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推荐: 数学小学教案
  • 教案推荐: 数学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1-25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教案推荐: 数学小学教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应用题专项练习。

    1、杨教授要领会稿费4300元,根据有关规定,超过800元的应按收入的5%交个人所得税,他应交税多少元?

    2、京华超市有草鱼180千克,卖出它的后,剩下的草鱼重量相当于虾的90%,超市中有虾多少千克?

    3、A、B两地相距80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已行了 ,再行多少千米正好到达B地?(4分)

    4、某饮料厂六月份生产饮料180箱,比原计划超产30箱,超产百分之几?

    6、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剪开的圆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分)

    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0%,甲比乙早小时到达A、B两地的中点,当乙车到达中点时、甲车又继续向前行驶了25千米到达C点,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一座桥实际造价2100万元,比原计划多用了 ,原计划造价多少万元?

    9、扬桥村要挖一条480米的水渠,第一天挖了60%,第二天挖了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

    10、一堆煤,第一天运走的吨数与总吨数的比是1:4,第二天运走4.5吨后,两天正好运走了总数的 ,这堆煤有多少吨?

    11、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外地调入50人到第一车间,这时一车间的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

    12、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先写出切合题意的关系式,再列方程,不用解答)

    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列方程,不用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一箱香皂,卖去24块,正好是全箱的 。这箱香皂有多少块?

    线段图:

    只列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4、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本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本》,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七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制作严谨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编辑为您整理了有关“小学数学教案”的详细介绍,请抽出时间与生活中的每个人分享,这是您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观察物体

    郑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幻灯)

    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

    3、这幅呢?这幅呢?

    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

    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

    1、出示大药箱。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

    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

    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

    五、总结

    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看到过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1课时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特意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都能说出它的名字来了。但是我还是想考考你们,我举起一个物体,请你们告诉我,它属于哪一类,好吗?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教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举一举了,待会在小组里面,请小组长出题目,我们再来举一举,好不好啊?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贴得对不对。(学生贴了正方体的图片)请回。再请一个,谁来?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教师:贴对了。好,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教师用手指着立体图形的图片,由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想跟它们交朋友吗?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过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教师注意先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复习整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喜欢)游泳是一个很好的健身运动,老师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家就住在维多利亚度假村附近,所以也经常去游泳。(出示游泳池情境图)

    看!他们游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游泳池里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又下去16个人,现在游泳池里有多少个人?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学生汇报:39人。

    师:太正确了!你能说一下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学生高兴地说:原来有41个人,上来18个人后,游泳池内还有41-18=23个人,又下去16个人,那么现在游泳池内还有23+16=39人。

    师:太棒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哪些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进行整理和复习。看谁不仅会算,而且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吗?

    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整理得最全面。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对学生予以肯定。

    (5)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得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整理得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根据例2的计算方法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2题。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3.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计算方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方法:引导、指导、迁移类推

    学习方法: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动中悟,创设情境

    提问引入新课

    (点明分类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1、出示幻灯,让学生对三个角进行分类。

    (分为锐角、直角、钝角)

    2、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引入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3、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指出每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

    (学生逐一说说看)

    4、猜猜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5、汇报分类结果,教师整理收集(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观察三角形并找出角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自己找到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办法)

    二、探中悟,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拿出题卡一,用手中的学具确定每个三角形中角各是什么角。

    2、仔细观察,尝试着按角的不同分一分,并按编号如实记录在题卡二中

    3、分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4、思考:按边怎样分呢?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按角分类的认识,又引入了按边分类的教学)

    三、学中悟,自主探究

    1、出示学具,师生一起动手折一折。

    2、学生汇报看到的结果,共同探讨研究。

    3、归纳总结特点(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及方法,教师加以点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忆中乐,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感悟从中获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数学梯形教案推荐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数学梯形教案推荐”,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数学梯形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必须把握教学规律、用活教材。故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主导-主 体 相 结 合为 特 征 的 探 究 性 教 学 模 式 ,让 学生 在 观 察 、猜 想 、验 证 、归 纳 、交 流 中 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 对 前 面 所学 的长方 形 、正方 形 、平 行 四 边 形 和 三角 形 面 积 知 识 的 发 展 、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动手剪拼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到了转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专家建议:

    五年级的学生已对图形有力基本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抽象能力与归纳理解能力都是在实物的表象层次上,所以讲授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本章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数学梯形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②学习例3时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在新授过程中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

    (岗亭)(轮船)(台灯)(飞机)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

    根据提问板书: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

    =(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约5分钟)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设计课堂检测,约8分钟)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

    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③(4+10)×15÷2

    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约8分钟)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课堂总结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数学梯形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内容,完成第81页上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42

    =842

    =322

    =16(平方厘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刚才我们已经看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底高)

    问:在这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就是梯形的高)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S=(a+b)h2

    问:为什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提问学生重申说明:我们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而由两个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正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再乘以高,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2.应用总结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出示第81页例题。

    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水渠的教具,再指出它的横截面,让学生看清它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再让学生看书。

    问:这个梯形的上底是多少?下底呢?

