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教案模板
  • 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1-28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比较复杂的作图题,要经过严竦胤治觯拍苷业阶魍嫉母莺头椒ǎ舛酝评砟芰Φ囊蟊冉细摺6愿崭?lt;STRONG>学习几何作图问题的初二学生来讲,他们会感到困难的,所以把上述作为难点来对待。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群体互动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切实方法。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本节课开始,由同学们写出五种基本作图并作图,保留痕迹。要求同桌互相检查,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出示问题(例1,例2,例3),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

    对例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教师巡视,若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通过某种途径获得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解法,否则可以启发。教师注意强调作图题的有关事项。

    对例2、例3仍是学生思考与交流。需要的话,教师应当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家是否有点困难?有没有思路?你是否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你想得到什么(必要的话,可以提示学生回顾一下例1作法过程)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出作法,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纠正完善。

    这一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通过尝试几个实例,进而获得作图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讲清尺规作图题的如何分析作法的来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利用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作的几何图形;

    (2)熟练作图的规范语言;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2)通过作图问题的解决,提高作图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图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五种基本作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五种基本作图(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2、新课

    (1)讲解例1:教师注重作法的思路分析,并板书作法.

    例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

    已知:,线段,如图,

    求作:,使A=,AB=,AC=

    作法:1、作MAN=

    2、在射线AM、AN上分别作线段AB=,AC=

    3、连结B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强调说明:

    ①一般几何作图题的步骤: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掌握已知、求作、作法三个步骤.

    ②几何作图题的作法的书写规定:在几何作图题中,要反复用到上节学过的基本作图,但不需重复基本作图过程,只要写出是哪个基本作图就可以了.例如“作MAN=”

    ③作图语言要规范.

    (2)讲解例2

    ①(投影)例2已知底边,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

    求作:,使AB=AC,且BC=,高AD=

    ②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教师板书.

    作法:1、作线段BC=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交于点D

    3、在MN上截取DA,使DA=

    4、连结AB、AC

    为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3)讲解例3

    ①(投影)例3求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求作:,使∠A=,AB=AC,BC=

    ②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思路

    思路1:作两直角的平分线

    思路2:先作一个角为,然后再作另一个角与其相等

    思路3:先作一个角为,再作直角.

    思路4: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师生共同讨论,说明各种思路的优势.

    3、课堂小结:

    一些简单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由此,在几何作图时,先应画出草图分析,将简单的尺规作图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作图.

    4、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7

    b、上交作业P88#11、12

    c、思考题:如图

    板书设计:

    jk251.coM小编推荐

    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比较复杂的作图题,要经过严格地分析,才能找到作图的根据和方法,这对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对刚刚学习几何作图问题的初二学生来讲,他们会感到困难的,所以把上述作为难点来对待。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群体互动交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切实方法。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本节课开始,由同学们写出五种基本作图并作图,保留痕迹。要求同桌互相检查,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出示问题(例1,例2,例3),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

    对例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教师巡视,若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通过某种途径获得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解法,否则可以启发。教师注意强调作图题的有关事项。

    对例2、例3仍是学生思考与交流。需要的话,教师应当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家是否有点困难?有没有思路?你是否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你想得到什么(必要的话,可以提示学生回顾一下例1作法过程)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出作法,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纠正完善。

    这一过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通过尝试几个实例,进而获得作图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和方法。讲清尺规作图题的如何分析作法的来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利用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作的几何图形;

    (2)熟练作图的规范语言;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2)通过作图问题的解决,提高作图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作图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如何构思作图思路,如何分解所要求作的几何图形,探索出作图步骤.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五种基本作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五种基本作图(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

    2、新课

    (1)讲解例1:教师注重作法的思路分析,并板书作法.

    例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

    已知:,线段,如图,

    求作:,使A=,AB=,AC=

    作法:1、作MAN=

    2、在射线AM、AN上分别作线段AB=,AC=

    3、连结B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强调说明:

    ①一般几何作图题的步骤: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掌握已知、求作、作法三个步骤.

    ②几何作图题的作法的书写规定:在几何作图题中,要反复用到上节学过的基本作图,但不需重复基本作图过程,只要写出是哪个基本作图就可以了.例如“作MAN=”

    ③作图语言要规范.

