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篇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篇

    发表时间:2022-12-0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实习报告网 wWW.SXW9.com)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2.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的话:“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质疑: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3. 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 )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 ),以( )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板书设计:

    29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 博学

    认真求证 权威

    公开试验 信奉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之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之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 “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 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⑵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 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 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亚里士多德=真理

    2023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word版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word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情简介】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从质疑、分析、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应该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明白伽利略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图文结合4.举例法法5.引用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

    (出示:信奉 哲学家 伽利略 怀疑 分析 反复试验 比萨斜塔 事实 证明)

    2、预习的真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做个有心人。

    3、课文读了,再看看这些词语,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先看着这些词语,练习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读文品人物品质。

    1.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通过读文,我们还知道了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板书:伽利略 伟大),说他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和品质。那么伽利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开始吧!(幻灯: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1、 交流。

    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学生时代的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辩论。讲解生字“辩”,并出示相近字“辨、辫”,进行区分,并举例进行运用。

    (二)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2、5自然段)

    1.师:权威指的是谁?为什么?从哪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2. 什么是“信奉”?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这是大家对信奉的初步了解。那咱们都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你能从哪些词句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a(2自然段)

    ①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一个人相信吗?是一代人相信吗?是代代人相信,而且一信就是两千年啊,可见信奉时间之长啊。

    ②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信奉人数之多)

    ③意大利、希腊:地域之广(板书)

    ④不容更改(态度坚决)

    ⑤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罪名之大)

    b(第5自然段)

    1.师:除了第二自然段,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指名读句子)

    2.师:找的真好!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个字、一个词、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要放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重点品味胆大妄为、竟、固执)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责备、鄙视都源于什么?

    3.师:这段话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崇拜。这叫侧面烘托。

    4.师:那现在你觉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生答)

    5.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的,而且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崇拜着,这就是信奉。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板书:怀疑)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等于怀疑权威,就等于挑战真理,就等于向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宣战。此时的伽利略将会面临着什么?(生答)

    6.师:是啊,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使伽利略不仅要面临着人们的嘲讽,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追求真理,宁愿忍受嘲讽、宁愿承受压力、宁愿付出生命,那你透过怀疑这个词,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板书: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三)、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1.师:咱们继续,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师:(出示5: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2.师:看大屏幕。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指那句话?(幻灯6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师: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幻灯6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铁球越( 重 ),下落的速度就越( 快 )。或者是球越轻,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5.师:那现在咱们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越重落得越快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把1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点幻灯)让它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点幻灯)那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得快还是慢?认为落的慢同学举手。认为落得快的同学举手。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找出你的理由(生再读这段话)。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指名说)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师:有道理。点幻灯:快)认为落得慢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理由。(适时提问)确实也是这么回事。(点着幻灯慢。)看来大家都不是胡乱的猜测呀,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分析呀。同学们,注意了,这两种结论都是在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前提下,又做的是同一个实验,可是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快一个慢,这怎么解释呢?这用亚里士多德观点确实解释不了,于是伽利略才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看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啊,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到呀!(板书:缜密的思考)孩子们敢于怀疑固然可贵,但怀疑的基础是成熟的思考。

    (四)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4自然段)

    1.师: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就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做实验,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伽利略是简单的重复吗?他还会怎么试验?(生想象答)伽利略就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球的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试验,这就是反复。透过反复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一丝不苟、认真、坚持)对待科学这样认真、这样一丝不苟、这样执着,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啊!(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伽利略这样反复的做了许多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什么?(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 ( ),铁球往下落的( )跟铁球的( )没有关系。 )

    (五)走进“公开试验”,领会“伽利略的勇于追求真理”(6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有什么反应?(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幻灯8看大屏幕:当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_____说:“_____。”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1.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生答)

    幻灯9出示:

    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2.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3.师: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____。

    4.师: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什么?

    5.出示11: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

    6.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师总结:是啊,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也就在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执着。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五、作业。

    1、 班级读书会。课下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走进并解释更多的伟人,开班级读书会。

    2、 办班级专刊。写一写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办一期班级专刊。

    3、 写给伽利略的一封信。跨越时空,给伽利略写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4、验证:一个棉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结果会是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着地吗?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产生疑问 不迷信权威

    科学分析 思维缜密

    公开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反复试验 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第三板块: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

    这部分主要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它与重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伽利略的严肃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板块: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把明理的过程融进了感悟人物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阅读思路。也让学生明确了伽利略是经过怀疑—分析---事实证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伽利略的伽利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的,在课堂上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渲染亚里士多德在人中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公开试验的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另外,课文读的不够,像这样明理的文章本来就应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品人。但由于教学时的紧张,忽略了读得形式的多样,读得层次的递近,读得程度的提升,似乎缺少了语文味。另外,统领全文的问题“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觉有些生硬,但不知如何处理,请各位同行指教。

    分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三、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教学反思: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 教案精选篇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片段

    湖南省沙市书院路一师一附小黄朝霞殷爱华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评李卫东老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教学

    广西自治区小学教育研究中心黄亢美

    李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努力追求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三者结合的阅读教学过程。他以学生为基点,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找准了教学内容,抓住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仅使学生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事的。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比较深入,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李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段:“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分析、揣摩、演示,终于从中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思维和这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这也比单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来的更加深入。

    再比如:李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一句话。比较了“反复”与“许多次”两个词,体会到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严谨的态度和周密的思考,更从中感受到他的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方法是朴素,而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李卫东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一丝不苟。这课书的教学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体现了“感悟式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也保持了他一贯的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品味。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学设计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着(zháo)地,更(gēng)正,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课后的选做题,可引导感兴趣的学生找一找,再抄写下来。文中的反义词有:快慢左右轻重对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自读自悟,释疑明理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第10期,湖南省沙市书院路一师一附小,黄朝霞殷爱华)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得到的启示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即紧扣课文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体会当时人们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抓住才和原来,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如,怀疑也要讲科学,讲证据;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亚里士多德,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说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曾经说过两个铁球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成正比;伽利略,年轻的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由怀疑到反复验证再到公开试验;从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讥讽,最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实,使人们转变了观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