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写诗歌课件(集合4篇)
  • 写诗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7

    写诗歌课件(集合4篇)。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每天教师都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这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核心。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查询与“写诗歌课件”相关的信息,相信您能够找到所需的内容!

    写诗歌课件 篇1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

    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教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写诗歌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及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了解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关于人物形象的解题和命题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曹操的《蒿里行》等作品通过战争给人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批判。

    9)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的《定风波》。

    12)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3、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有时须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进行合理的想象。

    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再如《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愕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以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真题展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8226;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8226;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3、(20xx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

    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得清闲,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实战演练

    1.20xx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一二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三四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xx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补充注释】

    ⑴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分析: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萤虫飞回休息,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三、教学反思

    写诗歌课件 篇3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具,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七巧板”(板书)。七巧板也叫“七巧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啦!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所以深受欢迎.传到国外后,风行世界,号称“唐图”,也就是“中国的图板”.(演示动物图片)

    二、操作感知,初步认识七巧板

    1、猜一猜: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汇报发现,“七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

    2、认一认:1、2、6、7号三角形,5号正方行,3号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师:看看它的外形与长方形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四条边,不像正方形和长方形那样四四方方)

    3、分一分:(板书)动手将七巧板的七块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互动,按图形形状分类)你是怎么分的?

    (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分法) 复习学过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展示平行四边形,并板书七巧板中有三种图形,三角形最多,有5块;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最少,只有1块;

    4、比一比:(板书)

    师:七巧板不但可以分一分,还可以比一比呢?

    (1)、数一数七巧板中有几个三角形

    (2)、比一比三角形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请你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大的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的三角形一样大,还有一块中等的三角形。

    师:你们发现的?(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图形的大小)

    5 填一填:

    七巧板由( )种图行组成,其中三角形有( )个,正方形有( ),平行四边形有( )个,

    1号和( )号完全一样,4号和( )号完全一样

    5、拼一拼(板书)闯关游戏

    第一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二关:请用七巧板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其它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第三关:请用七巧板中4、5、6号图形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黑板演示)

    写诗歌课件 篇4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jK251.COm精选阅读

    诗歌家课件精品6篇


    在这篇文章中教师范文大全详细介绍了“诗歌家课件”的各种信息。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需要经常更新来跟上教育的发展潮流。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家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诗歌家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高考真题示例

    1、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题: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答案: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2、20xx【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20xx【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题: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4、20xx【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问题:(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答案】(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的特色。答:平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请翻译这一首诗

    2):从语言风格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诗中宫女含情不吐,欲说还休。她们不说宫廷中的黑暗恐怖,不说被关锁在宫中的痛苦,诗人只写她们在会学舌的鹦鹉面前不敢说话,从而表达了宫女们幽怨暗恨和如履薄冰的恐惧心理。

    五)我来拟题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请翻译这一首诗: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清淡朴素。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更加耐人寻味。

    六)教学小结,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来讲。

    天生我材

    诗歌家课件(篇3)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生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师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一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时间:秋 远眺地点: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观山岛 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想象日月星汉 仿佛在海中运行出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写景叙事:点时令——飘零之感过五溪——迁谪之远抒发感情:表达牵挂,情深意长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 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 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 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探究: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 《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淡淡乡思愁绪首联 点题颔联 船上所见:“平”“阔”“正”“悬”颈联 写景 时令(残夜)尾联 归雁传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绘景(断肠)人(在天涯) ——写人言简意丰 多方映衬 情景交融秋原黄昏行旅图

    诗歌家课件(篇4)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诗歌家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提示: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唐人以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悟读

    1、“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春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大江之上,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面之上。

    2、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学生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一)初读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二)细读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提示: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一起到龙标。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读

    合作探究: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这是什么写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无形的思念为有形的形象使这首诗充满同情和关切之情。

    背诵全诗。

    五、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一)初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怎不叫人心碎肠断?

    (二)细读

    思考:《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读后明确: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读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背诵这首小令。

    结束语: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多诵读诗歌,在精美的语言与深远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观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壮阔景象。

    虚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怀胸怀博大统一天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杨花落子规啼写景(时令)。

    次句过五溪事件。

    结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关切。

    次北固山下。

    叙事青山外、绿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写景平、阔、正、悬。

    江上所见景色海日、江春写景点明时令抒情。

    乡书、归雁鸿雁传书之思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写景古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图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抒情夕阳下肠断天涯思乡之苦思乡。

    惜缘。

    诗歌家课件(篇6)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习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

    ⑵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街灯──联想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想象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自由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2023畅想课件(集合4篇)


    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时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馈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评估数据。我们热情欢迎您了解“畅想课件”所带来的惊喜和激情,以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畅想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玩一玩、印一印、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印画兴趣。

    2.能积极的参与活动中,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了解对称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绘画。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水粉颜料、树叶、豆子、动植物图片、绘画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对称动植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对称的特点。

    2.出示对称印画作品,启发幼儿展开讨论,怎样才能让画面达到对称效果。

    3.教师示范制作对印画过程,将纸分成两半,在纸的一半刷上水粉颜料,在颜料没干的时候,将另一半对折印上去,打开后即完成。

    4.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对称的动物或植物,进行对称印画创作。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畅想课件【篇2】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马桶畅想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马桶的造型,大胆畅想,并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设想。

    2.运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不同外观的马桶。

    3.能根据自己的创意构思、设计制作。

    活动准备:

    1.利用保健教育时间,随机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中所见马桶的不同造型。

    2.课件:多变的马桶。

    3.陶泥、操作工具等。

    4.故事:《我要拉巴巴》。

    活动过程:

    1.幼儿听故事《我要拉巴巴》,导人活动。

    教师:故事里的小动物真能干,都会独自上厕所大小便了:你们平时上厕所时发现卫生间的马桶是什么样的?坐在上面有什么感觉?想象一下。 (幼儿自由畅想,大胆讲述)

    ●由趣味故事导入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积极性;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畅想,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2.欣赏自制课件:多变的马桶。

    (1)教师:老师也收集了很多马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马桶有什么不同。

    (2)启发幼儿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的马桶。

    教师:请你用陶泥尝试制作不同造型、不同外观、多功能的马桶。

    3.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将幼儿作品陈列在班级展示区,让幼儿担当讲解员,讲述各自的马桶畅想曲。

    ☆环境创设 开辟“生活小常识”专栏,展示如厕时的相关常规,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畅想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前两节课所学的色彩知识和营造作品情趣和意境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科的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造型与色彩,特别是主观色彩对造型艺术的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春天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型和色彩虽已讲过,但在创作前,他们仍是前提,所以创作中造型、色彩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有限,而本课重在学生对春天的畅想,所以如何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在畅想中构思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精神。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与大家交流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在美术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很薄弱,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并且在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上有一定优势,所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配合我校“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本堂课我采用以直观和实践相结合的“学导互动”的教学方法。学,学生学老师,模仿老师上课的方式来赏析美术作品;导,教师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互动,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准备

    学生:画纸、铅笔、橡皮、上色工具

    教师:课堂教学素材、多媒体、优秀学生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6分钟)

    1、提问:一年四季中,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季节?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作、歌唱、绘画、拍照)

    2、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找出歌词里代表季节的关键词(青翠山林、红花、绿草、小黄鹂)

    3、回想描绘春天的文章、古诗,找出代表季节的关键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春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

    4、这些都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号,那美术家又是怎样通过作品来传达春天的各种信息呢?

