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实用13篇)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8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实用13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实用13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52。

    教具准备:调查表(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刻)、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新闻联播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

    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今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几时几分表示,口语中也说几点几分,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时。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板书:24时计时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几。会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认识分子的含义和几分之几与几分之几的比较。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认识几分之几

    1、出示:分西瓜场景图(用圆片代替西瓜)

    (1)问:他们一家打算干什么?

    (2)教师口述:小红吃了一块,妈妈吃了三块。

    问:小红和妈妈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同桌说一说

    追问:什么是3/8呢?

    (3)问:剩下的爸爸吃,那么爸爸吃了多少呢?

    追问:什么是4/8?同桌讨论一下

    (4)师:3/84/8也是分数(教师板书:分数)

    (5)师: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2、出示:一张正长方形纸,

    要求: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给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

    展示交流:你涂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出示:一张长方形纸

    提问:你能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请你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学生折一折,涂一涂

    展示交流

    4、那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了2份,是(2/10);涂了3份呢?4份,5份呢?

    教师小结:涂了10份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5、出示:试一试

    提问: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观察判断,同桌交流想法

    独立填写,全班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比较大小

    1、出示3/5和2/5

    提问:3/5和2/5谁大谁小?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小组讨论比较方法,全班交流

    (1)折一折,涂一涂

    (2)推理:平均分成5份,取3份

    平均分成5份,取2份

    2、练习:出示书本P103第4题

    (1)涂一涂,比一比

    (2)指明学生介绍自己的作业。

    3、如果没有图,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出示:1/32/34/73/74/95/95/83/8

    (1)小组里交流

    (2)出示

    1/2〇1/4

    1/2和1/4分子一样大,它们相等吗?

    (3)总结方法:分母相同,就看分子。

    4、比较大小:

    5/63/62/75/73/52/53/124/129/1001/1001/61/5

    (1)和同桌比一比(2)交流

    5、出示:3/9<()<8/91/7<()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红领巾试验田)这块地的3/9种了西红柿,1/9种了茄子,4/9种了青菜。

    (1)你知道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交流。

    师:还剩下多少?你打算干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除了学习了几分之几外,还学了什么?(分数的比较大小)

    板书设计:认识几分之几

    1/42/43/44/4

    2/53/5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以来,每天都会有幼儿做值日生,在日历上写天气预报,这时就会发现有的幼儿不会看日历,不会在日历上查找日期,所以我希望设计一次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年月日,会察看日历。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课件和实物结合,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表达,自己总结、整理相应的规律。

    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

    活动目标:

    (1) 能够了解年月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2) 会在生活中辨认日期,会在日历上查看日期。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日历,操作材料(作业、铅笔)

    (2)媒体: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3)经验:知道星期的概念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年月日的关系,认识月、日、星期

    难点:在日历上查找日期

    活动过程:

    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故事引入:年妈妈和她的一家

    听故事,进入活动情景

    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

    比较大小

    提出观察要求,通过观察知道大月份有31天、小月份有30天,二月有28天

    个别提问,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总结每月有多少天

    教师提问:

    他们住在几座房子里啊?

    出示房子的图片:你们看看那个房子大,那个房子小,自己动手排一排。

    提问:为什有的房子大、有的房子小呢?

    那咱们先来看看一月份有多少天?

    那咱们再看看这几个月有多少天?

    数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12座

    观察房子的大小,动手操作按照大、中、小的顺序将房子归类排列,将相应的房子号码写在白板上。

    里面住的宝宝多,

    里面住的宝宝少

    幼儿观察后:31天

    幼儿继续观察3、5、7、8、10、12月得出以上几个月都有31天。

    幼儿观察后知道4、6、9、11月是30天。

    出示白板课件

    出示白板课件:标有号码的房间和写有大房子、中房子、小房子的空白页。

    出示一月份的日历表。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表。

    引导幼儿观察日历(知道日历上有月份,星期、日子)

    学习如何查看日历

    教师提问:

    这是一张6月的日历,咱们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啊?

    那咱们怎么看日历啊?

    幼儿观察白板,回答教师提问

    有数字、还有星期

    出示幻灯P5

    练习查看日历

    找一找6月份的节日,在上面画上小标记

    自己练习在日历上查找相应日期并做上标记;在日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做上自己喜欢的标记

    出示6月日历

    活动反思:

    认识年月日对我们班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新的知识,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渗透了时间、日期等概念,所以这次活动是在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上展开的。但是在日历上查找日期,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自己操作、合作练习、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在表达,操作练习中掌握知识技能。

    本次活动较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白板的运用,减轻了教师操作学具、教具的繁琐,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了活动效率。

    同时活动利用了信息技术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操作快捷方便的优势,延长了幼儿注意的时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习十九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十九第8题的主题图。

    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WwW.LIUxUE86.coM 出国留学网】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习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简单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训练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列算式等活动,体验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2、使学生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搭配方法,渗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原则,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总结方法等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摆一摆、连一连提升为更简便列算式的过程。

    教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白板操作软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4、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三年级的同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景一:通过想跟全班每个孩子击掌,来提出思考:老师如何击掌能够看出跟哪些同学击过,哪些同学没击过?原来可以一行一行击掌,或者一列一列的击,这样击的好处是有顺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下谁。(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情景二:数学城堡有一把密码锁,一共有四个数,要求组成所有不重复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在算术本上书写。找一名同学上前进行拖拽。(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排列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进行铺垫。)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1)活动: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带我们去游乐园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们帮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问问学生“我们穿衣搭配讲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装。”

    (2)动手操作: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除了操作实物摆一摆,也可以在图片上进行连线。

    (3)交流展示:

    学生上前操作,(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搭配的有重复而且还有遗漏,让学生去纠正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呢?原来可以选择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装,这样就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最后总结出搭配的两个特点:不重复、不遗漏(板书特点)

    讨论:2件上衣、3件下装能够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数一数,数出6种搭配穿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1件上衣可以有三种搭配,而我们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过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来,搭配不仅可以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还可以通过列算式。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练习是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桥梁,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练习1:从正门出发经过猴山到达游乐场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指名回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方法。)

    练习2:有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8名,要选一名男运动员搭配一名女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混双比赛,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抢答方式回答,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速度。鼓励学生选取列算式的方法。)

    练习3:想走出城堡,最多试几次能够打开大门?(同座讨论,与之前导入题目相比,问题的问话形式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

    练习4:午餐搭配:2种饮料、3种主食、3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小组交流,课下沟通,属于提升题。)

    3、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的收获吧!(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书设计:

    搭配的学问

    特点:不重复、不遗漏

    摆一摆

    连一连

    列算式:3+3=6

    3×2=6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习。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

    17 10

    1330

    2130

    4320

    3240

    51 70

    6330

    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2332

    4121

    2223

    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

    3113

    1212

    2211

    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实用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