    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完成教科书第8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计算(说明:四边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1、2题。

    四、作业。

    练习十九第3、4题。

    课后小结:

    数学梯形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到梯形,学习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将各种图形变成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准备: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2,教师演示用具:自制动物模型(小猴子的圆形嘴巴,小兔子的三角形嘴巴等等)几何图形饼干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媒体课件。

    3: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活动过程:

    1,游戏:给小动物喂饼干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3)各种各样的梯形。(出示多媒体课件)

    (4)两边一样长,只有一边是滑梯的图形是梯形吗?

    3,操作

    在各种图形的饼干中找梯形饼干喂小动物吃。要求?想拿一块,在拿两块不同的梯形饼干喂小动物。

    4,找梯形

    (1)在教室里,院子里找一找,说一说。

    (2)出示课件:寻找梯形宝宝。

    5,分组活动

    (1)给梯形穿衣服(涂色)

    (2)拼一拼: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梯形。)

    6,小结,结束。

    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数学梯形教案(篇5)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 )(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数学统计教案推荐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统计教案推荐",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数学统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统计之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统计图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复习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生: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数种类性别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书

    男生

    女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

    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各家庭户20xx年1月2月支付电费的情况,并填入下表:

    户数电费月份1元20元21元40元31元60元61元80元81元100元101元以上

    一月份

    二月份

    根据以上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

    1元21元41元61元81元100元

    以上

    20元40元60元80元100元

    回答问题:

    (1)电费最多有几户?

    (2)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并根据图列算式来解答

    数学统计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册P117~118,有关数对、圆和统计的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2.难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教学手段】

    自主归纳、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学情分析】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他们可以自主地整理知识,只是他们的整理还处于一个比较零乱、不系统的状态。在课前我尝试给他们自己独立去完成知识整理表格,结果发现他们整理的知识重点把握不准,涉及面太广,有关圆的特征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整理得不够全面,所以有关数对、圆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知识的整理,学生独自整理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整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上好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准备】

    知识表格整理;课件。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看谁的反应最快。数对(2,3)、(X,2)、(X,Y)。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数对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有关数对的知识,主要是让他们回忆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列和行。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复习简单的内容,学生也感兴趣,老师也乐得轻松。

    二、复习有关圆的知识。

    1.圆的特征

    用字母表示

    概念

    作用

    数量

    圆心

    半径

    直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旧知,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再现,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已经比较深刻的印象,我只是作为引导者,让他们重新把已有的知识展示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整理结构图,并请代表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平常我也很注重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所以,这个环节学生都很积极参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我的设计意图。

    三、考考你。

    1.轻松填表格

    [设计意图]这道题目主要是针对中下生来设计的,通过填写表格可以检测学生对有关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灵活应用,同时也可以检查出学生做题的细心程度,如注意填写单位等。

    2.车轮上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目设计主要来自于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审题目,很容易把滚动的车轮联系到数学上圆的周长计算,而且本题目设计了一个小小的陷阱,就是单位的换算,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审题的认真程度。

    3.综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综合了数对和圆的有关知识,通过三个小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4.拓展延伸题。

    [设计意图]本题的主要意图主要考学生的解题思维,而并不是计算能力,因为本题的计算难度比较大,学生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这题只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出谋划策就可以了。

    5.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男生8075859080

    女生9080758580

    下表是我班男女生进行第十单元《圆》的小测平均成绩情况,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第十单元《圆》的小测平均成绩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第十单元《圆》的小测平均成绩情况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设计,可以很顺利地由复习圆的有关知识过渡到复习折线统计图,这样两者就可以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一气呵成了。

    三、小结。

    说说你的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数学统计教案 篇3

    中级数学活动教学计划:统计学教学计划

    中学数学活动统计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领会条形图的优势,并愿意与同龄人沟通,**过程和结果,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适合幼儿园教师走上中等学校数学活动班,来看看统计课的计划。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基本的统计方法,初步了解条形图的优点。

    2愿意与同行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孩子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孩子的尝试精神,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5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每个男孩和女孩类别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每组都有一张空白的图表和钢笔。

    活动程序:

    首先,了解统计表和条形图的重要性

    1.提供统计表

    在我们统计每个班的男女生人数之前,曹老师做了一个统计结果表。请仔细检查一下。

    您以这种形式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看的?你要了解什么?