    (二)发展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15分钟)

    1、预习展示:课本P15-16的六幅作品,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讲述作品描绘的内容,以及作者如何来传达春天的信息的?

    2、教师总结补充学生所讲,对评述到位的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

    3、畅想:同学们心目中春天的画面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三)实践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20分钟)

    1、请学生拿出绘画工具,勾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

    2、播放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帮助学生酝酿自己心中的春天。

    3、教师巡回指导,在构图、创意、表现等方面点拨

    (四)展示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5分钟)

    1、选择学生作品中相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2.2 春天的畅想

    春天关键词:青翠、绿草、桃花、温暖、柳树、

    春风、春雨、生机、踏青、植树

    设计意图:把春天的关键词写在板书上,便于学生在创作时有联想的对象,更有利于学生打开创作思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预设性反思

    这堂课是对前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应当对前两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点拨,创作初期着重在构图、色彩等方面,中后期多鼓励学生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趣。七年级的学生在绘画的技能技法上还不够熟练,创作时间可能拉得过长,到课堂结束也不一定有完整的作品,但在课堂的最后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注重评价画面的构思和画面所突出的春天的味道。

    畅想课件【篇4】

    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秋的畅想》

    【活动设计】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有着独特的魅力。孩子们也特别喜爱这个季节。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借形想象,畅想秋天里各种美好的东西,加深对秋天的了解。同时,线描画开启了儿童绘画基础的大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大班的孩子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有了塑造形体的方法,就有创作的欲望。他们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运用线条表现在画面上。因此,本次活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的。

    【设计思路】

    活动主要由故事导入—幼儿想象—教师示范—幼儿操作—集体欣赏并评价这几个环节进行开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知道秋天里有哪些物体,如水果、植物等。喜爱秋天。

    2、学画流畅的长线条,充分发挥借形想象的能力。体验装饰图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示范画;幼儿每人一张画纸,一只黑色记号笔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根据圆形想象出秋天里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水果、植物等。

    难点:绘画流畅的长线条并进行装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示范画出长曲线。

    师:秋姑娘来喽!看她悄悄地走进了花园,轻轻地闻着每一朵可爱的小花。她路过一朵小花就绕一个小圈,路过一朵大花就绕一个大圈。(屈老师 )她围着小花们飞呀转呀,转呀绕呀,她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优美的曲线。她还经过了果园、动物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一条长曲线)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秋姑娘是从哪儿飞到哪儿的?这就是秋姑娘经过的线路图。请小朋友伸出食指跟老师在空中画一画。

    二、引导幼儿想象并讨论。

    师:秋姑娘留下了美丽的线路图。看一看这些分割出来的圆圈像什么?像秋天里的什么东西?

    三、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1、装饰圆圈。

    师:我觉得这个圆圈像个大苹果,我们就把它装饰成漂亮的苹果吧。教师示范画出苹果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一一添画,装饰圆圈。

    2、装饰线条。

    师:剩下的线条该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呢?教师示范画出花纹(波浪线、横线和竖线)。

    3、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是黑色哪些地方可以是白色?给幼儿渗透黑、白的装饰手法,进行部分装饰。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集合4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这篇文章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现在向您推荐。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花费时间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为教案是教师进行系统化教学的基础。为了避免忘记,还请您将本页的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1)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

    单元目标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用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揣摩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主要内容是 “父爱”、“成长”;表达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旧事》;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意义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学习文章的拟题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对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

    (2)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了不少学生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边活动,边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论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易接受。

    四、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贯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尾插曲《送别》,学生欣赏,老师归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寻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吧!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片段。简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学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

    3、用心听读,感受文本。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4、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活动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文本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

    (2)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为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写的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二:研读赏析

    围绕“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1) 文本中是怎样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2)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3)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活动三: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讨论一下问题: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活动四:品味赏析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初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细节的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感情和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

    (2)在记叙中恰当的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本文朴实中蕴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风格。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当你独自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镇定,应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

    (2)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2、教材的重点难点: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

    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

    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⑵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⑶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⑴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

    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⑵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⑶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⑴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⑵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⑶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⑴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⑶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课后心得】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以及本课关于“成长”话题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默读重点语段,把握父亲的形象;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父亲关爱“我”以及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感情;

    3、 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4、 感受父亲的情,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悟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把握父亲的形象。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2、学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方法;

    二、说教法

    1、点拨引导法 2、创设情景法

    三、学法

    1、品读法 2、讨论法 3、情境想象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形象

    1、速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个事件?

    2、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作者回忆了“爸爸在我参见毕业典礼前给我的嘱咐”、“赶我上学”、“让我寄钱”这几件事,通过品读语言,你能体会对父亲对“我”有什么样的情感?(幻灯出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示范一处后,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2、你有没有类似小英子被父亲打经历,你理解你的父亲吗?

    3、英子成长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4、爸爸对小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父女对话,亲情在线

    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下,爸爸在临终前会对小英子说些什么,小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分角色扮演)

    课件精选: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例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课件精选: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范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一、《钱塘湖春行》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从诗的体裁看,《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时也可以这样划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背诵全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复数课件(集合9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复数课件(集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数课件(篇1)

    可数:

    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用单数形式;指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时用复数形式。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的规则如下:

    可数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

    1、一般的名词词尾直接加-s 。

    2、以s, x, ch, sh结尾的名词,在词尾加-es 。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要先将y改为i再加-es。

    4、以o结尾的名词,通常有生命的加es无生命的加s。

    5.以f 或fe 结尾的'名词,要将f或fe改为v再加-es。

    可数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鹅足牙oo变ee, goose→geese foot→feet tooth→teeth

    老鼠虱子也好记,ous变ic, mouse→mice louse→lice

    孩子加上ren,鱼鹿绵羊不用变。 child→children fish→fish deer→deer sheep→sheep

    1.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当它作句子的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如:The food is very fresh、食品很新鲜。

    2、有的不可数名词也可以作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但他们的意义往往发生变化。

    3、很多的不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时为不可数,表示种类时就可数,但意义大多不发生变化。

    复数课件(篇2)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复习名词复数。

    2、通过谈论“A happy life”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Free talk.

