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优选十一篇)
  •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8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优选十一篇)。

    栏目小编已经为您整理了一些与“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相关的常见问题解答,希望您能从我们的网站中得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对于教案和课件,这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如果老师还没有准备好,现在还有时间。教案应该具有针对性并突出重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

    教学内容:四边形(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 你喜欢什么运动 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图形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闪动图形)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些图形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真美!其中像长方形,正方形,自动门上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橘黄色(菱形)地砖的形状,足球场上拦网架上的形状(直角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面)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5页,看,这页上有许多的图形(如下图)

    (2)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 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老师指定一,两个学生在老师给的纸上涂色)

    (3)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师展示一学生的作品)

    (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板书 四边形 其他图形)

    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 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讨论,汇报)

    (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板书:

    (3)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学生举例)

    (4)我也请你们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多媒体显示实物,实景)

    3,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请你把桌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两人合作完成)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并说说分类标准.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对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要加以肯定)

    4,围四边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长方形,观察其特点并汇报.)

    板书: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2)你能把长方形的边变得相等吗 同上汇报正方形的特点.

    板书: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3)师: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叫特殊的四边形.)

    (4)你能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吗 .

    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 (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 (课件演示)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是一个( )形,也是一个( )边形.

    是( )边形,有( )角,其中有( )个直角.

    图中有( )个四边形.

    2. 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学得开心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2】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自由估计。

    谈话:同学们估计老师的体重,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体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出示鲸鱼和恐龙的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2)出示教材例题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提问: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字母t表示。

    1.初步感受1吨。

    搬一搬: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们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这样的40袋就是1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搬这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是很重的,搬运这样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机械或机器的力量。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

    提问:我们班有33个同学,全班同学体重的和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2》,

    察并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页第2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2)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说,再在全班交流。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谈话: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经常用吨作单位,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练习后,组织全班交流。

    3.谈话:下面是小明同学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你读一读。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芹菜,2吨莴苣,3千克鸡蛋,20克的苹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自由读上面的一段话,在小组里交流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启发: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你能说说我们应该向小明学习什么吗?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3】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而不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关注练习题的设计,为巩固新知服务。

    生动有趣的练习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巩固新知的“催化剂”。让学生板演、说笔算方法、指出笔算中的错误、把竖式补充完整等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把刚学过的知识在脑海中打下了烙印,而且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

    10×4+2 20×3+8 30×2+7 40×2+6

    7×8+68×9+55×6+93×6+7

    2.列竖式计算。

    32×2=321×3=431×2=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新旧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有效地指导新课的教学。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题情境图)

    师:星期日,几个小朋友去游乐园游玩。看,他们已经来到了游乐园的售票处,请同学们独立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口头表述从情境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师:对于情境图中的数学问题,我们先看看淘气是怎么算的,一起来判断一下他做得对不对。

    (学生逐个判断)

    生1:第一个做对了。

    生2:第二个也做对了。

    生3:第三个做错了。

    师:共同交流找出“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口算方法:10×5=50 2×5=10 50+10=60

    表格呈现法:

    50+10=60

    竖式计算:

    (重点指导学生说清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实际意义,师板演)

    3.指导标准竖式形式的书写方法。

    (1)12×5的竖式该怎么写?先乘哪一位?(相同数位对齐,先乘个位)

    (2)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应向十位进1,0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3)再乘哪一位?(十位)

    (4)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5】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等活动,以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背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材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通过大量的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备内容

    文具店(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货比三家(1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认识小数

    存零用钱(1课时)→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寄书(1课时)→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能通过吗(1课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

    3、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的价格。

    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价格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存零用钱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

    1、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戴老师是坐汽车到(你们)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照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照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照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举掌);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握拳)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三、研究平移

    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一个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它向哪个方向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多少?这些我们是怎么来看的呢?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右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把。(出示一些点)

    (2)我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鳍也是经过了7格)

    热带鱼的尾巴又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拿出填一填那张纸)

    这个点呢?这个点呢?(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

    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右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了7格。

    (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右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右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右平移了7格)

    想通了吗?

