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2-01-18

    时间过得真快,新的学期即将到来,教师们需要作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学计划如何书写呢?你也许需要"小学数学教案设计"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第一篇: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把教案设计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五环节是毋庸置疑的。就数学教案设计而言,新课程改革给教案设计带来了新理念。数学教师的同感: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同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教师追求备课的品位高,教学效果就是好,学生就倍感愉悦,教师课堂就操作自如,得心应手。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巧妙提炼,对教学方法精心筛选;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认识规律潜心探索和教学管理、评价的科学运用。然而,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方法革故鼎新,百家争鸣,是否让已经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师生交往气氛经久不淡,能否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位一体课程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在学生身心之中,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案设计要与时俱进,与教材与学生同步发展,要求教师要摸索出一套思路清、结构合理、方法明、易接受、效率高的设计经验。现以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北师版)部分章节内容为例,谈点认识。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案设计要体现内容设置的创新性、系统性、完美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要求所体现的。

    1、创新性

    数学教学内容不同于其它学科内容,教学设计创新是最易实现的。一方面,新课程内容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真实情景的有机组合和体现。要求通过师生交往让学生了解或掌握这些事物的外在特征变化规律和内容性质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技能,创造性地为生产、生活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的教案设计要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把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些“硬件”与师生的思维、精神、心理状态及知识的内涵等“软件”融为一体,展示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思路,体现“校本课程”内容,使学生的认知媒介贴近生活,符合自己的意愿,更有效的使用“体验课程”(指被师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随时变化、个性强的少年儿童,教师的教案设计必须以此为出发点,随时调整教学活动策略,做到与时俱进,力求超凡脱俗。如在《比例尺》一课中,要设计到“要把较小的物体扩大后画在纸上,这样的比例尺会有什么特点?”这是学生创新学习中可能会提到、探究的问题,这样就做到常备常新,常教常新,以新求发展,以新求高效。

    2、系统性

    教案设计的系统性不仅是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需求,更是知识结构、教学环节的特点所在。它包括知识内容系统性、课堂环节系统性、学生认知系统性和学习常规系统性。做到这“四性”的统一,是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往从呆板、单调的局面脱胎的保证。在《正比例意义》教案目标设计中,两种目标在系统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实施的环节具有网络特点。目标(一):①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②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推理和归纳等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目标(二):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据此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例。②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措施: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分别出示“例1”和“例2”,(也可是类似的问题)借助知识的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自由研讨,交流汇报,质疑问题和学生总结。这两上例题的目标就较好实现,这样设计就体现了条理性、务实性和全面性,既让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完美性

    教案设计相对完美,不仅给教师课堂教学增添靓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美感。在设计的各环

    节因素中,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板书、情节与节奏和过程与结果的相对完美,是优质教案的一大特征。在《整理与复习》一课的板书,笔者认为这样设计较好较完美。4、灵活性优质教案设计的重要标志是它的灵活性。无论哪种形式的备课,教师都要在各环节中准备2-3套方案,以“多变应不变”(复杂的内容和交往应对不变的目标),以“多变应不变”(复杂的内容和交往应对复杂个性的学生)。主要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上下功夫,在教材与学生的交往的关键上下功夫,在决策上下功夫,在教师自身的优劣上下功夫。寻求设计的最佳形式和效果。

    5、独特性

    教学设计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现,它是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体验和感受的差异,存在着教学观、教师观和教材观的不同界定,对有独特的教案设计很难定位。但新“课改”对教师的行为作了明确的阐述: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这是教的职责;对学生的引导,这是教的本质。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教师的个性上,也就是以“特”、“优”的方式去“帮”(帮反思、帮设计、帮发现、帮营造、帮评价)学生参与各种交往,以超谷的思维和措施去“引”(启迪、激励、唤醒)学生质疑解难,让教师的个性特征渗透在师生交往的各个环节。

    二、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案设计,还应体现在教学的各环节与教材特点、学生认识规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的高度协调上。即①创设问题情境要紧扣主要内容;②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有科学有力的评价机制;③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④交流汇报要激发个性特征;⑤讲解、概括要择遇难无援之机;⑥拓展运用要与学生的认知范围相一致。这是数学创新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根本所在。

    1、新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资源,教师要以较强的感召力和完美的艺术品位为学生创设优良健康的活动环境,即:对这些素材和资源再造,努力使教师、学生和教材互动、互惠、形成精神和思维的创新。大量的案例证明,创设情境越接近教学内容,师生越省时省力,各种关系越融洽,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的设计是:师:出示一个装有多种立体图形的漆桶,请同学把这们按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形体分开。生:开始操作,其它同学翘首观望,视目以待,用多种感官评判着这位同学的一举一动。师:像茶叶盒、小漆桶这类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立体图形。

    如果说刚开始像看精彩魔术表演,那么后来通过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新的数学问题(圆柱体)已经被学生所认识。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课改”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接触的事物、从中找出问题,做到这“四个”学会。教师在这里要给同学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机会和时间,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找窍门、找话茬、找疑点,发表看法和想法。这时若教师的言行过急,是不科学的。尤为一提的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予以合情理的评价,激发学生能发现问题,会发现问题,会解决问题,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望,让质疑向纵深发展。对教师来说要千方百计创造学生形成“大脑风暴”的条件,组织和帮助学生在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筛选出重要的问题。

    3、自主探究是最不易达到最佳效果的一步。如何设计呢?如《圆柱的认识》一课,设计是:①摸一摸圆柱体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相同的圆形组成,且上下粗细均匀。②量一量,圆柱两圆面之间的距离。③想一想两圆面之间的垂线有几条?剪开后的三个图是什么形状?这些形状各部分名称与圆柱各部分名称有哪些联系?④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体现了自主创新学习,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师生活动的价值高,效果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自主探究方式。

    4、展示学生个性特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若不体现这一点,则是一种庸俗的设计。学生总想把自我发现和小组讲座的成果(数学问题),毫不吝啬地向

    他人展现,试图得到同伴的认可,这是新理念下的学生观。作为与学生同等地位的教师,在教案设计时不得有任何侵犯学生权利的言行,理应设计如何组织好学生倾听,引导好学生质疑,建造好展示内心世界的“平台”,点燃创新火花,成为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医生。例如《圆柱的认识》设计是:师: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一定吗?学生再次活动(部分同学可能会剪成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

    5、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并没有忽视教师的讲解,是它的权重相应的减少了。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讲的时空被学生活动替代的越来越多。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案设计时,必须把握什么时间讲、讲什么,这一要务。在《圆柱表面积计算》教学设计中,学生已对三种圆柱(无底面、一个底面、两个底面)表面积计算方法掌握了,但学生仍有得到一种公式要求所有圆柱表面积的欲望,这时就可以讲解: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给定体形组成部分,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像烟筒、挑水用的铁皮水桶和装汽油的大铁桶,它们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就各不一样。