    (2)讲解例2

    ①(投影)例2已知底边,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

    求作:,使AB=AC,且BC=,高AD=

    ②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教师板书.

    作法:1、作线段BC=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交于点D

    3、在MN上截取DA,使DA=

    4、连结AB、AC

    为所求的等腰三角形

    (3)讲解例3

    ①(投影)例3求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使它的斜边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

    求作:,使∠A=,AB=AC,BC=

    ②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③找学生代表口述作法思路

    思路1:作两直角的平分线

    思路2:先作一个角为,然后再作另一个角与其相等

    思路3:先作一个角为,再作直角.

    思路4: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师生共同讨论,说明各种思路的优势.

    3、课堂小结:

    一些简单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由此,在几何作图时,先应画出草图分析,将简单的尺规作图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作图.

    4、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7

    b、上交作业P88#11、12

    c、思考题:如图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基本作图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要掌握尺规作图的方法及一般步骤;

    (2)掌握五种基本作图,明确尺规作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作图题”练习,提高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画图,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严谨。

    (2)体会数学作图语言和图形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五个基本作图,作图时要做到规范使用尺规,规范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

    教学难点:作图语言的准确应用,作图的规范与准确。

    教学用具:直尺,圆规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一些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需要有准确、方便的画图方法,画出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学习这种几何作图方法.

    1、阅读教材,理解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回答问题:

    (1)尺规作图:在几何里,把限定用直尺和圆规来画图,称为尺规作图.

    (学生使用的尺子都有刻度,这里告诉学生,直尺是用来画直线的,或者延长线段、射线成直线的.我们作图时,可以使用一般的刻度尺、三角板,只要不用它们去度量长度,就是这里所说的直尺)

    (2)基本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

    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第一册里曾讲过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是一种基本作图,下面再介绍几种基本作图:

    练习: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讲解例题,熟悉语言

    教师边作图边用语言叙述作法,让学生听懂。

    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公理时曾经已知三边画三角形得到边边边公理而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进而达到角相等的目的.

    1.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分析:解作图题的方法与证明题解法不相同,它一般应包括已知,求作。对于作图首先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即要写出题目的已知、求作、作法、证明。

    已知:AOB

    求作:使=AOB

    分析:假设∠AOB已作出,且∠AOB=∠AOB,如图2,在OA、OB、OA、OB上取点C、D、C、D,使OC=OD=OC=OD,那么△COD≌△COD.

    由此可知,要作出∠AOB,使∠AOB=∠AOB,只要作出△OCD,使OC=OC,OD=OD,CD=CD,这就是前面学过的“已知三边画三角形”.

    作法:1、作射线

    2、以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C,交OB于D

    3、以点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作弧,交于

    4、以点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

    5、经过点作射线。就是所求的角

    证明:连结CD、CD,由作法可知

    △COD≌△COD(SSS)

    ∴∠COD=∠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即∠AOB=∠AOB.

    说明:作图题的证明,常以作法为根据,只要“作法”中写明了作的是什么,证明中就可以用它作根据去证明.注意,在作图题的“证明”中,一般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如这个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地方,把条件省略了.

    练习:如图3,在∠AOB的外部作∠AOC,使∠AOC=∠AOB.

    首先要求作图工具——直尺(无刻度)、圆规.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求作是什么?画出已知条件(一个角),写出已知、求作.在求作中先写出什么图形,再写使它合乎什么条件.

    作法可让学生或教师作图,学生叙述作法.

    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2.平分已知角

    前面我们用量角器作一个已知角∠AOB的平分线OC,怎样用尺规来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呢?

    分析:如图4,假如∠AOB的平分线OC已经画出,在前面角的平分线的研究中,我们用折线的实验发现:如果有OE=OD,那么CE=CD.这个实验也启发我们:如果有OE=OD,CE=CD,那么OC平分∠AOB吗?

    用“SSS”公理易证△OEC≌△ODC,∠EOC=∠DOC,即OC平分∠AOB.于是容易看出,要作∠AOB的平分线OC,在于怎样才能找到起关键作用的点C?

