有一间聪明屋正等着你们去呢!你们想去吗?走,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小白兔带领进入聪明屋)

    出示课本P80试一试习题,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学生独立尝试,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

    2、选一题组内说说口算方法。

    3、指名全班交流算法。

    [评: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五、巩固拓展

    讲述:刚才我们顺利地通过了聪明屋,现在愿意用我们学到的新本领去接受智慧宫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小白兔带领进入智慧宫)

    1、课本P81想想做做第1题(左图)

    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右边有几个呢?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的算法。

    2、课本P81想想做做第1题(右图)

    问:你能照着样子自己说说图意再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算法。

    3、下面进行一个口算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题目就在课本P81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边做边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集体订正,全对的得到表扬

    4、今天小海豚知道我们小朋友都在数学乐园里参加活动,所以它们也赶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3组题目呢,小朋友你会做吗?

    (课件出示:课本P81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十几减9)

    [评:让学生初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师顺势揭示课题,突出重点。]

    5、分组游戏

    讲述:现在又到了轻松一刻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做游戏,ok

    (1)快乐大转盘:用手指轻轻拨动中间的小圆片,指针对着几,就用这个数减去9。

    (2)摘果子:神奇果树长在了班级里,你想吃哪种水果,只要做对水果上的题目就可以採下来。

    (3)跳树桩:跳到哪个树桩就要用这个树桩上的数减去9算出得数才可以再往前跳。

    各组选择喜欢做的游戏,然后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进行游戏,做完组内游戏可自由选择其他游戏。

    [评:教师在练习中,设计了分组游戏代替课间操,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使数学计算课趣味盎然,学生参与率高。同时小组合作精神也在此体现。]

    六、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1、小组评价: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心吗?各队组长统计一下你们组一共获得几颗星。

    各队组长统计汇报情况,并表扬优胜组。

    2、自我评价:如果老师请你给自己打星,最多5颗星,你准备给自己打几颗星?为什么呢?

    [评:让学生通过小组评价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自我评价感知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延伸拓展:刚才天线宝宝悄悄地告诉老师,说我们一年级小朋友真了不起,学会了所有地十几减9的口算题,他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愿意听吗?

    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要用十几减9来计算的事吗?能举个例子吗

    激励学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后再去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好吗?

    [评:数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评:该课在展示]新课程理念中突出了四重:一是重情境,以故事情境贯穿全课;二是重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实践;三是重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利于交流,有组内、组际、全班等多种形式;四是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并根据差异适当运用双语教学。]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内容;第二章,讲例3,处理第37页和练习三第4-6题.

    重难点;找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1玩具,英文字母一盒.

    2多媒体课件;帖图片和找书

    3看卡片,找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齐说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动脑,智慧数第一.

    二前提测评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想一想,还会吗先练习一下:上下前后左右

    三引入:再说,爸爸妈妈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进到电影院,能不能随便坐呀你想不想自己来找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来领着大家一起来找位置.板书课题;找座位

    四新课达标

    1认识第几组

    一般从左往有数,第一竖行是第一组.师让第一组的小朋友拍拍手,第二组的点点头,第三组的伸伸手...

    2认识第几排

    一般从前往后数,讲桌的后面是第一排,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挥挥手,第二排的摇摇头,...

    3让生介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说一说前后左右是谁

    4介绍你坐在谁的前谁的后

    5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6全体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贴画:学生座位平面图

    先找哪个位置是你的再帖

    请第一组生来帖,第四排生找你的位置,...第三排第四组的小朋友和他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上来贴

    五课间休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

    六达标训练

    1连线;帮小动物找家

    2帮小动物找书

    3找字母

    4说一说你住在几楼几号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钟面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上课跟以前有点不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很重要的朋友,你能猜猜它是谁吗?

    师:(出示钟面模型)你们猜对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活动:最佳介绍员

    谁都有自己的钟表?你喜欢它吗?请把你的钟表介绍给我们大家。

    小组内介绍自己的钟表,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每个小组由大家评选出一位最佳介绍员。

    请一位最佳介绍员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钟表。听了他的介绍,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可以自由提问。(重点认识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们星期六的时间安排,能告诉我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今天有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也想把自己周六的时间安排告诉大家。愿意看一看吗?