    6、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它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具体表现。我们在这一环节里,最有效的设计是把知识放置到学生耳濡目染的日常事物上,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熟悉的实物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事物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学生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数学问题带回到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湖北当阳干溪中小学张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规律的现象,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现象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同伴合作,自己动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现聪明才智,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并能找出图形或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创造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规律和无规律图形两组,红色圆形、黄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各10个。

    教学流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

    (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教师边说边板书: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师:如果给你一些,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

    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

    (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

    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4、解密码:老师这儿有一组有规律的密码,它的开头是1、3,你猜接下来是什么?(学生动手写下来。)

    生1:1、3、5、7、9、……

    生2:1、3、1、3、1、3、……

    生3:1、3、6、10、15、……

    生4:1、3、7、13、21、……

    生5:1、3、4、7、11、18、……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说说其中的规律。

    (设计解密码这一环节,很自然地将学生从具体图形中发现规律,升华到数字排列的规律,这是一个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的过程,促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三、在创造中理解规律

    师:图形有规律,动作有规律,数字的排列也有规律,那你还能创造出一些规律吗?你可以用笔写下规律,也可以用水彩笔画规律,也可以用动作或声音表示规律,看看谁创造的规律多一些、美一些?

    生1: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生2:abcabcabcabc……

    生3:快乐快乐快乐……

    ……

    (让学生用动作、声音或画画等等来创造规律,让各个层面的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意识到规律是在图画、声音、动作、颜色等多方面存在的,是很奇妙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

    四、在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

    (课件演示:家具装饰、古文物、少数民族的服饰、项链、跳舞的小朋友……学生被眼前的美丽图案吸引住,不时发出啊的声音。)

    师:美吗?为什么会美?

    师:看来规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或数字是什么,还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就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生活中还藏着许多有规律的事物,期待小朋友更多地发现。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板书设计:

    找规律

    △○□△○○□○△

    △○□△○□△○□

    1、1、1、1、1、1、1、1、1、

    △○○□□□△○○□□□△○○□□□

    1、2、3、1、2、3、1、2、3……

    1、3、5、7、9……

    1、3、1、3、1、3、……

    1、3、6、10、15、……

    1、3、7、13、21、……

    1、3、4、7、11、18…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教案设计

    王红珍

    20xx.3.27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零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小数的含义。

    2、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小数。

    1、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昨天老师到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价格:

    (大屏幕上出示商品和价格牌。)

    书包:45元彩笔:3.50元文具盒:12元橡皮擦:0.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80元

    2、区别整数和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表示价格的数分成两类?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将商品价格分成两类:

    书包:45元彩笔:3.50元

    文具盒:12元橡皮擦:0.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80元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两组数有什么区别?

    (左边这一组数是整数,右边这一组数中间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46.50、23.15、14.06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你会读小数吗?

    (多让一些学生试读以上商品价格,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3、刚才,这些小数我们都是怎么读的?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出:“读小数时,先看小数点的位置,再将小数点前面的数用整数读出(读出数位),小数点读作:“点”,最后将小数点后面的数直接逐个读出(不读数位)。

    3、老师还发现了这样一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其它一些小数让学生先在同桌内读读,再请学生汇报。)

    5、你能找到你身边的小数吗?

    6、你们会写小数吗?

    (请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教师出示的小数,并请三个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评价。)

    七点一八写作:7.18

    十四点零九写作:14.09

    二十点三零写作:20.30

    7、你觉得写小数应该怎么写?

    (先让同学充分发言,再引导全班总结出:写小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8、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教师出示88页情境图,请学生读一读图中所标出的一些食物的价格。

    (2)提问:哪些同学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并请学生写在书上。)元角分

    5.98元5元9角8分

    0.85元8角5分

    2.60元2元6角

    三、教学例一

    1、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小数,那到底怎样的数可以

    用小数来表示呢?下面我们用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来探究一下。”

    2、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同桌讨论,并请同学汇报。)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零几或者零点几几。”)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米和1.30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请同学汇报,全班订正。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四、课堂练习(机动)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你在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数?小数该怎么读?小数该怎么写?

    六、作业

    1、寻找身边的小数。

    2、《数学练习册》认识小数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元角分表示五元九角八分5.98读作:五点九八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分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1/100

    第四篇: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白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米尺、标价牌、磁铁、小黑板(书中表格、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出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

    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

    橡皮0.15元小刀1.5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标价牌)

    2、区分整数和小数。

    师: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分)

    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

    文具盒15元铅笔0.20元

    日记本3元橡皮0.15元

    小刀1.5元

    师:左边的这组数48、15、3,都是我们学过的,它们都是整数,你还能举出整数的例子么?

    3、引出课题:认识小数

    师:右边的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

    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2、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能把它们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么?

    (指名学生回答,是在小黑板上写)

    3.50元=3元5角

    0.20元=2角

    0.15元=1角5分

    1.5元=1元5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等号的左右两边,发现了什么?

    生1: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小数部分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生2:3.50元和1.5元同样可以转化为几元几角,为什么一个小数部分第二位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师:你真会想啊,这个0可以去掉,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但是小数的意义和数位是不同的。现在明白了么?

    生:明白了。

    4、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5、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最高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6、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师用手在米尺上比划一分米,问学生:大家瞧,这是多少长?

    生1:一分米。

    生2:10厘米。

    师:十厘米也等于1分米。把米尺怎么分才可得到一分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分,每分就是1分米。

    师:恩,对极了。那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分米是多少米么?

    生:1分米=1/10米。

    师:这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分数的知识,今天,老师告诉大家,1分米还可以是0.1米。那你知道3分米是多少米么?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

    生:3/10米,0.3米。

    师:6分米呢?8分米呢?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师在米尺上比划1厘米,问:这又是多少长呢?

    生:1厘米长。

    师:把米尺怎么分才能得到一厘米呢?

    生: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厘米。

    师:用分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呢?

    生:1/100米。

    师:那用小数会表示么?