    T: Hello! I am Miss Guo. I’m your new teacher today. Look,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here. How many teachers can you see? Let’s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s.师生问好,回答问题。 热身,引出话题.。

    2. Let’s chant.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上口的.说唱,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为课堂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小歌谣里单复数名词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接触名词复数,感受单复数的变化

    二、整体梳理再现。

    1.梳理词汇。

    T: There are 2 boxes. Look, this is the wisdom box. This is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help our study in the wisdom box. What are they? Please guess. (生猜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等)

    T: You know so many things. Wonderful! Let’s open it and see. (呈现主要句型结构:there are)

    T: What about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make us healthy. Guess what are they? (生猜有关身体健康的东西如水果等)

    T:You are so smart. Let’s open the box.

    设计意图:通过猜箱子里的东西,将学生的头脑激活,进行第一次头脑风暴,使学生将学过的名词进行回顾

    A:

    T:Great! There a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boxes. Whose boxes are these?

    Look, here they come. (呈现智慧先生) Mr Wisdom has the wisdom box, and Mr Health has the health box. They have so wonderful boxes, but they are not happy. Why?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

    Mr wisdom is a teacher. He has man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They all love him. He likes colleting leaves and eating candies. But he doesn’t like peaches and tomatoes. He has many friends, because he is very smart.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is not healthy(健康的). His teeth often hurt. His neighbour is Mr health. He likes potatoes and apples. He can drive buses. He is very healthy,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has no children and he has no men or women to be his friends.

    2.齐读单词,让学生总结发音,教师补充。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需要学生巧妙的记忆。

    3.总结应用规律。

    四、归纳点题交际应用。

    T: Mr wisdom and Mr health are not happy. Can you make them happy?(小组合作讨论回答:Give …)

    T: Give Mr wisdom health and give Mr health wisdom. With wisdom and health, we’ll have a happy life.(板书课题:have a happy life.)

    1.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

    desk—desks   shirt---________  window---_________

    bus—buses  box--________   watch--__________

    butterfly---butterflies story--________party--_______

    knife—knives    leaf--________  life--________

    tomato---tomatoes   potato---___________

    piano—pianos    photo---__________

    man—men  woman--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

    2.选择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There are     on the wall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A. photoes   B. photos  C. photo

    2. That’s an_____. A. art book  B. art books

    3. The old man wants     .

    A. six sheep  B. six sheeps C. six sheepes

    4. How many____ are there in the box? A. watch B. watches C. watchs

    5. We should often wash ______. A .our hand B. our hands

    6. I ‘d like some_____. A. tomato B. tomatos C. tomatoes

    复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课件(篇4)

    名词单数变复数,直接加 -s 占多数;

    s, x, z, ch, sh 来结尾,直接加上 -es;

    词尾是 f 或 fe,加 -s 之前先变 ve;

    辅母 + y 在词尾,把 y 变 i 再加 -es;

    词尾字母若是 o,常用三个已足够,

    要加 -es 请记好,hero, tomato, potato。

    男人女人 a 变 e,鹅足牙 oo 变 ee;

    老鼠虱婆也好记,ous 变 ic;

    1. 英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于一个。”名词由单数变复数,多数是规则的变,直接加 -s,例如:book → books, girl → girls。

    但以 -s, -z, -x, -ch, -sh 结尾的名词,变成复数时加 -es, 例如:bus → buses, buzz → buzzes, box → boxes, watch → watches, brush → brushes dress→dresses

    2. -f(e) 结尾的名词单数变复数歌诀:① 树叶半数自已黄,妻子拿刀去割粮,架后窜出一只狼,就像强盗逃命忙。② 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吓得发了慌,躲在架后保己命,半片树叶遮目光。

    例如:leaf-leaves (树叶,叶子),knife—knives (刀子),wolf—wolves (狼), life—lives (生命),这些名词变成复数时,都要改 -f (e) 为 ve,再加 -s。

    3. -f 结尾的名词直接加 -s 变复数歌诀: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例如:gulf, roof, chief, serf, belief, proof, handkerchief,这些名词变复数直接加 -s。

    注:scarf(围巾;披风) 可以先改 f 为 ve 再加-s,也可直接加 -s。

    4. 辅音字母 + y 结尾的`名词,把 y 变 ie 加 -s。例如:baby → babies, country → countries, family → families;而 -y 前是元音时,-y 不变,直接加 -s。例如:day → days, boy → boys

    5. 以 -o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多数直接加 -s。例如:radio → radios, piano → pianos, kangaroo → kangaroos;有的须加 -es,中学课本中有几个这样的单词,可以通过一句口诀来记忆:黑人英雄爱吃西红柿和土豆。即:Negro → Negroes,

    hero → heroes, tomato → tomatoes, potato → potatoes;有的以 o 结尾的名词既可加 -s 也可加 -es。例如:volcano (火山) → volcanos / volcanoes 等。

    6. 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需要特别记忆。例如:man → men, woman → women, goose → geese, foot → feet, tooth → teeth, mouse → mice,child → children, fish → fish, deer (鹿) → deer, sheep → sheep 等。

    7. 初中课本中表示“某国人”的名词复数形式变化可通过歌诀记忆:中日不变英法变,其余 -s 加后面。例如:Chinese → Chinese, Japanese → Japanese;Englishman → Englishmen, Englishwoman → Englishwomen, Frenchman → Frenchmen,

    Frenchwoman → Frenchwomen;American → Americans, Rusian → Rusians, Arab → Arabs, German → Germans 等。

    8. 不可数名词一般只有单数形式,没有复数形式。有些不可数名词可借助单位词表示一定的数量。例如:a cup of tea 一杯茶, two piece of paper 两张纸, an item of news 一则新闻。

    以s,sh,ch,

    1) 以y结尾的专有名词,或元音字母+y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直接加s变复数:

    monkey---monkeys holiday---holidays

    比较: 层楼:storey ---storeys story---stories

    2) 以o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a. 加s,如: photo---photos piano---pianos

    radio---radios zoo---zoos;

    b. 加es,如:potato--potatoes tomato--tomatoes

    3) 以f或fe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a. 加s,如: belief---beliefs roof---roofs

    safe---safes gulf---gulfs;

    knife---knives leaf---leaves wolf---wolves

    wife---wives life---lives thief---thieves;

    三、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1)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mouse---mice man---men woman---women

    注意:与 man 和 woman构成的合成词,其复数形式也是 -men 和-women.

    如: an Englishman,two Englishmen. 但German不是合成词,故复数形式为Germans;Bowman是姓,其复数是the Bowmans.

    2)单复同形 如:

    deer,sheep,fish,Chinese,Japanese

    li,jin,yuan,two li,three mu,four jin

    但除人民币元、角、分外,美元、英镑、法郎等都有复数形式.如:

    a dollar, two dollars; a meter, two meters

    3)集体名词,以单数形式出现,但实为复数.

    如: people police cattle 等本身就是复数,不能说 a people,a police,a cattle,但可以说

    a person,a policeman,a head of cattle,the English,the British,the French,the Chinese,the Japanese,the Swiss 等名词,表示国民总称时,作复数用.