    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右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小房子平移图

    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屋檐、┅┅都向左平移了6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左平移了6格。

    (2)火箭平移图

    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3)是不是很有意思的,还想来看吗?拿出练一练那张纸,上面还有一些图形也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

    1.试画 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

    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

    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2.请你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画出 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

    (生画,师巡视、指导)

    3.组图

    今天戴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非常高兴,想送给你们每人一幅画留个纪念,不过这幅画是个半成品,需要你们动动脑,动动手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愿意试一试吗?请你按照图形下的要求画出每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能知道是什么了,赶快动手吧!

    生独立完成。展示作品:一帆风顺。

    四、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 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

    点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二是研究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一开始,戴老师就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火车、缆车、观光电梯、电扇、直升飞机、钟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进行分类,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时,学生的视角就较为广阔

    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数格子来知道平移的距离。戴老师在这节课中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有的说是四格,有的说是七格,戴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谁说的是正确的,而是引导学生一起观察热带鱼的嘴巴、尾巴等每一部分向右平移了几格。当学生在数后发现热带鱼的每一部分都向右平移了7格时,戴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闭着眼睛,一起来想象热带鱼游动的情景,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也就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如果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右平移了一格,那么热带鱼的整个身体又跟着向右平移了一格,这样学生在想象着热带鱼游动的情景时,初步感悟到部分的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也就比较容易了。当学生再数一数小房子、火箭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戴老师紧紧抓住了从部分到整体,又从整体到部分的这条主线。如果说开始教学热带鱼只是让学生对部分移动能带动整体的移动有所感悟,接下来小房子、火箭图的教学,就让学生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深刻。在教学画平移后的图形时,戴老师则采用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形成共识的方法,整堂课层次清楚,步步紧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7】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2、3,练习第1、2、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填空

    1米=()厘米300厘米=()米2米40厘米=()厘米

    二、教学新课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老师们最喜爱的八佰教育网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三、课堂小节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分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解决,让学生初步感受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时法。

    2.通过对比,树立学生辨证看待两种记时法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人类对于记时发展的历史。

    伴随课件演示,教师讲解人类在确定时间和计时方面的发展历史。

    2.感受钟表记时的准确与方便。

    (课件显示时钟,时刻10:00。)

    提问:现在人们想要指导准确的时间会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简单介绍钟面的构造。

    提问:你能读出现在钟面指示的时刻吗?

    3.通过一天为什么会有两个10:00,引出记时法学习的需要。

    提问:明天的这个时刻你可能在做什么呢?(预:上课和睡觉)

    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指的应该不是同一个10:00,那一天之中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10时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上课10时和睡觉10时)

    二、学习新课。

    1.利用普通记时法解决一天两个10时的矛盾。

    请同学们先来观察屏幕的动画。(课件演示:时钟转动两圈的过程,教师附加旁白。)

    (课件演示:根据两圈转动形成24小时的时间轴。)

    提问:现在你明白一天为什么会有两个10时了吗?(预:因为1天有24小时,而钟面1圈只有12小时,要转两圈。)

    如果只是向黑板上这样来记录时间会怎样?(预:人们会搞不清是哪个10时。)

    你能稍加调整就不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吗?(预:加上上午和晚上这样的时间词。)

    (课件演示:先给两个10时加上时间词,然后再给所有整时时刻加上时间词。)

    结合课件介绍,这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一般称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运用普通记时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场景:升旗仪式、中午吃饭、晚上睡觉)

    你能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每个钟面所对应的时刻吗?

    3.初步体会普通记时法的局限性,试图创造出新的记时法。

    谈话:普通记时法利用加时间词的方法,解决了一天中会出现像两个10时这样的矛盾。我们能否创造出一种不使用时间词,也能不重复的表示每天24小时的记时法呢?

    学生可以在思考的基础进行讨论。(预:不排除学生会直接说出常见的24时记时法。)

    4.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让学生看着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对应时间轴,找到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表示的方法并板书。

    (课件演示:时针转动两圈的过程,学生跟着说出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5.形式上区分两种记时法。

    提问:你有办法能一眼就看出采用的是哪种记时法吗?

