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中级考试课件集合4篇
  • 中级考试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6

    中级考试课件集合4篇。

    想要更好地了解“中级考试课件”我们为您推荐这篇详细的解读文章。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规范的编写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希望本文内容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帮助!

    中级考试课件(篇1)

    主题:如何备考中级考试

    中级考试是一项要求全面能力的考试,综合了语言、逻辑和思维等多个方面的素质。因此备考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策略。下面就如何备考中级考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备考中级考试时,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考试的要求和试题。阅读考试相关指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中包括考试的主题、试卷的结构和相关词汇和术语的定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准备。

    其次,备考中级考试不仅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语言和逻辑技巧,还需要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独立思考、阅读各类材料、积极探索问题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备考的重点之一。可以通过做题来加强逻辑和推理技巧。JK251.coM

    第三,备考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技巧的掌握。我们需要了解试卷的出题规律和惯例,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且正确地完成试卷。可以通过刷题和做模拟试卷来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要坚持不懈地复习和练习。备考中级考试需要时间和耐力,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背单词、看英文电影和练习写作等都是提高英语水平和备考的好方法,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实践。

    总之,备考中级考试需要有计划和方法,需要将知识点、技巧、思维、训练和实践等相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备考效果。

    中级考试课件(篇2)

    作为中级考试的备考者,我们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和答题技巧的锻炼,更要具备专业人士的素养和态度。

    首先,作为中级考试的备考者,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效率,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其次,作为中级考试的备考者,我们需要具备细致的品质。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目,以及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才能够正确答题。同时,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精心准备每个环节,做到事无巨细。

    再次,作为中级考试的备考者,我们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备考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应该通过主动学习和课后辅导等形式,积极解决问题,保持对待考试的乐观态度。

    最后,作为中级考试的备考者,我们还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备考中我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来达成目标。同时,我们要尊重他人,积极沟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增强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只有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我们才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

    中级考试课件(篇3)

    主题一:我的暑假计划

    暑假即将来到,这期间是我们学生放松和充电的好时机。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做好了计划,让我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首先,我计划在第一个月里专注于学习。我将利用这段时间复习过去一年的知识,并开始着手准备新的学年。我将完成一些课外阅读和独立研究,以加强我的技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个月,我将致力于健身,记录自己的健身计划,并跟随有经验的健身教练一起锻炼。这样可以提高我的体质,锻炼个人意志和毅力,并在健身的过程中结交新朋友。

    最后一个月,我将帮助家人,参加社区义工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我还将利用一些时间和朋友一起旅游,探索新的地方,开拓视野。

    总之,我的暑假计划包括学习、健身和服务,让我在这段充实的时间里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长。

    主题二:母亲节

    母亲是世界上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激的人之一。每年的母亲节,我们都应该为母亲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不仅是一种表示爱意的方式,更是一种感谢和赞美的表达。

    在母亲节前夕,我们可以为母亲准备一份特别的早餐,或是在她最喜欢的餐厅里预订一张桌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送给母亲一件珠宝或服装,或者为她订购一本她一直想要看的书籍,或是为她制作一张精美的卡片。

    但是,母亲节不仅仅是给母亲送上一份礼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向她表达我们对她的爱和感激之情。我们可以在这一天向母亲致以最深切的问候和表达,告诉她我们多么爱她,多么感激她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牢记母亲对我们的心意和牺牲,然后尽我们所能去感恩和回报她。

    中级考试课件(篇4)

    题目:怎样提高中考成绩

    随着教育竞争的激烈化,中考成绩对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提高中考成绩,成为每位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中,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好每日的学习计划,包括作业和课外阅读等;其次,要有长期的学习规划,明确每学期及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例如,制定一个每天在学校放学后复习前一天课程的计划,以及每周至少安排一次课外辅导或讲座,这些都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二、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有效办法。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语文的阅读不仅仅是看书,还可以看报纸、杂志等,既可以扩展学习知识,还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三、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课外活动能够增强我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丰富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之余,我们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学生志愿者、科技创新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自信

    中考期间,许多学生都会感到特别紧张和焦虑,这会影响到他们正常发挥。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树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不要把中考看得过于重要,不要给自己过多压力;其次,要尽可能地放松自己,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最后,要多与同学家长交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提高中考成绩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是,只要我们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不断积极的参与各类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信心,提高中考成绩将不再遥远。

    jk251.coM小编推荐

    2023畅想课件(集合4篇)


    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时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馈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评估数据。我们热情欢迎您了解“畅想课件”所带来的惊喜和激情,以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畅想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玩一玩、印一印、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印画兴趣。

    2.能积极的参与活动中,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了解对称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绘画。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水粉颜料、树叶、豆子、动植物图片、绘画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对称动植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对称的特点。

    2.出示对称印画作品,启发幼儿展开讨论,怎样才能让画面达到对称效果。

    3.教师示范制作对印画过程,将纸分成两半,在纸的一半刷上水粉颜料,在颜料没干的时候,将另一半对折印上去,打开后即完成。

    4.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对称的动物或植物,进行对称印画创作。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畅想课件【篇2】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马桶畅想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马桶的造型,大胆畅想,并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设想。

    2.运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不同外观的马桶。

    3.能根据自己的创意构思、设计制作。

    活动准备:

    1.利用保健教育时间,随机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中所见马桶的不同造型。

    2.课件:多变的马桶。

    3.陶泥、操作工具等。

    4.故事:《我要拉巴巴》。

    活动过程:

    1.幼儿听故事《我要拉巴巴》,导人活动。

    教师:故事里的小动物真能干,都会独自上厕所大小便了:你们平时上厕所时发现卫生间的马桶是什么样的?坐在上面有什么感觉?想象一下。 (幼儿自由畅想,大胆讲述)

    ●由趣味故事导入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积极性;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畅想,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2.欣赏自制课件:多变的马桶。

    (1)教师:老师也收集了很多马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马桶有什么不同。

    (2)启发幼儿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的马桶。

    教师:请你用陶泥尝试制作不同造型、不同外观、多功能的马桶。

    3.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将幼儿作品陈列在班级展示区,让幼儿担当讲解员,讲述各自的马桶畅想曲。

    ☆环境创设 开辟“生活小常识”专栏,展示如厕时的相关常规,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畅想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前两节课所学的色彩知识和营造作品情趣和意境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科的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造型与色彩,特别是主观色彩对造型艺术的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春天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型和色彩虽已讲过,但在创作前,他们仍是前提,所以创作中造型、色彩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有限,而本课重在学生对春天的畅想,所以如何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在畅想中构思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精神。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与大家交流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在美术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很薄弱,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并且在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上有一定优势,所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配合我校“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本堂课我采用以直观和实践相结合的“学导互动”的教学方法。学,学生学老师,模仿老师上课的方式来赏析美术作品;导,教师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互动,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准备

    学生:画纸、铅笔、橡皮、上色工具

    教师:课堂教学素材、多媒体、优秀学生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6分钟)

    1、提问:一年四季中,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季节?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作、歌唱、绘画、拍照)

    2、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找出歌词里代表季节的关键词(青翠山林、红花、绿草、小黄鹂)

    3、回想描绘春天的文章、古诗,找出代表季节的关键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春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

    4、这些都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号,那美术家又是怎样通过作品来传达春天的各种信息呢?

    (二)发展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15分钟)

    1、预习展示:课本P15-16的六幅作品,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讲述作品描绘的内容,以及作者如何来传达春天的信息的?

    2、教师总结补充学生所讲,对评述到位的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

    3、畅想:同学们心目中春天的画面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三)实践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20分钟)

    1、请学生拿出绘画工具,勾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

    2、播放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帮助学生酝酿自己心中的春天。

    3、教师巡回指导,在构图、创意、表现等方面点拨

    (四)展示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5分钟)

    1、选择学生作品中相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2.2 春天的畅想

    春天关键词:青翠、绿草、桃花、温暖、柳树、

    春风、春雨、生机、踏青、植树

    设计意图:把春天的关键词写在板书上,便于学生在创作时有联想的对象,更有利于学生打开创作思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预设性反思

    这堂课是对前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应当对前两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点拨,创作初期着重在构图、色彩等方面,中后期多鼓励学生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趣。七年级的学生在绘画的技能技法上还不够熟练,创作时间可能拉得过长,到课堂结束也不一定有完整的作品,但在课堂的最后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注重评价画面的构思和画面所突出的春天的味道。

    畅想课件【篇4】

    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秋的畅想》

    【活动设计】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有着独特的魅力。孩子们也特别喜爱这个季节。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借形想象,畅想秋天里各种美好的东西,加深对秋天的了解。同时,线描画开启了儿童绘画基础的大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大班的孩子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有了塑造形体的方法,就有创作的欲望。他们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运用线条表现在画面上。因此,本次活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的。

    【设计思路】

    活动主要由故事导入—幼儿想象—教师示范—幼儿操作—集体欣赏并评价这几个环节进行开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知道秋天里有哪些物体,如水果、植物等。喜爱秋天。

    2、学画流畅的长线条,充分发挥借形想象的能力。体验装饰图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示范画;幼儿每人一张画纸,一只黑色记号笔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根据圆形想象出秋天里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水果、植物等。

    难点:绘画流畅的长线条并进行装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示范画出长曲线。

    师:秋姑娘来喽!看她悄悄地走进了花园,轻轻地闻着每一朵可爱的小花。她路过一朵小花就绕一个小圈,路过一朵大花就绕一个大圈。(屈老师 )她围着小花们飞呀转呀,转呀绕呀,她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优美的曲线。她还经过了果园、动物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一条长曲线)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秋姑娘是从哪儿飞到哪儿的?这就是秋姑娘经过的线路图。请小朋友伸出食指跟老师在空中画一画。

    二、引导幼儿想象并讨论。

    师:秋姑娘留下了美丽的线路图。看一看这些分割出来的圆圈像什么?像秋天里的什么东西?

    三、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1、装饰圆圈。

    师:我觉得这个圆圈像个大苹果,我们就把它装饰成漂亮的苹果吧。教师示范画出苹果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一一添画,装饰圆圈。

    2、装饰线条。

    师:剩下的线条该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呢?教师示范画出花纹(波浪线、横线和竖线)。

    3、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是黑色哪些地方可以是白色?给幼儿渗透黑、白的装饰手法,进行部分装饰。

    写诗歌课件(集合4篇)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每天教师都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这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核心。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查询与“写诗歌课件”相关的信息,相信您能够找到所需的内容!

    写诗歌课件 篇1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

    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教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写诗歌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8226;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8226;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xx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实战演练

    1.20xx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xx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三、教学反思

    写诗歌课件 篇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写诗歌课件 篇4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最新海豚课件(集合4篇)


    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出色的“海豚课件”文章,希望你们可以参考。对于老师来说,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上好课的基础,每位老师都应认真准备。教案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海豚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的事件中体会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见过海豚的精彩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可你们知道吗?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板书课题。

    二、小声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感知)

    三、自学课文

    1、分小组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想想文章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3、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从问题入手学习本课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五、通读全文,交流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2、小组讨论:说说作者为了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六、总结、扩展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之外,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们听。

    2、全班交流。

    海豚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本课6个生字。

    ⑵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⑶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难点:懂得海豚救人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3.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搜集海豚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教师: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危险时,警察会救人;当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会救人。可是同学知道吗?在动物世界中,也有一些动物会救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动物救人的文章。

    2.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⑴海豚怎样救人?

    ⑵想知道海豚救人的故事。

    ⑶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⑷想知道海豚是怎样的一种动物?

    (设计意图:出示题目,让学生提出疑问,并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⑴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勾画生字词语。

    ⑵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读通课文。

    ⑶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海豚救人的故事?哪些段落讲海豚救人的原因?

    ⑷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养成默读的习惯,以读促思,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独立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三、集体反馈,学习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认读,其余正音。

    ⑵教师强调:“雌、狰、狞、鲨、豚、韩”等字的读音。

    ⑶齐读生字词语,巩固认读。

    ⑷理解词语。

    狰狞:(面目)凶恶。

    2.检查分段。

    第一段(1):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第二段(2~4):海豚救人的三个真实的故事。

    第三段(5~末):海豚救人的原因。

    3.集体交流。

    ⑴课文讲了哪几个海豚救人的故事?

    (1966年,海豚救援十名韩国船员;1972年,海豚救助南非姑娘;1992年,海豚救助两名印尼海员)

    ⑵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①海豚把身子往下沉……把他们安全地甩到了海岸上。②就在这时,有两头海豚出现在她身边,把鲨鱼赶跑了,还护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带。③它们围成一个圆圈……直到海员游到船边。)

    ⑶海豚救人的原因?

    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4.海豚这么棒,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海豚?(有爱心、乐于助人……)

    四、总结拓展

    1.教师:除了课文介绍的内容外,你还知道海豚的哪些知识?说给同学们听听。

    2.学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想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六、布置作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出望外:

    筋疲力尽: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海豚被称为( ),是人类的( )。

    ⑵海豚是用( )呼吸的( )动物。

    ⑶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对其子女的( )。

    ⑷海豚对于面前漂过的( ),都会主动上前( )。

    ⑸海豚救人往往是( )行动。

    ⑹海豚却把身子往下( ),自动( )到他们下面然后把身子往上一( ),就把他们()在背上了。就这样,海豚们驮着十名船员,一直游了四十海里,然后猛地一( ),把他们安全地( )到了海岸上。

    3.补充词语。

    见( )( )为( )疲( )尽( )出( )外

    求( )无( )面目( )( )不可( )( )

    4.课文用了三件真实的事例说明海豚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这三件事是:

    ⑴1966年。

    ⑵1972年9月。

    ⑶1992年。

    附: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海豚:见义勇为的海上教员

    1966年一艘韩国海船

    1972年南非一位姑娘

    1992年两名海员

    海豚救人的原因: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海豚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尝试用探究性学习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

    2、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人文教育。

    一、激趣引入,揭示主题

    1、师生动讲述:同学们,在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里,有一种体型优美、聪明伶俐的哺乳动物,它就是海豚。老师把它们请来了,一齐来瞧瞧吧!

    2、播放海豚表演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海豚可真能干!它们不仅是水族馆里的“表演明星”,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们还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海豚救人”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点击题目)

    4、师板题,生书空题目。齐读题目。

    5、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袋瓜子冒出了哪些问号?(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归疑并导入初读课文。

    海豚怎样救人!为什么会救人?这些问题的答案课文中都有。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本38页,津津有味地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了解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生自由读课文,交流信息)

    2、交流读书的收获。

    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们又增加了哪些新知识?(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了解到的零星内容。)

    三、再读课文,尝试研读

    1、小结引入深究部分,鼓励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明白了海豚之所以能够救人,是来源它对子女的“照料天性”。不过,读书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建议大家(出示)小组里合作学习课文中提供的海豚救人的三个事例,共同探究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可以自由运用我们以前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生分组学习,商议学习方法,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教师巡视,了解学法,并作指导和点拨。

    3、归纳学法,互相启智。

    学生将海豚救人的三个事例列表归纳。

    A、师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学法组织交流。学法: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学生画出若干句子品读:

    ①就在他们求生无望之际……营救它们。

    ②不料,海豚却把身子往下沉……背上了”。

    ③“她拼命往岸边游……护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带。”

    ④“海豚救人的美德……‘照料天性’”

    点拨:抓住有价值的句子带领全班感悟,美美地品读,感受海豚救人及时、动作灵巧、聪明伶俐及其照料天性等。

    B、学法:列表方法 点拨:教师将该表投影于大屏幕,吸引全班同学共同关注,看看能从表格中发现什么。例如海豚救人是不分时间、地点、集体的救人行动等等。

    4、殊途同归,融汇理解。

    ①出示句子: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读中感悟:海豚照料子女的天性是怎样转变为救人的行为呢?

