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秒的认识课件集合10篇
  • 秒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0

    秒的认识课件集合10篇。

    这篇“秒的认识课件”是小编的心血之作希望它能够被您欣赏。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秒的认识课件【篇1】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第一节:时分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整钟点。地此基础上,教给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会正确的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在教学中,尽量去创设现实具体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交流、实践,在活动中去主动构建知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建立时间观念、认识时和分两个时间单位,知道1时=60分。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这里用了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再一次得龟兔赛跑让学生观察兔子和乌龟各跑了多少,从而让学生观察到乌龟跑了一格,兔子跑了一圈,再让学生观察兔子跑了几个乌龟这样的格子最后问学生龟兔赛跑的画面像什么,也就很容易向学生渗透钟面上么有12个大格,时针(也就是乌龟)跑一格,兔子(也就是分针)就跑一圈。通过情境创设这一学生熟悉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了解要知道时间必须要学会看钟表,产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望,又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提出问题,集体探究

    第一个环节:认识钟面。我这里请学生先回忆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然后再请同桌之间合作观察交流这些学生说的对不对,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验证,然后再请学生将同桌之间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我这里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黑板上写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钟面知识的认识。

    通过我们刚才探究的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引出问题,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时针走一大格和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再通过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5大格是5分,走5小格也就是走1大格,引出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

    在教授1时=60分这里,我让男女生分开观察时针和分针各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大格也就是1时,分针走一圈也就是60分,再问学生时针和分针是否同时开始同时停止,引出1时的时间和60分的时间是相等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的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个环节:认识时间,表示时间。首先我先出示了9:00和9:30请学生回忆这两个时间你是如何认的,再引出9:08和9:45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认钟方法怎样把时间认的又快又好,最后结合刚才认识的4个时间对认识时间的方法进行小结。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解疑点的目的。

    (三)游戏练习。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我拨你来认的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请学生试着在黑板上写一写时间,强调书写电子表时间要注意的地方。第二个环节,我通过学生平时的作息时间,让学生自己拨一拨时间,并让学生说一说拨时间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我设计的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目的性、针对性强 知识,达到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

    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秒的认识课件【篇2】

    教材简析:

    正数和负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第一道例题用温度计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以这一情境引入负数,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温度不陌生;另一方面,借助温度计上的数据显示,可以直观的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零下4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这两个温度分别在0摄氏度刻度线的上方和下方。第二道例题借助直观图,以海平面为基准,海拔8844米和海拔负155米分别在海平面以上和以下。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学会读、写负数。因此我们认为本节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然后通过分类来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最后再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来深化对负数意义的认识,促使学生有层次地认识负数。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会用正,负数记载相反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联想、概括,推演中,体会数学的丰富、联系以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渗透进行对立统一、联系发展等最朴素的哲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节概念课,根据学生学习概念的心理规律,我认为本课中应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源,理解概念的意义,区分概念的联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最后再通过适当拓展,提升数学化的程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学会读、写负数。因此我们认为本节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然后通过分类来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最后再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来深化对负数意义的认识,促使学生有层次地认识负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负数的读写方法

    1、课前交流。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到了金秋时节了(课件呈现美丽的秋景图片),大家觉得我这两天的天气怎么样?(课件出示温度计近期的平均最高气温)这个温度计上显示的是最高气温,你能看出近期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吗?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了解温度计上一般有左右两行刻度以及左右两边刻度名称,左边代表摄氏度,通常用字母℃表示,一大格表示两度。

    2、教学例1

    (1)猜想:从现在往后,温度计上的红色酒精柱会怎样变化呢?把话题从秋季过渡到冬季后出示例1。

    (2)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南京当天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3)上海和北京当天的最低气温一样么?为什么不同?

    (4)从温度计上看,这两个城市的最低气温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这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吗?

    (5)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3、练一练

    (1)出示香港、哈尔滨、西宁三个城市在某一天的最低气温温度计。你能用刚才的表示方法表示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么?

    比较-11℃和-7℃那个更低。

    (2)小小气象记录员。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教学例2,感知正数和负数。

    1、出示例2

    (1)介绍吐鲁番盆地的气候特点

    谈话: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温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提问: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哪里么?

    (2)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看图中这条红线表示海平面,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板书:+8844米?-155米)

    2、练习

    完成第6页练习一1、2两题。

    3、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归纳正数和负数

    1、分类

    (1)观察这些数(课件出示),+4、-4、40、-11、-17、+8844、-155你能把它们分类?