    生:0.01米。

    师:真是聪明,那3厘米呢?6厘米呢?。。。。。。(可多举几个例子,多叫几个同学回答。)师: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

    生:18/100米,0.18米。

    师:打开课本89页,完成其中的填空。(完成后校对)

    (3)巩固练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上学期征订校服的时候,服装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量了身高:

    胡址珊1米28厘米杨昆1米40厘米仇鑫1米2分米

    你能把它们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么?(指名上黑板写)

    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联系。

    1、填单位名称。

    8.64元=8()6()4()2.83米=2()8()3()

    2、填适当的数。

    0.23米=()/()米=()米

    0.76米=()/()米=()米

    3.19米=()米()厘米=()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中的第一题。

    板书:认识小数

    元角分1分米=1/10米=0.1米

    3.50元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3分米=3/10米=0.3米

    0.20元一个数字-----一位小数1厘米=1/100米=0.01米

    0.15元两个小数-----两位小数3厘米=3/100米=0.03米

    1.5元18厘米=18/100米=0.18米

    反思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人教板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虽然是第一次学习这个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对小数有一定地了解,会认识部分小数,只需要再稍微讲解一下。我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小数的含义上,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一,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

    超市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对于物品所标明的价格,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的数学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初次学习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化。

    二,在用形象支撑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过程后,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

    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化聚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以往教学中,部分学生常常形成只能用小数表示价格和长度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最后的练习中我收集了一些小数的其他用途并展示给学生,有效的防止了部分学生的思维定势。

    第五篇: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百分数的应用——利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

    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信息)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师: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利息?(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师: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列式求利息吗?(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

    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实得利息怎样求?(学生列式解答)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组织学生讨论)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我们向你推荐更多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认识小数》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20xx年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整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九》的教案设计

    Jk251.coM编辑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

    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

    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汇报: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

    解:x+3-3=9-33x=18

    x=6解:3x÷3=18÷3?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向你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总结精选


    第一篇:教案设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课堂师生互动的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考,进入哲学的思维,使原理课的教学能够有一个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2)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3)理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初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运用等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三、课堂设计:

    1、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关于“猫和三叶草”的案例,引入本课件的教学。在社会中,借用最近热映的《同桌的你》电影中主人公提到的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以及“蝴蝶效应”,让同学们讨论人类社会中普遍联系的生存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著名论断作为本阶段课堂讨论的结束语。

    2、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为导引,引入哲学上对“联系”范畴做出的定义。

    3、以对联系范畴的理解引入联系客观性的特点。引入古人对“日食”现象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中自己的例子加以详解,让同学们举出生活中主观臆造的联系的例子,并展开讨论。“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幸运数字等等。得出结论,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的,恋爱中的情侣切忌捕风捉影,主观臆断。

    4、由此引入联系的普遍性的特点。播放视频《十分钟看懂金融危机》,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论证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存的紧密度和普遍性。

    5、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偏西是多种多样的,引入联系的多样性的特点,并举例加以论证。

    6、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运用纪晓岚祝寿的例子,论证听言务尽,切忌断章取义,主观臆断。“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尊。”

    四、教学后记:

    1.利用多媒体信息教学,并结合案列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讨论,能够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和活跃度,增强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增加大学生对哲学原理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哲学本就是生活。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学生改变对原理课“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旧认识,真正认识到源自生活的哲学,本就是生活本身。从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加深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背过就忘”。使哲学真正能够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中。

    第二篇:教案设计一

    《信客》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

    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

    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设计: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佬都同样受到赞誉

    第二课时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信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教学后记:信客一文的学习,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朗读能力有提高。

    第三篇:物理教案设计电功率

    物理教案设计电功率

    目标教学教案课题二、电功率课型新授授课教师贺日明课时分配2课时授课日期20xx年月日教材分析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1、理解电功率的含义。2、会用公式p=w/tp=ui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1、理解电功率的含义。2、会用公式p=w/tp=ui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公式p=w/tp=ui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目标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2、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4、知道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5、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6、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巩固1、电能利用的实质是什么?2、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3、电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4、电功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5、电功的计算公式都有哪些?6、电功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换算关系如何?思考并回答:1、利用过程实质上是电流的做功过程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3、电功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4、电功的大小与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5、w=uitw=uq?w=i2rtw=u2t/r6、的国际单位是:j目标教学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引入新课:投影给出图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电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电功率。

    三、进行新课g三dgdff一.电功率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理解: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2、电功率的定义:3、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定义式)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基本式)电功率推导式一:p=u2/r电功率推导式二:p=i2r4、电功率的单位:由p=w/t可知,当w取其国际单位j,t取其国际单位s时,可得,p的国际单位是j/s。当j/s用作电功率的单位时,物理学中给他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瓦特。国际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aincities,naturalbeautyandnaturalresourcesofcanada.

    2.getstudentstolearndifferentskills.

    教学难点

    1.developstudents`readingability.

    2.enablestudentstolearnaboutsomebasicinformationandtalkaboutcanada.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getstudentstolearntheusefulnewwordsandexpressionsinthispart.

    2.letstudentslearntheknowledgeofcanada.

    能力目标

    1.developstudents`readingabilityandletthemlearndifferentreadingskills.

    2.letstudentslearnhowtoreadatravellingreportandhowtouseamap.

    3.enablestudentstolearnaboutsomebasicinformationandtalkaboutcanada.

    情感目标

    1.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aboutforeigncountries.

    2.developstudents`senseofcooperativelearning.

    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

    step1leading-inandwarmingup

    1.showamapofcanadatostudentsandtalkaboutcanada.thenaskthemthe

    followingquestions:

    1)whatkindofcountryiscanada?

    2)howlargeisit?

    3)whatelsedoyouknowaboutcanada?

    suggestedanswers:

    1)canadaisamulticulturalcountry.

    2)it`sthesecondlargestcountryintheworld.itcoversanareaof9984670square

    kilometers.itisabitbiggerthanchina.

    3)(students`answermayvary.encuragethemtotellmoreinformation.)

    2.makeaquiz

    showthefollowingonthescreen.

    howmuchdoyouknowaboutcanada?

    1.whatlanguage(s)docanadiansspeak?

    a.englishb.englishandgermanc.englishandfrenchd.englishandspanish

    2.whatisthecapitalofcanada?

    a.vancouverb.torontoc.calgaryd.ottawa

    3.whatisthenationalanimalofcanada?

    a.beaverb.grizzlybearc.polarbeard.penguin

    4.whatisthecanadianleadercalled?

    a.presidentb.primeminesterc.governord.king

    5.howmanygreatlakesarethereincanada?

    a.4b.3c.5d.6

    letstudentsworkinpairsandanswerthisquiz.thenhavethemcomparetheiranswerswithanotherpair.givethemthecorrectanswersandseehowmanystudentsgot80﹪orbetter.

    step2pre-reading

    1.