    怎样确定点C呢?不难看出,为了确定C点,必须先找点E、D.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那么OD=OE吗?再分别以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设两弧交于点C,那么CD=CE吗?而D、E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有一交点时,怎样的长度才“适当”呢?

    已知:∠AOB如图5

    求作:射线OC,使∠AOC=∠BOC.

    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内,两弧交于点C.

    (3)作射线OC.

    OC就是所求的射线.

    证明:连结CD、CE,由作法可知

    △ODC≌△OEC

    ∴∠COD=∠CO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即∠AOC=∠BOC.

    小结:

    (1)基本作图1、2有一个不同之点,即基本作图2要把射线OC作在∠AOB内部,位置有指定性,基本作图1所作的∠AOB并不受∠AOB的位置限制,但通常把∠AOB作在∠AOB的近旁.

    (2)作图工具只限直尺和圆规,用铅笔画图,并保留作图过程中的辅助线(作图痕迹).

    (3)只画图的题,要求画完图,写明所求作的图形.如基本作图中要写出“∠AOB就是所求的角.”

    3.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分两种情况来考虑:

    (1)经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2)经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已知、求作、作法、证明.关键地方和疑点要向学生解释清楚.

    分析:现在要寻找“经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能利用角平分线的作法吗?如图6,用直尺和圆规作∠AOB的平分线OF,如果画出直线DE,那么∠AOB的平分线OF与直线DE垂直吗?为什么?

    如果我们把D、E看成一条直线上的两点,那么点O就是这条直线外的一点,图6启发我们经过直线DE外一点O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关键在于确定点F,你会确定点F吗?

    ①已知:直线AB和AB上一点C,如图7.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证明引导学生写出.

    ②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8.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引导学生写出,要向学生说明所取的点K必须要使它和C在AB的两旁,通过反例说明不这样作不行的道理.对教材中略去的证明要让学生补出来.提示:连结CD、CE、FD、FE,设CF与AB交于点O.首先证明△CDF≌△CEF,再证明△CDO≌△CEO或△FDO≌△FEO,从而得∠DOF=∠EOF=90°.

    4.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先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分析:在图6中OF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吗?为什么?

    想一想:确定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参照1.让学生补上证明过程.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推论为根据,做几何作图题的证明,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确信作图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复习巩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因为直线CD与线段AB的交点,就是AB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作线段的中点.

    小结:

    作角平分线、垂线、中垂线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根据“SSS”公理,确定两点,从而确定所求直(射)线.

    至此,基本作图共讲了5个,第一章中有一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本章又有4个.对于这些基本作图应该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因为它是几何作图的基础.反复练习5个基本作图,让学生熟悉解作图题的全过程,及时准确总结出几种常见几何作图语言即作图范句

    例4、已知:线段

    求作:,使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点B、C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3、连结AB、A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例5、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求作三角形

    已知:

    求作:

    作法:1、作线段

    2、在BC的同侧作

    DE、EC交于点A。

    为所求的三角形

    证明:(略)

    让学生补充证明。

    3、总结归纳,便于掌握

    (一)常用的作图语言:

    (1)过点、作线段或射线、直线;(2)连结两点、;(3)在线段或射线上截取=;(4)以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圆(或画弧),交于点;(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6)延长到点,使=。

    (二)作图题说明

    在作图中,有属于基本作图的地方,写作法时,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1)作线段=;(2)作∠=∠;(3)作(射线)平分∠;

    (4)过点作,垂足为点;(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课堂练习,巩固内容

    (1)平分已知角

    (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板书并讲解,教师点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88#1

    b、上交作业P88#3、9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教学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教学.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连接”等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难点: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平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平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平滑地过渡”,怎样算“平滑“?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已知: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使AB、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已知:如图,的半径为R1,圆心为O1;线段R2.

    求作:半径为R2的,使与在点A外连接.

    作法:1、连结O1A,并且延长到点O2,使O1O2=R1+R2.

    2、以O2为圆心,O1O2为半径作,使与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习题:P148练习,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外连接?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习题A组16.

    课外题: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连接等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通过对作图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连接的意义,能对具体图形熟练地进行弧连接.

    教学难点:

    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复习与理解

    练习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

    (A)将一段弧和一条线段连到一起的图形叫连接;

    (B)一段给出半径的圆弧可以和一直线连接;

    (C)两段给出不等半径的圆弧可以用内、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

    (D)两段圆弧内切就是内连接.

