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课件
  • 八年级物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04

    八年级物理课件。

    栏目小编为您梳理了“八年级物理课件”的一些关键点和信息。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请注意这些信息仅供参考并非完全准确或权威!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体验温度。

    结论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分

    (二)温度计

    点拨1.常见的温度计2.作用

    引导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温度计

    交流观察结果

    质疑℃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温度计的`读数

    15分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分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2.特殊结构

    点拨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分

    小结(板书)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4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完成课本后习题。

    教学后记: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3、物体的颜色: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5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6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7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可行,但误差大(分析:将水倒出时烧杯内仍有少量液体,测量m杯结果偏大,导致m水结果偏小,这种测量方法对牛奶、油等黏性液体来说误差更大,所以不可取。)通过学生积极讨论、

    分析、总结、概括,

    不仅调动他们积极

    性,而且培养了他

    们的分析、归纳能

    力.

    让学生自由猜想,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并

    对猜想内容,根据所

    给的实验器材或自制

    器材进探究设计,并

    进行分组实验.学生

    带着问题实验始处于

    一种主动的获取状态

    ,他们全心投入,手

    脑并用.学生共同协作,记录

    数据,培养实是求事

    的科学态度,增强合

    作意识.

    【教后感】:测液体质量时,同样也存在着从一只烧杯倒入已称好质量的空烧杯引起倒不干净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

    [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

    [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

    [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

    [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

    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

    [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point)?

    [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

    (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

    [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太低。

    [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思考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

    [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

    [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

    [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

    [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

    [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

    [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

    [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

    二、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三、布置作业

    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

    3、晶体。熔点是80℃,持续16min。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1

    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

    引言:

    物理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学科。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作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份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八年级学生上物理课。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概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如力、能量、电磁波等。这些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2. 发展观察与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能独立进行实验并获得准确的结果。

    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力与力学基本知识:包括力、摩擦力、静力学和运动学等基本力学概念。通过实例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能量:介绍能量的概念、各种能量形式以及守恒定律。通过实验和例题,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储存。

    3. 电磁波: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领域,如无线通信、光学和电磁辐射等。通过演示和实验,加深学生对电磁波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规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实践所学知识。通过亲身实验和观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并预测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教师应当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 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但趣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4. 讨论和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规律,并和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5. 拓展练习:在课堂结束前,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当的难度和形式。

    五、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记录能力,检查他们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并能正确总结实验结果。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结语:

    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份八年级物理备课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物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