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精】
  •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精】

    发表时间:2022-01-17

    简单的线性规划。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精】,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JK251.com延伸阅读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关于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l(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l分三类:①在l上;②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A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l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A,它们满足不等式,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l右上方的任意点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都有∴

    于是

    所以

    因为点,是L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右上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左下方的任意点,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是直线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和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同一侧的所有点,把它的坐标代入,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以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原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表示直线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2)(3)

    (4)(5)

    总结提炼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个平面区域的判断方法.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布置作业

    1.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在的().

    A.右上方B.右下方C.左上方D.左下方

    2.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3.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4.直线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可用不等式表示.

    5.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坐标是.

    6.画出表示的区域.

    答案:

    1.B2.D3.B4.5.(-1,-1)

    6.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小编推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高中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小编推荐)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最大,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应用举例】

    例1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先作出可行域,见图中表示的区域,且求得.

    作出直线,再将直线平移,当的平行线过B点时,可使达到最小值,当的平行线过C点时,可使达到最大值.

    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线性规划的步骤,即:

    第一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第二步:在可行域内找出最优解所对应的点;

    第三步:解方程的最优解,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2解线性规划问题: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解:作出可行域,见图,五边形OABCD表示的平面区域.

    作出直线将它平移至点B,显然,点B的坐标是可行域中的最优解,它使达到最大值,解方程组得点B的坐标为(9,2).

    这个例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出.在此例中,若目标函数设为,约束条件不变,则z的最大值在点C(3,6)处取得.事实上,可行域内最优解对应的点在何处,与目标函数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有关.就这个例子而言,当的斜率为负数时,即时,若(直线的斜率)时,线段BC上所有点都是使z取得最大值(如本例);当时,点C处使z取得最大值(比如:时),若,可请同学思考.

    随堂练习

    1.求的最小值,使式中的满足约束条件

    2.求的最大值,使式中满足约束条件

    答案:1.时,.

    2.时,.

    总结提炼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问题解法.

    布置作业

    1.求的最大值,使式中的满足条件

    2.求的最小值,使满足下列条件

    答案:1.

    2.在可行域内整点中,点(5,2)使z最小,

    探究活动

    利润的线性规划[问题]某企业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1元,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两个不同的利润增长直线方程,从而预2001年企业的利润,请问你帮该企业预测的利润是多少万?

    [分析]首先应考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描述题中信息:“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在确定这三点坐标后,如何运用这三点坐标,是仅用其中的两点,还是三点信息的综合运用,运用时要注意有其合理性、思考的方向可以考虑将通过特殊点的直线、平行某个线段的直线、与某些点距离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等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1997年的利润为5万元对应的点为(0,5),1998年的利润为7万元及1999年的利润为8万元分别对应点(1,7)和(2,8),那么

    ①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3万元.

    ②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万元.

    ③若将过两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万元.

    ④若将过及线段的中点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⑤若将过及的重心(注:为3年的年平均利润)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667万元.

    ⑥若将过及的重心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其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0.667万元.

    ⑦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9万元.

    ⑧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1.5万元.

    ⑨若将过点且以线段的斜率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⑩若将过且以线段的斜率与线段的斜率的平均数为斜率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则预测直线的方程为:,这样预测2001年的利润为12万元.

    如此这样,还有其他方案,在此不—一列举.

    [思考](1)第⑤种方案与第④种方案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2)第⑦种方案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的基本解题思路,请你思考新的方案.如方案⑥中,过的重心,找出以为斜率的直线中与两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作为预测直线.

    (4)根据以上结论及你自己的答案估计一下利润的范围,你预测的利润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一个值?你认为将你预测的结论作怎样的处理,使之得到的利润预测更为有效?如果不要求用线性预测,你能得出什么结果?

