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
  •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11-13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剖析“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信这会对你有所启发。星光不负赶路人,秋实丰硕种树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师离不开教案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成果。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这则童话想象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象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的每一点钟要都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皇帝的新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的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黑的字,再结合“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 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板书: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①抄写生字、词语。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 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 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本节教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问题的关键,从而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深刻理解寓意。

    讨论交流法、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7、学了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示?

    做人、做事要实在,无需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找各种借口。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较短,内容浅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了关键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再加上伊索寓言的特点,即篇尾点明寓意,通过朗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了寓意。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

    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

    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7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2、背诵课文

    五、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六、教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重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领会童话的内涵。

    2.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新装”共写了五部分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一)分析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用夸张手法表明了皇帝整个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他爱慕虚荣,奢侈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了伏笔。他还喜欢“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又为后文写他穿着那套“新装”裸体游行埋下了伏笔。

    2.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的话?

    明确:骗子先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抓住了皇帝爱好新衣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行骗,投其所好;又说用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抓住了皇帝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击中要害,因而能够诱使皇帝上当。揭露了皇帝愚蠢、虚荣心十足的特点。

    3.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

    明确: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就看不见布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很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认为,这样比较稳妥。表现出他心虚,害怕自己看不见布的心理。这是由于“不称职”和“愚蠢”而产生的心虚。

    4.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明确: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这样说,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地满意!”并且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织布机”,表明他在观赏布料。这位皇帝为了保住尊严,维持专制统治,也只能这样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还封他们为爵士,进一步揭露了皇帝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的懦弱本质。

    5.分析对皇帝换上新装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

    明确:皇帝在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赤身裸体做出这又“转”又“扭”的丑态,意在表明他在端详那“新衣”是否合身、好看,在向人证明他确实看到了、穿上了“新衣”,表现了皇帝自欺欺人、装模作样的丑态。

    6.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以后有何反应?他为什么在被揭穿真相后“有点儿发抖”,却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明确: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以后,既“有点儿发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意识到受骗了,为在老百姓面前裸体游行、大出其丑而“有点儿发抖”;心中却又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故作姿态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在已经识破骗局的老百姓面前,装作确实穿着美丽的新衣,硬把裸体游行的丑剧表演下去来保住皇帝的尊严,维持专制统治。这篇童话也就在皇帝裸体游行的丑剧中结束。表现了他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7.总结皇帝的性格特点。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9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再造想像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5.激发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语汇。

    2.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

    3.把握行文思路。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文言语感。

    2.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再造想像力。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两句诗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神奇、壮观的海市幻景,听起来是奇闻,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却无缘目睹。今天,我们将在蒲松龄的引领下去一睹同海市一样的“山市”奇景,感受其文,感受其景。

    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

    1.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以写狐鬼故事著称,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仔细听,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并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3)整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正确解释。

    时间词语:忽(忽然)、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

    (4)难句翻译:(点名学生翻译,教师指正)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3.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情节。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

    四、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

    (1)教师再次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依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像、勾勒出山市景象。

    (2)学生生动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

    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②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变幻莫测。

    3.问题讨论:

    (1)根据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往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根据提示,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合理想像,扩写山市。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同学评议。

    (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是“山市”。

    (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明确:作者写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气象,以虚代实,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可谓虚中见实。但作者对“危楼”的描述,都是实写、细写。文中不仅描摹了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而且还用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等的活动,细腻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这样剪裁,使我们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五、课堂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曲尽其妙,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铁布衫法》等也有此种妙处,为了开阔视野,同学们会开卷受益的。

    六、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海市”和“山市”资料,结合其他学科,详细了解其成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体会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求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3.通过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活动准备:

    1、 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确定具体篇目,填写“佳作欣赏卡”。 ? ?? ?? ?? ?

    活动过程

    导语

    亲爱的同学,当你顺利学完七年级语文课本的几个单元后,你是否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打动。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使人着迷,令人陶醉。文学,正是它伴随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走进过去和未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归宿。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文学的探究活动,一起叩响文学的大门,展翅翱翔于文学的广阔天地之中,一起吮吸丰富的营养,品尝探索的艰辛,感受成长的喜悦。

    一、复习巩固

    (一).学生谈本单元学习后对文学有哪些认识?

    (二).教师点评小结 (欣赏文学作品角度)

    1.积累生动活泼的语言

    2.学习巧妙严谨的结构

    3.品析鲜活逼真的形象

    4.深入优美深远的意境

    5.体会丰富细腻的情感

    二.佳作欣赏

    (一):欣赏作品

    1.诗歌:献给母亲的歌

    2.散文:春(配乐.幻灯)

    3.小说:《空城计》选段(链接电影)

    (二).讨论感受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三).教师小结

    1.了解了文学知识

    2.讲述了基本情节

    3.分析了人物形象

    4.积累了名言佳句

    5.领悟了创作方法

    6.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配乐齐读

    《22诗两首》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作品,准备表演(自备道具)

    2.模仿范文,进行创作(自做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学有哪四种体裁?各举一例

    小说(《故乡》)、散文(《春》)、诗歌(《天上的街市》)、戏剧(《雷雨》)