    生用书中的语言组织表达。

    ②师小结:海豚出于母爱,照料幼豚浮出水面呼吸,年深日久。这种母爱得到了升华,成了一种见义勇为的救人行为。让我们一齐读读第7自然段,体会体会吧!

    5、师点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说明方法。

    四、激活文本,丰富认识

    1、师启发开拓思路:

    海豚除了救人,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呢?大家课前搜集出不少资料,能选择有价值的与小伙伴分享交流,更是其乐无穷。

    2、学生简述资料,进一步感受“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的丰富内涵。

    五、激发情感,升华认识

    1、师述:这一路学来,我们逐渐了解海豚,(点击海豚图片)它会表演,能救人,会领航,老师忍不住想对它们说:“海豚,你们这群可爱的海中精灵,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又想对海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说一说吧!

    2、请若干学生畅所欲言。

    3、师点拨:是啊!海豚爱人类,我们也爱海豚啊!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应该富有爱心,保护地球,让海豚救人的美丽源远流传,让人类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绵延不绝!

    六、作业。

    练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海豚的内容,写一篇《海豚的自述》。用上学过的一些表达方法。

    海豚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查找相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海豚是水中的杂技演员,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 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 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3、与课文《鲸》比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观看课件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之外,你对海豚还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 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中级学习计划通用11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级学习计划通用11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中级学习计划 篇1

    一、针对时间不充裕,基础一般的学员

    第一年《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组合,第二年《中级会计实务》。

    理由:这样的组合相对较容易。但是弊端在于,最难的中级会计实务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若发挥不好便前功尽弃了。

    二、针对零基础考生

    全部报考或第一年《中级会计实务》,第二年,《财务管理》和《经济法》。

    理由:《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相对于其他两门是有基础性的联系的,并且也是难度最大的,所以最先攻破。

    三、针对大部分学员

    《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三门一起报考。

    理由:这样做能给自己留有余地,即使一次没能通过全部科目明年也还有次机会。

    四、针对工作繁忙时间较少的学员

    第一年《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第二年《财务管理》。

    理由:中级会计实务与经济法的一同报考,更适合文理科结合学习效率比较高的学员。这样也尽量避免了将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在一年报考,加大难度。

    中级学习计划 篇2

    一、许多中学生在刚放假后的前几天不能安心学习,给自己找个理由“学了半年了,放松几天总可以吧,七天后我再开始学习”。但是,往往一玩起来,就收不住心了,离开学还有几天的时候,发现作业还没做一半。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在假期玩散了心后,开学后也很难进入状态,成绩下滑就成了假期学习的必然结果。家长不要阻止孩子“玩”,更不要放任孩子“玩”,重要的是让孩子科学的安排时间,真正做到“玩”与“学”的优质结合。所以,暑假期间,关键的是要给孩子制订一个有规律的“学、玩计划”,最好是每天都有玩和学的时间,即使需要拿出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去玩,最开始的几天也要严格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先调整生物钟。选择课外辅导机构要注意“对症下药”针对许多孩子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自学能力不强,以及有些偏科的情况,有些家长会选择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或者报一些夏令营,提醒家长,课外辅导机构众多,鱼龙混杂,即使各方面都不错的辅导机构也有自己的特色,给孩子选课外辅导机构,一定要分析该机构的“特色”是否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专家建议家长,为孩子计划暑假的具体安排时,找一个孩子信任的人,并且有一定的学习或教学经验,帮孩子制订暑假的学习计划,做孩子在选择课外辅导机构时候的“高参”。学习以外的安排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在一些孩子眼中,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自己玩,家长肯定不高兴。“虽然他们不说,我也知道他们不想让我玩”,一位同学向老师如此说。在暑假里,*家长不应该让孩子一直笼罩在学习的压力之下。以至于孩子全天处于家长逼着学点就学点,偷空能玩就玩会的状态。一名初三的孩子与老师聊的时候谈到:“我看电视的时候,手一直拿着遥控器,门一响我就马上关掉,假装上厕所。”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城市处理垃圾的政策不同。a城市到处贴着“此处不准倒垃圾”,结果市民经常偷偷地到处乱倒垃圾,搞得城市非常的脏乱;b城市在几个地方贴上此处可倒垃圾”,市民们都把垃圾倒在允许倒垃圾的地方,城市的绝大多数地方都很干净整洁。聪明的家长们自然会从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中得到如何对待孩子的启发。“最关键的是,家长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暑假英语学习计划:

    一、总则:

    1、坚持每一天,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英语。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大量的时将做保障,一切都是空谈。

    2、每天听写一篇文章,以此文章为中心,展开一天的学习。

    3、听说读写译五项都要练,以听说为主。

    4、求质不求量,把听写的文章彻底搞懂足矣,不要好大喜功,贪大贪快。扎扎实实,按部就班,是学好英语的必经之路。

    5、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学英语,不断地重复。

    6、听写是个学习英语的好方法,要继续加强。

    7、早睡早起学英语。

    8、抓住一套教材足矣,不要盲目的更换教材。

    9、每天学习英语必须要有详细可行的计划,必须坚决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10、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

    二、分则:

    (一)听力:

    1、早晚都随身带mp3,*一有空闲时间就反复听这篇短文,直到听烂为止。

    2、周末看一部外国电影,复习就内容,检查一周来的学习计划执行情况。

    3、重视精听,听无数遍。

    (二)口语:

    1、朗读并努力复述听写的短文。

    2、每天坚持张嘴说,每周参加英语角。

    3、注意在朗读过程中纠正发音。

    (三)阅读:

    1、每周阅读一份英语报纸。

    2、每次整理笔记。

    (四)写译:

    1、争取把每天听写的短文都翻译,先英汉,再汉英。

    2、注意整理笔记。

    中级学习计划 篇3

    快乐的暑假马上就要过去了,我也要迎来新的学期。新学期开始后,我将会成为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一想到这,我就十分自豪。

    既然新学期要到了,那我就要养成一些新的习惯,我绞尽脑汁的想啊想,终于想出来了。因为我喜欢看书,所以每天要抽出点时间来看书,以前老师虽然也叫我们每天看半个小时书;但是有时作业多的时候我也会偷懒不看,所以这学期一定要做到每天看书。还有,我晚上经常很晚睡觉,导致早上上学迟到,这学期我一定要早睡早起,争取不迟到。以前我上课不敢大胆举手发言,有些时候还会做做小动作,这学期一定要改过来。以前学习用品笔啊什么的总是刚用不久要么坏掉要么不见,这个学期我一定要珍惜学习用品。以前写的作业本总是黑黑的,皱皱的,看起来很脏。这学期我要让作业本干干净净,看起来也清爽。

    新学期就要到了,我应该更加认真地学习,这样以后才能不辜负老师和家人的期望,考上好的学校,做一个有用的人。首先呢,就是要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认真复习。作业要写的工整漂亮,正确率高。

    这就是我新学期的打算,既然说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中级学习计划 篇4

    中级经济师学习计划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级经济师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为企业决策和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因此,作为一个中级经济师,我需要制定一份完整的学习计划,以提升自己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一阶段:理论基础学习

    学习过程中,经济学是核心的学科,需要熟悉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如需考取证书,则更加要掌握各类题型和解题方法。首先,合理规划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确保对经济学主要课程有深入了解,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对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进行详尽分析,将每个知识点作为一份独立的学习任务,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复习和测试。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掌握

    在学习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实践操作也是提高经济师综合能力的关键。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各种现实经济问题,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研究国家的税改政策、金融政策等,将其实施细节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方案。此外,我还将积极参加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实习,了解实际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过程。实习期间,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再将其作为复习和测试的内容,以给自己更实际的背景来学习经济学理论。

    第三阶段:知识梳理及提升

    在实践操作后,我将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通过对知识点的逐一复习和整理,深入掌握各类理论的实践应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进行重点知识巩固。此外,我还将通过学习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公司法》、《证券法》等与经济学息息相关和实用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各个知识点的重点笔记和题目记忆,将有助于自己快速回想整个学习过程。

    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需要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信心,不断累积知识和技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真正做到让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习,才能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实质,掌握各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成为一个高质量中级经济师的目标。

    中级学习计划 篇5

     一、预习

    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

    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

    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

    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

    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

    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

    1、笔记要简明扼要;

    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

    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

    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

    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

    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课后复习

    1、及时复习

    2、计划复习

    3、课本、笔记和教辅资料一起运用

    4、提高复习质量

    中级学习计划 篇6

    中级财务会计学习计划

    财务会计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将它定义为财务信息的记录和管理。如果你正在考虑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那么你需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来充分利用你的时间和资源。

    以下是一个有用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习计划,帮助你追求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

    一、了解课程

    一开始,你需要将时间花在了解财务会计的知识和理解中级财务会计的课程。

    首先,研究相关的课程大纲和内容,以了解你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

    其次,你需要对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则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例如,你需要了解会计师的角色,会计系统的组织和功能,英文会计术语的使用规则等。

    最后,你应该知道,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重点包括会计会计处理和报告、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重要领域。

    二、建立学习目标

    在了解完课程内容后,你应该制定一个具体而明确的个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指导你整个学习过程。

    你可以先列出几个目标,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取得优秀成绩或者促进自己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然后,你可以将其分解成更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例如完成每周的学习笔记,争取完成每个章节的学习计划,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等等。

    三、安排学习计划

    一旦你确定了学习目标,下一步就是制定一个安排有序的学习计划,把你所有的任务和目标都罗列出来,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跟进和观察进度。

    首先,在每个星期安排适当的学习时间和任务,以确保你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然后每天在你的计划中留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辩证性阅读,这样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发展。强烈建议你定期参加相关的学习会议和实践工作坊。

    四、积极学习和交流

    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区活动或者在线论坛,这样可以促进你的知识交流和丰富。利用社区和分组学习,培养和建立自己在财务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与同学和导师互动,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如果你遇到了困难和问题,记得相互交流、分享、探讨,相互帮助。

    五、保持动力和积极性

    学习财务会计是一项持续而长期的任务。因此,你必须始终保持积极性,为你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并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问题和瓶颈。此时,重要的是保持动力和兴奋,明白你学习的动力和目的,致力于成就财务会计领域的专业人士。

    倘若关注这些方面,相信应该有助于你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取得优异成绩。

    中级学习计划 篇7

    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初二则是初中学段的关键期。 同学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个寒假尤其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希望同学们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有计划地度过寒假,适当的放弃一些玩乐也是为了更多的收获和进步!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为你的假期学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你一定要认真执行,按时完成。

    语文

    1.“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是你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练字10张(纸张自备)

    2. 买书、读书《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也可以读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很多都拍成了电影,可配合着看。读书的同时不要忘了写读书笔记,每个人建立一个专门的读书笔记本。

    3. 课后附古诗词背诵十篇、八下25课古诗、八下30课古诗,开学就组织一次古诗词的小测验。

    4.写作:完成随笔三篇,可以“春节”“寒假”“元宵节”为话题或为内容,也可抒写自己的心情或其它。字数严格控制在600—800字,并认真书写。数量少,但要求质量!

    数学

    1. 复习:第一、二、四、六、七章试卷各一张

    2. 预习:八下第一、二章

    英语

    1. 做《金榜》所划题目

    2. A组同学每人准备两篇美文/故事/新闻

    B组同学每人准备两篇笑话/寓言/节日来历

    3. 每人准备两个绕口令,自己先要说熟练。

    4. 预习作业:预习八下前四单元

    5. 上班级博客,下载配音的视频,准备开学初的英语配音比赛

    物理

    物理寒假生活:学习指导三份,一、二、四周各一份。

    政治

    1.收看有关学生时政的电视节目(经济与法、中国新闻等)

    2. 一张试卷

    历史

    观看《甲午风云》《金陵十三钗》《大武生》《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电影。

    多欣赏《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电视节目。

    地理

    第一周(1.10-1.15)作业:

    ①做专题1《地球和地图》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2《世界的自然环境》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第二周(1.16-1.22)作业:

    ①做专题3《世界人文环境》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4《认识世界区域》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第三周(1.29-2.4)作业:

    ①做专题5《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6《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第四周(2.4-2.11)作业:

    ①做专题7《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②做专题8《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地图导学”、自学“核心突破”、背诵掌握“归纳知识”

    过完了充实的寒假生活,你对整个初中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了?开学不久我们就要进入复习阶段,所以记得开学初就要带着你的四册地理课本到学校噢!

