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游褒禅山记课件汇集5篇
  • 游褒禅山记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8

    游褒禅山记课件汇集5篇。

    每位老师在授课前需要准备的基本工具就是教案和课件。如果您还没有开始准备教案和课件,现在就是开始的好时机。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此,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是每位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让您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写出优质的教案,我们为您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游褒禅山记课件”的范文,建议您将其分享给其他需要此类信息的教育从业者。

    游褒禅山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本名①→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本名⑤→音谬⑥

    3、作业:书面翻译第一段在笔记本

    游褒禅山记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游褒禅山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

    讨论补充与小结: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三.讲读课文记叙部分

    方法:朗读课文;释词译句;内容理解;整理巩固。

    1.第一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介绍褒禅山概况;

    词:舍名址乃阳卒文盖

    句:…者…也;盖音谬也;

    内容:①别名②名称由来③慧空禅院④华山洞⑤仆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紧扣,完整的结构表现了游览的全程。

    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此次游山收获之最重要诱发情节;

    词:侧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随之极

    句:…者…也;盖音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内容:①前洞②后洞③进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进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们就易避难心理;未能尽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记叙作用:提供真实形象,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和铺垫。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准备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议论部分

    方法同记叙部分

    1.第三段:游华山洞心得

    词:于是叹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讥之乎

    句:古人之观于天地…而无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

    内容:①过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难的普遍心理④条件一:志⑤条件二:力⑥条件三:物⑦强调:尽吾志。

    理解:

    ①古人精神:依据、标准和效法;非常之观非任何人所能达到,而而唯有尽吾志且有了各方条件的人方可达到。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概括、虚实和意象的理解和创造;杨花落尽子规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词:以悲之谬传名胜道所以学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胜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内容:①批评: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学态度;

    理解: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虚实的关系;行文的规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业:

    准备默写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检查

    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二.讲读结尾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是写游记常用格式。

    词: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讨论:

    1、问题一: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三、四段,准备默写。

    2.完成讲义《贺若弼》

    游褒禅山记课件 篇4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 → 仆碑 → 华山洞 → 仆碑 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 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况如何?( 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 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 深) 愈(难)其见愈( 奇)。而随洞深入, 题记者( 少),乃至( 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 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明确: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 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明确: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明确: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同时王安石同欧阳修交好,反对当时诗歌文章浮华的弊病。

    明确: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游褒禅山记课件 篇5

    一、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⑶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⑴ 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⑵ 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Www.JK251.CoM

    二、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⑴ 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⑵ 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⑶ 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⑷ 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⑸ 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⑹ 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⑺ 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 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⑴ 全班学生齐背;

    ⑵ 抽查个别学生背诵;

    ⑶ 分别默写若干句。

    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⑴ 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⑵ 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⑶ 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⑷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⑸ 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练习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游褒禅山记课件汇集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