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诗经的课件
  • 诗经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1

    诗经的课件。

    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小编费尽心思地编辑了“诗经的课件”,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欢迎您的阅读。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设计更加完美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诗经的课件(篇1)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诗经的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从叙事角度入手;

    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

    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课件(篇3)

    文本简析

    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目标定位

    《关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受领悟能力,此时有利于用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感受、领悟”和“赏析”“积累”的能力,就此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积累字词

    3.感悟《关雎》《蒹葭》之美

    4.背诵记忆

    方法选择

    诗歌教学应当重视朗读训练,古典诗歌教学亦如此,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知诗歌的意象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感导入渲染氛围

    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自然引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好铺垫。

    环节二交流预习认识《诗经》

    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自学诗经知识,抢答问题:

    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设计意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中学生应在对《诗经》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经》二首,这样的学习,会显得高屋建瓴。

    环节三深情诵读初悟诗韵

    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二二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有没有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字的读音?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关雎》,推荐一位《蒹葭》的朗诵者。大家愿不愿意听听配音朗读啊?同学们美妙婉转的声音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可以给个机会老师读读么?愿意听老师清读还是配乐读啊?

    读诗啊,一定要投入,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设计意图】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可以用朗读把诗歌的情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诗歌朗读的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经》中的诗歌。这个环节有生读有师读,有生评有师评,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四感知诗意体验诗情

    诵读文本之后,我们要“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咱们来走入诗经的内容之美。(换片)昨天同学们自由阅读了诗歌,根据课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诗歌大意。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的文章内容。(学生交流两首诗的意义)

    那些地方你有不同意见或者更好的解释呢?(交流疑点或难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这个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古代文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即在初步疏通的基础上,象学习现代文一样概述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环节五问题提炼各抒己见

    昨天老师留了博客给大家,晚上老师浏览大家的疑难或感悟,发现大家对诗歌文本的兴趣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

    1.《关雎》中的男主人公最后和女主人公在一起了么?

    2.《蒹葭》中写了很多景物,不能选别的景物么?

    3.《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干吗选两首?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领)

    【设计意图】

    网络早已渗入语文课堂,借助网络及博客资源汇集学生的疑问或感悟,在课堂上提炼显现,不能不说是种创新,这个环节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环节六赏析意境品情入情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作者为读者用文字描绘了丰富的画面,营造了独有的意境。再现意境,是读诗的最高境界。不是单单在诗的词句上下功夫,而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在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的再创造。关雎前两句的意境美,作为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家看一看:谁来帮老师读第一小节?

    那片小洲,风中曳(yè)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zhuó)灼欲燃的花朵,蚱(zhà)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水鸟儿雄雌和鸣,呼朋引伴;比翼双飞,时起时落;交颈而戏,好不亲热。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让我心旌(zhǐ)摇动。对岸的曼妙姿影胶着(zhuó)我的眼光,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善良女子啊,是我梦寐以求的好伴侣。

    (分析写法,如合理的想象及句式、修辞、词性等方面的特点)

    (布置作业)《诗经》两首,美轮美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唯美的画面,请同学们课下选取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展现其中的意境美。假如你要用文字描绘的话,应该通过合情合理地联想与想像,侧重时间、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刻画。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引领,把自己进一步品读诗味的办法教给学生,学生领悟方法后再去揣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理解就更深了一层。放飞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诗中主人公人的心境和诗情。

    环节七手语记忆情感导航

    博客上,有同学给老师留言,问道怎么记忆才会比较容易,语文背诵记忆的技巧有很多老师今天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记忆方法----手语记忆法。(伸出双手,大家一起手语记忆)

    学习了本文,正处于成长发育中的同学们,可能会一些懵懂的情绪,老师要提醒大家,现在我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阶段,男女情感里我们比较遥远,有位哲人说---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啊,幸福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节课,我们全情投入,赏析了《关雎》《蒹葭》之美,用短短的45分钟来鉴赏博大精深的《诗经》选篇,自是远远不足的。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泉,开阔、丰盈、简单、洁净,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希望课下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诗经,品味古典魅力,感受华夏文明!