    数学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一)__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化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解法-图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按高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因此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首先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给出概念.明确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画成虚线).其次再扩大到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包含边界直线且要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在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含义的基础上,画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找出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这是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

    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的化归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问题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困难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所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作为本节的难点,并紧紧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然后利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作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

    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分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地考虑单个的问题情景,不能多方联想,形成正迁移.针对这些障碍以及题目本身文字过长等因素,将本课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将实际问题鲜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理解;分析完题后,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线性规划问题.另外,利用计算机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寻找整点最优解的方法.

    三、教法建议

    (1)对学生来说,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不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那样已早有所知,为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引进不感到突然,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自然地给出概念

    (2)建议将本节新课讲授分为五步(思考、尝试、猜想、证明、归纳)来进行,目的是为了分散难点,层层递进,突出重点,只要学生对旧知识掌握较好,完全有可能由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得出结论.

    (3)要举几个典型例题,特别是似是而非的例子,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含义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5)对作业、思考题、研究性题的建议:①作业主要训练学生规范的解题步骤和作图能力;②思考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③研究性题综合性较大,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6)若实际问题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而我们利用图解法得到的解为非整数解(近似解),应作适当的调整,其方法应以与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此直线距离最近的整点,不要在用图解法所得到的近似解附近寻找.

    如果可行域中的整点数目很少,采用逐个试验法也可.

    (7)在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中,主要掌握两种类型:一是给定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问怎样运用这些资源能使完成的任务量最大,收到的效益最大;二是给定一项任务问怎样统筹安排,能使完成的这项任务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最小.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简单的磁现象【荐】


    作者:湖北宜昌开室熊春玲

    宜昌市窑湾中学温立虎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

    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教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板书:第一节

    2.进行新课

    (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

    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

    (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的挂图和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

    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2)研究磁化现象

    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15那样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

    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没有)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铁棒能吸引下面的铁屑)这说明什么?(说明铁棒也获得了磁性)

    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板书: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

    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教师指出: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提问:除了钢、铁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作磁性材料?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向学生展示录音带、磁性卡等,介绍这些磁性材料的应用。

    3.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4.练习

    有一条形磁体的N、S极的标记模糊不清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将它的两极判别出来?

    5.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本章习题第1题。

    光的偏振【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现象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的实验对比,理解光波是横波的实质.

    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建议

    在复习前两节内容干涉、衍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说明光是横波.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波的偏振现象,然后演示现象实验,最好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偏振光.引导学生分析横波的偏振特性,区别纵波的无偏振特性,再让学生区别偏振光与自然光.并分析讲解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这一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最后进行总结。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1、可以用激光演示仪和偏振器进行演示.

    方法:使激光束的行进方向正对着学生的观察方向,使激光束通过偏振器.转动偏振器的某一个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过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

    2、本实验也可以将偏振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用两个偏振片对着光线来观察现象.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问题: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波有横波和纵波,那么,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呢?

    让学生思考、猜测.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我们已经知道绳波是横波,如果在它的传播方向上放上带有狭缝的木板,只要狭缝的方向跟绳的振动方向相同,绳上的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如果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绳上的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叫偏振.

    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可能有偏振.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2、演示现象:

    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

    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生变化.

    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观察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现,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对方向有关.

    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2时,从P2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大,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几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现象跟机械波的偏振现象比较,表明光通过偏振片时产生偏振现象,由此确定光波是横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

    现象并不是罕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直接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观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现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3、的应用:

    现象在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列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列品看不清楚,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晰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等.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现象.

    2、考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光的衍射【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几何光学"中所说的光沿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2、知道光通过狭缝和圆孔的衍射现象.

    3、知道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了解单缝衍射、小孔衍射,并能用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勤奋作用;

    2、必须有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态度;

    3、在学习中也要有好品质、好作风.

    教学建议

    有关的教学建议

    应该让学生了解,光的直进,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现象并没有完全否定光的直进,而是指出了光的直进的适用范围或者说它的局限性.

    课本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现象,不做理论讨论,因此与机械波类比和观察实验现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结合机械波的衍射,使学生明确光产生衍射的条件.