    中级学习计划 篇8

    中级财政税收学习计划:深入了解税制,掌握税收政策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财政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学习税收制度、了解税收政策、掌握税改方案,对于中级财政税收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了解税收制度的基本概念

    税收制度是国家把税收征收、管理和分配相互联系起来的制度体系,包括税制和税法两个部分。其基本概念包括税率、纳税人、税种、税基等。

    税率是指政府规定的税金与纳税人所应纳税额之间的比率,纳税人是指应纳税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税种是指国家规定应征收的各种税金的分类,而税基则是指应征税金的计量标准或范围。

    二、掌握税收政策的基本内容

    税收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手段之一,其包括税制、税率、税费、税收优惠政策等。

    在掌握税收政策的基本内容时,需要了解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增值税税率结构、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了解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家庭税收优惠政策等特殊政策。

    三、熟悉税制改革的相关方案

    税制改革是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手段,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状况的要求。税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包括“财税转移支付”、税收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法等。

    此外,还需要关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税务机构改革和推行全面预算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内容。

    四、强化税收管理知识的学习

    税收管理是从事税收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其内容包括纳税人管理、税收征收管理、税收监管和税务稽查等。要想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需要熟悉税收法律法规、了解税收政策和实践经验,并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和应对能力。

    五、发展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中级财政税收从业人员需要发展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统计和法律知识,能够操作税收软件,进行财务分析和会计处理,解决税务问题和争议。

    总之,中级财政税收从业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税制、掌握税收政策,熟悉税制改革相关方案,强化税收管理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保障国家税收稳定、维护税收公平正义作出积极贡献。

    中级学习计划 篇9

    六年的小学生活已划上圆满的句号,我进入中学。开学第一天,老师告诫同学们说,即使你拥有再辉煌的过去,也并不代表你会在接下来的中学生活中依旧会活得潇洒。是的,进入初中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充满未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学期我确立新的目标,“学习成绩进位争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此,我制定新学期计划。

    在文化课学习上,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平时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请教,多与同学交流,不让问题过夜。在语文学习方面,侧重多读,关心国家大事,养成每天读报的习惯,坚持每周安排半天课外阅读,一个月看一本中外名著,一学期看一集中学生范文选,扩大知识面,提高-想象作文水平;在数学学习方面,侧重多练,每天晚上坚持一小时数学练习,每周坚持半天奥数学习,及时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在英语学习方面,侧重“三多”,即多听、多说、多背,坚持每天早上英语朗读背诵半小时,每天听英语录音半小时,平时多练习用英语交流,熟练掌握所学语法、句型、生词,全面提高英语读、听、说能力。

    在文体发展上,坚持认真上好文体课,培养广泛兴趣,发展一两项专长。在体育锻炼方面,坚持每天半小时跑步,练习打好羽毛球、乒乓球,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提高体育成绩,增强体质;在文艺和兴趣爱好方面,主要是在学习之余,练练琴、学学电脑等,尽量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做到不影响学习,张驰有度,劳逸结合。

    在集体生活上,增强集体荣誉感,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做好各项班集体工作,为同学服务,在实践中锻练各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xx中的学习竞争压力是很大的,稍不努力成绩就会掉下来,大家都想变强,你懈怠就只有做班级的“吊车尾”,所以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是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要务。

    计划定好,关键在执行。我将把我的新学期计划打印张贴在床头,每天第一时间提醒自己按计划朝着新目标迈进。但愿我的计划经过努力后能取得预期效果,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中级学习计划 篇10

    中级经济师学习计划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师已成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志于深入学习经济学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士,我将积极备考中级经济师考试,并拟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考试内容概述

    中级经济师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学、财经法规、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等8个科目,全国统一笔试6小时,分为上下午各3小时。

    二、学习时间划分

    我将把学习时间划分为2个阶段:预备阶段和强化阶段。

    预备阶段:2021年8月-2021年12月

    这个阶段我将重点复习会计学、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统计学等4个科目。每天我将会安排3-4个小时进行自主学习。

    强化阶段:2022年1月-2022年4月

    这个阶段是我确定的考试时间之前4个月,我将进入全面的强化复习阶段。为了保障时间,我将6个月的时间除掉放假时间,剩下的时间将全部用于复习。由于已经有了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基础学习,这个阶段我将更多地安排集中式强化学习。

    三、学习方法

    1.用好时间,科学安排学习计划。

    2.多读经典书籍,增加理论储备

    3.多做练习题,掌握做题技巧。

    4.积极参加模拟考试和真实考试,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学习计划。

    5.基础薄弱的学科重点突破和加强练习。

    四、总结

    虽然备考中级经济师非常困难,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我的梦想一定会变成现实。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争取考试成功,更好地为我社会做贡献。

    中级学习计划 篇11

    中级经济师学习计划

    作为一个追求经济学知识的人,中级经济师认证是一个很好的目标。然而,中级经济师考试相较于初级考试来说难度更高、知识更广泛、考试内容更复杂,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下面是我的中级经济师学习计划:

    一、了解考试改革和考试大纲

    2019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已经重新设定,共有6门课程分别是: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财会、实务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论文。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现实,与市场需求相契合。考生要充分了解新考纲,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制定相应目标。

    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根据考试大纲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具体的内容包括阅读教辅材料、辅导教材、模拟题、历年真题等等。我会尝试用“追求差异化”的学习方法,即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相似的知识点,例如通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案例和实例,以及分组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对相似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

    基础课程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基石,考试的基础必须打牢。我会注重政治经济学、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的学习,力求对这些基础课程掌握到位。政治经济学是中级经济师中难度较高的考试科目之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我会尝试通过与学习小组结合、辅导教材教学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善于总结和复习

    中级经济师的考试难度一般都比较高,因此考生需要时刻总结和复习,避免出现遗漏、忘记等问题。我会在每节课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复习,同时需要有详细的笔记和素材,为之后的复习和记忆打好基础。

    五、模拟考试

    学习到中期需要进行模拟考试,因为模拟考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考试情况,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测和调节学习计划的机会。我会在中期与高峰时期进行模拟考试,不断完善自己。

    六、独立思考,勇于交流

    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同时也要勇于交流,和同学、老师或社区成员沟通交流,学习到别人的看法和思路,拓宽视野。

    总之,中级经济师学习计划需要考生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学习,不断总结和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集合4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这篇文章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现在向您推荐。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花费时间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为教案是教师进行系统化教学的基础。为了避免忘记,还请您将本页的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1)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

    单元目标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用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揣摩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主要内容是 “父爱”、“成长”;表达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旧事》;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意义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学习文章的拟题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对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

    (2)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了不少学生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边活动,边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论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易接受。

    四、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贯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尾插曲《送别》,学生欣赏,老师归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寻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吧!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片段。简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学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

    3、用心听读,感受文本。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4、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活动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文本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

    (2)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为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写的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二:研读赏析

    围绕“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1) 文本中是怎样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2)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3)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活动三: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讨论一下问题: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活动四:品味赏析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初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细节的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感情和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

    (2)在记叙中恰当的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本文朴实中蕴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风格。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当你独自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镇定,应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

    (2)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2、教材的重点难点: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

    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

    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⑵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⑶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⑴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

    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⑵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⑶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⑴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⑵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⑶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⑴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⑶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课后心得】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以及本课关于“成长”话题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默读重点语段,把握父亲的形象;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父亲关爱“我”以及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感情;

    3、 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4、 感受父亲的情,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悟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把握父亲的形象。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2、学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方法;

    二、说教法

    1、点拨引导法 2、创设情景法

    三、学法

    1、品读法 2、讨论法 3、情境想象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形象

    1、速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个事件?

    2、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作者回忆了“爸爸在我参见毕业典礼前给我的嘱咐”、“赶我上学”、“让我寄钱”这几件事,通过品读语言,你能体会对父亲对“我”有什么样的情感?(幻灯出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示范一处后,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2、你有没有类似小英子被父亲打经历,你理解你的父亲吗?

    3、英子成长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4、爸爸对小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父女对话,亲情在线

    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下,爸爸在临终前会对小英子说些什么,小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分角色扮演)

    小学考试期末总结精选4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学考试期末总结精选4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学考试期末总结 篇1

    本次期末试题采用了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考试试卷做以下分析。

    一、试题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坚持依据于课本,但又避免教材中机械的知识,对于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因为这些语言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小学英语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确立以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读写跟上的原则进行。

    3、渗透了能力考查的要求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在试卷的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对学活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如笔试部分的第五题,在情景对话中考查英语。

    4、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试题能与数学等学科整合。如笔试部分的最后一道题。整个试题布局合理,题量适中,将知识点与趣味性为一体,是考核学生认知能力、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的较好试卷。

    二、各大题的分析

    (一)听力部分

    听力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听音、辨音及听力理解和快速反应能力。

    1、听力满分为30分。听力部分学生的得分率较高。但听力第三题考查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有的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导致选错。

    (二)笔试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词、词组(习惯用语)、语法的正确运用和读写能力的考查。现分述如下:

    1、笔试满分为70分。第三题考查学生的单词认知与思维能力。大部分的题目都是本册书的基础内容,学生做的都很好。但第1、6小题,涉及了三、四年级两册书的内容,学的时间长了,许多学生忘了,导致失分。

    2、第六题,学生的失分率较高。主要原因是部分数字单词涉及了上学期的内容,学生没有牢记单词。

    三、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狠抓基础,培养能力。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特别是最基本的词汇、语法和常用句型,要反复训练,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等,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规范答题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答题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方法。

    2、要适当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

    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听、读语言材料,加强情景方面的听力训练。

    3、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听说演的训练,口语好于书面语。但是卷面的许多错误都与学生缺乏正确的英语语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平时有大量英语朗读和口头表达的习惯,许多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小学考试期末总结 篇2

    陶醉在这景象中……忘记了呼吸,忘记了动弹。似乎只是站在那儿,就是一种享受。穿着泳衣,光着脚丫,迎着海风和阳光,向大海奔去。踏在沙滩上,软绵绵的,金黄金黄。奔跑在沙滩上,每踏一不都不简单,因为,沙子太软了,总会陷进去。沙子跟着我的脚丫溅起、滑落。

    力求完美,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是,往往在失败的时候,伤心,也是必然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种感觉,我遇到的挫折,总比别人多,有的时候,真羡慕那些一帆风顺的人,多么希望自己也不用承受这样或那样的痛苦!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我注定是要在挫折中懂得,学会……

    常常用这样一句话安慰自己,苦涩过后总有成功。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挺傻的,总是自我安慰,无奈……过早地学会人间的是是非非,过早地明白各种不愉快,过早地承受太多的挫折……不知道,我,是否还有空间去容纳更多的泪水。

    总会想起很多很多事,曾经的记忆或美好、或悲伤,挥之不去。还偶尔会畅想未来,那么遥不可及的未来。我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不会去幻想那些童话故事中虚无缥缈的美好,我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淡、自由、无拘无束、快乐并幸福。还总想着以后当个志愿者,支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社会上有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去关爱。为了帮助别人,我知道必须先自立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顶天立地,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呵,真的发现自己长大了,和以往的梦想都不再一样。小时候总是会幻想以后当医生、老师、舞蹈家......那么多绚烂的梦编织着我五彩的童年。

    这两天,周四和周五,进行了考试。才发觉,单纯已随着我们长大而渐渐消失殆尽。见了面,一个个都说没复习好,考不好了,别人会说你虚伪,真的,好伤心。我们已不渐渐是原来的我们了么?真的,突然觉得,有了隔阂,正应了一句话,生活中的人总是带着有形无形的面具在我们中穿梭,不想这么说,却流泪了。

    小学考试期末总结 篇3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手中拿着试卷及成绩表,既有看到一些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也有存在不足的失落。下面我针对我们二一班语文考试中的得与失,做一总结。

    一、全班成绩统计

    人 数:全班39人,总分3594,平均分92.2,及格率100﹪、优秀率85﹪。

    二、考试试卷情况分析

    1、看拼音写词语部分:大部分学生书写正确,但还有小部分同学失分比较多,原因有不会读拼音,还有的是书写不规范而扣分。

    2、在比一比组词,写带有偏旁的字,这几个小题中,组词完成得较好,少数同学失分。

    3、按课文内容填空`: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熟悉,但还有小部分同学课文背不熟练,错别字的出现,从而出现了失分。

    4、补充句子,大部分学生完成得较好,小部分同学说话、想象能力较差而失分。

    5、课外阅读:完成得不是很好,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量不多,理解能力也不大好,有的学生漏做题目,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二、优势

    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正确率比较高:字词部分孩子们都能熟练的掌握,正确率较高。读读背背根据所学内容填空等题目学生掌握得不错,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得分较高,说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基础方面的拼音、字、词、课文内容还是抓的比较扎实的。

    三、不足

    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1、排列顺序题,这一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共有6句话,要求排成一段通顺的话,很多同学失分。

    2、最后一个写话题,有的学生写得不具体,有的错别字比较多,但最突出的问题在不会审题,要求写150个字以上。而且需要加强检查习惯的训练培养,写完句子以后要读一读,看一看是否通顺。

    三、改进措施

    我打算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知识学习偏重于积累,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能力培养是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遵循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这一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试卷答题情况就足以证明: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抓双基是一项务实工程,只有务实,才能创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既重视阅读和写作,又兼顾书写、背诵和积累,打实基础,提升能力,以求创新。

    2、这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老师和学生感觉试题类型和平时做的练习不太一样,而且平均分不高。分析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试卷的题型跟平时的练习是否一样,而应该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这次试卷,开放性试题和拓展延伸的内容学生做得也不太好,而且一个知识点采用了跟以往所不同的呈现形式,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了。因此,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培养学生诸方面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3、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而不是仅仅依靠课外的大量阅读短文的练习。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上是本班语文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也许会有许多不当之处,但定会对我的教学有帮助,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不会分析的人他不会寻找教训, 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不会成功。所以,这次考试结束后,我针对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的试题题型结构合理,试卷内容能紧扣教材出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能及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知识考查,题量适宜,难度适中,覆盖面广,没有怪题,适合考查全体学生。

    二、答卷分析

    从本班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基础题做得相对好些,如看拼音写词语、按课文内容填空、选词填空等题型,都答得较好,基础知识还算掌握的不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按要求改写句子及课外阅读等题型,是致使许多学生失分最多的原因。在按要求改写句子的题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把陈述句改写成拟人句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是看漏题,没有做在原句上修改病句这道题,这些都是失分最多的题型;基础稍差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题型难以理解,失分较多。班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

    三、试后反思

    通过这次测试,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语文不单纯是课本的知识,还是对课外阅读的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不断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提升,理解能力才会提高,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后期的期末复习工作中,要制定好科学的学习和复习计划,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及时梳理归类,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练习,积极为学生创设运用知识的情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继续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3、继续抓好培优及辅差辅导工作,双管齐下,努力去提高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考试期末总结 篇4

    一、试卷情况:

    本次命题,继续遵循《英语课程标准》,贯彻“测试语言不出偏题怪题,加强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的设计原则,试题形式多样,难易适度。

    二、学生试卷分析:

    考查了学生的单词词组的拼写能力,得分率较低,词组掌握不牢固。单项选择,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也较全面,得分率较高。

    最后一题是短文理解,判断正误,一种情况是学生不会读短文,即使这句话没有生词,他翻译不出汉语意思,做题是瞎写,没有答题技巧,不知道去文中找答案;另一种情况是不审题,题目要求写T或F,有的同学就打√或×。以后应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短文能力和一些答题技巧。

    三、存在的问题:

    从卷面分析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运用部分普遍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没形成较好的答卷习惯,审题不清,导致失分。如最后一题,题目要求写T或F,有的同学就打√或×。

    (3)学生对于单词和句子,普遍存在着会认读不会写,这就给考试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教师存在的问题:

    1、训练学生能力不到位,在真实的情境中有个别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

    五、改进措施:

    1、平时加强学生多读、多背、多练,扎扎实实抓好基础教学。

    2、多鼓励多表扬,培养学生自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锻炼学生的胆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匆匆课件集合8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教师们就需谨慎。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关注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我们精心设计的“匆匆课件”,定会令您满意,欢迎大家查看本文!

    匆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匆匆课件【篇2】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里自主发展。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生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毛泽东主席曾赞扬过一位作家,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谁还知道有关他的资料,给大家说一说。学生汇报所搜集到的资料。

    2、朱自清一生写下了不少文字优美的散文,《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匆匆》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汇报。

    明确学习内容,出示学习要求: 1、学习1~3自然段,找出你自己喜欢的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写上批注,有不明白的可做上记号。

    2、在小组内大声朗读,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美

    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策略:教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么?指导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师配乐范读,学生读,感悟语言美。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学策略:

    问:八千多日子有多长时间?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解释头涔涔泪潸潸,了解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感受我的惋惜和感慨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教学策略:谈谈你的感受。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他读出了作者无奈的感情了么?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随机学习饭碗伶伶俐俐。

    老师: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原来时间就在我们洗手、吃饭、睡觉,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让我们相互配合来读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朱自清先生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想想我们自己,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出示仿写练习。

    4、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能根据你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同学们在他的朗读 中听到作者在说什么?