    如: The Chinese are industries and brave.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

    4)以s结尾,仍为单数的名词,如:

    a. maths,politics,physics等学科名词,为不可数名词,是单数.

    b. news 是不可数名词.

    c.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Nations 应视为单数.

    The United Nations was organized in 1945. 联合国是1945年组建起来的.

    d. 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书名,剧名,报纸,杂志名,也可视为单数.

    “The Arabian Nights” i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book.

    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

    5) 表示由两部分构成的东西,如:glasses (眼镜) trousers, clothes

    若表达具体数目,要借助数量词 pair(对,双); suit(套); a pair of glasses; two pairs of trousers

    6) 另外还有一些名词,其复数形式有时可表示特别意思,如:goods货物,waters水域,fishes(各种)鱼

    复数课件(篇5)

    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小数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复习,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这些小数的意义,以元、角、分为背景,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学过的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大小的比较、简单的计算进行集中、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习题以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的小数的相关知识有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本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预设

    生:年、月、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观察物体和周长;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加减法。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的2.50元表示一本日记本的价钱是2元5角。

    生2:第二幅图的3.00元表示一个卷笔刀的价钱是3元。

    生3:第三幅图的2.80元表示一把剪刀的价钱是2元8角。

    生4:第四幅图的3.05米表示这条彩带的长度是3米5厘米。

    生5:最后一幅图的5.55米表示这棵松树的高度是5米5分米5厘米。

    (2)把上面的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排列,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汇报。

    预设

    生:因为日记本和剪刀的价钱都没到3元,所以卷笔刀的价钱最高,又因为2.50元是2元5角,2.80元是2元8角,所以2.50元

    (3)我会读,我会写。

    课件出示习题:

    读出小数:5.3015.070.0

    写出小数:三点四零七点八零十二点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4)我会算。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小数点要对齐的原因。(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且在计算时和整数加减法一样要从末位开始算起)

    设计意图:对小数部分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复数课件(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知识的有效建构。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让学生先遇到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又能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楷纸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经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并且通过比较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玩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得远,还是双手投得远?结果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大多数学生认为单手投得远)

    2、探究验证,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1)引导发问:①根据上面的表格能比较出结果吗?

    (能,但是比较困难)

    ②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应该画统计图来比较)

    ③画什么统计图来比较更合适呢?(条形统计图)

    (2)讨论: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两组数据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用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出第一活动小组单手投球和双手投球的情况。

    生2:在一个统计图里将这两种投球情况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学生动手制作并进行展示。(情况一:制成两个统计图;情况二:制成一个统计图)

    ②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哪种统计图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在一个统计图里表示出两种投球情况,更容易看出投球的结果)

    (4)明确将两组数据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里表示出来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3、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一活动小组同学的投球情况统计图

    (1)小组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

    (2)讨论、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需要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组的数据。

    4、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②汇报探究结果。

    (2)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复数课件(篇7)

    fish鱼,deer鹿,sheep绵羊,works(工厂),means手段,Swiss瑞士人,Chinese中国人 giraffe长颈鹿 Japanese日本人 trousers(裤子)、police(警察)、cattle(牛)clothes(衣服)、scissors(剪子)、scales(天平)、glasses(眼镜)

    fish 鱼,deer 鹿,sheep 绵羊,works(工厂),means 手段,Swiss 瑞士人,Chinese 中国人,如:

    This is a steel works.这是一家钢铁厂.

    There are many steel works here.这儿有多家钢铁厂.

    一些名词常以词尾s的复数形式出现,用作复数.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是由两个不可缺少的.对应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都有两条腿”.它们是:

    glasses 眼镜,compasses 圆规,scales 天平,pliers 钳子,clips 剪子

    裤子和眼镜,天平和圆规,

    S 叮得紧,只因两条腿.

    这些名词都可看作复数,如:Your trousers are put on the bed.Where are my glasses?

    若要表示“一条裤子”、“两副眼镜”,就必须用 a pair of,two pairs of 之类的短语,如:

    a pair of trousers 一条裤子,two pairs of glasses 两副眼睛

    另外,有一些以s结尾的学科名词,如 politics(政治)、mathematics(数学)、physics(物理)、phonetics(语音学)以及 news(消息)、means(手段)等,通常都当作单数看待.如:一条消息 a piece of news,数条消息 pieces of news

    “某国人”的复数有三种类型:

    (1)Chinese,Japanese,Swiss 三国人单数复数同形,不需加 s;

    (2)Englishman,Frenchman,Dutchman 复数要把 man 变为 men;

    (3)其他各国人以 -an,-ian 收尾的均直接加 s.如:Americans,Australians,Indians 等.

    中国日本和瑞士,复数不需加 s;

    英国法国荷兰人,要把 man 变成 men ;

    -an,-ian 各国人,后边直接加 s.

    复数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复数课件(篇9)

    教材分析: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的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概念的扩充,复数的相关概念。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复数以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熟悉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数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的概念的发展和数系扩充的过程,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以及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复数的学习,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通过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知疑问难,善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虚数单位i的引入及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内部矛盾的`解决需要这两条线索,回顾数的扩充脉络,引入新的问题:在实数集中求方程x2+1=0 的解?启发学生类比前三次数系扩充的问题的解决,得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数。

    设计意图: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紧扣主题,通过梳理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熟悉扩充的必要性,了解熟悉扩充前后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形成】

    1、我们引入新数i,叫做“虚数单位”,并规定:

    (1)i2=-1;

    (2)实数可以与i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

    2、复数的定义

    形如a+bi(a,b∈R)的数称为复数,通常表示为Z= a+bi(a,b∈R)其中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复数的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

    全体复数组成的集合叫复数集,通常用C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发展、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由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历程,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9页倒数三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1:复数是怎样分类的?

    对于复数 ,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问题2:复数集与数集N、Z、Q、R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韦恩图表示?

    复数集与其它数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的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合作探究】

    例1:完成下列表格(分类一栏填实数、虚数或纯虚数)

    2-3i

    6i

    实部

    虚部

    分类

    例2: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i 是

    (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变式练习: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m-1)(m-3)i 是纯虚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复数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做题步骤。

    【课堂练习】

    1、以 3i-2 的虚部为实部,以-3+3i 的实部为虚部的复数是

    2、若复数(m-1)+(m+2)(m-1)i 是纯虚数,则实数m 的

    值为 。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时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回顾本节课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5-1 A组1

    2、预习《 1.2复数的有关概念》

    3、课后探究:请你查阅、收集一些关于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的数学史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数系的扩充进行整理,写成一篇关于数系扩充历程的文章。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密度课件(集合8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密度课件(集合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课件 篇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课件 篇3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密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平时多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习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密度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南极课件(集合11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南极课件(集合11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南极课件 篇1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2、在阅读中品析作者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

    预习要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5、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探究交流

    问题一

    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那些内容?

