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苏轼的课件
  • 苏轼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13

    苏轼的课件。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所准备的教案课件是他们负责任工作的体现,而此时正是编写课件的时候。教案的编制须要一丝不苟和有耐心,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特别为您准备了一本"苏轼的课件",供您学习参考。阅读完后,建议您将其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苏轼的课件 篇1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1.对苏轼你了解多少?

    2.你知道多少关于宋词的“豪放派”的知识?

    3.本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4.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词吗?

    检查朗读,看同学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 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上阕:

    1.词章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着重是在写什么?

    明确:以长江为背景,着重在写赤壁的壮丽景色,并称颂当时的英雄人物。

    2. 开头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3.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4、上片又具体写了那些景?请从词中找出?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6.“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

    7.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阕:

    1.下阕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什么?感慨什么?

    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2.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3.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4. 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5.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6.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内容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苏轼的课件 篇2

    luàn shí bēng yún,jīng tāo pāi àn,juàn qǐ qiān duī xuě 。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xióng zī yīng fà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guān jīn,tán xiào jiān,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苏轼的课件 篇4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老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己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积极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己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老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表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通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达到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己读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通过对赤壁风景的描写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己与英雄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内容。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内容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老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内容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知道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爱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情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面对呢?从他在这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己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知道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老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老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内容不同,但同样可以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可以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能力,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己看自己,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形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老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能力和语文应试能力。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老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来知道的作者信息,现在还想知道哪些信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老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判断、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己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特别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可以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点评、纠正、补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己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可以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面对问题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老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责任,容易游离。老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形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集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同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可以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老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起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积极、快乐。老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老师后面,被老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老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能力、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特别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苏轼的课件 篇5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讨诵读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7、“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超然物外,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五、写作手法:

    1、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六、归纳总结: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蝶恋花》)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七、当堂训练: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在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八、课堂小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九、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苏轼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苏轼的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二、文言知识梳理,理解整首词意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三、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的:有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答疑解惑

    六、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七、有感情的诵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苏轼的课件 篇8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苏轼的课件 篇9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诗人苏轼的豪放派的诗作,感慨心中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诗人苏轼甚感遗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这首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他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词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苏轼的课件 篇10

    大江⑴东去,浪淘⑵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⑶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⑷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⑸。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⑹公瑾当年,小乔⑺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发⑻。羽扇纶(guān)巾⑼,谈笑间,樯橹⑽灰飞烟灭。故国⑾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fà)⑿。人生⒀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⒁江月。

    ⑶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⑺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⑼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⑽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樯橹”。)(苏教版作“强虏”)

    ⑾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

    ⑿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 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苏轼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

    1.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英雄形象的塑造;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影片,听朗诵,感受豪放词风。

    让学生集体随影片同步模仿阅读。师把影片的声音调到微弱。

    师:这首词属于豪放派代表作,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在学习中怎么能只做个听话的乖学生呢?说它是豪放词总归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想一想: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借助补充注释,自主疏通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上网浏览创作背景(苏轼是如何被贬谪到黄州来的);搜索关键词:乌台诗案。

    背景概括:

    1.对王安石新政中部分措施持反对意见,被人利用,罗织了“毁谤君相”的罪名;

    2.苏轼才华横溢,深得神宗赏识,招致许多朝臣的嫉妒和攻击;

    3.神宗亦欲借此机会挫其锐气,并无杀他之意,遂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1、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可借助金山词霸查阅“惊”。)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刚才同学们分析讨论了上片环境描写中用字的精妙,并且明确了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外,“长江”和“浪”也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长江”和“浪”字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何意味?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先请一位男同学为我们朗读有关周瑜的诗句。

    1.《八阵图》中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侠客行》中前两句着重从哪方面刻画了这位侠客的形象?

    2.是否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链接:历史上的周瑜一、周瑜二(链接的内容可课后阅读)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感受着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此处曾经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此时,苏轼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苏轼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