    1)

    2)

    3)

    2.letstudentsdiscussthefollowingquestions:whatisthelongertripyouhaveevertaken?ifyoutakeatriptocanada,whatdouyouthinkyoumightseethere?whatthreewordswouldyouusetodescribecanada?havestudentsturntopage34ofthetextbook,lookatthetitleofthereadingpassage

    andthepicturesandpredictwhatthepassageisabout.thenhavethemreadthepassagequicklytoseeiftheyareright.

    step3reading

    1.fastreading

    askstudentstoskimthereadingpassageandthen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

    1)whatisthepassagemainlyabout?

    2)whatis“thetruenorth”?

    3)howmanycitiesarementionedinthetext?whatarethey?

    threeminuteslater,c(转载需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hecktheanswerswiththewholeclass.

    suggestedanswers:

    1)thepassageisaboutatripoftwogirls,andittellsussomeinformationabout

    canada.

    2)“thetruenorth”isthetrainthatgoesacrosscanada.

    3)five.theyaremontreal,vancouver,calgary,thunderbayandtoronto.

    2.intensivereading

    allowstudentstoreadthepassagecarefullythistounderstandthemainideasofeachparagraphandgettheimportantdetails,andthenfinishthefollowing:

    1)choosethebestanswertoeachquestionaccordingtothetext.

    (1)asyougoeastward,youcanseethefollowingthingsexcept

    a.mountainsb.thousandsoflakesc.forestsandwideriversd.cows

    (2)whowilltakepartinthecalgarystampede?

    a.cowboysb,peoplefromcanada

    c.anyonewhohasagiftforridingd.cowboysfromallovertheworld

    (3)whichofthefollowingststementsistrue?

    a.onecancrosscanadainlessthanfivedaysbytrain.

    b.manypeoplethinkcalgaryisthemostbeautifulcityincanada.

    c.infact,thepopulationofcanadaismorethanthirtymillion.

    d.oceanshipscannotreachthunderbay.

    (4)whichofthefollowingshowstherightrouteofthecousin`stravel?

    a.toronto→calgary→vancouver→thunderbay

    b.vancouver→calgary→thunderbay→toronto

    c.vancouver→thunderbay→calgary→toronto

    d.toronto→thunderbay→calgary→vancouver

    suggestedanswers:(1)d(2)d(3)c(4)b

    2)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incompletesentences.

    (1)whichcontinentwerethecousinscrossing?

    (2)whyweretheynotflyingdirectlytotheatlanticcoast?

    (3)whyisthepopulationofvancouvergrowingsorapidly?

    (4)whathappensatthecalgarystampede?

    (5)howareoceanshipsabletoreachthecenterofcanada?

    (6)whataresomeofcanada`sgreatestnaturalresources?

    3.readinganddiscussing

    readthepassageathirdtimeandthenworkinpairstodiscussthesequestions.

    1)whichpartofthereadingpassageinterestsyoumost?

    2)ifsomedayyougotocanada,wherewillyougo?why?

    (letstudentshaveenoughtimetoreadthepassagecarefullyanddiscussthequestionswiththeirpartners.encouragethemtoexpandtheiranswersaccordingtotheirownexperiences.)

    4.dealingwithlanguagepoints

    helpstudentsanalyzesomedifficult,longandcomplexsentencesandguessthemianingsofsomenewwordsandexpressions.encouragethemtotrytodealwiththelanguagepointsinthecontext.givetehmexplanationsifnecessary.

    5listeningandreadingaloud

    askstudentstoreadthepassagealoudtothetapeandletthem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onofeachnewwordandthepauseswithineachsentence.tellthemtopickoutalltheusefulexpressionsorcollocationsfromthepassagewhilereadingandcopythemtothenotebookafterclassashomework.readthemaloudandtrytolearnthembyheart.

    collocations:beonatripto,ratherthan,taketheaeroplane,alltheway,takethetrain,attheairport,onthewayto,chatabout,aswellas,lessthan,aboardthetrain,settledown,managetodo,catchsightof,befamousfor,haveagiftfor,thousandsof,inprizes,beamazedtodo,atthetopof,besurprisedat,becauseof,freshwater.step4.consolidation

    givestudents10minutesorsoandletthemdothefollowing:

    1.workinpairsandfillinthetableaboutthetypeofwritingandsummaryoftheidea.

    atripo“thetruenorth”

    typeofwritingthisisapieceofnarrativewriting.

    mainideaofthepassagelidaiyuandhercousinliuqianwentonatriptocanada,visitingtheircousinsandenjoyingthebeautifulsceneryacrossthewholecontinentofcanadafromwesttoeast.

    mainideaofparagraph1lidaiyuandhercousinliuqianwereonatriptocanada.

    mainideaofparagraph2havingarrivedinvancouver,themostbeautifulcityincanada,theyweretobetakentocatch”thetruenorth”,thecross-canadatrain.

    mainideaofparagraph3settlingdownintheirseatsinthetrain,theyenjouedthewildscenerywhilecrossingtherockeymountainstocalgary.

    mainideaofparagraph4whilearrivingatthunderbay,theylearnmoreaboutcanada,itspopulation,resources,etc.

    mainideaofparagraph5thetrainrushedtowardstorontowhiletheyweresleeping.

    2..completethesummaryofthestorywithonewordineachblankandthenretellthewholestory.

    lidaiyuandliuqianwereonaacrosscanada.insteadoftakingtheaeroplanetheway,theywouldcrossthewholecontinentofcanadainaafterarrivingvancouverbyair.

    dannylinwaitedthemattheairportandgavethemabriefaboutcanada,thesecondcountryintheworldandvancouver,themostbeautifulcityofthecountry,whiletakingthemtothetrain,”thetruenorth”

    havingsettledintheseats,theylookedoutofwindowthewildscenery,themountaingoats,andgrizzlybear.theywentbythecityofcalgaryandinthundetbay,acityattheofthegreatlakes,learningmoreaboutcanadaofitspopulationresourcesandso.theirlaststopistoronto,oneofthesouthernmostcitiesincanada.

    keys:trip;all;train;for;intoduction;biggest;catch;down;at;arrived;top;on.

    step5homework

    1.learntheusefulnewwordsandexpressionsinthispartbyheart.

    2.readthereadingpassageagainandtrytoretellthepassage.

    板书设计

    unit5canada—“thetruenorth”

    warmingupandreading

    atripon“thetruenorth”

    typeofwritingthisisapieceofnarrativewriting.

    mainideaofpassagelidaiyuandhercousinliuqianwentonatriptocanada,visitingtheircousinsandenjoyingthebeautifulsceneryacrossthewholecontinentofcanadafromwesttoeast.

    mainideaofparagraph1lidaiyuandhercousinliuqian

    triptocanada.wereona

    mainideaofparagraph2havingarrivedinvancouver,themostbeautifulcityincanada,theyweretobetakentocatch”thetruenorth”,thecross-canadatrain.mainideaofparagraph3settlingdownintheirseatsinthetrain,theyenjouedthewildscenerywhilecrossingtherockeymountainstocalgary.mainideaofparagraph4whilearrivingatthunderbay,theylearnmoreaboutcanada,itspopulation,resources,etc.

    mainideaofparagraph5thetrainrushedtowardstorontowhiletheyweresleeping.

