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3000字(通用6篇)
  •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3000字(通用6篇)

    发表时间:2022-12-09

    褒禅山教案课件。

    栏目推荐你阅读“褒禅山教案课件”等专题内容。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上课之前,老师也是必须要准备好的。教案有利于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潜力、总结教学经验,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教案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1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

    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wwW.Jk251.COm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 “无物以相之”。 ( 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3

    一、【注音朗读】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

    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三、【标题解读】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是关于游山的记叙文。通过对登山活动的回忆,感悟、阐发某些人生真理。

    四、【批注理解】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命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正音)(说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后洞)(说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出洞)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悔)(游山经过)(记叙)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游所得在深思)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观在险远,有志方可至)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无力不至)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无物相之不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力不至可讥,尽志不至无悔)此余之所得也!(成功的条件在于有志、有力、有物,我有力、有物但没意志,故而有悔)(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应深思慎取)(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人及写作时间)(说明)

    五、【主旨确证】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通过一次登山活动,感悟到成功的条件在于自身意志、力量及外物相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反思到,自己的失败在于意志薄弱、追随大流。

    六、【内容审美】你觉得本文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

    本文内容美在:1、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发现到关于成功的普遍道理,折射出作者思维的高妙、深刻;2、强烈的自省、批判的科学意识,折射出作者心思的认真与严谨。

    七、【形式审美】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1、以小见大,因事见理,使文章平易生动,而又不失高妙和深刻;2、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兼备,使文章脉络清楚、思想突出、科学理性。

    八、【文本与文本】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素养在《游褒禅山记》中有没有体现?请说明。

    《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深思慎取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极尽意志、不随大流的行事方式,都是改革家素养的体现。深思可发现积弊;慎取可避免主观;极尽意志,方可推陈;不随大流才能出新。

    九、【文本与生活】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对于我来说,在人情礼节上,不愿得罪人,多是随大流。比方说,请客送礼,我心里极其厌恶这种习俗,但还是不得不掏腰包,并不情愿地赴宴。但是,在学术、专业及工作上,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大流,而是喜欢实验、探索。

    十、【妙句品仿】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以上文段分析了登山成功的三个条件:意志、力量和外物。请你大约仿照上面的句式,分析“大树生长的条件”。

    示例:

    世上茂盛、苍翠的大树,参天蔽日,人们往往仰观赞叹,但非有阳光不能生长。有阳光日日照耀,但没有足够的水源,也不能生长。有阳光照耀,而又有水源不断供给,若没有坚实的土壤让其扎根,也不能生长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

    B、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

    D、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

    F、何可胜(sheng,完全,尽)道也哉()

    G、庐陵箫君圭(gui,人名)君玉()

    H、余弟安国平父(fu,对男子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顿是正确的?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E、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F、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五、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作业:课后练习

    五、教学后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5

    设计思路

    一、 三维目标

    1、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 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 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 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板书:

    《游褒禅山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强调词类活用。(学生完成)

    1、 2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条件—— “志”、“力”、“物”,关键是“志” 一、 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二、 解读大纲: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三、 (一)导语 “温故而知新”。

    (二)重视语言的积淀。

    (三)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文章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本文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

    我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完成对“言”的解读;第二课时完成对“文”的品赏。每课时各设计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学过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游记导入。

    设计理由:回顾学过的类似文言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对此课文的学习状态。

    二、课文导读

    1、学生读题注,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由诵读一遍,教师强调注意读准字音。

    3、播放朗读录音,教师纠正学生诵读时不正确的读音

    设计理由:扫清文言文阅读的初步障碍

    三、语言积累

    1、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课文,学生整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练习巩固。(配发习题、实物投影)

    (1)重点词:卒、文、道、极、观、得、夷、相、悲、胜

    (2)词类活用:舍、名、穷、谬、传

    (3)特色句式翻译:(教师点拨,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②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设计理由:以解释加点词、特色文句翻译题形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落实了重点词句积累这个学习目标,为下节课“文”的品赏做准备和铺垫。

    3、课时小结

    (1)学生齐读课文,巩固重点字词。

    (2)总结文言知识学法:一要熟读,二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意。

    四、课后练习

    1、熟读课文,整理虚词“以”、“其”在文中的用法。

    2、背诵课文1、2段。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

    1、学生齐背课文1、2段

    2、提问: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交代看,作者参加游览的三个点是什么?(出示游褒禅山示意图)

    由学生思考前两段与后文的关系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思考讨论

    1、学生自读全文,思考本文与其他游记的异同。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弄清本文形式上是游记,内容上其实是议论文。

    2、议论的标志是哪个句或字?(“于是余有叹焉”的“叹”,“有所得”的“得”),“叹”“得”指的是什么?(两个观点:①尽吾志;②深思慎取)

    3、教师结合资料补充王安石变法及其坚定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4、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有“得”,你还会有哪些“得”?以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三、反馈巩固

    1、归纳写法。

    问题设置: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处世治学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意在指导学生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2、理清思路。(幻灯片出示课文结构图)

    3、指导背诵3、4段。

    4、简要总结:文言文学习要熟读精思,要因言悟道。

    四、拓展迁移

    1、学以致用:联系学生实际谈谈志、力、物三者之间关系。(可以预设名校、重点班问题;家教问题。老师、学校都是“物”、是外因,学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板书设计

    记叙(议论的基础)——山院洞碑

    议论(记叙的深化)——尽志无悔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3000字(通用6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