    【设计意图】

    教师用新颖的手语记忆法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简单舒展柔美的手语操中轻松完成对文本的记忆。这一表演激活了课堂,充分体现课堂上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活化了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初中的男孩女孩对爱情的懵懂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考真爱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诗经的课件(篇4)

    一、积累。

    导引: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勤问。

    1、《诗经》常识。(注意文下注释)

    2、我读。一词、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工具书,多问,难读字注音,反复朗读,揣摩情感)

    3、我背。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朗读,关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我写。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看清字的写法)

    5、我解释。一词、一句、一节、几节、一篇、两篇。(注意文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多问,联系前后文)

    二、探究。

    1、诗歌的内容。(联系诗歌类型、诗句意思)

    2、主人公的情感特点。(联系有关语句,关注文后分析,注意与封建社会、传统爱情表达的区别)

    3、主人公的行动特点。(关注“行动”,联系文后分析)

    4、诗歌的描述或抒情、逻辑顺序。(类同记叙文)

    5、《关雎》一节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先写雎鸠和鸣,再写青年男子对姑娘的追求,前者对后者有何作用?(一般“比兴”手法是先写物,后写人,物和人之间有一定联系,以物引出和比喻人,但此处还可联系先秦时期爱情追求的特点分析)

    6、《蒹葭》一诗中,秋天清早的河边景象有何特点?又有何作用?(一般以景衬情,景情同类)

    7、诗句赏析。(从修辞、用词、写法,及其对句子内容、思想上的作用上入手)

    8、从《关雎》和《蒹葭》推测《诗经》中诗歌的结构或语言特点。(关注文后分析)

    9、浅谈《诗经》在中国诗歌中的地位。(联系文下注释)

    10、斗胆猜测《诗经》与青曲的关系。(联系文下注释)

    11、谈谈爱情与音乐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般常识,和电影电视故事情节)

    三、运用。

    1、即兴写作,描绘诗歌的一个“镜头”。

    2、讲故事,讲一个由诗歌而想象的小故事。

    3、表演,以诗歌为基础,编排一段“小戏”,进行表演。

    4、画画,画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

    5、演唱,唱一首与诗歌内容情感有关的歌曲。

    6、演讲。参考题目:我对美好爱情的一个模糊看法;如果对他(她)有好感,怎么办?;他们显然是个悲剧。

    7、组合朗诵或背诵。本诗,或自己读过背过的其他同类诗歌。

    8、辩论:男女生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男女生不可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9、新闻故事会:我所知道的事实中的爱情故事。

    10、书法,写一节或一首,或“爱”字的几种写法。等等。

    诗经的课件(篇5)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的课件(篇6)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1、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2、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3、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导入语: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关雎》: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

    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这种比较阅读的教法,形式比较活泼新颖,因此同学们的兴趣极为浓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基本上采用了:由读到比到品到赞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研知和拓展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是教为灵活新颖的,教学流程是顺畅和谐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艺术手法讲的不透彻等,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正。

    诗经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

    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诗经》的常识作以简单介绍。

    教师提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品手法,诵文章

    1、由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教师首先明确何谓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章是如何运用兴这一表现手法的。

    教师提示:如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除了兴的手法的运用,学生讨论文章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文章大量的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了细腻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1、将《关雎》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

    2、预习《蒹葭》。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全班一起背诵《关雎》。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另一首,《蒹葭》。

    三、听范读,正字音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和自己课前预习相对照,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唏(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浚(sì)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在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要求能进一步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三、读课文,悟大意

    1、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2、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的境地。

    (过程中,老师给同学们播放歌曲《在水一方》,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们深入体会诗歌内涵。)