    解决步骤

    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讨论、交流。

    (知识要点)

    明确: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

    问题二

    读了这封信,你有哪些感受?。

    解决步骤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谈感受、收获。

    二、课后拓展

    1、了解书信书写的一般格式

    2、假如你是齐彭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它的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课堂检测案

    一、独立完成作业:积累词句

    1、这种黄绿色的地衣长得极慢,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 2、我们长城站周围,苔藓长得非常茂盛,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二、亲子作业:家长和学识一起听写生字、词语(家长也写)一同学写会带来好的.效果

    课后作业:

    语文实践:

    1、给齐涛写一封回信。注意书信的格式。

    2、预习24课。

    板书设计: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南极的季节——两季:极夜的冬季,极昼的夏季

    南极的气候——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雪

    南极的情况 南极的植物——两种:地衣、苔藓

    南极的生活——寂寞、单调、充实

    南极的工作——繁忙

    南极课件 篇2

    1984年12月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南极独待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由于孤处一方,大气没有污染,为观测天体提供极好的条件;南极有成千上万的陨石,是窥探外层空间奥秘的难得基地;南极是地球大气环流的策源地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地球其他地区600万年前已灭绝的生物,在南极可能见到,这些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迷,而且还能为进一步解开世界海陆演化之迷提供科学依据。

    1981年4月,唐海光同志出任中国驻智利共和国大使不久,智利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主动提出:希望中国派科学家考察南极,加入(南极条约),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当时在南极己有14个国家建立科考站40多个,其中智利在南极有3个站。1984年6月25日,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活动。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当祖国人民端起年饭时,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开始了。

    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

    随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相继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系统建立了专门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部门和机构。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又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极地情报资料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使中国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国又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取得了中国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合法权益。1986年6月23日,中国加入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1988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签字国之一。

    中国以长城、中山两站为基地,已成功地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基地考察活动。

    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持实施的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瞄准了当今国际南极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个专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纵跨从大洋深处直至太阳表面的广阔空间,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气圈以及空间的广泛领域。其中不少课题围绕着全球变化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九五期间,中国赴南极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期间,中国首次对南极内陆冰盖进行了考察,已拥有了从中山站到东南极内陆1000公里的科学考察剖面,使中国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在东南极挺进纬度最高的国家;同时中国考察队还抵达距离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区域(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从而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支闯进这一禁区的考察队,也成为中国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到达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队。

    多年来,遵照《南极条约》宗旨,中国南极考察履行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与考察。中国每年都派遣科学家赴外国考察站进行合作考察,并与前苏联、智利、日本等国签订合作书,同时与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互换科学家。

    南极课件 篇3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再去南极走一走,那里的主人想和我们做朋友呢!(板书课题,读题)

    2、复习生字词

    南极的主人特别热情,还给我们准备了许多小礼物呢!你们想得到他们吗?

    出示词语:

    昂首挺胸眺望远方

    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羞羞答答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复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吗?小企鹅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句子: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

    读出寒冷,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课文二、三自然段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生活着一种不怕冷的动物。你们看,他们来了。(出示企鹅图片)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他们的名字还大有来头呢,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板书:名字)

    出示句子:它们经常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好像在企望什么,因此人们叫它们企鹅。(指名读)

    (1)(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什么样子叫昂首挺胸?

    是的,抬起头挺起胸的样子就好昂首挺胸,真神气。(板书:昂首挺胸)

    学生表演做动作。

    (2)(出示企鹅图片)再来看看这张图,什么叫眺望远方?哦,原来像这样抬起头向远处看就叫做眺望远方。

    学生做动作表演。

    (3)点红企望,那你们知道企望是什么意思吗?能给他找个近义词吗?

    (出示企鹅图片)理解词语企望

    总结:因为经常保持这样的动作,因此,人们就叫他——企鹅

    最后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企鹅可有趣了,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

    1、视频导入:

    看完视频后,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企鹅?(可爱、憨厚、惹人发笑)

    出示句子:那憨厚又带着几分傻劲儿的样子,真惹人发笑。

    指名读,齐读

    2、过渡:第三自然段究竟是怎样来写企鹅的样子的呢?(板贴:样子)

    出示自读要求:

    (1)捧起书闭上嘴巴,在心里面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笔试一试画出企鹅讨人喜欢、惹人发笑的词语。

    3、出示句子:胖胖的企鹅披着黑黑的羽毛,挺着白白的肚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1)胖胖的黑黑的白白的`

    读词,找几个相同类型的词语

    (2)一摇一摆,派头十足(板书:一摇一摆)

    加上动作读好词语

    齐读句子

    4、当有人靠近时,他们又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有人靠近时,它们或羞羞答答,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理解词语:羞羞答答(想象理解)

    东张西望(动作理解)(板书:东张西望)

    交头接耳(表演理解)

    5、过渡:小朋友们,这句句子里出现了两个或字,请你们猜猜或是什么意思?

    提供图片:练习用或,或说话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真是一群憨厚又惹人发笑的企鹅啊!

    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三、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总结全文: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动物植物很难看到,所以说南极是一个最寂寞的地方。

    2、有了这群企鹅后南极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左右结构的四个字:冰胖羽机

    2、指导书写:胖:当月遇到半,月字要变瘦,末笔悬针竖,上紧下要松。

    羽:羽字有两习,左小右要大。

    3、师范些,学生写分享:

    南极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在南极的日子

    冰雪洁白无瑕

    象海豹憨态可掬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热情、好客

    南极课件 篇5

    早在古希腊时代,航海家们地她中海东岸古国的腓尼基人,已经有了丰富的航海经历。他们发现,在地球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海面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在一些水域里,洁白晶莹、漂浮冰山,慢慢变成了坚硬固定的冰层。人们把这个地区看成是地球的边缘。在北行航程中,以前的航海家们常常是根据北极星大熊星座中一颗特别亮的星,来确定方向的。希腊人把这个星叫做北极星,整个大熊星座下的地球区域,也因此被称做了北极。当时的人们,对荒无人烟、严寒笼罩的南部极地大陆,还毫无意识。直到150年前,人们才发现了这个与北极地区位置相对的地球部分。为了简便起见,人们把它叫做南极。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布韦岛。1775年,英国人库克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xx年,美国人帕尔默、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

    南极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

    2.学习日记的写法和格式,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3.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日记的写法

    教学准备关于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2、谁来谈一谈南极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

    1、带上所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把自己读懂得内容跟同桌说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体会感情

    1、在南极度过了这么多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1月14日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说说日记的内容。

    (2)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怎么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分组朗读。然后在班上交流体会,师生评点。

    3、分四大组分别读后四天的日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4、各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整体回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2、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

    3、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第二课时

    一、总结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

    2、复习关于南极的知识,加深对南极的印象

    二、了解日记的格式

    1、课文写的真实感人吗?为什么?