    (预:①有无时间词②数字是否超过12)

    师随机说出几个分别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判断。(88教案网 wWw.JAb88.CoM)

    6.观察发现从24时记时法改写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记时法的最大不同就是,普通记时法需要加时间词而24时记时法就不要加,那么如果看到一个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想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是不是只要加上时间词就可以了呢?

    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后汇报。

    (师提炼要点:①13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加时间词即可②13时以后的时刻先要减去12后再加上相应的时间词③0时或24时就是夜里12时)

    师随机的说出几个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很快的说出对应的普通记时法的时刻。

    7.观察发现从普通记时改写成法24时记时法的方法。

    谈话:如果看到一个普通记时法记录的时刻是不是只要去掉时间词就是它对应的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了呢?

    学生思考并同桌讨论后汇报。

    (师提炼要点:①下午1时以前的时刻直接去掉时间词即可②下午1时以后的时刻先要加上12后再去掉相应的时间词③夜里12时就是0时或24时)

    师随机的说出几个普通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让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很快的说出对应的24时记时法的时刻。

    8.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再次出现第2环节的问题,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

    完成练习后比较,让学生初步谈谈对于两种记时法的感受。

    9.感受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课件呈现想想做做2~5中四幅图片,标出24时记时法表示的地方)

    谈话:24时记时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几个相关的问题。

    (课件依次出现想想做做2~5中的四个题目,让学生口答)

    练习注意点:①提醒学生注意条件中是用什么记时法表示的②问题要求用什么记时法回答③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

    先同桌相互试着说一说,再请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在书上画,然后在展台上汇报并说想法。

    三、小结。

    让学生谈谈对于两种记时法的认识,并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的优劣,用辨证的态度去看待两种记时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2003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0】

    1.知识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难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解答。数学小精灵看大家学得很起劲,他也想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出示例2的问题。

    大家看,小精灵提的是什么问题?

    (1)请大家单独读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2)这个问题和我们以前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有没有这个词在计算的要求上有什么区别呢?

    (1)根据以前学习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你会估算124÷3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

    (2)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的过程。

    (3)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对除法进行估算的?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5)集体交流。

    2.教材“做一做”。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教材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估算过程。

    4.教材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篇11】

    今天,去听了徒弟的一节课《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计算方法;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及加法交换律,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听课后我陷入了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很想尝试在教学中体现一些数学味,所以将课的重心放在了由数的组成这一角度去说说算理,但是情况不如人意。课前对于数的组成作一些练习性的回顾,然后由生活情境引入,学生列出算式:30+2。这一切都很顺利,这样的算式班里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当老师问学生你怎么想的,学生却多半说: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或者诸如此类的,0+2=2,前面还有一个3,就是32等。显然这是受家庭提前辅导的影响,用了笔算的计算方法,所以没能达到教师所想要的,无奈之下教师作了这样的反诘:小朋友刚才讲的是算的方法,但是你知道为什么个位要和个位相加,而十位要和十位相加吗?当然,仍得不到想要的回答。所以只能自己被动的通过数的组成作引导。30表示3个十,2表示2个一,由课前准备得出,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所以答案是32。而相应的减法32-2,也是如此从3个十2个一里面去掉2个一,还有3个十就是30。

    讲授完了,学生也在这样的练习中学会了说,但具体操作时,仍然采用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方法,一个小朋友说:我觉得这个方法更加简便!想来,说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都有了,何必绕着弯,从遥远的想法再漫漫长路归结到方法呢?当然也有小朋友用了想加算减,初步有了逆运算的意识。但是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学完后,甚至有的学生反而不知所云,无从入手,而原来不懂的还是不懂。

    我想,或许低段的教学还是应该以模仿教学为主,算理只需要有所了解,而不应当成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怎样算才是更为重要。如果要让学生能从组成这一算理的角度去说明,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课,不是一堂真诚的课,因为有了家长的一把单刀直入,反而使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不会想尽办法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去挖掘,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对于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的预设生成值等于零。

    如何增加低段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值得去探索与尝试,但是,如何保护好学生的真实想法,更值得思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优选十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