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
  •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15

    最新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也许下面的“最新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正合你意!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加深对七巧板的认识、了解。

    2、会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同上

    课前准备:1、七巧板

    2、卡纸、双面胶、磁铁等。

    3、课前分成10个小组。

    4、由班民主选出2个同学做主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师问:你玩过七巧板吗?想玩吗?

    二、合作玩游戏

    1、师:请我们班2个同学出来主持这一节活动课。(掌声)

    2、由2个主持出来开展活动

    A:谁知道有关七巧板知识?

    学生: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也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B:谁还有什么补充?

    学生: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把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A:玩七七板要注意什么?

    学生:七块板不能重复。

    B: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战吗?下面由每个同学玩第1个游戏拼正方形,好,开始!

    (由A,B巡视,及时表现做得好的同学)

    B:评论:说出哪个同学快。(并表扬)并唱一首歌轻松一下。

    3、分组比赛(8个)

    由A讲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先拼,后把拼好的图形固定在卡纸上,哪个组先完成,可以参观别的组的作品,并互相交流。

    4、评价:

    由A、B主持评价,对10个小组所拼的图形的2个主持的主持下,由全班评出一、二、三等奖。

    互相说一说,每幅图的含义。

    例如:①图象2个人在跑步,你俩看,他们跑得多开心......

    ②图象一间屋子......

    ③象一只乌龟,我想象到......

    三、小结

    1、让学生互相评说对这一节的收获。(由A、B各个主持)

    2、师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评价学生的表现。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2)

    四年级数学的活动课教案1

    课题:你寄过贺卡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5、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贺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索。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 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年级数学的活动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加减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减几分之几

    有前一节课的基础,这道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1)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巩固练习1-4/5 1-2/6 1-7/9(指名让学生板演)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

    3、计算(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评,最后选加减法题各1——2道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1)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有两个问题;

    (2)生独立解答(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长方形纸的折画);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用多少表示这一块巧克力?计算时看作多少来算的?

    5、练习第二十三的第四题(一杯果汁,喝了5/6,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

    (1)生读题,弄清题意;

    (2)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一杯果汁用什么表示?在这里看作几分之几来计算?

    6、妈妈买了一些蔬菜回家

    卷心菜5/7千克 辣椒2/7千克 萝卜3/7千克 白菜4/7千克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数学的活动课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中学范文网 F215.COm]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四年级数学的活动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__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三、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四年级数学的活动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圆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 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 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5、小练习(4道同分母分数加法)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7、对比总结、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 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3)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1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课后小结: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2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3

    [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 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位是那一位,从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位比较,如果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200×7300×63×206×40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19×100=

    12×100=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7×200=7×300=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8×500=24×600=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6400×2300×128×70015×400

    6×1002×40012×30020×600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200×8600×1112×400

    17×1008×20011×600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50×6013×300

    42×2012×20020×400

    6×30013×100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等情况进行统计,提高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进一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分组收集数据并且合理分段,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教学难点:数据的合理分段整理

    教学准备:信息卡,练习纸、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互相了解

    师:仇老师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仇老师。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了解了老师,下面也该了解你们自己了。

    (1)师: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

    生:想了解身高、体重、年龄[教师随机板书]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填写了自己的信息卡,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信息。

    四班个人信息卡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年龄:()岁

    生日:()月份

    参加()兴趣小组

    三、确定主题、收集数据

    1、渗透方法:

    师:要了解这些内容,应该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以下方法:

    A、自己对班上同学逐个询问,了解需要的数据并作记录。

    B、几个同学合作,每人调查一大组或一个小组的同学,然后汇总,获得全班同学的数据。

    C、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相关统计数据贴在桌角,供其余同学自由查阅记录整理。

    D、由老师逐项统计,同学们直接获取现成的数据。

    师:选择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比较合适。今天我们运用B和C两种方法收集数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信息卡贴在桌子的右上角或左上角。

    2、选择主题:

    出示5个主题牌: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你们小组最想了解什么?请组长上来选择。

    师:请选择统计兴趣组的同学站起来。

    3、小组分工:

    师:确定了统计主题,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小组怎样分工收集数据又快又准确。[板书:收集数据。组长分配,2人一组,每组的第一排收集第一组数据,第二排收集第二组数据

    现场采访:你们两人统计那一组的什么信息?

    提问: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什么?[不重复不遗漏,注意安全,前面人多就从后面开始,不要拥挤。]

    4、收集数据

    师:每组开始收集数据,比比哪一组又快又准确。

    提问: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怎么做呢?

