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逍遥游课件(汇总6篇)
  • 逍遥游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4

    逍遥游课件(汇总6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逍遥游课件(汇总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逍遥游课件【篇1】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逍遥游课件【篇2】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课件【篇3】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2、虚词用法: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课件【篇5】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课件【篇6】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Jk251.COM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课件(汇总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