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10-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也许"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里填上“>”“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

    2、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

    难点:初步感知整体的守恒性,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具准备:一张圆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张正方形纸、1分米长的彩纸

    教材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应先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获得关于几分之几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学习分数作准备,其间注意培养学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生说分数师板书分数

    (2)、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分数先跟你的同桌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再全班交流要突出平均分。

    (3)、各自在练习本上给黑板上的分数排排队,再汇报交流。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单元课时安排:7课小树有多少棵

    (1)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你发现了什么?

    2、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6月9日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 (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 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 (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 )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 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

    s/index.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