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__万能通用篇
  • 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__万能通用篇

    发表时间:2022-01-15

    【www.jk251.com - 简单的线性规划】

    高中教师在上课之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优秀的高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__万能通用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Jk251.coM编辑推荐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关于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小编推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高中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小编推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高中教案简单的磁现象 万能通用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

    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教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2.进行新课

    (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

    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

    (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的挂图和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

    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2)研究磁化现象

    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1-5那样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

    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没有)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铁棒能吸引下面的铁屑)这说明什么?(说明铁棒也获得了磁性)

    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板书: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

    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教师指出: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提问:除了钢、铁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作磁性材料?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向学生展示录音带、磁性卡等,介绍这些磁性材料的应用。

    3.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4.练习

    有一条形磁体的N、S极的标记模糊不清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将它的两极判别出来?

    5.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本章习题第1题。

    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1语言描述法:例{不2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3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4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__万能通用篇】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