    1、出示小明上午时间安排情境图。(图略)

    起床6时

    上课8时

    放学9时

    2、小组合作认识整时。

    小组内请你先说一说小明都在干什么?这三块钟表你会认哪一块呢?把你认的方法教给大家。

    推选出两名学生做小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怎样看时间的。

    小组讨论这些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活动:让我考考你

    A:我拨时间请你认。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B:你拨时间大家认。指名拨时间请大家认。

    C:你说时间我来拨。指名说时间大家在钟面模型上拨。

    4、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到半时之间时针与分针的变化。(2次)

    三、认识半时。

    1、创设连续情境依次由钟面出示下午时间安排。(课件演示)

    午饭12时半

    聚会4时半

    休息8时半

    2、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指向。先说一说时针、分针分别指哪?由会认的学生在小组内负责教给其他学生认半时的方法。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l.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l~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l~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l)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习10的组成。

    (l)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

    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

    [优质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统计》其五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质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统计》其五”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热搜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搜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壹篇》。

    把10以内数的组成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 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

    5以内数的组成:

    例题教学4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

    想想做做中教学2、3的分与合

    6、7的组成

    例题教学6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

    练习三(巩固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2~7各数的组成)

    8、9的组成

    例题教学8的分与合

    试一试教学9的分与合

    10的组成(例题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空间)

    练习四(熟练掌握7~10各数的组成)

    这样编排,是因为较小数的组成比较简单,也容易记忆,所以教学的容量可以大一点;较大数的组成比较复杂,记忆需要时间,所以教学的步子放小一点;10的组成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关系密切,所以单独教学,更突出一点。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 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3)研究数的组成要有序地进行,能提高效率,也方便记忆。教材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这一要求。

    ① 2~5各数的组成都比较简单,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了,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地分的要求。

    ② 教学6、7的组成,几幅分实物的图是有序排列的。两只手里拿6个气球,每次从一只手里移动1个气球到另一只手里。一次移动出现气球的一种分法,得到6的一组分解(两种表达)。7个圆片,插图中一人分成6个和1个,另一人分成5个和2个,学生继续分成4个和3个。初步感受研究数的组成可以有序地进行,有序地记忆。第34页第5题要求有次序地分别填出5、6、7的各种组成,增加这方面的感受。

    ③ 教学8、9的组成,以移花片和翻贝壳活动为载体。教材要求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每次翻一个,指导他们有序地探索,体会有序能不重复、不遗漏。

    ④ 教学10的组成,明确提出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让学生运用前面的体验,主动获得知识。

    3.在有趣的氛围中练习数的组成。

    10以内各数的组成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练习是主要途径。教材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练习,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重情趣、重口答,提高练习的效率。

    (1)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第31页第2题边说边摆学具,从两人摆的花片可以检验是不是说对了。第34页第3题边说边摆数字卡片,通过看卡片上的数检查说对没有。

    教材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如第38页第3题在8、9、10里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各种组成。第37页第3题在1~9这些数中,任选一个数说出它的好朋友。

    (2)设计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如第38页第2题,一名学生预先想好一个数的组成,让同学猜他想的是什么。这样寓练习于游戏中,而且不需要任何学具,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第39页第5题的答案开放,4和3合成7、4和4合成8、4和5合成9、4和6合成10,4号蚂蚁和3号、4号、5号、6号蚂蚁都可以住在一起。

    (3)给练习配上背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如第31页在汽车车厢上写4、5的组成,第33页在蟹螯和蟹壳上写6、7的组成,第36页在中国结上练8、9的组成,第39页在树叶上整理7、8、9、10的组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有了好的教案老师上课也得心应手。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你会为写教案而头疼吗?或许"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你的品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 1 时 =60 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

    2、 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 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 (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 (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 、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 1 ) (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做操)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你们还会认吗?

