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爬山课件集合10篇
  • 爬山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4

    爬山课件集合10篇。

    本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建议大家一定要收藏这篇精品文章“爬山课件”,因为它能够让您受益匪浅。此外,在备课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对于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和课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反映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爬山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

    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

    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课件 篇2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课件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 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 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 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用这个动态画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不是像人一样左右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才能铺满墙。同时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老师相机板书爬的动词)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 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观察细致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

    生活中的有心人。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语言生动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质疑 释疑 深化主题

    六:说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学科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一大亮点,因此我运用从中央电教管远程教育接收来的资源(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来教学,这样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时出示爬山虎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爬山虎的脚,从而突出重点,其次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爬的这些动作运用动画形式让学生清眼体验使学生更加明白以达到突破难点而解决问题,最后课件在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并播放背景音乐,这样让画面再现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运用图片、动画与此同时学生注意力也集中也便于思考问题。

    我相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圆满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爬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小乌龟克服疲劳,战胜困难勇敢爬上山坡的意志行为过程。

    2、借助音乐,通过练习乌龟爬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移情体验。

    活动准备:

    山坡的背景、小乌龟、音乐磁带、录音机

    开始部分: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坡吗?爬山坡的时候,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对呀,爬山坡的时候会很累,会满头大汗,会腰酸背痛,爬山是一件很艰难的运动。

    基本部分:

    1、有一只小乌龟,它也很想爬山坡,小小乌龟爬呀,爬呀,突然一阵风吹来,小乌龟抖了抖身子,感觉很冷,这下它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感觉。

    2、小乌龟不怕水,还是勇敢的往上爬,嗨哟哟,嗨哟哟,爬呀,爬呀,哗又怎么啦?大雨落在了乌龟的身上,爬山坡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候小乌龟又会怎么做呢?它会往上爬吗?

    3、小乌龟不怕风,不怕雨,坚持爬到了山坡上,我们给小乌龟鼓鼓掌!(小乌龟,你真勇敢!)你们喜欢小乌龟吗?为什么?

    4、小乌龟爬到山上特别高兴,还唱起了歌/(老师清唱一次歌曲)

    5、我们也一起来学学爬山坡的过程吧!(幼儿和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两次。)

    结束部分:

    我们也出去找个山坡来爬好吗?(幼儿听音乐,离开位置到户外)

    附歌曲:

    1=P2/4

    3212|345|4320|3210|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小小乌龟上山坡嗨哟哟,嗨哟哟

    3212|345|4323|1║

    爬呀爬呀用力爬汗水流呀流

    爬呀爬呀山坡上心里乐悠悠

    爬山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wWw.Jk251.COM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上一篇:学习目标计划分享

    下一篇:托班教案

    【爬山课件集合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