    练习2、内、外连接的区别是(C)

    (A)内连接两弧在连心线同侧,而外连接两弧在连心线两侧;

    (B)内连接两弧在切点同旁,外连接两弧在切点两旁;

    (C)内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

    (D)内连接是外切两圆弧连接,外连接是内切两圆弧连接.

    (二)连接图形的应用

    例3、(教材P148)如图,要把零件中直角A加工成半径为15mm的圆角(即用一条半径为15mm的圆弧连接边AB与边AC)在图上画出这条圆弧.

    分析:圆弧的半径已知,要画出这条圆弧,只要求出它的圆心即可.因为圆弧要与AB和AC都相切。所以圆心到边AB和AC的距离都等于15mm,实际上四边形AEOP是正方形,它的顶点O在∠CAB的平分线上.

    (参看教材P148)

    充分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写出画法,画出图形.

    练习:把两边长分别为8cm和5cm的矩形的4个直角改画成圆角,使圆弧的半径等于1cm.

    (三)展示作品

    对上节课课外作业中较好的连接图形,展示.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

    (四)小结

    1、连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表面形状.

    2、任何一种连接的问题经过分析后都能转化为基本图形:“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内连接;圆弧与圆弧的外连接.

    3、连接的关键是确定所求圆弧所在圆的圆心.

    4、线段可在一点处与两条弧同时连接.

    (五)作业教材P154中18,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三圆两两相切,切点分别为C、O、D,与半圆O分别切于点A、E、B,请你找出图中除线段AB和弧以外的6条从A点平滑过渡到B点且没有重复弧的路线,并指出在经过个点处是什么连接(内连接、外连接).

    题教案模板


    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⒈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述结合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教师强调可燃物有许多是燃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第一小节,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氮、硫等元素,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煤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石油: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通过一些方法可以炼制得到许多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石油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做甲烷燃烧的探究实验,提醒学生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现象判断出甲烷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并根据该实验推断出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可燃冰”

    二、燃烧中能量的变化

    做探究实验——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

    现象:有气泡生成,试管壁发烫。

    结论: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时要放出热量。

    有的化学反应放热,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有的则吸热,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要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二是要和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教师小结: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数学教案-解直角三形应用举例相关教学方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教法建议

    本节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这些知识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在几何的许多章节中是做不到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教材中配备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帮助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由于学生接触实际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不清楚,许多术语不熟悉,这些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例如测量中的仰角、俯角、视线、铅垂线等等,零件图,特别是剖面图的意义,航行中的方位角等.学生懂得了这些常识,才能理解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画出草图.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关键是画出草图,通过图形反映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及已知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里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实际问题基本上是空间三维的问题,要会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画出平面图形.例如飞机在空中俯看地面目标,选取经过飞机、地面目标的垂直于地平面的平面(图1);机器零件大都画出横断面、纵断面(图2);在地面上测两点距离,两个方向夹角,可以画平行地面的平面等.

    (2)船在海上航行,在平面上标出船的位置、灯塔或岸上某目标的位置,这类问题难点在于确定基准点.例如,说灯塔在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船是基准点,如果说船在岸边某一点的什么方向上,这时岸边的这一点是基准点.有时因为船在航行中观测灯塔,基准点在转移,这些都会给画图增加困难.

    在第一册里,介绍过空间里的平行、垂直关系,也介绍过方向角的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教学时可适当复习,帮助学生回忆.

    3.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画出的草图,不一定有直角三角形,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在这些问题中,辅助线常常是垂线或者平行线,例如图3中的几个问题中,虚线就是所要添加的辅助线.

    4.有了直角三角形,还要进一步分析,由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哪些边或角,题目要求的是哪些边或角,这样才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通过本节的教学,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疑点:练习中水位为+2.63这一条件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最好用实际教具加以说明.

    4.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体会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重难点,以教具演示解决疑点.

    三、教学过程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

    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的俯角,求飞机A到控制点B距离(精确到1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报知识来解决,在此之

    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

    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语学生画几

    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得出中的,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

    解:在中,

    ∴(米).