    (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3)像+4,40、+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2、讨论:0属于正数或负数呢?0和正数、负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辨析: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教师借助课件观察画有箭头的轩线(即数轴),认识到:0是正数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3、完成第3页练一练1、2题

    四、巩固练习,拓展负数的的外延。

    1.基本练习。

    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并进行交流: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2、你知道么?

    (1)在正常状态下,水沸腾的温度是(?)℃,水结冰的温度是(?)℃

    (2)国务院发布了一个通知,要求公共场所夏季使用空调温度不得低于()℃,冬季使用空调温度不得高于()℃

    (3)地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

    谈话:-88.3也是负数,是负小数,还有负分数。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4.应用练习。

    (1)“生活中的负数”信息发布会。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随后课件配合出示有关图片。

    (2)小结: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4.拓展延伸。

    调查自己家一个月的收入、支出情况,并作好记录,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家人说一说,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开支建议。

    秒的认识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秒的认识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这节课我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依据一:《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标准

    《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的教材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部分,在常见的量具体目标的第(2)条有这样一句话:能认识钟表。

    下面我对“能认识钟表”这句话进行分解。认识钟表包括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几时几分(1分1分地数),这节课研究其中的“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这节内容又包括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钟面上的数字、表针转动的方向)、电子表、读写整时等知识点。

    这里的认知行为动词是“认识”,“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其替换动词有:说出、读出、写出、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辨认、再认、选择、标明、指出等。但根据这里的“认识”后面跟的是“钟表”,我把“认识”分解为“说出、读出、写出”等。

    根据前面的分解,形成下面的剖析图:

    概念分解

    动词分解

    认识整时:

    读写整时

    认识钟面

    电子表

    读出 写出 拨出

    依据二:《教师用书》中的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寻找出与《整时》有关的内容标准,摘录如下:

    依据三:教材中《认识整时》

    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整时》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90~91页的内容。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整时。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应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难点。

    依据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

    依据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分析,结合叙写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原则,我制定并叙写出《认识整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活动中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整时的读法,快速说出整时。

    3、在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中会正确读写整时。

    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就要根据目标来设计适合的评价方案,下面是我针对这节课设计的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小组交流反馈、板演等方式,检测目标1、2,达标率95%。

    2、通过观察、提问、评价样题等,来检测目标3,达标率100%。

    附:评价样题设计

    教材第92页,小明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分别是几时?

    写在横线上。

    三、教学流程预设

    下面我详细说一说,我是如何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的。

    1、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来完成教学目标1。

    (1)首先,听一听,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孩子们听钟表的声音,(播放课件),说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课题:认识钟表

    接着去看各式各样的钟表,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学习的欲望。

    (2)接着:交流反馈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并提出问题:有关钟表,(点击)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学生4人一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馈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数字。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长较细的是分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时针、分针的名称。

    (3)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

    ①认识了钟面,很自然的过渡到观察交流 认识整时这个环节。

    通过出示小明上午上课(8时)的时间,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认、说,在交流之中认识整时。

    说明:大家说的“8点”就是8时(点击课件:8时)时间的“时”,以后我们都说成8时。8时还可以这样写:8:00,及时请学生说在哪里见过这种写法?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接着出示明下午上课(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先找2、3个人说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怎么认的。

    在认、说的基础上,学生把这个时刻写下来(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反馈矫正。

    ③(出示5时的钟面)放手让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独立写在练习本上。(同桌同学互相对照,再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到此达成目标

    1,学会读出整时、写出整时。

    2、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2。

    (1)出示:刚才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借助课件演示,分针都指着12。第一个钟面时针指着3、第二个钟面时针指着5、第三个钟面时针指着8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讨论中,总结方法认识整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2)接着:及时练习,巩固方法。(课件出示钟面:2时、4时、6时、12时)

    对于特殊时刻,6时、12时,请孩子说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什么样子?12时呢?