    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的工作总结怎么写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87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1

    第四单元

    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上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d板书:d=2r或r?2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阅读课本,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读一遍。

    练习:做第86页上面的“做一做”。

    2.圆的画法。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画圆的工具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的内容。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小结: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总结:

    ①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

    ②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③“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第四单元

    ④用圆规画圆要按哪三个步骤?⑤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⑥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5、6题。

    课后小结: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五册《周长的认识》漳州市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邮编:363800手机:13709303506

    《周长的认识》

    华安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

    设计理念

    这是一堂概念理解课,必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1页的

    内容。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

    3.初步渗透平移、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描一描、指一指、找一找、判一判、算一算、量一量等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加强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3.通过量树叶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每生准备直尺、彩笔、树叶、毛线、软尺等。

    3.图画纸、作业纸各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秋景视频,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一)生画树叶一周的边线,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3、动画演示树叶的周长,并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画叶子边线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探索新知:

    一、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1、(探究一)边指边说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给周长下定义。

    2、(活动二)找生活中具体实物某个面的周长。

    3、(探究二)通过判断,深化理解周长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说一说、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建立周长的定义,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运用概念,计算周长。

    1、(探究三)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

    2、(活动三)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并让学生运用概念,学会计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量树叶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感受合作的意义,同时,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综合应用:

    1.练习——“谁走的路线长?”,渗透平移的数学思想求周长。

    2.猜、量教师的腰围,介绍神奇的周长。

    3.运用周长,创造图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设计说明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教学内容,该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伏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紧密地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进行平移数学思想的渗透。为此,本节课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再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再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的教学,有效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注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好奇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秋景,使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还是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然后从漂亮的树叶导入课题,这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本节课,教师既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如地面的周长,课桌桌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电视屏幕的周长等,又能把数学知识还原生活。介绍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找裁缝师傅做裤子,需要量腰围,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程等,以此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感知。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周长定义时,教师通过“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手段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理解。

    1、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建立周长概念的表象。

    2、通过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三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体会周长指的是外边线一周的长度。由此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4、通过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能应用周长的概念,

    解决数学问题。

    四、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孩子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学会思考、会分析,变聪明。

    1、教学中,教师能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树叶的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并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打下伏笔。

    2、通过比较周长,渗透平移思想,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移一移来比较两组图形周长是否一样。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格子图里画周长为16厘米的各种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判一判、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花边有多少》教学设计

    大连花园口实验小学肖杰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对图形的周长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校计算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什么?生:图形的周长。

    2、那么什么又是图形的周长?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情境导入:

    我们班下周要召开主题中队会了,为了使我们的教室更加美丽,我们要在黑板的周围围上一圈漂亮的花边,我们买多少花边材料呢?

    如果买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看看花边有多长合适,好吗?

    (板书课题:花边有多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下面大家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花边绕黑板转了一周)这就是我们的黑板,老师给黑板布置漂亮的花边,花边是怎样布置的?

    生:花边是绕着黑板的边遍布置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要想知道花边有多长,就是求什么呢/

    生:得计算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黑板是长方形,它有4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的边叫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条信息(大屏幕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谁来读一下?(找生读)

    我们根据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生1:我们可以求出黑板的周长。

    生2:我们还可以求出花边至少有多长。

    (大屏幕出示问题:花边至少有多长?)

    2、师:花边有多长?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组的算法多,方法妙。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

    汇报交流(4人小组交流,汇报算法和算理。哪一种方法简便,喜欢哪一种。)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并用文字来表示这种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1:我把4条边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

    长+宽+长+宽

    生2、我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

    长×2+宽×2

    生3、我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34+12)×2=92(分米)

    (长+宽)×2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1、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的想法有道理,哪种方法有对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吗?

    同学们翻开课本47页,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分3组,每组选择一种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现在你觉得哪种算法最好?

    生:第3种方法最好,简便,算起来快,不容易出错。

    师:说的非常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2、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大屏幕出示)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求草坪的周长。

    (3)考考你:学校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4)动手操作:自己动手用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把它们拼起来,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课堂完成不了,课后继续操作研究。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很认真,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案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27÷3240÷8160÷4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案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请你支持)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立方米)

    v(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22≈20,18≈20,20×20=400(人)

    b29≈30,31≈30,30×30=900(个)

    c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收藏,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47×52=3414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明确它们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教师提问:我

    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

    学生举例.

    说说哪些物体表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二、学习新课.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

    (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1)教师演示.

    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

    (4)对比.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

    (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

    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长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

    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正方形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是直角的共同点,而正方形还有四条边相等的这一特征,因此正方形可看作是特殊的长方形.

    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

    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4.数一数下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

    四、教师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意义,特征及特性)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南昌市教育局----南昌教育信息网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小数的近似数

    太平狮峰学校杨国珍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

    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容易混淆,这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启发学生说出: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上的数是3,根据“四舍五入”法要舍去,得

    出23956≈2万;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9,应该入上去,23956≈24千.

    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请大家回忆一下:23956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多

    少?省略千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

    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大新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

    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

    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课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例1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1,是4以下的数舍去.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2.953≈2.95.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概括出注意两点:

    (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舍还是入.

    (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保留,不能去掉。.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例21992年我国生产洗衣机7127000台.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提问:(1)把7127000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72170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板书;7127000台=712.7万台

    3.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后,再求近似数.

    例31991年我国生产原油139000000吨.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学生独立改写成139000000吨=1.39亿吨,并说出改写的方法.

    提问: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接上题)≈1.4亿吨,并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

    三、巩固反馈

    1.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面积是32200平方千米,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2.把135000000人改写成以“亿人”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教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2、任何一个数乘0得0。

    3、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

    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

    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5、有关简算的拓展:

    102×38-38×2125×25×32

    125×883.25+1.9810.32-1.9837×96+37×3+37

    易错的情况:0.6+0.4-0.6+0.438×99+99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5、小数的读写法: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

    一个数。

    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就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7.小数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

    8.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

    9.名数的改写:1吨30千克+800克=()吨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求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与精确到百分位的提法)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取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大数的改写。先改写,再求近似数。注意:带上单位。

    (五)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2、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6、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六)小数的加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

    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

    (七)统计: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

    趋势,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八)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长度

    情况分类:1、两端都植:棵数=间隔数+1

    2、一端植,一端不植: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植:棵数=间隔数-1

    4、封闭:棵数=间隔数

    本网推荐其他精彩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好文)


    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收藏,请便下次访问)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五、课后作业

    p36页的第2题

    no:2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4、你们觉得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我们就请哪个组的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好不好?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来源:网络20xx-08-1809:44:26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第47页的例题,做一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出示三个纸盒)教师说:“我给小朋友带来一个东西,想不想知道盒子里分别装的是什么?谁能打开并说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它?”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及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㈡探索新知

    1、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物图)教师充分利用实物图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

    2、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

    (出示直尺)教师引导思考:0还可以表示什么?