    二.小组表演

    1.诗歌组配乐朗诵

    2.散文组课件展示

    3.小说组讲述故事

    4.其它组情节表演

    三.师生点评

    四.创作展示:

    1.组内交流

    2.推选佳作

    3.集体修改

    4.朗读展示

    5.集体评议

    五.分组配乐朗诵

    赵丽宏的《致文学》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

    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 是何等的丰富,人生旅途又是何等的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角色在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悲剧和喜剧。你可以呼吸出千百年的古人,让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斓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汇。

    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把他们引入辽阔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只要和你交朋友,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他们。你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朋友,除非他们弃你而去。

    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六.成果汇总

    1.出一期《文学部落》墙报

    2.向报社或杂志社投稿发表

    七、作文

    以“我与文学”为话题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文学部落

    欣赏文学作品角度

    1.积累生动活泼的语言

    2.学习巧妙严谨的结构

    3.品析鲜活逼真的形象

    4.深入优美深远的意境

    5.体会丰富细腻的情感

    课后反思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

    一、图片导入

    各位同学,你们好!这天很高兴能够在那里和大家一齐学习。我也对同学们为这天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表示感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杨,我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们看的动漫里面,有没有以猫为原型的形象?……听了大家所说的这些形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对我影响很深的动漫形象,请看大屏幕(展示动漫形象图片),不明白你们是否认识?

    我们认识了动漫形象中的猫,那么,我们再一齐来看下现实生活中的猫。这只小猫很可爱吧!正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所以很多人都喂养过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养过几只小猫,而且在养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他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二、分享台

    知识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分享的。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先看看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状况,请三位同学上来和我们一齐分享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为画横线的字写上拼音。

    (学生为字注音)

    正音,对错误的字词做强调。

    齐读词语。

    三、跳读斋

    离开分享台,进入跳读斋。

    跳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并且用笔勾画出重要资料。

    大家对课文有了必须的理解,那么请快速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比较、衬托

    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3、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职责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是的,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是最难过的,那么我们一齐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件,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难过。齐读第15—34段,完成下面的案例分析:

    1、案发现场状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个性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四、品读轩

    事情的真相让作者陷入了自责之中。那么在这个部分中,哪些语段或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呢?请把它找出来,体会一下“我”的感情。

    学生自读

    点评,分析作者的感情

    齐读

    五、探究园

    案件我们已经将它分析好了,“我”也为自己的过失做出了忏悔,那么“我”所收获的感悟究竟是什么?请大家为文中的“我”做好结案陈词:

    本文透过对的叙述,

    表达了之情。

    也透过“芙蓉鸟事件”,

    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六、练笔坊

    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不仅仅想到了自己在刚刚教书的时候……(自我案例)

    谁都有可能误会别人,或者是被别人误会。你是否也因为别人的偏见而受过误解?

    七、寄语厅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要告诉大家:凡事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不要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设计(简介寓言〕

    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言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

    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常常在结尾时点出这层寓意。寓言故事中

    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了。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的寓言家。相传他是一个被释放的奴隶,经常引用寓言

    故事和奴隶主进行辩论,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古希腊流传于民间的

    寓言故事,因为伊索是一个善于说寓言故事的人,这些故事被后人搜集起来,就叫做《伊索

    寓言》了。

    (寓言理解〕

    一、教师在上课前,找一名朗诵较好的学生请他作准备,老师给以适当辅导。上课时,

    让他为全班同学表情朗诵这则寓言。最后一句揭示寓意的`话不朗诵出来。听的学生不看课

    文,只是听朗诵,记下故事情节,分析寓言的寓意。

    二、请用一句话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看谁理解得深刻,表达得准确。然后打开课本

    和原文对照,教师评析学生的发言。

    三、默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教师给最先举手的同学记下所

    用时间,并不许他(她)再看课文,但可以默想,准备到台前背诵。多数学生举手后教师记

    下所用时间。请记得最快的学生到台前背诵,大家补充、更正。比一比谁记忆力最好,找出

    记得最好的学生,请他谈谈是如何背诵的。(实际上,背得快的学生~定是理解、分析得比

    四、在学生谈背诵体会的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入对内容的分析。

    (内容分析〕

    讨论下列问题:

    一、赫耳墨斯化作凡人了解雕像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在了解之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化作凡人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他以自己和宙斯、赫拉相比,人们肯

    二、赫耳墨斯“笑”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他认为宙斯的像只值一个银元,太不值钱了,

    三、赫耳墨斯得知他自己的雕像一钱不值(白送)时,可能会有什么想法?(从他骄傲

    一、请一位同学表清朗读这则寓言。最后一句不读。

    二、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下面的归纳概括学生只要答对一点即可,鼓励相

    互补充、辩论,挖掘故事比较丰富的寓意。(①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了。②骄兵必

    (内容分析〕

    一、蚊子第一吹吹喇叭是什么心情?(信心十足地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流露出骄傲的

    二、蚊子第二次吹喇叭又是什么心情?(得胜后,更骄傲了,要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三、发挥想象力,设想一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会是怎样的,请具体描述一下你

    想象中的情景。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