    四、学生质疑、释疑

    五、从阅读中想开去,学生说学了这几个自然段后的感受

    六、教师总结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预习4、5自然段,有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仿写练习:

    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

    3、选做题: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匆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匆匆流逝,感受作者焦灼、无奈、紧迫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有所作为,使人生迸发出应有的光彩

    2.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构想】

    1.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本的涵义

    2.引入相关文本,拓展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感受

    3.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学生对时光匆匆、生命易逝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林清玄《与时间赛跑》、普希金《一朵小花》等相关文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谈起,巧妙地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在自然的过渡中以最少的时间进入本课主题。学生能否充分地感悟文本内涵及蕴含的情感,取决于是否足够地“倾听”了文本文章发表在1922年,离现在已有八十多年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太符合现在的表达习惯,估计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感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范读、学生选择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读,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试图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把静心静气的写字训练与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看似零散的词语之间串起一个共同的主题:时光匆匆流逝。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那么,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较难所以,让孩子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从而真正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此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中公认的经典后人对此文及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论述颇多,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供学生参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打开视野,丰富语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关于“留下生命痕迹”,学生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然后插入朱自清的有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应该怎样活着关于时光匆匆,关于人应该怎样的活着,通过这样一番交流,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往今来关于时光匆匆的话题,让学生说出一些著名的诗文警句,并通过滚动字幕的方式出示,让学生快速朗读,从而理解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主题。把普希金的这首小诗出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受时光匆匆,应珍惜生命,也不忘享受生命这当是在越来越忙迫的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绕了一圈,又回到“时光匆匆”这个话题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这种深层而复杂的人生感喟,在学生清浅的心灵池水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在学生纯净的心灵土壤中埋下了一颗颗美丽的种子,它们必将生根,发芽,逐渐长大。

    【教学流程】

    一、 从交谈入手,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安徒生的童话一定不会陌生吧?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童话?(师生自由交谈)两百多年前,安徒生诞生在丹麦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都从安徒生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时光匆匆,从安徒生创作第一篇童话算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童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魅力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八十多年,但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含的情感

    2.学生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

    在读中纠错,评价,初步感受时光匆匆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哪些文字值得细细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

    请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交流:

    (1)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① 师生判断词语书写的正误

    ② 师生评价哪些词书写美观

    ③ 讨论: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写下来?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焦灼,他惋惜,他无奈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的焦灼、无奈、痛苦的情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交流句子或者段落:你觉得哪些句子或段落值得一再的去品、去读、去思考?自由读文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自己喜欢的段落,谈体会,教师随机引导

    板块1: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一自然段

    板块2: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板块3: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预计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a.关于“一去不复返”:出示曾经学过的课文——林清玄《和时间赛跑》,帮助学生理解

    b.讨论:你还是去年的你吗?与去年相比,你的什么变了?把你的感触融进去读文字

    c.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品评具体的文字;课件引入相关的评论: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d.面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读一读,体会作者的焦灼、痛悔

    e.按照课文中的描述讲一讲,我们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f.朱自清先生一连串的自我追问,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自我追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就算没有虚度?举一个你佩服的人作为例子来说明

    学生讨论,教师随机点评:朱自清先生正因为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他虽然只活了50岁,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并没有虚度人生,他留下了生命的深深的痕迹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四、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你们想到了哪些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诗文、警句呢?

    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2.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教师搜集的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句格言,学生接读

    五、由“一朵小花”悟人生流逝

    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中那些细小的却又是美好的东西,那些值得怀念的东西,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也别忘了享受生命

    出示文字:普希金《一朵小花》,学生配乐朗读

    六、由“人面桃花”引发深层思考

    讨论: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一定有答案还记得课文第一段的几句话吗?想一想,燕子还是去年的杨柳,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学生讨论,随机出示:崔护《题都城南庄》

    学生读完后,教师小结: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也许以你的年龄还不能透彻的理解作者的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没有关系,时光匆匆,它能够教会你领悟一切 。

    匆匆课件【篇4】

    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散文,它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时光匆匆逝去,一去不复返的感慨,给我们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

    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叠词的运用,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根据这点本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关于时间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1、请看大屏幕的钟表。问:你想到了什么?

    2、说几句有关时间的格言。(演示时间格言)

    3、揭题。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好!让我们感悟一下,我们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逝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你想大声读就大声读,你想默读就默读,你想和伙伴读就和伙伴读,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画:哪些语句是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2、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这个句子用得是什么修辞方法?

    师:写出了八千多日子在时间的流里是非常 的。

    师: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师:你从“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请带着想象将这无声无息的时间读一读!

    师:你读的真不错,让我们感到了时间的无声无息。作者为这匆匆而过的日子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头涔涔而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作者是一种什么情绪?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伤心、着急再来读一遍。

    评价:读的不错走近了作者的心灵。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匆匆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以教材定教法: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加上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3、简单、扎实:

    “大道至简”,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也一样,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才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所以,本课,我力求屏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繁杂的教学环节、罗嗦的教学语言,静下心、钻进去、深下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宁可一课一得,真正让学生学到点东西,也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让人产生作秀之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启发学生在充分领会重点句子含义及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仿写句子及段落,并在讨论和仿写过程中积累语言

    2、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含义及表现手法。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以“读”为主线,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

    4、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教师:《匆匆》课件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学生: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准备几张刚出生时、幼儿园时、小学时几个阶段的照片。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四、说教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五、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课

    板书“勿”字,让学生认识并组词,,然后加上一点后成为“匆”字,说说对“匆匆”一词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给“匆匆”一词搭配词语,说说“———匆匆”或“匆匆————”,再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匆匆?(这样的导课既简单又扎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投放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气氛会非常活跃,不由自主地说出不同时期的特点)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他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会变成年轻帅气的小伙、会变成孩子的妈妈、会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时间会无情地在我们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们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让我们用心一起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听老师范读《匆匆》一文。

    3、这篇文章美么?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是作者用心灵写下的文章,所以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自己想不想试一试?

    4、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己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5、看到你们朗读时认真投入的样子,听到你们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大家一定读得很好。现在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四)深入阅读课文,用心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还很浅,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接下来我们就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看哪些段落给你的感受最深2、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说说你的感受。(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就是品读词句,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东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础上再读。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读得也会越来越好,真正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贯穿整个课堂。)

    随学生的讨论出示课件: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写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是什么句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

    这个比喻句好在什么地方?

    (4)“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尔基说过,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刚才我们就通过阅读用心灵和朱自清先生进行了交流、谈心,同学们的感受很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来总结、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你最想说什么,想一想,写在课题的旁边。

    2、请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老师随即把大家评价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到此为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心朗读、用心品读、用心诉说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时光易失——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六)设计反思:

    1、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

    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感知要珍惜时间;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感知生命意识的觉醒;三悟人的一生不要虚度了光阴,虚度了年华,感知生命是可贵的。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

    七、延读,从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匆匆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匆匆课件【篇7】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教材分析 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 学情分析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挪移、

    蒸融、游丝。

    知识与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

    便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过程与 2、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方法目标 能解决的问题,在读中思考、领会,再通过小组讨

    论,解决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教学重难

    点 情感态通过学文感悟时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不度与价值观能碌碌无为,同时体会到散文的语言美。 目标 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光阴虚度的无奈

    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教学策略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 设计说明2.架设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行意。

    3、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每个

    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同学们,请你们大胆猜想一

    下。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80岁

    计算,能有多少天呢?你们现在已经

    过了多少天?过去的日子你留下了

    什么?你又什么感受?

    2、课件1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学生保持安静,侧耳倾听。 引起学生对时光飞逝的思考,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

    生的语文概括

    能力和发现问

    题的能力。3、课件2展示一个人的不同一、激趣

    时期的照片:儿时的照片—青年时期导入(3)。

    的照片—中年时期的照片。 通过资二、初步料交流,拓宽 (没有背景声音,速度变化:感知课文1、学生谈此学生的知识 慢--------渐快--------快)(5)。时此刻的感受。面,加深对文

    (教师引导,顺势章历史背景的 4、课件3时钟的清晰的滴答三、精读板书课题 : 匆了解。 品悟(23) 声伴随照片的中速呈现。 匆)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将朱四、配乐2、事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朗读,加深对自清的生平简介呈现在屏幕上,并且课前预习,学生介的权利和机文本的理解伴有男中音的旁白。另外,随着学生会,培养良好绍朱自清 (3)。 的介绍,将朱自清的代表性作品名呈的阅读习惯。 现,同时作品名旁附有相关的典型意

    五、课后义的插图。 让学生延伸,拓展阅充分地自读、1、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读(3)。 揣摩、细细品篇文章,用心去体会,看看你能知道味后交流,就什么,发现什么?

    2、 交流文章内容及特点。(大

    家读得真仔细,这篇文章写于1922

    年,当时,正值新文学运动期间,中

    国文坛刚刚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所

    以有些字词和现在的不太一样,但

    是,只要你能用心去读,用心体会,能深刻体会文中词句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悟性。 通过改变文章的形式

    和启发学生想充分给

    还是能明白其中的含义的。)

    3、交流作者资料。(刚才有同学说文章的语言很美,的确,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且作者还是中国文坛上有名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看,这就是朱自清,(课件)谈谈你们对他的了解。看来,大家为了学好这一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1、师:那么,就请大家再次用心去品味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句子写的非常好,你特别喜欢或者觉得句子的含义很深刻,就多读一读,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感悟。

    (2)体会语言的精妙

    多么美妙的韵律和节奏啊,老师感觉你不像在读一段文字,更像是在读一首诗。老师把文章形式变一变,就更像一首诗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象,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抓住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鼓励学生仿写,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师生合作读,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通过拓展背景,更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理解了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有人评价朱自清的《匆匆》充满“诗情画意”,当他在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

    少年,看着又一个春天来临,作者心情如何?(当人们心情无奈与留恋时,说话的速度会变慢,语调低沉)带着作者淡淡的伤感和惆怅再来吟一吟这首诗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文,谈喜欢的理由或感悟。

    (2)这位同学很会读文,但朗读的声音不是越响亮越好,有的词句可以根据表达的意境读得轻一些,虚一些,有些则可以根据作者的感情读得重一些,看看这个句子,你认为哪些词句应该读的轻些呢,为什么?

    (3)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头涔涔”“泪潸潸”,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含义,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4) 再读这部分,读出作者心情。

    学习第三段

    (1) 看着八千多日子飞逝而过,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那么,他的每一天的时光到底怎样过去的呢?有没有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能够回答。

    读第三段,谈喜欢的理由或感悟。强调拟人写法。 文章的感情后朗读,学生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配乐朗读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学生朗读激情充分流露。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2)你认为作者把时间当作什么样的人来写的? 为什么?所以,在读显示时间过的快的词语时,我们

    可以读的重一些,快一些,指名练读。

    (3)吃饭、洗手、默思,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4)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5)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你和诗人心灵的颤动。再读这一部分,将你与作者的共鸣读出来。

    精读第四自然段

    (1)读文,谈喜欢的理由或感悟。

    (2)指导朗读:找这一段的特点(6处问句),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作者的追问在第四段喷薄而出,看看,共有几次追问?(6次)都回答了吗?师生合作读前两次追问,理解“徘徊”

    (3)难道当时的朱自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吗?老师告诉你: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

    匆匆课件【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带着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段落,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读了这个词,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咱哪些时候,我们能用到这个词呢?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课文里说的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认真书写4个生字。

    2、思考问题:

    (1)文中“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自己学习情况。

    1、指名检查读课文情况,读不通的段落再重点练习。需留意的词语:确乎、时间的流逝、头涔涔、两三方、轻轻悄悄、凝然、徘徊、赤裸裸。

    2、小组间交流思考的问题。

    3、各小组派代表介绍对问题的思考。

    4、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通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解决。

    作业设计:

    查阅关于朱自清的资料,查阅他的作品。

    板书设计:

    16、匆匆

    时光流逝

    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中心,着重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了电视散文,请同学们欣赏。

    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段进行练习朗读。

    2、指名读。先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再读。

    3、师生评议后,大家共同练习读。

    4、评议要点:第一段应读出“燕子、杨柳、桃花”与日子的对比及作者的猜测与追问。第二段应读出日子溜出去的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第三段要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第四段应读出作者的思考: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要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讨论上节课的疑点,进一步读课文。

    1、通过朗读,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课件出示。

    2、启发思考:作者写文时,年龄有多大?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3、带着新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自由说一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5、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需哦方面进行思考:可以从内容想、可以从作者想、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想。

    6、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

    7、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8、交流展示。

    四、仿写第三自然段。

    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作者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1、自主写。

    2、指名读,评议。

    作业设计:

    抄写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作者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度过自己的日子的?查阅资料,找到答案。

    电影课件集合9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电影课件集合9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电影课件【篇1】

    来,看看今天我们推荐的优秀教案吧!

    孩子对看电影的经验比较粗浅(大班数学教案)

    设计思路:

    在与孩子的个别交流中,我发现孩子对看电影的经验还是比较粗浅的,对于为什么要买票,看电影坐哪个位置,大部分孩子的经验是模糊的。

    看电影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园附近的嘉定电影院在重新整修后,经常有儿童电影新片呈现,我们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序数的经验寻找座位。

    2.在游戏情境中,积累看电影的相关经验。

    活动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小剧场看电影。

    1、交流看电影的经验。

    重点提问:电影院的座位可以随便坐吗?为什么?

    小结:电影院的座位是不能随便坐的,要根据电影票上的数字找座位,前面的数字表示第几排,后面的数字表示座位号,每张电影票代表一个座位。

    (二)找座位

    1、发电影票:看看自己的电影票上哪个表示第几排,哪个表示座位号。

    2、看看小剧场有几排座位?

    3、找找你的座位在哪一排?那一个?

    4、检票:验证幼儿的座位,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

    (三)看电影

    1.今天看什么电影呢?《小动物上影院》

    2.谁去上影院?(小熊、小猫)

    3.教师提问:

    电影院门口有什么?(单号、双号)

    你们知道什么是单号?什么是双号吗?

    他们该进哪一扇门呢?

    他们该坐在哪个位置?