    2.呈现条形图

    我已经在统计表上用图形表示了数据。您以这种形式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看的?你要读什么?

    二,比较两种形式

    您喜欢统计数据还是图表?为什么?

    教师摘要:统计图表更方便。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哪个班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班女生人数最多。

    三。显示空图表并探索如何使用图表进行统计

    1.出示空白图表并提出要求

    曹老师想计算一下班上电扇和电灯的数量。您如何绘制图表?

    四,团体经营统计

    1.确定统计对象

    除了我们刚才计算的,我们还能计算什么?

    2.团体经营

    请为每个团队填写图表

    三。每组分享并交换各自的统计结果

    数学统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一层:认识并会看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班上有待提高型(约占总数的15% )的学生能达到。

    第二层: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并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较强的解读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发展型60%的学生能达成。

    第三层:对扇形统计图的绘法有所了解。不仅只关注统计结果,更要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超前型25%的学生能达成。

    第四层:德育教育:通过调查学生体重,教育学生要养成合理饮食、坚持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还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重难点:比较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肥胖在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突出的流行病,而且在青少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明明对五年级一班学生的体重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表:

    体重类型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人数5,7,13,3,4占总人数的百分比15.6%,21.9%,40.6%,9.4%,12.5%,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从中明白什么?

    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认识扇形统计图

    1、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全员参与)

    师:不同体重类型的人数情况怎样呢?怎样能看得更清楚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就自行操作完成吧。

    生:操作。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这样整理有哪些优点?

    生:很清楚直观表示出每种体重类型各有多少人。

    师:怎样能表示出每种体重类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这需要用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绘法。(超前型学生简要了解)

    师:扇形统计图的绘法虽然不需要大家掌握,但最起码要知道是怎么回事。绘制扇形统计图时,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各扇形大小的确定是根据圆心角的度数。

    3、引导学生从扇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全员参与)

    师:仔细观察扇形统计图,从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呢?

    生:回答。

    4、对比发现。(发展型学生)

    师:比较两种统计图,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生2: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师:那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吗?

    生:能清楚表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

    师:在具体情况中应该怎样选择用哪种统计图呢?

    生:要表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

    师:实际应用时看来要根据需要灵活合理选择统计图。

    (德育教育):通过列表法整理数据,学生了解到有一大半学生身体不够健康,从而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告诉学生现在初中考高中,无论是超出或低于正常体重,差1斤减1分。

    三、自主练习,巩固内化。

    1、全员参与:书105页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交流时重点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有简单了解。教育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加强民族团结尤为重要(第一个扇形图)。

    通过观察扇形图,教育学生我们现在所处的年龄段占我国人口很大的比重,所以我们肩负重任,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2、独立解决第2 、 3题。

    3、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各部分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所占的百分比分别进行比较,明确百分比大的其含量就高。

    4、第5题分层练习:出示扇形统计图后,问题分三个层次出现:

    一层:如果五年级共有400名学生,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二层:如果喜欢排球运动的有30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三层:如果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共有120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你自行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目进行解答。

    小结:无论选择哪层题,从计算结果上看,你认为学校应该组织哪种球类比赛?理由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分层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发现?课后请同学们找找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有能力的同学找找三种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比分析其理由。

    设计:xx

    执教:xx

    五、教学后记:

    多数同学对扇形统计图不是很陌生,基本达成了预定目标。班上有待提高型15%的学生能认识并会看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发展型60%的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并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较强的解读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超前型25%的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绘法有所了解。不仅只关注统计结果,而且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除个别学生的表述不够流利完整,对意义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充分利用书中教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品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数学统计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进行省编教材学前班下册《植物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时,幼儿对书上种子的统计图产生了兴趣。虽然统计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但对于学前班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只停留在数数的阶段。引导他们找到更加有效、简单的统计方法,可以满足他们与日俱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为了丰富班级的植物角,幼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之间互相询问:“你的种子能结出什么?”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吃苹果,我带来的是苹果种子,能结苹果。”“我带的是鸭梨的种子。”……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我便说:“老师爱吃什么你们知道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起来。我接着说:“让我们统计一下我们爱吃的水果好吗?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孩子们鼓着掌说:“太好了!太好了!”

