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认识自己的课件
  • 认识自己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3

    认识自己的课件。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自己的课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物品标记,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1可以用相应的方法找到自己商品的位置,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商品。

    2愿意参加活动寻找自己的物品。

    活动准备

    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标记图一套,泡沫底版一张。

    活动开始前,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标,并在其中一个图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将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箱和毛巾架处。

    带领孩子提前观察茶杯盒和毛巾架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引导孩子们了解他们自己的标记地图。

    教师出示幼儿的标记图,贴在泡沫底版上,分别请幼儿指认自己的标记,说对了请该幼儿拿走,说错了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2玩找东西的游戏,知道使用生物的规则。

    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用品、茶杯和毛巾,每个人只能使用自己的物品。

    ◎让幼儿拿着自己的标记图,去对应茶杯箱、毛巾架的相同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用品的位置,对找到位置的幼儿,教师给予夸奖。

    老师证明这是×××。这是我的标志。找找看。我的茶杯在这里。

    幼儿找自己用品的位置,教师注意检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位置上的标记与手上拿的标记图是否相同。 在活动开始时,多数幼儿还不太会回答问题、胆怯、不敢讲话,在谈话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并教孩子们讲,他们胆子大不了起,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是长幼的小朋友和所在的班级。幼儿对教室的观察仔细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知道去寻找各种他们基本能找出教室里的物品,但摆放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的帮忙。

    但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参与其中。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2

    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所编制和制定的教学计划。而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是教师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首先,一篇优秀的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之前,我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会将这些目标具体化,明确指出学生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还能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案编写中的关键环节。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特点,选取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我会选择与学生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的教材内容,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我还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也是一篇优秀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的组织和安排。例如,我会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竞赛等,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这样,学生既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教案的评估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结束后,我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思。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会向学生征求他们对这节课的看法和建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总之,一篇优秀的教案需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及科学有效的评估和反思。通过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我可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3

    一、活动主题

    《认识自己》

    二、活动背景

    高中时期是确立自己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特别重要。同时,高中生对他人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意识,懂得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对高中新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活动意义

    1、让高一新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高中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2、认识他人,才能理解,关怀他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友谊与增强自身的情商,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对象

    兴化市戴南高级中学高一(11)班

    六、活动地点

    本班教室

    七、活动准备

    1、要求全体同学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想想自己做过哪些事情,准备几张白纸。

    2、征求学生意见,将相对熟悉的.学生每三个分为一组,注意男女结合。

    八、主题班会过程

    (一)歌曲《突然的自己》引入,初步感悟。

    (二)心理测试

    1、每个人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白纸,在一分钟内写出你认为很重要的五个名词。

    2、在二分钟内写出五个形容词。

    (学生的结果可能会有积极的,可能会有消极的,在潜意识下所做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人最近的心理状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实地认识自己。)

    (自己感知)

    (二)游戏

    1、每个人写出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时间限度为3—5分钟。写好后各人自己保管好。

    (自己剖析)

    2、模拟“与镜子的对话”的方式,每三位同学分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扮演找优点的镜子,另一位扮演找缺点的镜子,一起找出第三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轮流循环。

    (互助剖析)

    3、对照自己写的和同伴帮忙找的优缺点,交流。

    九、小结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态度与精神。

    教学建议

    1、尝试、探究和体验

    给自己画像,可能还是第一次,尤其又是画人,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不妨让学生先看看其他班同学画的较有特色的画像,对他们会有启发。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画出了自己的特点。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简单的头像:哭的、笑的、皱眉的、生气的等等,做个简单的辅导。因为学生画自己的确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参与。画完后争取每人都在全班展示,说说自己的特点,大家要鼓掌表示鼓励。

    安排的探究可以结合画像。学生可能补充很多特点,让学生充分发表,这也是他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过程。

    体验:“包里的秘密”,建议作为作业在第一节课布置给学生,第二节活动并讨论。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与爱好,我们要尊重别人所具有的特点。

    2、找找自己的优点

    教材提供的照片,如干净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做值日和学生写的作文《我喜欢我》,目的是启发学生摆摆自己的优点。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优点,并启发学生互相提优点。教师还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1)给爸爸妈妈写“喜报”,报告自己的进步。

    (2)给自己设计一棵“成长树”,每片树叶上写一条优点或一个进步,期末如果枝繁叶茂,说明自己进步很快。

    3、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材通过故事、图画说明取长补短的道理(老师也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音频“骆驼和羊”、“狮子和老鼠”等进行引导。)。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事例,教师要启发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认识学习别人长处的重要性。教材安排的“尝试”,教师要在大家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感想的基础上进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欣赏自己、树立自信;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自己吗?

    学生:(略)

    老师:有的同学会问: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还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特长,分析自己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自己。(过渡)

    【讲授新课】

    一、认识自己(板书)

    (一)我的自画像(板书)

    老师:认识自己,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征?下面我们就拿出自己的小镜子看看自己都有哪些特征?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下面大家就根据自己所说的这些特征,画一画自己的自画像。

    学生:(略)

    老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看一看,看谁画出了自己的特征。

    学生:(略)

    老师:当然,除了我们的长相特征外,我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如爱哭、胆小、勇敢等,有自己满意的,也有自己不满意的方面,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二页,把自己有的特点涂一涂,然后大家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特点。

    学生:(略)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包里的秘密”,通过这个游戏,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大家都有哪些特点?(过渡)

    (二)包里的秘密(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

    学生:(略)

    老师:图中的那个女同学真的是什么都不喜欢吗?大家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大家说得不错!不是她什么都不喜欢,可能是她还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我们该怎样认识自己呢?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略)

    (老师带领大家就来做一做这个游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自我介绍”)

    老师: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令自己自豪的优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找一找自己的优点吧!(过渡)

    二、找找自己的优点(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四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同学都有哪些优点呢?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还可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我选我”;图片“爱劳动”、“诚实”、“讲卫生了”、“我懂礼貌了”、“我会弹古筝”、“我跑得最快”等;进行榜样引导。)

    老师:我们大家自己都有哪些优点呢?你最擅长什么呢?你正在努力做什么呢?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把它写下来,然后把独一无二的你介绍给大家吧!

    学生:(略)

    (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同学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2—3个方面的优点。注:最好引导每个学生都来说。)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很棒,对不对?

    学生:(略)

    老师:我们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别人也有她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过渡)

    三、学习别人的长处(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六页,我们看一看图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音频“骆驼和羊”加深理解,还可欣赏音频“狮子和老鼠”的故事。)

    老师: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略)

    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下面大家夸一夸你身边的同学都有哪些优点呢?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优秀学生”。)

    学生:(略)

    老师:你打算怎样学习他们的优点呢?

    学生:(略)

    (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老师最后解释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短处也不可怕,我们可以改进,取长补短,让自己的短处变成长处,那样你就会变成大家喜欢的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初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

    主题教学思路

    从学生给自己画像开始,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具有什么特点、优点,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展开,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特点里面就包含着优点,别人的优点反射出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师不必将三个方面区分得清清楚楚,应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为后面的学习开创一个好的开端。

    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1页的图片,为单元导读图,反映了本单元的一些内容。

    第2页的图片,花边框是留给学生自己画像的。

    第3页的图片,学生带着自己的包来到教室,包里鼓鼓囊囊的。老师打开包露出了物品,大家猜出了包的主人。但是有个包瘪瘪的,它的主人不等老师打开就站起来说自己没有特点。通过这组图,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树立起自信。页面下的空白格,是留给学生自己写感想的。

    第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教材提供了学生写的干净工整的作业、大同学帮小同学打伞和学生打扫教室的照片,作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优点的提示。

    第5页的图片,是一个男同学讲述自己的优点。教师以此引导同学讲讲各自的优点。

    第6页的四张图片,讲述了骆驼和羊的故事。教师可依据这个内容,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怎样学习别人的优点。

    第7页通过讲述两个有特长同学的事例,引导同学说说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学会发现别的同学的长处。

    第8页的图片,引导同学说说每个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做个大家都喜欢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行为上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还是第一次,他们还不善于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他们或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评价过高,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评价过低。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日益优越,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重,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因此引导他们逐步认识自己,从而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准备

    1、建议老师收集本班学生的好人好事,尤其是突出的人和事,以便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启发学生。

    2、体验:“包里的秘密”老师最好事先有所准备,以便心中有数,把这项活动组织好。

    3、尝试给自己画像。教师要事先布置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自己的照片和彩色笔等。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5

    【写作目标】

    1.反思自我、发现自我价值、正确认识自我。

    2.用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和独到的思想认识展现自我风采。

    3.选择合适角度表现自我的鲜明个性,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我。

    【设计缘起】

    近段时间在给七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生活化作文指导”时,我想让一个作文观念融入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作文的信念,这就是——作文就是思想,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就是你自己。作文就是思想的歌唱,作文就是生活的舞蹈,作文就是对自己灵魂的追问,作文要回归到学生真实生活的描述和真实自我的解剖完善上。为此,我让学生追问审视“我是谁”,抒写美现“这就是我”,让学生在不断认识、发现、创造自我中表现、完善,让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真实诗意的记录。

    【设计理念】

    1.认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和途径。马克斯韦尔·莫尔滋说:“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你应当意识到对你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先哲在雅典阿波罗神庙门廊一块石板上刻下的箴言,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做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仅需要认识世界,掌握社会生活的情绪,更需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表现自己。”(蒋子龙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创造自己的过程,审视自我、创造自我是人类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

    2.真挚抒写自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自我,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是学生最真实的领域,是学生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话题。

    3.创新美现自我。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我话题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思考自己,抓住自己特征的写作目标,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地能力。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介绍自己——追问自我

    老师简介自己、归纳介绍角度——学生介绍自己、板书追问视角(个人简况、家庭情况、外貌体型、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爱好特长、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优点缺点……)

    第二环节:探究欣赏——创新指导

    讨论探究——佳作片段欣赏小结——创新技法总结。

    第三环节:竞猜游戏——创新美现

    十分钟“这就是我”话题写作——竞猜——评出优胜者。

    【课前准备】

    1.卡片

    2.学生优秀习作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老师简介自己导入

    从职业身份、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生活嗜好、教书心得等方面介绍自己。

    二、追问自我

    1.今天老师见到大家,为了结识各位,情不自禁地来了一次自我推销。中国是礼仪之帮,来而不往非礼也!刚才老师介绍了,我想认识结交我们班上的同学,哪位同学愿意跟老师交朋友,请你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好吗?

    2.学生介绍自己。

    如学生没有反应,一可用语言激励: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哪天你出门在外遇到不方便,想找个人帮忙,经熟人介绍,你知道了一个老乡就在此地,给他打个电话,兴许能有帮助。可是他不认识你呀,还怕你把他骗了呢!你怎么介绍自己呢?

    如果还是启而不发,再激励:假如我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大家急需找工作维持生计,你们还金口难开吗?

    看来同学们也有羞涩的一面,好,激将不成,我就用点将法吧。

    学生总结介绍角度,追问还有哪些特点?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自己。

    介绍中追问时适当提示:你还有哪些长处,不足在哪里?你最想干什么,你会干什么,你能干什么?在同学眼中,在父母眼里,在朋友心间,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追问特点,总结角度。

    认识自我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和途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创造自己的过程,追问自我、审视自我、创造自我是人类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常做这样的`自我追问和审视,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准确的认识自己。

    追问自己要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追问地角度。

    追问角度参考:个人简况、家庭情况、外貌体型、性格特点、生活态度、爱好特长、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优点缺点……

    4、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现在就把你的介绍材料整理成文吧。

    参考材料:

    可以写个人简况:姓名、家庭住址、出生的时间、年龄、名字的由来、名字的涵义……

    可以写我的长相:漂亮的我,丑八怪的我,胖胖的我,瘦瘦的我……

    可以写我的性格特点:淘气的我,娇气的我,嘴馋的我,热情的我,倔强的我,憨厚的我,实在的我,骄傲的我,爱哭的我,爱笑的我,爱出洋相的我,爱睡懒觉的我,马大哈的我,好动的我……

    可以写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梦想,我的渴望,我的追求,我的喜悦,我的烦恼,我的悔恨,我的眼泪,我的委屈,我的哭诉,我的自责……

    可以写我的爱好特长:爱读书的我,爱画画的我,爱听音乐的我,爱唱歌的我,爱踢足球的我,爱作文的我,爱写诗的我,爱种花的我……

    可以写我的成长故事:我惹了祸,我出了丑,我挨了打,我做了一件荒唐事,我的一次冒险经历等等。

    可以写我的日常生活: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交往生活。

    4.学生自由说:我是这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一、创新美现

    1、学生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

    2、教师总结:大凡写作,不外乎关涉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样写。写我们自己,除了抓住特点、写得具体、写得真实外,还要写得美,写得新颖。把熟悉的内容写出新意,写得出人意料,写得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的作文就会大大增色。创新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那天天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能成为创造之人。

    3、讨论探究:写作“这就是我”这个话题,你准备重点写你的哪些独特之处?要写得新颖,写得富有创意,你打算怎样写?

    4、佳作片段欣赏

    这就是我

    我是湖面上的一弯月,喜欢顽皮地跳跃在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水波,激起一层层波纹,掀起一朵朵浪花。

    我是一台神奇的联想电脑。我的想象力可丰富了!

    我是玉米(宇春的歌迷),我喜欢躺在那金灿烂的广阔无垠的玉米田细细欣赏李宇春的歌,也喜欢挂在枝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她那双为梦想执著追求的眼睛。

    小结:变换视角,以物写我。

    二、竞猜游戏

    1.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作文方法,用10分钟时间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片段体现展现鲜明特点,富有创意。请大家在文中不要出现姓名之类,以便写好之后大家来猜,被猜出人数最多者将获得优胜奖。

    2.学生写作、巡视,及时发现佳作片段以供竞猜。

    3.展示佳作,竞猜。

    4、课后写作

    请同学们课余抽时间围绕“这就是我”的话题写在作文本上,快快写作哟!

    三、结束语

    同学们,生命是一条流动的河,作文就应该追求与生命之河相激荡、相澎湃的同步发展,我们应将写作变成一种愉快的需要。正如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心灵的呼喊:“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我这里真诚地呼唤:“那么作文啊!让自我进来,让创新飞翔!”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6

    教案分类:

    幼儿园托班社会基本知识教育

    表现内容:

    为了使用卫生和安全,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东西的特点,观察自己拿来的杯子和毛巾的形状和颜色,记住后防止拿错。

    教案编辑:

    幼儿园托班王老师

    内容出处:

    镇江实验幼儿园

    认识自己的杯子和毛巾

    【教案目标】

    1、认识自己的毛巾、杯子标记图、知道自己放毛巾、杯子的地方。

    2、学习用普通话说出毛巾、杯子的名称,并能学说一句简单的话“我是我的××”。

    3、教育幼儿讲卫生、不乱用他人物品。

    【教案准备】

    1、各种小动物形象标记图,每人两张(同样的)

    2、录音机、磁带(肉录“找朋友”音乐)

    3、教师在贴标记图处点一圆点,作为贴标记图的位置。

    【教案过程】

    一、认识标记图

    1、老师出示标记图,请幼儿从中选一种动物做朋友(两张)。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找到一个小动物做朋友,告诉大家谁是你的好朋友?”请几个幼儿举图说一说,并让同组的幼儿互相看看、说说:“这是××,它是我的好朋友。”老师巡回帮助指导。

    2、分组游戏:每人将标记放在桌子的'中间,幼儿一边绕本组桌子一边随音乐唱“找找找,找朋友,找到我的好朋友,敬个礼,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歌唱完,每人找到自己的标记图。(玩两遍)。

    二、确定毛巾、杯子位置

    1、出示毛巾,问幼儿:“这是一块什么?毛巾有什么作用”,(启发幼儿说出:能擦手,能洗脸等)。

    2、出示杯子,问幼儿:“这是一只什么,杯子有什么用?”(启发幼儿讲出:可以喝水、喝牛奶等)

    3、老师提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块毛巾,一只杯子,放在一起随便拿用很不卫生,容易染病。谁有好办法让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毛巾、杯子?”(启发幼儿说出把好朋友贴在旁边作标记。)

    4、请幼儿把两张杯子标记图分别贴在毛巾、杯子旁的圆点处。

    5、请几位幼儿说说自己的毛巾、杯子在哪里?把好朋友贴在哪里?并指给大家看。问和这些幼儿同组的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

    6、幼儿手指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说出:“这是我的毛巾”,“这是我的杯子”。

    三、小结:以后小朋友要用毛巾、要喝水,就到你自己的好朋友这里来。找好朋友时,注意要仔细看清楚,不要找错了,要用自己的毛巾和杯子。

    【教案延伸】

    游戏活动:如“快快找到好朋友”。游戏时比比谁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可在毛巾处,也可在杯子处。读后感大全)

    日常教育活动渗透:日常生活谈话、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动物朋友喜欢吃什么,长得什么样等。

    家园配合:

    1、让幼儿从动物标记图中找到自己的动物朋友,并带回家放在自己的毛巾、杯子处。

    2、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动物朋友”的习惯或特征。

    3、在“家园联系栏”内谈毛巾分杯杯必要性。

    4、要求幼儿在家里也能做到分巾、分杯。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7

    目标导学一:人贵自知

    1.正确认识自己的必要性

    凤姐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一炮而红,引发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凤姐,真名罗玉凤,重庆綦江赶水镇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上海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千余元。下面节选了部分凤姐的语录: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

    论交际,论人际关系,论工作能力,实在是不但女人,就是男人,也很难和我相比。

    我打开电视,东方卫视正在播奥巴马的新闻。我觉得我和奥巴马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做人,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爱因斯坦发明电灯,他宏观上不如我,比我差远了。