    答: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和斜边,求的对边;以及已知和对边,求斜边.

    3.巩固练习P.25.

    如图,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某船只B并测得其俯角.已知观察所A的标高(当水位为0m时的高度)为43.74m,当时水位为+2.63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为了巩固例1,加深学生对仰角、俯角的了解,配备了练习.

    由于学生只接触了一道实际应用题,对其还不熟悉,不会将其转化

    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各是什么?

    答:已知,求AB.

    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完全可以解答.

    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此题变式,当船继续行驶到D时,测得俯角,当时水位为-1.15m,求观察所A到船只B的水平距离(精确到1m),请学生独立完成.

    【例2】如图所示,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是160米,从A点看B点的仰角是11°,AC长为1.5米,求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

    此题在例1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步,须由A作一条平等于CD的直线交BD于E,构造出,然后进一步求出AE、BE,进而求出BD与CD.

    设置此题,既使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足够的训练,同时对较差学生又是巩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解:过A作,于是,

    在中,

    ∴(米).

    .

    ∴(米).

    ∴(米).

    (米).

    答:BD的高及水平距离CD分别是32.03米,157.1米.

    练习: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已知人的高度为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能画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它.

    探究活动

    一、望海岛

    如图,要测量海岛高度,立两根高度都是3丈的杆,两杆相距1000步,使前杆、后杆、海岛排成一直线。从前杆往回走123步,脚、前杆顶、岛顶共线。从后杆往回走127步,脚、后杆、岛顶共线。问岛高和岛离前杆分别为多少?(在古代,1里=300步,1步=6尺=0.6丈)

    答案:4里55步;102里150步.

    二、望松

    如下图,求出三顶松的高度.

    答案:12丈2尺8寸.

    数学教案-正切余切教案模板


    锐角的三角比

    ------正切和余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能正确使用锐角的正切、余切的符号语言。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通试能力;通过探索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学习形式的变换,孕育学生的品质。

    4、培养学生间良好的互动协作精神和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得愉快、扎实、灵活,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三、重、难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锐角的正切、余切概念,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一个锐角确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比是一个确定的值。

    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U盘,电脑,一副三角板,一块三角形模型,网格纸

    五、教学环节的流程简图: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研究——→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及布置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引领练习:

    ①在Rt△ABC中,∠C=90°,当∠A=45°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②在Rt△ABC中,∠C=90°,当∠A=30°时,

    随着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2、提出问题:

    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是否发生变化?

    二)问题的研究:

    1、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2、运用定理证明:

    得出结论:在Rt△ABC中,∠C=90°,一般情况下,

    当∠A的大小确定,三角形的边长的放大或缩小时,上面的比值不变。

    三)讲授新课:

    课题:29.1正切和余切

    1、基本概念:

    ①在Rt△ABC中,∠C=90°,

    正切:tgA==

    (tangent)(tanA)

    (tg∠BAC)

    余切:ctgA==

    (cotA)

    ②tgA=

    ③若∠A+∠B=90°,则tgA=ctgB,ctgA=tgB

    2、例题讲解:

    例1:在Rt△ABC中,∠C=90°,AC=12,BC=7,

    ①求tgA的值.

    ②求tgB的值.

    ③过C点作CD⊥AB于D,求tg∠DCA的值.

    3、巩固练习:

    ①选择题:

    1.在Rt△ABC中,∠C=90°,若各边的长都扩大3倍,则∠B的正切值()

    A.扩大3倍B.缩小为原来的C.没有变化D.扩大9倍

    2.在Rt△ABC中,∠C=90°,∠A和∠B的对边是a,b,则与的值相等的是()

    A.tgAB.tgBC.ctgAD.ctgB

    ②解答题:

    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C=90°,D、E在BC上,AC=4,

    BD=5,DE=2,EC=3,∠ABC=α,

    ∠ADC=β,∠AEC=γ,

    求:①tgα。

    ②ctgβ。

    ③tgγ。

    4、探索题:能否在网格纸中画一个Rt△,使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切值为。

    四)小结:(略)

    五)思考题:已知:在Rt△ABC中,∠C=90°,tgA、tgB是方程的两根,求m.。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随笔:(略)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7651.html

    【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