    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过刚才的借助课件观察总结,及时练习巩固方法,到此达成教学目标2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这么长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及时让学生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学会正确读写整时。

    (1)动手拨一拨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正确读写整时。

    师说生拨、生说生拨。

    (2)、在此基础上 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

    ②评价样题:,小明刷牙、上课、做操、吃午饭、看电视和睡觉的时刻,用两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对照屏幕,集体订正。

    并及时追问: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3)做游戏(找朋友)

    为了切实巩固学生认读整时的方法,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

    师在黑板上贴钟面,每组代表发一个时间,你们组的好朋友是谁,就贴在谁的下面。

    4、最后 回忆梳理 全课总结

    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通过拨、说、写等活动,到此达成教学目标3

    因为时间看不到、摸不着,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感知时间比较困难,我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时间,钟面与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认识整时。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快速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找朋友等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生动活泼

    秒的认识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88——89的内容。认识时分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2、知道1小时=60分。

    3、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白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记时的。从而理解1时=60分。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相机引导为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课件的教学功能,以活动为主线,注重体验,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小朋友们的思维。通过观察。思索、动手触摸、发现及表达的机会,抓住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点,使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的开拓区域。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品德教育。让小朋友们从小热爱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

    1、谈话:你知道少儿频道的动漫剧场是什么时候播放的?怎么才能准时收看呢?对看钟表来告诉我们时间。

    2、复习旧知

    媒体出示7时钟面,

    问:钟面上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是7时的?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

    3、揭题: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分

    【用生活中的情景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复习了一年级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分

    1、1分

    媒体出示7时零1分

    问:还是7时吗?那是多少呢?是多1分吗?怎么知道是多1分的?

    指钟面说:把这两个小点连起来就是1小格。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学生齐读。

    2、几分

    媒体出示7时多3分

    问:现在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几分呢?

    3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是3分吗?和学生一起在媒体上数一数。

    得:分针走3小格就是3分。

    口答:分针走8小格是几分?

    小结: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3、媒体示7时15分

    问:分针从12走到3,走了几分?

    切换:分针走了15分,也就是分针走了15个小格。这15个小格,还要一小格一小格数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

    问:想口诀三五十五,有没有道理呢?

    三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上来指一指吗?得:钟面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都是一大格。再配媒体演示三大格。

    五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时配媒体演示一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让生数一数;)再任选一个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得:每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

    优化方法:分针从12走到3,走了3大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是5分,3大格就有3个5分,就是15分。

    带领学生一起说一说。

    4、补例:7时40分

    出钟面和文字:分针从12走到(),走了()大格,是()个5分,就是()分。

    导语:看来,要看几分,只要看分针。下面我们就让分针独立进行工作。

    媒体示3 5分、45分、50分、60分,四钟同走。

    组内先说说是几分,再交流。

    重点交流50分你是怎么知道的?60分是怎么知道的?

    媒体示20分、25分、55分、60分,四钟逐个呈现,学生抢答。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后在进行时分的计时教学。而把认识几分和小格结合起来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己总结出计算分的方法,并优化了分的计时方法。而不是由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按部就班,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知识。在教学又用文字辅助学生完整地表述出计分的方法,使本课的重点扎实地让学生掌握】

    三、认识时

    1、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师: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分针,下面我们研究时针是怎样计时的?

    媒体示8时到9时。

    师问:时针走了多少?是多长时间?

    再次感受:媒体示9时到10时

    师问:时针又走了多少?

    得: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生齐读。

    2、时针走几大格是几小时

    口答:时针走8大格,是几小时?

    小结:时针走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练习:出4个钟面,让学生按以下句式说说:时针从12走到(),走了()大格,是()小时。

    四、体验时间

    1、1分

    看1分钟动画片,问:1分钟长吗?

    1分钟口算,汇报1分钟完成几道口算。

    小结:1分钟真的很短,但充分利用好1分钟我们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介绍: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印刷厂1分钟印刷1000多份报纸,并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2、5分

    问:5分钟能做什么事情?

    3、10分

    问:10分是多长的一段时间?

    4、40分。

    问:40分是多长的一段时间?1小时呢?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让学生先体验1分钟有多长,能做些什么,再到5分,10分,40分,有多长能干些什么,让学生一步一步累加,体会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帮助更好地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并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认识时分关系

    1小时长吗?1小时等于多少分呢?学生先猜一猜。

    让时针和分针来告诉我们吧!

    媒体示8时到9时

    问:现在是几时?继续走,走到了几时?

    (媒体逐一出示答案)

    师:从8时走到9时,经过了几小时?在这1小时中分针正好走了一圈,分针走了几分?

    媒体示9时到10时,

    问:现在是几时?继续走,走到了几时?

    (媒体逐一出示答案)

    师:从9时走到10时,经过了几小时?在这1小时中分针走了多少分?

    串讲:刚才我们看到从8时走到9时,经过了1小时,分针同时走了60分;从9时走到10时,也经过了1小时,分针还是走了60分,这说明什么?