    (1)凤姐说,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你认为她有自知之明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老子说自知者明,古希腊德尔斐城的阿波罗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些都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2.你的自我在哪里(教材p2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觉察外在的环境的改变、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中学生更加有条件、有能力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自我探索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1)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

    (2)思考交流:让学生尝试回答材料中提出的问题,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总结归纳:进入初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不仅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而精彩的外部世界,而且开始凝神关注内在的我:我是怎样一个人我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我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虽然我们的答案可能因时、因人而异,不过,对这些问题的探寻却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3.小刚与队友

    (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刚和队友进行对话,体会小刚和队友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2)思考交流:让学生思考小刚对自己的认识是怎样的?他这样的认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小刚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他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认识会使小刚的自信心膨胀,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不利于小刚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小刚和同学们的正常交往。

    教师总结: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4.名人堂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邀请担任以色列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能力,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做过打字机生意,办过出版公司,结果亏了30万美元。他的妻子深知丈夫虽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的天赋,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写作之路,马克吐温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8

    教案分类:

    幼儿园托班社会基本知识教育

    表现内容:

    为了使用卫生和安全,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东西的特点,观察自己拿来的杯子和毛巾的形状和颜色,记住后防止拿错。

    教案编辑:

    幼儿园托班王老师

    内容出处:

    镇江实验幼儿园

    认识自己的杯子和毛巾

    【教案目标】

    1、认识自己的毛巾、杯子标记图、知道自己放毛巾、杯子的地方。

    2、学习用普通话说出毛巾、杯子的名称,并能学说一句简单的.话“我是我的××”。

    3、教育幼儿讲卫生、不乱用他人物品。

    【教案准备】

    1、各种小动物形象标记图,每人两张(同样的)

    2、录音机、磁带(肉录“找朋友”音乐)

    3、教师在贴标记图处点一圆点,作为贴标记图的位置。

    【教案过程】

    一、认识标记图

    1、老师出示标记图,请幼儿从中选一种动物做朋友(两张)。老师说:“每个小朋友都找到一个小动物做朋友,告诉大家谁是你的好朋友?”请几个幼儿举图说一说,并让同组的幼儿互相看看、说说:“这是××,它是我的好朋友。”老师巡回帮助指导。

    2、分组游戏:每人将标记放在桌子的中间,幼儿一边绕本组桌子一边随音乐唱“找找找,找朋友,找到我的好朋友,敬个礼,握个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歌唱完,每人找到自己的标记图。(玩两遍)。

    二、确定毛巾、杯子位置

    1、出示毛巾,问幼儿:“这是一块什么?毛巾有什么作用”,(启发幼儿说出:能擦手,能洗脸等)。

    2、出示杯子,问幼儿:“这是一只什么,杯子有什么用?”(启发幼儿讲出:可以喝水、喝牛奶等)

    3、老师提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块毛巾,一只杯子,放在一起随便拿用很不卫生,容易染病。谁有好办法让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毛巾、杯子?”(启发幼儿说出把好朋友贴在旁边作标记。)

    4、请幼儿把两张杯子标记图分别贴在毛巾、杯子旁的圆点处。

    5、请几位幼儿说说自己的毛巾、杯子在哪里?把好朋友贴在哪里?并指给大家看。问和这些幼儿同组的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

    6、幼儿手指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说出:“这是我的毛巾”,“这是我的杯子”。

    三、小结:以后小朋友要用毛巾、要喝水,就到你自己的好朋友这里来。找好朋友时,注意要仔细看清楚,不要找错了,要用自己的毛巾和杯子。

    【教案延伸】

    游戏活动:如“快快找到好朋友”。游戏时比比谁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可在毛巾处,也可在杯子处。读后感大全)

    日常教育活动渗透:日常生活谈话、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动物朋友喜欢吃什么,长得什么样等。

    家园配合:

    1、让幼儿从动物标记图中找到自己的动物朋友,并带回家放在自己的毛巾、杯子处。

    2、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动物朋友”的习惯或特征。

    3、在“家园联系栏”内谈毛巾分杯杯必要性。

    4、要求幼儿在家里也能做到分巾、分杯。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

    用。

    (2)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

    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 ,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

    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实现自我的完善。

    教学内容:

    认识自己,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1) 认识自己的内涵;

    (2) 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如何认识自我?

    2、难点:

    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

    教学方法:活动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91aixue.c):

    一、 问题导入

    猜谜语:《斯芬克斯之谜》

    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叫做奥林匹斯山,众

    神的主神是宙斯,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箴言。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给人类,于是他派了斯芬克斯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谜语让人类猜。斯芬克斯来到了古希腊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侯在这座城堡唯一的井口旁,要求每一位前来打水的人猜这句谜语,凡是没有猜中的,斯芬克斯马上把他吃掉。这句谜语给当时的拜森克城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4条腿走路,中午2条腿走路,晚上3条腿走路?”

    让学生讨论

    谜底是: 人 ;箴言是: 人,认识你自己

    二、引入新课:

    “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思考的问题。老师今天就是要和大家来谈论如何“认识自我”这个话题。

    (一)学生活动一:《为自己画个“像”》。

    (教师引导: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自己画个像吧。请用陈述句,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用20种相异的回答填写出能表明自己的句子。)

    教师讲解:什么是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它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让同学们在书本上了解什么是生理自我?什么是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举例说明:

    我是一个样子可爱的人

    我是一个有唱歌专长的人

    我是一个成功人士

    (二)学生活动二: 切“蛋糕”

    (教师导语:看看你的“自画像”,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把这20个句话的内容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类)

    属于生理自我的有:

    属于心理自我的有:

    属于社会自我的'有:

    学生区分后并按切“蛋糕”的形式把各部分的比例画一画,并互相交流。

    (三)学生活动三:小品:《教室里的对话》

    (小丽:一个成绩较好,身体健康,但身材较胖的女孩;小强:一位爱好广泛,有一定特长,但成绩一般的男孩。)

    小丽:[从教室外进来,重重地趴在桌上,很不高兴]唉!

    小强:[坐在座位上]小丽,今天又有什么不高兴了?

    小丽:唉,我已经非常注意了,都快饿死了,可刚才到体育室一称,结果你猜怎么着?又重了两公斤!真是气死了!

    小强:胖一点有什么,你身材这么好,成绩又这么好,大家还是挺羡慕你的。哪像我,昨晚卷子拿回家让家长签名,又让我爸骂了一顿,成绩没有提高。唉,真没面子!

    学生讨论:

    问题一:小品《教室里的对话》中,小丽和小强的伤心和苦恼,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在上述关于自我的描述中,你比较欣赏自己的哪些方面?觉得还有待改善的有哪些方面?不太满意的又有哪些方面?并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后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有不少同学对自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感到苦恼,甚至伤心落泪。那就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三个方面观察和认识自己:(1)自己的外表和体质状况;(2)自己的精神世界;(3)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探索、与他人比较和倾听他人的评价等途径认识自己,但要注意恰当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全面客观。)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10

    幼儿认识自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掌握简单的自我表达能力。

    2、通过各种课程活动的体验,自我感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进而认识自我,自主掌握行为和情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

    1、我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2、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会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等。

    3、个人品德、卫生、礼仪、安全相关常识。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自我表达能力。

    2、逐渐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自主掌握行为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游戏“小小人物”。

    玩具制作:用香蕉、面包、饼干、鲜奶制作小人物。

    游戏过程:学生们先吃掉自己的“小人物”,然后老师出示各种小人物模型,比如一只大象、一只老虎、一只熊猫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凭着想象力吃出自己的“小小人物”。

    游戏目的: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逐渐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心理特征。

    第二步:宝宝说“我是约翰”。

    过程:教师带领幼儿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从“我是约翰”开始,其他幼儿不能重复。

    游戏目的:让幼儿学会主动表达自己,了解自己的姓名,并初步认识其他小朋友。

    第三步:绘制自己的喜好图。

    过程:让每一个幼儿用纸和笔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也是让他们用图画表达自己的方式。

    游戏目的:通过绘画作品,让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第四步:我能做什么。

    过程:老师提出自己一个个问题,如“你能双手摸到脚后跟吗?”“你能滑溜溜地跑么?”幼儿们热烈地回答。

    游戏目的: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能做什么的事情,给他们自信。

    第五步:幼儿园大迷宫。

    过程:架设一个大型“幼儿园”,让孩子们站在迷宫口,教师问:你是不是走过小学门口?

    孩子回答“不是”,教师就让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迷宫,直到找到一个出口。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平时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六步:体验生活小常识。

    例如:玩耍、饮食、睡眠、卫生、安全等小常识。

    游戏目的:学习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五、教学方法:

    通过绘画、游戏、实践、学习小常识等形式,培养幼儿认识自己的能力。

    六、课后复习:

    教师在学期结束时,组织第一步游戏的环节,让孩子们吃了自己喜欢的小人物,从中寻找自己心理特征。复习过去学过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内容,并询问孩子们的最新情况。让学生们制作小幅画像,来说明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这样孩子们就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11

    一、主题**:

    大班的孩子问题意识很强,他们经常对班上的新事物感兴趣。前几天,彬彬的生日,带来了一个蛋糕,也带来了很多**。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围着这**细细地看,彬彬则兴致勃勃地作介绍。

    唐崇植小朋友:“小时候我也有很多**,还有爬的**。”赵晓雯小朋友说:

    “我还有很多刚生下来拍的**,有白日照。”杨世超耷拉着脑袋说:“我不是妈妈生的,是从路上捡的。

    ”这下,许多小朋友反驳:“你骗人,你有妈妈的,你的妈妈还天天来接你呢。”我发现幼儿对自己的生长,评价自己感兴趣了,于是,就生成了“认识我自己”这个主题,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情况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养育恩。

    二、预设目标

    1我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我可以用语言、歌曲和小礼物祝贺我的母亲、老师和祖母!感受彼此的关爱。

    2、在游戏中常说礼貌语。学会整理物品,认真完成任务。

    三。学会把7分成7和7以内的加减法,培养孩子关注天气、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4、初步学会人物动态,能够用连贯、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习用领唱、齐唱的方式唱歌,按节奏排除××o×节奏中休止符的歌词部分,为歌曲增编新歌词。

    四、主题环境:

    1、丰富墙面,布置“认识我自己”专栏。

    2、制作小礼物、贺卡送给妈妈奶奶等。

    三。收集材料、光盘、**、书籍和**丰富的区域。

    五、区域活动:

    1、语言区:说**、看图书、提供《大狮子和小老鼠》**,表演故事、排图讲述。

    2、美工区:贺卡“妈妈我爱你”、剪纸“娃娃类”、布贴画“妈妈的节日”、泥工“花草类”。

    3、益智区:添“7的组成和加减的操作材料”、找不同、物体的旋转、认识身体器官。

    4、游戏:指导“医院、娃娃家、开心小吃”。

    六、家园配合:

    1请接受孩子的祝福,准备好鼓励的话语。

    2、向奶奶、妈妈献词、献歌、送小礼物。

    3、收集资料,看录象“我从那里来”,感知妈妈的辛苦及父母的养育之恩。

    七、日常活动:

    第五周第六周绘画:给妈妈画张像**:不再麻烦好妈妈语言:

    母亲的一子故事:四季母亲的四个娃娃探访:医院科学:

    宝宝在那里移动:头发、肩膀、脚数学:学习第一套7加减数学:

    体育:我的技能大科学:了解身体英语

    五官体育:报纸是有趣的谈话:我从那里来的早期阅读:

    我们周围的标志绘画;数字变魔术第七周**:让座科学;动我的身体数学:学习第二组7加减之旅;飞雁幼儿园体育;玩塑料布绘画;我的身体语言:

    学做大人的小帮手英语:四肢

    八、活动过程:

    生成活动:牙齿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探索,积极参与。

    2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动物的牙齿。

    二、活动准备:

    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牙齿的资料。

    三、活动过程:

    请小朋友自己来介绍带来的**、资料。

    1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你知道动物的牙齿长什么样吗?

    谁愿意来说。

    2动物的牙齿真有趣。有各种各样的。你们知道这些牙齿有什么用?它和我们的人类牙齿一样吗?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呢?

    3.儿童可以画有趣的动物牙齿。

    4、展示小朋友的**、资料。

    **:我和别人不一样:

    绘画活动:给妈妈画张相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建模能力。

    2、说说画画,表达对妈妈的爱。

    二、活动准备:

    记号笔,油棒,8张纸,一张母亲的* *。

    三、活动过程:

    1.对话导致活动并引导儿童观察。

    小朋友,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喜欢。)你的妈妈长的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围绕面部特征回答。)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好!今天,你还带来了你妈妈的**,让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妈妈上的**?

    (主要观察头发和衣服,加深印象。)

    2、教师示范写生难点。

    我们要给妈妈画长相,看着**画也可以叫人物写生,人物写生分为头像胸像及全身三种写生。这次我们来画头像写生。就是主要画妈妈的头部。

    脸的外轮廓要大一些,鼻子也要大一些。(注意鼻子有桥和鼻孔,而不是线。)眼睛、耳朵、眉毛等是对称的。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今天,我们给妈妈画了一张画给她。画的时候不要怕,仔细观察,看一眼画一笔,把你看到的全画出来。完成后,用轻柔的涂抹油膏。

    (指导幼儿抓住脸的特征。并且要画得大,画得仔细。)

    4、结束活动。

    拿回家,交给妈妈。 如果大人嘲笑您的素描,您将获得100分!

    谈话活动:“三八”国际妇女节

    一、活动目标:

    1明白3月8日是全世界职业女性的节日。

    2了解妈妈的辛苦,妈妈的工作成果,为妈妈骄傲。

    3、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使他们懂得要关心妈妈。

    二、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准备一张妈妈的工作或做家务的**。妈妈的产品,妈妈的奖品,妈妈的工作计划。

    2皱纹纸、光面纸、蜡笔、剪刀,各贴几张。

    3、有关国外的儿童和妈妈在一起的**或**。

    三、活动过程:

    1、向幼儿介绍:“三八”的由来,突出“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

    〈1〉介绍“三八”节的由来。

    每年的3月8日是妇女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权利的节日。

    〈2〉让幼儿了解“三八”节是个世界妇女的节日。

    世界各地的妇女都在过节。除了小朋友的妈妈、阿姨、奶奶在过节,外国小朋友的妈妈、阿姨、奶奶也在过节,所以3月8日叫“三八”国际妇女节。

    2、让幼儿谈自己的妈妈、老师,激发幼儿爱妈妈、爱老师的情感。

    〈1〉启发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妈妈。想一想,你们是谁生的?

    妈妈生你很辛苦,现在照顾你也很难。我妈妈又要去上班了。请告诉我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在家里做些事?

    (2) 引导孩子介绍母亲的工作,并简要描述母亲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小结。

    妈妈很辛苦,她们工作很辛苦,在家里也要做很多事情,孩子应该关心妈妈、奶奶。

    (3) 引导孩子们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节日祝贺。

    3、用**向幼儿介绍,国外的小朋友也在为他们的妈妈、教师庆祝节日,他们唱歌又舞蹈。

    4通过交谈、小组活动等形式,为妈妈一个快乐的节日作准备。

    〈1〉小制作:“送给妈妈的礼物”。

    (2) 对你妈妈说一句谢谢和祝贺,老师会录下来的。

    〈3〉谈话:“我为妈妈、阿姨、奶奶做些什么?”

    谈话活动:我从**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交谈,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我们的成长过程;理解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艰辛。

    2在日常生活中要体谅和照顾孕妇及其父母。

    二、活动准备:

    1、录像带(宝宝的成长过程)

    2、班上联系怀孕的阿姨

    3、请家长、幼儿共同完成调查表:小时候,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

    三、活动过程:

    (1) 了解孕妇在行动中的不便,激发孩子关心和帮助孕妇的愿望。

    1在孩子出生之前,她住在**?

    幼儿:生活在妈妈的肚子里。

    2、我们幼儿园贡阿姨肚子里有了小宝宝后,生活上有哪些不方便?

    幼儿1:做操不方便,弯腰不方便。

    孩子2:贡阿姨上楼时很累。我看见她拉着栏杆很累。

    幼儿3:她重一点的东西会拎不动。

    三。孩子们,你怎么关心贡阿姨?你能为他做什么?

    孩子1:看到她的东西掉在地上,我就帮她捡起来。

    孩子2:我帮她擦桌子,我帮她擦椅子。

    孩子3:如果我和贡阿姨坐公车,我会把座位让给她。

    孩子4:我们要少扔纸屑,这样贡阿姨就不会经常拖地了。

    4小结:孩子们都愿意关心和帮助贡阿姨。贡阿姨心里一定很高兴。宝宝会活得更舒服,长得更健康。

    评析:因为幼儿亲眼目睹了怀孕阿姨在工作、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因此在讲述过程中幼儿积极性很高,帮助怀孕阿姨的愿望油然而生,我们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是这一环节成为关爱教师和幼儿自我教育的过程。

    (2) 看并谈论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准备。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妈妈要为他准备那些事情?(看录像)

    宝宝一: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妈妈应该给宝宝准备小衣服。

    孩子2:妈妈应该吃很多有营养的东西,妈妈应该做运动。

    小结: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越长越大,当妈妈的肚子放不下时,宝宝就出生了。

    点评:孩子边看**边说话:宝宝吸收的是妈妈的营养,是由脐带吸收的;长大一点小脚会踢来踢去,还会翻身呢。

    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捕捉到了,他们都惊呼:我们小时侯都是这样的!幼儿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三)交流调查信息:“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

    你小时候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什么?

    孩子1:我生病住院的时候,妈妈好几天没睡觉,陪着我。

    幼儿2:小时侯我在夜里很会哭,爸爸经常抱着我在房里走来走去。

    孩子3:爸爸每天都要给我做很多奶粉,说我从小就是吃奶粉长大的。

    评价:在调查活动中,儿童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本次调查和交流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了父母的艰辛劳动,特别是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调查表的过程,更是融恰了亲子关系。

    (四)激发幼儿爱父母、感激父母的情感。

    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关心爸爸妈妈?将来怎样报答爸爸妈妈?