    四、品手法,诵文章

    教师为同学们出示自学指导题:

    1、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学生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提示:《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在理解内容和多次朗诵的基础上,争取当堂成诵。

    五、作业

    为《蒹家》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资料宝藏】

    〖《关雎》赏析(褚斌杰)

    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蒹葭》鉴赏(尹建章)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诗经的课件(篇8)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

    教时2课时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背景知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二首》诗意散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爱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摇曳起伏的芦苇密而繁,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水那边高高的岸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里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茂盛鲜明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那遥远的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向右迂曲,道路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洲。

    《关雎》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蒹葭》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关雎》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4、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蒹葭》

    教师提问: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诗经》中两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着。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探究这两首诗艺术上的风格,领略古人对美的追求。

    《关雎》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题目取自句首。②每句话都是四字。③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④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3、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来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蒹葭》

    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2、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3、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4、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承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6、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关雎》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蒹葭》

    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关雎》

    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雎》

    这首流传于春秋时期、记载在《诗经》中的民间爱情抒情诗,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感到那么纯真自然、清新雅丽,散发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同《诗经》中许多民歌一样,《关雎》的选材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把世间男女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表现得生动具体,独具特色。通过雎鸠的结伴而行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对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愁苦心理到决心将美丽善良的姑娘娶过来,过上琴瑟、钟鼓般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节,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

    古代诗论中讲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是直叙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正文。比、兴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运用比、兴就能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关雎》里,比兴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一开头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贴切精彩的比兴!是啊,“雎鸟”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戏,一唱一和,人世间男女真诚相爱、互相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议呢?这两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比兴的运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爱真实,也使诗句增添了不少的艺术特色。

    三、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

    《关雎》同《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语言自然明快、朴素和谐、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反复等手法。如“关关”为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辗转”是双声等。有的地方还活字活用,如分别采用“流”“采”“芼”三个不同的字,表现女子灵动、敏捷采摘荇菜的场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

    《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谐美。

    《蒹葭》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长河中的一颗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风中的《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

    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

    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林,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诗人只得无奈地面对流水,凝望痴想,直到太阳把晶莹的露水晒干,流露出无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绪。

    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

    《诗经》二首

    关雎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

    寤寐思念之苦

    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蒹葭

    怀念: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中央

    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经的课件(篇9)

    诗歌是人类艺苑中最先萌发的种子,是人类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优良文学传统的伟大国家,其中诗歌是一份极为丰富的遗产。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上,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特别是题材之丰富、范围之广泛,风格、流派之迥异,这些诗人及其伟大作品,其影响之深远巨大,更是难以尽述。单是先秦时期,我国诗坛上就有《诗经》、《楚辞》这样两颗璀璨夺目的珍珠。人们常常把唐诗、宋词誉为“中国文学双璧”,其实,从历史悠久和影响巨大深远等方面来认识和考虑,《诗经》、《楚辞》才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双璧”,这里,笔者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向大家做一简要的介绍。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时期以我国文明的主要和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化产物,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主要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间多方面的社会生活。而《楚辞》则是战国后期以我国文明的另一个主要和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文化产物,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要代表的文人诗歌集,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诗经》的作者多达上百人,可惜这些诗人的姓名大都早已湮没不可考了。

    而《楚辞》则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者的作品集,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专著诗歌集。比较具体、详细地说,《楚辞》的作者,除屈原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有着真实姓名的著名诗人。不过,宋玉等人的作品在《楚辞》中保存得很少,因而现在流传下来的也比较少(在屈原之外的《楚辞》诗人群里要数宋玉比较著名,成就和影响也较大),而屈原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占了《楚辞》的绝大部分。