    ( 2 )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 9:15)

    ( 3 )分针指着 3 ,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 (学生尝试说) 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 4 )分针指着数字 3 是 15 分 (出示钟面模型) ,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 、认识时、分的关系

    ( 1 ) (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 。

    ( 2 )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 1 时 =60 分

    ( 3 )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3 .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 .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 (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生生互动)

    2 .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跳舞―― 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 (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 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 .拨一拨,说一说

    ( 1 )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 2 )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 .连线

    ( 1 )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 2 )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 3 )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 识 时 间

    1时=60分 2时40分 3时5分

    2:40 3:05

    五、教学反思

    用“ 5 分 5 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 (课件出示图片) 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 做操。

    师: 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 (出示钟面 9:15) ,你们还会认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 1 : 9 时 15 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 2 :还可以说 9 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 9 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 1 :时针走过了 9 ,就是 9 时多了。

    生 2 :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走 2 大格是 10 分,走 3 大格就是 15 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 3 啊,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时 15 分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 (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 1 :分针走了 15 下。

    生 2 :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那么分针走了 15 个小格,就是 15 分。

    反思:

    在用“ 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教材既安排了认读时刻的教学,又安排了写时刻的教学,尤其3时5分这个时刻的电子表表示方法学生很容易写错。何不改变一下呈现方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一些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 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活动一: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 (指着模型) 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 教师板书: 1时=60分 )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活动二:从钟面上认读时间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 教师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

    活动三:从实际生活中认读时间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 (课件出示) ,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 2:55的钟面)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

    [精品]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1500字系列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精品]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1500字系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2页、23页。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法。

    2、学会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题卡、小棒、围棋子。

    教学模式:激趣-创思-尝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1)出示老师带给同学们的新朋友。(贴出松鼠卡片)

    (2)请同学们说说松鼠最喜欢什么食物。

    (3)从小松鼠爱吃松果,引出松鼠妈妈为了让小松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食物,决定带它去采松果这一情境。

    2、揭示课题:采松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说说小松鼠最喜欢的食物这一情境,迅速捕捉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小松鼠的表现如何,小松鼠和松鼠妈妈各采了多少个?

    (2)请同学们根据它们采松果的个数,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并试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3)鼓励同学们在与同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设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1)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或围棋子,试着摆一摆、算一算。(请同学分别用小棒和围棋子在实物投影上摆一摆。)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想一想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什么,讨论算理。(一名同学边演示边叙述)

    (3)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围棋子,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性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实践应用体验乐趣

    1、分组进行开火车游戏

    老师将书上23页第3题中的口算题分别写在4张口算题卡上,然后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引领下开展开火车游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设计这类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为学生创造了自由学习的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实物投影出示书上23页第1、2题的主题图)

    (1)说说从图中你能看懂是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试着用完整的语言跟同桌说一说。

    (2)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3、找家。(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图片和小房子图片)

    (1)请同学们算出图片上算式的答案,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只找到家的小动物,看一看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相同的两组加数,虽然调换了位置,可是它们相加后所得到的得数却相同。

    (3)鼓励同学们仿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再想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4、谈收获,说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

    师小结:从你们的收获中看到了你们的快乐,从你们的遗憾中

    看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课会更精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反思计算的方法,使计算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2】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其中包括整十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为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做好学习上的准备。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而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对教材的分析与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回收废品(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知识的难点。但考虑到这一单元主要是有关计算方面的教学,所以,我选择了《采松果》这一节课作为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

    《采松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走进知识海洋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充满童趣的情境采松果,为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做好情感上准备。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特别是我班学生,男生占的比例大。并且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数位对齐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在这节课既考虑到了我班学生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在讲解算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说明算理、理解算理。加深对数位对齐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一天,太阳出来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比赛采松果。经过激烈的比赛,比赛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起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根据这一比赛结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这么多的问题你能解决吗?把你认为行的问题解决出来好吗?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A、你是怎么算的?

    B、其他同学有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要求摆小棒说明算理、理解算理)

    C、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D、回归问题。

    三、在练习中提高。

    1、尝试口算。

    2、练一练。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是学生个体一个个的算法汇集而来的多样化,并不要求一个学生必须想出多种的算法,更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想的方法越多就是越厉害,关键是看这种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否有思维价值。算法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的提升、回归,在多种算法中,学生个体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好不哪里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比较、说明。然后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完善、改进自己方法。从而重新建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3】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样计算25+4和25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13+5=7+40=62+6=

    5+24=5+13=40+7=6+62=

    (1)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274=387=22+6=

    2、比大小:

    2820+632+77+3246440+6

    13+620192666368-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1、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式子。(学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学范围,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再解决)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汇报交流。

    4、用小棒摆一摆验证自己算的结果,小组内再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5、小结规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通过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熟练计算。

    1、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第1题)。

    先看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要多给机会学生提出问题)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讨论,再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算法。(进一步体会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4、独六完成第4、5题。

    四、板书设计:采松果

    25+4=29(个)25-4=21(个)

    4+25=29(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教学反思:《采松果》一课的目标主要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这次是超过20的算式,但是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还不错,有少数孩子对简单的加减法还是不熟练,这很头疼,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多提问他们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2、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3、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2、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3、列出算式:25+4=294+25=29

    4、你是怎样想的?