    2、把每天值得写的事记下来,叫日记。

    3、通过学习,你认为日记该怎样写?

    三、迁移练习

    1、我们也来练习写日记。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师生教平展示优秀日记。

    南极课件 篇7

    当祖国千家万户欢度除夕,吃团圆饭的时候,中国第六次

    南极考察团正在飞往南极的途中。考察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局

    长顾问陈炳鑫看了一下表,在大力神运输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中,贴着我的耳朵大声说:咱们祖国已经过年了,春节联欢

    晚会开始了。此时,正是北京时间2月4日晚上8点钟。

    这是我国政府第六次组团赴南极考察。由于南极天气瞬息

    万变,近日出现雨雪风暴、高空气旋,智利空军的大力神无法

    起飞,考察团被迫在彭塔小城滞留数日。进南极,像这样的情

    况已是屡见不鲜。

    在南极,我国建有长城站和中山站,目前还有雪龙号

    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海域考察作业。2月2日,从1万多公里以外传

    来温家宝副总理亲切的声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远在天

    涯的两站一船工作人员,使大家备感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除夕遇亲人,相见格外亲。长城站工作人员挥舞五星红旗,

    敲响欢快的锣鼓迎接我国考察团。长城站站长吴金友告诉我:

    目前在南极考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有100多人,担负着地质、

    大气、生物、海洋等多种科研项目,最长的在南极工作了4年多,

    最多的已是第八次深入南极艰险地区考察。他们对南极,早已

    没有初来乍到的好奇,而是在与严酷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显现对

    事业的执着,奉献对祖国的赤诚。

    这个除夕,不是在冬季,而是在夏天;不是在夜晚,而是

    在白天,因为这是南极之夏,黑夜很短。今天的长城站,张灯

    结彩,春意融融。远在南极的华夏儿女欢聚一堂,掌声歌声驱

    走了荒漠的冷寂,有人唱起了《为祖国干杯》,各式各样的杯

    子举了起来,向祖国献上最美好的祝愿。

    南极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

    热情、好客。

    2.学会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

    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及意图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自学结果

    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1,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2,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组代表提出该小组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边读、边听、边想。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

    提出自读要求:

    (1)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卡上。

    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南极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

    鼓励质疑,疏导并解决疑难。

    适时鼓励多读多思,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提出的问题,把学生的疑问编排成一定的顺序,在引导学生读文中逐步解决。

    南极风光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漓各种庄稼的田野。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刻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吐起沙子般的雪牲,又把它堆积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象宫殿,晶莹副遣,绰约多姿。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蚌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边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痔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肥,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殉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灯光动荡招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睡丁千万年的南极大陆已被人们唤醒,许多国家在这里建起了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的五星红旗也在那里的长城站迎风飘扬。

    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

    1.词语搭配。

    奔腾的树木可以充饥的火焰

    潺潺的土地十分罕见的宝藏

    茂盛的江河绚丽夺目的光彩

    青葱的小草不断窜动的食物

    贫瘠的溪流十分丰富的景象

    南极课件 篇9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们想去南极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地了解南极。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句子理解有关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⑴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哪些内容呢?

    ⑵读了这封来信,“南极”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一起分享?

    ⑴南极是独特的,它“一年分两季,即极夜的冬季和极昼的夏季……虽然没有太阳,午夜的天也是朦朦胧胧的。”

    ⑵南极是恐怖的,“这里经常刮风……听了让人毛骨悚然。”

    ⑶南极是一片孤寂的大地,是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但也有几分生机、几分色彩,“在这里,常见的植物有两种……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⑷南极吸引着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长城站所在的费尔德斯半岛……专业人员还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

    ⑸南极环境恶劣、荒凉,在这里的生活寂寞、单调,但来这里的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着、思考着,“说实话……也许每片碎木的背后,都记录着一个探险者的故事。”

    四、学习书信的写法

    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由六部分组成:

    (1)称呼(2)问候语(3)正文(4)祝愿的语言(5)署名(6)写信日期

    二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题一个一个写清楚,语言要写得自然、明白。

    五、作业

    假如你是齐澎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他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南极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谈各自的不同的感受,并按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南极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感情,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在南极的日子》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在南极的日子?到南极去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

    二、出声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1.读准字音(供参考)

    晋:应读jn,不要读成pǔ也不要读出jng。

    乒乓应读作pīngpāng,不要读成bīngbāng。

    氛应读fēn,不要读成fn。

    2.理解词义(供参考)

    激动万分:感情极其冲动。

    吓唬:使害怕。

    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

    非凡:超过一般。

    揭幕:在纪念碑等的落成典礼仪式上,揭开蒙在上面的布。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三、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班上交流。

    哪篇日记给你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几处内容:

    (1)长城站的叔叔们都跑出来迎接,见到我们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个激动万分,有的眼圈都红了。

    (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长城站的叔叔们长期在南极工作,为我国的科考事业作贡献,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现在看到祖国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感到很亲切,所以个个激动万分。)

    (2)今天,是我们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因为我国赴南极考察队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胜利地来到南极洲的乔治岛,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1月,我国的这两位小朋友,代表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们,亲手把少年纪念标插在南极洲,因此说这是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3)再见了,雄伟的长城站;再见了,小企鹅,大海豹;再见了,敬爱的考察队的叔叔们,等我们长大了,一定来接你们的班。

    (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长大后来长城站接班的心愿。三个再见是我们与长城站,南极的动物和考察站的叔叔们的一一道别;而我们长大接班是长城站叔叔们的最大欣慰。)

    六、了解日记格式。

    通过五则日记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写内容前先写上日期、星期、天气情况,然后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

    过渡:对了,其实写日记就是这么简单,下面请寒玉、丛薄同学读读他们写的日记。

    附日记两则:

    20xx年6月14日星期五晴

    生日

    今天,你们也许在上艺术班,或许是在家中看电视,可是我却已经投入了生日蛋糕的怀抱。吃了蛋糕,我就10岁啦,我兴奋不已。或许你们会想,吃个蛋糕有什么兴奋?哎,一说我就流口水,爸爸除了给我买生日蛋糕外,还要请我吃必胜客!我暗想:哈,天下竟有如此好事,张寒玉不打嗝不回家。想完,就迈着四方步走进比萨店。

    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比萨,管什么淑女不淑女呢。我斜眼看了一眼妈妈,只见妈妈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慢慢地把比萨切下来,叉起来,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咬。我真为她着急,她恨不得半小时才吃完一块比萨。正在这时,我听见一声响,原来是我打嗝了。没办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比萨店,回家了。

    20xx年6月4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对于我们球迷来说,不,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中国队将在韩国光州迎战哥斯达黎加队。下午二点三十五,我从床上一下子跳上沙发,打开电视,幸好,还没有晚多少,比赛刚刚开始几分钟。双方队员正在拼抢,好,快点儿!哎呀,被截住了......好,好!有戏,有戏!哎呀......还有,还有!我边喊着,边手舞足蹈。在韩国坐阵的球迷们当然不比我差,他们齐声高喊: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还有的吹着手中的喇叭,都在为中国队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半场的比赛十分精彩,但双方都没有进球。

    下半场,比赛更精彩了,在第61分钟和65分钟时,哥斯达黎加队连续进了两个球。看到这里,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沙发上。我无精打采地看,想看出奇迹来,但中国队还是没有赢,我拼命地打着沙发,喊着讨厌,讨厌!不过,这是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首场比赛,这样已经很棒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听中国队胜利的消息!