    幼儿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烦爸爸妈妈。

    孩子2:我妈妈在商场工作,每天站很长时间。我想敲她的腿。

    孩子3:我妈妈的心不好。长大后,我想挣钱,为妈妈看病。

    幼儿4:我长大了要买新房子给爸爸妈妈住……评析: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幼儿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从心底里爱自己的亲人。通过相互诉说,他表达了关心和回报父母的美好愿望。

    四、活动延伸:

    1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怀孕的老师和阿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小朋友们带着一组从小到大的小朋友,在语言区讲述自己成长的轶事或故事。

    八、主题反思:

    在“认识我自己”这一主题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是天真的、聪明的、主动的,而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应当是接纳的、商讨的、鼓励的,只有在这种师生互动中,老师与孩子才能相互支持,共同建构主题,推动主题的发展。在这种探索性的主题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品质,使孩子初步具有了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合作、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会了相互学习,孩子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体性。

    认识自己的课件 篇12

    第二节亮出你自己

    第一课时 学会认识自己

    三维目标

    总序第3节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养接纳自己的愉快情绪和情感。

    2.能力目标: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青定优点,克服缺点,树立自信;正确对待他人 的评价,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知识目标:了解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

    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评价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2.难点: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差别较大时要客观分析。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人

    《小马过问》:小马驮着粮食来到了小河边,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趟过去。小马不知道河水有多深。老水牛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松鼠说“这河可深啦,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老水牛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

    小马没主张的原因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小马只要和老水牛、小松鼠比比身高,就知道该昕取谁的意见了。童话故事是浅显的,但揭示的道理却是深刻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镑刻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的一句话。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二、设计活动,获知明理

    (一)自我评价

    (写一写) :自我小档案(二)课堂活动:猜猜他是谁

    教师将同学们的作品装进纸袋里,请一位同学随机抽读,其他同学根据内容,猜猜他是谁同学们进入初中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能够对自己作出评价。由于自我期望值不当和认识的局限性, 对自己认识往往会出现偏差。这需要我们参考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三)他人评价

    课堂活动:优点大轰炸。

    活动目的: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让同学准确评价他人的优点。

    规则: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每组请一位反应最快的同学竟猜。

    我们应如何处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关系呢?

    不管是别人对我们好的评价还是坏的评价,我们都应该正确地去对待:不能因为受到赞扬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就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的评价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但不能依赖别人的评价,以免过于迎合别人。要保持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2)写几句话鼓励辉格接受自己,树立信心。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如果一个人只看自己的缺点,会自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不足,鼓励自己,树立自信。

    创新作业

    一、简答题

    小明聪明勤奋,他一直是学校里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后获得过学校数学竞赛、外语竞赛和文艺演出的一等奖,慢慢地他开始骄傲,认为自己智力超群,在各方面没有对手,不需要再努力了,同时他还经常表现出对同学的不屑。

    (1)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做?

    提示:(1)不赞同,骄傲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若自大狂妄到目空一切甚至目无法纪的时候,必然会使他的自由以至生命随之消失。

    (2)①告诉他自负的危害。②告诉他如何克服自负。第一,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第二,与人平等相处。第三,提高自我认识,在社会中去评价自我。第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③帮助他进行自我超越。

    教学后记:

    JK251.com延伸阅读

    [推荐课件] 《认识自己》教学思考精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推荐课件] 《认识自己》教学思考精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本节课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的问题和小故事,引起学生关注自己、思考自己,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同样加深了自己认识,同时让他们交流、讨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只有让学生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所以从合作探究后的内容有些仓促,最后总结升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在导入环节,我之前准备了“故事导入”“自我介绍”导入,最后改为介绍他人导入,由于本班学生是刚组建的新班集体,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没有能调动学生气氛。

    3、引导学生方面不够灵活,也不够全面,提问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这时忽视了没有举手的学生。

    4、对教材把握不到位,没有研读课标,问题设置以及巨,举例子时不能贴近学生。

    5、没有能扮演好“引导者”这个角色,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师生关系不够和谐,忍不住想多讲。

    总之,认真实践高校课堂,在新课程、新方法的指导下,根据七年级学生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的、愉快的课堂的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到达预期效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如果您想读一些好文章不妨看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更多的企业管理和创新经验。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俺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俺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俺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万紫千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为什么要给他人看?)

    2、默读课文,自身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25课。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同学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俺明白了德国人把自身养的花给他人看。

    引导同学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身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局部──花朵自身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身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同学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自身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俺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俺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俺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身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俺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俺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沛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俺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俺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示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誊写本段中自身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身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同学谈自身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身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干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俺,俺为人人。俺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身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身也能看到多于自身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俺,俺为人人。)

    ⑶ 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俺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身的义务。假如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定会换来“人人为俺”的结果。虽然“人人为俺”放在前面,但实际上“俺为人人”是前提,只有“俺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俺”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俺,俺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圆的认识课件


    教师会将教材的主要教学要点整理并制成教案课件,如今即使老师还没有完成整理,也不迟。教案是用来管理和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编辑精心制作的“圆的认识课件”为您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圆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上)教材1618页上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圆,并说明理由。

    2、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并且等于半径的两倍;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能画出加圆的对称轴。

    3、能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了解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能用圆的特征解释。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学生学法:自学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具:圆片,三角板,PPT课件,圆规,尺子,白纸,剪刀,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再现场景,导入新课。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学生说)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课件),你发现了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图片。)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中都有圆。你能从这些物体中找到圆了吗?

    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意大利诗人但丁、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一)试一试

    1、同学们能用手中的材料试着画一个圆吗?

    2、交流反馈。

    3、既然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能画出圆,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比较一下,能发现那种方法适用性更广一些?从而引导出用圆规画圆。介绍圆规的组成部件。

    (二)说一说

    1、请用圆规画圆的同学谁能把你的方法给老师和同学们说一下。

    2、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板画。适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先将针尖和笔尖张开一定距离;然后将针尖固定在一个点上;最后使笔尖落在纸上,将圆规旋转一周,毛尖就画出了一个圆。)

    3、其它学生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方法在纸上自由画一个圆。

    (三)学一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7页例2下面这部分内容自学一遍。把你新学到的知识勾画出来,并重点理解一下。最后在你刚才画的一个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收集信息为下面反馈做好准备。

    3、学生交流,边说边在自己画的圆中指出相应位置。教师适时追问,刚才针尖的位置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针尖与笔尖的距离是什么?它决定圆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一个绳子系上一支粉笔头甩出不同大小的圆,加深学生理解。当学生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不够规范时要用书上的规范用语,并通过重点词语理解概念。教师在追问及学生回答时适时板书。

    三、独立探究,获取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片独立探究。出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

    1将自己手中的圆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并做好标识。(学生找圆心时若有困惑可适时引导:我发现有个同学真聪明,他将手中的圆对折几次后就很快地找到了圆心,学生们试试看。)

    2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

    3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条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你是怎么得到的?

    4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能画出其中的一条吗?目标出示后,学生一定要认真读,明确要求,然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调控时间。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板书。

    四、介绍圆的历史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同长就是指----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认识吗?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

    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学生说)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五、解释与应用

    1、基本练习(制成课件)

    2、解释现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

    1、请同学们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教师总结: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圆的认识课件【篇2】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钟表》。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准备: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了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

    (4)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说出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了三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钟表店开张,让我们去参观。

    第二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主动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小朋友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通过课件演示指针的转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步是认识整时

    虽然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师生一起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出结论。再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然后,用课件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书写。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拨一拨

    活动二:找朋友——连一连

    活动三:小明的快乐周末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一说,再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四环节:小结

    引导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教师提出希望。

    圆的认识课件【篇3】

    一、说教材:

    《认识时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与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使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具体感受1分、1时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

    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单位不易被具体物体表现,而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二年级的学生对时分的概念比较模糊也不易理解,因此很难量化这一概念。生活中的时间大多以电子显示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进而理解时分的进率,同样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合理引导为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课件的教学功能,以活动为主线,注重体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热爱数学、增强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围绕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交流学生自己的上学时间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图中女孩的上学时间,让学生意识到了解时间的途径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二环节:主动探索,掌握新知

    为了促进学生认识理解时分这一概念,我将“抽象模糊”变“直观形象”,特别是学生对时和分进率这一重难点的理解。我将采用电教形式演示分针和时针同时转动的情景,要求学生观察发现两根针各自的转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先让学生猜想分针走一圈所用的时间,然后课件演示这一过程,在学生有了正确认识后再次观看演示,观察时针的变化。在时针和分针的跑步比赛中,所用时间相同,故1小时=60分钟。鼓励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发现时分的进率关系:1时=60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建立了表象,也从中获得了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将形式单一、枯燥的练习设计多样化,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感受1分和1时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让学生在一分钟时间内数脉搏、跳绳和做口算题,让学生知道一分钟内我们能做好多事,让他们懂得一分钟虽然短,但是积少成多就同样宝贵,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此环节中有首次知识点的运用,即联系实际一节课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填空,并思考再加几分钟是1小时。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针从12走到几是几小时,也可拓展为时针从几走到几是几小时(一圈以内)。这一环节的操作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经历体验,老师要关注学生动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提炼升华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时与分的进率关系,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对于学生作出的回答,只要是正确的,老师要积极鼓励,并且和学生一起耐心纠正学生说错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所经历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一次新的认识,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为继续学习和合理运用做好准备。

    圆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0”的意义,会写“0”;掌握0-10各数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2.在现实情境中经历“0”的符号化过程。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思路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教学时,从摘苹果这一生活化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参与游戏,亲身体验,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隐藏的数学知识,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用1-10来表示物体个数,并说说1-10各数表示的意义,特别是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用数表示“一个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大胆尝试创造,最终抽象出“0”这一数的表示方法。这样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摘苹果呈现,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创造、多向交流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0的意义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经历一个创造符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课前准备:

    苹果树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苹果树吗?你摘过苹果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棵特别的苹果树

    (出示苹果树图)谁来说说你看到什么了?

    【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如共有10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面都标有一个数等】

    你们想摘下这些苹果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好不好?

    活动二:摘苹果,提出问题

    1、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表示什么意义?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2、指几名学生上前摘苹果。

    3、提问:苹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能不能把这些苹果排排队?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

    圆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圆的认识课件【篇6】

    一、课题引入

    1、课件出示:圆 这样一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月饼、月亮、硬币、钟面……)

    2、老师也收集了一组,瞧(出示图片)连大自然对圆也是情有独钟!(欣赏)

    3、有什么感受?难怪20xx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研究完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4、圆看起来很美,究竟是什么内在原因使得圆看起来那么美?现在就来研究圆的奥秘。

    二、在画圆中,解读“圆”的概念

    1、师:你能试着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预设:利用圆形物体描圆;利用工具画圆(有小孔的木条、绳子、圆规)

    如果有学生用物体描圆,师则引导假如我们身边没有这些圆形物体,你准备怎么办?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则课件出示:有小孔的木条、绳子。

    2、学生说说利用工具怎样画圆,可以请学生演示。

    3、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还有专门的工具:圆规,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纸上画圆。大胆地猜一猜,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4、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什么道理?

    (预设:都绕了360度;都有一个中心点;两者画圆的原理是一样的。运动时与中心点的距离是一样的。)

    5、看到们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画一个圆,师作图,(教师画完半个圆后,停下。)想象一下,照这样画下去,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吗?

    预设:因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就是从这儿(手指圆上的点)到这儿(手指圆心)的距离没有变。只要距离不变,就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平面图形了。

    6、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关系

    生看书自学 反馈 给黑板上(或自己画的圆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再标上字母)

    7、学生画制定的圆:分别画r=2cm, d=2cm的圆

    三、在运用中体验圆与半径、圆心的关系

    让大家在一张正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怎么画?

    学生思考后动手操作、反馈

    预设:学生有不成功的作品,则让大家一起分析;有成功的作品让他说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在正方形画最大圆的关键:①如何找到圆心(圆的位置)②如何确定半径(圆的大小)

    师:(借助PPT动态演示找正方形中心点的过程)这就是圆心。接着确定半径,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与延伸

    师:其实,今天我们对圆的认识还是很初步,关于圆你还想学习知道些什么?(生说)

    师:圆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用圆的,不用方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圆的认识课件【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圆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2、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线、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朗诵的传统文化的片断,非常精彩,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呢?(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板书:圆

    [设计意图:提供有关圆的传统图文资源,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之上,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画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你不想把这美丽的圆画下来吗?

    生:想

    请同学们拿出画圆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圆。

    师:很多同学都画出了自己漂亮的圆,但少数同学画得不够理想,你们猜猜他是什么原因没能成功的画出圆来?

    生:他拿圆规的方法不对。(圆规应该拿在手柄处)

    生:他画圆时可能针尖移动了位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一定要固定)

    生:他圆规两脚一下近一下远。(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

    (学生边汇报,师边示范用圆规画圆)

    其实,同学们刚才说的就是画圆时应注意的地方。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画一个标准的圆。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从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二)、初步感知圆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画出了这么美丽的圆,那在这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汇报,师出示相应课件)

    这些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边都是直直的。

    对,它们都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课桌里的圆片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弯弯的。

    这样弯弯的线我们称它为曲线。(课件出示曲线)圆就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演示圆)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从而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但能够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而且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上,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使学生顺利成章的获取知识。]

    (三)、自学圆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俗话说圆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

    生:我想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

    无论是求圆的面积还是求圆的周长,我们都必须先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1)引导学习圆心

    请学生拿出刚才的圆片来,然后象老师一样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反复从不同方位对折几次,这些折痕用铅笔画下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折痕相交与一点。

    对,这一点呀我们称它为圆心,用字母o表示。(边总结边在黑板上标出圆心)

    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圆心。

    (2)自学半径

    其实,在圆里还有半径和直径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家是如何定义它们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数学书56页的例2中,请同学们自学相关的内容并用笔画出相关的概念和重要的词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吗?

    生:从圆心出发至圆边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师:圆边上任意一点我们叫它圆上任意一点。

    请你帮老师找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半径,其他同学标出自己手中那个圆的半径。

    (3)自学直径

    通过自学你们认识了半径,那你能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径来吗?(出示课件)

    AB为什么不是直径,它是什么?

    生:它虽然通过了圆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圆上,所以它不是直径,它是圆的半径。

    EF为什么不是直径?

    生:它没有通过圆心。

    GH为什么不是直径?

    简单的说,圆的直径必须满足哪几点要求?

    生:一要通过圆心,二要两端都在圆上,三要是线段。

    [设计意图: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完整的概念。]

    (四)、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1)探究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

    圆的认识课件【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3册第3课《漂亮的小钟表》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钟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各异的钟表深受孩子们喜爱,因此,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应为孩子们所喜欢。通过这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业,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欣赏、表演、歌曲演唱、绘画、制作等艺术活动,使学生感受时钟与生活、时间与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用形体语言、绘画制作及优美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小钟表的喜爱之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操作,提高学生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像;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习、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不同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同时,因为二年级的数学课已有认识钟表的内容,所以,启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评价激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游戏导入:

    全班学生一个接一个成一列长长的“马车”,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歌声中“开动”进教室。

    导入课题:小朋友们,我们的队形像什么呀?(钟表)

    我们来和钟表做个游戏吧。请用你们的动作回答钟表提出的问题。叮铃铃,叮铃铃,现在是早晨六点半,你们在干什么

    (二)感知与欣赏

    欣赏古代的计时器

    这一环节的设计改变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利用课件、实物等教学手段,把知识自然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鲜明的造型给学生的视觉上来了一个冲击,让学生欣赏到了不同形状,不同种类,不同色彩变化的钟表。

    1.简介钟表的发展过程

    2、了解小钟表的结构

    3、.观看各种形状的小钟表

    (三)巧手乐园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完善个人的构思,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创作的乐趣。

    最后,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乘上快乐的小马车,和时间赛跑吧!

    圆的认识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西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5——106页例1,例2及相关课堂活动。《认识钟表》的知识教学,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认识钟表》是学生在一年级已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有关钟表的知识。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结合生活经验,体验1分钟的长短;知道1时=60分。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认识钟面及建构时间单位之间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习时间,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秒;对自己的生活能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时=60分,体验1分的长短。

    教学难点:建构时间换算的过程。

    教学设想:通过现实情境引入对钟表的认识,在提供的教学资源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建构活动,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体现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来源和数学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新理念。用学会的钟表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每两个学生一个,纸质钟面一个,跳绳,秒表。

    五、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体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感知中愉快学习。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做一做、跳一跳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有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多。

    1.把全班分成男女生两组,哪组表现好就前进一大格。比一比,哪组最厉害!

    2.课件展示:钟表的滴答声,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3.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画面。

    (二)合作探索活动

    1.提问。

    关于钟面,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2.观察钟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秒针,(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钟面,指一指秒针是哪根。)

    (3)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数字和格子)

    (4)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及其关系。

    3.分别说一说。

    分针走1小格和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各是多少?

    4.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

    当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多远?一大格是多少小格?思考讨论:1时等于多少分?

    板书:1时=60分。

    老师介绍:如何用字母表示时、分?(时可用字母h表示,分用min表示)并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字母。

    5.完成第106页的填空内容。

    (三)联系生活,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

    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知道1分的时间有多长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活动:

    (1)1分大约击掌多少次?

    (2)1分大约跳多少下?

    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四)活动拓展。

    (1)做课件上的练习题。

    (2)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第3题。你能在1分内完成吗?

    (3)回家后体验1时有多长,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铺垫。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每一分钟,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六)作业。

    数学书109页第3题、4题。

    七、说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贴钟面

    1时=60分

    1h=60min

    八、结束语

    因为我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

    圆的认识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圆的认识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10的认识课件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地为您整理的“10的认识课件”。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感谢你的阅读期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这篇文章!