    讲要配合演示实验、要让学生能区分干涉图样与衍射图样的区别.单色光干涉图样条纹等间距,衍射图样中间宽两边窄.

    除了演示实验外,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观察.包括节后的小实验2,以及观察小孔衍射(在铝箔或胶片上打出尺寸不同的小孔,以小电珠作光源,距光源1~2米,眼睛靠近小孔观察光通过小孔的衍射花样--彩色圆环).还可让学生通过羽毛、纱巾观看发光的灯丝(对见到的彩色花样可不作解释)等等,以补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不熟悉和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节教材中提到泊松亮斑--泊松原以为这下子可以驳倒菲涅尔的波动理论了,事与愿违,菲涅尔和阿拉果接受了泊松的挑战,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结论,实验却成了波动理论极其精彩的实证,菲涅尔为此获得了科学奖金(1819年).这个科学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上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今天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好品质、好作风.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实验,可以将演示和学生实验同时在一节课内完成

    单缝衍射仍用激光演示仪.演示时可以再将双缝干涉演示一下,让学生从中对比干涉条纹等间距,衍射条纹中间宽、两边窄,然后让学生用游标下尺观察日光灯通过卡尺两测脚形成的窄缝产生的衍涉条纹.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侧脚间距从大到小逐渐变化.本实验也可用线状白炽灯使缝与灯丝平行,眼睛靠近狭缝可以观察到狭缝两侧的彩色条纹.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一、现象

    上节研究了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衍射现象也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们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光的明显的衍射现象,那么也就能更充分地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二)教学过程

    所谓现象,是当光在它传播的方向上遇到障碍物或孔(其大小可以与光的波长相比或比光的波长小)时,光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

    演示:

    下面我们用实验进行观察.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的中间装上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距离处放一个像屏(如图).

    我们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在像屏上是一条几乎与缝一样宽的亮线,除了这一条光线外,像屏上出现了阴影.这时光可视为是沿直线传播的.接着逐渐缩小缝的宽度,当缝调到很窄(缝宽与光波的波长相当时)在像屏的原阴影区内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实验表明光在其前进的途中遇上大小相当于光的波长的障碍物或孔时,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即光产生了衍射现象.上述衍射现象是通过单缝形成的,我们称之为光的单缝衍射.

    单色光的干涉与衍射都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但图案不同.干涉条纹是等间隔的,衍射条纹间隔不等.白光照射单缝时,可以在像屏上得到彩色条纹,它与双缝干涉的彩色条纹也不同,中央一级是又亮又宽的白色条纹,两边是较窄较暗的彩色条纹.

    用点光源来照射有较大圆孔AB的屏,在像屏MN上出现一个光亮的圆,

    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逐渐缩小孔的直径,可以看到屏上的亮圆也逐渐减小.但是,圆孔缩到很小时,在像屏MN上原阴影区就形成一些明暗相间的圆环,这些圆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光按直线传播所能照到的范围,这就是光通过小孔产生的衍射现象.

    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对确定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起了重要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趣事.1818年,当法国物理学家菲汉耳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时,著名数学家泊松根据菲涅耳的理论推算出:把一个不透光的小的圆盘状物放在光束中,在距这个圆盘一定距离的像屏上,圆盘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斑.人们从未看过和听说过这种现象,因而认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他驳倒了菲涅耳的波动理论,菲涅耳接受了这一挑战,精心研究,“奇迹”终于出现了,实验证明圆盘阴影中心确实有一个亮斑,这就是著名的泊松亮斑.

    光沿直线传播只是一个近似的规律:当光的波长比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得多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的波长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相比拟时将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提问:当光通过小孔或者狭缝时,在后面的光屏上会得到什么样的图案?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当缝很大时——直线传播(得到影)

    当缝减小时——逐渐会出现小孔成像的现象

    继续减小缝的大小——会出现现象.

    探究活动

    1、用游标卡尺观察现象.

    2、考察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精】】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