    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用数、贴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统计,体验符号统计的方便。

    ⒉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统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⒊喜欢游戏,能够在游戏中团结、互助,进行快乐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贴图及符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难点:能用统计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图表一张,水果图片若干,汽车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用数数的'方法进行统计,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⑴利用开汽车游戏导入,引导幼儿用数数的方法统计车子的座位,填统计表。

    ⑵根据统计结果,摆放座位。

    ⑶唱歌出发。

    二、(基本环节)用贴图及符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1、用贴图的方法进行统计,体会象形统计的直观性。

    ⑴到达水果店,说一说水果店里都有什么水果。

    ⑵引导幼儿用贴图片的方法统计水果数量。

    ⑶提问: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⑷建议水果店老板多进一些××,少进一些××。

    ⑸幼儿每人挑选一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2、用符号进行统计,了解符号统计的方便。

    ⑴随着音乐开车,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

    ⑵创设情境,用符号统计小朋友最爱吃的水果。

    三、(结束环节)提问总结

    ⑴看到统计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⑵你想对食堂阿姨说些什么?

    四、(延伸环节)把统计图送给食堂的阿姨,告诉阿姨多准备一些××水果,少准备一些××水果。

    数学统计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__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数学统计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积累收集、解读数据的经验,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分类——展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打算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小朋友们喜欢什么颜色呢?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对比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

    抢答2:第2组喜欢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察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察指向。

    4.根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

    统计了哪些项目?

    1格表示多少?

    雨天比阴天多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项目;然后根据直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回答。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

    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打算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问题:

    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一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表示相同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奇数数量的表示方法”。

    3)最爱吃菠萝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样本”概念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我们班没人最爱吃菠萝”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不爱吃菠萝”。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0值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提高——揭示统计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不仅学校食堂的墙壁要改造,图书馆也打算为我班的图书角新购一批图书,让我们来听听图书馆老师在说什么?

    2.信息技术支持,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技在统计过程中的优势,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积累读图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够结合条形统计图,给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知识回顾、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数学统计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例1、2及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准确提取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1、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即将小学毕业。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出示学生特长训练、做好事等照片)有心的同学把这些活动情况绘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分别出示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六(5)班特长活动情况统计图20xx年我校学雷锋、做好事情况统计图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分别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2、引入课题。

    谈话: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用途还真不小!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统计图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或预测。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分析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扇形统计图,正确获取信息。

    谈话: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不仅学习优异,还掌握多门艺术特长,而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善于乐于助人。将来步入社会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王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寒假他就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行动,他去爸爸的彩电商店对各品牌彩电的销售情况做一个社会调查,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彩电销售经理做准备。(课件出示彩电市场热闹的景象)

    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教室的彩电是什么牌子的吗?你认为这里的A、B、C、D牌各代表什么品牌?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第一感觉你认为哪种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谈话: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这幅统计图里其他部分可能包含一些什么品牌的彩电呢?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合理分析。

    谈话: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怎么样?(模糊不清,不够完整)对,因为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我们就无法全面的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也就不能作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引导学生说出: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全面分析,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板书:认真观察,全面分析。

    (3)发展提高,修改建议。

    谈话:那你认为我们在制作和分析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觉得要想更清楚的反映哪种彩电最畅销应该怎么修改?

    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教师引导评议。

    引导学生把其他部分细化。

    师小结:在我们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板书:客观具体。

    谈话:看来,想当一名彩电销售经理还真不容易,不能只凭这个统计图就判断哪一种品牌彩电最畅销,还需进一步调查落实。

    2、观察折线统计图,并能作出正确判断。

    (1)观察分析数据,正确判断。

    谈话:除此之外,临近春节的时候,王明还看到爸爸商店里A、B两名员工去年上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感到很困惑,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例2。

    谈话:初看一看这两幅统计图,你觉得谁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一些?

    学生可能回答:从这两幅统计图中折线的趋势来看,我们发现A员工工资增长速度快。

    引导学生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王明疑惑:为什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却不一样呢?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索一下其中的原因吧!(自由结伴探索)

    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的走势一平缓一陡峭,第一幅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原因在于标准不统一。

    如果标准一样的话会怎么样?(课件出示相同单位的统计图)

    (2)总结问题,合理判断。

    看来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统一标准,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延伸提高。

    1、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1题。

    谈话:看到王明寒假里的收获,张华也不示弱。其实,为了迎接学校五月份的艺术节,在寒假里张华对我们六(5)班同学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扇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六(5)班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呢?