    10的认识课件 篇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3-74页的内容及相应的习题。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本课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二、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应用意识。

    1、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且知道它们的组成。

    2、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你们欢迎吗?来点掌声好吗?下面张老师有个问题,你们知道今天教室里来了多少位听课的老师吗?我们转过头,按顺序从左边开始一起数一数,好不好?

    2、看来我们身边很多事物的数量都超过了10,所以我们只认识10以内的数是不够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大些的数,(板书、指着课题,让学生读)11—20各数的认识。

    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哪个小组学得最认真,最好。

    师:同学们请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10根后捆成1捆放在一边,然后继续往下数,满10根后再捆成1捆,现在开始。(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在展台上操作,如下图所示)

    完成后提问:同学们已经数完小棒了,那你知道1捆有多少根小棒吗?(10根)那么1捆就是几个十呀?(1个十。板书)

    (1)、我们是1根1根地数,数了10根,所以说它是几个一呀?(10个一。板书)

    (2)、10个一是这一捆,一个十也是这一捆,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个十。(板书,齐读)

    刚才同学们数小棒数得很好,下面张老师再考考你们:刚才我们在摆小棒的时候,把10根捆成1捆是1个十,1捆就是10根小棒,同学们请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拿出11根小棒? (板书11)

    学生摆小棒,然后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拿出11根小棒(1捆小棒加1根小棒)。

    提问:为什么拿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就知道是11根呢?

    理解:(边演示边说)一捆小棒就是1个十,1根小棒就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十一。所以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板书)(教师演示摆放11根小棒的操作过程)

    教师范读11(十一),让学生跟读。教师板书:十一。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最先拿出19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就拿好?

    B、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满10根又捆成一捆,现在是几捆?(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归纳整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游戏:跺脚表示十,拍手表示一,猜猜合起来表示几。

    (1)、师: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自己动脑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数吗?

    (2)、观察直尺,回答问题:

    14前面一个数是多少?11后面一个数是多少?

    16和18中间一个数是多少?

    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比12大又比18小的数有哪些?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课本“做一做”

    课本73页“做一做”上的学具各有多少?(先问画了什么,再板书,然后数,最后汇报)

    3.1个十和6个一组成( )。

    1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0里面有( )个十,20里面有( )个一。

    5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四)、总结课堂,延伸新知。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呀!你们开心吗?老师也很高兴!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会有更多的收获!。

    10的认识课件 篇2

    11~20各数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10到20各数学生大部分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还不了解。对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概念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是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借助多媒体、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出示水果卡片图让学生数一数,由此揭示11-20的主题并复习数数的方法是按顺序点着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数一数多少根?

    数出10根小棒,10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代表10。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一捆就是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学生摆小棒游戏,学生先观察多媒体播放的11组成过程再同桌之间摆出12-19,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摆完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②多媒体出示3道小题,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0-10这11个数的顺序很快的完成这几道小题,是对学生以前知识的一个复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书本上的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把本节课知识学会应用以至于熟练运用)

    5.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知识?可以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节课感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课堂上怕学生说错,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一节课觉得自己说的多。

    2.在课堂上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怕混乱收不住。

    3.总之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10的认识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师:小朋友,喜欢漂亮的小金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条,好吗?播放课件。

    课件内容:鱼缸里有四

    只小鱼游来游去的玩耍,换一幅场景后,一个小男孩又放了一只小鱼。出示问题:现在有几条鱼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

    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

    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教学反思:

    《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习,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结合智障学生的特征,根据学生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看一看。

    情景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观看动物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5”这个数来表示?通过创设这个学生喜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5这个数,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10的认识课件 篇4

    课题:1―5的认识及书写

    课时数8

    第1课时

    总课时数7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画: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小男孩、1个手风琴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师生活动教学手记教学程序师生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板书:1、2、3、4、5(全班齐读:正、反读)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3、学生互评

    4、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课题:1―5的认识练习

    课时数8

    第2课时

    总课时数8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准备:

    练习题。课本13和1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让5个学生到黑板默写上节课学的15这5个数字,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写。

    2、指名学生读。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教师先指导练习第一个,其余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连连。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2先让学生读数,再照样子涂出相应个数的师生活动教学手记o。涂完后,让学生说说,每个数的下面一共有几个o,你涂了其中的几个,还有几个没有涂。

    3、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

    4、想想做做4指导:先明确每种要数的物体的个数,再写出相应的数。学生独立些在课本上。

    交流结果。

    5、想想做做5明确题目要求。

    引导同桌学生开展活动,先按顺序排一排15这5张卡片数字,再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6、想想做做6让学生先看花瓶上的数,再想一想花瓶里还有几朵花,然后把少的花补画出来。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展示学生的作业。

    7、想想做做7先让学生各自分一分,再说一说分类时的思考过程,先同桌相互说,再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师小结

    课题:几和第几

    课时数8

    第3课时

    总课时数9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教学挂图的书中第15页的图画。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票。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买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2)没有戴帽子的矮个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戴帽子的小朋友呢?后面的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和背书包的小女孩呢?

    (3)你是怎么知道戴帽子的小朋友排在第2的?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

    (4)请你说一说: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和背书包的小女孩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票?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的是谁?第2、第4的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小黑板出示:5只小鸟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先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想想做做1、2坐在课本上。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课题:0的认识

    课时数8

    第3课时

    总课时数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小黑板、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们的表情有什么不同?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同时出示4幅表情各异的兔子图。

    (学生描述4只兔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

    师:兔子采蘑菇你们猜对了,但采几个蘑菇,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出示3个蘑菇,问:用几表示?(小兔子采到3个蘑菇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3出示2个蘑菇,问:用几表示?(小兔子采到2个蘑菇也是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出示1个蘑菇,问:用几表示?(小兔子采到1个蘑菇也是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出示空篮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教学程序师生活动教学手记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四、教学书写0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17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练习第18页的第1题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图中各有几个桃子,用数来表示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想想做做2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计数器上有几个算珠,然后用数字表示出来。

    3、想想做做3让学生边轻声读边写在课本上,写完后再按顺序读一读。

    课题:认识>、<和=

    课时数8

    第4课时

    总课时数11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

    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教学=

    1、出示教学挂图画

    2、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3、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4、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兔子松鼠小熊)4453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小猴和兔子都是4个

    教师图示一一对应,一只兔子正好对一只小猴,小兔子和小猴都灭有多余,说明小猴的只数和兔子的只数同样多,我们就可以这样表示:4=4

    =表示两个数相等,是等于号

    4=4读作:四等于四

    教学=的写法,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并临写。

    2、教学>和<

    让学生仿照前面的样子,把松鼠和小熊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根据松鼠还有多余,明白松鼠比小熊多或小熊比松鼠少。根据这两种说法抽象出

    5>33<5

    >是大于号,5>3读作五大于三

    <是小于号3<5读作3小于5

    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区别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四、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1让学生先照样子摆一摆,再在课本上填一填,然后交流。说一说比较的过程。

    2、想想做做2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3、想想做做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课题:6、7的数数和认数。

    课时数8第5课时

    总课时数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理解6-9各数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2、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计数器

    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小黑板依次出示学过的15各数,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练习认数、读数。

    2、瞧,这些数字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把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引导学生复习5以内数的顺序。

    3、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学们每人抓一次,看你抓到了几颗?引导学生初步接触6~9.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6~9.

    (1)提问:(出示教学挂图:图中有老师带领学生做套圈游戏)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得到:6名学生、7个人、8个套圈、9个套桩。

    (2)你能伸出6根手指给同桌看看吗?

    (3)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小组里互相看看拨得对不对。

    (4)拿出数字卡片。教师说数,学生举相应的数字卡片。教师找一学生说数,其余学生举数字卡片。

    2、学写6~9.

    提问:我们认识了6、7、8、9这4个好朋友,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怎样把它们写好呢?教师重点指导写数的方法,先讲清起笔、运笔,再临摹写在23页的田字格里。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涂色游戏:看到相应的数,就在下面相应数量的圈里涂上颜色。学生各自给圆圈涂色,涂好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涂得是否正确,是否认真。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做画图形的游戏,看数继续画,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各自在书上画。学生画好后提问:你画了几个△、几个□、几个○?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们每个同学都很认真。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同伴给你什么帮助?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课题:认识6-9练习课

    课时数8

    第6课时

    总课时数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素材和前面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6~9,加强6~9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练习,掌握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6-9各数的含义。

    2、熟练书写6-9各数

    教学准备:

    课本习题

    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数字?学生:6、7、8、9

    2、教师板演写6-9各数,并相机强调每个数的书写要点。

    3、学生在田字格上练习写6~9.

    二、进行练习

    1、想想做做3让学生观察尺上的数,说说哪些数是今天认识的。说说5离8近些还是离1近一些?回答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再让其他同学说说有没有道理。3离0近些还是离6近些?

    2、想想做做4让学生先在书上俺要求涂色。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5题。师生活动教学手记讲述:老师对每一位同学都很满意,现在为每个小组拉了一车水果作为奖励,(出示第6题图)学生观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次理解每个问题,并把答案写在书上。学生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来的。

    4、想想做做第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然后读一读7题。

    5、想想做做第先让学生填写结果,再说说是怎样比出来的。8题。(1个苹果对1个梨,苹果还多出4个,说明苹果比梨多4个,梨比苹果少4个)

    6、想想做做1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有的答案可能有好几个,只要符合题意就可以。

    7、想想做做第9题:练习写6-9.

    三、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对6-9这四个数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希望课后能多练习写这四个数

    课题:认识10

    课时数8

    第7课时

    总课时数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数字10,并了解10的实际含义。

    2、初步了解10个一是一个十。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和睦的大家庭。瞧,各族小朋友正在跳舞呢!(出示教学挂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数给同桌听。让一个学生上台数,其他学生对此作评价。

    2、实物操

    作。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0,你能用10说句话吗?用。在小组内说说。教师巡回检查教学程序

    4、写10比赛。

    讲述:老师知道小朋友的小手一定很痒了,很想动手写写10吧!别急,先看清10,说说你会怎么记住这个10.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强调10在日字格中的写法。

    5、小结。

    小朋友爱动手又爱动脑,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互相检查后,教师讲述: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再出示一捆铅笔,

    2、想想做做第2题。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出示第2题图,讲述:图上画了山楂和一双手,下面有个田字格,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学生:让我们数出山楂的个数和手指的根数。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反馈:你是怎么数的?你为什么这样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比较快)

    3、想想让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写数,注意每两个数之间做做第4题。空1格,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好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4、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填在括号里。提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

    四、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课题:练习二

    课时数8

    第8课时

    总课时数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0以内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数感,发展思维。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本练习题

    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

    师生活动教学手记回顾10以内的数,着重在610的数。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

    二、进行练习

    1、第2题:学生先独立在课本上填空,然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3题帮助学生理解正中间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3、第4题:读一题,做一题,注意分清第几盆花与第几盆有几朵花。注意进一步体会左、右方位的不同

    4、第5题

    学生先独立填数。

    填好后,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提问:6大的数有哪些?比6小的数有哪些?比3接近1还是接近10?你能学着老师也来提出问题考考老师和同学吗?

    5、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充分交流。强调有条理的思考,答案不是唯一,但答案只要填一个。

    6、第7给学生读题,再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题:独立完成,再交流。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10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与内、数的认识,利用数的组成,熟练掌握10 以内的加减法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数的组成,理解算理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会独立思考

    教学用具: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

    2、情境;小朋友在电梯里说出自己家的楼层。你猜一猜,他们分别住几楼?

    3、填空:4+( )= 8 6+( )= 10

    5+( )=9 8+( )= 10

    二、加法表;

    (1)观察有什么规律,可以讨论

    (2)汇报

    (3)开火车

    (4)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三、学习减法表:

    方法同上

    四、小结

    板书:

    加法表 减法表

    略 略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

    巩固10以内加减法

    教学重点:

    复习大括线题,区分求整理与部分的题

    教学难点:

    弄清部分与整理的关系。看图说图意

    课前准备:

    图形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7-3=4 6+2=8

    (二)看图列出两道加法和减法算式 3+4=7 7-3=4

    4+3=7 7-4=3

    (三)在○里填上+ -号 订正:3-2=1 6+3=9 4-4=0

    3+2=5 6-3=3 5+2=7

    (四)填空并回答问题

    1、看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西红柿有几个?3个,蘑菇有几个?3个土豆有几个?4个茄子有几个?)

    2、哪种菜最多?(土豆)哪两种菜的数量同样多?(西红柿和蘑菇同样多)西红柿、蘑菇、茄子共有几个?(3+3+2=8)

    (五)口算练习7题1.自己计算注意方法2.小组订正互查互改1+4+3=8

    板书:

    3+4=7

    4+3=7

    7-3=4

    7-4=3

    7-3=4

    6+2=8

    介绍自己课件经典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达成,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这篇文章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介绍自己课件”的内涵和含义,感谢你选择阅读希望信息对你有用!

    介绍自己课件 篇1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着“自己敬仰的一个人”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敬仰的人”的事迹,通过语言交流,弘扬正气,师生共同感悟自己所敬仰的人的事迹中蕴涵的某种精神与品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本课设计通过对课堂上口语交际实例的分析评议,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交际中规范口语、语言习惯、听说态度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并且在评议过程中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够较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敬仰的人的事迹,简要谈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培养讲述、交际能力。

    2.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有条有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3.能尊重对方,能够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介绍人物的事迹,能通过语言和表情打动、感染听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1.相关人物事迹材料投影片及视频资料;

    2.师生分别搜集整理生活中令你敬仰的人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话题

    (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敬仰的人,老师敬仰航天英雄团队,他们将中国人的足迹印进深邃的星空;老师还敬仰在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英雄们,面对灾难有多少次的出生入死,有多少次的不离不弃。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可歌可泣的品质。看到这些,此时你心里最想说些什么呢?(指名回答)其实在我们身边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还有很多,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介绍“自己敬仰的人”,把自己了解的敬仰的人的事迹在一起做一次交流,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课题)

    【结合生活,创设话题情景,引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想说要说。】

    二、自主读书,明确要求

    1.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读文字说明,边读边思考,本次口语交际提出了哪些要求?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提示,然后指名汇报。

    (3)师生讨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讲自己敬仰的人的事迹;二是谈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敬仰”的理解。

    3.小组讨论:介绍自己敬仰的人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1)选择敬仰的人。

    (2)通过具体事例,讲清楚人物执著追求和值得敬仰的事迹,并表达出自己的敬仰之情。

    (3)交流时,语言要文明、规范,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

    (4)认真倾听同学的介绍,积极参加评议。

    4.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讲述要点。

    (1)讲述事迹语言要有条理,突出重点。

    (2)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表情感染听众。

    【在口语交际前先明确话题要求和应注意的事项,以便抓住重点,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教师示范,交际引路

    生活中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真是太多了,若能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形象地讲述一个人的事迹及他的高尚品质和思想情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定会更加鲜明丰满,从而受到感染。

    老师心中也有一位敬仰的人,我先来讲一讲“我敬仰的一个人”可以吗?

    师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事迹,出示课件:播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视频片断,并且谈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讲完引导学生发表意见。

    四、互相交流,渐次提升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值得敬仰的人的资料,下面就请把你所敬仰的人向同学们作以介绍。

    1.指名说说你所敬仰的人。

    预设:航天英雄杨利伟、导弹之父钱学森、人民的好警官任长霞、人民的公仆焦裕禄等。

    2.先在小组内互相讲述。要求各小组做到人人发言,互听互评,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组际交流。每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参加组际交流,要具体说出自己最敬仰的人的事迹,谈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组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讲完后,按要求进行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全班交流。每组推选1个代表在班上交流,在讲述人物事迹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的具体描述,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和性格特点,突出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

    5.全班评选出几位大家公认的、对最令人敬仰的人物介绍得好的同学进行讲述。

    【由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再到班上交流,循序渐进,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人参与,达到大面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迁移,激励人生

    同学们用具体事例介绍了自己敬仰的人,听了你们精彩的讲述,老师也深受感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值得敬仰的人太多太多,只要你留心生活、睁大慧眼,你一定会发现他们许多优秀的品质。老师希望你们向他们学习,也做一个另人敬仰的人。

    介绍自己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作自我介绍。

    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

    3、积累更多描写外貌和性格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能准确抓住自己的外貌特点,能清楚的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 教学难点:

    怎样介绍清楚自己的爱好?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与你们一同走进课堂。请让我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板书自己的名字)这是我的名字,是不是很特别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们,你们认识我了吗?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今天呀!我们上“介绍自己”作文课。现在老师让你们猜一个人,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教师:说出谜语,大家猜猜这是谁啊?

    学生:猪八戒

    教师:没错啦,同学们真聪明。那我再给大家猜猜一个谜语。说出谜语,大家猜猜这是谁啊?

    2 学生:不知道

    教师:是的,大家都猜不出他是谁吧。那我把这个谜语改一下,看看是不是不一样了?

    学生:不一样。

    教师:没错啦,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那什么是人物特点呢? 大家看看ppt 。

    学生看,然后老师总结。

    教师:好,那我们来看看描写外貌特点的范文。

    教师:怎么样?是不是写的很好呢,那好,我送一些描写外貌特点的好词给你们。大家跟着老师来读一下。

    老师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好词同学们要记好了。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性格特点,优点缺点,兴趣爱好的范文吧。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教师:好。我们看完了这些分别介绍自己的范文,再总的来看几篇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范文吧

    教师:看了这么多的范文,同学们能说说怎么写好介绍自己的作文吗?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那老师就教你们如何写好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吧。

    教师:(分别向学生教学写好“介绍自己”作文的开头方法,中间详写段落,结尾方法及拟定题目,最后总结写作提纲。)

    教师:好,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写好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了吧?