    3、寻找“0

    我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集体交流不同想法。

    学生感到疑惑,教师及时提出课程: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学习“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㈢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㈣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以内数的减法

    目的;一了解减号和减法算式:

    二索求减法的算法

    三养成看图的风俗,能提出数学题目,并会解答

    重难点;从连动性的三副图中提出减法题目的算理

    教具准备;例一多媒体课件;送信卡片;找同伙卡片

    教学进程

    1条件测评;五分

    小朋友,前面咱们学习了五之内的数,想想,还会数吗?

    一,从零数到五

    2.倒数呢

    3.听师拍了几下

    四师说数,生拍

    五对口令,找五的对子数

    2引入(二分);请看;这有几支铅笔?(五支)送给小朋友三支,还剩几支?会算吗?这节课咱们就一齐来索求五之内的减法.比1比,看谁这节棵听讲最用心,举手最踊跃,回答音最亮

    3新课达标20分

    (1)学例一

    一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甚么?

    二哪副是第一副?你是怎样晓得的?甚么记号?

    三你能看着这两幅图提个数学题目吗?

    四用算式示意:三-一=二

    五了解减号-示意从三里面减去一个还剩二个

    六读算式;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

    (2)学例二

    一齐读算式五-二=

    二算式示意甚么?

    三4人一组拿出小棒脱手摆一摆

    四交换;五-二=三

    五想想除了摆小棒还可以怎样算?

    六汇报用数数的法子,还可以用分成

    七看算式摆小棒五-一=五-四=

    八口算四-三=三-二=四-一=

    (3)学例三

    一师指点生在田字格里誊写算式,先描在算,比1比看谁写得最规范,最标准

    二评选

    三听算五-三=四-二=三-二=

    4课间放松十一分一二拍拍手

    三四点点头

    五六甩甩背

    七八跺跺脚

    九十我坐直

    5达标练习八分

    一填在书上书第22页

    二找同伙游戏(师那得数找算式)

    三送信游戏(邮筒上写得数站在前,听口令,拿着信封上写着算式的门生上前投信.其它门生说;小小邮递员

    真是不简单

    送信快又准

    大家都称颂

    四夺红旗竞赛男女生各五名

    6部署功课三分

    口算;五-四=四-三=三-二=二-一=五-三=四-二=五-一=

    七全课总结一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甚么,有甚么劳绩?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海版)第一学期p30

    认知目标:1、通过补充,会求缺少的加数。

    2、会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情节,并解答。

    能力目标:1、还缺几个可以继续往前数,也可以对和进行分拆。

    2、培养学生看图表述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补充求缺少的加数。教学难点:根据提供的情景,叙述有关“补充”的情节,并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教学设计思想:新教材十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认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给学生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时间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尽量遵循二期课改理念,体

    现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点,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1、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学习新知,首先必须具备接纳新知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新知前,要帮助学生整理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为学新知作准备。因此课伊始,我设计了“上超市”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活动中做好学习的准备,并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室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展现生活情景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本课中,我分别设计了“小亚和乐乐在干什么”和“小猫过生日”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求新知的过程中。

    3、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教学。新课标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为体的能力。在本课中我设计了“鱼缸里还缺几条鱼”、“乘车游戏”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本课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

    良好氛围,以此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熟练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口算技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演示课件“智慧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组题,你们想不想做?

    1、口算:3+2=2+7=6-3=9-4=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4个十是(),9个十是().

    师:智慧老人发现没有难倒你们,他又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继续演示课件“智慧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加法

    (1)师:谁来读一读这道题?(板书:20+10=)

    师:20加10表示什么?(表示把2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20和10吗?下面就请你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算结果,并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全班汇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摆、怎么算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先摆两捆小棒表示20,再摆一捆小棒表示10,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0是2个十,10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教学例1的减法

    板书:30-10=

    (1)师:30-10表示什么?(表示从30里面去掉10)这样的减法题你知道怎样想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摆小棒,也可以口算.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摆3捆小棒表示30,拿走1捆就是去掉了10,还剩2捆,2捆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想:10加20等于30,所以30减10等于20.)

    3、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师:做这样的加减法,怎样想呢?(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只是计数单位不同,10以内的加、减法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几个一;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得几个十.)

    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这么会学习,非常高兴,他奖给我们全班同学一颗智慧星,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1)”.(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题)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左边有4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墨水,一共有多少瓶墨水?)

    谁会列式?(40+20=)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这幅图还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两边一共有6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左边有多少瓶?)

    怎样列式?(60-20=)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请你独立计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把它写在书上.

    2、口算:3+2=4+5=6-4=

    30+20=40+50=60-4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订正:每组题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每组题相加或减的数相同,但计数单位不同.每组的第1题是几个一加或减几个一,还得几个一;第2题是几个十加或减几个十,还得几个十.)

    3、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3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怎样列式?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第1题是40+3=43,第2题是40+30=70,注意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对比算:40+3=60+2=7-5=

    40+30=20+60=70-50=

    同桌一组,各做一行,完成以后互相检查,对比说不同.

    5、口算比赛: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同学发小红旗)练习十一2.20+50=60-20=60+30=

    50-30=40+10=80-70=

    3.40+7=30+60=9+50=

    25-5=90-30=68-8=

    20+80=6+70=100-5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一教案由斐斐课件园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7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6和7的认识

    学生的好奇心:

    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深,上课只能坚持20分钟左右。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有好奇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将

    他们引到数学教学中,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这节课在认数教学中,要教学数的基本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要求教师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及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的操作,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6、7之间的关系,结合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都爱上数学课,并愿意探究数学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6和7,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教学难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儿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出示课件并齐读儿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小朋友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5只)老师把这五只小松鼠请下山,并且给它们编了号(课件出示五只编号的小松鼠),你能给这些小松鼠排队吗?瞧,有两只小松鼠迟到了,该怎样给它们编号呢?(6,7)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认识数字6、7及书写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

    2.知道小松鼠要来,我们的小朋友可高兴了,他们赶紧开始打扫教室。

    (1)请小朋友们观察主题图。你们从主题图上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自由回答

    (3)小朋友说得真好,我们从小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那么请小朋友们再说说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4)让学生先说再上来示范数。(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师小结。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老师现在明白了,6可以表示6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7呢?可以表示7根小棒、7棵小草、7朵小花……原来6和7有这么大的本领呀。

    (二)6、7的数序和比较6、7大小教学.

