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7篇
  •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0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7篇。

    教师是孩子驶入歧途的修正员,预备好教案,对我们的课堂起着重要作用。一份教案可以反映教师的个性。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2

    我的说课稿内容是“九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九加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与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首先以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做运动,育才小学的同学们也很喜欢体育运动。他们学校举行一次全校运动会。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运动时热闹的画面。(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运动会上,学校给运动员们准备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现在还有多少盒?

    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组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

    1、谈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谈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纸张逐一示出各种解决方法:

    a、 依次一个一个得数1、2、3、4、······12、13;

    b、 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10+3=13”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提问:要算剩下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 9 + 4

    师: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后)

    提问:盒子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十盒?(再加一盒)

    这一盒从哪里来?(从盒子外边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边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后,还剩下多少盒?(还剩下三盒)十盒与剩下的三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的多,并给予表扬。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九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合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个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的“九加几”

    3、归纳算理,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纳“凑十法”算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 从9根里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1、从7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从9根里拿出3根和7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树”,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课本P—98做一做的'1、2两题。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鸡蛋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寻宝藏。寻宝藏要经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物就是“九加几的算式,能解决这些算式的同学就能找到宝藏。

    3、抢桃子,我把“九加几的算式写在这些桃子上,让学生抢答,看谁最先抢到桃子。

    练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新知。

    (四) 拓展练习,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运用直观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九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九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九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评价时,我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 课堂作业

    课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题。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2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转换的数学思想。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学会等值人民币的交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储蓄罐,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看到储蓄罐你会想到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

    指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

    师:我想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不少了解。请从学具盒里取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并在你的小组内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介绍。

    师:谁愿意将你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类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提到的几元、几角、几分,其实这里的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并且用来标记人民币的多少。(教师板书)。

    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辨认,然后小组内由组长负责看谁认得多的游戏。

    2.练一练

    做61页的想想做做1,2题。

    学生独立练习,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3.取一取

    师:小朋友们乘过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可是今天小明身边没有5角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人乘公交车需要多少钱吗?如果小明爸爸也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大家想一想该怎么办呢?

    小组活动,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10角就是多少?1元就是多少角。

    板书:1元=10角

    4.想一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元等于10角,下面大家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创建购物情境,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同时又知道了人民币之间的进度。新学期开学了。妈妈给小明5元钱。让他到商店里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物品。

    商品如下:车5元、本5角、铅笔2角、钢笔3元5角、故事书3元、冰淇凌1元、巧克力2元、尺子1角、方便面1元5角。你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小明设计一下该买点什么?

    小组活动,设计购买方案,在方案中说明买那些商品,需要多少钱,还余多少钱?

    汇报交流,学生互评,谈对某种购买方案的看法,渗透节约意识。

    四、质疑、看书

    学生自由看书P60-6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想想做做第5、7题

    2、到商店看一看,哪能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3、帮家里购买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角分1元=10角

    1元1角1分1角=10分

    2元2角2分

    5元5角5分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习。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5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普查》包括1、亿以内的读法。2、亿以内数的写法。 3、比较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而备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是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出示了四幅情景图,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补充了一些其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范文资源网 wwW.ZY185.cOM)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件)

    a.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 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 六千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 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件)

    a. 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件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 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件出示)

    2、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3、教材第6页第2题 、教材第7页第2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 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7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要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因此,改变了教材呈现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导入部分,直接引入,通过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掌握,以便进行下一步教学。换钱游戏,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关系。最后通过鸭鸭的卖商品,让学生体验人民币与生活的联系。

    二、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三、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一是看大家掌握的情况,而是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46页~49页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知识为实际生活服务,对学生爱护进行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

    教学难点: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鸭鸭图、人民币贴图、实物贴图:1分、2分、5分、1角、2角、五角、1元硬币等。

    学具准备:人民币学具,分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人民币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亲自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并不多,课前学生向家长或到社会上去了解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到商店去购物时,一般要用到人民币,(板书: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设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吗?(根据学生的叙述贴出人民币贴图。)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情况,并用钱展示一下。

    2、分类(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渗透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和求知的欲望。)

    引导: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好吗?

    学生把钱进行分类.

    设问: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板书:纸币、硬币

    元、角、分)

    小结:人民币按形式分类,可分为纸币和硬币;按单位分,可分为元、角、分。下面就一起研究元、角、分。

    二、元、角、分的关系

    1、角和分的关系

    导语:我们先来研究角和分的关系。角和分有什么关系呢?请小朋友动手摆一摆,如果碰到困难了,可以请教同桌或者请教老师,好吗?

    (1)1分1分的数,数到10分。

    问:猜一猜,10分是几角?板书:1角=()分

    (2)拿出2分

    1个2分可以换几个1分的?

    2分2分地数,几个2分是1角?

    (3)拿出5分

    1个5分可以换几个1分的?

    如果5分5分的数,几个5分是1角?

    (通过数一数,使学生了解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和进率。知道1角=10分)

    (4)分组操作活动:

    师:有几个1分、2分获5分组成1角?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A、分组操作,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B、汇报交流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全班找了10种不同的方法,说明了还是集体的力量大。

    (由于学生对角和分的关系和进率理解比较片面的,所以安排了用5分、2分、1分各若干个组成10分这个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知识,更深刻体会1角=10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元和角的关系

    导语:我们知道了1角=10分,猜一猜1元=()角。(板书:)

    (抓住元与角、角与分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出示投影片做练习:

    1元可以换()个1角。1元可以换()个2角。

    1元可以换()个5角。100元可以换()个10元。

    5元可以换()个1元。

    指导练习。(投影片)

    3角=()分2元=()角

    7角=()分1元=()分

    三、实际应用

    1、购物活动

    师:(一边叙述,一边贴商品图)鸭鸭开了一家水果蔬菜商店。它卖了一个萝卜6角,一个西瓜8元、一个苹果4角、一个胡萝卜7分。

    顾客每次买两种商品,应付多少钱?

    学生根据选购的商品,说出应付的钱数。

    (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同学们自己搭配选择,不仅进行了知识方面的练习,培养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2、想一想:

    买一瓶矿泉水要1元4角,如果给售货员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为鸭鸭解决了这么多题,鸭鸭真高兴。鸭鸭要回家了,你不想对鸭鸭说些什么吗?还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五、互相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感觉自己怎样?别人怎样?请分组完成评价表。

    【关于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