    3 学生:知道。

    教师:那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有什么特点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点名让学生介绍自己。

    教师:好,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有什么特点,那我们把自己的特点写下来好不好?我们来写一篇介绍自己的作文吧。

    学生:好。

    介绍自己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用完整的话介绍自己。

    2.愿意了解幼儿园的同伴,能愉快的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山羊头饰、小鸭、小鸡、小青蛙手偶,歌曲录音。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师扮演山羊老师入场

    师:森林里新开了一个幼儿园,幼儿园里来了好多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

    2.出示小动物

    (1)小鸭

    (2)小鸡(声音太轻)

    (3)小青蛙藏在什么地方了呢?

    师:谁能帮小青蛙介绍下自己。我是青蛙

    小结:介绍自己的时候要用好听的声音,要大方的介绍自己,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

    三、游戏芝麻开门,幼儿大胆介绍自己

    1.师:小鸡、小鸭、小青蛙来到森林幼儿园可开心了,他们每天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小朋友,你们上幼儿园开心吗?你们喜欢幼儿园吗?为什么?

    2.介绍游戏规则

    3.游戏:芝麻快关门。

    芝麻快开门,请问你是谁?

    三、ppT,我的好朋友

    1.山羊老师找到了几张照片,谁能告诉山羊老师,你和谁在干什么?

    鼓励幼儿说出照片中的人名,说出照片中在干什么?

    2.那你旁边坐着谁,你认识吗?请你和好朋友点点头、握握手。

    四、歌表演“你好”结束活动

    介绍自己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

    2、通过与同伴交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并学习用"我喜欢我自己……"的句式讲述。

    3、参与击鼓传花活动,努力展示自己的长处,树立自我意识和信心。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青蛙玩具或图片。

    2、红花一朵。

    活动过程:

    1、出示青蛙玩具(或图片),欣赏故事《我喜欢我自己》。

    教师:你喜欢青蛙吗?喜欢它什么地方?

    教师:有一只青蛙本来以为自己最能干、最漂亮,可是有一天,它突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师讲述故事(从开始……它忍不住哭了出来)。

    教师:青蛙为什么会难受?

    教师:别人会的本领它不会,所以它难过,那么它有没有别人不会的本领呢?

    教师讲述故事的结尾。

    教师:朋友们对青蛙说什么?后来,青蛙还难过吗?

    2、围绕重点讨论,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野鸭、小松鼠、山羊有什么本领?

    教师:故事中的青蛙为什么哭?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呢?

    教师;最后,青蛙对自己说什么呢?你喜欢青蛙吗?

    3、引导幼儿找找自己的长处。

    教师:小青蛙明白自己也有本领,朋友们也很喜欢自己后,它也喜欢自己了。小朋友,你有什么本领呢?你有什么地方很特别?在家里、在幼儿园,你会为别人做什么?你会为自己做什么?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长处。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小朋友不仅会做许多自己的事情,还能为别人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努力改进,这样我们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

    4、击鼓传花:"我喜欢我自己,……"教师:你喜欢你自己吗?你能用"我喜欢我自己,……"讲述喜欢自己的理由吗?

    介绍游戏规则:大家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时,红花在谁的手上,谁就在集体面前用"我喜欢我自己,……"的句型夸奖自己的长处,然后,继续听鼓声传花。

    重点: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

    难点:通过与同伴交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并学习用"我喜欢我自己……"的句式讲述。

    反思: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优点、同伴的优点,尊重儿童的社会性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生发展,是通过和同伴及成人交往而来的,通过外界对自己的信息,如让孩子给同伴找优点和给自己找优点,帮助幼儿体验到赞美和被赞美的快乐,学会用欣赏看别人,看自己。这样慢慢一层层深入,再回到主观的意识中来,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激励他们形成自我喜欢的态度,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信心地与外界交往。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其应渗透在多种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让我思考的是,像这样《我喜欢我自己》的社会活动,应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相联系,从孩子的生活切入,有一系列为这个活动做准备的主题活动,而不是单一把它当成一堂课去教授孩子,社会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因很好的将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去理解孩子去相信孩子,真正的将社会情感渗透在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真正从内心喜欢他人,喜欢自己。

    介绍自己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轻松作文,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

    2.使学生初步知道抓住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要说真话。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拓思路

    1.听老师讲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知道画师为什么禁不住称赞小徒弟的画吗?

    2.写作文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介绍自己,让别人一下子就能记住呢?

    同学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相信,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一想:一个人有哪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板书:外貌 性格 爱好??) 3.教师总结:声音、外貌、年龄、个性、爱好、经历的事??其实,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也就是指一个人的特点。(板书:特点)

    二、细观察,说不同

    (一)了解自己的特点

    1.过渡:我们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边来说说自己的特点,谁愿意? 2.仔细观察,看看他们两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说,师评价)

    3.既然是自己介绍自己,自己应该是最熟悉自己的,那么,想向别人介绍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你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别人介绍什么?

    4.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

    和同学一起交流吧。交流时要注意:抓住你最想告诉别人的特点来说,可以是长相,可以是性格,也可以是爱好,可以说一个方面,也可以说几个方面。(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注意挑选用事例介绍自己特点的学生)

    (二)用具体事例说特点

    1.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但怎样才能让别人对你的特点印象深刻呢?(学生自由发言)

    2.咱们班的××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我们听听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看来用一件具体事例来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一想:他是怎样把这件事说清楚的?(他把自己是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说清楚了,同时这件事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4.仔细思考:你们经历的哪件事最能表现自己的特点?和同学一起交流。交流时要注意:把事情说清楚,这件事要与自己的特点相吻合。

    5.创设情境:孩子们,学校兴趣小组要招收新成员了,你们愿意去报名吗?你想展现自己的哪些风采呢?

    要求:应聘人员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招聘人员认真听,看看前来应聘的同学是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清楚自己的特长了,可以提问。

    6.孩子们,通过我们的交流,是不是清楚怎样介绍自己了?有信心写好吗?最后老师还要提醒你:给你的文章加一个精彩的题目。

    三、用我笔,写不同

    1.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2.将应聘发言整理成文。希望报名的同学到时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说清楚,把招聘老师打动。

    倒数的认识课件汇集


    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搜集了大量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倒数的认识课件”。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学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教案和课件的改进。请将此页收藏方便未来的发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1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1)

    3.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一个数与零相乘的积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7.思考题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按钢管的长度分三种情况考虑:

    (1)如果钢管的长度都是1米,那么两根钢管用去的一样多;

    (2)如果钢管的长度小于1米,那么第一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3)如果钢管的长度大于1米,那么第二根用去的长度长一些。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24页中的例1、例2 ,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在众多的数中说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能用完整、正确的语言表达倒数。

    (2)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2)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概括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以及0、1的倒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理解“互为”的含义。

    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朋友,看到这个词你有什么想法说的?能告诉大家你最好的朋友是谁吗?指名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们之间的关系吗?(×××和我互为朋友,我是×××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板书:互为)另外找一名同学,你能再描述一下他

    们二人的关系吗?(略)那我们能说×××是朋友吗?(不能,因为朋友是相互的,互相是朋友,互为朋友)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朋友一样必须是一起出现,相互依存的知识呢?请举例——

    (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等)

    2、简单理解“倒”。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精神面貌真是好极了,老师有点惊呆了,板书“呆”,呆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你们喜欢文字游戏吗?板书:“呆”的上下颠倒就成了“杏”,语文中的文字有这样的构字规律,比如(杏——呆;吞——吴;音——昱;士——干……)那么数学中的数也有这种规律吗?先来计算几道题目,计算之后相信自然会找到答案。

    板书:

    3

    8× 8

    3= 1 7

    15×15

    7=15×= 151112 ×12= 1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质疑。

    学生算完后,观察并思考: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得数是1 生2:乘积是1

    除了乘积是一,因数还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再举例如: 5/4×4/5 7/10×10/73×1/3

    进一步明确并(板书):乘积是1

    生3:都是两个数相乘. 〈 板书 〉:两个数

    1、 你们还能写出两个数乘积是1的算式吗?

    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错。 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出示课题: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倒数的认识 师指着板书说:我们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那么倒数的相互关系在具体算式中怎么说呢,谁和谁互为倒数呢?

    比如4/5和5/4的乘积是1 ,我们就说4/5和5/4互为倒数。(师板书4/5和5/4互为倒数) 还可以说4/5的倒数是5/4;5/4的倒数是4/5。

    生:①模仿说 ②同桌互说

    2、理解意义:

    (1)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

    (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以前我们学过这种两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知识吗?

    (3)2/5和5/2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7/10和10/7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

    (5)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A:2/3 是倒数。( )

    B: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C、

    D、12712和×43712乘积是1 ,所以32127和32712互为倒数。( ) ×=1,所以12、43、互为倒数。 ( )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 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试一试!

    2、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3/5 7/2 5 13

    (1)先写3/5的倒数。教师查看学生书写的情况。

    (2)教师板书学生错误书写方法:3/5=5/3这样写对吗?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出示

    3/5 的倒数是( ) 7/2 的倒数是( )

    5 的倒数是( ) 13 的倒数是( )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5的倒数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1和0的倒数

    师:那1 的倒数是几呢?为什么?

    0的倒数呢?

    师:为什么?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4、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三、练习巩固。

    1、判断题:

    ①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 )

    ②任何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 )

    ③因为3×1/3=1,所以3是倒数。 ( )

    ④1的倒数是1。 ( )

    2、思考题:

    3/8×( )=( )×=( )×6=1

    3、找出马小虎的日记错误并改正。

    今天,我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倒数。我知道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等于1,比如3×1/3=1,那么3是倒数,1/3是倒数,你知道了吗?我还知道了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小数除外),比如整数2的倒数是1/2。我还学会了求任何数的倒数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瞧!我学的怎么样!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别人的合作,认识了倒数,学会了求倒数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精彩,老师由衷的祝贺你们。

    五、作业

    课本26页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若是整数,先划成分母是1的分数。

    1的倒数还是1,0没有的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会对倒数的正确表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自学课本P50:

    (1)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概念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说说他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作业错例分析。

    二、学习分数的倒数:

    1.出示例7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指名核对。

    教师板书: ×=1× =1× =1

    2.你能模仿着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观察板书,揭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让学生模仿着说另外两个算式,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4.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学生同桌讨论找法,指名交流。

    5.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学生讨论怎样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指名交流方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时,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

    6.合作练习:同桌两位同学一位说出一个分数,请另一位同学说这个分数的倒数,并交换练习。

    三、学习整数的倒数:

    1.电脑出示: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呢?

    学生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再指名交流。

    方法一:求5的倒数时,可以先把5看作,所以它的倒数是;

    方法二:想5×( )=1,再得出结果。

    2.那1的倒数是多少?

    3.0有倒数吗?为什么?

    4. 分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它的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你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吗?0.25 0.1 的倒数是多少?如何求的?

    5.练一练 示范写 的倒数: 的倒数是 ,明确不能写成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说说思路及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找一找,再交流想法,注意说完整话。例:与4互为倒数。

    3.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订正。

    4.练习十第4题

    写出每组数的倒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1组中都是真分数,倒数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

    第2组中都是大于1的假分数,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3组中都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倒数都是整数。

    第4组中都是非0的自然数,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5.练习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6.练习十第6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辨析。

    两题中分数的不同意义:

    第一题中的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要用乘法计算。

    第二题中的表示用去的吨数,求还剩多少吨,要用减法计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数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倒数关系,谁再来说一说倒数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4

    一、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一)、意义——从学生比赛中引出。

    1、同桌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第一组:(左边学生)x、x第二组:(右边学生)x、x

    2、思考:为什么左边学生做得又对又快?师:观察第一组中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乘积是1)归纳总结:同学们我想刚才比赛的输赢是次要的,但发现这组算式的特点却是重要的。

    3、像这样乘积是1的数你还能写出几组吗?()x()=1、()x()=1

    4、归纳总结、揭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板书)加深理解“互为”

    5、选一组算式说一说

    1谁是谁的倒数?

    2、谁是谁的倒数?

    3谁和谁互为倒数?

    (二)、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提问: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教案《倒数的认识教案》。

    2、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3、提问: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0的倒数呢?

    4、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1、试着写出3/5、7/2的倒数

    2、试着写出6的倒数

    3、试着写出二又三分之一的倒数

    4、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2/57/11130.5

    三、拓展延伸

    1、填空:

    (1)1/9的倒数是(),7的倒数是(),0.7的倒数是。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8x=10.75x=1x0.5=12、

    判断:

    (1)因为0.25x4=1,所以0.25和4互为倒数。

    (2)a的倒数是1/a。

    (3)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4)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5)1/3是倒数。()

    (6)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必做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学习之友对应练习的第1、4两小题.

    2、选做题:3/4x()=()x7/11=()x6

    五、总结反思,回顾梳理。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倒数的有关知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3、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大家课后可去思考一下。

    六、欣赏生活中倒着的现象。

    板书设计倒数的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历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通过两个例题,主要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突破难点

    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

    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指板书:互为)

    二、导入揭题,引导质疑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倒数?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

    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

    ①5/8×8/5

    ②0.25×4

    ③3/4+1/4

    ④1.6—3/5

    ⑤13/7×7/13

    ⑥3/2×6/5×5/9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

    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预设:乘积是1。

    2、举例感悟“怎么做”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

    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⑤13/7×7/13

    3、在思辨中深入理解

    师:能说3/4和1/4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倒数的认识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二小学的王国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课时倒数的认识。

    下面我从七方面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也为后面比和百分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两部分。

    《倒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它是分数乘法的后继内容,同时又是分数除法的准备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材首先安排了几组有代表性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为例1的学习做好铺垫。例1首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找倒数的方法。具体分三种情况讨论: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本册学习了分数乘法。这些知识为倒数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对倒数的知识接触较少,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好地理解。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倒数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说目标

    倒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课标中对这一领域的具体要求是:

    知识技能: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数学思考: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与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问题解决: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4)情感与态度: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0为什么没有倒数。

    四、说模式

    我校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活动。此课题研究,主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我校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出示目标——探究新知——-强化双基——达标总结——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五、说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教学内容特点,在理解“互为倒数”时,我运用了谈话法。为了让学生对倒数是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我举例向学生讲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又让学生列举具体分数说明,进一步加深对倒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例1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提出问题: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学生运用自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先参考自学提示自学,再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此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每小组的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在全班汇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六、说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4分钟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5分钟

    (四)强化双基,应用拓展。14分钟

    (五)达成目标,总结梳理。5分钟

    (六)布置作业,时间合理。1分钟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新课之前设计了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个字的上下两部分颠倒位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字?其实不仅在汉字中有这种奇妙的现象,而在数学知识的领域里也有类似的现象。从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字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感知“倒”的含义。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所以我给学生呈现简洁明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此环节分两部分完成。

    1.教学倒数的意义

    教材先出示四个乘法算式,我让学生直接口算,再细心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的乘积都是1。于是引导学生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再让学生找关键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互为”时,我先以互为朋友举例,再让学生例举具体分数说明。进一步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最后让学生总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倒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语言即简洁又严谨。

    2.教学例1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出自学提示,学生参照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对于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这两个问题学生先猜测,再验证:1×(1)=10×(任何数)≠1,从而归纳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学生知道了求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我安排了“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倒数的方法。接着我设计了一个拓2展,怎样找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呢?以1和0.6为例。学生讨论交

    3流后得出把带分数和小数先化成假分数或真分数后再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怎样求一个非0数的倒数的方法。学完新知后学生看书质疑,如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后在进行交流解决。

    此环节的设计,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新知。

    (四)强化双基,应用拓展。

    为了新知能得以巩固,我设计了达标练习。其中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是基础题,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想一想为拓展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得到提升。这些练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练习题目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使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达成目标,总结梳理。

    教学基本结束进行课堂总结时,再次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通过梳理一方面学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自我总结、评价的过程,更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时间合理。

    基于我校把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这一作业要求。我设计了两项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六第5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2.和家长一起进行倒数的游戏。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复习了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

    完整的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而我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梯形的认识课件11篇


    编辑在众多选项中挑选了这篇最佳的“梯形的认识课件”,如果您喜欢本文,请与身边朋友分享。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细心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1

    活动要求: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

    2剪刀人手一把。

    3几何图形拼画的物体图形六幅。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利用视屏图象分别出示图形,启发幼儿观察回答。

    二、认识梯形

    1出示等腰梯形和长方形,引导幼儿观察说出这两个图形一样吗?它们是什么图形?教师告诉幼儿梯形的名称。

    2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

    通过看、比、量,使幼儿感知两个图形的异同。

    3出示直角梯形和四边形,让幼儿观察比较,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

    4出示有梯形拼画的物体视屏图象请幼儿回答问题。

    三、游戏活动——小动物找家

    活动室画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七名幼儿戴头饰分别扮小兔、小鸟、小猫、小鱼、小马、乌龟、小鸡,仔细听老师说,如“小兔跳、跳、跳,跳到有三条边三个角的房间里”戴该动物头饰的幼儿就做相应的动作到指定的图形站好。

    四、幼儿操作活动——变梯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后,教师示范:折一折、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2幼儿用折、剪等方法将手中的图形变成梯形。

    3请个别幼儿演、介绍。说:“我用什么图形变成了梯形,是怎么变的。”

    五、评价活动:表扬用多种方法变梯形的幼儿。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折折、找找、拼拼等活动来认识梯形,知道其名称、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幼儿:各种形状的彩纸若干;记录表人手一张,勾线笔人手一支。

    2、教师演示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纸各一张,拼图一幅。作品展示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幼儿动手折出梯形,认识梯形。

    幼儿尝试(一)

    1.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彩色纸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各种形状的彩纸,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2.现在老师就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变魔术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长方形纸折上一个角,变成梯形)

    3.师:这还是长方形吗?现在请我们小朋友也用长方形的纸来变出这个图形来。

    4.幼儿尝试折出直角梯形。

    师:小朋友真棒,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尝试(二)

    再次尝试变出等腰梯形现在老师请你们折两下把它变成这个形状。

    折好的幼儿将梯形粘贴于展示板上并去帮助其他的幼儿。

    1、小朋友刚才你们变出来的这两种图形象什么呀?

