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第二课件集合
  • 第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1

    第二课件集合。

    教师在开学前必须认真制定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仔细地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创造性教育和创新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如何根据课件来撰写教案呢?为了让使用者能够获得卓越的教学体验,我制作了一份满足您需求的“第二课件”,供大家参考使用,希望这能为需要帮助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第二课件【篇1】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蛮横无理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师: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第二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国》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闻名作家巴金老师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国时所见到的差别情形,详细形容了薄暮大榕树独特的静态美,以及第二天清晨群鸟飞鸣的动态美,体现了大榕树茂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国”的名不虚传。在作者的笔下,清静的河面,满盈生机盼望的大榕树,生动可爱的鸟儿,迷恋其间的人,调和相融。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征象的热爱和称赞。

    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本课计划三课时完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第二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第一次看到的茂盛大榕树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在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并利用朗读、交流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爱扩大自然,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是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可以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章的语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字,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的景象。

    ①课堂上学生的质疑: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是栩栩如生,充满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子,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朗读、勾画、体会,理解语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指导学生抓住这句话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体会,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理解了榕树有哪些特点?学生在朗读、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数。”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2、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然后在学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爷的写作方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这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总结

    在这堂课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谈本身的劳绩,谈自己课上运用的学习要领,让学生领会到每一节课,都应是自己生命里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在每个点上、都应该有劳绩,并能带着疑问和要领走出讲堂,走向生活。这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质。

    第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有感表地朗读课文;

    2、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美术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来出个谜语请你们来猜,好吗?

    谜面: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花儿见它点点头,小草见它弯弯腰。

    生:是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风(板书:风)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风的课文(板书:15画风)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在画风?为什么画风?风能画出来吗?……

    二、复习生字

    1、出示课件:三位小朋友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呀,今天有三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名字就藏在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中,看看谁认得它们,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2、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

    生:是宋涛、陈丹、赵小艺。

    喊喊他们的名字,打个招呼吧?生打招呼。

    三、分段学习课文

    1、同学们真热情,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生:想)

    那咱们赶快找开课文读一读吧,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2、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请帮我来连一连吧

    宋涛小树

    陈丹雨丝

    赵小艺旗子

    风车

    对上号了吗?表扬他!

    3、出示课件:三幅画

    老师这里有三幅小朋友的,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

    a、认出宋涛的画

    ⑴读出相应的段落

    ⑵有风了吗?

    “斜斜的”、“吹斜了”应该重读。

    b、认出陈丹的画

    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请读一读。

    ⑵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树了,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

    c、认出赵小艺的画

    ⑴指名相应的段落

    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

    “旗子在空中飘着”、“风车在呼呼地转”。

    4、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成功了)

    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飘扬),雨丝是(斜斜的),小树是(弯弯的),还有风车在(呼呼地转)。

    美不美呀?(真美呀!)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生读最后一段)。

    6、小朋友们的画这么美,能配上几首诗就更美了,同学们能作诗吗?(能)

    请同学们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给小朋友的画配上小诗。

    8、指名分别配上小诗

    师帮忙整理。

    9、一起动支脑筋,给我们的集体创作加个题目。

    10、全班带着题目齐读诗歌。

    这可是我们班的伟大作品呢。

    四、指导朗读

    1、欣赏课文朗读,(课件:动画朗读课文)

    2、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

    3、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练一练。

    4、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推先四位同学)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认为谁读得好。(学生分角色朗读)

    5、谁来评评?

    学生试评,师相机指导

    6、小结: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表扬他们,也表扬自己。

    五、拓展体会,画风展示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真是不简单哪,同学们喜欢他们吗/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JK251.com

    (喜欢宋涛,因为他敢于提出问题;喜欢陈丹,因为她很聪明,善于向别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错误;喜欢赵小艺,她肯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很有自信心。)

    2、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会画风,你们会画风吗?(生:会)

    咱们石码中心小学的同学就是有自信。

    3、我们也来说说风,画画风吧。请同学们找开68面,读读写写。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

    4、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写下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请到上面来展示给大家看,读给同学们听。

    5、学生展示,教师边评价。

    (字写得真好看;主意不错;真是有意思)

    6、同学们的好主意真多,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各小组合作,先商量好,听音乐开始画,音乐停止马上停笔,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有创意,能不能用刚才的格式给作品配首诗,介绍介绍风藏在哪里。

    (音乐开始)

    ……

    (音乐停止)

    7、时间到,推荐一下好作品,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介绍作品。

    教师适时评价。

    8、小结:

    我们二年一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学会了画风,还学会了作诗呢。

    六、课堂延伸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关于生活中风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欣赏。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风。

    2、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风,细心观察的同学都能找到它,能说说你对风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

    3、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表现得真棒,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

    第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五、教学过程

    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

    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平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

    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

    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习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习得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

    (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问题。诸如:(1)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2)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一个要加引号?后一个不加?