    电影课件【篇2】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仲彦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课题

    电影院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使用价值培育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5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3)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B、探索笔算:

    程展示于黑板。

    (4)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学生观察讨论数学信息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15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计算,留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探究,使算法多样化。

    巩固与探究

    1、课本28页试一试

    ,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

    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

    12分

    设计意图

    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

    总结

    回忆这节课的内容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发言

    3分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

    26

    21

    26

    52

    546

    电影课件【篇3】

    大班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小熊电影院》

    【活动目标】

    1、学习5以内的序数,能按照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2、愿意做小剧院的检票员,为大家服务,安排座位。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把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小舞台,观众席上备30张小椅子(分成六横排,每排5把椅子,第一二排椅子上贴上红色标记,第三四排椅子上贴上蓝色标记,第五六排椅子贴绿色标记)。

    2、戏票30张(其中红点卡1-5当做红票,做二份。蓝点卡1-5当做蓝票,做二份。绿点卡1-5当做绿票)。

    3、志愿者胸牌5-6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

    师:今天小熊电影院开张啦,他想邀请我们小二班小朋友到他的电影院去看电影,你们愿意吗?(愿意)不过,小熊说了,到他的电影院去看电影还有几个要求,你们愿意按照要求去做吗?(愿意)小熊说,到他的电影院一律要凭票录场,你看,小熊给我们小朋友还带来了票呢?这些票一样吗?(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红的、有的是蓝的、有的是绿的)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小熊今天给我们的票友三种颜色,(屈老师 )小熊电影院的椅子上也有三种颜色,我们小朋友要拿好票去找一样的颜色坐下来,红色的票就要坐在椅子上贴有红标记的那一排,绿色票的就要坐在椅子上贴有绿色票的那一排,蓝色票的就要坐在椅子上贴有蓝色标记的那一排。

    二、介绍电影院,讨论参加游戏的规则及角色职责。

    1、在小朋友手里都有不同颜色的票,请小朋友按好自己手中戏票的颜色对号入座。不同颜色的戏票分别对应不同的座位。

    提问:红色戏票坐第几排?(第一排和第二排)请红色戏票的幼儿入座。蓝色戏票坐第几排?(第三排和第四排)请蓝色戏票的幼儿入座。绿色戏票做第几排?(第五排和第六排)请绿色戏票的幼儿入座。

    2、习按照序数找相应的位置。

    老师把五张红色、蓝色、绿色并画上1-5个点的戏票贴在黑板上。提问:小朋友看看这几张戏票和刚才我们的戏票有什么不一样呢?(上面有小圆点)每张票上的小圆点一样吗?(不一样,有的是三个,有的是五个……)对,戏票上面的圆点是不一样的,我们想一个点的戏票要排在第几个?(第一个)二个点的第二个,以此类推。现在老师要把有小圆点的戏票发个小朋友,请小朋友按好戏票上小圆点的个数对号入座。请红色戏票的幼儿按好小圆点的个数对号入座。用同样的方法请蓝色戏票和绿色戏票的幼儿对号入座。

    3、剧院门口还少了几个检票员,这个检票员可重要了。他们要站在小剧院的门口,看客人票的颜色和点数然后对号入座,千万不能坐错。如果客人坐错了,那需要我们检票员去给他们找正确的位置。谁愿意来当检票员呢?请5-6个幼儿带上工作证执行任务。

    三、玩看电影的游戏。

    1、老师把戏票交给检票员,鼓励他们把票卖给观众,然后带着观众到电影院帮助他们找到座位。如果观众自己能够找到座位,志愿者就负责检查核对观众手上的戏票是否与座位吻合。其余幼儿看电影。

    2、进行角色交换,继续游戏。

    四、小朋友,现在小熊电影院的电影结束了,请我们小朋友排好整齐的队伍回家了。请小朋友跟着老师走出教室。

    电影课件【篇4】

    教学要求:

    1、知道球幕电影院的特殊构造和球幕电影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的精神。

    2、读、写、默本课13个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新型、反扣、飘拂、交错、围攻等词。用巨大造句,听写指定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指定的句子能读出正确的语气。

    4、背诵课文第3、4、5节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知道球幕电影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突破口]抓住关键句体会比较,知道球幕电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球幕电影院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内容)

    2、听写句子(自学本)

    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它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

    二、学习37节

    (一)轻声读37节

    1、思考:球幕电影的特点是什么?它与一般电影不同在什么地方?

    仔细读读课文,用括号括出相关的语句,与一般电影加以比较说明,然后到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交流

    (1)、四周的银幕上出现彩色的画面,连天花板上也出现了朵朵飘浮的白云,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

    (简介:四周天花板都有画面告诉我们球幕电影是整个半球形的内壁,它用多台放映机同时放映,构成一幅统一画面,所以称它为球幕电影,又称全景电影。)

    板书:全景、图象逼真

    A、飘浮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课文中指在蓝天下的白云随风轻轻地移动,成队的大雁从上面飞过,说明天花板上出现的像真的天空,图象逼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B、齐读第三节

    (2)、小林觉得自己身前身后洒落在自己身上。

    (小林的感觉好似真的在森林一般。这是因为球幕电影中的镜头十分逼真,给人全新的感觉)

    过渡:作者除了写视觉上感受到球幕电影的逼真外,球幕电影还有什么方面让读者感到逼真?

    (3)飘来一阵阵苹果的香味。嘿这电影不仅有声有色,而且还有香味呢!(板书:有味)

    (简介:在观看球幕电影时,随着银幕上出现的物品,电影院还散发相应的味道)

    A、那么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电影院设有地下管道,通到每个座位下。银幕上出现什么实物时,电影院就用压缩机通过管道,把需要放出的气味送到每个人座位下)

    B、指导朗读

    (这句感叹句,要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C、齐读

    (4)大厅四周同时传出各种动物的叫喊声。

    (球幕电影的音响逼真,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板书:音响逼真

    过渡:球幕电影太逼真了,以至于小林也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一头撞在椅背上。

    小虎见了,拉了一把,轻轻问

    出示句子:唷,小林,你在干什么?

    指导朗读(这是一句问句,尾音上扬,读出惊讶、疑问的语气)

    (二)、说话练习

    1、以球幕电影是一种新型电影为开头,说说它新在哪里?

    2、齐读37节

    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内容背诵。

    2、向爸爸妈妈介绍球幕电影,并请父母把听到的内容记录在自学本上。

    电影课件【篇5】

    背景说明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法国电影作品。剧情讲述了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来到了池塘之底这所类似工读学校的辅育院做学监。学校的校长丝毫不关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死板的校规,并体罚、虐待违反校规的孩子。在这样高压沉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形成了极端叛逆的性格。马修老师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转机。他和蔼、善良,从不体罚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他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惩罚方法。他用真爱和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伤心灵的抚慰与洗礼,给放牛班带去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却意蕴深长,感动人心,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影片的画面平淡质朴,但音乐神圣纯净,穿透人心,足以荡涤观众的心灵。这部以爱、音乐和教育为主题的温情影片,是一碗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尤其值得我们学校师生观看。

    20xx学年第二学期,银河小学校501班的孙老师赴杭另任新职了。笔者在教学二年级语的同时,又承担了该班每周二节晚学课和二节作文课。课虽不多,但教学比我想象的棘手。孩子们普遍对新老师疏远,对作文畏惧。班内还有几个个性张扬肆意的男孩。他们坐姿懒散、讲话随意、言论偏激,让你不得不正视以待,寻找良策:我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怎样的课程生活?我应该如何教育这几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我可以选择什么内容让孩子们喜爱上作文?人生如戏,作文如人。我想到了《放牛班的春天》,想到了看电影写作文。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成功尝试,共分四个阶段五周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能生动具体地描写电影精典片断中的环境和人物言行,提高书信和一般记叙文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电影欣赏为载体,充分利用丰富的影像教育教学资源,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领作用,展开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深入理解电影的主题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建构丰富的课程生活,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品味故事

    1、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爱看电影吗?你们曾看过哪些印象深刻的电影?今晚,朱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部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板书课题),猜一猜:这会是一部讲述什么故事的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一所池塘之底学校一群特殊孩子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一位老师一本陈旧日记的往事回忆。影片为什么取名为《放牛班的春天》?这所学校池塘之底的校名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板书校名)让我们走进电影,寻找答案吧!

    2、观看影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长达二个多小时,因此观看影片分上、下部用二周的晚学课完成。每周观看后教师都组织学生就影片内容和主题作适当交流反馈。

    3、初步梳理: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来得及看电影的上部,但同学们已经了解影片的许多信息了。池塘之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它和我们这样的学校有什么不同?放牛班的哪些孩子已经给你留下了印象,你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反馈,教师帮助学生板书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线索)

    4、整体感悟:同学们,看完电影,你觉得影片中哪些故事特别打动你?哈桑院长和马修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放牛班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反思: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冲破文本课程的禁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建构。因此,我们需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确立大语文教育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内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电影有它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它的直观通俗性特点使它深受学生喜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充满温情与阳光,丰富的影像画面,天籁般的纯净歌声,都是极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推荐学生观看此部电影,既迎合了学生的喜好,又丰富了他们的课程生活。影片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讨论,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影片的主题内涵,正确构建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习作训练做好铺垫和伏笔。】

    二、赏析精典,练习片断

    1、激情引趣:同学们,你们平时习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会觉得没内容可写或写不具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导演拍戏的本领,把我们的习作写生动具体吧!

    2、精典回放:教师分别重复播放《放牛班的春天》中两个场景镜头马修老师第一堂课摔跤的片断;马修老师和皮埃尔母亲聊天时被砸中墨水瓶的片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影片情景和人物对白,揣磨人物心理,为练笔做好准备。

    3、练习片断:同学们,这些镜头拍得精彩吗?为什么?导演排戏,需要用剧本指导演员说戏。这些场景的拍摄,导演当时利用的是怎样的剧本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别尝试写一写这两个电影片断剧本,看谁写得剧本能被导演选中。(学生练笔,教师巡回指导,并找一些对比明显的学生片断作点评比较。)

    4、点评赏析:投影出示学生片断练习,引导学生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环境细节描写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比一比谁的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谁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小结提问,如果你是导演,你最满意的剧本应该是怎样的?

    【反思:在信息科技时代,如今教师可以开发利用的作文教学资源愈加丰富,科幻想象作文、游戏体验作文、音乐想象作文、绘本阅读创作等各种学生喜爱的习作形式和教学载体都已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课堂,使原本沉寂枯燥的作文教学领域变得更加富有情趣和挑战。电影更是独具魅力,其形象直观,声音图象并茂,人物形象容易定格在学生的大脑中,所以看电影学写作也是一条可以提高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电影中蒙太奇的创作手法、音响视觉的效果、特写镜头的取景拍摄等与写作中内容取舍、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等诸多技巧,都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通过回放精典场景镜头,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画面后进行片断场景的细节描写,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写作素材,也为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比较的平台。】

    三、体验角色,代写书信

    1、欣赏音乐:同学们,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国又名《合唱团》。观看这部影片,其实也是一次音乐盛宴的享受过程。现在你还想再听听这部影片的主题曲《黑夜之光》吗?(师播放影片中合唱团汇报演出和片尾的两片主题插曲),再次听这些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2、人物点评:是啊,这清纯明亮的歌声简直能穿透我们的心灵。人们说,爱心可以感化迷失的羔羊,音乐可以拯救冷漠的心灵。马修老师的真爱和音乐也改变着池塘之底孩子们的命运。在这些孩子中,马修老师对谁倾注的心血最多?他是怎样帮助皮埃尔走上成功之路的?(学生自由发言,师帮助回忆梳理。)

    3、总结升华:皮埃尔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可以说这位一生默默无闻的马修老师功不可没。可是,当年叛逆懵懂的少年哪会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啊!而如今重温往事,师恩难忘,成名的皮埃尔该有多少话儿想向老师倾叙啊!如果此时马修老师就是我们身边,你们就是皮埃尔,你们想对马修老师说什么话呢?

    4、代写书信: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你们想说的话都写在纸上吧!注意书信格式和你的角色身份,既要有对往事的回忆,也要有对师恩的感激,做到语辞真诚,表达流畅。字数500字以上。

    【反思:习作教学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目标。五年级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所以看电影写作文,和一般意义上的影评写法有所不同。浙教版第十册共安排七次习作训练,其中有关于把人物的言行写具体、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和针对来信内容写三次习作要求。本次习作训练在上周片断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影片插曲、人物特点和主题内涵后,以境促情,让学生以皮埃尔的角色身份给马修老师写一封信,可以说是一次综合了上述三个习作要求的匠心练习。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回忆往事书写真情,既是一次对学生润物无声式的思想情感渗透,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烦恼。】

    四、比照现实,记录生活

    1、习作讲评:教师讲评上周书信习作,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书信格式和角色人称不统一的问题给予提醒纠正;赏读学生优秀习作,投影展示精彩片断,组织学生从结构布局、谴词造句、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几面给予点评肯定。

    2、启发交流:《放牛班的春天》采用了一本日记和两位老师(老年的皮埃尔和佩皮诺)倒叙的方法把我们带入了池塘之底那群孩子的故事。马修老师的日记,帮助皮埃尔找回了尘封的童年记忆。我们也应该像马修老师一样用自己的笔随时记录我们的生活,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朱老师知道,我们同学们也非常欢孙老师。在和孙老师相处的这两年中,有哪些值得你们回忆的往事呢?(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适当板书梳理)

    3、范文引领:是啊,一生如能遇到几位好老师是同学们的幸运。在朱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师情难忘啊!二十年后,当我也到老师当年岁数时,点点滴滴往事涌上心头,20xx年教师节前夕,我撰写了一篇长长的回忆文章。同学们想听我念一念吗?(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师动情诵读范文《难忘师情》)

    4、延伸练习:同学们,当老师读着往事时,过去学生时代的画面又一一浮现我眼前,也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啊!让我们也赶紧动起笔来,写一写孙老师或你们自己的故事吧!参考题目:《孙老师二、三事》《难忘的课堂》《我的童年往事》等。

    【反思: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有一段关于驯养的话让人心动。驯养就是建立关系,共同生活,彼此挂念。因为被驯养,狐狸的生活变得阳光,从此再看微风吹拂下的金黄色麦田,就会想起小王子那头金黄的软发了。其实,《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关于驯养的电影。马修老师用他的宽容、爱心和音乐驯养了池塘之底这群孤僻顽劣的孩子,引领他们走上了希望之路,也彼此建立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影片也给笔者启示:驯养需要有耐心,更需要有智慧。这次看电影学写作,既是笔者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以此为途径建立和新学生一种驯养关系的努力尝试。人生如戏,作文如人。几周系列活动和训练,学生落笔言之有物,表达有血有肉,以后指导撰写生活随笔也充满生活气息和童真童趣。电影写作,丰富了学生的课程生活和生命体验,也使我开始触摸到了这批学生的心灵,慢慢地走近了他们。】

    习作举隅

    片断一

    教室里传来刺耳的喧闹声,马修老师不由得眉眼紧锁,放缓脚步,在长廊尽头停住了。

    这时,一个在门窗后窥望的孩子喊道:秃头来了吵嚷的教室很快安静了下来。

    马修老师定了定神,若无其事地推开教室门。门口立着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体骨架模型,嘴里还含着一支点燃的雪茄。底下传来窃窃私语的低笑声。马修老师对着模型正色道:上课不许吸烟,包括你也不例外。说完,随手拔掉那只雪茄,扔在地上用脚踩灭。

    马修老师走向讲台,没留心脚下的台阶,一个踉跄,身子重重地摔倒在地,手里的提包也不慎滑落在地,里面的讲义四处飞散。坐在前排的一个男孩顺势把包抢在手里,又飞快地传给了后面的孩子。几个孩子蜂拥而上,争相抢夺。马修老师爬起来,气急败坏追赶并大声叫道:安静,安静,把包还给我!可一丁点儿作用也没有,教室里闹作一团。

    突然,校长推开教室门走了进来。孩子们见了,顿时齐刷刷地站立不动。教室里变得死一般的寂静。

    片断二

    皮埃尔的母亲靠着墙,抬起头,眯缝着双眼,享受着和煦的春光。阳光不仅照暖了她的身,还照亮了她的心。

    今天今天真是个好天气马修老师的笑容有些不自然。

    是啊皮埃尔的母亲转过头来,迷人的目光望着马修老师,并朝他笑了笑。

    马修老师的脸微微红了:皮埃尔每天都让我感到吃惊。

    这全靠您的照顾。皮埃尔母亲感激地说,谢谢您!您这么为他!