    2、我们把这些像梯子一样的图形叫做梯形。

    3.梯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他们的边又是怎样的呢?

    小结:对了,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有两条边是平行的,有一条或两条边是斜斜的,象梯子一样的形状,我们叫它梯形。

    幼儿尝试(三)

    刚才你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梯形,那么,正方形和三角形能不能变成梯形呢?让我们聪明的小朋友再来试试吧!

    同样将折好的梯形粘贴于展示台并去帮助其他伙伴。

    二、想一想

    我们的小手可真能干,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和三角型都变成了梯形。现在老师请你们再来想一想,在生活中(幼儿园、家里或其它地方)有没有看到象梯形的东西?

    三、找一找

    老师还拼了一幅漂亮的图,图中有什么?现在请小朋友用记录表记录一下图中各种形状各有几个,用小圆点来表示出来。

    四、拼一拼(延伸活动)

    老师还带来了许多各种形状的图形,要求小朋友呢拼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可是你拼出来的东西里至少要有一个梯形,我们带回幼儿园明天和其他同伴一起来拼一拼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 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活动流程就是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来来巩固幼儿对梯形的认识。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幼儿在复习梯形特征的时候,幼儿能很快说出梯形的特征,这节课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通过剪各种图形,把图形变成梯形。从效果来看,幼儿剪出不一样的梯形,然后我根据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剪出的图形,向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剪更特殊的梯形比如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孩子们还是很快吧那些特殊的梯形剪好了!

    这节课会有这样好的效果,跟这节课的操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和教师准备的多种教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让我明白,其实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离不开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和教师之间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幼儿才能正真掌握知识,获得本领。教师会轻松的教,幼儿才能快乐的学习。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认识图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能够说出梯形的基本特征。

    3、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并认识不同的梯形及梯形的基本特征。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种图形。

    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感知梯形的特征

    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1)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2、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

    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

    3)教师小结

    3、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2)(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3)教师小结

    4、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图形国王还想考靠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2)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3)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

    4)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通过寻找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等活动,认识并能说明梯形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梯形的高,能画梯形的高并能测量梯形的底和高。

    2.使学生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抽象、概括梯形特点,了解梯形的高的特点,体会认识图形的过程,提高观察、感知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了解梯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现实世界,初步体会数学是客观事物的抽象,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

    【教学难点】提取和概括梯形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七巧板

    【教学构想】

    在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之前,虽然学生也曾多次接触梯形,但有意识地去研究梯形的特征,这是第一次。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抽象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第一层次,情境引入。以屋顶、梯子、足球门网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梯形,并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同时说明“像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第二层次,建立梯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说明梯形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并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并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第三层次,认识梯形的高。通过对“在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点到它对边的垂线”的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高,再试着“画出上页方格纸上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画和量梯形的高的方法。

    第四层次,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两条腰的长度,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个梯形的两条腰长度相等,并由此揭示等腰梯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种图形?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呢?

    引入:今天我们认识四边形中的另一种图形,它是梯形。(板书课题)那什么是梯形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观察、照样子画图、找出特点这样的过程,认识梯形是怎样的图形。

    二、认识梯形

    1.感知梯形。

    出示例9主题图。

    让学生找出图中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观察是怎样的形状。

    提问:你看到的图形是哪些物体面的形状?它们是怎样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说明:大家看到了图中的屋面、梯子框、足球门侧面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我们把这些面的形状画下来,是这样的图形。(从图上抽象并呈现图形)

    像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2.探究特点。

    引导:仔细观察这些梯形的形状,在课本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且联系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再和同桌互相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交流:你画出的梯形是怎样的?把你画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呈现画的梯形)

    提问:大家画出了大小不同、形状不一样的梯形。你能观察画出的梯形,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追问: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指出:大家发现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和4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比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追问:什么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你画的梯形中,哪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哪一组对边不平行?同桌互相指一指。

    画图: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画梯形只能画一组平行的对边,是这样的`图形。(画出梯形)

    3.认识梯形各个部分。

    (1)认识上底、下底和腰。

    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图上板书)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图上板书)

    追问:“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什么意思?

    说明:在平行的这一组对边中,可以把其中任意一条作为上底,那另一条就是下底,所以说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强化上底和下底。

    画出一个梯形(非“标准”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学生指出上底、下底和腰。

    提问:这里的上底和下底能不能交换着说?为什么?

    指出:梯形里两条平行的边,一条作为上底,另一条就是下底,另一条件为上底,这一条就是下底。这两条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

    提问:为什么第二、第四个图形是梯形,而第一、第三个都不是梯形?

    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是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也不是梯形。

    让同桌学生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指名学生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与大家交流。

    4.认识梯形的高。

    (1)启发:梯形也有高,你觉得梯形的高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画出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逐步了解怎样画梯形的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的梯形中,从一条底边上的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交流:这条垂直线段是梯形的什么?你是怎样画梯形的高的?(指名学生说明,并呈现画的高)

    说明:(示范画高)梯形的高是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的线段。画梯形的高,可以在底边上任意取一点。(取在这里可以吗?这里呢?)从这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完成画高,并板书“高”)所以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呈现:梯形的高:从一条底边上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2)画高并测量。

    引导: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的梯形中,画出梯形的高,并量一量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记录在图上。

    交流:你是怎样画高的?你画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指名交流画出的高,及量出的长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再画出每个梯形的高;然后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请把你画的高和大家交流,并交流量出的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指名展示、交流画的高,检查对不对;说明量出的相应的长度)

    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和梯形的哪条边是相等的?为什么?

    说明:像这样的梯形,有一条腰和底边垂直,也就是有直角的梯形叫作直角梯形。和底垂直的腰本身也是梯形的一条高。(板书:直角梯形——有直角的梯形)

    5.认识等腰梯形。

    引导:请大家量一量第90页中间部分那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有什么特点。

    交流:这两条腰的长度各是多少?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板书画出两条腰相等的梯形)黑板上画出的就是两条腰相等的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了解题意。

    让学生在图形中分别找出梯形,看看每个图中能找出几个梯形。

    交流:你在每个图中找到了哪几个梯形?(出示图形,让学生交流说明找到的梯形各是由哪几种颜色的图形拼成的)

    (2)引导:请大家从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学生操作)

    交流:把你拼成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交流,出现特殊梯形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梯形)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明确要分别画两个怎样的梯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梯形。

    交流画出的梯形,说出各是怎样画的,注意等腰梯形只要满足哪个条件,可以怎样画。

    3.做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先想好可以怎样剪,再剪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剪的,介绍你的方法和剪出的等腰梯形。(学生展示、说明,发现对折的方法容易剪出等腰梯形)

    提问: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对折说明)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你发现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特点?

    指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除了两腰相等外,它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四、总结交流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认识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哪些经验或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讨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的学习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梯形。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

    1、教具:实物投影、图形等

    2、学具:图形、剪刀、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引出梯形

    2、师: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2、师:你们都了解有关梯形的哪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梯形的呢?(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出示相关的图,并请学生指一指)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认识梯形的特征

    (1)师:请同学们把口袋里的图形取出来,挑出你认为是梯形的图形。(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师:这里面没有我们想要的梯形,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做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学生们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师:谁愿意说说梯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检验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2、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师:根据你们学习图形的经验,你能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2)师:阅读书上有关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并在自己剪的梯形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认识等腰梯形

    (1)师:在你们所剪的梯形里面有没有两腰都相等的梯形呢?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图形里面剪出来吗?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一个什么名字呢?(等腰梯形)

    (2)讨论:所有的梯形都是等腰梯形吗?

    1、小结

    二、游戏

    师:我们一直是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剪出梯形的。可见,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现在,你们能不能从梯形里面(剪一刀)剪出两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四、总结:(1)你有什么收获或有问题

    (2)请评价一下你或你们小组的表现。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8

    设计意图

    以《指南》为依归,在图形主题活动中我根据4—5岁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梯形》活动课,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设置了活动目标。在课程游戏化的大环境下,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游戏形式有一定挑战性,但是“跳一跳,够得到”,适合中班的孩子进行。内容直观形象,

    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规律,让幼儿在多次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并获取经验。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含有梯形的物品。

    2、在操作中感知几种不同的梯形。

    3、激发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和感知梯形,熟悉梯形的特征难点:辨识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下的梯形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不同形态的梯形图片各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图片各一;白纸。

    2、学具准备:梯形拼图;作业单;图形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游戏导入:你说我猜,一幼儿猜,其他幼儿轮流提示图形特征(出示图形图片,幼儿游戏)

    过渡语:(出示梯形)有这样一个图形,它也是图形家族的一员,它的名字叫:梯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二、新授内容

    (1)感知梯形的特征,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自由观察手中的梯形,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梯形特征,首先感知边与角的关系,幼儿自由阐述;

    小结: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操作延长线,感知平行与不平行,平行对边长度是否一样。

    小结:梯形有一组面对面的边是平平的而且不一样长,另外两条边不是平平的!

    (2)感知不同位置的梯形

    活动一:找找图形中藏起来的梯形小结:不同位置摆放的梯形也是梯形

    活动二:找找生活中的物品哪里藏着梯形小结:不同形状的图形也可以拼成梯形

    (3)感知不同种类的梯形

    情境串联:图形王国里还有两个图形宝宝,它们说自己也是梯形,小朋友来看看,比较一下,它们是不是梯形宝宝呢?

    引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图形叫:梯形!它给小朋友也准备了四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捉迷藏——梯形宝宝和其他图形一起玩捉迷藏,小朋友去找一找梯形宝宝藏到哪里了?

    第二个任务:有些梯形宝宝比较调皮,它们藏在这些图形之中,请你找一找,数一数,梯形有几个就把对应的数字圈出来!

    第三个任务:梯形迷宫——小红帽找外婆,小红帽要沿着梯形的路走才能到外婆家,请你将她的路找出来并涂上颜色,送她回家

    第四个任务:拼一拼——这边有几个图形宝宝想变成梯形宝宝,谁来给它们拼一拼摆一摆?

    小结: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不管是什么位置摆放的梯形还是它的兄弟们,你们都可以很快地找到它们。

    五、回归生活,留白结束

    结束语:生活中梯形都藏在哪里呢?放学后走出教室去找一找,下一次我们再看一看,聊一聊。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分为导入、新授和延伸三个板块,导入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在复习之前所认识的图形中形成愉快的活动氛围,同时引出新的图形——梯形。

    在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形态特征之后,由浅入深,在图片中寻找不同位置摆放的梯形,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知。

    在此基础之上,再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让幼儿感知不同种类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知。

    延伸活动采取任务卡的形式,分成四组。最后,活动结束采取留白式,在幼儿感知梯形的图形特征后,找一找生活中的梯形,并在第二天的晨间谈话中与幼儿交流发现,实现经验转化。

    这次活动以《指南》为依据,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游戏融入数学活动,幼儿可以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获得经验!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特征以及不同方位的梯形。

    2.能在各种图形及图案中找出梯形。

    3.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巩固对已学图形的认识

    1.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幼儿复习对图形的认识

    2.出示梯形

    二、认识梯形,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这个图形长的像什么?(出示梯子)

    2.梯形宝宝有几个角?几条边?

    3.它4条边有什么不同?四个角是什么样的?

    4.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小结:这个图形宝宝它有四条边,四个角,其中两条边平平的还有两条边不是平平的,它的名字叫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

    (1)出示3种不同的梯形

    (2)你们好好看看,他们哪里不一样?

    (3)幼儿观察比较并利用肢体做一做梯形不同的两条边。

    教师小结:这些梯形,有的手一样长,有的一个手放直了一个手没有放直,有的一个手长一个手短,他们呀都是梯形。

    (2)出示梯形图片,认识不同方位的梯形

    教师小结:原来梯形倒着放,睡着放都可以,不管怎么放它都叫梯形。

    (3)找梯形(教师出示有各种图形的图片,幼儿找梯形,请幼儿上前指出,教师随即用红色圈出梯形)

    三、找一找,涂一涂

    1.(出示一张有梯形的小船图案,)刚才我们认识了梯形宝宝,还和这个调皮的梯形宝宝玩了好多的游戏,你们开心吗?现在它又要和我们来玩游戏了,它已经躲到这个图案里面去了,等下请小朋友把图案里的梯形宝宝找出来,然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请个别幼儿上来找出梯形并涂上颜色。

    2.刚才小朋友找出来了两个梯形宝宝,还有许多梯形躲在各种图案里呢,你们想不想去把它们全都找出来呀。

    3.交代要求:出示幼儿用书图片(梯形大聚会),请小朋友先从图案里找出梯形,然后把梯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幼儿动手操作。

    5.集中讲评

    小结:今天和梯形宝宝做游戏真开心,你们开心吗?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梯形的东西,下次我们去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好不好。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10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1.梯形纸若干张、画虚线梯形纸若干、剪刀 、水彩笔。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若干张、背景图板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板图,"绒板上有许多图形,谁会把一 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每种图形各用几个?"

    2.认识梯形。

    教师手指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的边是斜的。)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纸片和梯形纸片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梯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3.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不是)"哪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二)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

    "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

    第三组,按点连线。

    请幼儿将点与点之间用笔连起来,看看变成什么图形。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梯形的认识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数的认识课件6篇


    教师应当提前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因为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为避免遗忘重点内容,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哪些角度出发呢?今天,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数的认识课件”这一话题,相信对您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1】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选种哪号种子”两个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其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逐步地丰富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点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实施方面的众多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适时地、适当地改编教材,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我们这里,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由此,我想就应改编教材,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引入。于是想到了“篮球”。学生对于篮球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许多学生还是此中的高手。篮球比赛中的一些规则等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因此也是能够很好建构的。同时,还准备把第二个主题情境去掉,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对百分数的认知。

    二、说学情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中包括:

    (一) 生活基础

    A、 篮球的东西,学生生活较常见,有的学生还乐于参与其中,对于罚球、三分球等是不陌生的。

    B、 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如衣服上、牛奶上等等。

    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

    (二) 经验基础

    A、 知识经验

    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通分知识了掌握,为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通分的知识。

    B、 活动经验

    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意识导向的作用,而众多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也在正面或反面提供了问题索引。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较丰实的活动基础。

    三、学目标

    我认为,一节课的预计至少要考虑四个要素:1、课程标准理念的把握,2、学情的了解与把握,3、教学内容的了解与把握,4、教师个人特色的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特色,上出来的课是各异的。而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是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对于一节课具有重要的导向、评判的功能。本节课,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之后,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认百分数,会比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亲数学的行为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法

    我们说的“以学认教”,说的是要以学生学的效果以及学的状态来评判教师教的有效度,学生学的效果越好、学的状态越好就说明教师教的有效度越高。因此,我们可知:教法与学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一体两面”的事物,教法必须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希望怎么学?是我们在确定教法是应深刻把握的。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渴求“有挑战的学习”,他们渴求能“自己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学习方法是:

    1、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明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合作探究。在“推荐谁去?”的问题指引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辩论、计算等,来感悟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来突破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多元的训练中,在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等,让学生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逼近“数学真实”。

    五、说程序

    本节课,我将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主线来开展教学。

    (一) 谈话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上有一些数,是我们以前我们没有学过的,大家来找一找吧。

    问: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通过学生找数来引入,激发学生有兴趣;在谈话了解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情境建构

    屏幕出示:某篮球比赛的情况。有一号、二号、三号三位选手。

    1、 出示投篮总数

    分别是20个、25个和50个。

    问:推荐谁去参加比赛?你怎么想的?讨论。

    得出:只看投篮总数判断不出谁去,还要看他投入了多少个。认识到这是个有缺失的信息。

    2、 出示投中个数

    分别是18个、23个和47个。

    问:比较两组数据,想一想,谁是冠军?为什么?讨论。

    这时可能学生会想到通过比较两组相对应数字的差,一号选手差2,二、三号选手各差3,从而认定是“一号选手为冠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的推理合理吗?推理的方法适当吗?这个结果可信吗?等,或者通过反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老师也参加了,我投了一个球,没有投中;这时我投的个数与投中的个数差1,我能否去比赛?”让学生明了此中的不合理性,从而想出以“通分”的方法来建构。

    18/20=90/100,23/25=92/100,47/50=94/100,从而得出三号应该去。

    3、 百分数的意义

    A、 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写出百分数

    B、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C、 理解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D、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P65页,读一读、说一说)

    E、 学生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接着看书进行完善]

    [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等,是本次课程改革目标中的一个重点,通过两次数据的出现,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感悟“有缺失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处理办法。通过对情境的理解以及生活事例中对百分数的理解,不断地完善学生对百分数的感知,最终较好地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

    (三) 应用提升

    1、 基础训练

    A、 游戏——写百分数。(让学生独立写在纸上,然后用百分数进行交流。如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八十,或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九十,我写对了几个?等)

    B、 涂涂写写。(P66页,设计图案第一小题,让学生去数百格图中蓝色的格子数,想出蓝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再想出白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由此及彼,为今后的百分数的应用奠定意识基础。)

    2、 应用训练

    A、 成语转化。(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成语。如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等)

    B、 交际转化。(如,这件事一定成功,百分数怎么表示?这件事完蛋了,百分数怎么表示?等)

    (四) 拓展提高

    1、 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或收获进行总结。并送学生一句鼓励的话,成功不仅要有1%的灵感,更要有99%的汗水,如果我们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就100%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2、 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说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2】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习

    8.64元=8( )6( )4(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3】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五、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改革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琦琦”这两位朋友,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当课件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打鸣声响起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就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训练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轻松和谐的钢琴曲,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4】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四、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合集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合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

    (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

    12÷4=3

    (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

    (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个”

    (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

    (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

    (9)数学书第15页练习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

    三、闯关

    1、做一做第1题

    (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3)在这个平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2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 、P2例2。

    2、P4第1、2题。

    3、小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怎样建构的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该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4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画自己课件汇编13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自己课件汇编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画自己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2个生字及新偏旁“学字头”;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小鸭和小鹰开始缺乏自信,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会本领的喜悦。通过想象等方法,体验小鸭、小鹰练本领的辛苦和顽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小鸭会游泳的原因及动物的本领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内心喜欢这篇童话故事,由衷地佩服自己学会本领的小鸭、小鹰,愿意背诵。领悟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懂得从小要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课时安排

    本文分三课时,第一、三课时略。

    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这种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加强理解、体验、感悟。本课的教学是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朗读、表演,有所感悟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反复朗读(包括分角色朗读和合作表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并激起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3、注重实践、综合、开放。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亲自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

    (一)情境导入

    [演示课件画面一:美丽山村图]

    教师讲述:有一个小山村,景色好美呀!