    1.教学数序。

    出示计数器:课件拨5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6颗)也就是5添上1是几?6颗珠再添上几颗珠是7颗珠?(1颗)也就是6添上几是7?(教师示范拨,抽生拨。小朋友拿出计数器一起拨)

    提问: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a.小松鼠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可高兴了,蹦啊跳啊,这一跳,可把顺序给跳乱了,你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b.屏幕出示七只编号的小松鼠。并且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2.小朋友帮小松鼠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因此它们想送给大家一把尺子。但是路上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而且有三个数也看不

    清了,怎么办呢?你能帮它们吗?

    (1)出示缺数字的断尺,填上空缺的0、3、6。(什么数字既表示没有,又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根据尺子教师提问:

    这把尺子上有几个数字?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5前面是谁?5后面是谁?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他们就是你的邻居。4和6是5的两个邻居,也就是5的相邻数。你知道6的相邻数是谁吗?

    3.比较5、6、7的大小

    出示点子图(课件出示)

    (1)这三幅水果图分别用什么数字表示?

    (2)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连接起来。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再小组合作,使自己的答案尽量完整。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答案最多。(强调就从这三个数字中选择)要求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小组作汇报

    (3)表扬写得最完整的小组

    4.动手拿一拿。

    第一组的同学每人拿6个圆片,第二组的同学每人拿的三角形比第一组的圆片多1个,第三组同学拿的圆片比第二组的三角形少1个。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了些什么知识?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一起去寻找呢!

    四、书写。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6像什么?(口哨)指导书写:6是一笔写成的,注意6的肚子是鼓鼓的,不要让它饿着哦。(书空)7象什么?(镰刀)起笔和日字格的上线起平,在右上角往下,在日字格的下线中点部分收笔。(书空)在拼习本上写一写。抽生写一写。

    课堂练习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3页的练习

    5○66○76○57○6

    作业设计

    .练习七第2题3题。

    本网推荐其他精彩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捆小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补充

    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总结推荐


    第一篇: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专题: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目的: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研究方程根的范围,解不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实际是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代数问题几何

    化,几何问题代数化。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前边学习过的函数图象的复习。

    二例题讲解:

    (1)若关于x的不等式x?m?2x?1在上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1?x?y?1(2)设实数x,y满足x?y?1则点(x,y)不在区域??1?x?y?1?22

    内的概率是()

    a

    14b1?2?c2?d18

    第二篇:一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9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2、练习从多种角度编应用题,并能正确列出算试进行解答,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扩散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9减法,并能提出有关9减法数学问题

    三、教具准备:贴绒教具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9组成。

    9字妈妈是由哪几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规律?

    2、利用贴绒教具学习9减法。

    (1)树上有9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9-1=8

    (2)树上有9个子,掉了2个,树上还剩多少个?9-2=7

    (3)盘子里有9苹果,我吃了3个,问盘子里还剩多少个?9-3=6

    (4)小猫钓了9条鱼,吃了4条,还剩几条鱼?9-4=5

    3、幼儿读9的减法算式。

    4、做练习。

    第2课时(创编9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1、复习9的组成。

    9数字妈妈是由哪几个数字宝宝组成的,是怎样组成的,有什么规律?

    2、利用贴绒教具学习9的减法。教幼儿理解怎样提9的减法的数学问题。

    (1)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9-1=89-8=1

    (2)树上有9个橘子,掉了2个,树上还剩多少个?9-2=79-7=2

    (3)妈妈给了我9颗糖,我吃了3颗,我还剩多少颗糖?9-3=69-6=3

    (4)小鸡捉了9条虫子,吃了4条,还剩多少条虫子?9-4=5

    3、请幼儿自由创编9的减法数学问题,并解答。

    4、做练习。5、辅导差生

    第三篇: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一、观察激趣:

    1、实物投影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

    、操作明理:

    小小裁剪师:(1)激发学生想做的兴趣。(2)1、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小衣服,学生设计制作有创意的小衣服。(3)学生作品展示。(4)讨论:制作的小衣服是轴对称图形吗?

    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3、找出蝴蝶、羽毛球、五角星的对称轴。4、举例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说说对称轴有几条。三、强化新知:

    2、小博士研究所:

    (1)小组合作研究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课前准备好带有方格的研究纸)(2)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四、引导发现,拓开思路。

    五、运用提高,发展思维。

    学有余力的同学进入平台资料室、聪明屋资料室内容:服装设计中的轴对称;建筑设计中的轴对称;对称美和自然美……聪明屋内容:①推理游戏。(下一个是什么?)②一张方格纸,怎样剪一刀,得到一个十字形(见图)。④即兴创作:利用画图功能在画板上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作品区展览

    四、课堂总结教师:轴对称图形真的很美丽,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等各方面的设计中。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新年来临之际,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环境布置更美丽!

    第四篇:数学教案

    作者:刘卫东

    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第三小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邮编:45000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及有关计算的关系

    ,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

    3.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硬板纸作成的六种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打印好课本第128页中间的两组图形和六种平面图形,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常说狐狸聪明,狡猾,聪明的狐狸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是小狐狸,我的花园漂亮吧!我想在四周围上篱笆,准备去买材料,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谁来帮帮小狐狸!

    生:……

    师:很好!应该先算出这个花园的周长,然后才能决定买多少材料.

    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

    1.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生: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要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用什么计量单位

    生: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长度单位.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五个手指表示:千米,米,分米,厘米,(请你关注)毫米.演示: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表述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师:那么要计量这个花园的周长选择哪个计量单位合适呢

    生:要计量这个花园的周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段长度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汇报讨论结果,你们是怎么发现的找一个同学到前面讲解,其他组可以补充.

    观察课件演示,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计量什么用的单位

    生:它们是计量面积用的单位.

    (板书:面积)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知道

    生:……

    4.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下面各组图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每组中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汇报讨论结果,你们是怎么发现的一组推荐一个代表到前面讲解,其他组可以补充.