    这也是为了您!马修老师脱口而出。

    什么?皮埃尔母亲扭过身,不解地问。

    哦哦不是!马修老师清醒过来,暗暗责备了自己,马上转移话题,我的意思是他的情况好了,您当然也会快乐。

    两人愉快地说着话。突然,从上面窗口扔下来一瓶墨水,不偏不倚正砸在马修老师光亮的额头上。

    哦两人一起惊叫起来。马修老师一时茫然不知所措。皮埃尔的母亲赶忙掏出一块手帕,为马修老师擦头上流淌下来的墨水。没事,没事马修老师轻轻推开皮埃尔的母亲。

    写给马修老师的一封信

    亲爱的马修老师:

    您好!

    您还记得当年那个顽劣的男孩皮埃尔吗?今天,当我站在舞台上,在万众瞩目下,自如指挥着乐队,聆听那如潮涌起伏的交响乐时,我是多么想念您,多么渴望能对您说一声谢谢啊!

    马修老师,如今我已成为一名著名的指挥家了。我想您知道了一定会为我高兴、自豪的。我多想能邀请您参加我的演出,我期望着像多年以前一样,您对我赞许地微笑

    昨晚,以前那个小个儿佩皮诺来找我。窗外雨声哗哗,我翻动着您的日记,不禁思绪万千,尘封的记忆又一一涌上了心头:曾经的我在那死气沉沉被称为池塘之底的辅育院里桀骜不驯;曾经的我愤世嫉俗拥有天使的脸蛋,魔鬼的心肠;曾经的我还记得第一次我偷偷地在教室练唱,你发现了以后夸我嗓音动听。我是那样的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的赞扬啊!后来,在您的谆谆教导下,我的歌越唱越好。可我太敏感太骄傲了,我不想您分享我的母亲,我扔墨水瓶砸中了您。当时的您一定非常难堪,可您并没有责备我,您只是取消了我的独唱资格。您的那句话儿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不要以为没有了你,合唱团就不行了。是的,世界不会因少了谁而改变,只有尊重别人,才会羸得别人的尊重。可那次,我却和您发脾气,头也不回地摔门而去。

    我的脚步是那么坚决,它带着我心中无尽的愤怒,恼恨后来,伯爵夫人来了,合唱团穿着漂亮的新衣,个个容光焕发,准备那场重要的汇报演出。那时,我独自倚在台柱旁,望着伙伴们在您从容地指挥下,在众人赞赏的目光下纵情歌唱,我才开始有些后悔了。没人注意我,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我只能失意地在心里哼唱,我觉得自己就如一个小丑。可没想,您并没有抛弃我,您又给了我希望。您春风般地微笑在我眼前绽放,您示意我鼓励一起歌唱。我顿时又有了力量,阳光又照在了我的脸上。甜美纯净的歌声在礼堂萦绕,我沉醉了,我感激地望着您,我第一次真正懂得了您的爱,您的宽容

    马修老师,是您用和风般的真爱抚慰了我那颗敏感的心灵;是您用您的歌谱引领着我走进了音乐的圣殿。你让我拥有了自信,给了我母亲生活的希望,也使我们这群放牛班的孩子又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夜已深,想倾述的话太多太多,可我不得不撂笔了。那就让我再为你唱一曲,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就让这歌声传递我对您深深的怀念吧!晚安,亲爱的马修老师!

    电影课件【篇6】

    活动目标:复习1和许多,巩固认识许多可以分成若干个1,许多个1合起来是许多。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幅:草地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其中有一只是小黑鸡,其余均为小黄鸡。(也可用布偶剧的形式)

    2、电影票(小卡片,印有1朵或许多朵花)每个幼儿一张,小椅子上贴相应数量的相同卡片。

    3、空白卡片、花儿形状的印章、水彩笔、小贴纸、印泥、颜料等材料若干,贴绒小虫若干。

    4、两个拱形门,门框上分别贴有1朵红花和许多朵红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清点人数,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有一个教师和许多个小朋友去看电影。

    二、基本部分

    1、发给每位幼儿一张电影票,上面是1朵花或许多朵花。请幼儿说出自己票面上印的是1朵花还是许多朵花。

    2、带领幼儿来到电影院门口,引导幼儿观察:有几扇门?门上有什么?一样多吗?一扇门上有几朵花?另一扇门上有几朵花?请幼儿根据自己票上花的不同分别从对应的门进入电影院。

    3、来到放映厅。请幼儿对号入座:找与自己票面一样的椅子。

    4、看电影(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今天放的是什么电影?(鸡妈妈带小鸡)有几只鸡妈妈?(1只鸡妈妈)有几只鸡宝宝?(许多只鸡宝宝)这许多的鸡宝宝有什么地方不同?(颜色不同)有些什么颜色?(黄色和黑色)有几只小黑鸡?(1只小黑鸡)有几只小黄鸡?(有许多只小黄鸡)

    5、请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虫子。问:刚才有几个小朋友来喂鸡?(1个小朋友)喂了几条虫?(1条虫)请许多个小朋友来喂鸡。问:现在有多少小朋友来喂鸡?(许多个小朋友)喂了多少条虫?(喂了许多条虫)师小结:一个小朋友喂1条虫,许多个小朋友喂许多条虫。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三、操作活动:做电影票。

    1、师:小朋友刚才看电影好玩吗?想不想请爸爸妈妈也来看电影?请小朋友来做电影票,送给他们请他们也来看电影,好吗?

    2、介绍材料:印章、水彩笔、粘贴纸、印泥、颜料等,提出制票要求:材料、颜色自选,但要能进入电影院,必须是与电影院门上图案相对应的一个或许多个。

    3、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四、延伸活动:

    将做好的电影票送给别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并说出自己做的票可以从哪扇进入电影院。

    电影课件【篇7】

    小学二年级语文微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

    执教日期: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知道邮票的用途吗?

    2比较过去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四周是什么样的呢?

    3别看这小小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字读通顺。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做游戏,看看,听听,猜猜的游戏。

    a、出示小刀,认识“刀”

    b、做动作“裁纸”,认识“裁”

    c、做“撕”的动作,认识“撕”

    d、听,英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伦敦)

    猜字谜,借一半,扔一半(扔)九个洞(究)

    3、开火车再读词语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邮票的图片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

    刚才大家都展示了我们认字的本领,现在我们在一块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本领吧!

    1、默读课文,想一想是谁发明了带齿孔的邮票呢?

    2、过去的邮票一枚枚连在一起使用时会怎么样呢?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感受使用起来不方便。

    (2)齐读。

    B学习2、3、4自然段。

    带齿孔的邮票又是怎样发明的?我们一块读书来解决。

    (1)指3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3)汇报

    a、分角色读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理解“吸引”那位先生怎样的举动吸引了阿切尔呢?

    C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你觉得他怎样?

    (2)从图中什么地方看出阿切尔被吸引住了(神态,动作)

    (3)再读此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D学习第四自然段

    (1)此时此刻,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请用~~~画出来,指导读。

    (2)动手实践,说感受。

    阿切尔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让我们动手做做,来感受下阿切尔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吧!在纸上刺一排孔,撕一撕,说感受。

    (3)指导读,把这种方便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4)给“立即”换个词,说明了什么?从“仍然”一词又说明了什么?(了不起)

    (5)用敬佩语气读。

    (6)你想对阿切尔说什么?

    四、明理导行。

    1、邮票的齿孔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示,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2、一个用别针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

    3、你知道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事有吗?

    小结: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阿切尔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阿切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课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微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用具:卡片、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方法:识字法

    教学用具:卡片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弱小的?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出示生词认读。

    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野蔷薇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垂着头显得娇嫩掀起雨衣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4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的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学习——全班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弱: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

    末:先与未比较再写

    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卡片、图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谁知道弱小是什么意思呢?

    2.过渡:外国有一个小男孩叫萨沙,虽然他才五岁,但是

    也不愿意做一个弱小的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再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议悟情: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突然,萨沙发现了一丛――野蔷薇。

    出示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正当野蔷薇美美地开着时,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了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哥哥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可是5岁的萨沙对妈妈和哥哥的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于是萨沙和妈妈之间就进行了一场对话。请大家读读3——9自然段,

    看看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4-9段。

    (1)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出示: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练习读这三句话。自由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第三句问话: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7、8段,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学生自由读画。

    假如你就是萨沙,现在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你用自己的雨衣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坚定地说,你不是最弱小的?这时你的心情什么样?(自豪)

    萨沙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她的第三次问话里,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谁再来读读第三次问话?

    (1)分角色读3——9自然段。

    三总结:

    1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弱小的蔷薇花,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你保护过比你更弱小的吗?

    2我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一个有爱心的、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电影课件【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电影找座位活动,理解电影票上的数字含义,学习用数交集的方法,对号入座。

    2、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数问题,丰富生活经验,感受数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室布置电影院场景;电影票20张;抽号箱及座位号。

    活动过程:

    一、价值取向:了解看电影的生活常识。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看电影常识:

    (1)今天天气真好,大头儿子打电话约大耳朵图图一起去看电影。

    (2)他俩来到电影院,已经是几点了?(9:30)

    (3)今天电影院播放哪几部电影啊?观察播映表。

    他俩不想等太久,所以想看离9:30最近的那部电影。

    大家一起帮忙找找哪部电影离9:30最近。(10点播放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4)他俩买了2张电影票。座位号写在哪儿啊?谁知道?

    (5)*大头儿子的座位号是:第3排6座。谁帮他去找到座位。

    *图图的座位是两道算式题:第6-4排9-5座。

    算对了答案才能知道几排几座,找对座位。请一幼儿算出答案,并找到座位。

    二、价值取向:模拟游戏,提升看电影的生活经验。

    今天免费看电影,你们想不想去看啊?但是这些票子上的座位号有点奇怪:有的是加法算式题,有的是减法算式题,还有的就是单个的数字。(文章出自.教案网)只有坐对座位的小朋友才可以在下个抽奖活动中得到奖品。(幼儿自己伸手在箱子内抽票、算出答案、入场、对号入座)

    (1)老师提示幼儿:对号入座。

    (2)验证游戏:

    今天电影院举行抽号中奖活动,被抽到座位号的观众可以得到一个奖品;如果你坐错了座位,与抽到的座位号码不一样,那就请你重新对号入座。

    (3)结束:

    今天我们学会了去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方法,这样看电影的人再多,也不会拥挤,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

    下次你们一家人去电影院,你要走在爸爸妈妈前面,不但要找到自己的座位,还要帮爸爸妈妈找到座位,好不好?播放一小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现在我们休息一会儿,等会儿继续再看。

    电影课件【篇9】

    这是一个晴朗的上午。此时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呢,人们烦闷地扇着风。

    开始,还烈日炎炎。可不久,乌云竟布满了天空。轰隆隆忽然,天空来了一个响雷,把正在看书的我吓了一跳。这时,风呼呼地刮着,窗帘在不停地摆动着。看来,一场夏天的暴风骤雨要降临了!我赶紧关好了窗。

    透过窗外,可以看到许多的人纷纷赶回家。现在的风更猛了,就连平时苍劲有力的大树在风中也显得那么的弱小。大树就一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在风的手里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小树。紧接着,闪电像条火蛇窜向天边,顷刻间就把天染上了一条显眼的弧线。天,越来越黑了。过了几分钟,天就像被撒上了墨汁一样,已经变得乌紫乌紫的了。

    滴答,滴答空中的小雨向珍珠似的往下落,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一滴滴雨点,落到了屋檐上,落到了草丛里,落到了花园里很快,原本有些潮湿的地面变成了一个大水路。雨渐渐变大了,从空中到地上,疯狂地跳着。哗啦哗啦此时雨的声音也不再这么柔和了。狂风也不停地在呼啸。人们也把窗户关得紧紧的。之后,雨终于缓慢了一些。哗啦,滴答,滴答它的声音听起来已经不再这么猛了。

    风,也渐渐地弱了。空中的乌云似乎也不再这么张扬了,纷纷退去。终于,雨停了,迎接我们的还是那灿烂的太阳。它已经露出了那可爱的笑脸。人们的心情也好多了,有说有笑的。太阳,你终于回来了!我想。雨后的空气清新多了,世界就像被洗过似的,可爱极了。

    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发现,在太阳的后面出现了一道彩虹。它散发出了彩色的光芒,直指苍穹,梦幻无比,看起来多么美呀。风雨过后的彩虹,是再美妙绝伦不过的了。

    雷雨啊,你创造了大自然伟大的奇观!

    儿歌课件集合9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儿歌课件集合9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歌课件(篇1)

    活动目标

    学习看图谱,能有表情地朗读儿歌。

    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不倒翁可爱的形象。

    活动准备

    老爷爷不倒翁,儿歌图谱。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儿歌猜谜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活动

    1.幼儿猜谜语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听一听,猜一猜,看谁能猜出来它是什么。

    (说你呆,你不呆,胡子一大把,样子像小孩,把你一推你一歪,要你睡下去,你又站起来。)

    2.师:对了,是不倒翁,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儿歌《不倒翁》,小朋友听一听不倒翁是什么样的?它在做什么?

    二、学习儿歌

    (一)幼儿安静完整倾听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1.师提问:儿歌里有谁啊?儿歌里的不倒翁爷爷它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把图找出来(师根据幼儿回答。如:不倒翁爷爷不动的时候看上去很呆,你们说他呆不呆呢?(呆样图)胡子怎么样?(胡子图)样子这么可爱像谁?(小孩图),推一推(推的图)他会怎样?歪一歪(歪的图),要不倒翁爷爷睡下去,他会怎样?又站起来。(站的图)

    (二)幼儿看图谱学习儿歌。

    1.师指图谱念儿歌,帮助幼儿再次理解儿歌。

    师提问:你喜欢儿歌的哪一句?

    2.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3.分析儿歌,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朗诵。

    师:不倒翁可爱吗?我们念儿歌的时候怎么做能把不倒翁的可爱表现出来呢?