    师:听了这两则日记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写得真实、有意思。

    师:的确,如果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做和对人与事物的感想,有重点地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翻开看看,你会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价值。你不妨动手试一试。

    南极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二、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三、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四、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爬山课件集合10篇


    本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建议大家一定要收藏这篇精品文章“爬山课件”,因为它能够让您受益匪浅。此外,在备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对于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和课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反映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爬山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

    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课件 篇2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课件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用这个动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才能铺满墙。同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老师相机板书爬的动词)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 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观察细致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

    生活中的有心人。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语言生动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质疑 释疑 深化主题

    六:说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因此我运用从中央电教管远程教育接收来的资源(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时出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爬山虎的脚,从而突出重点,其次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这些动作运用动画形式让学生清眼体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以达到突破难点而解决问题,最后课件在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并播放背景音乐,这样让画面再现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图片、动画与此同时学生注意力也集中也便于思考问题。

    我相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爬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212|345|4320|3210|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3212|345|4323|1║

    爬呀爬呀用力爬汗水流呀流

    爬呀爬呀山坡上心里乐悠悠

    爬山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课件模板】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课件模板】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雅思学习计划(集合4篇)


    参考范文真的有益吗?范文的借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避免停滞不前。范文的价值在于其写作框架,希望这篇"雅思学习计划"可以帮助解决您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您能从本网页中获得收获!

    雅思学习计划 篇1

    雅思学习计划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雅思考试成为越来越多国际留学、移民和就业人士的必修课程。一个成功的雅思考试和一个优秀的雅思成绩往往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留学、移民和就业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你正计划着参加雅思考试,那么一份优秀的雅思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雅思学习计划是什么?

    雅思学习计划是一个计划的指南和时间表,旨在帮助考生规划和管理他们的学习。它应该包括学习目标、时间表和资源、复习和测试策略等。一个好的雅思学习计划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达到最佳的考试效果。以下是一个完整的雅思学习计划,希望能对正在准备雅思考试的学生有所帮助。

    雅思学习计划

    1.了解考试。

    在开始学习前,需要了解雅思考试的考试形式,内容,标准,和评分体系。了解考试的基本架构对于制定目标和计划非常重要。

    2.规划目标。

    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制定具体而实际的目标。最好在自己选择的考试日期的前3-6个月开始学习。

    3.制定时间表。

    根据考试日期,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将时间表放在明显的地方,按计划执行并定期回顾。

    4.学习基础知识。

    学习雅思考试需要良好的基础知识,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学生应该提前准备,并按照计划逐步学习。 文章阅读是考试中的必修项目,因此需要更多的准备和实践。这些内容可以在教科书、网站、学术论文和其他参考资料中找到。

    5.提升英语水平。

    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可以通过练习英语发音、语法和词汇量来实现。单词和短语表、英文小说、电影以及其他英文材料都可以供考生们进行练习和巩固。

    6.练习雅思考试。

    考生们可以通过进行真实的考试模拟测试来更好地准备雅思考试。实践考试不仅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解考试形式,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考试环境,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7.复习和测验策略。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考试要求,考生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复习和测试策略。例如,阅读和写作考题需要考生们有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口语考试需要考生们有强大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解考试的不同评分标准和要求非常重要。

    8.寻求帮助。

    如果考生遇到问题或有任何疑问,他们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可以包括招聘一名教师或专业辅导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或加入雅思考试论坛和群组,与其他考生分享经验和学习资源。

    思考:

    学习计划对于雅思学习的重要性?

    规划一份好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成果。一个好的雅思学习计划应该包括考试的基本知识、考试日期、时间表、提升英语水平、练习雅思考试、复习和测验策略等,以帮助考生实现他们的考试目标。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考生们可能会浪费时间和资源,并可能无法实现他们的考试目标。

    雅思学习计划 篇2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雅思已成为全球最为知名的英语语言能力测试之一。很多人在即将参加雅思考试之前,会制定自己的“雅思学习计划”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制定一个高效的雅思学习计划。

    I.了解雅思考试

    雅思考试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4项,每项分值均为9分,最高总分为36分。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需要详细了解雅思考试的内容、题型、考点和评分标准,这有助于学员制定目标和规划学习时间。

    II.评估自身语言水平

    在已经了解雅思考试的基础上,学员需要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考试、自测等方式对自己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进行测试,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III.制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计划的关键。学员需要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考试需求,确定自己的目标分数和考试日期,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计划。同时,学员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IV.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时间也是成功的学习计划的关键。学员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时间,每天的实际学习时间和完成情况,以及调整学习节奏的时间等。在学习时,要注意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乘车、等车等时间也能用来学习。

    V.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方法

    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合理应用影响学习效果。雅思培训机构的教材、雅思的官方教材、精选模拟试题、网络方案等都是选择学习材料的好选择。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切题法、分阶段学习,关注重点等技巧来学习。

    VI.定期检查学习效果

    定期检查学习效果可以帮助学员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员可以模拟考试、查看自己的作文得分和评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等多种方式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制定一个全面的、个性化的雅思学习计划,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雅思考试成绩。

    雅思学习计划 篇3

    雅思学习计划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雅思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一个良好的雅思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雅思学习计划,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主题范文。

    一、制定一个有效的雅思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良好的雅思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以下是制定有效雅思学习计划的一些建议:

    1. 确定自己的水平和目标

    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我们需要先确定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雅思考试的目标。只有对自己的水平和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制定学习计划。

    2. 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并且应该尽量合理不过分拔高。例如,可以制定每天学习一至两个小时,或每周制定固定的学习计划等。

    3. 坚持和规律

    制定学习计划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和规律地执行学习计划。只有经常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

    4. 定期检查和调整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定期检查和调整我们的学习计划。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存在一些不足或不合理的地方时,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以便更加有效地学习。

    二、主题范文

    1. 如何制定一份高效的雅思学习计划

    制定一份高效的雅思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我们的雅思考试的目标和自己的英语水平,然后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并且应该尽量合理。要坚持和规律地执行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和调整学习计划。最关键的是,要养成每天坚持学习的好习惯。

    2. 如何提高雅思口语水平

    雅思口语是整个雅思考试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它同样重要。在提高雅思口语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阅读英语材料,尤其是与雅思话题相关的。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英语口语,比如和朋友或老师进行对话,或者参加英语口语角。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录音和自我评估来提高自己的雅思口语水平。