    (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顺延学生的思路,学生之间相互解决疑问,然后把问题引入到“鸟的天堂”一问上来。

    (设想:在此教师应做到引导和暗示。)

    师:“鸟的天堂”是那株有着500多岁的大榕树,作者第一次经过时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扬)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设想:在此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较多,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再作归纳。)

    师:它美在哪,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交流。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和内容。

    生说,师板书。(穿插朗读来深入感受榕树的美)

    (设想: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评价,同时要讲究评价方式的转化。)

    师:接下来有不懂的地方作交流。(讲读课文写榕树的部分)

    结合学习提示区分“作者的见闻与联想”,相比比较有联想和没联想的感觉。

    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都领略到作者把榕树写得很美,那你们知道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引进巴金的话: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梦境般的美丽。

    请女生再读该段,深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咱们以前所学过的宗璞的《绿》来找找答案

    引进宗璞的话:道路两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有的绿得发蓝。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花港观鱼,我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而眼前的荷叶,那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和杨柳是一样的。

    师:这样写更衬托出了榕树茁壮的生命力,那么我们就请咱们班的男生把该段读得更美一点,更生机勃勃一些。

    (设想:层层深入,剖析内核)

    师:结识了这么一位充满活力的朋友,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自由说。

    师:对了,作者跟我们一样也是异常地兴奋(板书:兴奋)兴奋过后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再引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这样想着。

    师:这里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自由说。

    (设想:在这一环节中在两个问题出现的次序上估计会有所不一,但总体而言,不影响教学,但教师应该随机应变。)

    师:对了,在这么美丽的天堂里却没有一只飞鸟,感觉有一些遗憾,凸现了作者失望、迷惑的心情。(板书:失望、迷惑)在作者眼里他感觉“鸟的天堂”是徒有虚名、虚名在外的。(估计作者一晚没睡好)(板书:徒有虚名)

    师:当我从朋友的家乡回来的路上,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这一次他又有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

    师:为什么作者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第二次作者经过鸟的天堂的段落,从中找找答案。

    在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生交流。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词句训练: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而--------,时而--------,时而--------。

    师:一到冬天,云南昆明就会有许多海鸥飞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场面甚为壮观。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从这段话中,你觉得鸟儿生活在这里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畅谈。

    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扬、名副其实)

    师:那为什么两次所见到的情景会如此不一样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第二次: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光明。(时间不同)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师:那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出示: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师总结:是的,当地的人们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延续至今。这里的人、树和鸟互相尊重,成就了鸟的天堂,这里是鸟儿生活的诗意的天堂,树和鸟一动一静相结合,谱写了一首自然与生命的赞歌!在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现在我们借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设想:结合环保教育)

    六、拓展练习

    (1)招聘导游,然后为“鸟的天堂”写一段简短的解说词。

    (2)小画眉在唱什么?(写一段文字、小诗、顺口溜……)

    七、板书设计

    美丽的南国的树{(兴奋)扬

    第一次{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失望)抑

    鸟的天堂{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第二次“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留恋、赞美)扬

    第二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朗读重点部分,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与课文有关的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前我们认真预习了这一课,谁能说一下,这课写到了哪些穷人,他们的穷表现在哪里?课文中除了写他们的穷,还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重点朗读

    1、桑娜抱走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

    2、但当她抱走孩子后,又觉得忐忑不安,如何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呢?请大家默读8~11节,在文中画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⑴ 投影示第9节。指名读这段话。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句中的每个省略号都表示桑娜在思索着,看这里(师读至第一个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想些什么?

    ⑵ 余下的4个省略号交给同学们,你觉得桑娜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

    ⑶ 经过我们这样设身处地地替桑娜着想,你发现桑娜心情有什么变化?

    ⑷ 那么,我们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桑娜复杂心理变化呢?比赛读,师范读。

    ⑸ 小节: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对丈夫的热爱和对落难人的同情使桑娜产生了矛盾的性情。但桑娜出于一种善良的本能,还是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孤儿抱回了家。

    三、总结

    桑娜和渔夫尽管是名符其实的穷人,但他们的什么不穷?