    4.分组再次朗读儿歌。

    师:现在请男生女生组来比一比,看谁念的好听,还能像不倒翁一样可爱。

    三、游戏“学做不倒翁”,让幼儿结伴表演

    师:我们今天学会了这首儿歌,名字叫什么呢?小朋友找你旁边的好伙伴,我们一起来当不倒翁,边念儿歌边表演吧。

    活动延伸

    回家将《不倒翁》儿歌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共同游戏。

    儿歌课件(篇2)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部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识字韵文。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2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这首儿歌写的是小动物们有趣的活动情景,读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这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识记的字大都有虫字旁,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学本课可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彩图,采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认记字形。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通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的读写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如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预习的习惯也逐步养成。本学期将致力于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读“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迷、造”等7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③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拼音及多种形式地读读准字词;

    ②利用课件,表演读等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文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表现的生活习性,激发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儿歌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阅读图夹文儿歌,初步感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正确发准象声词:咚(dong)、叮(ding)、梆(bang)、铃(ling)。

    2、了解文字与画面的对应关系,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关系密切的一对物品,并进行简单仿编。

    3、体验朋友相见相互接触的亲情与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通过语言,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亲过别人吗?你被别人亲过吗?你被谁亲过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儿歌《亲一亲》。

    二、学习儿歌

    1、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亲一亲》,了解儿歌的内容。

    教师出示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的儿歌画面,引导幼儿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你知道谁亲谁吗?它们是怎样亲的?它们亲一亲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并讲述画面内容。

    2、幼儿倾听教师念儿歌,感知儿歌内容。

    鼓励幼儿说说:儿歌里说了些什么?谁亲谁?会发出什么声音?

    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发准象声词:咚、叮、当、梆、铃的读音。

    3、教师引导幼儿看图文边年儿歌,边做相应的模仿动作。

    三、表演创作

    1、师生轮流接说儿歌《亲一亲》。

    采用轮流念儿歌的方式接说儿歌。

    例如:教师先引导幼儿看图念×亲×,教师念发出的声音“×—×—×××”,然后,交换接说。

    2、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创编新的相关事物,扩展儿歌内容。

    四、音乐游戏:碰一碰。

    教师:刚才许多朋友都亲过了,小朋友你想和朋友亲一亲吗?怎样亲?带领幼儿随音乐表演仿编邀请舞《亲一亲》,使幼儿感知体验找到好朋友亲一亲的快乐。

    教学反思:

    《亲一亲》是一首游戏化的儿歌,在活动中,幼儿对活动内容较感兴趣,在活动小脚亲地板时,孩子们情绪较激动,咚咚的亲个没完,活动秩序稍显混乱,于是我引导孩子继续观察图片,当时有些幼儿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个别幼儿看到小朋友都认真听讲了,也自觉地专注下面的活动。活动效果不错!

    儿歌课件(篇4)

    动物儿歌教案

    一、导入

    1、师: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喜欢读儿歌吗?(喜欢)

    那你能把你最喜欢的儿歌背给大家听吗?(两名学生背诵儿歌)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一首儿歌,题目就叫(生齐读《动物儿歌》),快来看,小动物已经迫不及待来和大家见面了,谁来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房子、大树、花朵、高山、蜻蜓、蚂蚁

    3、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 笔直的大树 清清的池水 可爱的小蚂蚁 蓝蓝的天空

    师: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那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说吗?勤劳的小蚂蚁在地上搬运粮食。

    预设:可爱的蜻蜓在半空飞来飞去。

    二、识记形声字

    1、那么儿歌中到底写到了哪些小动物,请大声朗读儿歌,找出文中的动物朋友,用横线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

    2、小朋友们读儿歌的声音真好听,你愿意站起来读给老师听吗?

    3、看来大家都愿意读,那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

    2、老师刚才让大家画出小动物的名字,看看你和老师画的一样吗?如果一样请把你画出来的小动物名字自己练读名字两遍。

    3、你发现这些小动物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带有虫子旁。

    4、对,带虫子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系。那么这些生字宝宝的右边怎么读?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5、也就是说加上虫子旁和去掉虫子旁,读音完全相同或者很相近,我们把这些字称为形声字。

    6、你会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了吗?如果你能读正确,小动物愿意来到我们的黑板上和我们一起学习。开一列小火车吧。

    二、随文识字

    1、儿歌写到了两种会飞的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呢?

    预设: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5师:原来他们都在快乐的做游戏呢,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迷和藏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生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记住它们。

    6、你能带着动作给我们读一读这两句吗?

    7、蜻蜓和蝴蝶都是天上飞的,儿歌还写了两种地上爬的小动物呢,快来读一读它们又在干什么?

    预设:蚂蚁在搬运粮食,蚯蚓在造宫殿。

    7、你能给我们读一读这两句吗? 你再来读

    8、生字宝宝刚才也学会了捉迷藏的游戏,就藏在这两句话中,你能找到它们吗?

    9、你能给这些字宝宝组词吗?

    预设:造(制造)(创造)粮(粮店)(粮食)食(食品)(食物)

    10、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蜘蛛在结网。

    看,这个网是不是和我们的网字很像?

    三、诵读儿歌

    1、师:小动物们真是太有趣了,老师也想读一读儿歌了,老师读前面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好吗?

    2、师:和你的同桌也这样练一练吧。

    3、师:你们可以给老师展示一下吗?

    4师:有一位小朋友读的特别好,你们想听一听吗?

    5、你们敢挑战他吗?指名读

    6、现在老师要把前面两个字去掉,你还会读吗?老师想请这两列同学来读。

    7、这样还会读吗?女同学来读。

    8、全去掉了,你还会读吗?男同学来读。读得真好,大拇指送给你们。

    四、指导书写

    1、我们班的小朋友不仅会朗读,听得也很认真,下面想考考你的书写能力,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大家先观察一下占格。

    2、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3、请大家拿出笔,在语文书上把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今天老师找了一首曲子,和我们的儿歌很配,让我们利用最后一分钟把儿歌唱给前来听课的老师吧。

    儿歌课件(篇5)

    幼儿园托班语言游戏活动《小风车》

    一、活动目标:

    1.清楚老师的提问,并能回答问题。

    2.学念儿歌,感受学念儿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各种风车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风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是什么呀?

    小朋友跑起来,手上的风车会怎么样啊?

    现在风车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

    2.教师有感情的念儿歌。根据风车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3.幼儿每人手拿一个风车跟教师学念儿歌。

    4.带幼儿去外面玩风车。

    儿歌:

    小风车

    小风车,真好玩。

    我一跑,它就转。

    转呀转转呀转。

    风车跟着秋风转。

    儿歌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和理解诗歌,感知伞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仿编诗歌。

    2、激发同情心,培养助人为乐的情感。

    3、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1、引入主题

    观察图片后启发提问

    森林的天气怎么样?下雨了,爸爸妈妈来接你的时候会带上什么?可小动物们没带伞该怎么办?幼儿我们可以给他们送伞。小动物可以躲在大树下,谁能用树叶当伞?蚂蚁,因为蚂蚁很小,可以用树叶当伞。教师把幼儿说的编成一首诗歌。

    2、感受理解。

    1)欣赏诗歌,教师提问:谁撑开了美丽的伞?他们用什么做自己的伞?美丽的花朵是谁的伞?是什么颜色的花?还有谁撑起了怎么样的伞?

    2)理解重点。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喜欢的幼儿可以跟念。为什么蝴蝶用花来带伞?落叶能做蚂蚁的伞吗?为什么?漂亮的小兔找了什么做伞?为什么?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伞

    3、仿编诗歌。

    1)出示小熊玩具。是谁来了?小熊也没有带伞,他会淋湿的,请你们帮它找把伞。怎样的大树是小熊的伞?还有什么可以做小熊的伞?快下雨了,还有很多小动物没有伞,快为它们想想办法吧。

    2)提供各种动物图片以及纸张画笔等,请幼儿为小动物贴或画伞,然后进行创编。

    3)设问:你愿意为谁找把伞?想为它找把什么样的伞呢?

    4)请幼儿说说自己创编的诗歌,并对幼儿大胆想象合理编排给予鼓励。

    下雨了,下雨了

    快快撑开美丽的伞

    红红的花朵是蜜蜂的伞

    黄黄的树叶是蚂蚁的伞

    绿绿的荷叶是青蛙的伞

    白色的蘑菇是小白兔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大家都有一把伞

    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使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将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提升,让幼儿愉快的学,大胆地运用和表达,达到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也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特别是教学过渡语的自然而有效的运用技巧还有待于不断学习和提高。

    儿歌课件(篇7)

    (听听动动)

    1.师:春天有那么多漂亮的景色,今天,老师想和学生们一起在音乐中走到漂亮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播放钢琴曲《郊外去》,师生随音乐做走、跑、跳的动作。)

    2.分别听赏《郊外去》的快、慢音乐片段,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3.师:我们来到了漂亮的郊外,到处是树木、花草,漂亮极了!瞧,还有几之小野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我们一起来听听小野蜂的音乐……

    (播放小提琴曲《野蜂飞舞》,师生随音乐做野蜂飞舞的律动。)

    4.师:你听到这段《野蜂飞舞》的音乐,能够想象到野蜂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5.“听听比比”——

    师:你们知道《野蜂飞舞》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小提琴。(出示小提琴图)

    师:《郊外去》是用什么乐器的演奏的?

    生:钢琴。(出示钢琴图)

    (对比听赏两段音乐,边听边模仿钢琴、小提琴的演奏姿势。)

    学生在“听听动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快慢对比、强弱对比。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律动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及快慢、强弱对比。

    儿歌课件(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念一念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

    2、按照儿歌的结构用“...画..."的形式仿编儿歌,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3、喜欢大自然,体验创编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冬天雪景图,小动物图片,小动物脚印卡片,粉笔

    2、幼儿在活动前识别各种动物的脚印,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雪景图,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了?

    二、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

    1、师:小朋友,你们看!雪地里来了谁?(逐一出现小动物:小鸡,小鸭,小狗,小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到雪地里来干什么呢?

    2、师:小动物在雪地里玩的时候,在雪地里留下了什么?(出示脚印卡片)

    师:给小动物找找自己的脚印。

    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

    师:小动物的脚印留在雪地里,看上去就像一幅漂亮的画。小朋友画画要用笔和颜料,可是小动物画画不用颜料不用笔,只要在雪地里走几步就完成了。

    3、师:我们一起把小动物在雪地里画画的事情来说一说。

    4、师:小朋友,这么多小动物都到雪地里来玩了,小朋友,青蛙怎么没来呀?

    师:对了,冬天里青蛙要冬眠的',所以他没有来雪地上玩。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吗?

    5、师:冬爷爷看到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了那么漂亮的画,就编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师朗诵儿歌。

    6、师:我们跟着冬爷爷一起来念这首儿歌。

    三:尝试按儿歌的结构仿编儿歌

    1、师:看到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画画这么开心,还有很多小动物也要来了。谁会来呢?

    (幼儿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如果教师没有准备的,就随即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

    2、师:这些动物会画什么呢?引导幼儿按“…画…”的句式编儿歌。

    3、还有什么动物也要冬眠呢?

    4、一起念小朋友自己仿编的儿歌。

    四、延伸活动

    在区域里幼儿继续仿编儿歌。

    附儿歌: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了,下雪了,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它在洞里睡着了。

    儿歌课件(篇9)

    活动目标

    在了解诗歌画面内容和相关事物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儿歌。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材料准备

    春景图、 录音机、《春雨》板书

    词卡:春雨 种子 麦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春景图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题。

    师;春天来了,你在这幅春景图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二、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句式:“,......说,下吧下吧,我要......”。

    1、欣赏诗歌《春雨》了解诗歌的内容。

    2、语言提示: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诗歌里说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3、找个别小朋友朗诵儿歌。

    4、其他小朋友学着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三、出示字卡

    让幼儿试着读出字卡上的字词。

    四、观察周围生活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仿编部分内容。

    1、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词替换诗歌中的词。

    如:柳条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2、通过反复出现的词:说 我要 。。。让幼儿能够熟悉仿编部分内容。

    五、引导幼儿把几个段落串起来

    形成一首较长的春雨的诗。

    教师小结幼儿编出的诗歌段落后,串成一首完整的诗。

    六、表演诗歌

    鼓励幼儿在朗诵自编诗歌时,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把仿编的诗歌大胆的表演,展示给大家听。

    观潮课件集合六篇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观潮课件集合六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观潮课件 篇1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五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和“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和听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使他们学习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因为本单元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应指导学生练习综合运用在本期的三个训练重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分清文章的主次,揣摩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并且能质疑、交流、积累语言。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在全册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目标为: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是背诵第3、4自然段,理解词句,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潮头如万马奔腾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二、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教学方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4、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5、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1、谈话,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素有“天下奇观”之称的钱塘江大潮。播放钱塘江大潮音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激情导入新课,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重难点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且水到渠成,揭示了课题,并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鼓励学生课前的预习搜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根据预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达到生字读音正确,语句流畅。然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读书情况:抽读课文,纠正读音,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想一想,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2)自由汇报自学情况,并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纳。(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5、精读课文,品味想象。

    (1)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学习课文,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意识。)

    (2)反馈,交流,引导。各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大潮的声音、样子,体会潮水的壮观及观潮人的心情。同时辅以多媒体音像画面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突破重点,弄清文章叙述顺序,指导背诵有关段落。

    (3)欣赏体验,品读全文。(在读中感悟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6、谈谈收获,总结全文。

    7、拓展。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篇短文。

    观潮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笼罩薄雾犹如霎时余波恢复涨高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踮着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

    闷雷滚动

    ②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

    一条白线

    ②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

    横贯江面

    ②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

    白色城墙

    ②分男女比赛读。

    ⑸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顿时( )。过了一会儿,( )。那条白线( )。再近些,( )。浪头越来越近,( );那声音( )。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飞奔而来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潮来后

    观潮课件 篇4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观潮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我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观潮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 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 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 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 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 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 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 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 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 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 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 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 声形线 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 潮来前 (静)(急)

    声巨大 闷雷 鼎沸

    越……越…… 白线 (喜)

    浪罕见 潮来时 长 粗 (动)

    城墙

    战马 (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 潮过后 (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课件 篇7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6题

    六、板书:

    从远处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水天相接

    10、观潮

    (潮来时)

    再近些

    白浪翻滚

    越来越近

    浩浩荡荡

    观潮课件 篇8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一篇课文《观潮》。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二、 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已经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接下来

    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他们汇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语文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艺术,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我将虚心接受,认真思考,以求进步。谢谢大家!

    密度课件(集合8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密度课件(集合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课件 篇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课件 篇3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密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平时多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习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密度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南极课件(集合11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南极课件(集合11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南极课件 篇1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2、在阅读中品析作者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

    预习要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5、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探究交流

    问题一

    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那些内容?