    《诗经》原称《诗》,或者《诗三百》(因为收录了当时的诗歌305篇,取其整数而得名),西汉时期为提高其地位被列为经典而正式命名为《诗经》。《诗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们把这些诗按音乐(或者说是按照其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常用“赋”、“比”、“兴”。人们习惯上把《诗经》音乐方面的“风”、“雅”、“颂”及表现手法上的“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风”是地方乐调,指的是周南、召南、邶风、豳风、卫风、魏风、秦风、郑风、桧风、唐风、齐风、陈风、曹风等十五国风,主要就是这些地方的`“土乐”即民间歌谣,俗称民歌,也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歌曲;“雅”是朝廷所在地的音乐,分为“大雅”与“小雅”,多为奴隶主贵族所作;“颂”是天子和诸侯祭祀宗庙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而“赋”是铺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托物起兴。

    《诗经》不仅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结构上喜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形式,在句式上多用四言句而又富于变化,词汇丰富,用语精练生动,在韵律上,为后世诗歌开创了丰富多彩的韵例。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巨大艺术成就。而《楚辞》主要来源于屈原以前的楚国民间的祭歌。当时由于时代的限制,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人们还相信祭神可以求得神对他们生产和生活的佑护。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楚国的这些民间祭歌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加工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骚体诗,使之成为我国古代诗坛上光芒四射、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

    《诗经》的流传与影响相对而言特别是在西汉以前肯定要比屈原和《楚辞》大得多,因为在西汉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作他的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史记》(在《史记》里有《屈贾列传》可以证明在此之前屈原和他的《楚辞》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气,而《史记》将屈原与贾谊并称也足见当时屈原和他的《楚辞》的地位之低)之前,屈原和《楚辞》肯定是无人问津的,大而言之其流传和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也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并且亲自删改过《诗经》。

    《诗经》、《楚辞》在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或者是直接来自民间,或者是吸收民间文学的滋养,这方面它们有着相同之处。但是《诗经》的句法一般是以四言为主,当然也兼有杂言,而屈原等诗人却打破了四言诗格式,创造了句法参差不齐,灵活多变的骚体新形式,有利于诗人比较灵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楚辞》还在篇幅上发展了《诗经》的短篇为中长篇,这也更有利于诗人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屈原还丰富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例如《关雎》中的“关雎”,《硕鼠》中的“硕鼠”;而《楚辞》中的比兴却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具有象征性质,比如《涉江》中的“奇服”。特别是屈原大量使用珍奇丰富瑰丽的想象、奇美的比喻与大胆奇特的夸张来塑造形象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更是质朴写实的《诗经》所少有的。

    《楚辞》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无比憎恶,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感情充沛,因其洋溢着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诗经》和《楚辞》长期以来都是历代诗人学习的典范。比较而言,《诗经》比较通俗易懂,《楚辞》则比较深奥难懂。《诗经》在春秋末期经过儒家学派的编订、“正乐”,作为一门必读课程在无数的门徒中传习,特别是在后来漫长的科举制时期,《诗经》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广泛重视,成为学子必修、科举必考的内容,其重要性更是《楚辞》根本无法比拟的。

    诗经的课件(篇10)

    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一、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诗上的地位、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译文了解《硕鼠》表达的含义。

    3、阅读并背诵《硕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喜欢诗歌吗?你都知道有哪些诗歌?

    2、介绍《诗经》:(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3、多媒体播放《硕鼠》朗读示范,学生跟读。

    4、(大屏幕出示译文)根据译文,欣赏《硕鼠》,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背诵《硕鼠》。

    6、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来欣赏。

    7、小结:有什么收获?

    三、效果与反思

    运用网络资源学生对《诗经》有一些了解,也初步了解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这有助于学生对诗的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跟着网络音频朗读,学生能流利准确朗读并熟读成诵。

    硕鼠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硕鼠》的.“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社会幻想,到后来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再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出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理想,再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否定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尽管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其价值和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张树波《名作欣赏》)。恩格斯在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称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属于一切时代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德国农民战争〉序》)。应当说,《硕鼠》一诗的作者、我们的这位先辈诗人,也是理应列入“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诗经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