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集合4篇)
  • 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3

    地理教案(集合4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也许以下内容“地理教案(集合4篇)”合你胃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地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教案(篇2)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地理教案(篇3)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第二章第一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大气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采取整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两部分来进行。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的思路,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

    导入新课:

    (一)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理由:由第一章引入到第二章内容的学习,体现衔接性,自然过渡

    (二)创设整课问题情境,整课内容可分成下列几大问题情境:

    1、 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 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3、 深秋季节,农业生产中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4、 在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师把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讲授新课:

    展示地球外部圈层图,让学生讲解有关大气圈的厚度,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的知识。

    理由:作为新课内容的铺垫和开始,教师补充和纠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1]让学生阅读序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文字和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并思考如下问题:

    1、大气圈——“地球的外套”具有哪些作用?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分别属于短波辐射还是长波辐射?为什么?

    4、请简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5、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为什么?

    理由: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围绕每一个整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读图、分析、组织和归纳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讨论、合作中完成。教师让学生代表依次回答上述问题,对学生正确回答多加表扬,不足之处,多加启发,也可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教师起点拨作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建议: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于用好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本人有如下设想:一方面,应将多媒体图重新设计一下,在图上尤其突出太阳辐射(一小部分被大气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地面辐射散失到宇宙,大部分地面辐射被低层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多,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较少)。第二方面,在学生感性认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于这张图要重点精讲一下。

    1、对于太阳辐射,我提了如下问题: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多,还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为什么?

    2、云量多的时候,对太阳辐射起什么作用?理由是:为后面多云的白天和晴朗的白天气温的高低作了铺垫。最后用“短波进得来,长波出不去”简要概括。

    出示思考题:

    6、在赤道处的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山顶终年积雪,为什么?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2]关于大气辐射的内容,让学生合作讨论课本31页活动题。本人也将如下调整:活动题按排如下:

    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而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

    3、 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而晴朗的夜晚气温较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早春和晚秋晴朗的夜晚?

    4、 多云天气和晴朗天气,哪一个昼夜温差大,哪一个昼夜温差小,并思考为什么?

    5、根据图2.2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理由: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探究。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建议:再次使用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图,重点突出:

    1、大气逆辐射的方向怎么样?2、在夜晚的时候,地面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什么?3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再次出示思考题:

    6、深秋季节,北方农民为了防止晚熟的庄稼遭受霜冻经常在田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你认为他们这样做对防御霜冻有作用吗?为什么?

    7、 冬春季节,市场上有新鲜的西瓜、黄瓜等。你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吗?你了解它们的设计和生产原理吗?

    理由: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储备,并且有好奇感,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7题中,1~5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7则是书本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

    最后:归纳总结:

    8、将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理由:8题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一种变式训练,可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教师建议:我可先展示多名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个性不同,知识结构图也有多样。让学生自己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教师展示下图,把受热过程概括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地理教案(篇4)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地理教案(集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