    解决步骤

    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讨论、交流。

    (知识要点)

    明确: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

    问题二

    读了这封信,你有哪些感受?。

    解决步骤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谈感受、收获。

    二、课后拓展

    1、了解书信书写的一般格式

    2、假如你是齐彭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它的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课堂检测案

    一、独立完成作业:积累词句

    1、这种黄绿色的地衣长得极慢,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 2、我们长城站周围,苔藓长得非常茂盛,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二、亲子作业:家长和学识一起听写生字、词语(家长也写)一同学写会带来好的.效果

    课后作业:

    语文实践:

    1、给齐涛写一封回信。注意书信的格式。

    2、预习24课。

    板书设计: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南极的季节——两季:极夜的冬季,极昼的夏季

    南极的气候——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雪

    南极的情况 南极的植物——两种:地衣、苔藓

    南极的生活——寂寞、单调、充实

    南极的工作——繁忙

    南极课件 篇2

    1984年12月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南极独待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由于孤处一方,大气没有污染,为观测天体提供极好的条件;南极有成千上万的陨石,是窥探外层空间奥秘的难得基地;南极是地球大气环流的策源地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地球其他地区600万年前已灭绝的生物,在南极可能见到,这些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迷,而且还能为进一步解开世界海陆演化之迷提供科学依据。

    1981年4月,唐海光同志出任中国驻智利共和国大使不久,智利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主动提出:希望中国派科学家考察南极,加入(南极条约),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当时在南极己有14个国家建立科考站40多个,其中智利在南极有3个站。1984年6月25日,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活动。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当祖国人民端起年饭时,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开始了。

    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

    随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相继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系统建立了专门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部门和机构。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又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极地情报资料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使中国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国又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取得了中国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合法权益。1986年6月23日,中国加入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1988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签字国之一。

    中国以长城、中山两站为基地,已成功地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基地考察活动。

    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持实施的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瞄准了当今国际南极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个专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纵跨从大洋深处直至太阳表面的广阔空间,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气圈以及空间的广泛领域。其中不少课题围绕着全球变化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九五期间,中国赴南极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期间,中国首次对南极内陆冰盖进行了考察,已拥有了从中山站到东南极内陆1000公里的科学考察剖面,使中国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在东南极挺进纬度最高的国家;同时中国考察队还抵达距离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区域(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从而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支闯进这一禁区的考察队,也成为中国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到达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队。

    多年来,遵照《南极条约》宗旨,中国南极考察履行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与考察。中国每年都派遣科学家赴外国考察站进行合作考察,并与前苏联、智利、日本等国签订合作书,同时与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互换科学家。

    南极课件 篇3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再去南极走一走,那里的主人想和我们做朋友呢!(板书课题,读题)

    2、复习生字词

    南极的主人特别热情,还给我们准备了许多小礼物呢!你们想得到他们吗?

    出示词语:

    昂首挺胸眺望远方

    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羞羞答答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复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吗?小企鹅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句子: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

    读出寒冷,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课文二、三自然段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生活着一种不怕冷的动物。你们看,他们来了。(出示企鹅图片)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他们的名字还大有来头呢,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板书:名字)

    出示句子:它们经常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好像在企望什么,因此人们叫它们企鹅。(指名读)

    (1)(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什么样子叫昂首挺胸?

    是的,抬起头挺起胸的样子就好昂首挺胸,真神气。(板书:昂首挺胸)

    学生表演做动作。

    (2)(出示企鹅图片)再来看看这张图,什么叫眺望远方?哦,原来像这样抬起头向远处看就叫做眺望远方。

    学生做动作表演。

    (3)点红企望,那你们知道企望是什么意思吗?能给他找个近义词吗?

    (出示企鹅图片)理解词语企望

    总结:因为经常保持这样的动作,因此,人们就叫他——企鹅

    最后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企鹅可有趣了,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

    1、视频导入:

    看完视频后,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企鹅?(可爱、憨厚、惹人发笑)

    出示句子:那憨厚又带着几分傻劲儿的样子,真惹人发笑。

    指名读,齐读

    2、过渡:第三自然段究竟是怎样来写企鹅的样子的呢?(板贴:样子)

    出示自读要求:

    (1)捧起书闭上嘴巴,在心里面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笔试一试画出企鹅讨人喜欢、惹人发笑的词语。

    3、出示句子:胖胖的企鹅披着黑黑的羽毛,挺着白白的肚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1)胖胖的黑黑的白白的`

    读词,找几个相同类型的词语

    (2)一摇一摆,派头十足(板书:一摇一摆)

    加上动作读好词语

    齐读句子

    4、当有人靠近时,他们又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有人靠近时,它们或羞羞答答,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理解词语:羞羞答答(想象理解)

    东张西望(动作理解)(板书:东张西望)

    交头接耳(表演理解)

    5、过渡:小朋友们,这句句子里出现了两个或字,请你们猜猜或是什么意思?

    提供图片:练习用或,或说话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真是一群憨厚又惹人发笑的企鹅啊!

    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三、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总结全文: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动物植物很难看到,所以说南极是一个最寂寞的地方。

    2、有了这群企鹅后南极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左右结构的四个字:冰胖羽机

    2、指导书写:胖:当月遇到半,月字要变瘦,末笔悬针竖,上紧下要松。

    羽:羽字有两习,左小右要大。

    3、师范些,学生写分享:

    南极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在南极的日子

    冰雪洁白无瑕

    象海豹憨态可掬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热情、好客

    南极课件 篇5

    早在古希腊时代,航海家们地她中海东岸古国的腓尼基人,已经有了丰富的航海经历。他们发现,在地球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海面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在一些水域里,洁白晶莹、漂浮冰山,慢慢变成了坚硬固定的冰层。人们把这个地区看成是地球的边缘。在北行航程中,以前的航海家们常常是根据北极星大熊星座中一颗特别亮的星,来确定方向的。希腊人把这个星叫做北极星,整个大熊星座下的地球区域,也因此被称做了北极。当时的人们,对荒无人烟、严寒笼罩的南部极地大陆,还毫无意识。直到150年前,人们才发现了这个与北极地区位置相对的地球部分。为了简便起见,人们把它叫做南极。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布韦岛。1775年,英国人库克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xx年,美国人帕尔默、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

    南极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

    2.学习日记的写法和格式,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3.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日记的写法

    教学准备关于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2、谁来谈一谈南极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

    1、带上所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把自己读懂得内容跟同桌说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体会感情

    1、在南极度过了这么多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1月14日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说说日记的内容。

    (2)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怎么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分组朗读。然后在班上交流体会,师生评点。

    3、分四大组分别读后四天的日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4、各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整体回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2、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

    3、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第二课时

    一、总结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

    2、复习关于南极的知识,加深对南极的印象

    二、了解日记的格式

    1、课文写的真实感人吗?为什么?

    2、把每天值得写的事记下来,叫日记。

    3、通过学习,你认为日记该怎样写?

    三、迁移练习

    1、我们也来练习写日记。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师生教平展示优秀日记。

    南极课件 篇7

    当祖国千家万户欢度除夕,吃团圆饭的时候,中国第六次

    南极考察团正在飞往南极的途中。考察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局

    长顾问陈炳鑫看了一下表,在大力神运输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中,贴着我的耳朵大声说:咱们祖国已经过年了,春节联欢

    晚会开始了。此时,正是北京时间2月4日晚上8点钟。

    这是我国政府第六次组团赴南极考察。由于南极天气瞬息

    万变,近日出现雨雪风暴、高空气旋,智利空军的大力神无法

    起飞,考察团被迫在彭塔小城滞留数日。进南极,像这样的情

    况已是屡见不鲜。

    在南极,我国建有长城站和中山站,目前还有雪龙号

    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海域考察作业。2月2日,从1万多公里以外传

    来温家宝副总理亲切的声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远在天

    涯的两站一船工作人员,使大家备感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除夕遇亲人,相见格外亲。长城站工作人员挥舞五星红旗,

    敲响欢快的锣鼓迎接我国考察团。长城站站长吴金友告诉我:

    目前在南极考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有100多人,担负着地质、

    大气、生物、海洋等多种科研项目,最长的在南极工作了4年多,

    最多的已是第八次深入南极艰险地区考察。他们对南极,早已

    没有初来乍到的好奇,而是在与严酷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显现对

    事业的执着,奉献对祖国的赤诚。

    这个除夕,不是在冬季,而是在夏天;不是在夜晚,而是

    在白天,因为这是南极之夏,黑夜很短。今天的长城站,张灯

    结彩,春意融融。远在南极的华夏儿女欢聚一堂,掌声歌声驱

    走了荒漠的冷寂,有人唱起了《为祖国干杯》,各式各样的杯

    子举了起来,向祖国献上最美好的祝愿。

    南极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

    热情、好客。

    2.学会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

    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及意图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自学结果

    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1,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2,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组代表提出该小组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边读、边听、边想。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

    提出自读要求:

    (1)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卡上。

    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南极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

    鼓励质疑,疏导并解决疑难。

    适时鼓励多读多思,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提出的问题,把学生的疑问编排成一定的顺序,在引导学生读文中逐步解决。

    南极风光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漓各种庄稼的田野。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刻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吐起沙子般的雪牲,又把它堆积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象宫殿,晶莹副遣,绰约多姿。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蚌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边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痔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肥,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殉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灯光动荡招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睡丁千万年的南极大陆已被人们唤醒,许多国家在这里建起了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的五星红旗也在那里的长城站迎风飘扬。

    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

    1.词语搭配。

    奔腾的树木可以充饥的火焰

    潺潺的土地十分罕见的宝藏

    茂盛的江河绚丽夺目的光彩

    青葱的小草不断窜动的食物

    贫瘠的溪流十分丰富的景象

    南极课件 篇9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们想去南极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地了解南极。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句子理解有关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⑴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哪些内容呢?

    ⑵读了这封来信,“南极”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一起分享?

    ⑴南极是独特的,它“一年分两季,即极夜的冬季和极昼的夏季……虽然没有太阳,午夜的天也是朦朦胧胧的。”

    ⑵南极是恐怖的,“这里经常刮风……听了让人毛骨悚然。”

    ⑶南极是一片孤寂的大地,是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但也有几分生机、几分色彩,“在这里,常见的植物有两种……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⑷南极吸引着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长城站所在的费尔德斯半岛……专业人员还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

    ⑸南极环境恶劣、荒凉,在这里的生活寂寞、单调,但来这里的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着、思考着,“说实话……也许每片碎木的背后,都记录着一个探险者的故事。”

    四、学习书信的写法

    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由六部分组成:

    (1)称呼(2)问候语(3)正文(4)祝愿的语言(5)署名(6)写信日期

    二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题一个一个写清楚,语言要写得自然、明白。

    五、作业

    假如你是齐澎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他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南极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谈各自的不同的感受,并按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南极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感情,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在南极的日子》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在南极的日子?到南极去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

    二、出声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1.读准字音(供参考)

    晋:应读jn,不要读成pǔ也不要读出jng。

    乒乓应读作pīngpāng,不要读成bīngbāng。

    氛应读fēn,不要读成fn。

    2.理解词义(供参考)

    激动万分:感情极其冲动。

    吓唬:使害怕。

    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

    非凡:超过一般。

    揭幕:在纪念碑等的落成典礼仪式上,揭开蒙在上面的布。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三、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班上交流。

    哪篇日记给你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几处内容:

    (1)长城站的叔叔们都跑出来迎接,见到我们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个激动万分,有的眼圈都红了。

    (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长城站的叔叔们长期在南极工作,为我国的科考事业作贡献,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现在看到祖国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感到很亲切,所以个个激动万分。)

    (2)今天,是我们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因为我国赴南极考察队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胜利地来到南极洲的乔治岛,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1月,我国的这两位小朋友,代表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们,亲手把少年纪念标插在南极洲,因此说这是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3)再见了,雄伟的长城站;再见了,小企鹅,大海豹;再见了,敬爱的考察队的叔叔们,等我们长大了,一定来接你们的班。

    (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长大后来长城站接班的心愿。三个再见是我们与长城站,南极的动物和考察站的叔叔们的一一道别;而我们长大接班是长城站叔叔们的最大欣慰。)

    六、了解日记格式。

    通过五则日记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写内容前先写上日期、星期、天气情况,然后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

    过渡:对了,其实写日记就是这么简单,下面请寒玉、丛薄同学读读他们写的日记。

    附日记两则:

    20xx年6月14日星期五晴

    生日

    今天,你们也许在上艺术班,或许是在家中看电视,可是我却已经投入了生日蛋糕的怀抱。吃了蛋糕,我就10岁啦,我兴奋不已。或许你们会想,吃个蛋糕有什么兴奋?哎,一说我就流口水,爸爸除了给我买生日蛋糕外,还要请我吃必胜客!我暗想:哈,天下竟有如此好事,张寒玉不打嗝不回家。想完,就迈着四方步走进比萨店。

    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比萨,管什么淑女不淑女呢。我斜眼看了一眼妈妈,只见妈妈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慢慢地把比萨切下来,叉起来,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咬。我真为她着急,她恨不得半小时才吃完一块比萨。正在这时,我听见一声响,原来是我打嗝了。没办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比萨店,回家了。

    20xx年6月4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对于我们球迷来说,不,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中国队将在韩国光州迎战哥斯达黎加队。下午二点三十五,我从床上一下子跳上沙发,打开电视,幸好,还没有晚多少,比赛刚刚开始几分钟。双方队员正在拼抢,好,快点儿!哎呀,被截住了......好,好!有戏,有戏!哎呀......还有,还有!我边喊着,边手舞足蹈。在韩国坐阵的球迷们当然不比我差,他们齐声高喊: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还有的吹着手中的喇叭,都在为中国队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半场的比赛十分精彩,但双方都没有进球。

    下半场,比赛更精彩了,在第61分钟和65分钟时,哥斯达黎加队连续进了两个球。看到这里,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沙发上。我无精打采地看,想看出奇迹来,但中国队还是没有赢,我拼命地打着沙发,喊着讨厌,讨厌!不过,这是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首场比赛,这样已经很棒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听中国队胜利的消息!

    师:听了这两则日记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写得真实、有意思。

    师:的确,如果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做和对人与事物的感想,有重点地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翻开看看,你会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价值。你不妨动手试一试。

    南极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二、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三、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四、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爬山课件集合10篇


    本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建议大家一定要收藏这篇精品文章“爬山课件”,因为它能够让您受益匪浅。此外,在备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对于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和课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反映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爬山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

    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课件 篇2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课件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用这个动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才能铺满墙。同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老师相机板书爬的动词)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 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观察细致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

    生活中的有心人。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语言生动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质疑 释疑 深化主题

    六:说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因此我运用从中央电教管远程教育接收来的资源(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时出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爬山虎的脚,从而突出重点,其次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这些动作运用动画形式让学生清眼体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以达到突破难点而解决问题,最后课件在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并播放背景音乐,这样让画面再现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图片、动画与此同时学生注意力也集中也便于思考问题。

    我相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爬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212|345|4320|3210|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3212|345|4323|1║

    爬呀爬呀用力爬汗水流呀流

    爬呀爬呀山坡上心里乐悠悠

    爬山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中级考试课件集合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