    3. 如何提高雅思阅读和听力水平

    提高雅思阅读和听力水平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和多读。我们可以听英语广播或英语课程,并逐渐提高听力水平。同样地,我们可以多读英语材料,尤其是与雅思话题相关的,比如阅读英语新闻、时事杂志等等。还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检测和提高阅读和听力水平。

    4. 如何提高雅思写作水平

    提高雅思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多写。我们可以多写一些练习题,比如作文和难度适当的阅读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材料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此外,我们可以向老师和朋友提出建议,并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5. 如何应对雅思考试压力

    雅思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较为复杂和压力较大的考试。在应对雅思考试压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准备,比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积极参加模拟考试等等。我们还应该通过锻炼和放松来缓解考试压力,比如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或听音乐等等。此外,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比如向老师或朋友请教问题,并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一个良好的雅思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在制定雅思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水平,并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我们还需要坚持和规律地执行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和调整学习计划。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多进行一些准备,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建议,并通过锻炼和放松来缓解考试压力。

    雅思学习计划 篇4

    雅思学习计划

    雅思考试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广泛认可的英语语言水平考试之一,也是很多留学生考取国外大学所必备的英语水平考试之一。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成功考取雅思成绩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雅思考试难度较大,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都有很多的变化和挑战,如何制定有效的雅思学习计划成为英语学习者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一、了解雅思考试

    在制定雅思学习计划之前,需要对雅思考试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包括考试结构、考试形式、评分标准、考试内容及雅思口语、雅思听力、雅思阅读和雅思写作四个要素。

    1.考试结构

    雅思考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整个考试需要大约3个小时的时间。其中,听力和口语考试分别持续30分,阅读和写作考试分别持续1个小时。四部分考试分别满分为40分,总分为160分。

    2.考试形式

    雅思考试采用的是计算机和纸笔混合考试形式,其中听力、阅读和写作的部分均采用计算机考试的形式,口语部分是由考官进行口试。

    3.评分标准

    雅思考试主要评分标准是使用四个特定的标准分别对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这四个部分进行评分。同时,每个部分的各项评分还会依据考题的难度、命题的要求和其他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分。

    4.考试内容

    雅思考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其中,听力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听力能力,阅读部分主要测试考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写作部分主要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雅思作文,在表达能力,语法语言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口语部分主要要求考生进行对话。可以说,考生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二、制定雅思学习计划

    制定雅思学习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考生在考试前准备充足,达到预期的分数目标。所以制定有效的雅思学习计划应围绕预备期、复习期和考试期三个方面展开:的确保考生在考试前准备充足,达到预期的分数目标。所以制定有效的雅思学习计划应围绕预备期、复习期和考试期三个方面展开:

    1. 预备期学习计划

    在预备期,主要目的是为后续学习提供普遍基础,提高考生的整体能力。

    (1) 注册雅思课程

    雅思课程具有相对全面和系统性,可以覆盖考试的所有要求、内容、难度等,以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指导。

    (2) 词汇积累

    从词汇的积累入手,建立扩大词汇量的目标。雅思作文的高分并非是千万句话而是准确性,精准的表达、准确的拼写和语法都需要思考。

    (3) 模拟考试

    在学习和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参加模拟考试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熟悉考试环境、提高答题速度、评估分数以及熟悉考试形式。

    2. 复习期学习计划

    在复习期,主要目的是对预备期的学习和积累进行再次系统化和加强。

    (1) 修改并更新学习笔记

    修改并更新学习笔记十分重要,因为在笔记中会出现错误或需要重新强调某些知识点,而考试的成败,也往往取决于对于这些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熟练度。

    (2) 做题量增加

    在复习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些练习必须围绕考试内容展开。

    3. 考试期学习计划

    在考试期,主要目的是保证状态佳、发挥水平、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1)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是考试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根据各项试题的要求,编制合理的每个部分考试时间的计划,力求跟随计划完成。

    (2) 笔头书写规范

    在考试现场,考生的笔头书写必须规范,避免因为字迹不清而得分失分的情况。

    (3) 避免慌张

    一个稳重、沉着、有备而来的考生,往往可以使自己的分数大大地提高。所以考生在考试前一定要平静,请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避免慌张。

    结语:

    制定一个成功的雅思学习计划,需要考生具有全面、客观和有理性的认识,同时需要有科学、有序、切实可行的执行,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成果。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严谨细致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顺利地完成雅思学习之旅。

    送别课件(集合14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了解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诊断课堂问题,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整理了一份“送别课件”的详细信息供您参考,敬请您阅读本文!

    送别课件【篇1】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送别课件【篇3】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骢倩(婧)迍钏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方大雁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送别课件【篇4】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别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送别课件【篇6】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送别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送别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送别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送别课件【篇10】

    教学重点:

    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有“碧云、西风、黄花、

    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作者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柳条,因不舍而系住要远行的马,疏林也挂住斜阳而让时间过得慢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王安石曾经说过“以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平静的春夜中,一声玉笛吹得诗人陷入乡思的愁绪之中,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们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问,当然是诗人有深蕴的故园之思,一经笛声的触发,便不可收拾,顿时使得洛也就变成了思乡的愁城。“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这些景都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莺莺的离愁别绪。作者就是这样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又一变,离愁别绪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什么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氛围。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三、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语言。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据统计,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运用修辞达36种之多,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尤以夸张突出。

    找出夸张手法,体会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表现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之极。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共同点是将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1、“碧云天,黄花地”借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离别凄凉的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的《满庭芳》,表达莺莺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点: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同时,借用而不觉借的痕迹,如同“湖畔明月,柳间微风”一样清新自然。

    (三)运用了民间生动的口语。

    如《叨叨令》把口语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连串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四、课堂小结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艺术风格。

    五、练习巩固

    鉴赏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

    提示:找出景物→景物共同营造的氛围→寄寓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 → 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 移情于景→ 恨

    临行叮嘱→ 直抒胸臆→ 怕

    极目远送→ 化情入景→ 念

    (二)富有文采的语言

    1、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心理。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送别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

    送别课件【篇12】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二)介绍《西厢记》剧情

    (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鸳鸯在两下里。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第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缠绵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表面上)恨——怨——忧

    (实质上)依恋

    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作业:(1)熟读全文,选择喜欢的曲子背诵。

    (2)说说《长亭送别》中有哪些曲词反映出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送别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

    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

    二解题

    1、关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3、关于《西厢记》

    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

    三唱词赏析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

    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

    【明确】

    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

    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

    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

    西风紧

    “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

    “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

    “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

    “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

    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

    【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

    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

    【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

    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侧面描写(内心活动)

    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

    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

    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

    四总结全文

    《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 (辞美)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五课后作业

    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发展设想:

    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送别课件【篇14】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诗歌课件(集合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