    (2)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可能包含的文艺节目,作出正确判断和预测。

    讨论修改建议。

    2、处理P69页练习十一第2题。

    谈话:除此之外,小刚还准备利用五一假期出去旅游,他调查了这个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况,并绘制出了统计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某地区去年月平均气温情统计图。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造成第一印象错觉的原因在于,该图绘制时每格表示1摄氏度,这样突出、放大了局部的差异,略去了整体的相似。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六年的学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多门特长,而且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你们真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统计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分析、判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

    学生自由说。

    出示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宋帆

    学生解释、理解。

    师小结:看来,想要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谈话:同学们,下课以后,希望大家能够走进社区、商场、工厂等地,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把我们对统计图的分析、判断和预测的结果以书信的形式寄给各部门的叔叔阿姨,我想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最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社会实践继续下去吧!老师预祝大家成功!

    【板书设计】

    统计

    认真观察客观具体

    全面分析标准统一

    数学统计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2、使学生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五门课出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谁来说说你最喜欢上哪门功课?指名学生回答)大家想不想知道最喜欢上哪门功课各有多少人呢?(想)那要怎么做呢?(统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统计(板书:统计)

    二、探究

    1、制作单式统计表

    2、师:我们先来统计男生的情况,(出示男生统计表)请一名女生记,一名女生数人数。男生选一门最喜欢的科目并举手。男生已统计好了。根据这张统计表,谁有问题要问的?(生问,生答),现在我们来统计女生的情况。

    (出示女生统计表)还是跟刚才一样,请2个男生来收集数据。

    3、探究复式统计表

    师:刚才我们一起制作了两张统计表。这张单单统计到男生喜欢科目的情况,,第二张表单单到女生喜欢科目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单式统计表.(板书:单式统计表)老师非常想在一个表里就可以知道男生和女生的情况,那么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表:出示(复式统计表)师:谁能将这两张表的内容填到这张新的表格中吗?指名学生尝试填表。表里既统计男生的情况又统计女生的情况,我们把它叫着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统计表)

    4、比较两种表: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够得到单式统计表中能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单式统计表得不到的。

    5、,观察表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或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把你想到的问题提在本子上,让同桌来回答问题。通过分析,你会提一些什么建议吗?老师给你们的建议是:学好各门功课,全面发展。

    三、练习

    请看大屏,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调查3个同学五天用纸情况,你能把这张表填完整吗?你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吗保护树木,节约用纸,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四、扩展延伸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准备开迎六一联欢会,老师请班长去买水果,可是班长不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什么,不知道怎么买,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出示复式统计表)现场调查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并填好统计表。有了这张表,班长买东西就心中有数了。互提问题,互相解答。并提出好的建议。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什么?(指名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其实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统计,学好统计,就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节课,小朋友表现很好,老师很高兴。

    2024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其二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本站收集了《2024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其二》,供您参考。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善教师教育方式,改进教学质量的新思路。然而反观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却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感性认识,窄而浅,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教学成了“空思”。

    置身于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特殊时期,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原有的教师成长经历几乎不再适用,每个教师处在成长中。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要培养会学习、善思考、能创造的学生,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经常的通过教学反思来回顾与梳理自己的实践行为,记叙自己的教学经历,提炼自己的教学智慧,走出自己的狭隘空间,才能全面的认识现象的本身,否则,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岁岁依旧。

    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的经验,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读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对如何教学,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带领学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标尺,读专业性的书。领略大师的风采,模仿名师的课堂,对自己的反思大有启迪。就不会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

    二、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决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教学反思的意向,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反思,但反思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反思较低层次的教学技能,对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侧重于课后反思,缺乏反思的连贯性。决大多数教师的自我评价都很高,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淡薄——对自己教学的高评价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距离。多数学校对教学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确,不具体,造成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并不理解,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学校的要求,而自觉自愿的进行教学反思,处于表面应付状态,对教学的反思也还停留在“反省、回顾”的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是影响教学反思发生的因素。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的认同教学新思想、新理论,

    如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但所认同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实践之间还有距离,说明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三、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以及评课说课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教学录像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

    四、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少部分,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教师个人的内部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反思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专业引领及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思维几方面来培养教师的反思素质。二是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环境建设、构建一个积极的外部反思氛围以及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来实现。

    【教案推荐: 数学小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