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课件收藏十一篇
  • 三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15

    三年级数学课件收藏十一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三年级数学课件收藏十一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实践活动:

    制作年历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制作年历的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对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设计时着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校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一整天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表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P30—31页。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会计算方法的需要,并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

    2、估算。

    (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

    (2)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 。

    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4)用竖式计算。

    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

    5、比较方法:

    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有无联系?(实际上都 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

    6、选择方法:

    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

    7、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1)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3)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

    8、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9、完成“试一试”。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1)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

    (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订正。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书 第3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30×12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复习笔算

    1 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

    24 32 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在改正。

    2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56 73×27 39×16

    43×28 15×64 35×62

    3填表。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三 练习应用题

    1 讨论第4题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知道了那些信息?

    (2) 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样求?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5题

    (1) 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科书33—34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并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去参观,通过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 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2、 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

    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

    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

    3、 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 看书交流

    5、 讲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的T2、3、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的T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的T4、5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几百几十的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口算的思考方法

    教学关键:理解算理

    教学建议:

    主题图以运输水果蔬菜为素材,为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图中显示了四个小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由此情境,引出例1、例2。例1(1)、(2)题是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的数,(3)题是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关于情境图的处理可以动态呈现四个小情景,如先出示四组要运输的蔬菜、瓜果,让学生看看都是什么;然后显示各组的箱数;接着分别显示情境中的车辆、车主的对话。再引导学生根据各小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的可能比较概括,到时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按一定顺序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教学例1例2时,我们可以先复习一下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这样激活了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有意识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小棒,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在选择问题情境时,不一定要用书上的情境图,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从不同角度选取适当的素材。)

    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相对简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材的内涵,如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中来,通过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又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做一做的第二题是相关联的四组口算题,让学生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当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函数思想。

    第15页下面的你知道吗?应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感受数学符号的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课外资料,或利用网上资源,查找一些有关除法的资料,并在班上学习交流,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P19—P21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学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培养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节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③联系估算,承上启下。

    二、探究笔算方法

    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②请学生上台演示别的计算的方法

    ③课件演示分小棒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有的通过分小棒。老师呀,想把分小棒的过程写成竖式,怎么样写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概括算法: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并且要对齐。

    3、猜猜我是谁?(练习)

    4、试一试。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先分小棒再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4)与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请学生拿出题卡92÷4、78÷2、51÷3计算,反馈时,课件同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课件显示画面)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检查小动物的题目。四、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让学生读两遍归纳的运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21(棵)52÷2=26(棵)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68~69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1、口算:6×4 9×3 5×3 9×7 8×5 7×5 4×8 6×8

    2、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高兴吗?

    (1)出示第68页主题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3)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10JK251.cOM

    ②、思考算法:列式后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a、可以先算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3)出示: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3=

    ②、思考:20×3=?同学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班内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师:你觉得哪个方法快又好?我看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棒,算出了得数,还能讲出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2、总结规律:

    师:游乐场的小松鼠要请大家帮忙了。

    出示:2×4= 20×4= 200×4= 20xx×4=

    同桌交流:怎样算?然后汇报。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计算时先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看整十,整百,整千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练习

    1、赛一赛: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10×4 10×6 10×8 20×4 40×6

    60×8 300×4 500×6 700×8 1000×9

    2、帮一帮:帮售货员阿姨解决问题。

    出示教科书71页2题、3题主题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口算。

    3、找一找: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要求: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看谁写得多!

    240=( )×( )=( )×( )=( )×( )=( )×(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在游乐园玩得高兴吗?在高兴的同时你又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怎样进行口算乘法?在口算乘法时你准备提醒你的同学注意哪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9)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 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 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 386÷4=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节假日,小丽一家三口出去游玩,要在宾馆住三天,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帮帮他们吗?

    生:能!

    1、初步学习估算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师:你真会读题目!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问我们“大约”多少钱。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大约”是什么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计…….

    师:所以我们是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的!谁会列式?

    生1:267÷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师:会估算吗?

    生:会!

    师:请你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算一算,算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算法分享给大家?(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计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几种方法均正确,事实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样性(师板书)。

    师:那你们觉得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师:说的真棒!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比80元多还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实际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师:你真会想!说的很有道理!

    2、在练习中总结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小练习(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自己试着做一做

    指名学生回答做法,师帮忙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想一想什么数与除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在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简单的帮小丽解决了问题,也正确的回答出老师刚才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学习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

    三、课堂练习

    1、学校合唱队为4名男队员购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约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

    2、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第31页练习六,第2题、第3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件收藏十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