    得:1小时=60分

    生齐读。

    体验1小时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是()分钟,再加()分钟是1小时。

    说说1小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认识时分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形象直观的优势,利用Flash课件演示1时=60分,时针与分针的走动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六、练习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时”或“分”

    小朋友每天在学校6()

    小朋友朗读一篇课文用3()

    穿一件衣服用2()

    七、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秒的认识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③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正负数的意义,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①你是怎么画的?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课件演示画法,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方法,初步认识直线上的负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与实践操作力。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1。5和-1。5。

    ②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①—1。5m表示向西走1。5m;②—1。5在—1和—2之间。

    (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该如何运动?

    (3)观察1。5和—1。5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1。5在0的右面1。5个单位长度,—1。5在0的左面1。5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1。5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1。5和—1。5的对比,明确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离起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侧,渗透+1。5和—1。5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4)同桌合作游戏:你走我说。

    举例: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0右边的数是正数;②0左边的数是负数;③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直线的认识,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渗透负数的加减法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做铺垫。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②从起点到—如何运动?哪个点与它到0的距离相等?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在直线上表示—、—0。5这样的负分数、负小数,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让学生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③同桌合作游戏: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达的位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

    (3)课件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②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课件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10、—5、0、+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预设:方法一:(84+90+75+80+87+76)÷6=82(分);方法二:80+(4+10+7—5—4)÷6=82(分)。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负数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秒的认识课件【篇7】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00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秒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谁知道?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请你们根据自己的体重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重。

    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你们算一算10个和我体重一样的人重多少千克?100个呢?5000千克,这么大的数啊!

    4.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数字太大就不方便了,通常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一吨有多重吗?

    1吨=1000千克(咱们齐读两遍一二)

    通常人们用字母“t”来表示吨。板书1t=1000Kg

    1吨等于1000千克还可以这样表示。

    5.老师这有一桶水,我想请几个同学过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桶水有多重?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找4个同学)

    一桶水大约10千克,多少桶水大约1吨重?想象一下这些水放到教室里有多大一片啊?差不多要放满两个这样大的讲台。

    1吨真得很重啊!

    二、结合实践充分感知

    1.老师来之前调查了我们学校三1班部分同学们的体重,你们看(CAI)。仔细观察这些同学的体重,你们能发现什么?(大多数同学的体重在30多千克)

    那你能估算出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重吗?大约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

    你们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一样,体重也差不多。现在我就请30位同学站起来,大家一起感受1吨有多重。

    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一吨,一吨可真够重啊!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的知识?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吨作单位了?(家里每个月用水量)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咱们一起读出片子上的话)

    (1)一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2)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是50吨。

    (3)一辆中型货车的载重量是10吨。

    (4)一条大鲸的体重能超过150吨。

    (5)限重牌。

    这幅图片你们谁看懂了?

    限重50吨什么意思?如果超重会发生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出现过限重的情况?(电梯、车的载重量、桥、船……)如果有这些限重的标志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否则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三、解决问题

    1.你们知道吨的知识真不少。现在咱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你们是优秀的邮递员,把信都送对了。现在请你们再帮四个小动物一个忙。

    2.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想一起过桥玩。它们能一起过桥吗?它们可以怎样过桥?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

    方法:(1)一个一个的过

    (2)两个一起过的

    是不是任意两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两个小动物体重合起来也没有超过1000千克即1吨)

    (3)三个一起过。

    还有哪三个动物可以一起过?是不是任意三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三个动物体重合起来超过1吨)不能让熊、马、牛一起过)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今后我们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秒的认识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1倍”的关系,即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1倍。其次,通过新知应用的五道习题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学生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拓展思维涂一涂,由图转化到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升华,渗透了数形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检测导结: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效率,发现不足及亮点。认真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能力。

    秒的认识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74页

    【教材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到20各数学生大部分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还不了解。对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概念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是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难点: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果卡片图让学生数一数,由此揭示11-20的主题并复习数数的方法是按顺序点着数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数数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数一数多少根?

    数出10根小棒,10个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代表10。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一捆就是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学生摆小棒游戏,学生先观察多媒体播放的11组成过程再同桌之间摆出12-19,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摆完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设计意图: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填空格

    ②多媒体出示3道小题,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0-10这11个数的顺序很快的完成这几道小题,是对学生以前知识的一个复习和巩固。

    4.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书本上的和课外相结合,让学生把本节课知识学会应用以至于熟练运用)

    5.全课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由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知识?可以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节课感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在课堂上怕学生说错,不敢放手让学生说,一节课觉得自己说的多。

    2.在课堂上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怕混乱收不住。

    3.总之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秒的认识课件集合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