    [演示课件画面二:课文第二幅插图]

    教师继续讲述:在山的另一边有一只小鹰正和妈妈说话呢。在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去找一找。[贴小鹰图]

    (设计说明:本课两个自然段结构相同,语言相似,可根据需要换序教学)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小鹰和妈妈的对话。

    (2)再次读读小鹰的话,想一想,从小鹰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议议,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3)谁来读?把小鹰这种想飞得高些、远些,但又有点担心的心情读出来。

    (4)朗读、互评。

    (5)读妈妈说的话。

    (6)妈妈让小鹰自己去看山那边的风景,可急坏了一旁的麻雀大婶,她说:

    [演示课件三:麻雀的画外音]

    “你疯了,山那么高,路那么远,如果孩子半路出了问题怎么办?要知道,你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呀!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会答应。我多爱我的孩子呀!”

    (7)同学们,对于这两位妈妈,你们更喜欢谁呢?为什么?和同桌的伙伴讨论讨论。

    (8)反馈。

    (9)如果你是鹰妈妈,你会怎么说才能让麻雀大婶赞同自己的做法?

    (设计说明: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争论,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评议,理解小鹰妈妈对小鹰能飞翔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孩子,而是要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10)指导朗读鹰妈妈的话,读出鼓励的语气。

    (11)小鹰听了妈妈的话后,是怎样练本领的?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板书:自己学会飞翔]

    (12)假如你是小鹰,本领练成后,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说?

    2、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风景很美,他看到了什么风景呢?

    [演示课件画面一:美丽的山村图]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出示:

    ( )的小山村 ( )的小溪

    ( )的草地 ( )的野花

    ( )的树 ( )的青山

    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美丽的小山村是什么样的吗?

    (设计说明:此处的导入环节既能把两段课文的学习有机链接,又能落实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正当小鹰欣赏着小山村美丽的风景时,小溪边传来了小鸭和妈妈的说话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贴小鸭图]

    [演示课件画面四:课文第一幅插图]

    (2)反馈。

    (3)你从小鸭的话中读出了什么?应该怎么读?鸭妈妈的话又该怎么读?

    (4)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小鸭和妈妈的对话。指名读。

    (5)一旁的小鹰看出小鸭胆子很小会怎么做、怎么说?互相议一议,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演一演。

    (6)反馈表演。

    [预设:小鹰会指出鸭子的特点,即扁身体,毛上有油,趾间有蹼,适于游泳,还会以自己学本领的经验来进行鼓励。]

    (7)小鸭听了小鹰的话,有了信心,果然,过了几天,他就学会了游泳。他真是开心极了。

    [板书:游泳]

    (设计说明:因为第二自然段已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就可略学,以免重复。安排(5)(6)两个学习步骤,旨在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受,同时,还可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鸭子的知识。)

    (三)总结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面对小鸭和小鹰,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小鸭、小鹰自己学会了生活的本领,别的动物受到了启发、会怎么想?

    [预设:我们也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4、他们都自己学会了什么本领,谁能来说说?

    出示:

    5、老师想请大家做个小小调查员,看我们班里的同学都自己学会了哪些本领。了解一下这份调查表。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两份作业的设计——课内课外各一份,体现了综合的教学思想,将课文学习与科学知识、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渗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画自己课件 篇2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生字卡片

    1、出示课题,读题,你想知道什么?(如:谁让谁自己去,自己去干什么?)

    2、齐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并识记字形。

    交流,指名说

    字音:

    自:声母是平舌音

    深:声母是翘舌音

    您、那:声母都是鼻音

    您、深:韵母是前鼻音

    景:韵母是后鼻音

    吧、吗:都读轻声

    字形:

    吧、吗、您、会、景、哪:可以用学过的熟字加上偏旁来记。

    学:学习新偏旁“”

    自与目字形相似,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千万不要混淆。

    3、男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比一比。

    1、指明朗读第一自然段,评议。小鸭说话时的语气应该怎么样?鸭妈妈说话时的语气又是怎么样的?(小鸭不自信,是胆小的,询问的口气;鸭妈妈应该是鼓励的语气。强调“自己去”)

    2、想一想,鸭妈妈爱小鸭吗?——那她怎么放心让小鸭自己去小溪?(她知道小溪的水不深,想让小鸭学会独立。)

    小鸭刚下水时心里怎么想?开始游泳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学会游泳后心里怎样高兴,又是怎样说的?

    如果鸭妈妈带小鸭去,那以后会怎么样?

    3朗读这一段话。

    1、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自: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先重后轻。“目”要写得居中。

    己: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不出头。

    东:第二笔注意。左右两笔要对齐。

    画自己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自己去吧》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为专题,本课侧重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的教育。本课故事情节很简单,讲的是小鸭和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课文内容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学生认识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把第二课时的阅读学习目标定位于:重点指导朗读,整合科学课程了解一些关于鸭子、鹰的科普常识来突破难点,领悟应该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生活本领,通过观察、表演、朗读等途径来学习、感悟语言,体会课文的意思。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东、西”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下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小鸭子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自己去吧》。(师板书课题)

    2、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又认识了12个字朋友,你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课件出示:自 己 吧 您 带 吗 深 学 会 那 景 美

    (点名读,开火车读)

    3、师:这些字也找朋友组成了词,它们要考考我们一(2)班的同学是不是认识它们。我们来认一认吧。

    课件出示:自己 去吧 好吗 不深 学会 那里 风景 很美

    二、朗读感悟,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

    伴着着音乐老师讲述:你们看那里有高高的树、绿绿的草、红红的花、清清的溪水,景色真美呀。鸭妈妈也带着小鸭子来到那里散步。小鸭子高兴地“嘎嘎”的叫起来。它看到清清的小溪会想什么呢?

    生1:想下水玩一玩。

    生2:多想到水里游一游呀。

    生3:真想跳到水里去洗个澡!

    师:小鸭子到底想到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找到小鸭子说的话,用铅笔画出来,自己读一读。

    [拓宽课文内容,给课文中的对话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助于理解课文对话,同时,运用合适的音乐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开始读书。)

    师:小鸭子说的是哪句话?

    生:小鸭子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你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语气?

    生1:急切的语气。

    生2:恳求的语气。

    师:谁来当小鸭子读一读?

    生读。生评。

    师:能不能读快一点,让鸭妈妈听了就带你去游泳?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鸭妈妈怎么说?谁来读读?

    生读。

    师:这只鸭妈妈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1:很亲切。

    生2:有鼓励的语气。

    师:谁再读一读?

    生读。生评。

    师:她读得不错,还会用上手势,摇摇头说不深。还有没有人想读?

    (同桌分角色表演读)

    [本文主要是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符合不同角色的语气,我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小鸭的话要读出恳切、商量的语气;鸭妈妈的话要读出亲切、和蔼、鼓励的语气。]

    2、出示课件:

    这时,有只鸡妈妈听到了鸭妈妈和小鸭子的对话,她对鸭妈妈说:你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游泳,要是淹死怎么办?要是我啊,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去冒险呢!

    师:同学们,听了鸭妈妈和鸡妈妈的话,你们喜欢鸭妈妈还是鸡妈妈呢?为什么?

    生1:(立刻答)我喜欢鸡妈妈,因为她很关心孩子,处处为自己的孩子着想。

    生2:我喜欢书上的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学鸡妈妈)我对你这么好,怕你淹死的呀。你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1:因为我很想去游泳啊。

    生2:因为我喜欢游泳。

    生3:我很想自己去试试。

    师:(学鸡妈妈)我真的很怕你们淹死。

    生1:小溪里的水不深,不会被淹死的。

    生2:鸭子不会淹死的,它们天生就会游泳。

    师:(笑了笑)鸭妈妈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她这样做是为什么?我们来听听鸭妈妈是怎么说的吧。

    出示课件:

    播放鸭妈妈的话:我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我这样做是为了锻炼它自己生活的本领。我的鸭宝宝身体扁扁的,有助于它在水里游;身上有油,使它在水里不易沉下去;趾间有蹼,就像小船的两只桨,一划动,就可以到处游来游去。这些会帮助它自己学会游泳的。

    师:听了鸭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生1:小鸭子自己能学会游泳。

    生2:鸭妈妈这样做是为了锻炼小鸭子自己生活的本领。

    生3:鸭妈妈是让它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自己应该会做的事。

    [课文的难点是从读中领悟鸭妈妈为什么要它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与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懂得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3、师:小鸭子是不是马上就学会了游泳?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写了“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告诉我们小鸭是过了几天才学会了游泳的。

    师启发想象:小鸭刚下水时是怎么想的?开始游泳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克服的?它学会了游泳后心情怎样?你们能不能表演一下?

    (分小组讨论、表演)

    指名学生表演。(进行评比,予以鼓励)

    [根据文本展开合理想象,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分角色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刚才大家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非常有趣。课文后半部分小鹰学会飞翔的`故事也很有趣,想学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很想学,他这样对我说

    课件出示:老师,您能带我们学习小鹰学飞翔的故事吗?

    指名生读。

    2、师:你觉得我会怎么说?

    生1:你去学吧。

    生2:你自己去学吧。

    生3:这个故事不难学,自己去学吧。

    师:这正是老师想说的。那我们就自己学一学小鹰学飞翔的故事吧。

    [仿照课文对话设计这样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去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

    3、请各小组带着问题表演读或者合作读。

    4、生以各种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如:朗读,表演。

    四、总结延伸,指导书写

    1、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学本领要自己学,从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不依赖父母生活。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怎么样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谁说一说你自己学会了什么呢?

    2、生拿着自己的照片上台来说,说的好的同学把照片贴在黑板上。

    3、师:大家说得真好,我发现大家在生活中都是勇敢的小鸭和小鹰。真是太了不起了!

    能干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生字:东 西)

    (1)师范写,生观察并说说要提醒大家写时注意什么。

    (2)生描一描,写一写。

    五、作业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表演给父母看。

    3、回家后自己去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给大家听。

    画自己课件 篇4

    【预设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通过读读、说说,感受自己学会自己能做的事的意义。

    ⑵ 能通过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充实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3、能通过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充实课文。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会干什么呢?你是怎么学会的呢?

    2、有些小朋友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或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学会做一样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自己去吧》。

    3、读题。(注意吧是轻声。)

    4、识记自、己、吧(自是目上加撇、己是起去掉走字底。)

    5、书写自和己。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⑴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⑵ 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学生按要求自主读课文。

    3、检查反馈:

    课文有几个小节?(2个)请2个小朋友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要求:其他小朋友要认真的听,他们是不是把字都读正确了。

    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出示生字 指名读──齐读。

    5、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同桌讨论一下。

    三、反馈记字的方法,认识新偏旁

    1、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反馈,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更通顺。

    四、感悟文本,发挥想象

    1、出示练习:课文写了 ( )学( )和( )学( )的事。

    2、先一起来看看小鸭学游泳这一节。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 3句)

    你能一句句的读好吗?自己试试。

    3、(出示课文第一段中小鸭和妈妈的对话。)一、二两句话是小鸭和妈妈的对话。谁能当小鸭,谁能当妈妈来把这两句话读好呢?请学生读小鸭和妈妈的对话。

    反馈:你的您字读得多标准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您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在我心上,多么尊敬啊!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请三个学生读)一起来试试吧!

    4、看,小鸭和妈妈说话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的呀!(小鸭抬起头对妈妈说话。)

    是啊,多有礼貌啊!(师板书:有礼貌)你能有礼貌的来读读这句话吗?

    5、(出示练习)小鸭( )地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妈妈( )地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6、还有吗?如果你们是小鸭,面对自己的妈妈,你还会怎么样呢?(撒娇、请求、急切)那么妈妈呢?(平静、慈祥、鼓励、亲切)

    7、表演读。

    8、后来小鸭学会了游泳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出示: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大家真会读书!谁来读读这个句子。(点名读,齐读)

    9、学游泳简单吗?会有什么困难呢?

    10、是啊,多不简单啊!想想小鸭是怎么学的呢?(出示:第二天,小鸭来到了小溪边)

    小结:是啊,尽管有这么多的困难,但是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学会了游泳。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对12个生字的认识,会写东西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背诵课文。

    3、通过自学,展开想象,充实文本。

    一、巩固识字

    走迷宫。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迷宫。迷宫里有许多汉字,如果你能准确读出每个汉字,就能顺利走出迷宫。选出部分学生参加这个游戏。教师点击鼠标一次,迷宫中就出现一个汉字,学生认读生字,直至走出迷宫。

    二、举一反三,自主拓展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鸭学游泳这一小节,一起来背一背吧!我们接着来看小鹰学飞翔这一节。先请你自己来读读这一小节。读完之后看看这一小节一共有几句话。( 3句话)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二小节与第一小节非常的像。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一小节的吗?

    2、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我们先是读通小鸭与妈妈的对话,然后用小鸭怎么说和妈妈怎么说来读小鸭与妈妈的对话,再是想象小鸭遇到困难会怎么样?那么请你们也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学习这一小节。

    出示学习步骤:反复读小鹰与妈妈的对话;看插图,想象他们对话时的心情,读好对话;想象小鹰学飞翔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感情朗读第2小节。

    3、自学同桌互学。

    4、反馈。

    三、文本升华

    1、齐读课文。

    2、你认为鸭妈妈和鹰妈妈是好妈妈吗?为什么?

    3、你学会了什么呢?能不能像课文一样来说说呢?

    出示练习:我说:________?

    妈妈说:________。

    四、写字教学

    1、观察东西,请学生说注意点。

    2、师范写。

    3、生描红,书写。

    画自己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3、能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事,用书上的形式说说。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能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事,用书上的形式说说。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了很多小动物、小朋友独立的文章,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一篇这样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自己去吧)

    (教学理念:联系已学知识,能帮学生建构知识。)

    (二)揭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自己”指的是谁?自己去哪里?自己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学理念:让学生看到课题谈自己的真实想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学生不同的想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自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巩固识字。

    3、检查生字读音。(用生字卡片游戏)

    4、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理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主识字,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

    (四)细读感悟

    1、刚才同学们在读文的过程中,认识了生字,了解本课的段落结构,看来读书的收获还真不小。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又能有哪些收获?再说一说你是从哪段了解到的?

    2、学生的汇报:你读懂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3、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4、学生再读课文,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提示: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不要信赖他人。)

    5、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并试着演一演。

    (教学理念:教师组织学生分层阅读,每次读都有不同的目标,呈递进的形式,遵循了“快乐读屋书”以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获取知识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读书的主体,让学生在感悟读书和角色、表演读书中读得津津有味、身临其境,获得极大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乐于进入“快乐读书屋”。)

    (五)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同学们都有了很多收获,可以看出同学们很会读书呀,可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书上说“小猴子‘这样’就学会了爬树”、“小鸭子‘这样’就学会了游泳”。你们能告诉我它们是怎样学会的吗?

    (教学理念:以教师请教同学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表达的欲望,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学习策略,同时能激发学生的的表现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六)迁移交流:

    说说自己最近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

    (教学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到学本领需要付出努力,并以所学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七)全课小结: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快乐吗?

    (八)板书设计:

    自己去吧

    小猴子吃桃爬树

    小鸭子游泳游泳

    画自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拼读十三个认读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录音机;3、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1、询问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

    2、生畅所欲言。

    3、示课题。

    二、揭题引疑

    启发质疑:如题目中的自己是谁?去哪里?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等等

    三、配乐听读感知,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在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进行范读。

    2、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生字。

    3、师指名读课文(2--3名)。

    4、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自己不认识或认不好的字。

    5、教师指名识字、正音(2--3名)。

    6、小组检查识字、组长对全对的学生进行奖励,并说说不好认的字是怎样记住的。

    7、小老师进行检查。(检查时个别字可让学生组组词、或说句话。)四、再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师明确读文要求: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流利。

    2、采用个别读、集体读、两人轮读等多种方式,力求读通畅。

    五、精读体悟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指导学生精读体悟第一段内容。

    1、多媒体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妈妈,我要吃果子。--对妈妈的依赖、请求;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突出自己,表现妈妈的鼓励以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这样,小猴学会了爬树。--突出学会,体会小猴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学到本领的喜悦心情。

    2、讨论小猴是怎样学会爬树的,理解自己亲自去做的必要性。

    3、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当妈妈要小猴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学会摘果子的?它学会后会怎么想等等问题,然后四人小组针对联想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交流各小组联想内容。

    5、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第二、三段,然后全班讨论学习。

    6、分角色朗读。配上音乐,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六、作业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认识的人听。

    2、制作好你喜欢的文中动物的头饰,准备下节课表演课本剧。

    画自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朗读和体会鸭妈妈为什么要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小奖品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1、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动画故事。(课件演示)

    2、这个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让我们亲切地与他们打声招呼吧!