    三、合理分段、整理数据

    1、分段:

    师:收集好数据后我们接下来对数据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

    出示:

    师:每个小组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段?

    生1:找出全班身高的范围,分成几段。

    师:体重的分段方法与身高相同。

    生2:生日按出生的季度分段。

    生3:年龄按岁数分段。

    生4:兴趣组按组来段。

    2、整理:

    师:分好段可以整理各段的数据。

    提问:用什么办法整理出各段人数的?[用画正方法统计]

    要求:请收集数据的同学读出数据,由组长画正统计,统计在统计图表的对应各段的下面。其他同学帮助检查核对,比一比哪组最快?

    3、制作统计表:

    请各小组完成统计图表,先在组内交流。

    四、汇报交流、分析数据

    师:刚才我们分组进行了统计,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统计的果实。

    1、提问:看到我们班身高统计表,你能了解到什么?

    (1)儿童9岁至11岁标准身高对照表

    (2)请出比较符合该平均身高的同学,体会他的身高水平处于平均状态。

    (3)儿童乘车购票须知:1.1米以下的儿童不用买票,1.1米到1.4米需买半票,而身高在1.4米以上的儿童应买全票。

    2、(1)看到我们班的体重统计表,你知道些什么?

    (2)体重大概测量方法:

    男:身高105厘米=体重[千克]女:身高100厘米=体重[千克]

    师:每个同学算一算自己的体重。

    (3)提问:你的体重与平均体重比较怎样?你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如果我们班要举行一个班级生日会,你认为放在哪个季度最合适?

    4、师:我们班同学年龄一般是9周岁和10周岁两种。

    师:我们的年龄与坐飞机买票还有点关系呢?

    2周岁以下2周岁-12周岁12周岁以上

    飞机票价票价的半票全票

    比较:这两种都是条形统计图,一个是横条,一个是竖条。

    5、师:哪种兴趣组最受欢迎?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 识平四行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 平行四边形。

    二、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激趣导课

    出示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体验成功喜悦。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四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体现出极大地热情,非常投入,获得强烈的感受。这是单纯靠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生:垂直线段距离最短)

    教师出示不规则三角形路线图,现在还是垂直线段吗?为什么这一条路最近呢?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大胆猜想:那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操作交流:请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看是否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得出:的确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关系。

    猜想还要用实验来验证,证明猜想对任意三角形都适合才能成立。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1.实验l: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2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生1:2厘米、4厘米、10厘米

    生2:2厘米、4厘米、6厘米

    生3:4厘米、5厘米、10厘米

    生3:2厘米、5厘米、10厘米

    ......

    任意抽出三组,请学生试一下,看是否摆不成。

    生:确实摆不成。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又有什么关系?

    (1)每个小组用黑板上汇报的数据用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2)观察结果,说一说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关系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

    生:摆成三角形的小棒都符合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补充一下是任意两边的和。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有两条边的和比另条边最长的边还短些

    生:我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大家听后一定很明白。长的小棒不说,就这拼不成三角形的小棒中最短的两根连起来都没长的小棒长,没有多出的部分。

    生:我补充,就像一座小山,两根小棒的和与另一根小棒一样长时像一双筷子,是平行线,没多的部分可拱起来,两根小棒的和比另一根小棒长时,就有多出的部分,这时多出的部分就会拱起来像小山,形成三角形。

    生:对,把三角形的任一条边做底,另两条边就像拱起的小山,因为另两条边的和总有多出的部分,如果没多出的,就不能形成小山,也就是说拼不成三角形。

    师:大家说的既形象又有道理,我们在判断三根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时,就看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只要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我们就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了。(学生说说)

    2.请学生独立完成82页例题中三道题,说说能否拼成三角形。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

    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

    (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做练习十四第四题,利用快捷方式判断。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五、课堂实践:

    练习十四11、12题。

    课后反思:

    1.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大多处于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前提下进行的,任意5根小棒的抽取设计具有开放性,没有规定小棒的组别,使学生的探究不受局限。观察和推理时,完全由学生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解释现象,形象、生动、易懂。

    2.探究活动一步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引向深入,在前面探究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并不急于深入,而是待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理解和认识了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探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再认识,更深层地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的涵义,尤其是对“任意”两字的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探究的层次性始终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步步深入的。

    3.临近下课前的小插曲着实没有想到,遇到要推翻整节课定论的问题,教师再次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运用操作探究的方法,因此他们很快想到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是出在结论上,而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且能结合理论(三角形的定义)找到操作中错误的原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思考、解决和解释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最大收获。

    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篇7)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准备:

    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课后随记。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

    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最新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