    观察课件演示,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5.小结: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生:……

    (板书:周长一周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

    面积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

    三.巩固,提高:

    1.我们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长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

    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

    (板书:c=(ab)×2)

    (1)练习:王师傅在院子里围了个长方形的篱笆,(如下图),围成篱笆的周长是多少米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只算了三条边的和

    (2)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s=ab)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求长方形bcde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么解答的12×2÷6=4(厘米)6×4=24(平方厘米).还有其它方法吗12×2=24(平方厘米)为什么这样解答

    2.当一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宽时,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把正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4a)

    (1)练习: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找学生回答,经过平移,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观察课件演示.

    (2)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s=a)

    练习:下图中,圆的直径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o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题应该如何解答你是怎么想的

    3.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有4种平面图形,有关这些图形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这些图形的特征,有关周长,面积的计算.

    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自选一个图形.

    (1)当长方形保持对边平行,四个角变成都不是直角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个图形的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把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板书:s=ah)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ae长

    第五篇:数学教案

    豆豆班数学教案

    班级:豆豆班人数:32教师:凤先艳一、

    二、活动名称:学习分类设计意图: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能力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局限性,同时,孩子早期接触较多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黄色,因为它们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生活中处处可见,易被幼儿分辨、接受和喜爱。针对这些特点,本活动设计了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大小物品及红绿颜色分类的游戏,帮助幼儿区分大小和红黄色。并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减低幼儿的学习难度,使幼儿在玩中自然感知、理解学习。

    三、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不受物体颜色、形状的影响,学习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能够区分大和小;

    2.在分清楚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能够区分红色和黄色;

    3.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分类活动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红绿纸鱼大小鱼缸各一个

    2、5张作业单

    五、活动过程:

    起游进教师

    2、教师将两个大小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大鱼的家在大鱼缸,小鱼的家是小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3、教师将颜色不一的鱼缸展示与黑板,然后让鱼儿们自己游回家(教师需引导:红鱼的家在红鱼缸,黄鱼的家是黄鱼缸)。教师观察幼儿是否能区分大小。

    4、把幼儿分成5组,每组发一份作业单,然后把大小不一的红黄鱼分给每组,让孩子自己区分大小、红黄。教师观察并适当引导。

    5、教师小结1、情景导入:教师当鱼妈妈,幼儿手拿鱼儿当鱼宝宝,鱼宝宝跟着鱼妈妈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_优秀教师总结精选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8=16(元)16元>10元30×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

    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信息反馈: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连乘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

    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

    :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

    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习二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活动建议

    1.收集各种文具及小礼品的单价和一个小包装内的数量,做好记录.

    2.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互相交流.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内容: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

    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

    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千米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4)千米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练习二的第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布置作业: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5)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请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迷宫去玩,数学迷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6)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7)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知识。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内容:教材第112—119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

    组合数。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单元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课时安排:5课时

    (1)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2)简单的排列

    教学内容: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书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共同探究。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一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4、师生共同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5、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6、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7、老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8、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9、拓展练习。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4)练习课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

    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5)实践活动掷一掷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森林旅游》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估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关于教师的工作总结精选)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案

    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数据:

    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板书:平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__________

    (6)x2?11x?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x2?7x?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m2?12m?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7x?6x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2x2?xy?6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分解因式a?8ab?33b得()

    a、?a?11??a?3?b、?a?11b??a?3b?c、?a?11b??a?3b?d、?a?11b??a?3b?3、?a?b??8?a?b??20分解因式得()

    a、?a?b?10??a?b?2?b、?a?b?5??a?b?4?

    c、?a?b?2??a?b?10?d、?a?b?4??a?b?5?

    4、若多项式x?3x?a可分解为?x?5??x?b?,则a、b的值是()22

    a、a?10,b?2b、a?10,b??2c、a??10,b??2d、a??10,b?2

    5、若x?mx?10??x?a??x?b?其中a、b为整数,则m的值为()2

    a、3或9b、?3c、?9d、?3或?9

    6、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1、6?2p?q??11?q?2p??32、a3

    3、2y2?4y?6

    322322?5ab?6ab?2b?82224、b47.(1)x?xy?xy?y(2)ax?bx?bx?ax?a?b

    22222(3)x?6xy?9y?16a?8a?1(4)a?6ab?12b?9b?4a

    2222432(5)a?2a?a?9(6)4ax?4ay?bx?by

    2222(7)x?2xy?xz?yz?y(8)a?2a?b?2b?2ab?1

    (9)y(y?2)?(m?1)(m?1)(10)(a?c)(a?c)?b(b?2a)

    222333(11)a(b?c)?b(a?c)?c(a?b)?2abc(12)a?b?c?3abc

    2课后作业《二》

    1.选择题: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a)2x?5y(b)x?3y(c)x?3y(d)x?5y

    2.分解因式:

    (1)8a3-b3;(2)4(x?

    3.分解因式:

    (1)b2?c?2ab?2ac?2bc2y?1)?y(y?2x).;(2)3x2?5xy?2y?x?9y?42.

    4.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2?5x?3;(2)(x2

    ?b?c?ab?bc?ca22?2x)?7(x?2x)?1222.5.?abc三边a,b,c满足a2,试判定?abc的形状.

    6.分解因式:x2+x-(a2-a).

    7.(20xx陕西)分解因式:a2–2a2b+ab2=_________

    8.(20xx无锡)分解因式:x3-x=___________.

    9.分解因式x?3xy?10y?x?9y?2

    2210.分解因式x?3xy?2y?5x?7y?6

    2211.已知:x?2xy?3y?6x?14y?p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之积,求常数p并且分解因式。

    2212.k为何值时,x?2xy?ky?3x?5y?2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并分解此多项式。

    13.分解下列因式

    1.?x?2??x?4??7;

    2.?x?4x?12??x?4x?3??56;2222

    3.?x?1??x?2??x?3??x?6??56

    4.(x?7x?6)?x?x?6??56.22

    5.8a?4a?4;

    6.9m?25n;

    424247.?x?y???x?y?;

    8.2ab?ab?1?c;

    9.abc?d

    2222?22??cd?a2?b;2?10.?a?1??a?8a?15??20.2

    向您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0xx.8)

    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课堂教案反思(举列:平行四边形性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教案2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相关推荐
    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

    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紧跟学校的步伐,我们要对新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只有规划好新学期教学计划,才能使新学期的教学更加有序!教学计划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师德师风建设个人计划幼儿园范文简短 4篇,供大家参考。一、指导思想:为了树立文明的行业新风,科学规范地带好班、上好...

    [热]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

    马上就要迎接新的学习了,根据我们自身的要求,我们需要着手撰写一份教学计划。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未来教学才会更有干劲!那么如何写一份教学计划?小编为你推荐《幼儿园春季中班学期工作计划集锦450字》,希望您喜欢。春季新学期开始了。我们中班,本学期我班幼儿人数有所变动,转走5人,新来4人,共有48人。在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