    现在,老师就像一只鸭妈妈,带着我们班41只小鸭子去玩,我们一边玩一边学,好吗?

    3、把桌子上的小鸭子贴图,像老师一样贴在胸前,看谁贴得最快。老师手上有许多小鱼,如果哪个小鸭子表现好,就奖他一条小鱼。

    4、(出示一只鸭子图案)仔细观察一下鸭子的身体,你们有什么发现?

    鸭子的脚连起来有什么用?鸭掌还有什么名字?

    扁扁的身体和蹼可以帮助我们游泳,你知道我们鸭子有什么本事了吗?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请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读好听。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朗读,体会情感

    1、点击课件出示第一幅图,你们听,小鸭在与鸭妈妈说话呢?他在说什么呀?

    2、请大家打开课本,找到小鸭子说的话,用铅笔画出来,自己读一读。

    3、小鸭在说什么呀?

    教师点击课件,在小鸭上方出示句子:“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哪只小鸭子来读这句话。

    你读得真好。谁还想读?把小鸭子非常想游泳的心情读出来。

    谁能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同桌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再指名一生演读。

    4、听了小鸭的话,鸭妈妈怎么回答?请到课文里去找一找。

    教师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自己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哪只小鸭子听懂了鸭妈妈的话?

    谁愿意做鸭妈妈来读这句话。

    5、这只鸭妈妈怎么这么狠心呀?让刚出世的孩子自己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要是我,我可不让你去的呀。你喜欢哪只鸭鸭妈妈?喜欢我这只鸭妈妈,还是书上的鸭妈妈?为什么?

    四、角色表演,活化语文

    1、我们班同学读书很好听,你们能不能一边读一边表演?自己先在下边练习练习。谁表演的好就戴上这个漂亮的头饰上来表演。(学生练习自由表演)

    画自己课件 篇8

    《自己去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上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形式讲了小鸭学会游泳、小鹰学会飞翔的事。告诉我们: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实践,去锻炼,就能学到本领。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心理特点,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一、揭题引疑

    在揭题时启发学生就题质疑:自己是谁?自己去哪里?自己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

    二、听读感知

    因为一上学生识字不多,读过的课文又少,因此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前,可让他们带着质疑时的问题听老师范读。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他们读书兴趣,帮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

    三、初读感悟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标出小节。读后检查学生初读感悟情况并对字音、难读的句子进行教学指导:轮读课文、评议正音,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平舌音自、翘舌音深、鼻音您、那等字音难点,说说自己对质疑问题的理解,指导读好长句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可个别、可集体,可两人轮读、可分角色读,亦可看着插图读,要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力求读得通畅,感悟到小鸭、小鹰对它们的妈妈礼貌中略带撒娇,妈妈呢,则慈爱中不乏严肃。体会到小鸭、小鹰经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勇敢的实践,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飞翔。

    四、细读体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我们可屏示第一幅插图,指导学生细读体悟第一段课文:小鸭请妈妈带它去游泳,当妈妈要它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小鸭是怎么学会游泳的?它学会游泳后会怎么想?鸭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自己去吧?当它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会游泳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看图,看图读文,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感悟、想象鸭妈妈的教育有方,小鸭的聪明可爱。想象母子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读出鸭妈妈慈爱中不失严肃,小鸭子礼貌中略有娇气。教学第二段的思路与第一段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小鹰为什么想去山那边看看?当妈妈叫它自己去吧,它是怎么想的?小鹰学会了飞翔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鹰妈妈为什么叫小鹰自己去吧?当它看到小鹰学会飞翔后心里怎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想、议、说,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整篇文章的教学都要扣住一个读字,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

    五、演读见悟

    用表演诠释对课文的理解,用理解提高表演水平。在细读体悟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学时可分六步:1、自选角色;,2、揣摩角色(要想演好,必先读好,要记住台词,要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有些动作和台词还要靠自己想像设计);3、同桌或组内演练;4、代表表演(表演者不仅要演出课文中写出的内容,更要演出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5、师生点评(要从表情、动作、台词、配合等方面点评、指导);6、评后再读(这时的读,学生兴趣更浓、神情更专注、情感更投入、收效更大)。因为表演是建立在情境和情感的体验上,因此,此时的表演,学生会用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中的角色,用全部身心展示自己对角色的心理、情感等的体验与理解,努力把无声的教材语言演成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通过表演,学生发展了语言,树立了自信,品尝了成功;通过表演,学生心里播下了我能学好、我一定能行的种子;通过表演,学生会充满信心地面对人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六、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唯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课尾可结合书后练习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说说自己在学与做时,家长的做法,懂得不能事事依赖别人,体会到自强自立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长的过多呵护对孩子成长的害处。

    这样的设计,遵循了课标精神,体现了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以演见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了语言,锻炼了表达,培植了自信,塑造了人格。

    画自己课件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学字头“()”和风字框“几”。

    2.会认9个生字。

    3.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学”和“风”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只鹰和一只鸭子图贴到黑板上)有一天小鸭子想学游泳;小鹰想学习飞翔,你们猜猜它们学会了吗?是怎么学会的?想知道吗?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自己去吧!(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读课文,你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3.同桌互读一遍,相互纠正读音。

    三.认读生字,读准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2.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3.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认字情况。

    4.抽读生字和会认字卡片。

    1)齐读2)开火车读3)领读4)指名读

    5.做拼音与汉字找朋友游戏。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认识“学字头”和“风字框”。

    1)教师范写新偏旁,随教师读。

    2)边书空边说出笔画。

    2.自学生字,分析生字的结构,记住字形,边结合词语和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字义。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说后推荐一名同学一会儿给大家讲一讲。

    4.请小老师进行讲解,说的不全,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几:用数笔画方法记:撇,横折弯钩。

    组词:几个,几只。

    自: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记,“白”字加一个横就是自。组词:自己,自由。

    己:独体字,用数笔顺,数笔画的方法记;笔顺:()。注意第三笔不能出头,组词:自己

    去:独体字,用熟字加一笔方法记,“白云”的“云”字上面加一笔“竖”就是去。组词:去年,去了。

    会:也可以用“云”来记,上面加上“人字头”就是会。组词:学会。你能用“学会”说一句话吗?

    我学会骑自行车。

    学: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学字头”,下面加一个“子”字就是学。组词:学会、学习。

    风:半包围结构的字。包围部分是“几字框”,被包部分是“”。注意“风”的第二笔是“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弯”。组词:春风,台风。

    5.抽读生字和会认字卡片及词语,巩固字的音形义。

    五、指导书写。

    1.结合课后练习3写一写的内容,让学生按笔顺描红,边描红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2.认真观察生字重点笔画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如:“几”字的第二笔“横折弯钩”的“折”靠近竖中线写,第一笔撇尖与第二笔的“横折弯钩”的“弯”在书写时高低一样。

    “风”字的第二笔,与“几”字的第二笔在书写上有区别,让学生进行比较。

    “会”字的“人字头”应写在上半格。

    “自”字的里边第一个横应写在横中线上。

    “去”字的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横写在横中线上,写长些。

    “学”字第二个点写在竖中线上,“学字头”写在上半格上。

    3.学生在观察、提示的基础上自己试着把每个字写一遍,写在描红后边的田格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及执笔方法。

    4.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指导。

    (1)电脑屏幕出示2个“学”字。

    ①提问:你们认为这两个字写得怎么样?问题在哪儿?谁愿意帮助他们写好“学”字。

    (第一个“学”字头中的“宝盖”写得太宽,第二个“学字头”中的“宝盖”写得又太窄。)

    ②教师范写“学”字,强调“学字头”中的“宝盖”与“子”字的横宽窄一样。

    ③学生试着再独立写一个,同桌同学比比谁写的好。

    ④写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2)电脑屏幕出示“风”字。

    ①这个字你认为写得怎么样?哪笔写得你认为不满意?

    ②点击鼠标:第二笔变成“()”(变红色)

    ③教师范写“风”字。

    ④学生再独立书写一个“风”字。

    ⑤展评书写优秀和进步的。

    5.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把每个生字写3遍,比比谁写的正确,漂亮。

    (2)抄写词语:自己、几个、学会、大风、去了。

    板书:

    11.自己去吧

    (生字卡片)自己去几学会风

    画自己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教学难点是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学习课文的方法和习惯。

    2、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分析领悟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字“自”。

    2、研读课文第一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四、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投影片和小鸭、鸭妈妈的头饰。

    五、导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六、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家里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2、揭示课题。

    3、今天,我们学一篇童话故事,看故事中的小鸭子、小鹰会干什么,它们的本领是怎么学会的?

    4、看老师写课题,你猜老师想写什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一读课文,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小朋友,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

    3、听读课文,识字。

    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从这两个故事中你挑选一个喜欢的读给大家听。(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

    4、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如果同桌读对了,你就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如果读错了,你就帮帮他。

    5、识记生字。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三)、研读课文第一段,感悟故事内涵。

    1、出示投影片,显示文中的两幅图片

    (学生喜欢哪幅就说哪一幅。)请学生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说什么?(教师板书:小鸭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2、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段

    a、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哪个小朋友把小鸭说的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小鸭说的话。

    b、这是一只很有礼貌的小鸭,你从哪里发现的?

    c、想一想: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小鸭的话?自己练读,同桌互相评议。

    读一读,比一比,妈妈,您带我去游泳。

    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d、小朋友对谁说话会用上“您”?

    3、自己读一读鸭妈妈的话。

    a、出示句子: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要大家帮你解决吗?

    分小组讨论:鸭妈妈为什么让小鸭自己去游泳?

    b、指导朗读,体会鸭妈妈的话该怎样读。(学生评读。)

    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男女生比赛读。

    4、引读:小鸭学会游泳了吗?(齐读最后一句。)从哪里看出来?出示词语卡片:“几天”、“学会”。(教师板书:学会游泳)你能想象一下小鸭学会游泳对它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小鸭和鸭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后评议。

    (四)、把第一段编成课本剧表演。

    1、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a、小鸭,你学会游泳吗?你刚学游泳时害怕吗?为什么不放弃?

    b、小组合作模拟小鸭和鸭妈妈在小溪旁对话的游戏情境。

    2、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写生字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读一读: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学写“自”,让学生观察字形。

    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学生范写、讲评。

    (六)、作业

    1、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2、把第二段也编成课本剧表演。

    画自己课件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四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下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小鸭子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准备

    小鸭子、小鹰贴图、头饰、课文插图、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97电8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四个字。认识新偏旁。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我们知道,鸭子会游泳,老鹰能飞得很高很高。这样的本领是怎

    么来的?(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认“自、己、吧”,读准音。

    3、质疑:“自己去吧”这话是谁说的?去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记号。

    3、读通句子,读正确、注意停顿,词句连接。

    (三)、识字

    1、检查生字读音。

    (1)同桌相互指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拼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扩展词汇活动。

    4、小组合作: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自”、“己”、在田字格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么写。

    3、比较字形。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五、作业布置:把“自、己”两个字每个带拼音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在田字格中写“自、己”。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98电86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下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放歌曲《母鸭带小鸭》,学生做动作

    1、导语:同学们,我是谁啊?今天老师变成了鸭妈妈,你们就变成鸭宝宝

    了。(把准备好的贴图贴起来,每人一个。)

    2、向学生介绍有关鸭子的科普知识,让学生知道鸭子扁平的身体,蹼、都

    是适应水中生活的。

    师:小鸭子们,你们现在知道自己有什么本事了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的鸭宝宝们真棒啊!你们还有只鸭弟弟要出生了!

    3、出示一个刚刚出壳的小鸭子课件,再出示课文插图,伴着着音乐老师讲

    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鸭妈妈的孩子出世了。他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啊!有花、有草、还有小溪,太美了。小鸭子高兴的“嘎嘎”的叫。他看到清清的小溪会想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4、师:这只小鸭子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十四课,小声地读课文,把小鸭子说的话画出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谁找到小鸭子的话了?指名读。

    师:原来这只小鸭子想去游泳啊,你们想不想去游泳呢?让我们把小鸭子很想去游泳的心情读出来。(重点指导读出恳求的语气,“您”的发音。)

    2、师:鸭妈妈听了小鸭子的话说什么呢?生回答。

    师: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要是我啊,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去冒险呢!小鸭子们,你们喜欢哪只鸭妈妈呢?

    学生自由回答

    3、师:说得真好,我真是受到教育了。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吧!

    4、师:大家读得真好,要是一边读一边表演就更好了,对吗?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表演,我看哪一组表演的好,就请哪一组的同学带上老师这里漂亮的头饰上台表演。

    5、小组自由表演

    6、汇报表演。

    7、师:表演得真好,奖给你一条小鱼吃。

    8、师:小鸭子们,你们不仅就学会了本领,还懂得了很多知识,现在啊,又有一个小动物遇到难题了,你们想不想帮助他呀?(出示小鹰的图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小鹰和鹰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各小组带着问题表演读或者合作读。(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1、小鹰怎样对妈妈说什么?2、妈妈怎么回答?3、最后小鹰怎么样呢?4、小鹰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2、汇报。

    3、总结:鸭妈妈对小鸭子说什么?请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游。鹰妈妈说什么呢?学生上来板书:自己去看。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怎么样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谁说一说你自己学会了什么呢?(学生手拿自己的照片,当小明星,说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表演:回家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家长看。

    2、画画。可以画小鸭子、鸭妈妈、小鹰、鹰妈妈。

    3、做做。回去自己学会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回来介绍经验。

    六、板书设计:鸭妈妈对小鸭子说什么?

    七、课后反思:

    画自己课件 篇12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体验自我服务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衣物、毛巾、玩具、图书、小椅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由故事《妈妈,你来帮助我》引入。

    二、展开部分。

    1、教师与幼儿讨论《妈妈,你来帮助我》的故事内容。教师提问:张小小不愿意自己做哪些事?妈妈是怎么说的?叠衣服、挂毛巾、整理玩具是谁的事情?应该由谁来完成?

    2、分享交流。引导幼儿知道在家里和幼儿园自己能做哪些事情,激发幼儿自己做事的愿望。

    (1)讨论幼儿园里哪些事情小朋友可以自己做。

    教师:“在家里,我们能做哪些事情?”(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服、帮妈妈拿东西……)

    (2)讨论幼儿园里哪些事情小朋友可以自己做。

    教师:“小朋友,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玩具和用品,你们玩游戏后都没有整理好,该怎么办?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挂毛巾、自己收拾碗筷、自己睡觉、自己整理玩具……)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分享自我服务的感受。教师:“你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感觉怎么样?”

    2、教师小结:小朋友在慢慢长大,所以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事快乐多。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画自己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模仿第1段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小鸭的妈妈为什么要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欣赏动画片段。(没有声音)

    看得真认真,发现动画片里都有谁?(小鸭、小鹰和他们的妈妈。)

    你还观察到了什么?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那小朋友们想知道小鸭和小鹰的本领是怎么学会吗?(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自己去吧》(出示课件)

    齐读课题,提示“自”是平舌音,“吧”是轻声。这3个生字,谁有办法记住它们?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准音

    1.师:听老师读课文,把你们圈出的生字宝宝悄悄地记在心里。

    生:听

    2.师:你们想读吗?好,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自己来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像老师一样读正确。开始吧。

    3.学习生字

    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由读这些生字,谁会读?小老师领读(纠正错音)

    师:在这些生字中我们应该要注意哪些字?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生字宝宝。

    生:开“小火车”读

    师:这节课是我们班的男生认真还是我们班的女生认真?

    生:男女生赛读

    师:真棒!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里的哪个字?哪些生字你早就认识了,是在哪儿见过的?还有几个字宝宝怎么才能记住它们呢?都来开动脑筋想一想。现在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师:刚才大家表现的都不错,不好,字宝宝的帽子不见了,快来帮他找找。

    生:戴帽子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给每个字宝宝都戴上了暖和的帽子。

    师:现在,我们来做猴子爬楼梯的游戏。(出示课件)一起读2次,小猴子才更有力气。

    师:太棒了!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汉字也有自己的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课件)

    师:小朋友自己先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师:我们一起来叫他们的名字吧

    老师范读;小老师领读

    师:去掉拼音老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出示去拼音的词语)

    (指名读(2~3),齐读;比一比哪组读的最好)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生字宝宝和它的朋友,如果这些都跑到课文中你们还会读吗?请小朋友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找一找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序号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我。

    三、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外面的景色多美呀!小鸭和妈妈一起出去散步。小鸭看见清清的小溪,会想些什么呢?(指名交流)

    1.小鸭这么想,又是怎么说的呢?读读第1自然段,找出小鸭说的话,用“——”画出来,读一读。

    指名反馈,指导读出恳求的语气。

    2.妈妈怎么说?边读边用“~~~~”画出来,指名读。

    3分角色读小鸭和妈妈的对话(指名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4.听了妈妈的话,小鸭就去学习游泳,小鸭都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说话)

    什么困难都难不倒小鸭,过了几天,小鸭就学会了游泳。(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

    5.让我们连起来说说小鸭的故事吧。出示:——说:“”——说:“”过了几天,——学会了——

    6.练习用上面的句式说话。小猴又来了,小朋友们,你们也帮我编故事,好吗?谁来帮帮他。

    四、巩固生字

    小朋友这么能干,小猴带来三个句子表示感谢,你们会读吗?

    五、指导写字

    师:看难不倒大家,小鸭自己学会游泳,你们能自己学会写字吗?你们行吗?我们来写“自”和“己”

    小朋友们打开书本113页,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看看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样的?自己练习。

    师范写“自”和“己”,“自”是什么字加一笔得到?组词

    “己”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没有出头

    生:自己描红,写字

    真能干,小朋友都靠自己学会写字。小鹰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呢?下节课再学。

    六、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14.自己去吧

    小鸭说

    妈妈说

    【认识自己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