    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分角色朗读

    1、渔夫回来了,桑娜怎样对他说的?渔夫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部分交给大家自学!向你推荐刚才的理解方法(投影示)。

    ⑴ 自己读。设身处地地替人物着想,体会他们的心情。

    ⑵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读出你对文字的理解。

    2、汇报朗读。

    二、谈读书感受,续编《穷人》故事

    1、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变成一家九口,他们将怎样生活,结局怎样?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先自己构思准备,再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件【篇6】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习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习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习。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习。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第二课件【篇7】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第四册语文教材中第15篇课文《晚上的太阳》。课文讲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旨在告诉学生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的好材料。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请、性”等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表演、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我们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和他发明的电灯等比较熟悉,因此,理解爱迪生如何帮医生克服手术光线困难,感受爱迪生遇事积极动脑动手的精神,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我准备安排三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指导学生端正、匀称地书写“请、急”等6个生字。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多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继续端正匀称写好“医、性”等四个生字。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阅读新补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悟中升情

    个性作业,拓展延伸;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无可奈何、一本正经”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所了解的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导入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细细地感受。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生情

    1、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索到的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好地了解爱迪生,结合课外知识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知识,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做手术的后果,加深学生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2、引读课文第2段,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结合“犹豫”请学生想象医生在犹豫些什么?动作演示“爸爸无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爱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结合“妈妈痛苦地呻吟”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糟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接着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爱迪生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好办法?”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扣住“眼睛一亮”、“医生的摇头”体会爱迪生想出了好办法,可医生却还不明白,间接衬托出爱迪生的聪明。我预计学生对爱迪生想出的方法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情境,来体会简易手术台前的一片光明,进一步感受爱迪生的善于思考。

    在引读第3段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结合医生的话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从小遇事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自读课文第4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表演情境,通过采访形式,抓住“妈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请学生想象此刻妈妈最想说些什么,来体会妈妈以有这样的儿子引以为豪,理解爱迪生所说话中第一个太阳是指白天生活中能发光的太阳,联系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阳是指“电灯”,结合学生回答及时点明课题。扣住“一本正经”“真的”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因为爱迪生从小就善于动脑,并且一直这样去做,长大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第三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1、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说说这个故事。2、找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3、上网或查资料了解爱迪生其他的发明和对社会的贡献。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环节、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出示“医、性”两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医第二笔是撇,里面部分最后一笔是点,最后再写竖折。性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字要写得美观匀称。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既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晚上的太阳

    爱迪生发明电灯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注意课堂的生成,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第二课件【篇8】

    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

    品读-鉴赏课。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

    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走入她的作品《声声慢》,一起来品读她的另一种心情。

    三、研习课文内容

    1、音读。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它能让我们陶醉。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并在心中默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课件播放女声配乐朗诵)

    2、意读。通过刚刚的听,我们感受了词作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并体会女词人的思想感情。

    3、情读。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课文,把你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

    4、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后作答)

    (课件显示问题及品读提示)

    1、品读词人的感情不能离开词人当时的生活遭遇孤立地谈!

    2、可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3、可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4、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品读!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

    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

    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与之相呼应,使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沉的氛围中。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句中的“雁”在《一剪梅》当中也

    出现过,因而说雁是“旧时相识”。不过,那时的词人看到雁会想到“鸿雁传书”,会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会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那是一种甜蜜的忧伤。而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词中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感情,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都可以看出。

    词中所选择的意象“秋风”“淡酒”“雁”“黄花”“梧桐”“秋雨”都是灰暗、低沉的,从中也可以词人此时的心境。

    5、教师赏析名句

    (课件显示)

    名句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开篇使用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可谓“横绝古今”。词作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女词人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使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赏析:此句用细雨敲打梧桐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梧桐”这一意象无数

    文人曾歌过,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它带有一丝秋的凉意带着浓浓的相思之情和失意愁绪。而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词人将满腔愁绪融入到梧桐冷雨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让我们无从分辨这点点滴滴的冷雨到底是敲打在梧桐上还是敲打在词人那破碎的心上。

    6、小结

    (课件显示问题答案)

    词作上片用秋风、飞雁衬托自己的孤凄,下片以秋雨、黄花渲染自己的愁苦,

    情真语切,集中反映了词人晚年寡居时的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和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触景生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融情入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四、对比阅读

    (课件显示《一剪梅》并伴有朗读)

    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对比两首词作。

    (课件显示。数字表示出现顺序)

    《一剪梅》

    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西楼、花、水

    色调明丽清新

    闺愁

    离愁

    《声声慢》

    晚年寡居时

    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雁、黄花、

    梧桐、细雨

    色调灰暗阴沉

    悼亡之悲

    怀乡之愁

    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女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

    由此可见,个人的遭遇和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她的愁是“春愁”、“闺愁”“相思之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她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欲说还休”的愁,那种愁沉甸甸的、是一种“深沉的愁”。

    五、延伸拓展

    1、根据你对李清照的了解,试辨别下面两首词作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

    (课件显示)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醉花阴》为前期之作,写重阳思夫之情。《武陵春》为后期之作,写

    晚年时疏懒、悲伤的心境。

    2、(课件显示)

    试从题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这三方面来总结李清照词作的特点。

    明确: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这也是婉约词的基本特点。

    3、(课件显示)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吗?如有,试举例。

    明确:有豪放词,如《渔家傲》;有诗作,如《夏日绝句》;还有散文,如《金石录》后序。

    【第二课件集合】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