    5、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

    6、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7、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8、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9、板书课题

    10、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2)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3)指名学生列式:25-4=21

    (4)你是怎么想的?

    (5)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从生活中体验

    1、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1)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

    拓展练习:

    3、想一想,填一填的第4题: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6】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3)83+4=87,4+83=87;(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生2:395+126=,126+395=。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语文下册彩虹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彩虹》教学设计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孩子们,猜猜看,它是谁?(彩虹)

    2.揭题:今天,我们认识的新朋友就是彩虹。(板书:彩虹)

    3.(课件出示漂亮的彩虹)导学:大家想和彩虹交朋友吗?那就和它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课题)

    4.学习虹字。

    (1)指生领读。

    (2)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虹字。

    预设:

    加一加:虫+工=虹

    换一换:江氵+虫=虹

    5.导入:多么漂亮的彩虹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彩虹》的故事。

    设计意图: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彩虹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读文识字

    1.朗读全文。

    (1)导学:第一遍读课文,你会给自己提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方法:

    ①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②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学生按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识字情况:你们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4.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自主识字。

    (1)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照是翘舌音;座、洒是平舌音;座、浇、千是三拼音节。)

    (2)你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样子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广+坐=座,合+手=拿,扌+是=提,扌+兆=挑,酒-一=洒。相机指导认识新偏旁衤。)

    5.巩固识字:老师选一名学生读生字,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6.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1)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课文里,看你们能不能认识它们,请大家合作,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小组读课文,相机指导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老师对生字的教学非常扎实,在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并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课文的方式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怎么做,希望谁高兴呢?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我想用浇花的水壶在彩虹上下雨,爸爸就不用再挑水浇田。我希望爸爸高兴。

    生2:我想拿梳头用的镜子走到桥上,多一个月亮照着妈妈梳头。我希望妈妈高兴。

    生3:我想把哥哥的秋千挂在彩虹上荡来荡去,花裙子变成彩云飘来飘去。我希望哥哥高兴。

    3.小结:文中的我充满童真童趣,想为爸爸减负担,想帮妈妈变漂亮,想让哥哥更开心,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为精读做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着、那、到,重点指导这三个字的书写。

    (1)教师边范写边指导。重点指导着的第六笔是丿,下面是目;那的右耳刀是悬针竖,弯钩大;到的左下部是。

    (2)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3)投影学生的字进行评议。

    (4)学生仔细修改。

    2.学生描红、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选择学生中写得好的字,投影出示。请该学生介绍一下他是怎么写这个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书写生字中体会汉字的特点及书写规律,使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培养了写字兴趣,提高了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和彩虹交上了朋友。请看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开火车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并选择一个喜欢的词语造句。

    2.音乐开始,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播放幻灯片。浮云开合晚风轻,白鸟飞边落照明。一曲彩虹横界断,南山雷雨北山晴。瞧,一场小雨过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朝着彩虹笑盈盈地走来。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朗读词语并造句,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感情的语句,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课文,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

    3.汇报交流。

    (1)指生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量词:座。

    ①看图出示:一座美丽的桥。指生读。

    ②你还知道一座什么?

    (3)如果在你面前有这样一座美丽的桥,你最想上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学:多么美丽的桥啊!文中的我想做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我想怎么做的句子,用画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画完后,自己轻声读一读。画得快的同学可以多读几遍,之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学第二自然段。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交流。

    (1)指生读第二自然段并汇报。

    (2)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相机指导: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

    ②理解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反问句。)

    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爸爸,你高兴吗?为什么?

    ④指导学生用高兴说话。

    ⑤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4)学法回顾。

    导学: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第二自然段的?

    归纳:先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勾画。画完后自己轻声读读,然后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按着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比一比谁学得认真。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交流第三自然段。

    (1)指生读第三自然段并汇报。

    (2)其他学生补充。

    (3)教师相机指导: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

    ②理解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这句话的意思。(指导学生感知反问句。)

    ③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妈妈,你高兴吗?为什么?

    ④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交流第四自然段。

    ①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注意指导读好长句的断句,读好问句。)

    ②学习词语荡来荡去。

    指生读词语并仿说这样的词语。

    ③理解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这个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感知反问句。)

    ④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哥哥,你高兴吗?为什么?

    ⑤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女孩想帮助爸爸、妈妈和哥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构段形式相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以读促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三、仿写练习

    1.导言: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小文章吧!

    2.导学: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能仿照其中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如果有这样一座桥在你面前时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3.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4.汇报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好反问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文章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仿写,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启发学生从小女孩身上懂得要学会体贴他人,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精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不同的老师对待教案也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教案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写教案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1】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实实在在。本课中出现的桃子,小猴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出现的场景都是学生经常遇到的,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策略:

    在上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并应用加法解决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要求继续教学用加法计算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稍微复杂一些,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甚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新知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先通过猜一猜原来树上可能有几个桃子,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猜测中发挥了主动性,使学生在辨析中认识到原来树上的桃子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猴摘下来的,一部分是树上还剩下的。把难点一一分散,学生在此基础上说一说、列式算一算比较自然,比较容易掌握。想想做做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练习加法的机会,使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数学思考方面:利用学生已有用减法解决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逆思考经验来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道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加法的含义。

    3解决问题方面: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口头作答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的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橡皮7块,盒子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要!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

    师: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生抓出?块橡皮,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块橡皮,(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师: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橡皮吗?

    生:10块。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块,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块。把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橡皮了。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我们一起数数原来是不是7块。师生齐数:2、4、6、7)你答对了,这个小礼物就送给你了。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个游戏,学生在玩中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情境)

    1猜一猜

    两只小猴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已经采了23个(出现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板书:23个)。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作了铺垫。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板书:树上还剩5个)

    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与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

    23+5=28(个)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采下的个数加剩下的个数等于原来的个数)

    3指导写单位名称

    师: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还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师:解决实际问题在列式后,要口头回答题目中的问题,题目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谁会回答?

    生:树上原来有28个桃。(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设计意图: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的问题,他们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也应该考虑到少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又要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

    4如果学生前面没有说出5+23=28的算式,在解答后提问,还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5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把还剩的和已经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想想做做第1题。

    问: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的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我读文字,图上数的)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并让学生口头回答。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对,求一共有多少拼图,就是把已经拼好的和还剩的合起来。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看图,他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自己列式计算,订正,指名口答。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这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问:这4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去掉的和剩下的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原来是多少。

    四拓展训练

    1、你想怎么填,你会怎么算,请你列出算式。

    (1)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树上原来有几只?

    师:你想怎么填?

    生:还剩5只。算式:24+5=29(只)

    (2),图书馆还剩33本书,原来有多少本书?

    师:你想怎么填?

    生:借走12本书,算式:33+12=55(本)

    [设计意图:这一拓展练习,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我们用加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b.7个十是()。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此环节运用了知识迁移的规律,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为新知的铺垫,从而顺畅的揭示出课题。]

    2.比较数的大小。

    39○3669○9650○50+7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采用猜猜看的游戏引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教学的开展。]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生5:我猜大约有21根。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10根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在学生初次估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估计的技巧。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指导了学生的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能力,建立较强的数感。]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学生有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如,以5根为例;以20根为例)

    [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还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合理解释给予肯定,允许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1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在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有不恰当的用词应适时的纠正,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科交融的精神。]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48,10<15,48>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设置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在知识反馈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的空间,在生生之间的合作中,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结

    1.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些符号来表示,还可以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

    2.课外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此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设计说明

    比多少是在学生会用关系符号><或=来表示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的同时,还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此外,还渗透了对学生正确估计方法的指导。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

    首先、以猜开始。

    新课伊始,采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切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

    第二、多种情景,活用知识。

    课中的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丰富的情景,都为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可以用关系符号或语言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至于拓展到两种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

    第三、学科交融,关注情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老师应较委婉的给以纠正,关注学生情感的渲染,在学科交融间,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文学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第四、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课堂始终处在学生的立场上,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此外,还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空间,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专家评析

    比多少一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首先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在猜猜看的游戏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学习内容,教学自然巧妙,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二、赋予数学知识的鲜活性。教学中用数学符号><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而且提供丰富的情景,如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描述性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表达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原本呆板的数字和符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鲜活起来,学生轻松自如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数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都得以提高,建立起较强的数感。

    第三、情在学之中,学更有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课老师尊重学生,给予语言的鼓励,学生用词不当时委婉纠正,师生情感的交流充满教学之中。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新颖,活动丰富,学科交融,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样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3】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9,练习8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二、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练习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5○43多一些多得多

    78○76少一些少得多

    45○40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例3、例4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我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选择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教学中,讨论主要围绕谁与谁比、怎样比等问题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比的方法,再结合讨论用学具摆一摆,使他们在摆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上就是用大数去和小数比,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小数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多的部分是几就是大数比小数多几。无论是算还是摆,都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等问题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学生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鼓掌的游戏,好吗?

    师: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

    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二、探索学习

    1、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三位同学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看出了小雪同学得红花最多,他的表现最好。

    生2:小磊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小雪共得了12朵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华得了9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人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小雪的红花比小磊多4朵。

    ...............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分小组摆出小雪和小磊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小雪比小磊多得了几朵。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后汇报。

    预设:

    生:小雪比小磊多摆了4朵。从图上可以看出,小雪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小磊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小磊多的4朵,所以说小雪比小磊多摆了3朵。

    师:你会列式吗?

    生:12-8=4(朵)。

    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小磊比小雪少得几朵?

    师:谁会列式?

    生2:12-8=4(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及时巩固。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三位同学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4、小组讨论,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与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小雪比小磊多几,小磊就比小雪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的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拓展

    1、P73做一做(电脑出示):

    学生读题,读懂题意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最后集体订正。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图)

    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电脑出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授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教后随笔: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_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3)学生集体回答.5.复习题10.1)

    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2)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验复习(2)四.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演示)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矮人,他们每天在森林里早上出去采果子,晚上回到家里唱歌跳舞,生活的很幸福。这一天他们采了很多的果子回来了,突然两个小矮人争起来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他们组奖一朵小红花)

    课件出示:两个小矮人的对话(蓝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12个果子,红衣服的小矮人说我摘了8个,)

    问:(1)你能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说,互提,然后再指名说,同时老师板书)

    (2)那你能够根据这些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吗?请试一试。(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板书:8+6=14

    8-6=2

    8-6=2

    8-6=2

    8-6=2

    (3)观察以上的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归纳得出:求多多少或者是少多少?多几或者是少几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2、做一做(电脑出示:P72:做一做)

    (1)先让学生同桌互编数学小故事并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每个组红花的获得情况:

    1)先数一数:每个组各有几朵花

    2)你可以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在小组里互提互说)

    3)指学生说,其它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口头列出算式计算,看一看,谁最聪明。

    问: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4、出示第7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分析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的正确解答方法。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难点:会比较几个物体的多少。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并不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书本上的图片,请学生讲讲图中的故事,引出比较。

    二、激趣感知,掌握方法

    1、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比一比,小兔和砖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讨论交流。

    (2)汇报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同样多的方法。

    (4)应用学习“同样多”。

    2、观察图片,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小猪和木头的数量谁多谁少?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交流问题。

    (2)汇报结果。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仔细看图,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说吧!

    2、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观察图片,学生动手摆一摆。

    2、选择练习“同样多”、“多”、“少”。

    3、画一画“同样多”、“多”、“少”。

    五、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再动手摆一摆同样多或一行多,一行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

    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

    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用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多让几个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在说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图上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生:3只小兔,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也同样多?(随意比较)

    ⑴同桌两人交流。 ⑵指名回答。

    2、教学“多”“少”除了发现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木头多,小猪少。师:还可以怎样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谁多谁少?(随意比较)

    刚才所讲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揭示课题:比多少

    3、动手操作同位两人合作要求: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与他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⑴独立思考

    ⑵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4、说出生活中“同样多”“多”“少”的例子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 ‘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 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精选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